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是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頸椎位於頭顱與胸廓之間,頸椎間盤在承重的情況下要做頻繁的活動,容易受到過多的細微創傷和勞損而發病。
其主要病理改變是:早期為頸椎間盤變性,髓核的含水量減少和纖維環的纖維腫脹、變粗,繼而發生玻璃樣變性,甚至破裂。頸椎間盤變性後,耐壓性能及耐牽拉性能減低。當受到頭顱的重力和頭胸間肌肉牽拉力的作用時,變性的椎間盤可以發生局限性或廣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間盤間隙變窄、關節突重疊、錯位,以及椎間孔的縱徑變小。由於椎間盤的耐牽拉力變弱,當頸椎活動時,相鄰椎骨之間的穩定性減小而出現椎骨間不穩,椎體間的活動度加大和使椎體有輕度滑脫,繼而出現後方小關節、鉤椎關節和椎板的骨質增生,黃韌帶和項韌帶變性,軟骨化和骨化等改變。
由於頸椎間盤向四周膨隆,可將其周圍組織(如前、後縱韌帶)及椎體骨膜掀起,而在椎體與突出的椎間盤及被掀起的韌帶組織之間形成間隙,稱"韌帶間盤間隙",其中有組織液積聚,再加上微細損傷所形起的出血,使這種血性液體發生機化然後鈣化、骨化,於是形成了骨贅。椎體前後韌帶的鬆弛,又使頸椎不穩定,更增加了受創傷的機會,使骨贅逐漸增大。骨贅連同膨出的纖維環,後縱韌帶和由於創傷反應所引起的水腫或纖維疤痕組織,在相當於椎間盤部位形成一個突向椎管內的混合物,就可能對脊神經或脊髓產生壓迫作用。鉤椎關節的骨贅可從前向後突入椎間孔壓迫神經根及椎動脈。椎體前緣的骨贅一般不會引起症狀,但文獻上也有這種前骨贅影響吞咽或造成嘶啞的報告。脊髓及神經根受壓後,開始時僅為功能上的改變,如不及時減輕壓力,逐漸會產生不可逆的變化。因此如果非手術治療無效,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可分為非手術療法及手術治療兩類。目前對於頸椎病的治療,大多數的醫學專家主張非手術治療,只有少數病例需手術治療。非手術療法是中西醫結合的綜合療法,可根據不同情況選用其中一種或二至三種方法,同時施行。現分別介紹如下:
手法按摩推拿療法
這是中醫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方法,也是頸椎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它的治療作用是能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恢復頸椎活動,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來緩解症狀。
頸椎牽引療法
這是頸椎病較為有效並且應用較廣的一種治療方法,此療法適用於各類頸椎病,對早期病例更為有效。
理療
在頸椎病的治療中,理療可起到多種作用。一般認為,急性期可行普長因離子透入、超聲波,紫外線或間動電流等;疼痛減輕後用超聲波、碘離子透入,感應電或其他熱療。
溫熱敷
此種治療可改善血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腫脹以減輕症狀,有助於手法治療後使患椎穩定。本法可用熱毛巾和熱水袋局部外敷,最好是用中葯熏洗方來熱敷。急性期病人疼痛症狀較重時不宜作溫熱敷治療。
葯物治療
葯物在本病的治療中可起到輔助的對症治療作用,可選擇應用止痛劑、鎮靜劑、維生素(如B1、B12),血管擴張劑及中草葯等,對症狀的緩解有一定的效果。
2、黃韌帶增厚是怎麼回事
你好,你說的你這種黃韌帶增厚也是比較多見的疾病,如果症狀不是很明顯的話,一般是不太要緊的。<br><br>建議你最好是在多注意觀察一段時間是比較好的,這樣上述症狀慢慢就會有所好轉了。
3、腰椎黃韌帶增厚是什麼原因
韌帶肥厚的病因或發病機制尚未清楚,可能與慢性退變、外傷、炎症、代謝障礙等因素有關。腰椎退行性變時,黃韌帶受到的應力異常很高,其彈力纖維會變性或斷裂,而長期的損傷及修復過程必然使黃韌帶肥厚纖維化,最終將導致黃韌帶鈣化。
4、頸椎間突出並黃韌帶肥厚是啥意思
頸椎,指頸椎骨,英文名為:cervical vertebra。頸椎位於頭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頸椎共有七塊頸椎骨組成,除第一頸椎和第二頸椎外,其他頸椎之間都夾有一個椎間盤,加上第七頸椎和第一胸椎之間的椎間盤,頸椎共有6個椎間盤。除第1、第2頸椎結構有所特殊外,其餘頸椎與胸、腰段椎骨大致相似,均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下關節突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椎體在前,椎弓在後,兩者環繞共同形成椎孔。所有的椎孔相連就構成了椎管,脊髓就容納其中。頸椎又是脊柱椎骨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負重較大的節段。
5、頸椎黃韌帶增厚是怎麼回事?
