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確定是單純的骶髂關節炎
您好:如果已經排除強直性脊柱炎,確診為單純的骶髂關節炎,通過正確有效的治療其預後效果是比較理想的.
從您的骶髂關節的病情描述來看,已經發展到三級,通過治療炎症可以消失,但是關節間隙狹窄和增生是不能完全消除的,但能控制在目前的階段.
臨床常用治療措施葯物的內服,外用配合物理理療(如中葯熏蒸,中葯離子導入,高頻等等形式)以及結合科學的康復功能鍛煉.建議您到醫院正規化治療
祝您早日康復.
2、股動脈與股靜脈栓塞的區別?
*動脈栓塞是指血塊或進入血管內的異物成為栓子,隨著血流停頓在口徑相似的動脈內,造成血流障礙。動脈栓塞主要由血栓造成,此外,腫瘤、空氣、脂肪等異物也可能成為栓子。
股動脈栓塞者:疼痛發生於小腿肌群。肢體慢性缺血時,皮膚萎縮變薄、發亮、骨質疏鬆、肌萎縮、毛發脫落、趾甲增厚和變形。後期可出現靜息痛,皮膚溫度明顯減低、發紺,肢體遠端壞疽和潰瘍。
*靜脈血栓,在靜脈血流遲緩,血液高凝狀態及血管內膜損傷條件下,靜脈發生急性非化膿性炎症,並繼發血栓形成的疾病。絕大多數靜脈血栓形成發生在盆腔及下肢的深靜脈。多見於產後、骨折及創傷、手術後的病人。若出現肢體疼痛、腫脹、淺靜脈怒張並沿靜脈可觸之索條狀物,應考慮本病的可能性。
股靜脈栓塞症狀:1.原發性髂股靜脈血栓形成起病急驟,主症是疼痛、肢體腫脹、充血、淺靜脈曲張和體溫升高。疼痛一般比較嚴重,主要位於患側腹股溝區,而且在相稱於髂股靜脈的體表位置伴有壓痛。下肢出現腫脹和充血,開始時以腹股溝區和恥骨上區域比較明顯,有的在受累側髂部和下腹部都可以看到淺靜脈曲張。皮膚溫度和周圍動脈搏動常常不受影響。全身反應並不嚴重,體溫升高多不超過38.5℃。隨後的表現,將依據血栓的病理演變而不同,如果血栓局限於髂股靜脈,休息和抬高患肢,除側支靜脈曲張外,其他症狀迅速消退;即使血栓機化後,後遺深靜脈功能不全的症狀也比較輕微。除表淺靜脈、特別是鄰近的側支明顯曲張起代償作用外,遠段的周圍靜脈包括交通支瓣膜功能多維持健全狀態,血栓逆行性擴展,累及整個下肢的深靜脈系統,表現就和上述完全不同,症狀消退緩慢,腫脹明顯。遠段周圍靜脈包括交通支在內,瓣膜功能破壞,足踝皮膚出現營養改變,可有潰瘍形成;血栓順行性擴展,侵犯下腔靜脈,釀成下腔靜脈綜合征。如血栓脫落,可並發肺栓塞。2.繼發性髂股靜脈血栓形成:所引起的表現和後果,與原發型逆行擴展到整個下肢者相同。繼發型的一個特點,是症狀從小腿開始,然後累及大腿;起病方式大都是隱匿性,縱然有些患者要到血栓擴展到髂股靜脈才覺察,但追詢病史,常可追查到小腿受侵襲的病史。值得注意的是,繼發性髂股靜脈血栓形成的症狀期常常不能代表病期。因為在肌肉內小靜脈血栓形成時,特別發生於手術後的患者,輕微的局部症狀往往被手術疼痛所掩蓋,沒有症狀表現,直到經過不同的時間,由於血栓擴展而堵塞髂股靜脈,才迅速引起相應的症狀。3.股青腫:起病急促,疼痛顯著,幾小時內整個患肢腫脹而充血、發冷、紫紺,足和足趾起水泡,足背、脛後動脈消失。體溫在39℃左右,全身反應強烈,更因腫脹肢體內含大量有效循環中的失液,可以陷入休克,出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如神情淡漠,脈搏增速,血壓下降等。(二)體征:1.原發性髂股靜脈血栓形成:肢體明顯腫脹,尤其腹股溝區和恥骨上區域更為明顯,左右肢體相差很大,大腿相差4-6cm、小腿2~4cm;沿股靜脈走行部位均有壓痛,Homan's陽性、Nenhof征陽性,後期患者常有表淺靜脈怒張或曲張的體征。2.繼發性髂股靜脈血栓形成:從足趾到髂腹股溝均現蔓腫、凹陷性,沿股靜脈走行處均有壓痛,Homan's征、Nenhof征陽性,後期患者下肢可能出現色素沉著,甚則潰瘍。3.股青腫:患肢腫脹明顯,趾部皮溫低,皮色紫紺,甚則起水泡,足背、脛後動脈搏動消失,全身症狀重,體溫39℃,甚則陷入休克階段,脈搏增快、血壓下降。 凡是下肢腫脹、Homan's征或Neuhof征陽性,沿靜脈走行處均有壓痛
3、骶髂關節紊亂壓迫坐骨神經引起的!
