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單純的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第十天,床邊垂腿可以輕松90度,抬高腳踝壓腿也可以膝蓋底部挨著床,直抬
紅會?鄭江手術的么?
關於支具的佩戴問題,術後第一個月24小時佩戴,術後第二個月睡覺時候佩戴,術後三個月的時候出門要佩戴。你也說了,你自己睡覺不怎麼老實,所以還是乖乖的帶著吧。吃飯的時候可以做個高點的凳子 ,這樣腿也可以直著,不一定非要取支具。
關於恢復的進度,說實話,現在90度不算什麼。刀口還沒長好,長好後你回知道彎腿的進度有多困難。
你現在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踝泵,一方面可以促進傷口癒合,另外一方面可以防止血栓。
最後,一般術後三個月上班為宜。但是我也見術後一個月就上班的,不過恢復的不是很理想。
對了,做踝泵的時候可以取下支具
2、你好,想請教點前交叉韌帶的問題
前叉重建康復計劃:
注意事項:
1、功能練習中存在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如疼痛在練習停止半小時內可消退至原水平,則不會對組織造成損傷,應予以耐受。
2、除手術肢體制動保護外,其餘身體部位(如上肢、腰腹、健側腿等)應盡可能多地練習,以確保身體素質,提高整體循環代謝水平,促進手術局部的恢復。
3、關節活動度(屈、伸)練習,每日只進行一次,力求角度有所改善即可,避免反復屈伸,多次練習。如屈曲角度長時間(>2 周)無進展,則有關節粘連可能,應高度重視,堅持完成練習。所有涉及關節反復屈伸運動的練習結束後均即刻給予冰敷15—20分鍾。如平時感到關節腫、痛、發熱明顯,可隨時冰敷,每日3-5次。
4、關節的腫脹會伴隨整個練習過程,腫脹不隨角度練習及活動量增加而增加即屬正常現象,直至角度及肌力基本恢復正常腫脹才會逐漸消退。腫脹的突然增加應調整練習,減少活動量,嚴重時應及時復診。
正文住院期間:
踝泵――全范圍,緩慢,盡可能用力的踝關節反復屈伸運動,為促進循環、防止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練習方法!每小時至少練習5分鍾,麻醉消退後即刻開始。
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大腿綳勁)――反復收縮股四頭肌(大腿前群肌肉),次數盡量多,麻醉消退後即刻開始。
直抬腿――膝關節完全伸直,抬至足跟距離床面20厘米處,堅持至力竭後休息,間隔5秒,10次/組,3-4組/天,引流管拔除後開始。
伸直練習――將枕頭墊在足跟,膝關節懸空,充分放鬆,在不影響休息的前提下應盡量長時間保持該姿勢,堅持不住可適當放鬆休息。
重心轉移――拔除引流後開始嘗試,綁緊夾板,雙腳分立與肩同寬直立,重心緩慢在健患側間移動,感覺關節穩定後,逐漸嘗試患肢單腿站立,5分/次,間隔30秒,2次/組,2-3組/天。
出院指導:
屈曲:術後三至五天在康復師幫助下開始進行被動屈曲練習,術後一周達到90°。術後二周後達到100°。方法:坐位頂牆。術後三至八周逐漸到達正常角度(以健側肢體活動角度為正常水平),方法:雙手抱膝。
伸直:將枕頭墊在足跟,膝關節懸空,充分放鬆,30分鍾/次,1次/天(至少)。負重:可完全負重,出院時嘗試單拐行走,三周後嘗試脫拐行走。
力量:術後四周內:以直抬腿為主要練習方法,方法次數同住院期間。術後五周開始:以靜蹲為主要練習方法:2-3分鍾/次,間隔5秒,10次/組,3-4組每天。術後八周:可開始全范圍抗阻伸膝、抗阻屈膝等各種等張收縮力量練習,強化大腿前、後群肌群力量。數量:80次/組,其中每20次間隔休息30秒,2-3組/天,所加阻力以規定動作20次內相應目標肌群可感疲勞為宜。
夾板使用:術後一周,開始調整為0-30°活動夾板,之後每5-6天調整增加20°(1格),至術後4周達到0-110°范圍。術後一個月內,晝夜佩戴,一月後夜間可脫夾板睡覺。術後九周開始可嘗試脫夾板行走。
3、拄拐有什麼技巧嗎
如果是拄拐上樓梯的話還是很不安全的,建議扶著樓梯扶手慢慢的往上挪,最好還是有親人幫忙攙扶或者是背上去是最好的,不然自己慢慢走上三樓去的話,真的會搞的滿頭大汗,如果樓道里平時沒有什麼人的話,有危險了都呼救不到人,不過現在的好多拐杖實用性都非常強了,也特別設計了走樓梯的拐杖。技巧的話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優勢,還是要自己多磨合多練習。
4、我右膝關節前交叉韌帶及外側韌帶損傷重建術後多長時間可以帶支具下地負重走路?