?
6、我想問一下那個「黃韌帶肥厚」是怎麼回事?怎麼引起來的?
黃韌帶是脊柱椎管內的維持脊柱穩定性的一個韌帶組織結構,它屬於脊柱後柱的支持結構之一。多由於長期的坐位或彎腰工作導致肥厚,常引起椎管的狹窄,嚴重者會出現腰痛和下肢的疼痛和麻木,應該到醫院做CT或MRI檢查,根據輕重選擇治療方案。
退行性黃韌帶肥厚
【概述】
黃韌帶並不連續,兩側黃韌帶在中線上有一裂隙。它起自上位椎板的前下面,止於下位椎板的後上面。
海口市人民醫院骨科中心郭祥
黃韌帶行走於相鄰椎板之間,主要由堅韌的黃色彈力纖維構成,其上端附著於上一椎板前面,向外至下關節突構成椎間關節囊的一部分,再向外附著於橫突的根部;黃韌帶下端附著於下一椎板的上緣,黃韌帶的外側游離,構成椎間孔的後界。在中線兩側黃韌帶之間有少許脂肪,在韌帶的正中部有一裂隙,其中有靜脈穿過,黃韌帶占據椎管背側約3/4面積,此韌帶由上而下增強,以腰部韌帶最厚,約2~3mm,此韌帶具有限制脊柱過屈的作用。
黃韌帶肥厚是造成腰椎管狹窄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與關節突增生內聚、椎板增厚等因素共同構成腰椎管狹窄的病因。單純黃韌帶肥厚造成腰椎管狹窄臨床上較少見,但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病因】
黃韌帶肥厚的病因或發病機制尚未清楚,可能與慢性退變、外傷、炎症、代謝障礙等因素有關。腰椎退行性變時,黃韌帶受到的應力異常很高,其彈力纖維會變性或斷裂,而長期的損傷及修復過程必然使黃韌帶肥厚纖維化,最終將導致黃韌帶鈣化。
【病理】
退行性黃韌帶肥厚的最終結果是造成椎管狹窄,特別是側隱窩引起始部的狹窄,導致馬尾神經受壓及神經根壓迫症狀。退變肥厚的黃韌帶彈力纖維減少,膠原纖維代償性增多,纖維排列紊亂,並出現較明顯的變性及鈣化;而膠原含量顯著增高,是黃韌帶肥厚的主要原因。
【臨床症狀】
退行性黃韌帶肥厚好發於老年人,病程長,可有急性加重過程。好發於腰4~腰5椎板之間,使馬尾神經及神經根受到壓迫。神經根可雙側受累,也可單側受累。臨床症狀與腰椎管狹窄的症狀相似。常以下腰部疼痛為主,休息後可緩解或消失,可有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
【體征】
本病常常是症狀重而體征輕。病變節段棘突旁壓痛明顯,腰過伸試驗陽性,是本病的重要體征,直腿抬高試驗往往陰性。病程較長者可有感覺及肌力異常。病變位於腰3、4間隙時,腰4神經根受壓,小腿前側麻木,股四頭肌肌力減退,膝反射減弱;病變位於腰4、5間隙時,小腿外側或包括足母趾足背有麻木,偶有足下垂,腱反射一般正常;腰5、骶1間隙受累時,小腿後外側及包括外側三足趾足背麻木,踝反射一般減弱或消失。
【診斷】
退行性黃韌帶肥厚引起的腰椎管狹窄與腰椎間盤突出症及腰椎管狹窄症等馬尾神經和神經根受壓性疾病的臨床表現相似,單純依靠臨床表現是不能作出正確診斷的。其診斷主要是依靠CT及MRI等影像學診斷技術,特別是MRI對其有確診的重要意見。MRI具有多方位多參數成像特點,使黃韌帶在MRI圖像上表現出其獨有的特徵性,對黃韌帶肥厚的診斷優於其他影像學方法。
【治療】
退行性黃韌帶肥厚的治療與腰椎管狹窄症的治療基本相同,輕者可行按摩、理療、牽引及口服消炎鎮痛葯等治療,重者要施行椎管減壓手術。
【預防】
鼓勵青壯年應加強身體鍛煉,以延緩脊柱退行性變進程,老年人也應進行適宜的體育鍛煉,並加強對骨質疏鬆症的防治,這對延緩退行性黃韌帶肥厚加重是十分有益的。
7、頸椎椎間盤突出伴同水平黃韌帶增厚什麼意思
椎間盤突出導致的啊,這樣容易導致椎管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