如果後突的.就敲進去.4指墊著.如內果陷.人比較瘦.就可以用手拉出來.喀嚓一響.馬上舒服.人胖就拔火罐.此關節復正效果很好
骶髂關節錯位臨床上十分常見,分急性與慢性兩種,女多於男,青年時期多見,可單獨發病,也可因其它傷病而並發。過去因人們對其發病認識不足,診斷和治療中常常被忽略,或誤診,或漏診,以致患者長期遺留腰骶部疼痛或下肢痛麻等,有的女性患者表現為長期頑固的月經不調、痛經等久治不愈,嚴重影響了患者工作及生活。我們運用針刀配合手法治療,取得了顯著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骶髂關節錯位患者110例,男19例,女91例;年齡18~48歲,平均3.2歲;病程2天~20年,前錯位45例,後錯位65例;雙側腰骶部疼痛78例,單側32例,伴臀部疼痛101例,伴下肢放射痛92例,伴腹股溝及下肢內收肌疼痛53例,伴月經不調、痛經17例。將11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55例,兩組患者年齡、症狀、體征均相似,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經骨盆及腰椎平片檢查,排除緻密性骨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關節結核、腫瘤等其他骶髂關節骨質破壞性病變及腰椎間盤突出症。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1)針刀療法:局部壓痛點皮膚常規消毒,針刀平行於人體縱軸方向進針,達骨面後行松解、剝離,治療完畢後,針眼貼創可貼。急性發病者,一般1次可愈,慢性反復發作者,一般5天1次,3次為一療程。(2)手法治療:手法復位前應首先明確髂骨旋轉方向①前錯位者,採用單髖過屈復位法:患者仰卧床沿,兩下肢伸直,助手按壓健側下肢膝關節,醫者一手握患者患側踝部及小腿近端,另一手按患側膝部,先屈曲患側髖、膝關節,內收、外展5~7次,再往健側過屈髖、膝關節,趁患者不備用力下壓,此時常可聞及關節復位響聲。②後錯位者,採用單髖過伸復位法:患者俯卧床沿,醫者站立於患者患側,一手托患肢膝上部,另一手掌根按壓患側的骶髂關節,醫者盡可能上提、過伸患肢,一手同時用力按壓患側骶髂關節,兩手成相反方向搬按,此時可聞及關節復位響聲。此種方法可請助手一並完成 〔1〕 。③仰卧屈髖分膝法:患者仰卧,兩膝分開,雙足跟並齊,使鼻、臍、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雙手置於腹部、雙目微閉、全身放鬆,深吸氣後緩慢呼出,至呼氣將盡時,醫者將雙膝下壓,此時可聞及腰骶部復位的彈響聲。此種手法適用於前錯位及後錯位。手法治療,急性發病者,一般1次可愈,慢性反復發作者,一般2天1次,5次為一療程。針刀及手法治療完畢後,患者絕對卧床休息。
1.2.2 對照組 電腦中頻多功能治療儀:腰骶部、臀部、腹股溝及下肢疼痛部位並置法,耐受量,每次20min,每日1次,共治療20次。
2 結果
2.1 療效標准 臨床治癒:腰腿痛症狀消失,腰部活動正常,恢復工作;顯效:腰腿痛症狀明顯減輕,腰部活動基本正常,恢復輕工作;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輕度受限,能恢復部分工作;無效:症狀、體征及功能障礙無變化。
2.2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從表中可見,兩組療效比較,χ 2 =9.15,P<0.05,差異有顯著性。
