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恥骨梳韌帶百科

恥骨梳韌帶百科

發布時間:2021-02-11 09:59:31

1、簡述股三角的位置,圍成及其內容。

股三角 femoral triangle: 位於股前內側部上1/3,為底在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凹陷。由腹股溝韌帶、縫匠肌和長收肌圍成。

從外向內有股神經、股動脈和股靜脈及其分支,還有股管(空隙)等結構。股三角在大腿的前面上部,上界為腹股溝韌帶,內側界為長收肌內側緣,外側界為縫匠肌的內側緣。前壁為闊筋膜,底為髂腰肌、恥骨肌和長收肌。

(1)恥骨梳韌帶百科擴展資料:

一、收肌管

位於股前內側中1/3段,長約15cm,呈三棱形間隙。其前壁是張子股內側肌與長收肌、大收肌間的收肌腱板,腱板的前方為縫匠肌所覆蓋。管的外側壁為股內側肌;後壁為長收肌及大收肌。收肌管的上口接股三 角尖,下口為收肌醫裂孔。

管內通過的結構,由前向後有隱神經、股動脈和股靜脈以及周圍的淋巴管等。在收肌管的下段,由股動脈發出的膝降動脈,分出關節支和隱支,前者分布於膝關節,後者與隱神經伴行。

隱神經於股薄肌與縫匠 肌之間穿收肌管前壁,分布於膝關節、小腿及足內側緣的皮膚。股三角與腘窩內的疏鬆結締組織,通過收肌管相互聯系,故二處的炎症、膿腫均可彼此蔓延。

二、動態變化

神經、動脈和靜脈三者間的動態變化為:由原位的外、中、內關系,發展到前、中、後關系。即外側的神經向前,內側的靜脈向後,在三角的尖部,神經和血管呈前後一排,由前向後分別為:隱神經、股動脈、股靜脈、股深動脈、股深靜脈。

因此,在三角尖部由前向後刺入,可同時損傷四條血管。股動脈淺面無任何神經肌支跨過,沿股動脈切開,除切斷淺層的股前皮神經和隱神經外,無任何神經肌支受損。動脈的內側肌群由閉孔神經支配,其外側肌群由股神經支配,恥骨肌位於動脈內側,也由股神經支配,但該神經由動脈之深面通過。

2、恥骨聯合在哪

恥骨聯合由兩側的恥骨聯合面藉纖維軟骨連接而成。上、下面及前面都有韌帶加強,上方的叫恥骨上韌帶,下方的叫恥骨弓狀韌帶。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髖骨以及其間的韌帶和關節連結構成的。左右兩塊髖骨的恥骨在骨盆前正中線上以恥骨間盤連接形成恥骨聯合。恥骨聯合中的恥骨間盤是纖維軟骨,恥骨聯合上方和下方分別有韌帶,分別叫做恥骨上韌帶和恥骨下韌帶。

妊娠後,由於雌激素水平增高,受雌激素的影響,再加上子宮重力增加,使恥骨聯合關節及韌帶鬆弛,有時甚至自發性分離而產生疼痛。尤其是第一胎會因用力猛烈而把恥骨聯合撐開,為了讓胎兒順利通過,但往往會損傷骨頭和韌帶,因此產生疼痛。疼痛嚴重者,兩下肢外展與起坐也發生困難,甚至不能行走。

懷孕時由於激素的分泌,為了胎兒的發育,骨盆都會被撐大撐寬的,生產時,恥骨聯合會被撐開分離的。產後恥骨恢復不良,不僅可引發恥骨疼、腰痛、腹痛、甚至還可導致子宮下垂、陰道鬆弛、尿失禁和體形方面的變化。

3、恥骨與坐骨圍成的孔是坐骨大孔嗎?

坐骨大孔是坐骨大切跡與骶棘韌帶和骶結節韌帶圍成的孔。 其內走行的結構主要是梨狀肌,梨狀肌將坐骨大孔分隔為梨狀肌上孔和梨狀肌下孔內,梨狀肌上孔與梨狀肌下孔內走形有血管神經。梨狀肌上孔走行的結構由外向內:臀上神經、臀上動脈、臀上靜脈梨狀肌下孔走行的結構由外向內:坐骨神經、股後皮神經、臀下神經、臀下動脈、臀下靜脈、陰部內動脈、陰部內靜脈、陰部神經。

