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前叉韌帶等長重建

前叉韌帶等長重建

發布時間:2021-01-17 15:49:49

1、如何在前十字韌帶重建後對膝蓋附近的肌肉進行鍛煉

首先要說明:

以下介紹的所有練習方法,必須在專業醫生和治療師的指導之下才可以開始練習。同時由於不同醫院的手術方式和臨床處理不同,練習方法和時機可能會有相應的不同,所以可以作為術後康復的參考。濰坊市人民醫院骨外科王軍

一、炎性反應期:(手術後0-1周)

要注意的問題:

這個時期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手術之後怎麼來擺放自己的腿。

正確的方式是:手術的腿要放於枕頭上墊高,好能在卧床的時候高於心臟的位置促進循環。腳尖要豎直向正上方,不要歪向一邊。最重要的是膝關節下方應該空出來,千萬不能用枕頭墊著膝關節底下,不能讓腿成為稍微彎曲的位置!

這個體位讓膝關節一直處於10-30°的微屈狀態,膝關節的關節間隙會比較大,關節最為放鬆,所以疼痛也輕,患者自己會覺得這是最舒服的姿勢。但是這會造成膝關節的後側關節囊總是在放鬆的狀態,同時髕下脂肪墊在手術刺激之後會有些增生,就可能長到擴大的前側關節間隙裡面。關節的後面組織攣縮被拉緊,前面又有東西佔位卡住,膝關節的伸直角度就會受限!(嚴重的後果是什麼,寫在《關節為什麼會粘連》裡面了)

所以只要不是疼痛得不能忍受,還是要讓腿盡量保持伸直的體位才更有利於功能的恢復。

同時要注意的是另一個問題就是:

即使手術後的疼痛很輕,狀態很好,也不要過多的行走!更不要覺得是腿的問題,就用行走當作為練習的方法!

覺得不能走路就要練習走路是非常錯誤的認識!走路是下肢非常復雜的功能,要有足夠的肌力、活動度,本體感覺要沒問題,關節要足夠穩定,疼痛和腫脹也要在一定限度之內,等等等等,絕不是試著去走就能練出來的。

同時手術後的初期和早期過多行走,勢必會造成膝關節的腫脹和積液,不但影響功能的恢復,持續的腫脹和炎症還會危及組織的癒合!

而且在這個階段由於疼痛和無力,還有恐懼感和自我保護的心理,走路的姿勢並不正確,都是「一瘸一拐」走路的。這樣的姿勢練習得越多,錯誤動作的「動力定型」就越鞏固,記得越牢,很多患者在膝關節功能恢復到一定水平之後走路還是「瘸」,一部分原因就在這里。

所以早期除了日常生活必須的活動(去廁所、洗臉刷牙之類),就不要下地練習走路了。

當然,這些話的意思絕不是說走路會引起諸多不良後果,所以能不走路就不走路,能不下地就不下地,盡量少活動就是對的。如果不是組織條件不允許,或者是手術中的一些處理不允許(比如半月板的縫合、軟骨的某些處理),該下地負重和走路的時候是一定要走的,只是要控制好下地的時間和走路的量。不敢下地負重就會造成軟骨的退變,關節控制能力和本體感覺的下降和骨質的脫鈣,同樣影響功能的恢復和組織的癒合!

記得幾年前有一首電視劇的主題歌曾經傳唱很廣,叫做「該出手時就出手」。在這里我們也可以套用這句話,就是「該負重時就負重,該走路時就走路」 !走路過多和過少都是問題,象前面說到的,只進行日常生活必須的行走,不要用行走來練習就好了!

需要做的康復功能練習:

手術當天:

在麻醉消退之後,就可以開始活動腳趾和踝關節,來促進循環和知覺的恢復。如果疼痛不是難以忍受,就可以開始做前面《踝泵-簡單但重要的下肢功能練習》中詳細介紹過的踝泵練習。

手術後1天:

手術後的24小時,如果生命體征穩定,疼痛不是難以忍受,就可以在保護之下扶雙拐,手術這條腿的腳不著地的行走。但是象前面說過的,只鼓勵去廁所之類必須的日常生活活動,絕對專門去不能練習走路!

