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剖宮產手術解剖組織到底幾層,看的記不住啊
?
2、老人都說不能扣肚臍,為什麼這么說
為什麼不能摳肚臍?肚臍下面連著的是什麼?
來源: SME科技故事
分娩後的臍帶斷離,標志著我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開始自己的生命之旅。而臍帶脫落後形成的傷疤,正是肚臍。所以說,你的肚臍也就是你人生中的第一道傷疤。但除了偶爾摳摳,我們就沒再關注過這道疤痕。盡管肚臍眼看上去沒什麼用,但這傢伙是真的不簡單。
從「沒有肚臍」的超模說起。
真的有人沒有肚臍嗎?維秘超模大"KK"(Karolina Kurkova),就被大家稱為「無肚臍超模」。在舞台上,除了身材外貌出挑以外,她的「迷之肚臍」也極為吸睛。與常人的肚臍眼不同,她的肚臍只有一個淺淺的凹陷。
不過,她真的不是夏娃。之所以「沒有肚臍」,是因為她曾是一位先天性腹裂患兒,腸子會從腹壁薄弱點伸出。出生沒多久,她便進行了手術治療,術後癒合良好便幾乎看不出手術疤痕了。而原本該長出肚臍眼的位置,也因為手術疤痕的影響,看上去不太像肚臍眼。
不過,嚴格意義來說,大"KK"並非沒有肚臍,只是肚臍不那麼明顯罷了。事實上,這個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沒有肚臍眼的人類。無論是順產,還是剖腹產我們都會留下肚臍這一疤痕。
而這也是幾乎所有哺乳動物,都會有的共同特徵,主要取決於我們胎生的生育方式。胎兒需要經過臍帶與母體的胎盤連通,出生後就必然會出現臍帶這一疤痕。只是癒合程度不同,有些動物身上的臍帶很難讓人注意到罷了。
不信你扒開你家狗或是貓的肚皮找找,應該都能發現一個小疤痕。那就是它們的肚臍眼。即便是鯨魚、海豚等水生哺乳動物,也有一個不是特別明顯的肚臍,但只要你認真就能找到。
海豚的肚臍眼再如哺乳類的有袋類動物,其實也是有臍帶的。但因為孕期極短,一個月左右它們就會住進育兒袋內吸奶為生。等它們正在與世界say hi的時候,臍帶早就自然脫落到幾乎不留痕跡了。所以,我們才很難從有袋類身上找到肚臍這一結構。
而哺乳類中的異類——鴨嘴獸和針鼴則因為屬於卵生,理論上來說是沒有肚臍的。不過,羊膜動物中的卵生動物,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有「肚臍」的。事實上,它們同樣要被羊膜卵與外界隔開,營養物質的輸送自然也需要一個紐帶。
羊膜卵的結構圖1. 蛋殼 2. 外膜 3. 內膜 4. 卵帶 5. 外蛋白 6. 中蛋白 7. 卵黃膜 8. 卵黃心 9. 胚盤 10. 黃卵黃 11. 白卵黃 12. 內蛋白 13. 卵帶 14. 氣室 15. 角質層
例如我們有時能看到剛出生的烏龜,其腹部會有一個黃色的小鼓包,就像是烏龜的小肚臍。這其實就是烏龜的卵黃囊(yolk sac,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蛋黃)。一般來說,它們在孵化之前就應該被胚盤完全吸收,融合成消化系統的一部分。然而,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卵黃囊還未被完全吸收,就會出現這一部分組織剩餘。
所以說,有沒有肚臍,就看你想怎麼定義肚臍。如果以有無臍帶和胎盤為界定,那麼哺乳類中的胎生動物理論上都是有肚臍的。但若是以有無羊膜卵區分,那麼羊膜動物理論上都是有「肚臍」的,也包括了哺乳類中鴨嘴獸。肚臍凸還是凹,真的不能怪助產士事實上,就算是人與人之間,肚臍也是千差萬別的。最明顯的區別,莫過於凸肚臍(outy)和凹肚臍(inny)之分了。可能不少人會認為,這取決於助產士在剪臍時手法不同。但這鍋助產士是真的背不動。不管他們打的結漂不漂亮,每一個肚臍都有它原本就該成為的模樣。
90%的人類為凹肚臍,而剩下的10%則是凸肚臍
其實我們來看一下剪臍帶的方式就明白了。助產士們會先用手術鉗將要下刀位置的兩邊臍帶封住,再將臍帶剪斷並用塑料臍帶夾夾住。這樣連著嬰兒的一段臍帶,也被叫作臍帶殘端。一段時間過後,助產士才會把夾子取掉。不用擔心,這個過程母親和嬰兒都是不會感覺到痛的。