坐骨大孔及其內的梨狀肌一同又構成了骨盆腔的後側壁。當因為坐骨大孔周圍肌肉因麻痹或損傷出現薄弱區時,在腹內壓增高情況下,下腹部及盆腔中的臟器即可由此疝出,稱為坐骨大孔疝。坐骨大孔疝最主要的疝出部位在梨狀肌下孔。肌恥骨孔為一個獨立的潛在的孔隙,近似四邊形,有上、下、內、外4個邊界。下界為骨盆的骨性邊緣,此處骨盆為髂骨的前界,由恥骨梳韌帶和恥骨肌覆蓋,恥骨梳韌帶(Cooper韌帶)為非常堅實的復合結構,是在恥骨結節與髂恥隆突間加強恥骨梳的骨膜。在內側與腹股溝韌帶相連,形成陷窩韌帶(Gimbernat氏韌帶)。上界是腹前外側壁的肌肉,分為兩層,淺層由腹外斜肌組成,深層由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組成,深層肌肉在此形成腹股溝鐮或聯合腱
    恥骨肌孔的外側,由髂腰肌、其增厚的腱膜和覆蓋股神經的髂筋膜構成,覆蓋髂肌的髂筋膜離開盆腔後,其內側的增厚,形成髂恥弓。該弓外側連於髂前上棘,內側達髂恥隆突。髂恥弓對外科操作無實際意義,但作為下列腹股溝外側結構的總結合點,該弓有非常重要解剖意義:即腹外斜肌腱膜纖維(腹股溝韌帶的纖維)的附著點,腹內斜肌、一些纖維的起點;腹橫肌、髂恥束的外側著點。髂恥弓還是股鞘外側壁的組成部分。

4、恥骨在什麼部點陣圖

恥骨(pubis):位於髖骨的前下部,分為體及上、下兩支。恥骨占髖骨的2/5。恥骨是位於骨盆前方的兩片骨頭,中間有空隙而非緊靠在一起,兩片骨頭間靠韌帶及纖維軟骨組織聯接起來,這個區域就叫恥骨聯合。

恥骨體構成髖臼前下部,較肥厚,自體向前內側伸出恥骨上支,此支向下彎曲移行於恥骨下支。恥骨上支的上緣薄銳,稱恥骨梳,其向後與髂骨的弓狀線相續,向前終於圓形隆起,為恥骨結節,恥骨是在小腹下部,大腿內側。

恥骨結節是重要體表標志,其向內延伸靜到恥骨聯合面上緣也有一嵴,稱恥骨嵴。恥骨上、下支移行處的內側,有卵圓形的粗糙面,稱恥骨聯合面。恥骨與坐骨圍成的大孔,稱閉孔。恥骨構成髖骨前下部,分體和上、下二支。體組成髖臼前下1/5。與髂骨體的結合處上緣骨面粗糙隆起,稱髂恥隆起,由此向前內伸出恥骨上支,其末端急轉向下,成為恥骨下支。

(4)恥骨梳韌帶百科擴展資料:

恥骨聯合組成與功能:

在恥骨聯合纖維軟骨的上部到9歲時始出現一甚小的關節腔,在女性較大。恥骨聯合下面形成角度,男性呈銳角叫恥骨角,約70~75°,女性呈鈍角,叫恥骨弓,平均87.5°。關節周圍的韌帶皆甚弱,真正具有連接作用的為關節內的纖維軟骨盤。

與椎間纖維軟骨盤相似,惟有一甚小的滑膜腔,而無髓核。恥骨聯合的構造特點說明,當暴力沖擊時,常引起恥骨骨折,而不易發生恥骨聯合分離。恥骨聯合可進行微小的運動,如旋轉和移位,並且多與骶髂關節和髖關節同時運動,在妊娠晚期和分娩時可出現恥骨聯合分離現象。

5、女性恥骨在什麼地方圖片

恥骨位於髖骨的前下部,分為體及上、下兩支。恥骨占髖骨的2/5。恥骨是位於骨盆前方的兩片骨頭,中間有空隙而非緊靠在一起,兩片骨頭間靠韌帶及纖維軟骨組織聯接起來.

女性懷孕時激素分泌旺盛,為了適應胎兒的發育,骨盆會被撐大撐寬的,生產時由於用力過大,會使恥骨聯合分離,韌帶受損,產後骨盆恢復是產後生理恢復的關健。

女性分娩時,恥骨聯合之間的裂隙增寬,以便胎兒順利娩出。

女性產後恥骨恢復不良不僅可引發恥骨疼、腰痛、腹痛,甚至還可導致子宮下垂、陰道鬆弛、尿失禁和體形方面的變化。

(5)恥骨梳韌帶百科擴展資料:

孕婦緩解恥骨痛的方法:

孕期應注意休息,避免長時間站立,適當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 孕婦可以在兩腿之間夾一個小枕頭睡覺,在床上翻身時,動作應平行而緩慢,以免加重疼痛。