(1)「踝泵」練習:

就是主動的屈伸踝關節,要求動作緩慢、用力、在不引起明顯疼痛的范圍內最大限度活動、反復連續進行練習。

最好是不睡覺的時候就盡可能多做,至少也需要5分鍾/小時。才能達到促進循環、消退腫脹、防止深靜脈血栓的重要意義。具體機制和內容詳細寫在《踝泵-簡單但重要的下肢功能練習》裡面了。

(2)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

就是大腿前面的肌肉(應該算肌群),綳勁和放鬆交替活動的練習。要求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之下盡可能地多做,要每天大於500-1000次才有效果。這個練習可以盡量避免下肢肌肉的萎縮,同時也能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500-1000次看起來好像很多,實際仔細想想就知道這個量遠遠不夠了!下肢的功能是站立和行走,上下樓梯等等,也就是說是克服體重在工作,那麼輕輕的綳勁和放鬆的運動強度能有多大呢?相信大家已經明白意思了。練習作用微乎其微,只能是減緩萎縮,對於股四頭肌這樣大的肌肉,遠不夠維持和提高肌力的!

具體的機制和練習方法詳細寫在《股四頭肌等長收縮-下肢經典肌力練習》裡面了。

(3)腘繩肌等長練習:

腘繩肌就是大腿後側的肌群,前面一篇《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的康復(二)-關節鏡下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的簡單介紹》裡面已經提到過這個肌群的位置和作用了。

練習方法就是用腳後跟和小腿同時向下用力壓床面,或者是腿下面墊的枕頭。這時候如果用手摸著大腿的後面,就能感覺到腘繩肌的收縮變硬。要點是下壓的時候要保持腿伸直,否則膝關節彎曲可能會引起疼痛或者造成損傷。

同樣是要求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多做,也要大於每天500-1000次。原因和機制前面說過,就不再重復了。

(4)直抬腿練習:

在這里,要分不同情況練習了,就是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練習的時機和量會有所不同。

採用腘繩肌肌腱(具體點說就是股薄肌、半腱肌的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或者是使用異體肌腱,再或者是人工韌帶的患者,由於膝關節前側的損傷較小,疼痛也就比較小,所以可以開始嘗試著做直抬腿練習。

但這個時期不要求時間和次數,主要是要維持神經肌肉的控制能力,防止失用。所以只要每隔一兩個小時能抬起一下就可以了,太多的練習會增加疼痛!

具體練習方法詳細寫在《直抬腿-下肢經典肌力練習》裡面,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5)如果是採用髕腱(骨-腱-骨)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患者,髕腱切口處會非常疼痛,就可以推遲到術後2-3日再嘗試「直抬腿」練習,不必勉強練習增加疼痛和炎症。

手術後2天:

(1)繼續加強上面的各項練習。

(2)下地行走之後,可能會有患腿充血的脹痛的感覺,要加強「踝泵練習」,來促進肢體遠端的血液迴流。

要提醒的是,不要因為怕充血的感覺幾天都不下地,在床上卧床休息的時間越久,再下地的時候,充血脹痛的感覺就會越明顯越難受。還有可能造成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問題會更多。所以如果醫生認為組織的情況允許,就要適當嘗試下地和負重,延誤只會增加並發症,沒有任何好處。

(3)加強直抬腿練習:

目的是強化股四頭肌的肌力,為膝關節的穩定和下地行走負重等等打下基礎。一般練習的量是: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練習,1-2次練習/日。具體練習方法詳細寫在《直抬腿-下肢經典肌力練習》裡面,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4)開始側抬腿練習(包括內側和外側直抬腿):

目的是強化大腿內外側的肌肉,

採用腘繩肌肌腱(具體點說就是股薄肌、半腱肌的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患者,由於取腱的切口偏內側,可能在練習內側直抬腿的時候疼痛會明顯,可以暫時推遲1-2天再開始練習。具體練習方法詳細寫在《直抬腿-下肢經典肌力練習》裡面,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一般練習的量是: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練習,1-2次練習/日。

(4)後抬腿練習:

採用腘繩肌肌腱(具體點說就是股薄肌、半腱肌的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患者,由於取的就是大腿後群腘繩肌的肌腱,所以可能在練習內側直抬腿的時候疼痛會明顯,可以暫時推遲3-5天再開始練習。具體練習方法詳細寫在《直抬腿-下肢經典肌力練習》裡面,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一般練習的量是: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練習,1-2次練習/日。