3 討論
人體猶如一座「大廈」,「大廈」的基礎就是骨盆。由於承受體重及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骶、髂、髖、恥諸關節結構復雜,周圍肌肉韌帶堅強,形成一個穩固的聯動系統。骶髂關節處於這個系統的樞紐部位,其關節面吻合牢固,周圍韌帶、肌肉、關節囊堅韌,關節活動度小,一般情況下,不易造成移動、錯位。但當骶髂關節損傷或慢性勞損,關節周圍韌帶鬆弛,在暴力及不協調外力作用下,可導致關節錯位 〔1〕 。而一旦發生錯位,造成骨盆扭轉、傾斜,使盆腔臟器及所支配的神經、血管受到壓迫與牽拉,腰椎小關節紊亂,引發一系列病理改變,久而久之,造成關節周圍韌帶、肌肉攣縮、變性及粘連,引起腰骶及下肢疼痛,腰部活動受限,女性患者甚至引起月經不調、痛經等症。針刀療法針對這一病理變化,松解腰骶部關節周圍緊張的肌肉、韌帶,切開肥厚、粘連的關節囊,減輕神經、血管的卡壓,使疼痛緩解。配合上述手法,使雙膝、股骨、髖關節、骶髂關節、腰骶關節、腰脊柱關節各個偏歪、錯位的關節依次獲得復位矯正。電腦中頻能降低局部組織的興奮性,使痛閾增高,改善淋巴、血液循環,促進炎症吸收,起到鎮痛作用,但遠期療效較差
4、骶髂關節緻密性骨炎
髂骨骶骨關節旁密度增高應警惕強直性脊柱炎,但也不能忽視髖關節周圍疾病,如股骨頭壞死早期,也表現為膝關節疼痛,建議行MRI檢查.
5、右髂骨髂前上棘撕脫骨折 這個症狀是否會影響恢復後的運動
髕骨骨折治療的目的是恢復關節面的平整,修補斷裂的肌腱腱膜和破裂的關節囊,防止外傷性關節炎、滑囊炎的發生,恢復膝關節的功能。
(一)如骨折無移位,可抽出關節積血,適當壓力包紮,外用石膏托固定關節伸直位4周,逐漸練習膝關節屈曲活動。
(二)有移位的髕骨骨折的處理:
1.上極骨折移位,可將上極骨片切除,修復股四頭肌腱。
2.下極骨折移位,可將下極骨片切除,修復髕韌帶。
3.中段橫斷骨折,可選用兩枚克氏針與張力帶鋼絲(1.2mm)作髕骨內固定。
(三)如髕骨已完全粉碎並移位,則將碎骨全部切除,同時直接縫合股四頭肌腱與髕韌帶,修復關節囊。手術後用石膏固定膝於伸直位3~4周,逐漸鍛煉股四頭肌及步行功能。
(四)髕骨陳舊骨折有創傷性膝關節炎者,可酌情進行理療及髕骨全部切除術。一般髕骨切除術,膝關節屈伸功能仍比較滿意,但多數病例,股四頭肌伸膝肌力將減少約25%左右,常不能恢復重體力勞動。
骨折患者飲食有四點禁忌
忌多吃肉骨頭肉骨頭的主要成份是磷和鈣。若骨折後大量攝入,就會促使骨質內無機質成分增高,導致骨質內有機質的比例失調,會對骨折的早期癒合產生阻礙作用。
1、忌偏食:骨折患者常伴有局部水腫、充血、出血、肌肉組織損傷等情況,機體本身對這些有抵抗修復能力,而機體修復組織化瘀消腫主要是靠各種營養素,由此可知,保證骨折患者順利癒合的關鍵就是營養。
2、忌食難消化之物:骨折患者因固定石膏或夾板而活動受限制,加上傷處腫痛,精神憂慮,往往食慾不振。所以,食物既要營養豐富,又要容易消化,忌食山芋、糯米等易脹氣或不消化的食物,宜多吃水果、蔬菜。
3、忌少喝水:卧床的骨折患者行動十分不便,因此就少喝水,以減少小便次數,這樣雖小便次數減少,但患者活動少,腸蠕動減弱,再加上飲水減少,就容易引起大便秘結。所以,卧床骨折患者想喝水就喝,不必顧慮重重。
4、忌過多食用白糖:大量攝取白糖後,將引起葡萄糖的急劇代謝,從而產生代謝的中間物質,這時,鹼性的鈣、鎂、鈉等離子,便會立即被調動參加中和作用,以防止血液出現酸性。如此鈣的大量消耗,將不利於骨折患者的康復。
6、骶髂關節紊亂壓迫坐骨神經引起的!
