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辨別羅圈腿?(有圖)
兩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時,兩足內踝能相碰而兩膝不能靠攏,可直接明確,下肢全長Х線片可確定畸形的角度。如下圖:
羅圈腿發病機理:
1、缺鈣和遺傳是O型腿形成的兩個基礎,但更直接的原因,還是在於走姿、站姿、坐姿及一些運動。
2、走路外八字腳、稍息姿勢站立、長期穿高跟鞋、盤坐、跪坐、蹲馬步等等,會給膝關節向外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會牽拉膝關節外側副韌帶,長期如此,就會導致膝關節外側副韌帶鬆弛。
3、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是膝關節內外側角度的穩定結構。當外側副韌帶鬆弛的情況下,內側副韌帶偏大的力量就會牽拉小腿脛骨向內側旋轉,形成膝內翻。
(1)腿部韌帶結構圖擴展資料
羅圈腿矯正方法:
1、八步矯正法:向後邁步走,注意要腳跟先著地,路線走直,每次走八步。這個方法是比較常用的,每天堅持一下,長此以往,一定可以改善羅圈腿。
2、下蹲運動:首先保持直立站姿,兩腳並攏,兩手扶膝做兩膝向正前方的下蹲運動,每次做20-30下,身體一定要保持直立狀態。
3、環繞運動:彎腰,兩手扶膝做向左和向右的環繞運動,這就和我們平時上體育課時的熱身運動中的「膝繞環」運動一樣,做20-30次。
2、關節的剖面圖
由圖可知:1-是指關節頭;2-是指關節窩;3-是指關節軟骨;4-是指關節囊;5-是指關節腔.
(1)關回節是由答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組成.關節麵包括關節頭和關節窩.關節腔內有滑液,能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此外,關節周圍或關節腔內還有韌帶等.關節結構的特點增強了關節的靈活性和牢固性.
(2)關節囊由結締組織構成,包繞著整個關節,使兩骨的連接更加牢固.而關鍵軟骨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使關節更靈活.
故答案為:(1)關節頭;關節囊;關節軟骨;關節窩;關節腔;(2)牢固;靈活.
3、初學者拉韌帶有什麼方法?求圖解。
許多朋友總是對韌帶拉傷有抵抗怕會很痛,並且總是認為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事實上,在學習了一些動作後,拉動韌帶變得很容易,那我們一起學習吧。
拉韌帶,大多數人都會想到那些痛苦的畫面,事實上只要方法正確使用,韌帶牽引也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外,拉動韌帶是不可操之過急,只有循序漸進才更有效,然後讓我們一起學習一些常見的動作。
弓步壓腿:我相信每個人都熟悉這個動作,事實上,這是瑜伽中相對基本的伸展運動,做這個動作的關鍵點是腿部韌帶的拉伸和全身的平衡,所以在鍛煉中你不能不耐煩,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仆步壓腿:喜歡跑步的朋友應該都熟知這個動作。作為一個被廣泛使用的拉韌帶的動作,仆步壓腿確實能提高柔韌度,但在練習過程中,大家一定要保護好膝蓋,防止過度使用造成損傷。
健身球後壓腿:這個動作因為使用了健身球作為輔助道具,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加入了健身球之後,腿部韌帶的拉伸桿會更強烈,同時身體還要保持平衡穩定。
4、求一張人手解剖結構圖,並帶有詳細的解釋,謝謝
最深層為手骨。
然後是關節。
深層的血管神經和肌肉。
淺層的血管神經和肌肉。
皮膚深面的筋膜。
再這些結構的表面就有皮膚。
5、下半身關節結構圖
?