孕婦也可以通過腹部支撐的方式減輕腹部對恥骨的壓力,從而減輕恥骨疼痛。孕婦的腹帶不僅可以提腹減肥,還可以支撐背部,它可以幫助孕婦保持正確的姿勢。適用於多胞胎或胎兒超重的孕婦。支撐主要有兩種,腰撐和肩撐,但肩撐相對科學合理,效果較好。

適當的冰敷可以減輕恥骨疼痛的症狀。敷冰時應注意避免溫度過低,時間過長,一般15分鍾左右比較好。孕婦白天應該盡量少運動,坐著的時候避免跨坐,還有就是盡量保持背部挺直,雙腿對稱站立,鞋子應該柔軟舒適,站立或行走時不會增加對恥骨的壓力。

6、股動脈的生理部位

股動脈在血管腔隙的部分,位於股靜脈與髂恥骨梳韌帶之間,與靜脈包於一個共同的血管鞘中,但兩者之間有結締組織間隔。

股動脈在股三角內,起始段約3~4cm,外徑較粗,可達9.0mm,股動脈的這一部分位置較淺,位於卵圓窩鐮狀緣的深側,在卵圓窩及鐮狀緣的表面尚有腹股溝淺淋巴結、旋髂淺靜脈及腹股溝神經分布。靠近股三角尖處,股內側皮神經從外側向內側跨過股動脈,隱神經在動脈外側進入收肌管。



(6)恥骨梳韌帶百科擴展資料

動脈的生理學意義:血液由各級動脈導入毛細血管。故動脈是介於心室與毛細血管之間的管道,它接近心室的部分,管徑大,管壁較厚。經過反復分支,管徑逐漸變小,管壁變薄,最後形成與毛細血管構造相似的毛細血管前小動脈,與毛細血管相接。

動脈的管徑大小和管壁的厚薄,雖相差很大,但構造上均有共同之處。一般均由3層膜組成,最內層稱為內膜,由內皮及縱行排列的結締組織構成;中間的一層稱為中膜,由環形排列的組織構成;最外的一層叫外膜,由縱行排列的結締組織構成。

7、骨盆的組成和分部,以及界線的圍成

骨盆,連結脊柱和下肢之間的盆狀骨架,由後方的骶、尾骨(脊柱最低的兩塊骨)和左右兩髖骨連接而成的完整骨環。

骨、髂骨和骶骨與尾骨間,均有堅強韌帶支持連結,形成關節,一般不能活動,妊娠後在激素的影響下,韌帶稍許鬆弛,各關節因而略有松動,對分娩有利。

整個骨盆借界線分為上部的大骨盆(假骨盆)和下部的小骨盆(真骨盆)。界線是由骶岬、兩側骶翼前緣、兩側弓狀線和兩側的恥骨梳、恥骨結節、恥骨嵴以及恥骨聯合上緣圍成的環形線,即小骨盆上口,大、小骨盆藉此口相通。

小骨盆下口高低不齊,由尾骨尖和兩側的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恥骨弓,以及恥骨聯合下緣構成,呈菱形。上口與下口之間的部分是骨盆腔。

(7)恥骨梳韌帶百科擴展資料

連接骨盆的韌帶

骨盆的連結主要是恥骨聯合和骶髂關節(見「恥骨聯合與骶髂關節」條),此外,尚有一些重要韌帶,即:

①髂腰韌帶,強韌肥厚,張於第5腰椎橫突與髂嵴後分之間,其一部分延至髂窩和骶骨盆面,叫做骶腰韌帶。

②骶結節韌帶,強韌寬闊,由髂後上棘、髂後下棘及骶骨和尾骨後面開始,斜向下外,集中地附著於坐骨結節內側緣。

③骶棘韌帶,纖維起自骶骨和尾骨的外側緣,向下集中地附著於坐骨棘。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將坐骨大切跡和坐骨小切跡圍成坐骨大孔和坐骨小孔。閉孔膜是封閉閉孔的纖維性膜(可視為連接恥骨上、下支和坐骨支的寬薄韌帶),其上分與閉孔溝共同圍成閉膜管。

8、恥骨是哪裡圖片

位於髖骨的前下部,分為體及上、下兩支。恥骨占髖骨的2/5。恥骨是位於骨盆前方的兩片骨頭,中間有空隙而非緊靠在一起,兩片骨頭間靠韌帶及纖維軟骨組織聯接起來,這個區域就叫恥骨聯合。

恥骨:位於髖骨的前下部,分為體及上、下兩支。恥骨體構成髖臼前下部,較肥厚,自體向前內側伸出恥骨上支,此支向下彎曲移行於恥骨下支。恥骨上支的上緣薄銳,稱恥骨梳,其向後與髂骨的弓狀線相續,向前終於圓形隆起,為恥骨結節,恥骨是在小腹下部,大腿內側。

