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晶狀體的懸韌帶

晶狀體的懸韌帶

發布時間:2020-04-06 04:49:35

1、晶狀體是什麼?

2、為什麼睫狀肌收縮,懸韌帶放鬆?睫狀體是怎麼收縮的?

睫狀體內的平滑肌就是睫狀肌。睫狀體簡單說是一環形的增厚的膜結構,收縮時環直徑變小。睫狀體的前部有睫狀突,其發出懸韌帶與晶體囊相連。所以睫狀肌收縮,懸韌帶放鬆,晶狀體曲度增大。

3、晶狀體和瞳孔作用有不同?

眼球近似球形,其前面較小部分是透明的角膜,其餘大部分為白色的鞏膜。正常眼球的前後徑出生時約16mm,3歲時達23mm,成年時平均為24 mm。

眼球有眼球壁和眼球內容物所組成。

(一)眼球壁 分為三層:

1、外層為纖維膜,由前1/6透明的角膜和後5/6次白色的鞏膜,共同構成眼球完整、封閉的外壁,起到保護眼內組織、維持眼球形狀的作用。

(1)角膜:位於眼球前極中央,呈略向前凸的透明橫橢圓形組織,橫徑約11.5~12 mm,垂直徑約10.5~11mm。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半徑約為7.8mm,後面約為6.8mm,角膜厚度中央部約0.5~0.55 mm,周邊部約1mm。

組織學上角膜分為:①上皮細胞層;②前彈力層;③基質層;④後彈層;⑤內皮細胞層。

(2)鞏膜:質地堅韌,呈乳白色,主要由緻密且相互交錯的膠原纖維組成。

鞏膜分為:①表層鞏膜;②鞏膜實質層;③棕黑板層。鞏膜幾乎無血管,但表層鞏膜有緻密的血管結締組織。

鞏膜表面被眼球筋膜包裹,前面有被眼球結膜覆蓋,於角鞏膜緣處角膜、鞏膜和結膜三者結合。

2、中層為葡萄膜,又稱血管膜、色素膜,富含色素和血管。此層由相互街接的三部分組成,由前到後為虹膜、睫狀體等和脈絡膜。

(1)虹膜:為一圓盤狀膜,自睫狀體伸展到晶狀體前面,將眼球前部腔隙隔成前、後房,虹膜即懸在房水中。虹膜表面有輻射狀凹凸不平的皺褶,稱虹膜紋理和隱窩。虹膜中央有一2.5~4mm的圓孔稱為瞳孔。

(2)睫狀體:位於虹膜根部與脈絡膜之間的,寬約6~7mm的環狀組織,其矢狀面略呈三角形。睫狀體前1/3較肥厚,稱睫狀冠,寬約2mm,富含血管,內表面有70~80個縱形放射狀皺褶,稱睫狀突;後2/3簿而平坦,稱睫狀體扁平部。

睫狀體主要由睫狀肌和睫狀上皮細胞組成。

(3)脈絡膜:為葡萄膜的後部,前起鋸齒緣,後止於視盤周圍,介於視網膜與鞏膜之間,有豐富的血管和色素細胞。

脈絡膜有三層血管組成:外側的大血管層,中間的中血管層,內側的毛細血管層,借玻璃膜與視網膜色素上皮相連。

3、內層為視網膜 是一層透明的膜,位於脈絡膜的內側。

視網膜後極部有一中央無血管的凹陷區(黃斑區),其中央有一小凹,稱為黃斑中心凹,是視網膜上視覺最敏稅的部位。黃斑區色素上皮細胞含有較多色素,因此在檢眼鏡下顏色較暗,中心凹處可見反光點,稱中心凹反射。

距黃斑鼻側約3mm處,有一約1.5mm×1.75mm橙紅色的圓形盤狀結構,成為視盤,又稱視乳頭,是視網膜上視覺神經纖維匯集組成視神經、向視中樞傳遞穿出眼球的部位。視盤中央有小凹陷區,稱視杯。視盤上有視網膜中央動靜脈通過,並分支分布於視網膜上。