以上的所有直抬腿練習,在力量增強之後,都可以在踝關節處綁個沙袋作為負荷,來強化練習更好的加強肌肉力量。練習的量還是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練習,1-2次練習/日。注意要增加的是負荷的重量,不是增加次數和時間,具體方法參看《肌力練習的一些原則》。

手術後3天:

根據手術和組織的情況,由醫生決定是否能夠開始早期的被動關節活動度練習。

(1)同樣是繼續加強以上的各項練習。

(2)患腿的負重和及平衡練習(注意是否有半月板的縫合和關節軟骨的處理):

在可以下地患腿可以沾地負重的基礎上,站在牆壁或椅子等等隨時可以扶穩保護的位置。

雙腿的肌肉都要綳勁,好能控制身體的平衡,之後逐漸移動身體的重心,增加患腿的負重和用力的程度。這樣在1-2周的時間里,逐漸達到患側單腿可以完全負重站立的程度。

一般的練習量是5分/次,2次/組,2-3組/日。什麼時候練習到可以患腿單腿站穩1分鍾了,就可以脫拐走路了。當然還是要小心保護好!

(3)根據情況開始被動的膝關節屈曲練習:

在微痛的范圍之內,肌肉完全放鬆,採用「床邊垂腿」的方法。練習的時候把夾板或者支具去掉,練習之後一定要再戴好夾板!

整個過程式控制制在10分鍾左右,不要反復進行,1次/日練習,避免炎症和疼痛的增加。更要避免暴力推拿和盲目追求角度加快練習!

具體的方法寫在《膝關節彎曲角度的康復功能練習》裡面。

(4)上面的膝關節屈曲練習之後,要即刻冰敷20分左右,避免腫脹和出血。如果平時關節內有明顯發熱、發脹的感覺,可再冰敷2—3次/日。當然,還有棉花腿加壓包紮的時候,就不必冰敷了。

(5)膝關節伸展練習:

手術之前膝關節伸直就不能達到正常的患者,必須練習伸直,否則以後的伸直受限就很難解決了!

如果手術前角度正常,注意文章開始時正確體位的擺放就可以了,等到屈曲角度加大之後再開始伸展練習。

同樣是練習的時候摘掉夾板或者支具,練習完再戴好夾板!要注意的是應該和被動屈曲練習間隔盡可能長的時間(比如上午練習彎曲,下午練習伸直)。才能避免反復的屈伸刺激造成膝關節的炎症和腫痛增加。

2、左膝交叉韌帶重建術後一周我就開始拄拐下地行走了,負重不是很嚴重,因為有的醫生說要盡早下地,有的說不

你好,一般說現在是不需要活動的,時間還是太短。為了能有一個好的療效,術後需要用石膏把膝關節固定在40--60度的位置,固定4--6周。拆除石膏後,持雙拐下地,避免負重。8--12周後逐漸負重。4個月後離拐,8個月後練習跑跳。一年以後才能恢復劇烈運動。 術後馬上就能進行的鍛煉項目有直腿抬高練習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呵呵,這個我能說明白,你不一定能聽明白。具體怎麼做,還是讓你的主治醫生多指導你吧。畢竟你的情況他才是最清楚的。然後遵醫囑,一步一步慢慢來吧。
這個不是著急的事兒。呵呵

3、前交叉韌帶重建–單束重建和雙束重建的區別

?