恥骨結節是重要體表標志,其向內延伸靜到恥骨聯合面上緣也有一嵴,稱恥骨嵴。恥骨上、下支移行處的內側,有卵圓形的粗糙面,稱恥骨聯合面。恥骨與坐骨圍成的大孔,稱閉孔。恥骨構成髖骨前下部,分體和上、下二支。體組成髖臼前下1/5。

(8)恥骨梳韌帶百科擴展資料:

與髂骨體的結合處上緣骨面粗糙隆起,稱髂恥隆起,由此向前內伸出恥骨上支,其末端急轉向下,成為恥骨下支。恥骨上支上面有一條銳嵴,稱恥骨梳,向後移行於弓狀線,向前終於恥骨結節,是重要體表標志。恥骨結節到中線的粗鈍上緣為恥骨嵴,也可在體表捫到。

恥骨上、下支相互移行處內側的橢圓形粗糙面,稱恥骨聯合面,兩側聯合面借軟骨相接,構成恥骨聯合。恥骨下支伸向後下外,與坐骨支結合,這樣,恥骨與坐骨共同圍成閉孔。恥骨占髖骨的2/5。女性分娩時,恥骨聯合之間的裂隙增寬,以便胎兒順利娩出。

9、韌帶在什麼位置

韌帶處於骨骼的外側附屬位置。一般來說,人身上只要有骨頭就有韌帶,所以說韌帶在人的身體各個地方。

韌帶是可彎曲,纖維樣的緻密結締組織。它附著於骨骼的可活動部分,但限制其活動范圍以免損傷。韌帶連接骨與骨,相對肌腱連接的是骨和肌肉。韌帶來自於膠原。若韌帶超過其生理范圍地被彎曲(如扭傷),可以導致韌帶的延長或是斷裂。

拓展資料:

韌帶的分類:

位於關節腔周圍的稱囊外韌帶。位於關節腔內的稱囊內韌帶。位於關節囊上的,即關節囊纖維層增厚部分稱關節囊韌帶。還有一種韌帶是由腹膜皺襞形成的,它是由腹膜壁層與臟層之間或腹膜臟層與臟層之間移行而成的。這種韌帶有的是由單層腹膜形成,有的是由雙層腹膜形成的。

韌帶的作用:

韌帶的主要成分為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膠原纖維使韌帶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剛度,彈力纖維則賦予韌帶在負荷作用下延伸的能力。

韌帶大多數纖維排列近乎平行,故其功能多較為專一,往往只承受一個方向的負荷。由於韌帶很堅韌,因此可以加強骨的穩定性,可使內臟固定於正常位置,限制其活動范圍。

人體內的主要韌帶有膝關節交叉韌帶、腹股溝韌帶、喙肩韌帶、肘關節的橈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等。有些韌帶是胚胎器官的殘存遺跡,如動脈韌帶是胎兒時期的動脈導管封閉而成,肝圓韌帶則由臍靜脈萎縮形成。

韌帶損傷:

韌帶是纖維關節囊增厚部分,但有些與關節囊分開。當受到暴力就可引起損傷,輕者為韌帶扭傷。系韌帶過度牽伸或部分纖維斷裂所致。表現為疼痛、壓痛、不同程度的腫脹,活動受限。

X線檢查無異常發現,重者為韌帶斷裂,有時合並關節扭傷、撕脫骨折或關節脫位。表現為疼痛、明顯腫脹、淤血、關節積液或血腫、活動明顯受限。X線片顯示關節腔寬窄不均。

韌帶勞損可採用局部制動,理療或封閉等。對韌帶完全斷裂一般須手術治療,某些新鮮閉合性斷裂可用石膏固定治療。

參考鏈接:

網路:韌帶

10、cooper韌帶起自哪裡止於哪裡

Cooper韌帶: 乳腺腺葉間有與皮膚垂直的纖維束,上連淺筋膜淺層,下連淺筋膜深層,對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稱為乳房懸韌帶suspensory ligament of breast,或Cooper韌帶。即把乳腺固定在胸壁上的一組弓形纖維,這些纖維結締組織對乳房起固定和支持作用,使人站立時乳房不致下垂。患乳房癌時,乳房懸韌帶因受侵而縮短,皮膚表面凹陷呈現「酒窩征」改變。
恥骨梳韌帶(pectineal ligament)也稱為Cooper韌帶。腹外斜肌腱膜下緣在髂前上棘至恥骨結節間向後上方返折形成腹股溝韌帶,韌帶內側端的一小部分纖維向下後方,並向外側轉折成為腔隙韌帶(陷窩韌帶),腔隙韌帶向外側延續附著於恥骨梳上的部分,稱為恥骨梳韌帶。

與恥骨梳韌帶百科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