如果後突的.就敲進去.4指墊著.如內果陷.人比較瘦.就可以用手拉出來.喀嚓一響.馬上舒服.人胖就拔火罐.此關節復正效果很好
骶髂關節錯位臨床上十分常見,分急性與慢性兩種,女多於男,青年時期多見,可單獨發病,也可因其它傷病而並發。過去因人們對其發病認識不足,診斷和治療中常常被忽略,或誤診,或漏診,以致患者長期遺留腰骶部疼痛或下肢痛麻等,有的女性患者表現為長期頑固的月經不調、痛經等久治不愈,嚴重影響了患者工作及生活。我們運用針刀配合手法治療,取得了顯著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骶髂關節錯位患者110例,男19例,女91例;年齡18~48歲,平均3.2歲;病程2天~20年,前錯位45例,後錯位65例;雙側腰骶部疼痛78例,單側32例,伴臀部疼痛101例,伴下肢放射痛92例,伴腹股溝及下肢內收肌疼痛53例,伴月經不調、痛經17例。將11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55例,兩組患者年齡、症狀、體征均相似,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經骨盆及腰椎平片檢查,排除緻密性骨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關節結核、腫瘤等其他骶髂關節骨質破壞性病變及腰椎間盤突出症。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1)針刀療法:局部壓痛點皮膚常規消毒,針刀平行於人體縱軸方向進針,達骨面後行松解、剝離,治療完畢後,針眼貼創可貼。急性發病者,一般1次可愈,慢性反復發作者,一般5天1次,3次為一療程。(2)手法治療:手法復位前應首先明確髂骨旋轉方向①前錯位者,採用單髖過屈復位法:患者仰卧床沿,兩下肢伸直,助手按壓健側下肢膝關節,醫者一手握患者患側踝部及小腿近端,另一手按患側膝部,先屈曲患側髖、膝關節,內收、外展5~7次,再往健側過屈髖、膝關節,趁患者不備用力下壓,此時常可聞及關節復位響聲。②後錯位者,採用單髖過伸復位法:患者俯卧床沿,醫者站立於患者患側,一手托患肢膝上部,另一手掌根按壓患側的骶髂關節,醫者盡可能上提、過伸患肢,一手同時用力按壓患側骶髂關節,兩手成相反方向搬按,此時可聞及關節復位響聲。此種方法可請助手一並完成 〔1〕 。③仰卧屈髖分膝法:患者仰卧,兩膝分開,雙足跟並齊,使鼻、臍、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雙手置於腹部、雙目微閉、全身放鬆,深吸氣後緩慢呼出,至呼氣將盡時,醫者將雙膝下壓,此時可聞及腰骶部復位的彈響聲。此種手法適用於前錯位及後錯位。手法治療,急性發病者,一般1次可愈,慢性反復發作者,一般2天1次,5次為一療程。針刀及手法治療完畢後,患者絕對卧床休息。
1.2.2 對照組 電腦中頻多功能治療儀:腰骶部、臀部、腹股溝及下肢疼痛部位並置法,耐受量,每次20min,每日1次,共治療20次。
2 結果
2.1 療效標准 臨床治癒:腰腿痛症狀消失,腰部活動正常,恢復工作;顯效:腰腿痛症狀明顯減輕,腰部活動基本正常,恢復輕工作;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輕度受限,能恢復部分工作;無效:症狀、體征及功能障礙無變化。
2.2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從表中可見,兩組療效比較,χ 2 =9.15,P<0.05,差異有顯著性。
3 討論
人體猶如一座「大廈」,「大廈」的基礎就是骨盆。由於承受體重及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骶、髂、髖、恥諸關節結構復雜,周圍肌肉韌帶堅強,形成一個穩固的聯動系統。骶髂關節處於這個系統的樞紐部位,其關節面吻合牢固,周圍韌帶、肌肉、關節囊堅韌,關節活動度小,一般情況下,不易造成移動、錯位。但當骶髂關節損傷或慢性勞損,關節周圍韌帶鬆弛,在暴力及不協調外力作用下,可導致關節錯位 〔1〕 。而一旦發生錯位,造成骨盆扭轉、傾斜,使盆腔臟器及所支配的神經、血管受到壓迫與牽拉,腰椎小關節紊亂,引發一系列病理改變,久而久之,造成關節周圍韌帶、肌肉攣縮、變性及粘連,引起腰骶及下肢疼痛,腰部活動受限,女性患者甚至引起月經不調、痛經等症。針刀療法針對這一病理變化,松解腰骶部關節周圍緊張的肌肉、韌帶,切開肥厚、粘連的關節囊,減輕神經、血管的卡壓,使疼痛緩解。配合上述手法,使雙膝、股骨、髖關節、骶髂關節、腰骶關節、腰脊柱關節各個偏歪、錯位的關節依次獲得復位矯正。電腦中頻能降低局部組織的興奮性,使痛閾增高,改善淋巴、血液循環,促進炎症吸收,起到鎮痛作用,但遠期療效較差
7、脈管炎和股骨頭壞死有什麼不同?