4、關節鏡下膝蓋前叉韌帶重建術後康復如何訓練

術後護理
2.1 一般護理 術後常規應用抗生素3~5d,注意關節是否腫脹,注意包紮物松緊度,觀察引流的引流量、顏色,一般於術後24小時拔管。如果術後顏色較深、引流液較多,說明關節內有出血,此時要嚴密觀察;如果術後2~3h顏色逐漸變淡,引流量逐漸變少,說明出血已停止,可不必處理;如果仍然引流量較多,顏色未變淡,可自引流管內注入適量腎上腺素生理鹽水,局部略加壓包紮,出血會逐漸減少。
2.2 患肢體位 異體韌帶移植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後,常規膝後墊軟枕,保持膝屈曲15~20°。此種體位可使前交叉韌帶處於鬆弛狀態,移植後的異體韌帶處於張力最小狀態,有利於韌帶與骨接合口的癒合。不可將軟枕墊於膝後以遠小腿處,此種體位相當於膝關節的前抽屜試驗,會使交叉韌帶處於緊張狀態,不利於韌帶癒合[1]。
2.3 鎮痛和功能鍛煉 因為膝關節鏡手術本身創傷較小,故有些病人術後僅服用一般止痛葯物1~2d。或行中頻脈沖電治療,每日2次,每次20~30分鍾,來達到疏通經絡、止痛的目的。但大多數病人術後存在不同程度的膝關節疼痛,因而明顯限制了膝關節的活動,對這類病人我們常規給予自控鎮痛(PCA)方法。使病人的疼痛降至最低限度,從而可使病人較從容地達到膝關節功能鍛煉的要求。對於膝十字韌帶重建,取髕韌帶作置換物的病人,因為一端取一塊髕骨另一端取一塊脛骨為蒂,術後都有較嚴重的疼痛,這類病人是應用PCA的最佳適應症,對於其術後功能鍛煉的恢復有較大的幫助,與常規的止痛方法相比有其獨特的優越性。
2.4 康復訓練 術後向患者及家屬講明功能鍛煉的目的、方法,制定功能康復鍛煉計劃。術後24h後,即可指導病人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鍛煉,並進行踝關節的背伸屈運動,足趾的屈伸運動,同時做好心理護理,鼓勵患者主動練習,每日鍛煉10~15次,每次5 min,以不感到疲勞和疼痛為宜。①術後第3d起,白天將患肢固定支架解除,練習股四頭肌收縮,患肢平放於床上,主動使股四頭肌完全收縮並停頓5s,然後完全放鬆,再停頓5s,這樣一收縮一放鬆過程算1次,按此方法進行。循序漸進,剛開始20次/組,20組/d,第4d起增加至30組/d,以後每3d增加10組,直至50組/d為止。如病情允許,還可以做髕骨被動活動,即一日兩次可持髕骨向左右兩側推動幾次,以防止髕骨關節粘連,囑患者座起時自己推動髕骨。利用CPM機進行膝關節活動,膝關節活動范圍在30~60°被動鍛煉,起始角度從30°開始,每天增加10°,每日2次,每次2h,每天鼓勵患者與CPM機交替進行主動功能鍛煉,每次練後局部冷敷,以減輕局部炎性反應,減輕疼痛。一般在1周內達到90°,3周內避免負重。本組有1例患者,因對疼痛較敏感,3周後屈膝達60°,給予心理疏導後,延長1周CPM機進行被動鍛煉,第4周可達90°。本組患者中行半月板部分切除、側副韌帶修復,則需支架固定6周。②進行直腿抬高訓練,2周後在保證膝關節伸直的前提下抬高下肢,維持5~10 s。再放下。10~20遍/次,4次/d,根據肌力情況逐漸增加抬起角度和和維持時間,可以在仰卧、俯卧和側卧下進行該項訓練,但應避免健側卧位的直腿抬高及髖外展,以免加劇股內、外側肌的失衡。負重訓練承擔重量是膝關節的重要功能。待腫脹消退以後就可以逐漸開始負重訓練。術後第3d即可扶雙拐下地行走,從拇趾著地開始,逐漸負重。如果不伴有半月板和關節內其他結構的損傷,對完全負重並無具體的時間要求,只要患者能夠進行負重行走,就可鼓勵其早期訓練,以盡快恢復運動。一般從3~4周開始用雙拐依據耐受情況部分負重,逐漸至完全負重,3~8周後棄拐負重步行。在患者鍛煉過程中應經常觀察、督促、檢查功能康復計劃實施情況,及時解決鍛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其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以增強其功能鍛煉的毅力和信心。

