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詞解釋:上消化道、
上、下消化道的區分是人為的,它是根據其在Treitz韌帶的位置不同而分的。位於此韌帶以上的消化管道稱為上消化道,Treitz韌帶以下的消化管道稱為下消化道。
Treitz韌帶,又稱十二指腸懸韌帶,從膈肌右角有一束肌纖維索帶向下與十二指腸空腸曲相連,將十二指腸空腸固定在腹後壁。Treitz韌帶為確認空腸起點的重要標志。
上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麼功能?
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腸組成。
(1)口腔:由口唇、頰、齶、牙、舌和口腔腺組成。口腔受到食物的刺激後,口腔內腺體即分泌唾液,嚼碎後的食物與唾液攪和,借唾液的滑潤作用通過食管,唾液中的澱粉酶能部分分解碳水化合物。
(2)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咽依據與鼻腔、口腔和喉等的通路,可分為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三部。咽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吞咽這一復雜的反射動作。
(3)食管:食管是一長條形的肌性管道,全長約25~30厘米。食管有三個狹窄部,這三個狹窄部易滯留異物,也是食管癌的好發部位。食管的主要功能是運送食物入胃,其次有防止呼吸時空氣進入食管,以及阻止胃內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作用。
(4)胃:分胃賁門、胃底、胃體和胃竇四部分,胃的總容量約1000~3000毫升。胃壁粘膜中含大量腺體,可以分泌胃液,胃液呈酸性,其主要成分有鹽酸、鈉、鉀的氯化物、消化酶、粘蛋白等,胃液的作用很多,其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殺滅食物中的細菌、保護胃粘膜以及潤滑食物,使食物在胃內易於通過等。
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納和消化食物。由食管進入胃內的食團,經胃內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後形成食糜,食糜藉助胃的運動逐次被排入十二指腸。
(5)十二指腸:為小腸的起始段。長度相當於本人十二個手指的指幅(約25~30厘米),因此而得名。十二指腸呈C型彎曲,包繞胰頭,可分為上部、降部、下部和升部四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粘液、刺激胰消化酶和膽汁的分泌,為蛋白質的重要消化場所等。
下消化道有哪些器官,有什麼功能?
下消化道由空腸、回腸和大腸組成。
(1)空腸、回腸:空腸起自十二指腸空腸曲,下連回腸,回腸連接盲腸。空腸、回腸無明顯界限,空腸的長度佔全長的2/5,回腸佔3/5,兩者均屬小腸。空腸、回腸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
(2)大腸:大腸為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腸、闌尾、結腸和直腸四部分。成人大腸全長1.5米,起自回腸,全程形似方框,圍繞在空腸、回腸的周圍。大腸的主要功能是進一步吸收水分和電解質,形成、貯存和排泄糞便。
2、石膏綜合征的名詞解釋
【概述】 1878年Willatt首先報道1例因使用髖人字石膏後出現急性胃擴張症狀,而命名為石膏綜合征(Cast syndrome)。1971年Evarts報告未用石膏治療脊柱側彎或後突畸形的患者亦可發生惡心、反復嘔吐症狀。他認為石膏綜合征是誤稱。由於這類治療方法已廣泛應用,因此本徵並不少見。【發病機理】 長期仰卧者如行石膏固定,骨盆牽引,脊柱內撐開固定(harringtonrod),頭顱一骨盆牽引( halo-pelvio traction),脊柱牽拉等均可引起腸系膜上動脈加重對十二指腸的壓迫,繼之引起腸系膜上靜脈阻塞而產生急性胃擴張的症狀。 【臨床表現】症狀的輕重取決於腸系膜上動脈壓迫十二指腸橫部的程度。早期僅感上腹飽滿膨脹,可有惡心,尤其手術後的患者,這些輕微症狀極易被忽視。隨後出現嘔吐,逐漸頻數,嘔吐物多為棕綠色,繼而呈咖啡色。腹部有震水聲。全腹彌漫性壓痛。重症可出現脫水以至休克而死亡。 【輔助檢查】1.嘔吐物潛血強陽性。
2.低鉀、低氯性鹼中毒。
3.心電圖示低鉀改變。
4.X線可見胃擴張及充氣性十二指腸擴張。 【診斷】有明確的脊柱牽拉手術史及典型的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的症狀。腹平片可明確診斷。 【鑒別診斷】應與急性胃炎,幽門梗阻,霍亂及腦性嘔吐相鑒別。【治療措施】1.胃腸減壓,溫鹽水洗胃。
2.去除病因,改變仰卧位,若病情允許可改為俯卧位,足抬高。
3.補充血容量,糾正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
4.病情不好轉應積極手術治療,行Treitz韌帶松解術。
5.必要時應拆除石膏或暫時解除牽引術,或減少矯正角度。
3、十二指腸懸韌帶名詞解釋
Treitz韌帶
(十二指腸懸肌)位於第2腰椎左側的十二指腸懸肌(起自右膈腳,止於十二指腸空腸曲上部後面)和包於其下段外面的腹膜皺襞共同構成。腹膜皺襞跨於十二指腸空腸曲左緣和橫結腸系膜根之間。韌帶有懸吊固定十二指腸的作用,是空腸起點標志。十二指腸懸韌帶位於十二指腸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纖維組織和肌組織構成,從十二指腸空腸曲上面向上連至右膈腳,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腸空腸曲的作用。又稱屈氏韌帶,是區分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標志。
4、護理專業的正常人體解剖學名詞解釋可能考哪些?