(二)眼球內容,包括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三種透明物質,是光線進入眼內到達視網膜的通路,它們與角膜一並為眼的屈光介質。

1、房水,為眼內透明液體,充滿前房與後房。房水總量約占眼內容積的4%,處於動態循環中。

前房之角膜後面、與虹膜和瞳孔區晶狀體前面之間的眼球內腔,容積0.21ml。前房中央部深約2.5~3mm,周邊部漸淺。

後房為紅膜後面、睫狀體內側、晶狀體懸韌帶前面和晶狀體側面的環形間隙,容積約0.06ml。

2、晶狀體,形如雙凸透鏡,位於瞳孔和虹膜後面、玻璃體前面,有晶狀體懸韌帶與睫狀體聯系固定。

晶狀體前面的曲率半徑約10mm,後面約6mm,晶狀體直徑約9mm,厚度隨年齡增長而緩慢增加,一般約為4mm。

晶狀體富有彈性,隨年齡增長晶狀體核逐漸濃縮、增大,彈性逐漸減弱。

3、玻璃體,為透明的膠質體,充滿於玻璃體腔內,占眼球容積的4/5,約4.5ml。玻璃體前面有一凹面,稱玻璃體凹,以容納晶狀體,其它部分與視網膜和睫狀體相貼。

第二節 視 路

視路是視覺信息從視網膜光感受器開始,到大腦枕葉視中樞的傳導經路。從視神經開始,經視交叉、視束、外側膝狀體、視放射到枕葉視中樞的神經傳導經路。

圖2 人的視覺通路模式圖

(一)視神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從視盤起、至視交叉前腳,這段神經稱視神經,全長約40 mm。按其部位劃分為四部分:

1、眼內段(通常稱視乳頭)從視盤開始長約1 mm。分四部分:神經纖維層、篩板前層、篩板和篩板後區。

2、眶內段,長約25~30 mm,位於肌錐內,呈S形彎曲,以利於眼球轉動。視神經由三層腦膜延續的神經鞘膜包裹。鞘膜間隙與顱內同名間隙連通,有腦脊液填充。眶內段視神經血供,主要來自眼動脈分支和視網膜中央動脈分支。

3、管內段,即視神經通過顱骨視神經管的部分,長6~10 mm。鞘膜與骨膜緊密相連,以固定視神經。此段與眼動脈伴行和供血,神經纖維排列不變。

4、顱內段,為視神經出視神經骨管後,進入顱內到達視交叉前腳的部分,約10 mm,直徑4~7 mm。血供來自頸內動脈和眼動脈。

(二)視交叉,是兩側視神經交匯處,呈長方形,為橫徑約12 mm、前後徑8 mm、厚4 mm的神經組織。此處的神經纖維分二組,來自兩眼視網膜的鼻側纖維交叉至對側,來自顳側的纖維不交叉。

1、視交叉與周圍組織的解剖關系:

2、前上方為大腦前動脈及前交通動脈;

3、兩則為頸內動脈;

4、下方為腦垂體;

後方為第三腦室。這些部位的病變都可侵及視交叉,表現出特徵性的視野缺損。

(三)視束,為視神經纖維視交叉後、位置重新排列的一段神經束。離視交叉後,分為兩束繞大腦較之外側膝狀體。

(四)外側膝狀體,位於大腦腳外側,卵圓形,由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發出的神經纖維,約70%在此與外側膝狀體的節細胞形成突觸,換神經元後,在進入視放射。

(五)視放射,是聯系外側膝狀體和枕葉皮質的神經纖維結構。換神經元後的視神經纖維,通過內囊和豆狀核的後下方呈扇形散開,分成背側、外側及腹側三束,繞側腦室顳側角,形成Meyer袢,到達枕葉。

(六)視皮質,位於大腦枕葉皮質,即距狀裂上、下唇和枕葉紋狀區,是大腦皮質中最薄的區域。每側與雙眼同側一半的視網膜相關聯,如左側視皮質與左眼顳側和右眼鼻側視網膜相關。視網膜上部的神經纖維終止於距狀裂上唇,下部的纖維終止於下唇,黃斑部纖維終止於枕葉紋狀區後極部。