5、你好,想請教點前交叉韌帶的問題

前叉重建康復計劃:
注意事項:
1、功能練習中存在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如疼痛在練習停止半小時內可消退至原水平,則不會對組織造成損傷,應予以耐受。
2、除手術肢體制動保護外,其餘身體部位(如上肢、腰腹、健側腿等)應盡可能多地練習,以確保身體素質,提高整體循環代謝水平,促進手術局部的恢復。
3、關節活動度(屈、伸)練習,每日只進行一次,力求角度有所改善即可,避免反復屈伸,多次練習。如屈曲角度長時間(>2 周)無進展,則有關節粘連可能,應高度重視,堅持完成練習。所有涉及關節反復屈伸運動的練習結束後均即刻給予冰敷15—20分鍾。如平時感到關節腫、痛、發熱明顯,可隨時冰敷,每日3-5次。
4、關節的腫脹會伴隨整個練習過程,腫脹不隨角度練習及活動量增加而增加即屬正常現象,直至角度及肌力基本恢復正常腫脹才會逐漸消退。腫脹的突然增加應調整練習,減少活動量,嚴重時應及時復診。
正文住院期間:
踝泵――全范圍,緩慢,盡可能用力的踝關節反復屈伸運動,為促進循環、防止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練習方法!每小時至少練習5分鍾,麻醉消退後即刻開始。
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大腿綳勁)――反復收縮股四頭肌(大腿前群肌肉),次數盡量多,麻醉消退後即刻開始。
直抬腿――膝關節完全伸直,抬至足跟距離床面20厘米處,堅持至力竭後休息,間隔5秒,10次/組,3-4組/天,引流管拔除後開始。
伸直練習――將枕頭墊在足跟,膝關節懸空,充分放鬆,在不影響休息的前提下應盡量長時間保持該姿勢,堅持不住可適當放鬆休息。
重心轉移――拔除引流後開始嘗試,綁緊夾板,雙腳分立與肩同寬直立,重心緩慢在健患側間移動,感覺關節穩定後,逐漸嘗試患肢單腿站立,5分/次,間隔30秒,2次/組,2-3組/天。
出院指導:
屈曲:術後三至五天在康復師幫助下開始進行被動屈曲練習,術後一周達到90°。術後二周後達到100°。方法:坐位頂牆。術後三至八周逐漸到達正常角度(以健側肢體活動角度為正常水平),方法:雙手抱膝。
伸直:將枕頭墊在足跟,膝關節懸空,充分放鬆,30分鍾/次,1次/天(至少)。負重:可完全負重,出院時嘗試單拐行走,三周後嘗試脫拐行走。
力量:術後四周內:以直抬腿為主要練習方法,方法次數同住院期間。術後五周開始:以靜蹲為主要練習方法:2-3分鍾/次,間隔5秒,10次/組,3-4組每天。術後八周:可開始全范圍抗阻伸膝、抗阻屈膝等各種等張收縮力量練習,強化大腿前、後群肌群力量。數量:80次/組,其中每20次間隔休息30秒,2-3組/天,所加阻力以規定動作20次內相應目標肌群可感疲勞為宜。
夾板使用:術後一周,開始調整為0-30°活動夾板,之後每5-6天調整增加20°(1格),至術後4周達到0-110°范圍。術後一個月內,晝夜佩戴,一月後夜間可脫夾板睡覺。術後九周開始可嘗試脫夾板行走。

6、請問做完,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多久能正常走路?目前術後兩周,在康復這段時間做一些什麼康復訓練?多久

肌腱術後,一般肌腱和骨性組織重新粘連,需要6周左右,所以負重行走至少要6周以後,術後6周之間,可以做一些恢復性鍛煉,像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鍛煉等,預防股四頭肌萎縮,具體做法是伸直下肢,利用股四頭肌向上牽拉髕骨,鍛煉是個漫長艱苦的過程,貴在堅持。

7、我前交叉韌帶重建,內側半月板極重度損傷但修復內側副韌帶損傷嚴重

術後恢復需要適當鍛煉,加強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但是要避免以後劇烈的運動對抗,重建的韌帶畢竟不是原裝的,所以凡事悠著點。

