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頸椎螺旋CT掃描 三維重建」的結果顯示「第6頸椎後縱韌帶鈣化」是什麼意思?怎樣治療
後縱韌帶是一細長的結締組織,在椎管內緊貼椎體的後面,自頸2椎體向下延伸至骶骨,韌帶呈上部寬、下部窄,在椎體上下緣之間的椎間盤後部接觸緊密,而在椎體後部中央由靜脈叢分隔。後縱韌帶較前縱韌帶更堅韌緻密,該韌帶可分為深淺兩層,淺層連續分布在3~4椎節,深層位於兩相鄰椎體之間,正常情況下該韌帶為一彈性與韌性較堅強的纖維組織,由於急性損傷、慢性勞損或退行性變,導致後縱韌帶鈣化、增生、化生而形成骨化。1964年Terayma等將這種特殊病變正式定為「頸椎後縱韌帶骨化」(OPLL)。強調與其他脊柱病不同,例如後縱韌帶與強直性脊柱炎,老年性骨質增生和脊柱關節炎等,無論病因、病理或臨床徵象都有差別。目前OPLL已作為一種獨立的頸椎疾病。OPLL是一種老年性疾病,臨床上好發年齡為50~60歲,其發病率佔全部頸椎疾患的O.2%~4%,在60歲以上年齡組高達10%~15%。頸椎各段均可發生後縱韌帶骨化,最多見的部位在頸2~6椎,對連續性後縱韌帶骨化累及第七頸椎者,要注意上段胸椎常同時存在後縱韌帶骨化。OPLL首先在日本發現,多見,又稱「日本人病」,此後在澳大利亞、朝鮮和中國等地陸續有過報道。本病為什麼多發生於黃種人,其原因目前尚無確切解釋,但本病的發生有明顯的種族性,又有地區傾向性。
【病因】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病因尚不明確。目前認為此病可能與葡萄糖代謝有某種關系。本病約有l/10的病例患有隱性糖尿病,種族性和地區性又可提示與氣候和飲食習慣有關。其二是部分病例全身多發性的脊椎韌帶骨化或增生常與頸椎後縱韌帶骨化並存。通常認為本病是全身性骨質增生和骨化在頸椎局部的一種特殊表現。其三是創傷學說,這是目前多數學者所承認的發病機制.認為頸椎活動量較大,反復前屈動作使後縱韌帶受到牽拉傷是引起後縱韌帶骨化的因素.根據後縱韌帶和伴有易發生骨化椎體,後緣靜脈叢之間解剖關系推測,由於椎間盤在後側部膨出,覆蓋其表面靜脈遭受較輕微創傷而有少量出血,並進入後縱韌帶內引起鈣化.創傷部位在頸椎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但多見於頸2,3和頸4,6節段水平。其四是椎間盤變性學說:椎間盤變性後發生突出,後縱韌帶所受應力增大,引起局部增生、化生而導致骨化。
【病理】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的主要病理變化如下。
(1)後縱韌帶內有異常的骨化組織,骨化呈連續性,但在椎間盤水平骨化組織常有中斷現象,由纖維軟骨組織連接。
(2)骨化的後縱韌帶增寬增厚,使椎管變窄,對脊髓或神經根產生不同程度的壓迫損害,骨化的後縱韌帶也可能首先壓迫脊椎前動脈,造成中溝動脈供血不足,引起脊髓的中央性損害,患者出現上肢麻痹,病變波及椎體束外側部分時出現下肢麻痹。
(3)骨化的後縱韌帶與硬脊膜常發生粘連,有時粘連很緊,甚至硬脊膜也可發生骨化。因此,手術切除後縱韌帶骨化塊很困難,甚至會加重脊髓損害。
(4)後縱韌帶骨化區內的頸椎節段穩定不動,但骨化間斷處及非骨化區的頸椎節段活動代償性增加,產生節段性不穩,退行性改變發生早而且明顯。
(5)連續性後縱韌帶骨化使數節頸椎固定,當頸椎受到外力作用時(包括頸部外傷及重手法按摩),作用力集中於骨化區兩端與非骨化區鄰接的節段,容易使頸椎和脊髓受損傷。
(6)脊髓發生病理性改變,脊髓受壓變扁,呈新月型。神經組織數量減少,前角細胞數量亦減少,白質中可見脫髓鞘現象。脊髓對慢性壓迫的耐受性較急性壓迫為強。有人曾做過動物試驗。用直徑的致壓物壓迫貓的脊髓,每兩周壓迫一次,每次壓迫深度為0.25mm,致壓物在椎管內佔位平均為10%時才出現脊髓受壓症狀,因此,巨大的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會造成嚴重的椎管狹窄及脊髓變形,但病人的臨床症狀卻輕重不等,有的病人尚能獨立步行。
2、麻煩有高人幫忙看一下 這張CT圖像 醫院給出的檢查報告是 腰椎間盤膨出(Im 4.5)和後縱韌帶鈣化
?
3、腰脫CT結果 L3/4 L4/5 L5/S1 膨出 椎管狹窄 後縱韌帶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