出生後,嬰兒就不再需要通過臍帶從母體汲取營養、又或是排放廢物了。而這段殘余的臍帶也會慢慢失去了功能,開始自動變黑、枯萎。大概在一周後,原本還連在嬰兒肚臍位置的臍帶殘端也會自動掉落。從這個過程看來,助產士橫著剪還是豎著剪問題都不大。即便沒有刻意去剪掉臍帶,這段小尾巴也是同樣留不住的。
不過,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剪臍帶倒不用過分著急。嬰兒出生後三分鍾或更長時間內,再執行剪斷臍帶這一操作對孩子更有利。延遲剪臍帶,可以讓嬰兒再多吸收80-100毫升的營養物質。允許胎盤和臍帶血進入新生兒體內,可減少新生兒出生後半年內的貧血發生。所以現在的剪臍帶時機,一般都是建議稍延後。但無論提前剪還是延後剪,亦同樣不影響肚臍的形狀。
從科學的角度看,決定肚臍眼形狀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你傷口的癒合效果。在最開始的時候,絕大部分新生兒的肚臍都偏凸。這是因為瘢痕組織從內向外慢慢把洞給填滿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凸出的組織則會慢慢形成內凹的肚臍眼。
肚臍橫切解剖,是個死胡同然而,還有10%的寶寶難以形成內凹,從此獲得一個凸肚臍眼。原因可能是個體的瘢痕體質,癒合效果較差,又或是臍帶脫落處有輕微的感染。
此外,如果癒合情況非常不理想,肚臍異常凸出則需要考慮臍疝(umbilical hernia)的情況了。在腹壓增加的情況下,腹腔內容物會有臍部薄弱區突出,形成臍疝。臍疝如果長大成人後,對肚臍眼的形狀感到不滿意,有的人還會通過肚臍整容手術修飾。而從美容角度來看,最有吸引力的肚臍是偏小的「T型」。
肚臍眼的背後是什麼?大家都摳過自己的肚臍眼吧?盡管有些擔心會摳壞,但幾乎沒人能抵擋它的誘惑。那麼摳肚臍眼時是什麼感覺的,很多人都形容那是一股莫名的尿意。不信你現在可以撩開上衣,(先洗手)把手指伸進肚臍眼摳摳.....肚臍明明只是一道疤,哪都不通,但為什麼會想尿?要想知道這股尿意從何而來,我們得從回娘胎,看看臍帶究竟連著什麼。
臍帶是胎兒和胎盤之間的連系結構,裡面充滿了像果凍似的華通氏膠(Wharton』s jelly)。而在這些果凍內,則包含有三條血管,分為一條臍靜脈和兩條臍動脈。其中,靜脈將充滿氧氣的血液由母體經胎盤帶至胎兒身體。而兩條動脈,則將來自嬰兒的缺氧血液和廢物經胎胚運往母體。
臍帶截面,左上和右上為兩條臍動脈,中間為一條臍靜脈,最左邊為臍尿管除了三條臍血管以外,在不同時期臍帶還包含有其他結構,例如臍尿管和卵黃管。其中,臍尿管為胚胎時期尿囊(allantois )與膀胱間的連接管道。而卵黃管指的是胚胎時期卵黃囊(yolk sac)與消化系統之間的連接管道。
胚胎不同時期的臍帶結構示意圖
動物從水生進化到陸生,胎膜是完成胚胎發育的適應性結構。而胚胎在發育前後,則會先後形成3個囊,分別為卵黃囊、尿囊和羊膜囊。羊膜囊可為胚胎提供安全的環境,卵黃囊為胚胎提供營養,而尿囊則幫忙存儲代謝廢物。
對人類而言,尿囊的作用並不大,屬於遺跡性器官。氣體交換和廢物排泄的任務,還交由臍帶與胎盤協作完成。而尿囊的主要作用,則是為臍血管的形成提供組織。大概在臍動脈和臍靜脈形成後,尿囊就完成了歷史使命,開始慢慢退化成臍尿管了。隨著胚胎繼續發育,在膀胱下降過程中,臍尿管便會與膀胱頂部相連。
一般情況來說,發育到胚胎晚期,臍尿管就會完全閉鎖,退化成臍正中韌帶。那不一般的情況呢?如果臍尿管在胎兒出生後仍未完全閉鎖,那麼肚臍就會與膀胱相通,形成臍尿管瘺(urachal fistula)。說得直白一點,也就是肚臍眼漏尿了。
另外,如果是卵黃管未完全閉合,則會形成卵黃管瘺。而這種情況,就是肚臍眼噴糞了。
幾種臍尿管閉鎖異常的,A完全性瘺,B外口瘺,C膀胱憩室,D臍尿管囊腫至於為什麼我們摳肚臍眼會有尿意?一個說法認為,這是臍尿管退化不完全,有一部分被包含在臍正中襞,下連至膀胱表面的腹膜。摳肚臍眼過深時也就會刺激到膀胱,尿意便油然而生。或許這尿意,就是為了提醒著大家,請你不要隨便摳摳。
3、剖腹產中橫切好還是豎切好,有什麼不同,哪個更有利於產後恢復?
