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動脈韌帶三角

動脈韌帶三角

發布時間:2021-02-23 20:00:54

1、三角韌帶損傷的鑒別診斷

韌帶斷裂:生活中,普通人的韌帶損傷常見於踝關節、膝關節、掌關節、指關節。韌帶斷裂一般是因為在活動中,做出超出關節活動范圍的動作,導致相關韌帶被動牽拉而引起撕裂或完全斷裂。韌帶斷裂往往伴有扭傷和骨折。韌帶損傷後應及時診斷和治療。傷後應馬上採取制動、局部降溫以延緩和減輕腫脹和出血,同時鎮痛,然後及時到醫院就診。
韌帶拉傷後,局部腫脹、疼痛、壓痛,有皮下出血的可看見青紫區。早期正確處理關節韌帶扭傷非常重要。因為韌帶組織不易再生恢復,如果處理不當或誤診而轉成慢性疾病,可能遺留功能障礙,且以後易再次損傷。
一、臨床表現:
局部疼痛,腫脹,畸形較顯著,表現成角和重疊移位。應注意是否伴有腓總神經損傷,脛前、脛後動脈損傷,脛前區和腓腸肌區張力是否增加。往往骨折引起的並發症在骨折本身所產生的後果更嚴重。
二、診斷:
由於脛腓骨位置表淺,一般診斷都不困難,常可在疼痛、腫脹的局部捫出移位的骨斷端。重要的是要及時發現骨摺合並的脛前後動靜脈和腓總神經的損傷。檢查時應將足背動脈的搏動、足部感覺、踝關節及拇趾能否背屈活動作為常規記錄。對局部損傷比較嚴重的擠壓傷、開放性骨折以及曾有較長時間扎止血帶及包紮過緊的傷員,特別要注意觀察傷肢有無進行性的腫脹,尤以肌肉豐富處為然,如已發生皮膚緊張、發亮、發涼、起水泡、肌肉發硬、足背動脈捫不出、肢體顏色發紺或蒼白等,即是筋膜間隙綜合症的表現。應及時是緊急處理。
正位於下脛腓韌帶聯合水平的腓骨骨折,可伴有內踝撕脫骨折或三角韌帶損傷;脛骨後緣可以完整或顯示由後脛腓韌帶撕脫的三角骨塊。

2、動脈導管三角的內容

動脈韌帶為一纖維結締組織索,長0.3~2.5cm,寬0.3~0.6cm,是胚胎時期動脈導管的專遺跡,屬連於主動脈弓下緣與肺動脈干分為左、右肺動脈的 分叉處稍左側。動脈導管於生後不久閉鎖,若滿一周歲仍未閉鎖,即為動脈導管未閉症,常須手術治療,手術在動脈導管三角內進行操作,注意勿損傷左喉返神經。

3、人體的海氏三角、危險三角、分別在哪裡?

海氏三角又叫直疝三角.由腹直肌外側緣,腹股溝韌帶,腹壁下動脈圍成..就在恥骨外側附近
危險三角是由鼻唇溝和上唇圍成....這個你懂的

4、什麼是動脈韌帶

主動脈與肺動脈同在胸腔,二者之間可有一結締組織相連,是胚胎期這兩個血管間的連通管的遺跡,隨著胚胎發育此連通被堵住稱為動脈韌帶,有的人沒有堵住則是一種病稱為動脈導管未閉。

5、股動脈解剖學位置,走行

股動脈經腹股溝韌帶中點深面穿血管腔隙下行,進入股三角,由大腿前面逐漸轉到大腿內側,穿收肌腱裂孔、收肌管至腘窩移行為腘動脈。

這樣的問題你完全可以從教科書上找到答案,也是一次重新學習的過程,加強記憶。

6、人體解剖學學什麼

從課件上COPY下來的.- -|你看看..