交叉纖維在深內顆粒層,不交叉纖維在淺內顆粒層。

第三節 眼的胚胎發育

(一)視網膜,視杯的神經外胚葉的外層形成視網膜色素上皮(RPE),是體內最早產生黑色素的細胞,胚胎第6周開始生成黑色素。視杯的神經外胚葉的內層高度分化增厚,形成視網膜神經感覺層,當胚胎8個月時,視網膜各層以已基本形成。

黃斑區分化較為特殊,胚胎第3月時,黃斑開始出現,第7月時形成中心凹。出生時,視錐細胞尚未發育完全,直至出生後4個月。黃斑的發育才基本完成。

(二)視神經,由胚胎的視莖發育而來。胚胎第6周時,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軸突形成的神經纖維,逐漸匯集於視莖內,形成視神經。

(三)晶狀體 ,源於表皮外胚葉。胚胎第5周時,由視泡基底層形成晶狀體囊,將晶狀體泡預報皮外胚葉完全分開。在胚胎第7周時,後壁細胞形成的晶體原始纖維充滿泡腔,構成晶狀體胚胎核。

(四)玻璃體,胚胎第4~5周時,晶狀體泡於視杯內層之間,在胚胎第2月時發育最完善,第12周時逐漸萎縮。同時由視杯內層細胞分泌出第二玻璃體,由2型膠原纖維和玻璃樣細胞組成。原始玻璃體被擠向眼球中央和晶狀體後面,形成Cloquet管,其中通過玻璃體血管。胚胎第3~4個月時,第二玻璃體的膠原纖維濃縮,形成第三玻璃體,逐漸發育成晶狀體懸韌帶,與出生時完成。

(五)葡萄膜,虹膜睫狀體的發育適於胚胎第6~10周,胚胎第3月時,形成虹膜睫狀體內面的兩層上皮。

睫狀肌在胚胎第3月時,由神經嵴細胞分化發育,至出生1年才完成。

胚胎第6周末,表皮外胚葉和晶狀體之間形成一裂隙,即前房始基。

裂隙後壁形成虹膜的基質層,中央較薄稱為瞳孔膜,胚胎第7月,瞳孔膜開始萎縮形成瞳孔。

脈絡膜始於視杯前部,神經嵴細胞分化形成脈絡膜基質。胚胎第4~5周時,脈絡膜毛細血管開始分化,第3個月開始形成脈絡膜大血管層和中血管層。

(六)角膜和鞏膜,胚胎第5周,即開始角膜的發育。間充質細胞形成角膜基質層,神經嵴細胞形成角膜內皮細胞,表皮外胚葉則形成角膜上皮層。

鞏膜主要由神經嵴細胞分化而來。胚胎第7周鞏膜開始形成,胚胎第5月發育完成。

(七)前房角,角膜和前房發生後,於胚胎第2月未期,鞏膜開始增厚,第3個月末形成角膜緣,前房角是由前房內間充質細胞和中胚葉細胞組織逐漸吸收分化而形成,這一過程開始於胚胎第3月,一直持續到出生後,要到4歲時才完成。

第四節 眼的生理生化及代謝

(一)淚膜

淚膜是覆蓋於眼球前表面的一層液體,淚膜有三層結構:

表面的脂質層,主要有瞼板分泌形成;

中間的水液層,主要有淚腺和副淚腺分泌形成;