隨著時代的發展,醫學技術不斷的提高,女性生產的方式不再局限於自然分娩,剖宮產不僅很大程度上減少女性難產的幾率;也減輕了順產帶給女性身體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負擔。
隨著剖宮產手術的普及,很多女性不僅僅只滿足於剖紅產過程中無痛的感覺,對剖宮產切口美觀和術後切口恢復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也不難發現,身邊很多剖宮產女性的切口都傾向於隱蔽美觀的橫切口,只有少數的女性會出現面目猙獰的豎切口。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兩種切口都有什麼區別?恢復過程和護理中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橫切口:顧名思義,橫切口就是用橫向的方式經腹壁切開子宮,切口通常在恥骨聯合線2CM以上,切口長約12~15CM。
▪️豎切口:豎切口就是採取縱向的方式,從肚臍下至恥骨聯合之間,正中線偏旁切開,切口約12CM。
既然知道了兩種切口的區別,很多孕媽又糾結,如果剖腹產的時候,該如何選擇呢?
1、橫切口的優點與缺點
▪️優點:(1)橫切口又被稱為——比基尼切,是因為恢復後的切口不僅位置隱蔽,而且可以被內褲遮擋,切口不容易暴露。
(2)橫切口符合人體皮膚紋理走向,更有利於術後切口的恢復。
(3)切口位置低,產後下床活動的時候,橫切口帶給產婦的疼痛感更輕。
▪️缺點:(1)雖然皮膚和皮下組織、 前鞘雖是橫切,但橫切過程中需要把前鞘整個與腹直肌游離,這樣對產婦來說損傷大,出血多。
(2)手術過程中會對產婦腹壁下淺靜脈和皮神經造成一定的損害,具體表現為術後半年內仍會有部分女性會出現腹部皮膚麻木等症狀。
(3)由於腹膜的切口與子宮切口都是橫行的,再加上兩者相距很斤,所以橫切的女性在產後更容易出現盆腔內粘連的情況。
剖腹產橫切口更不利於產婦二次生產,由於橫切口損傷大、出血多,如果二次剖腹產會加劇這種情況的發生,對產婦自身安全極為不利。
2、豎切口的優點與缺點
▪️優點:(1)豎切口從皮膚到腹膜都是豎切,符合人體腹部解剖關系,手術過程中操作簡單、快速,所以相對於橫切口,損傷小、出血少。
(2)更利於產婦產後恢復,不容易出現腹部麻木和腹部疼痛的感覺;豎切口也不容易形成盆腔粘連。
(3)特別適合想要二胎寶寶的孕媽,豎切口第二次手術出血少,副損傷機會少,可以很大程度上減輕對孕媽身體上的傷害。
▪️缺點:(1)刀口位置明顯,即便是恢復好了,刀口還是會影響女性腹部美觀,基本可以和低腰褲、比基尼說拜拜了。
(2)由於刀口位置高,產婦術後下床活動時疼痛感會比較強。
【橫切口和豎切口那個更有利於恢復?】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豎切口相對於橫切口帶給產婦的損傷小、出血少,對身體的傷害小,更有利於產婦產後恢復。如果想要美觀,只生兩胎的話,產婦可以選擇橫切口;但如果產婦肚子上妊娠紋比較多,而且想生多胎(二胎以上),那麼就選擇豎切口。
【剖宮產後如何護理傷口?】
剖腹產傷口有橫切也有豎切,但不管是哪種切口,產後都要做好清潔護理工作,以促進傷口更好的恢復。護理剖宮產傷口,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做好清潔工作,避免傷口沾水。
剖宮產後產婦要謹遵醫囑,定時更換傷口的紗布和葯,更換時要先用衛生棉球蘸取75%的酒精擦拭刀口周圍,進行消毒;然後再上葯,更換紗布(這些工作一般都是護士在做)。刀口未癒合前不要沾水,避免造成傷口感染發炎,可以採取濕毛巾擦拭的方式代替洗澡,一直到傷口恢復(至少產後兩周不要洗澡)。
2、採取食補的方式促進傷口恢復。
剖腹產會消耗產婦很多的精力和營養,而且刀口的恢復也需要充足的營養物質。因此剖腹產產婦排氣以後就要保證營養豐富、飲食多樣化,其中蛋白質、微量元素鋅、鐵、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都是傷口癒合的重要營養元素。比如雞肉、魚類、海帶、草莓、蘋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產婦術後一定要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對傷口恢復帶來不良影響。