8、膝關節前叉韌帶重健怎樣做康復鍛煉

術後護理
2.1 一般護理 術後常規應用抗生素3~5d,注意關節是否腫脹,注意包紮物松緊度,觀察引流的引流量、顏色,一般於術後24小時拔管。如果術後顏色較深、引流液較多,說明關節內有出血,此時要嚴密觀察;如果術後2~3h顏色逐漸變淡,引流量逐漸變少,說明出血已停止,可不必處理;如果仍然引流量較多,顏色未變淡,可自引流管內注入適量腎上腺素生理鹽水,局部略加壓包紮,出血會逐漸減少。
2.2 患肢體位 異體韌帶移植重建前交叉韌帶術後,常規膝後墊軟枕,保持膝屈曲15~20°。此種體位可使前交叉韌帶處於鬆弛狀態,移植後的異體韌帶處於張力最小狀態,有利於韌帶與骨接合口的癒合。不可將軟枕墊於膝後以遠小腿處,此種體位相當於膝關節的前抽屜試驗,會使交叉韌帶處於緊張狀態,不利於韌帶癒合[1]。
2.3 鎮痛和功能鍛煉 因為膝關節鏡手術本身創傷較小,故有些病人術後僅服用一般止痛葯物1~2d。或行中頻脈沖電治療,每日2次,每次20~30分鍾,來達到疏通經絡、止痛的目的。但大多數病人術後存在不同程度的膝關節疼痛,因而明顯限制了膝關節的活動,對這類病人我們常規給予自控鎮痛(PCA)方法。使病人的疼痛降至最低限度,從而可使病人較從容地達到膝關節功能鍛煉的要求。對於膝十字韌帶重建,取髕韌帶作置換物的病人,因為一端取一塊髕骨另一端取一塊脛骨為蒂,術後都有較嚴重的疼痛,這類病人是應用PCA的最佳適應症,對於其術後功能鍛煉的恢復有較大的幫助,與常規的止痛方法相比有其獨特的優越性。
2.4 康復訓練 術後向患者及家屬講明功能鍛煉的目的、方法,制定功能康復鍛煉計劃。術後24h後,即可指導病人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鍛煉,並進行踝關節的背伸屈運動,足趾的屈伸運動,同時做好心理護理,鼓勵患者主動練習,每日鍛煉10~15次,每次5 min,以不感到疲勞和疼痛為宜。①術後第3d起,白天將患肢固定支架解除,練習股四頭肌收縮,患肢平放於床上,主動使股四頭肌完全收縮並停頓5s,然後完全放鬆,再停頓5s,這樣一收縮一放鬆過程算1次,按此方法進行。循序漸進,剛開始20次/組,20組/d,第4d起增加至30組/d,以後每3d增加10組,直至50組/d為止。如病情允許,還可以做髕骨被動活動,即一日兩次可持髕骨向左右兩側推動幾次,以防止髕骨關節粘連,囑患者座起時自己推動髕骨。利用CPM機進行膝關節活動,膝關節活動范圍在30~60°被動鍛煉,起始角度從30°開始,每天增加10°,每日2次,每次2h,每天鼓勵患者與CPM機交替進行主動功能鍛煉,每次練後局部冷敷,以減輕局部炎性反應,減輕疼痛。一般在1周內達到90°,3周內避免負重。本組有1例患者,因對疼痛較敏感,3周後屈膝達60°,給予心理疏導後,延長1周CPM機進行被動鍛煉,第4周可達90°。本組患者中行半月板部分切除、側副韌帶修復,則需支架固定6周。②進行直腿抬高訓練,2周後在保證膝關節伸直的前提下抬高下肢,維持5~10 s。再放下。10~20遍/次,4次/d,根據肌力情況逐漸增加抬起角度和和維持時間,可以在仰卧、俯卧和側卧下進行該項訓練,但應避免健側卧位的直腿抬高及髖外展,以免加劇股內、外側肌的失衡。負重訓練承擔重量是膝關節的重要功能。待腫脹消退以後就可以逐漸開始負重訓練。術後第3d即可扶雙拐下地行走,從拇趾著地開始,逐漸負重。如果不伴有半月板和關節內其他結構的損傷,對完全負重並無具體的時間要求,只要患者能夠進行負重行走,就可鼓勵其早期訓練,以盡快恢復運動。一般從3~4周開始用雙拐依據耐受情況部分負重,逐漸至完全負重,3~8周後棄拐負重步行。在患者鍛煉過程中應經常觀察、督促、檢查功能康復計劃實施情況,及時解決鍛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其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以增強其功能鍛煉的毅力和信心。

與前叉韌帶等長重建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