我給大家一個都能看懂的參考吧,耐心點,對誰都會有很大幫助的,涉及專業名詞可以去文庫查詢。再有,也方便其他有類似情況的朋友參考。所以本人歡迎整理、復制或轉載。今天在「百度知道」第一次詳解,還是用手機發的,可能又墨跡點又慢。關於任何受傷恢復的重點內容加了「*」。好了,步入正題:韌帶的生長、退化、拉傷與恢復等和骨骼極其類似,確切的說是構成它們基本單位的細胞都是生長要求比較高的肌纖維類型的細胞。首先,這類受傷都大致分為三級。其次,它們都是人體恢復時間相當漫長且僅次於神經細胞恢復時間的細胞構成,所以它們都有永久無法完全恢復生理功能或與其它細胞一樣的不完全恢復或改變性及改變型的特性的可能。由於我是學醫的,並且以前喜歡過跑酷和武術,所以主要在病理學上以及生理學運動反應和解剖學稍加仔細的分析了一下。因為現在的醫生基本都不會在網上提問或回答。當然,本人只是讓大家更確切的明白原理,方便以後用到,也讓大家循序漸進的明白,從而做出緊急的應對對策。言歸正傳。輕微的受傷可能導致組織受壓迫,所以會導致淤血(也就是水腫,也叫組織水腫),從而使其臨床表現為腫、脹,並且在壓迫神經的情況下表現為疼痛或麻痹(其實很多受傷的情況都如此)。所以,很多醫生(指西醫)或大夫(指中醫)開了一些看似沒用的葯,其實那些葯很多都是活血化淤的,主要作用是為了防止組織壞死。您想,組織(指受傷的部位)淤血後血液都不流通了,代謝能正常嗎?!所以,不懂的人別說吃那些葯沒用。西葯主要針對加速血液流通並化淤,而中葯則是在西葯基礎上再加滋補,這時,我們中國飲食文化的食療與西方的注意飲食並補充維生素的說法不謀而合。具體需要吃什麼,大家可以上網去查「受傷吃什麼」。總的來說,這類受傷可根據受傷程度來自行判斷如何恢復。因為韌帶的某種程度的損傷(嚴重斷裂)與骨骼某種程度的度損傷類似,所以我就僅說一下骨折的癒合。骨折癒合分為四步(不明白可以上網搜索「骨折癒合」。除了搜索引擎可以去醫學類型的網站查):1、血腫形成(第一天受傷並被復位而迅速形成,就像外傷出血後自行止血而形成的疤)。2、纖維性骨痂形成(2~3周)。3、骨性骨痂形成(固化了,2~3月)。4、骨痂改建或再塑(數月甚至數年,功能改變或增強)。所以骨折的人都是三個月之後可以走路,兩年才可以恢復,時間更久一些甚至健康程度會大大超越從前。再有,影響任何創傷的因素都包括:一、全身的因素:年齡、營養狀況、葯物、特殊疾病。二、局部的因素:感染與異物、局部血液循環、神經支配、電離輻射等因素。其中特別強調*恢復的詳細條件(與影響創傷癒合的因素對應)*:一、1、未成年人左右的年齡最強,45歲以後逐漸減弱,遂:兒童>青少年>成年>老年;2、蛋白質、維生素C、鈣和磷(這兩個主要針對骨骼),還有鋅。除了鋅,前面的因素都是直接的食物影響;3、腎上腺皮質激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抗癌葯物(不懂的人絕對不要涉及這三種葯);4、如糖尿病,AIDS(愛滋病)等疾病;二、局部的負面影響:1、感染後或進入異物;2、血液循環不流暢,如傷口包紮過緊、縫合過緊;3、神經組織不完整(只有完好的神經組織才能更有效的操控其他組織,因為只有它才能傳遞恢復情況從而使對應的高級部位分泌加速癒合的物質或加速血液流動/代謝);4、輻射; 好了,就這些了,累死腦細胞了~~~某些東西不懂可以向我提問,但我可能很久才能回復(最長一個月),所以最好想好了再在百度Hi或以電子郵件形式【308144761@qq.com】向我提問。小的問題並相對較急可以看看我以前的回答記錄(有很多關於韌帶的),有些不是我發的,所以有一部分不要參考。
作者:靨瀹鋈鐔
5、膝關節前叉韌帶重健怎樣做康復鍛煉
術後護理
2.1 一般護理 術後常規應用抗生素3~5d,注意關節是否腫脹,注意包紮物松緊度,觀察引流的引流量、顏色,一般於術後24小時拔管。如果術後顏色較深、引流液較多,說明關節內有出血,此時要嚴密觀察;如果術後2~3h顏色逐漸變淡,引流量逐漸變少,說明出血已停止,可不必處理;如果仍然引流量較多,顏色未變淡,可自引流管內注入適量腎上腺素生理鹽水,局部略加壓包紮,出血會逐漸減少。