3、產後及時下床活動,避免劇烈運動。
產後及時下床活動可以促進產婦身體新陳代謝,更有利於傷口的恢復,但是活動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活動力度,避免太過激烈撕裂傷口。
4、刀口不適如何護理
刀口發癢是刀口恢復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產婦切忌用手去抓,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塗抹止癢葯膏。
剖腹產後產婦一定要注意刀口恢復情況,正常情況下麻葯散去以後刀口會有疼痛感,持續時間為2~3天,如果刀口疼痛持續時間長,而且刀口有紅腫發熱等情況,一定要及時告知醫生,進行處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4、腹膜的解剖步驟與方法
1.打開腹膜腔
自劍突向兩側沿肋弓切開至腋中線,再向下切至髂前上棘,將腹前外側壁向下方翻起。翻起時可見肝鐮狀韌帶,自臍和腹前壁連於肝的膈面和肝門,可在靠近腹前壁處切斷之,並剪斷韌帶游離下緣內的肝圓韌帶。
2.原始腹膜腔和臟器的觀察
打開腹膜腔後,可見貼附於腹內筋膜內面光滑的膜,即腹膜壁層;覆蓋於臟器表面的光滑的漿膜為腹膜臟層。另外在器官與器官之間或器官與腹壁之間有腹膜形成物(韌帶、網膜、系膜)相連。腹膜壁層與臟層、臟層與臟層之間的潛在腔隙即腹膜腔,正常情況下,僅有少量漿液存在,腹膜腔的形態隨器官盈虛、運動等因素而變化。
在兩側肋弓圍成的胸骨下角內,可見到肝膈面的一部分露出。肋下緣與右銷贓骨中線相交處可見膽囊底。肝下緣與左肋弓之間可見到胃體及胃大彎的一部。自胃大彎向下垂有簾子狀的大網膜,成人幾乎覆蓋了胃下方全部的腹部臟器。小兒大網膜較短,僅能覆蓋一部分臟器。
將大網翻起,可見蟠曲的小腸袢,小腸袢周圍有大腸圍繞,即居於右髂窩的盲腸和闌尾、右側的升結腸、上方的橫結腸、左側的降結腸和左髂窩的乙狀結腸等。
3.檢查腹膜腔上部的腹膜形成物
肝鐮狀韌帶一端已從腹前壁切下,將右側肋弓上提,將肝推向下方,可見鐮狀韌帶呈上寬下窄的鐮刀狀。用手指搓捻其游離下緣,內含結締組織索即肝圓韌帶。將手指插入肝膈面與膈之間,指尖可觸及肝鐮狀韌帶兩層分別向左、右側分開,系於膈與肝上面之間,構成冠狀韌帶的前層,沿此層向左、右可探查到位於其兩端的左、右三角韌帶。繞過左三角韌帶的游離緣可摸到冠狀韌帶的後層。
將肝推向右上方,可見肝門與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部間有薄而疏鬆的小網膜(左側的肝胃韌帶和右側的肝十二指腸韌帶)。
沿胃大彎下方約2厘米處,剪開大網膜前2層,將右手食指由切口伸入胃後面的網膜囊,在胃底部和脾門之間,用拇指和食指夾撮胃脾韌帶,再用左手沿脾與膈之間向繞過脾後緣,與右手食指間探查脾腎韌帶。在脾的下方可見從結腸左曲連於膈的膈結腸韌帶。
4.探查網膜囊和網膜孔
將右手食指自胃大彎下緣的切口伸入網膜囊,依次探查囊的上壁為肝左葉和膈下面的腹膜,下壁即大彎切口處、大網膜前兩層和後兩層的愈著部,左界為胃脾韌帶和脾腎韌帶,右界為小網膜游離右緣後方的網膜孔。再將左手食指伸入網膜孔,使左、右食指在網膜囊內會合,證實網膜孔為網膜囊右側的開口。摸觸網膜孔的四界,前界為小網膜(肝十二指腸韌帶)的游離右緣;後界為覆蓋下腔靜脈的腹後壁腹膜;上界為肝尾葉;下界為十二指腸上部。
5.觀察扇形的小腸系膜後將小腸袢推向左側,檢查小腸系膜根自第二腰椎左側,斜向右下至右骶髂關節前方。
6.循大腸走向依次觀察闌尾系膜、橫結腸系膜及乙狀結腸系膜的附著部位以及升、降結腸三面被覆腹膜的情況,升、降結腸外側的結腸旁溝。
7.觀察腹膜的陷窩和陷凹,將手伸至右腎的上方,探查右腎與肝之間的肝腎隱窩,該處常有液體蓄積,是平卧位時腹膜腔的最低點。將小腸袢推向右側,並將橫結腸向上翻起,在橫結腸系膜根部可見一腹膜皺襞,延伸到十二指腸空腸曲上部,即Treitz韌帶(十二指腸懸韌帶)。在盆腔,腹前壁腹膜向腹後壁腹膜移行,男性在膀胱和直腸間形成直腸膀胱陷凹;女性則形成膀胱子宮陷凹和直腸子宮陷凹,後者較深,當半坐位時是腹膜腔的最低點。