底部的粘蛋白層,主要有結膜杯狀細胞分泌形成。

淚膜的生理作用是潤滑眼球表面,防止角膜結膜乾燥,保持角膜光學特性,供給角膜氧氣以及沖洗、抵禦眼球表面異物和微生物。

(二)角膜

角膜是主要的眼屈光介質相當於43D的凸透鏡。

角膜組織結構排列非常規則有序,具有透明性、及良好的自我保護和修復特性。角膜富有感覺神經,感覺十分敏銳。角膜無血管,其營養代謝主要來自房水。

角膜上皮細胞再生能力強,損傷後較快修復且不遺留痕跡,如累積到上皮細胞的基底膜,則損傷癒合時間將大大延長。

前彈力層損傷後不能再生。後彈力層有內皮細胞分泌形成,富有彈性,抵抗力較強,損傷後可再生,出生時較薄,隨年齡增長變厚。

(三)虹膜睫狀體

虹膜的主要功能是根據外界光線的強弱,通過瞳孔反射路,使瞳孔縮小或擴大,以調節進入眼內的光線,保證視網膜成像清晰。

瞳孔大小與年齡、屈光狀態、精神狀態等因素有關。

瞳孔光反射:光線照射時,引起兩側瞳孔縮小的反射。光照側的瞳孔縮小,稱瞳孔直接光反射,對側的瞳孔縮小稱間接光反射。

睫狀體有兩個主要功能:

1、分泌、超濾過形成房水,睫狀肌舒縮通過晶狀體起調節作用。

2、具有房水葡萄膜鞏膜途徑的外流作用。

(四)房水

房水具有維持眼內組織(晶狀體、玻璃體、角膜、小梁網等)代謝和調節眼壓的作用。房水中無血細胞,僅有微量蛋白,因此成為透明的屈光介質部分。

(五)脈絡膜

脈絡膜血管豐富,血容量大,約占眼球血液總量的65%。脈絡膜血供豐富,有眼部溫度調節作用;含豐富的黑色素,起到眼球遮光和暗房的作用。

(六)晶狀體

晶狀體無血管,營養來自房水和玻璃體。

晶狀體是眼屈光介質的重要部分,相當於約19D的凸透鏡,具有獨特的屈光通透和折射功能,且可濾過部分紫外線,對視網膜有保護作用。

晶狀體懸韌帶源於睫狀體的冠部和平坦部,附著在晶狀體赤道部周圍的前、後囊上,通過睫狀肌的舒縮,共同完成眼部的調節功能。

圖3 晶狀體調節和非調節的結構

(七)玻璃體

玻璃體是眼部屈光介質的組成部分,並對晶狀體、視網膜等周圍組織有支持、減震和代謝作用,玻璃體主要成分是水(佔99%)和膠質,正常情況下,玻璃體呈凝膠狀態,代謝緩慢,不能再生,具有塑形性、粘彈性和抗壓縮性。

(八)視網膜

視網膜色素上皮(RPE)雖然是一單層結構,卻具有多種復雜的生理生化功能,包括:維生素A的轉運和代謝、葯物解毒、合成黑色素和細胞外基質,在視網膜外層與脈絡膜之間選擇性轉送營養和代謝物質,起到光感受器活動的色素屏障等環境維持作用。

視網膜中的膠質細胞,貫穿神經感覺層,對視網膜起到結構支持和代謝營養等作用。

視神經在視網膜內形成視覺神經沖動,由三個神經元傳遞,即光感受器—雙極細胞—神經節細胞。神經纖維沿視路信息傳遞到視中樞,形成視覺。

光感受器 是視網膜上的第一級神經元,分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兩種。

1、視桿細胞感弱光(暗視覺)和無色視覺,

2、視錐細胞感強光(明視覺)和色覺。

視錐細胞主要集中在黃斑區。在中心凹處只有視錐細胞,此區神經元的傳遞又呈單線連接,因此視力非常敏銳。當黃斑區病變時,視力明顯下降。離開中心凹後,視錐細胞密度即顯著降低。

視錐細胞含3種色覺感光色素:

視紫藍質、視紫質、視青質,在光的作用下起色覺作用。

色覺是眼在明亮處視錐細胞的功能。黃斑部色覺敏感度最高,遠離黃斑則色覺敏感度降低,周邊部視網膜幾乎無色覺,這與視網膜視錐細胞的分布相一致。如果視錐細胞中缺少某一種感光色素,則發生色覺障礙。

視桿細胞在中心凹處缺乏,距中心凹0.13mm處開始出現,並逐漸增多,在5mm左右視桿細胞最多,再向周邊又逐漸減少。當周邊部視桿細胞病變時,視桿細胞受損,發生夜盲。