2.2 患肢體位 異體韌帶移植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後,常規膝後墊軟枕,保持膝屈曲15~20°。此種體位可使前交叉韌帶處於鬆弛狀態,移植後的異體韌帶處於張力最小狀態,有利於韌帶與骨接合口的癒合。不可將軟枕墊於膝後以遠小腿處,此種體位相當於膝關節的前抽屜試驗,會使交叉韌帶處於緊張狀態,不利於韌帶癒合[1]。
2.3 鎮痛和功能鍛煉 因為膝關節鏡手術本身創傷較小,故有些病人術後僅服用一般止痛葯物1~2d。或行中頻脈沖電治療,每日2次,每次20~30分鍾,來達到疏通經絡、止痛的目的。但大多數病人術後存在不同程度的膝關節疼痛,因而明顯限制了膝關節的活動,對這類病人我們常規給予自控鎮痛(PCA)方法。使病人的疼痛降至最低限度,從而可使病人較從容地達到膝關節功能鍛煉的要求。對於膝十字韌帶重建,取髕韌帶作置換物的病人,因為一端取一塊髕骨另一端取一塊脛骨為蒂,術後都有較嚴重的疼痛,這類病人是應用PCA的最佳適應症,對於其術後功能鍛煉的恢復有較大的幫助,與常規的止痛方法相比有其獨特的優越性。
2.4 康復訓練 術後向患者及家屬講明功能鍛煉的目的、方法,制定功能康復鍛煉計劃。術後24h後,即可指導病人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鍛煉,並進行踝關節的背伸屈運動,足趾的屈伸運動,同時做好心理護理,鼓勵患者主動練習,每日鍛煉10~15次,每次5 min,以不感到疲勞和疼痛為宜。①術後第3d起,白天將患肢固定支架解除,練習股四頭肌收縮,患肢平放於床上,主動使股四頭肌完全收縮並停頓5s,然後完全放鬆,再停頓5s,這樣一收縮一放鬆過程算1次,按此方法進行。循序漸進,剛開始20次/組,20組/d,第4d起增加至30組/d,以後每3d增加10組,直至50組/d為止。如病情允許,還可以做髕骨被動活動,即一日兩次可持髕骨向左右兩側推動幾次,以防止髕骨關節粘連,囑患者座起時自己推動髕骨。利用CPM機進行膝關節活動,膝關節活動范圍在30~60°被動鍛煉,起始角度從30°開始,每天增加10°,每日2次,每次2h,每天鼓勵患者與CPM機交替進行主動功能鍛煉,每次練後局部冷敷,以減輕局部炎性反應,減輕疼痛。一般在1周內達到90°,3周內避免負重。本組有1例患者,因對疼痛較敏感,3周後屈膝達60°,給予心理疏導後,延長1周CPM機進行被動鍛煉,第4周可達90°。本組患者中行半月板部分切除、側副韌帶修復,則需支架固定6周。②進行直腿抬高訓練,2周後在保證膝關節伸直的前提下抬高下肢,維持5~10 s。再放下。10~20遍/次,4次/d,根據肌力情況逐漸增加抬起角度和和維持時間,可以在仰卧、俯卧和側卧下進行該項訓練,但應避免健側卧位的直腿抬高及髖外展,以免加劇股內、外側肌的失衡。負重訓練承擔重量是膝關節的重要功能。待腫脹消退以後就可以逐漸開始負重訓練。術後第3d即可扶雙拐下地行走,從拇趾著地開始,逐漸負重。如果不伴有半月板和關節內其他結構的損傷,對完全負重並無具體的時間要求,只要患者能夠進行負重行走,就可鼓勵其早期訓練,以盡快恢復運動。一般從3~4周開始用雙拐依據耐受情況部分負重,逐漸至完全負重,3~8周後棄拐負重步行。在患者鍛煉過程中應經常觀察、督促、檢查功能康復計劃實施情況,及時解決鍛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其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以增強其功能鍛煉的毅力和信心。
6、請問拄拐行走減少負重,這樣應該怎麼樣使用拐杖
1.四點步法
適用於雙拐行走、雙下肢均可邁步的病人,其特點是當一側下肢向前移動時,身體的平衡依靠雙手和另一側肢體來維持。行走順序是:①右手拐杖;②左手拐杖;③左下肢;④右下肢。
2.兩點步法