8.依次從正中線向兩側觀察腹前壁下部的腹膜皺襞和窩。它們是臍正中襞、成對的臍內側襞和臍外側襞(腹壁下動脈壁)以及位於它們中間的成對的膀胱上窩、腹股溝內側窩以及位於臍外側襞外側的腹股溝外側窩。
9.按講義觀察腹膜腔分區,注意它們的位置和通向。
5、腹部旁正中切口需要經過腹部的那些層次
2.旁正中切口 在前正中線旁開1~2cm縱行切開,經過層次為皮膚、淺筋膜、腹直肌鞘前層、腹直肌(游離其內側緣後拉向外側,不切開該肌)、腹直肌鞘後層、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壁腹膜。術中損傷血管、神經、肌肉少,切口血液供應好,且有肌肉保護。上腹旁正中切口用於胃賁門及脾臟手術;右側者適用於胃幽門、十二指腸及膽道。下腹旁正中切口用於結腸、交感神經干及輸尿管手術。其中右下腹旁正中切口較多用於某些急腹症的剖腹探查。也可根據手術需要,在自胸骨劍突至恥骨聯合的范圍內任何平面做左或右側旁正中切口;切口約距正中線2~3cm並與之平行。切開腹直肌鞘前壁,銳性分離腹直肌附著在鞘前壁深面的腱劃。將腹直肌拉向外側。按皮膚切口位置切開腹直肌鞘後壁、腹橫筋膜及腹膜。
上腹旁正中切口需要向上延長時,可以切斷肋弓或切斷胸骨劍突(見上腹部正中切口延長法)。需要向下延長時,可繞過臍之左側(避免損傷臍靜脈)下行。也可根據手術需要將其臍下延長部分改做正中切口或對側旁正中切口以加強切口癒合後之牢固程度。在下腹部的旁正中切口因有恥骨限制不能向下延長,必須延長時,只能繞過臍之左側向上。
doc:第十一次解剖操作
6、剖腹探查術的手術步驟
一般切口應選擇在最靠近病變的部位。
腹部損傷的剖腹探查一般多採用腹部正中切口,或正中旁切口,或經腹直肌切口,便於需要時向上下延伸,或向兩側橫行擴大。對胸腹聯合傷,如胸腹部均需手術,以盡可能不作胸腹聯合切口,而於胸部及腹部分別作切口為宜。盡可能避免以創口作切口,以免術後切口感染或裂開。
急性腹膜炎的剖腹探查宜採用右中腹直肌切口,切口的上1/3在臍上,下2/3在臍下。切口的長度以能容手進入腹腔為適宜,然後再根據需要作適當延長。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剖腹探查常採用上腹部正中或正中旁切口。必要時作橫形擴大切口或胸腹聯合切口。
腹部腫塊的探查切口應根據包塊的所在部位及可能涉及的臟器來決定切口。一般正中或正中旁切口較橫切口用得多。右上腹腫塊可能涉及肝臟時,還應准備作胸腹聯合切口。
腸梗阻的剖腹探查以採用正中或右正中旁切口為宜。 進入腹腔後,首先用吸引器抽吸腹內的血液、胃腸液或滲出液。有大出血時,應在抽吸血液的同時用手壓迫出血處控制出血,如肝破裂時壓迫肝門、脾破裂時壓迫胰尾部。如是,才能減少失血量,挽救病人生命,顯露術野,便於探查和操作。5.探查 清除腹腔內積液或積血後,即可探查腹腔內病變。探查部位、步驟和重點,可根據具體病情來定。應先探查正常區,最後探查病區。探查應輕柔細致;應特別注意易被疏忽的部位,如胃後壁、胃小彎部、賁門附近以及十二指腸、結腸的腹膜後部位。
⑴一般腹腔探查次序如下:
肝臟:用手在顯露的肝面上滑動,觸摸其韌度,配合視診,探查肝臟有否損傷、炎症、囊腫、癌腫、硬化或結石。
食管裂孔:對上腹部有疼痛和脹感的病人,探查食管裂孔部是必要的,部分食管裂孔疝的病人可呈這些症狀。先用拉鉤將肝左葉拉向右上方,用手將胃賁門推向左下方,即可顯露賁門部。而後用右手指觸診有無腹內臟器經食管裂孔進入胸腔,注意有無腫瘤及炎症病灶;並注意肝左葉有無腫塊及轉移癌病灶。
脾區:腹部外傷病人,應常規檢查脾區。脾包膜下破裂,不一定呈現腹腔積血,只有在觸診脾臟時,才發現有包膜下積血,這時也應行脾縫合修補或切除術。此外,還須檢查結腸脾曲有無腫瘤等病變。
胃:用右手觸診自賁門至幽門的整個胃前壁,大小彎,網膜及淋巴結。然後在小網膜下作一切口,並從胃大彎處分開胃結腸韌帶,對胃後壁及胃床本身進行探查。
十二指腸:沿幽門向右,探查十二指腸球部有無潰瘍病變。穿透性潰瘍常有較重的粘連,穿孔性潰瘍則周圍有膿苔和滲出液。
膽道:先檢查膽囊的大小、張力,有無粘連、水腫、化膿、壞疽,腔內有無結石等。然後,用左手示指伸入網膜孔(Winslow孔)內,觸診膽總管的粗細,有無結石,周圍有無腫大的淋巴結、粘連或腫塊壓迫。
