1、結節性足底筋膜炎怎麼治療
你好,這個臨床尚無有效葯物治療,可中醫治療,可外敷膏葯傳統膏葯筋膜膏,手術切除為主要手段。
2、腳底中心靠近腳弓部位的腳筋痛
平足
人是唯一有足弓的脊椎動物,足弓的存在既表示了人的特徵,同時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標志。人類的祖先生活於森林中,過著樹棲生活,其上下肢功能無明確分工,皆以攀緣抓握為主,故手、足相似,無足弓、前足發達、趾長而伸屈靈活自如,足跟不負重,跟骨因之較小。此時足之姿態,前足向內旋轉,足內緣凹陷,外緣凸起。當人類進化,自樹棲生活移居平原,更為重要而有決定性意義的是發展到直立生活,手足有了明確分工。手主要從事勞動生產,足專司負重行走。為此足的結構和形態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
(1)陸地直立生活,兩足負擔體重,故跟骨發育長大,成為足部最大的骨骼。
(2)站立行走,要求足有彈性並有向前推進作用,因之,舟骨和內側楔骨向上升高,形成足縱弓。
(3)原來為了抓握方便,拇趾細長且與第二趾離開,形成一定的角度,活動靈活與拇指相似。為了直立行走要求能負重穩定,故拇趾與第二趾靠近平行,不再外展成角,並有韌帶聯系,活動因之減少。
(4)由於足弓形成,為了維持此弓形結構,足部韌帶發育壯大。再因足不再從事抓握動作,故足內在肌萎縮退化。
我國方先之認為人足弓的高低並不一致,也不代表足部機能的強弱。如脊髓灰質炎後遺高弓足患者,足弓雖高但無彈性,行走步態醜陋。又如芭蕾舞演員,足弓較平坦,但因足內外在肌發育健壯,步態輕盈美觀,富有彈性。故方氏認為足弓高低不同的形成,與人民生活、習俗及所處環境有關。過去我國東南部農民,一年四季多赤足勞動,最多也只穿草履下田,所處環境大多是泥土地,柔軟對於足弓有襯托作用。這樣的足,不著鞋襪,毫無束縛,能活動自如,保持了原來肌肉韌帶的緊張力和彈性,無導致軟組織攣縮的因素,其次,終日田間勞動,足內、外在肌均得到鍛煉,肌肉發育良好,能起到對足弓的保護作用。這些農民極少有平足症的發生。
現代物質文明發達,大家皆穿鞋著襪,有高跟鞋,亦有所謂「火箭式」尖頭鞋,對足橫加束縛,使肌肉常處於緊張狀態,再加道路平坦整齊,出門上公共汽車,或以自行車代步,甚少活動。在上述情況下,足肌缺乏鍛煉,不夠堅強。若再加上生活富裕,身強體胖,體重增加,足弓不能承擔,便易形成平足症。故平足症可以看作是人類進化,物質文明發達時期的一種退化病。從以上討論,可見足弓低或平足,不能說成是平足症。足弓可以吸收震盪,良好的足弓應有彈性。足弓過高,韌帶過緊;或足弓過低,韌帶鬆弛、足肌乏力,均會引起疼痛。足弓雖平,而韌帶堅強,足肌健壯又能起保護作用,具有彈性,可以毫無症狀。故平足症是指足弓低平,患足外翻,無彈性,在行走和站立時有足疼痛症狀者。
足弓的臨床解剖學 足有兩個不同方向的足弓,橫弓及縱弓,後者又有外側縱弓和內側縱弓之分。維持足弓的形態,依靠骨骼本身的形狀、韌帶及肌肉的堅強有力。構成足弓的骨骼與維持它們的韌帶和肌肉之間關系密切,互有影響。縱弓尤為重要,縱弓塌陷,橫弓隨之消失,但橫弓塌陷,縱弓仍可完整無恙。
足骨連籽骨共有28塊,除籽骨和距骨外,都是背寬底窄,把它們並合起來,自然形成了弓形結構。橫弓在足前部的橫切面上,可見跗骨和五個跖骨排列成弓形,跖骨基底部橫弓較明顯,跖骨頭部則變淺。橫弓的完整全賴縱弓的存在。內側縱弓的後臂由跟骨和距骨組成,前臂為第一、二、三楔狀骨和跖骨,其頂部是舟骨。內縱弓的弓高、後臂短、前臂長。第一跖骨尚保留有一些進化上的缺點,它與第二跖骨的聯系不夠堅強。跟骨的載距突與舟骨間無關節面,其間僅有跟舟韌帶相連接,距骨頭的下方正壓在此帶上,因此內側縱弓的耐力較弱。外側縱弓,後臂是跟骨,頂部為骰骨,前臂為第四、五兩跖骨。外縱弓的跟骰關節面闊而平,站立時可穩固的接觸地面,第四、五兩跖骨聯系堅強,外縱弓也較低,這些都是它的優越性。總之足縱弓後臂短,結構簡單,跟骨是內外側縱弓的共同基礎,故跟骨發育大。縱弓前臂長,結構復雜,特別是第一跖骨保存了進化上的一些缺陷,構成了弱點。故足的外側緣較內側緣堅固。韌帶是保持構成足弓各骨塊間聯系的重要組織。足背突出,負重少,韌帶薄弱,跖側負荷大,對足弓的維持也特別重要,故韌帶肥厚堅強。跖長韌帶連接跟骨和骰骨,跖短韌帶連接跟骨和跖骨。跟舟跖側韌帶亦稱彈力韌帶,起自跟骨載距突,止於舟骨底部,堅強而具有彈性,是防止距骨頭下塌或內傾的重要結構。跖腱膜自跟骨結節起,向前分成五個腱條,止於屈肌腱鞘和跖骨頭橫韌帶,維持縱弓,猶如弓弦。踝關節內側三角韌帶的脛跟韌帶連接內踝和跟骨,防止其外翻。
肌肉是維持足弓的第三道防線,亦是最主要的防線。足部肌肉分為內在肌與外在肌二種,前者退化,在人體作用不大,對足弓的維持只起輔助作用。故足弓的維護主要依靠外在肌的作用,這類肌肉有:
(1)脛前肌:通過踝關節前內方,止於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內側。能使踝關節背伸,邁足時提足向前,也提起足內緣,增高縱弓,足底內翻。
(2)脛後肌,沿彈簧韌帶的底部,止於舟骨結節、楔骨,骰骨和第二~四跖骨基底,但舟骨是其主要止點。脛後肌收縮時,舟骨接近內踝,緊緊的托住距骨頭,加強彈簧韌帶,防止距骨頭下陷內傾,全足繞距骨頭轉為內收、內翻位置。
(3)腓骨長肌:經外踝後外方、骰骨溝至足底,上於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跖側,與脛前肌平衡合作時,如兩條堅強的懸帶,各自足的內,外側繞過足底,將足弓向上提起。
(4)腓腸肌:其作用使跟骨前端跖屈,縱弓下降,破壞足弓的結構。故腓腸肌攣縮或短縮者,易患平足症。
綜上所述,可見由許多上寬下窄的特有形狀的骨塊構成的骨弓,若正常穩固,一經負重,便適當的降低,使重力傳導至韌帶,待韌帶達到適當緊張時,足的內、外在肌便開始收縮來協助韌帶維持足弓的結構。故骨骼構成足弓的第一道防線,韌帶是第二道防線,肌肉是最重要的、最後的第三道防線。許多堅強的、復雜的韌帶,縱橫交錯,布於足跖側,不論其如何堅強,均不能無限制的承受過度的負荷,若不注意防止其過度負荷和慢性勞損,足底韌帶逐漸被牽拉鬆弛,便不能維護正常的足弓構造。足部內、外在肌收縮時可以支撐足弓,並使體重不能直接、全部地加在韌帶上。更為重要的是足肌可經鍛煉而變得堅強壯大,可以主動的維護足弓構造。至於韌帶,目前尚無主動鍛煉能使其更為堅強的方法。故第三道防線的肌肉,最為重要,亦是唯一可採取一些措施使其更堅強的組織。
足弓的臨床生理學 足是身體的支點,行走或站立時,由跟骨及第一、五兩跖骨頭三點負重。下肢負重線經髕骨中央向下直至第一、二兩跖骨間。足弓有彈性,吸收入在行走時發生的震盪,藉以保護關節和內臟。行走時肌肉收縮,足內各骨協同配合,組成—個有力的杠桿,推動身體前。行走時,足跟先著地,然後移至足外側緣著地,再循跖骨頭移至拇趾的跖趾關節,經內側緣又回至跟部。所以行走活動,0是足部由後→外→前→內→後的反復的環行動作。這些動作的完成依靠肌肉的收縮,故足部韌帶的勞損是不多的。適當的步行,對足弓有利而無弊。人端正站立時,維持足弓的外在肌完全鬆弛,人體的重量全部由足部韌帶來承擔,故長期積累性的站立工作,容易造成韌帶的勞損,促成肌肉萎縮,其結果便會發生平足症。
人在跑步或跳躍時,足跟不著地,兩側前足也不同時著地,兩足肌肉的收縮,此起彼落,既緊張又協調,韌帶勞損可能性更少,故適度的跑跳,對足弓也是有益無害的。但一定要有—個良好的足弓為前提,已失去彈性的足弓,或足弓已經塌陷的,是不適宜進行過多的跑、跳動作的。穿著高跟鞋,在站立或行走時,足長伸肌等肌肉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穿著無跟平底鞋,又使肌肉過度鬆弛,增加韌帶負擔。兩者對足弓的維護是不利的。故著鞋以穿中等高度的後跟為宜
3、右腳腳踝內側走路疼痛,去年7月開始隱約有痛感,後逐漸嚴重,伴有足底一根筋也會疼痛,拍片骨骼沒有問題
您好, 胸痛一般是有肺部感染,胸膜炎,肺結核,氣胸都可能,在這考慮是否是有肋間神經版炎,肋軟骨炎的可能.有的權時候還要注意消化道潰瘍和胰腺疾病也可能 導致放射性痛痛。 還要注意檢查肝臟和膽囊b超和肝功是否是有問題.年齡大了還要做心電圖檢查是否是有心肌缺血的可能.或查一下血脂為 好,祝你健康歡 迎再來咨詢。
4、腳底的筋,走路時會像拉扯一樣的痛怎麼辦
這個情況大概是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一種常見的足部病變,每年約有100萬人受其版困擾。足底筋膜權炎發病初期,在連接腳跟和腳前掌的帶狀肌腱和韌帶上會出現細微裂痕或炎症。這些帶狀肌腱和韌帶就像弓箭上緊綳的弦一樣牽拉著腳跟和前腳掌,使腳部形成拱起,幫助身體減震。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在早上一下床行走時就會感覺到腳跟疼痛。腳底板按摩,是種簡便易行的保健法,按摩,能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供應更多的養料,使新陳代謝旺盛,力量增強,行動矯健有力。熱敷來緩解疼痛,也可以用外用的辦法-足根痛安康膏,消炎、止痛、除去炎症問題。
5、足底內部有結節怎麼治?
我曾經走過,是每天先用高猛酸甲泡十五分鍾,再塗上一種名字叫「英太青」的軟膏。一段時間後用刀去掉結,繼續治療一段時間就沒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