視桿細胞所含感光色素為視紫紅質,在暗處,視紫紅質的再合成,能提高視網膜對暗光的敏感性。

當從強光下進入暗處時,始初一無所見,隨後漸能看清暗處的物體,眼的這種對光敏感度逐漸增加並達到最佳狀態的過程,代表視錐細胞暗適應過程的終止,此後完全是視桿細胞的暗適應過程。

視桿細胞的外節為圓柱形,視錐細胞的外節呈圓錐形,磨盤不斷脫落和更新。

視盤是視神經纖維聚合組成神經的始端,沒有光感受器細胞,無視覺功能,在視野中表現為生理盲點。

4、晶狀體的作用和結構是怎樣的?

晶狀體位於玻璃體前側,周圍接睫狀體,呈雙凸透鏡狀。晶狀體為一個雙凸面透明組織,被懸韌帶固定懸掛在虹膜之後玻璃體之前。晶體是眼球屈光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唯一具有調節能力的屈光間質,其調節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形成老視現象。晶體的前凸曲率半徑為10mm,後凸曲率半徑為6mm,前後徑為5mm,直徑為10mm。
晶體由晶體囊、晶體上皮、晶體纖維和懸韌帶組成。
如果晶體由於各種原因造成其部分或全部混濁,則發生白內障。
晶狀體是眼球中重要的屈光間質之一。它呈雙凸透鏡狀,前面的曲率半徑約10mm,後面的約6mm,富有彈性。晶狀體的直徑約9mm,厚約4~5mm,前後兩面交界處稱為赤道部,兩面的頂點分別稱為晶狀體前極、後極。晶狀體就像照相機里的鏡頭一樣,對光線有屈光作用,同時也能濾去一部分紫外線,保
眼球解剖圖
護視網膜,但它最重要的作用是通過睫狀肌的收縮或鬆弛改變屈光度,使看遠或看近時眼球聚光的焦點都能准確地落在視網膜上。晶狀體由晶狀體囊和晶狀體纖維組成。晶狀體囊為一透明薄膜,完整地包圍在晶狀體外面。前囊下有一層上皮細胞,當上皮細胞到達赤道部後,不斷伸長、彎曲,移向晶狀體內,成為晶狀體纖維。晶狀體纖維在人一生中不斷生長,並將舊的纖維擠向晶狀體的中心,並逐漸硬化而成為晶狀體核,晶狀體核外較新的纖維稱為晶狀體皮質。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晶狀體核逐漸濃縮、擴大,並失去彈性,這時眼的調節能力就會變差,出現老視。
晶狀體內沒有血管,它所需的營養來自房水,如果房水的代謝出了問題,或晶狀體囊受損時,晶狀體因缺乏營養而發生混濁,原本透明的晶狀體就成為乳白色,而變得不透明,最終影響視力,這就是白內障。如今治療白內障的方法很多,有一種方法就是乾脆把已變得不透明的晶狀體拿掉,換上一個人造的晶體,這就是人工晶體植入術。
晶體屈光力使眼的總屈光力的一小部分,起到平衡眼屈光力的效果。另外,晶體還提供對不同距離的對焦作用,稱為調節。晶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一系列老化改變,從而影響其彈性和透明度。晶體實質部分包裹在一個彈性囊袋中。晶體懸韌帶從囊袋的周邊延伸到睫狀體,支撐晶體的位置,並通過睫狀肌的作用產生小帶的張力變化,從而改變晶體表面的曲率。

3作用原理編輯
晶體的直徑約9 mm,呈雙凸狀,且前面比後面略平坦。其前面離角膜前頂點約3.6mm。當
晶狀體
無調節時,前後面的曲率半徑各為+10.0mm和-6.0mm (Gullstrand氏數據),厚度為3.6mm。晶體由多層不同折射率的物質組成,向著中心在光學上變得更為緻密,這使得晶體的光學復雜化。於是,從前極到後極,從中心到赤道,有一個折射率梯度。Gullstrand氏在其1號模型眼中,欲反映出此一情況,即將晶體表示為一個雙凸形式透鏡(r1=+7.911mm,r2=-5.76mm)的核心(n=1.406),被一個折射率為1.386的更大的雙凸形式透鏡(r1=+10.00mm,r2=-6.0mm)的皮質所圍繞。這樣,使得整個晶體的折射力為+19.11 D。當眼睛調節以對近點聚焦時,晶體折射力增加,此種改變的完成,主要通過:前面曲率增加,後面曲率少許增加,並由於厚度增加而前頂點少許向前移動(增加距離效果)。
晶體後面和玻璃體相接觸,玻璃體是透明的凝膠,充滿眼球的後段。光線通過晶體之後,行進於玻璃體而到達視網膜。玻璃體的折射率可以取同於房水的折射率(1.336)。