胰:提起橫結腸,於橫結腸系膜基部用手指向上後方按壓觸摸胰的頭、體、尾部,了解其硬度,有無結節及腫塊[圖1-8]。於切開的胃結腸韌帶口探查胰體部。必要時可分離十二指腸降部,以顯露胰頭部。
小腸:將橫結腸及其系膜拉向上方,確診十二指腸懸韌帶(Treitz韌帶)後,提出十二指腸空腸曲,根據病情需要,從空腸起始部依次一直檢查到回盲瓣。在檢查小腸的同時,檢查相應的腸系膜有無血液循環障礙等情況。檢查時,應及時將檢查過的腸段送回腹腔。
闌尾和升結腸:急性腹膜炎時要特別注意闌尾。先找到回盲部,順結腸帶向盲腸頂端尋找,即可見到闌尾。然後,探查升結腸,並注意右腎和右輸尿管有無病變。
橫結腸和大網膜:提起大網膜和橫結腸向上翻起,檢查大網膜有無壞死或轉移癌灶,有時大網膜與其他臟器發生粘連,還需檢查可能引起的內疝、腸梗阻等。再自肝曲至脾曲檢查橫結腸有無腫瘤、狹窄或梗阻。
降結腸、乙腸結腸和直腸:著重注意探查有無狹窄、梗阻、腫塊、炎症病變和憩室等,並同時探查左腎和輸尿管。
膀胱、子宮及附屬器:術者手放入盆腔,檢查膀胱。女性須查子宮、輸卵管和卵巢情況;在疑及子宮外孕時,必須檢查附件。
⑵腹部外傷探查原則:如腹腔內有大量出血,應首先尋找出血來源,控制出血,然後由出血臟器開始有步驟地探查其它各臟器。如腹腔內無出血,而有胃腸道內容和氣體溢出者,則先探查胃腸道,然後再探查各實質性臟器。一般順序是先探查胃、十二指腸、膽道、胰、空腸、回腸、結腸、直腸、膀胱等,後檢查肝、脾,最後探查盆腔臟器和腹膜後臟器。⑶急性腹膜炎探查的注意點:應先探查正常區,最後探查病區。大網膜常粘附於病變嚴重處,膿苔處多為病灶所在處。大網膜和腸系膜上有皂化點是急性胰腺炎的特有表現;如有腸壁充血、水腫肥厚、腸管膨脹應考慮腸梗阻的可能。
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探查的步驟:
1)首先檢查是否是胃十二指腸潰瘍或食管靜脈曲張出血。進入腹腔後,檢查有無腹水,肝、脾是否正常。初步判斷有無食管靜脈曲張存在。再從胃幽門部沿胃大小彎向賁門探查有無潰瘍,這是判斷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的最直接方法。容易疏忽的潰瘍在胃後壁、賁門和胃底部,必要時應該進入小網膜囊,用手從胃後壁探查。穿透胃後壁進入胰的胃潰瘍,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被發現。從幽門部詳查到賁門部,可發現由於胃癌而引起的大出血,這也是上消化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
2)當上述探查陰性時,應即探查膽道。膽道有出血時,常具有脹滿血液的膽囊及膽總管。穿刺吸取膽囊或膽總管內獲得血液或血性的膽汁,可以確定膽道出血。注意穿刺膽總管時不宜過深,以免誤入門靜脈,造成判斷錯誤。
3)潰瘍除可以發生在十二指腸球部外,也可發生在十二指腸其他部位。因此,如膽道探查陰性,應探查全部十二指腸。方法為在十二指腸降部外側切開腹膜,分離進入降部後側;通過切開橫結腸系膜根部右側,可以顯露十二指腸水平部;沿水平部下緣深入即可到達水平部後部。這樣可以摸清十二指腸的一、二、三段有無潰瘍、腫瘤或憩室。這些都可以是大出血的原因。
4)近十二指腸懸韌帶的空腸上段病變(結核、腫瘤、憩室、異位胰等)。有時也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不能遺漏。 是易被發現的出血原因之一。異位胰位於粘膜下,外表略高於四周,色澤較淡、質軟,在出血停止時易被忽視,因此須細致尋找。
⑸腹部腫塊探查的方法:探查的目的是在於明確腫塊的性質和來源,腫塊與周圍臟器或組織的關系及能否被切除。在進行局部探查之前,可根據需要作附近或有關部位的探查,避免把注意力一下集中於局部,而忽略四周的重要變化。惡性腫瘤要查明肝臟有無轉移,直腸前及腹膜有無轉移。發現已有多處轉移的惡性腫瘤時,不應再行局部深入的探查。若包塊體積大,涉及范圍廣,一時無法查清來源、與有關臟器的關系及能否被切除,但可很快查明腫塊的活動性、系囊性抑或實質性;通過穿刺了解其實質是硬(纖維組織為主)、是軟(漿液狀可由粗針吸出);與周圍組織間有無一定間隙;腫塊本質與四周血運是否豐富;附近有否重要組織與之相連,如右上腹部的肝十二指腸韌帶,中上腹部的腸系膜上動脈,中腹部的腹主動脈及下腔靜脈,兩側的輸尿管,下腹部的髂動脈。上述組織在探查中應避免損傷。