6、求腳的骨骼結構圖,清楚點的。
腳骨骨骼結構圖如下: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1、跗骨:7塊,屬短骨。分前、中、後三列。後列有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為位於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為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外側楔骨及跟骨前方的骰骨。
跟骨後端隆突,為跟骨結節。距骨前接足舟骨,其內下方隆起為舟骨粗隆,是重要的體表標志。記憶7塊跗骨名稱及排列的口訣是:上距下跟距前舟,舟前三楔外伴骰。
2、跖骨: 5塊,為第1-5跖骨,形狀和排列大致與掌骨相當。
3、趾骨:共14塊。足母趾為2節,其餘各趾為3節。形態和命名與指骨相同。
(6)腿部韌帶結構圖擴展資料:
跗骨、跖骨和趾骨的作用及易發病症:
1、跗骨、跖骨以及足底的韌帶、肌腱共同構成凸向上方的足弓,是人體直立、步行及負重時重要的裝置,如果足弓塌陷,便形成扁平足。
2、跖骨位於足的前部,其基底部與楔骨、骰骨組成跖跗關節,跖骨頭是負重區域。任何損傷造成跖骨骨 折,如不能解剖復位,可能發生嚴重並發症。
3、趾骨之間為關節囊及韌帶連接,是除踝關節以外活動度最大的部位,又由於位於足的前端,因此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
病因多為直接暴力損傷,如重物高處落下直接打擊足趾,或走路時踢及硬物等。重物打擊傷常導致粉碎骨折或縱形骨折,同時合並趾甲損傷,開放骨折多見。踢撞硬物致傷多發生橫形或抖形骨折。
7、腿型分哪幾種帶圖片的
除正常外有O型、X型、OX型。
1、O型
醫學上稱為」膝內翻」,以兩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時,兩足內踝能相碰而兩膝不能靠攏為主要表現的畸形疾病。
缺鈣和遺傳是O型腿形成的兩個基礎,但更直接的原因,還是在於走姿、站姿、坐姿及一些運動。走路外八字腳、稍息姿勢站立、長期穿高跟鞋、盤坐、跪坐、蹲馬步等等,會給膝關節向外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會牽拉膝關節外側副韌帶,長期如此,就會導致膝關節外側副韌帶鬆弛。
2、X型
腿X型學名是膝外翻,有40多種疾病可以引發它,但70%以上的膝外翻是由於佝僂病所致。「X」型腿的定義是:以兩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時,兩膝能相碰,兩足內踝分離而不能靠攏為主要表現的畸形疾病。
是由於先天遺傳,後天營養不良,幼兒時期坐、走姿勢不正確所引起的,造成股骨內收、內旋和脛骨骨外展、外旋所形成的一種骨關節異常現象。
3、OX型
一般是由於不正常的走路姿勢造成的,脛骨(小腿內側的骨頭)在膝關節位置有外翻的情況,而在
踝關節又出現了輕微的足外翻。因此看起來膝關節是直的了,但是整個的小腿卻呈現O型情況。
(7)腿部韌帶結構圖擴展資料:
矯正
x型腿矯正:兩腿開立成二位,兩膝盡量向兩邊分開,挺胸立背、屈膝半蹲,慢慢抬起腳跟,然後下落反復提起,並下落腳跟,直至小腿有酸脹感。
o型腿矯正:坐立,兩腿屈膝左右分開,然後兩腿用力向內夾,兩個膝關節盡量靠近,兩手按住膝部輕輕下壓至最大限度,停止兩至三秒再還原,要求膝關節用力動作緩慢進行。
OX矯正:採用坐姿,雙腳腳底相互貼緊,膝蓋向外撐並盡量靠近地面;雙手抓住雙腳腳踝,上半身下壓至最低點,感受大腿內側明顯的拉伸感,保持姿勢15-30秒,放送,重復。
8、下肢的基本結構配布
下肢是由骨、肌肉、血管神經及淺、深筋膜和皮膚形成的多層次鞘狀局部。可分為淺、深二層結構。淺層結構由皮膚和淺筋膜構成,在淺筋膜內有豐富的淺靜脈、淋巴管和皮神經。深層結構由深筋膜、肌肉、血管、神經和骨構成,並以血管神經及其行徑形成了若乾重要局部結構及局部核心結構。
肌腔隙和血管腔隙
主要局部結構:肌腔隙、血管腔隙、