5、晶狀體的作用是什麼?

晶狀體是眼球中重要的屈光間質之一。它呈雙凸透鏡狀,前面的曲率半徑約10mm,後面的約6mm,富有彈性。晶狀體的直徑約9mm,厚約4~5mm,前後兩面交界處稱為赤道部,兩面的頂點分別稱為晶狀體前極、後極。晶狀體就像照相機里的鏡頭一樣,對光線有屈光作用,同時也能濾去一部分紫外線,保護視網膜,但它最重要的作用是通過睫狀肌的收縮或鬆弛改變屈光度,使看遠或看近時眼球聚光的焦點都能准確地落在視網膜上。晶狀體由晶狀體囊和晶狀體纖維組成。晶狀體囊為一透明薄膜,完整地包圍在晶狀體外面。前囊下有一層上皮細胞,當上皮細胞到達赤道部後,不斷伸長、彎曲,移向晶狀體內,成為晶狀體纖維。晶狀體纖維在人一生中不斷生長,並將舊的纖維擠向晶狀體的中心,並逐漸硬化而成為晶狀體核,晶狀體核外較新的纖維稱為晶狀體皮質。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晶狀體核逐漸濃縮、擴大,並失去彈性,這時眼的調節能力就會變差,出現老視。

晶狀體內沒有血管,它所需的營養來自房水,如果房水的代謝出了問題,或晶狀體囊受損時,晶狀體因缺乏營養而發生混濁,原本透明的晶狀體就成為乳白色,而變得不透明,最終影響視力,這就是白內障。現在治療白內障的方法很多,有一種方法就是乾脆把已變得不透明的晶狀體拿掉,換上一個人造的晶體,這就是人工晶體植入術。

6、睫狀肌和懸韌帶分別靠什麼部位來調節?

睫狀肌是位於眼睛內部呈圓環狀的平滑肌,作用是改變晶體的形狀,以向近或遠距離的東西對焦.當我們要把遠距離的東西對焦時,睫狀肌便會自然放鬆,把晶體定位的韌帶拉緊,這樣晶體就會變得扁平和纖薄些.減低晶體的對焦能力,有助我們觀看遠距離東西.睫狀肌作用在於調節焦距,當眼睛往遠處看時,睫狀肌鬆弛,若是看近處,睫狀肌就會收縮.如果持續看近物久了會造成睫狀肌痙攣,導致加重視力度數.比如說,現在的計算機族在操作計算機,看文件,輸入文字,抬頭看屏幕等重復動作中,眼球活動極其頻繁,這些動作都得靠眼球肌肉——睫狀肌的控制.
如果真的要回答是哪個部位控制的,我只能說是大腦神經。。。

7、人的正常眼睛看近物時,晶狀體的調節過程是()A.睫狀體的平滑肌收縮,懸韌帶放鬆,晶狀體曲度加大B

人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內容物.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鞏膜)、中膜(虹膜、睫狀體、脈絡膜)、內膜(視網膜)三部分.虹膜能夠調節瞳孔的大小:視近物時,瞳孔括約肌收縮,瞳孔縮小;視遠物時,瞳孔開大肌收縮,瞳孔變大.睫狀體能夠調節晶狀體的曲度,使人看遠近不同的物體,視近物時,睫狀體收縮,懸韌帶放鬆,晶狀體的凸度變大;視遠物時,睫狀體舒張,懸韌帶拉緊,晶狀體的凸度變小.
故選:A

與晶狀體的懸韌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