查明上述情況後,可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探查。進一步探查要從無重要組織的邊緣部分開始,逐漸擴大並接近深部及內側。如遇下列情況,腫塊不能切除:腫塊包繞腹主動脈或下腔靜脈,無法分離;包圍腸系膜上動、靜脈,無法分離;包圍肝十二指腸韌帶或侵及肝門無法分離;腫塊大部分侵入周圍腹壁,沒有間隙可以分離。
探查遇到粗大管形組織時,要判明是不是血管。在不能認清較大血管是否系供應腫塊的血管時,要先用手指擠壓或無損傷鉗鉗夾暫時阻斷,以觀察有關腸道血運或遠端血運,確無影響時再予切斷結扎為妥。
若腫塊侵及輸尿管或髂血管,在必要和具備下列條件時可考慮徹底切除:對側腎臟正常,輸尿管缺損部分能用腸管代替,有相等大小的人造血管可以代替髂動脈。
在分離腫塊時,應將最困難、最危險、是沒有把握的部分留待最後處理。這樣,即使腫塊大部分已經分離而最後發現不能切除時,也可中止手術,否則腫塊不能切除而重要組織又已被損傷,可使手術處於困難境地。
體積較大的腫塊,常常在探查分離過程中,逐漸認清與周圍臟器或組織的關系,逐步明確切除的可能性。往往直到分離完畢,取下腫塊時,才明確包塊的來源。
有的腫塊在顯露後即能明確性質,無需探查,如胰腺假性囊腫、肝囊腫、膽囊積水等,可根據病情,作必要的手術處理。
有時腫塊性質已經明確,四周也無粘連,仍需探查以決定能否切除,如肝癌要探查對側肝葉及各個肝門均為陰性時,方能切除。
⑹急性腸梗阻的探查須知:
1)剖開腹膜時,如見有少量草黃色清液,可因腸腔膨脹,淋巴及靜脈迴流受阻所致;若腹腔內有血性並帶臭味的液體,應考慮絞窄性腸梗阻的存在;若腹腔內有氣體,並有糞便及蛔蟲,可判定腸壞死穿孔無疑。
剖腹後,尋找梗阻病變的部位,其標志是:腸管膨脹越重、色澤改變愈明顯之處;膨脹及塌陷腸管的交界處。尋找時應在切口周圍敷以溫鹽水紗布墊後,輕輕將腸管逐段提出切口之外,向膨脹及變色越來越明顯處探查,直至找到主要病變所在。腸壁可由於炎症而變脆,易被撕裂,故操作宜輕柔,不要強拉,對絞窄壞死的腸段更應小心。當病變主要部位固定於腹腔內不能顯露或提出切口之外時,應先將近端膨脹的腸段減壓,以利進一步探查。因探查而提出於切口之外的腸段不宜過多,以免因腸內液體量過大,牽拉系膜壓於切口邊緣,嚴重阻礙靜脈迴流,腸壁可因此變為紫黑色。應快速作腸減壓術,吸出腸內積液。
2)因粘連而引起梗阻時,要先分離粘連。分離粘連時應用銳器,勿損傷腸管漿膜層,手指鈍性分離容易分破腸壁。
3)因扭轉、套迭而成團的腸袢,最好用手捧出切口之外再行處理。切勿將變脆的腸壁撕裂。閉袢內腸液若流入腹腔,常可迅速產生嚴重休克。
4)發現系腸扭轉時,應迅速以相反方向予以復位,應辨清方向及扭轉度數,以免加重扭轉或復位不徹底。
5)病變解除後,因腸段血運暫時受阻而疑有壞死可能時,應採用溫可卡因水濕紗布墊多次包敷,腸系膜作普魯卡因封閉(腸系膜根部注射0.25%普魯卡因100~200ml)等方法,3~5分鍾後再觀察色澤的改變、蠕動的恢復,以及供應腸管的動脈是否跳動。除非恢復正常,若有可疑,即應切除。
6)凡有結腸膨脹時,應疑及結腸梗阻,可先觀察盲腸、橫結腸中段及乙狀結腸。病變應在膨脹腸段與正常腸段之間。若在盲腸與橫結腸中段之間,要探查升結腸及肝曲橫結腸;在橫結腸與乙狀結腸之間時,要探查脾曲橫結腸及降結腸。
7)探查中除應多考慮常見的梗阻病因外,也不應忽視罕見病因,如膈疝嵌頓、腸管壁疝的嵌頓,以及各種內疝的嵌頓等。
8)找到病變,見到病變遠端正常腸段和膨脹腸段到病變處為止時,探查才可告終。 ⑴對於腹部損傷病人,查明損傷部位、范圍和程度後,即應予以處置。脾破裂行脾縫合修補或切除;肝破裂行縫合修補、楔狀切除或半肝切除,如病人情況不允許作肝切除術而其他方法又不能止血時,可施行肝動脈結扎術;腸破裂行單純修補或切除術;嚴重結腸損傷則宜先行腸外置術。
⑵對於腹膜炎病人,消除炎症來源是治療的主要方面。如闌尾炎、美克耳(Meckel)憩室炎應盡量切除;膽囊炎、膽管炎應行造瘺引流;胃腸穿孔應行縫合修補或切除。如為原發性腹膜炎應盡量吸出膿液,清拭腹腔,於下腹部放置香煙引流。
⑶上消化道出血,應根據出血的原因,進行縫扎或切除,以達止血的目的。
1)不能切除的潰瘍出血,單純縫扎不能保證不再出血,應盡可能使潰瘍摒除在胃腸之外,並以周圍組織覆蓋潰瘍,再加胃大部切除術,以保證不再出血。