其特點是一側手和對側下肢同時前進。行走順序是:①右手和左下肢;②左手和右下肢。兩點步法較四點步法更接近於正常步行的步態,但需要更好的平衡和協調能力,步頻也較四點步法快。
3.三點步法
適用於一側下肢必須限制承受體重或其邁步功能受到限制時,行走順序是:①健側下肢;②雙手及患側下肢。
4.交替拖步
適用於雙下肢均不能邁步的病人,其特點是病人始終能保持三點平衡,即身體的重心線落在雙足和雙側拐杖之間。雙下肢通過軀乾和肩部肌肉的力量將其拖向前方。行走順序是:①右手拐杖;②左手拐杖;③將兩下肢拖至拐杖稍後方。此步法行走速度較慢。
5.同時拖步
行走順序是:①雙手拐杖;②雙下肢拖向拐杖稍後方。此步法要求雙下肢有一定的肌力和承重力,在雙拐向前移動的瞬間由雙下肢來保持身體的平衡,而雙足始終不離開地面。它較交替拖步法難度更大一些,但行走速度更快一些。
6.擺至步法(小擺)
此步法與同時拖步法不同的是:病人雙足同時藉助雙拐懸空前擺至拐杖處,行走速度較快,但難度也更大一些,需要肩背部和上肢有較大的肌力保證。行走順序是:①雙手拐杖;②雙足同時提起懸空,向前擺至拐杖處。
7.擺過步法(大擺)
它與小擺步法不同的是:病人雙足藉助雙拐懸空前擺至拐杖前方,步頻較大,步行速度更快,但更需要有較好的平衡能力和肌肉協調能力。行走順序是:①雙手拐杖;②雙足同時提起懸空,向前擺至拐杖前方。
(八)蹬高訓練
1.斜坡
在斜坡上行走是病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訓練時可在斜坡旁安置扶手,先練習上坡,再練習下坡。
2.台階
穿用支具上台階比上斜坡更困難一些,需要較大的肌力和協調能力。標准台階每級高度約為20cm,病人可從5cm高度開始練習,逐漸增加高度。公共汽車踏板的高度約為35cm,需乘用公共汽車的病人要反復練習直至達到這個高度。常用的蹬台階練習方法有以下兩種:
(1)踏步法 是一種比較容易、省力的蹬台階方法。先將一足踏上台階的上一級,隨後將對側足提起到同一級。然後再將一足踏上上一級台階,然後提升對側足。一般上台階時健肢在前,患肢在後;下台階時患肢在前,健肢在後。
(2)跨步法 速度較快,但需要較大的肌力和協調能力。先將一足踏上上一級台階,將對側足提起並超過該側足至上一級台階,即每足向上蹬一級台階。
(九)跨越障礙訓練
主要指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過門檻和跨壕溝動作,經常出門的患者要注意練習,而不經常出門、肢體肌力較差的病人,可不進行此項練習。
(十)就業前訓練
以職業操作要求為目標,來確定訓練方法和內容,達到就業要求的基本體力(站、坐和行走),耐力(包括集中注意力、持續力)和操作的熟練程度。
7、前叉重建手術後多少周可以全負重行走?用的是自腱。
病情分析:你好,這個自體肌腱重建交叉韌帶後一般來說正常的負重走路需要三個月以上的版,也就是差權不多12周左右的<br/>意見建議:這個主要是看自己的手術過程及術後恢復的情況,一般來說開始關節為較為腫脹,腫脹慢慢的減退了就可以考慮加強肌肉訓練了
8、左膝交叉韌帶重建術後一周我就開始拄拐下地行走了,負重不是很嚴重,因為有的醫生說要盡早下地,有的說不
你好,一般說現在是不需要活動的,時間還是太短。為了能有一個好的療效,術後需要用石膏把膝關節固定在40--60度的位置,固定4--6周。拆除石膏後,持雙拐下地,避免負重。8--12周後逐漸負重。4個月後離拐,8個月後練習跑跳。一年以後才能恢復劇烈運動。 術後馬上就能進行的鍛煉項目有直腿抬高練習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呵呵,這個我能說明白,你不一定能聽明白。具體怎麼做,還是讓你的主治醫生多指導你吧。畢竟你的情況他才是最清楚的。然後遵醫囑,一步一步慢慢來吧。
這個不是著急的事兒。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