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
第一章 頭 部
第一節 概 述
1、境界與分區
2、表面解剖
2.1 體表標志
2.2 體表投影
第二節 面 部
1、面部淺層結構
1.1 面部皮膚及淺筋膜
1.2 面肌、面部血管及神經:面部血管的行程、分布及特點,面神經的分布,三叉神經末支出顱部位及分布
2、面側區
2.1 腮腺咬肌區:腮腺咬肌筋膜,腮腺的位置和形態及穿經腮腺的結構,腮腺管。
2.2 面側深區:上頜動脈和下頜神經的分布。
3、面部的間隙
第三節 顱 部
1、顱頂
1.1 額頂枕區:境界及層次
1.2 顳區:境界及層次
2、顱底內面:12對腦神經出顱部位,海綿竇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第二章 頸 部
第一節 概 述
1、境界與分區
2、表面解剖
第二節 頸部層次結構
1、淺層結構: 頸闊肌、淺靜脈及皮神經的分布
2、頸筋膜的層次、附著及筋膜間隙交通關系
第三節 頸前區
1、 舌骨上區
1.1 頦下三角
1.2 下頜下三角:下頜下腺及其毗鄰的血管、神經
2、舌骨下區
2.1 頸動脈三角:境界及內容
2.2 肌三角:甲狀腺的位置、被膜、毗鄰、固定裝置,甲狀腺的血管及喉的神經。甲狀旁腺。氣管及食管頸部的毗鄰。
第四節 胸鎖乳突肌區及頸根部
1、胸鎖乳突肌區
1.1 境界
1.2 內容及毗鄰
2、頸根部
2.1 境界
2.2 內容及毗鄰
第五節 頸外側區
1、枕三角
1.1 副神經的走行和分布
1.2 頸叢和臂叢的分支
2、 肩胛舌骨肌鎖骨上三角
第六節 頸部淋巴
頸部淋巴結群的名稱、位置流注關系及臨床意義
第三章 胸 部
第一節 概 述
1、境界與分區
2、表面解剖
第二節 胸 壁
1、淺層結構
1.1 皮膚、淺筋膜、淺血管及皮神經
1.2 乳房位置、形態結構及淋巴迴流
2、深層結構
2.1 深筋膜及胸廓外肌層
2.2 肋間隙的構成
2.3 胸廓內動脈的行程及其臨床意義,肋間血管、神經的排列位置及關系
第三節 膈
膈的毗鄰關系,主動脈裂孔、食管裂孔、腔靜脈裂孔的位置
第四節 胸膜和胸膜腔
胸膜及其血管和神經,胸膜腔及胸膜竇,胸膜的體表投影
第五節 肺
1、位置和體表投影,肺門和肺根
2、肺葉和肺段
3、肺的血管和神經
第六節 縱隔
1、概述
1.1 縱隔的境界、位置與分區
1.2 縱隔側面觀
2、上縱隔
2.1 上腔靜脈及其屬支,主動脈弓及其分支。動脈韌帶和動脈導管三角。
2.2 氣管胸部和支氣管
3、下縱隔
3.1 心包的組成,心包竇的位置及臨床意義
3.2 心的位置和毗鄰,心的血管和神經。
3.3 食管的血管、神經及毗鄰,奇靜脈、半奇靜脈、副半奇靜脈的行程及其與食管靜脈的關系。胸導管和胸交感乾的行程及毗鄰。
3.4 縱隔間隙
第四章 腹 部
第一節 概 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3、腹膜腔與腹腔臟器
第二節 腹前外側壁
1、 淺層結構
1.1 皮膚
1.2 淺筋膜:層次,淺血管及皮神經
2、深層結構:腹直肌及腹直肌鞘,三層扁肌及腱膜,腹壁深層血管及神經,腹股溝管的構成,腹股溝三角。
第三節 結腸上區
1、 胃
1.1 胃的毗鄰和韌帶
1.2 胃的血管和神經。
1.3 胃的淋巴
2、 十二指腸
2.1 十二指腸的分部和毗鄰
2.2 十二指腸的血管和神經
2.3 十二指腸懸韌帶。
3、 肝
3.1 肝的體表投影,肝蒂
3.2 肝的分葉與分段,肝的韌帶。
3.3 肝的淋巴
4、 肝外膽道
4.1 肝外膽道的構成
4.2 膽囊三角、膽囊底的體表投影
4.3 膽總管的分段
5、胰
5.1 胰的位置及毗鄰
5.2 胰的血管及神經
5.3 胰管與副胰管
6、脾
6.1 脾的位置、毗鄰及體表投影
6.2 脾的血管和韌帶
7、肝門靜脈
第四節 結腸下區
1、 空腸及回腸
1.1 空、回腸位置、形態結構及腸系膜
1.2 空、回腸血管及神經
2、盲腸和闌尾:回盲部、闌尾根部體表投影、闌尾常見位置