08人體解剖學(A)名詞解釋1.板障 diploe 顱蓋各骨內、外板間的骨松質。2.翼點 pterion area 為顱側面額骨、蝶骨、篩骨、顳骨的「H」形交界部位,骨質薄弱,內有腦膜中動脈通過。3.腹直肌鞘 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 包裹腹直肌,前層由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癒合而成,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和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在臍下4-5cm以下,由於構成腹直肌鞘後層的腱膜完全轉至腹直肌前面,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後層。4.咽峽 isthmus of fauces 齶垂、齶帆游離緣、兩側齶舌弓及舌根共同圍成,為口腔與咽的分界。5.肝門 porta hepatis 肝的臟面中部「H」形溝中間的橫溝為肝門。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動脈左右支、肝門靜脈左右支、肝的神經、淋巴管等經此出入,上述結構被結締組織包繞構成肝蒂。6.白線 linea alba 位於腹前外側壁正中線上,介於左右腹直肌鞘之間,由兩側三層腹肌的腱膜纖維交織而成。上起劍突,下至恥骨聯合。白線堅韌而缺少血管,上部較寬,臍以下變窄。白線中點有臍環,為胎兒時期臍血管通過處,出生後形成癜痕,為腹壁薄弱處,可發生臍疝。7.White line/hilton線 位置相當於肛門內外括約肌分界,肛門指診時可觸知此處為一環形界溝。8.齒狀線 dentate line/肛皮線 anoeutaneous line 各肛柱下端與各肛瓣邊緣所連接成的鋸齒狀環形線。9.肺門 hilum of lung 肺內側面(縱膈面)中部偏後的長橢圓形凹陷,為支氣管、肺動靜脈、支氣管動靜脈、淋巴管和神經等進出肺之處。10.彈性圓錐 conus elasticus 彈性纖維組成的膜狀結構,由左右兩部分合成上窄下寬的圓錐形,附於甲狀軟骨前腳後面與環狀軟骨上緣和杓狀軟骨聲帶突之間。11.胸膜隱窩 pleural recess 壁胸膜相互移行轉折之處的胸膜腔,即使深吸氣時肺下緣也不能充滿此空間,重要的胸膜隱窩:肋膈隱窩、肋縱隔隱窩。12.膀胱三角 trigone of bladder 位於膀胱底部的內面,兩輸尿管口與尿道內口之間的三角形區域。此區黏膜與肌層緊密相連,缺少黏膜下層組織。無論膀胱處於空虛或充盈,粘膜都保持光滑。此區是膀胱結核和腫瘤的好發部位。13.腎門 renal hilum 腎內側緣中部凹陷處,為腎的血管、神經、淋巴管、腎盂出入處。14.腎蒂 renal pedicle 腎血管、神經、淋巴管、腎盂被結締組織包裹稱腎蒂,結構排列從前到後:腎靜脈、腎動脈、腎盂;從上到下:腎動脈、腎靜脈、腎盂。右腎蒂比左腎蒂短,因此臨床上右腎手術難度較大。15.精索 spermatic cord 從腹股溝管深環至睾丸上端間的一條柔軟的圓索狀的結構。精索內主要有輸精管、睾丸的血管、輸精管的血管、神經、淋巴管及鞘韌帶等。上述結構的周圍包有三層被膜,由深至淺依次是:精索內筋膜、提睾肌、精索外筋膜。此三層被膜向下延續至陰囊,參與陰囊的構成。16.頸動脈竇 carotid sinus 為頸內動脈起始處的膨大部分,動脈壁內有壓力感受器。當血壓升高時,竇壁擴張,刺激此處感受器,可反射地引起心跳減慢,末梢血管舒張,血壓下降。17.頸動脈小球 carotid glomus 是一個扁橢圓形小體,位於頸內外動脈分叉處的後方,它與主動脈小球一樣均為化學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壓的變化,當血液中二氧化碳升高時,可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18.掌淺弓 superficial palmar arch 由尺動脈的末端和橈動脈的掌淺支吻合而成。