您好,脈管炎全稱「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發生於血管的變態反應性炎症,導致中小動專脈節段性狹窄屬、閉塞,肢端失去營養、出現潰瘍、壞死,是一種較頑固的血管疾病,並不是血管壁本身的一種炎症表現,與細菌感染沒有關系。
患脈管炎的高危人群是吸煙者(尤其是青壯年男性)、精神緊張者、營養不均衡、寒冷潮濕地區居民、家族遺傳因素。絕大多數發生於20-40歲的男性,女性很少見。
強直性脊柱炎又名Marie-strümpell病、Von Bechterew病、類風濕性脊柱炎、畸形性脊柱炎、類風濕中心型等,現都稱AS。
AS的特點為腰、頸、胸段脊柱關節和韌帶以及骶髂關節的炎症和骨化,髖關節常常受累,其它 周圍關節也可出現炎症。
強直性脊柱炎屬風濕病范疇,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的一種。AS常見於16~30歲青年人,男性多見,40歲以後首次發病者少見。
建議您到醫院檢查清楚再根據情況來進行治療,不可盲目治療。
8、與股骨頭壞死極易混淆的病有哪些?
你好: 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由於本身起病緩慢,病因易被忽略,早期定位症狀體征不典型。股骨頭壞死的三大主要症狀是髖關節疼痛、跛行、功能障礙。由於早期唯一症狀就是疼痛,常常誤診為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膨出症、膝關節炎、風濕病等。故股骨頭壞死早期極易與其他相關病狀混淆,因此,在病種病狀方面,患者需有更多的了解,以免出現誤診誤治的嚴重後果。 與股骨頭壞死極易混淆的病種: 1、腰椎間突出症:骨科常見疾病,是股骨頭壞死診斷中最常見的誤診疾病。腰椎間盤突出是由於外傷或勞損後導致腰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和髓核組織突出,壓迫和刺激神經根所引起的以腰腿疼痛為主的疾病。股骨頭壞死的疼痛也會出現在腰腿部,症狀相似。因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病率較高,臨床上醫生首先考慮的腰椎間盤突出症,忽略了股骨頭壞死,導致出現漏診和誤診現象。 2、髖關節滑膜炎:髖關節滑膜炎與外傷有關,表現為髖關節的疼痛,嚴重時可有局部的腫脹,髖關節活動受限。核磁共振檢查可提示髖關節腔內有積液。與兒童股骨頭壞死早期易發生混淆。 3、類風濕性關節炎:一種非特異性炎症,其特點是關節痛和腫脹反復發作逐漸至關節破壞、強直、畸形。當侵犯到髖關節時,引起的臨床症狀與股骨頭壞死的臨床症狀相似,應加以鑒別。 4、強直性脊柱炎:脊椎的慢性進行性炎症,侵及骶髂關節、關節突、附近韌帶和近軀乾的大關節,導致纖維性或骨性強直和畸形。同類風濕性關節炎相似,可侵犯髖關節,出現與股骨頭壞死相似的症狀表現,臨床醫生容易誤診和漏診。 5、骨性關節病:一種退行性的骨關節疾病,以關節軟骨變性、損傷及骨性增生為特點,始發部位在關節軟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