2)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行胃底部血管結扎術,近期效果不肯定,應加行脾切除術或胃橫斷術。
3)膽道出血行膽總管引流術以後沖洗止血,但效果不肯定。如膽囊內有大量積血,應在引流膽總管的同時切除膽囊,結扎肝動脈。
4)賁門或高位小彎潰瘍出血,須作上端胃切除術,應將腹部切口改為胸腹聯合切口,切開膈肌,切除病變,將胃提至胸腔內,與食管下端吻合。
若探查陰性,而盲目行胃大部切除術是不足取的,因為表淺性潰瘍、出血性胃炎等病變常遍及全胃,切除部分胃體並不能制止出血。如病變不在切除范圍之內,更起不到止血作用,盲目切除徒增病人不必要的負擔,促使原已危重的病情更加惡化。必要時可作迷走神經切斷術加幽門成形術,再觀察療效。
⑷對於腹部腫塊的處理,實際上分離腫塊的過程,就是切除的過程。探查分離完畢,即可取下腫塊或切除已經明確的病變,或明確腫塊不能切除而中止手術。
對於與腫塊相連的周圍組織,在探查分離過程中受損傷時,應按能補則補,不能補則切除的原則進行處理。如膽總管、輸尿管受損而不能端端吻合時,可用一段游離的腸段代替。如血管受損不能端端吻合時,可用人造血管代替。
⑸對腸梗阻病人應根據發現的病因作相應的處理,如粘連松解,套迭返納,扭轉復位,內疝返納和修補,引起梗阻的腫瘤切除或明確的壞死腸段切除。
因多次手術所致嚴重廣泛粘連性腸梗阻,應在分離粘連解除梗阻後,考慮行小腸折疊術。
因全小腸扭轉而全部小腸壞死是最難處理的。如確已壞死,只有切除才能暫時挽救生命,再根據存活的小段腸管作倒轉術、或人工括約肌手術。
為保證修補和切除吻合的腸管癒合良好,應考慮腸管內減壓,近上端的可將胃腸減壓管通過幽門,從上引到需要減壓的腸管內;近下端的可由盲腸插入一胃腸減壓管,通過回盲瓣引到需要減壓的腸管內,以保證局部不致膨脹而破裂成瘺。小腸內所有蛔蟲,應通過減壓處取出,或推擠到結腸內,以防因蛔蟲活動而鑽破吻合部位。 臟器損傷處理後,應盡量將腹腔內的積血、腸液、糞便、組織碎塊、異物等清除干凈,然後用等滲鹽水沖洗腹腔,直至沖洗鹽水澄清為止,並盡可能將水吸凈。沖洗時應注意膈下、結腸旁溝及盆腔等處,勿使污液積存。腹腔污染不重者,可用鹽水沖洗腹腔。若腹腔已形成膿腫,或炎症已經局限,在膿液吸盡後不再用鹽水沖洗,以免將感染擴散。
關於腹腔內應用抗生素問題,如果腹腔污染輕,或無空腔臟器損傷,可不必灌注抗生素。但若腹腔內污染較重,或有空腔臟器損傷,尤其有結腸損傷時,腹腔內手術結束後可用低濃度的抗生素溶液置入腹腔,如頭孢類或氨基糖甙類,溶於生理鹽水中灌入腹腔,或用1%甲硝唑溶液沖洗腹腔。
腹膜炎病人清除病原後,如病情允許,應盡量做到吸盡膿液,清潔腹腔。腹腔沖洗及腹腔內應用抗生素問題,參照上述原則進行。 下列情況的腹部外傷病人,必須放置腹腔引流:①肝臟損傷;②脾切除術後;③膽道損傷;④空腔臟器傷,尤其是腹膜外空腔臟器破裂;⑤傷處滲血不止;⑥縫合處癒合可能不良,或有可能形成瘺者。
對腹膜炎病人,手術後大多數需行腹腔引流,其適應證是:①無法切除的炎症性病灶,如闌尾穿孔未能切除者;②病灶已經切除,但因周圍組織有明顯炎症改變,縫合不牢,可能漏液者;③腹膜後有感染者(包括切開胰或十二指腸者);④腹膜內已有限局性膿腫形成者;⑤胃腸道吻合而吻合口疑有滲漏可能者。
較大而與周圍有粘連的腫塊切除後,該部也應放置引流為妥。
引流條可根據損傷的器官、腹腔流出液體性質和污染的程度而定。對有可能形成大量消化液排出的膽汁瘺、小腸瘺、胰瘺,可在膈下、肝下或盆腔放置雙套管持續吸引,或用較大口徑的軟膠管作引流;對傷口滲血、污染較少、病源已作處理的腹膜炎,可用香煙引流。引流條應在腹壁另戳創口引出,不宜通過原傷口或探查切口引出。
引流口要足夠大,引流條要用縫線固定於腹壁上,或用安全針固定,以免脫出或滑入腹腔內。 一般均應一期縫合切口。切口有輕度污染者可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後縫合。切口污染較重者,創口沖洗後於腹膜外或皮下,或兩處均置膠皮片引流,再縫合切口。
對貧血、低蛋白血症、腹內有感染的、年老、危重病人,估計術後癒合不良者,可加作腹膜外切口減張縫合,以免術後傷口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