2、 結腸
2.1 結腸分部、位置、毗鄰及血液供應
2.2 結腸淋巴
第五節 腹膜後隙
1、 概述
2、 腎
2.1 腎的毗鄰、腎蒂、腎被膜
2.2 腎的位置、腎門、腎竇
3、 輸尿管
4、 腎上腺
5、 腹主動脈
6、 下腔靜脈
7、 腰交感干
第五章 盆部與會陰
第一節 概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第二節 盆部
1、 骨盆整體觀
2、 盆壁肌
3、 盆底肌與盆膈
4、 盆筋膜
5、 盆筋膜間隙
6、 盆部的血管和神經,盆部的淋巴
7、 盆腔臟器與腹膜
7.1 盆腔臟器的位置安排
7.2 盆腔腹膜的配布
7.3 直腸毗鄰、血管及淋巴
7.4 膀胱、前列腺及精囊
7.5 子宮的毗鄰及血管,子宮韌帶及子宮附件
第三節 會陰
1、肛區:肛管及坐骨直腸窩
2、男性尿生殖區
3、女性尿生殖區
第六章 脊柱
第一節 概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第二節 層次結構
1、 淺層結構
2、 深筋膜
3、 肌層
4、 血管和神經
5、 椎管及內容物
第七章 上 肢
第一節 概 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第二節 肩 部
1、 腋區
1.1 腋窩的構成:頂、底、前、後壁層次,三邊孔、四邊孔的構成及穿行內容。
1.2 腋窩的內容:腋動脈的分段、分布及毗鄰,腋靜脈及臂叢,腋鞘和腋窩蜂窩組織,腋淋巴結。
2、 三角肌區及肩胛區
3、 肩胛動脈網
第三節 臂 部
1、 臂前區
1.1 淺層結構
1.2 深層結構:深筋膜和骨筋膜鞘,血管和神經。
2、 臂後區
2.1 淺層結構
2.2 深層結構:深筋膜和骨筋膜鞘,血管神經束。
第四節 肘 部
1、 肘前區
1.1 淺層結構
1.2 深層結構:肱二頭肌腱膜,肘窩的境界和內容。
2、 肘後區
3、 肘關節動脈網
第五節 前臂部
1、 前臂前區
1.1 淺層結構
1.2 深層結構:深筋膜,前臂肌前群,血管神經束
2、 前臂後區
2.1 淺層結構
2.2 深層結構:深筋膜,前臂肌後群,骨間後血管神經束。
第六節 手 部
1、 手掌
2、 手背
3、 手指
第八章 下 肢
第一節 概 述
1、 境界與分區
2、 表面解剖
第二節 臀 部
1、 境界
2、 淺層結構
3、 深層結構
3.1 深筋膜
3、2 臀肌
3.3 梨狀肌上、下孔及其穿行結構
第三節 股 部
1、 股前內側區
1.1 淺層結構:淺動脈及大隱靜脈,淺淋巴結及皮神經。
1.2 深層結構:髂脛束及隱靜脈裂孔,肌腔隙與血管腔隙,股三角的境界與內容,收肌管,股內側區的血管和神經。
2、 股後區
1、 淺層結構
2、 深層結構
2.1 後骨筋膜鞘
2.2 坐骨神經
第四節 膝 部
1、 膝前區
2、 膝後區:腘窩的境界和內容
3、 膝關節動脈網
第五節 小腿部
1、 小腿前外側區
1.1 淺層結構:淺靜脈與皮神經
1.2 深層結構:脛前血管神經素數束,腓淺神經。
2、 小腿後區
2.1 淺層結構:小隱靜脈和腓腸神經
2.2 深層結構:脛後血管神經束
第六節 踝與足部
三、學時分配
章 序 講 授 內 容 理 論 學 時 實驗、實習、
討論學時
第 一 次 頭部 (一) 1 3
第 二 次 頭部 (二) 1 3
第 三 次 頸部 (一) 1 3
第 四 次 頸部 (二) 1 3
第 五 次 胸 壁 1 3
第 六 次 腋 窩 1 3
第 七 次 上 肢 1 3
第 八 次 胸 腔 1 3
第 九 次 腹前外側壁 1 3
第 十 次 結 腸 上區 1 3
第 十 一 次 結 腸 下區 1 3
第 十 二 次 腹膜後隙及脊柱 1 3
第 十 三 次 盆部與會陰脊柱 1 3
第 十 四 次 下肢 (一) 1 3
第 十 五 次 下肢 (二) 1 3

與動脈韌帶三角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