進入股前區的血管神經,通過二個腔隙即肌腔隙和血管腔隙進入;然後集中於股前區的股三角區內;最後經隱靜脈裂孔進入股前區和腹前外側壁淺層;經收肌管進入膝後區。
1、肌腔隙lacuna m usculorum: 由腹股溝韌帶、髂恥弓和髂骨圍成,內有髂腰肌及其淺面內側的股神經和其淺面外側的股外側皮神經。
2、血管腔隙 lacuna vasorum: 由腹股溝韌帶、髂恥弓、腔隙韌帶和恥骨梳韌帶圍成,內有股動脈及其內側的股靜脈和股管。股管的開口為股環,其外為股靜脈,後為恥骨,僅前、內為韌帶,是擴大股管的部位。 股三角 femoral triangle: 由腹股溝韌帶、縫匠肌和長收肌圍成。內有股神經、股動脈、股靜脈、股鞘和股管。
(1)股動脈 femoral artery: 是股三角內的中心結構,有四大分支。向前發出三條動脈即:腹壁淺動脈、旋髂淺動脈和陰部外動脈。向後發出股深動脈,該動脈又發出旋股內、外側動脈和穿動脈,股動脈與股深動脈幾乎處於同一垂線上。
(2)股靜脈 femoral vein: 位於動脈內側,有四條屬支,與動脈的分支同名但歸屬有異。其前方為一支,即大隱靜脈。後方為三支,即股深靜脈、旋股內、外側靜脈。
(3)股神經 femoral nerve: 位於動脈的外側,立即分成多條肌支和皮支,其中有兩條神經一直伴動脈下行,即隱神經及其外側的股內側肌支。
(4)股鞘 femoral sheath: 為腹橫筋膜與髂筋膜向下延續包繞於股動、靜脈上部形成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長約3-4CM。股鞘內有兩條縱行的纖維隔,將鞘腔分為三部分:外側部容納股動脈,中間部分窩納股靜脈,內側部稱股管(圖1-8)。
(5)股管 femoral canal: 其前界為腹股溝韌帶及篩筋膜;後界為恥骨梳韌帶及恥骨肌筋膜;內側界為腔隙韌帶及股鞘內側壁;外側界為股靜脈內側的纖維隔。
神經、動脈和靜脈三者間的動態變化為:由原位的外、中、內關系,發展到前、中、後關系。即外側的神經向前,內側的靜脈向後,在三角的尖部,神經和血管呈前後一排,由前向後分別為:隱神經、股動脈、股靜脈、股深動脈、股深靜脈。因此,在三角尖部由前向後刺入,可同時損傷四條血管。股動脈淺面無任何神經肌支跨過,沿股動脈切開,除切斷淺層的股前皮神經和隱神經外,無任何神經肌支受損。動脈的內側肌群由閉孔神經支配,其外側肌群由股神經支配,恥骨肌位於動脈內側,也由股神經支配,但該神經由動脈之深面通過。 局部核心結構:短收肌
股內側區有五塊肌肉,短收肌與該區的血管神經及肌肉關系密切。
短收肌前方為三塊肌肉,即恥骨肌、長收肌和股薄肌;
後方為一塊肌肉,即大收肌。
由閉孔進入股內側區的血管神經分別經短收肌淺、深面下行,即騎跨於該肌之上。 局部核心結構: 股二頭肌。
股後區是坐骨神經的通道,有三塊肌肉即股二頭肌、半膜肌和半腱肌。其中股二頭肌與坐骨神經相關密切。
坐骨神經 sciatic nerve: 行於股二肌長頭的深面,在股二頭肌上緣與臀大肌下緣之間,坐骨神經無肌肉覆蓋,為第一危險區;
在股二頭肌下緣坐骨神經仍無肌肉覆蓋,為第二危險區。
在坐骨神經行程中,自內側發出肌支至股二頭肌長頭、半腱肌、半膜肌及大收肌的坐骨部,而股二頭肌短頭則由腓總神經支配。坐骨神經的內側部則為第三危險區。
坐骨神經外側部無分支,故為安全區。 主要局部結構:腘窩。
膝部分為前後兩區,後區是下肢血管神經匯集的局部,該區肌肉形成菱形窩即腘窩。
腘窩 popliteal fossa: 是膝後區由諸肌肉形成的菱形局部。窩的上內側界為:半腱肌和半膜肌;上外側界為:股二頭肌;下內、外側界為腓腸肌內、外側頭。
在腘窩內有大量血管神經,由淺入深分別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腘靜脈、腘動脈。腘動脈因發出脛前動脈和腓動脈,故於脛神經的深面先跨其外側,然後再重返其內側下行,沿途發出大量分支形成膝關節網。脛神經由窩上角至下角,在上角處與腓總神經緊密相貼,在下角處有分支進入小腿三頭肌。腓總神經緊貼窩上外側界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