在掌腱膜和指淺屈肌腱之間,位置較淺,弓的頂點相當於掌中紋處。19.掌深弓 deep palmar arch 與橈動脈的末端和尺動脈的掌深支吻合而成。在掌淺弓的近側,約平腕掌關節處,位於屈指肌腱的深面,由弓的遠端發出三條掌心動脈,與指掌側總動脈吻合。20.靜脈角 venous angle 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在胸鎖關節的後方匯合處的夾角,是淋巴導管注入靜脈的部位。21.乳糜池 cisterna chyli 位於第一腰椎的前方,呈囊狀膨大,接受左右腰乾和腸干。22.局部淋巴結 regional nodes/哨位淋巴結 sentinel lymph nodes 引流某一器官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級淋巴結,當某器官或部位發生病變時,細菌、毒素、寄生蟲或腫瘤細胞可沿淋巴管進入相應的局部淋巴結,該淋巴結阻截和清除這些細菌、毒素、寄生蟲或腫瘤細胞,從而阻止病變的擴散。此時,淋巴結出現細胞滲出和增殖等病理變化,引起淋巴結腫大。如果局部淋巴結不能阻止病變的擴散,病變可沿淋巴管道向遠處蔓延。因此,局部淋巴結腫大常反映其引流范圍存在病變。[簡明版:指引流某一器官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級淋巴結,當某器官或部位發生病變時,細菌、毒素、寄生蟲或腫瘤細胞可沿淋巴管進入相應的局部淋巴結,引起淋巴結腫大。局部淋巴結腫大對於臨床診斷具有重要意義。]23.視神經盤 optic disc/視神經乳頭 位於視網膜後部內面,於視神經的起始處有乳白色圓形隆起,盤的中央凹陷,視網膜中央動靜脈由此穿行。此處無感光細胞,故稱生理性盲點。24.黃斑 macula lutea 視神經盤顳側稍下方約3.5mm處的淡黃色區域,其中央有一凹陷稱中央凹。活體呈褐色或紅褐色,是感光最敏銳的部位。25.中央凹 fovea centralis 視神經盤黃斑上的中央凹陷。26.壺腹嵴 crista ampullaris 在膜半規管的膜壺腹上有一嵴狀突起,稱壺腹嵴,是位置覺感受器,能感受旋轉運動的刺激。27.橢圓囊斑 macula utriculi 位於橢圓囊內的底和前壁上,為位置覺感受器,能感受直線加速或減速運動的刺激。28.球囊斑 macula sacculi 位於球囊內的前壁上,為位置覺感受器,能感受直線加速或減速運動的刺激。29.corti器/螺旋器 spiral organ 位於內耳膜迷路蝸管的基底膜上,為聽覺感受器,能接受聲波的刺激,並將這種刺激轉化為神經沖動。30.三叉神經節 trigeminal ganglion/半月神經節 位於顱中窩顳骨岩部前面近尖端的三叉神經壓跡處,包被於硬腦膜兩層間的裂隙內,由假單極神經元組成。神經元的周圍突自節的凸緣發出三大分支,由上內向下外依次為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分布於面部的皮膚、眼及眶內、口腔、鼻腔、鼻旁竇的粘膜、牙和腦膜等,傳導分布區的痛、溫、觸、壓等一般軀體感覺沖動;中樞突匯集成粗大的三叉神經感覺根,由腦橋基底部和小腦中腳交界處入腦,終於三叉神經腦橋核和三叉神經脊束核。[簡明版:為感覺節,由假單極神經元包體聚集而成,其中樞突傳入腦干,周圍突分為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分布於頭面部的感受。]31.上神經節 superior ganglion 舌咽神經的根絲於延髓橄欖後溝上部連於腦,與迷走神經、副神經共同穿頸靜脈孔出入顱,在孔內神經幹上有膨大的上神經節。32.下神經節 inferior ganglion舌咽神經的根絲於延髓橄欖後溝上部連於腦,與迷走神經、副神經共同穿頸靜脈孔出入顱,出孔時又形成一稍大的下神經節。33.鼓索 chorda tympani 為面神經的重要分支,含一般內臟運動纖維及特殊內臟感覺(味覺)纖維,在面神經出莖乳孔前約6mm處發出,經鼓室後壁入鼓室,沿鼓膜內面前行穿岩鼓裂至顳下窩,在此以銳角從後方並入舌神經並隨其走行分布。味覺纖維分布於舌前2/3的味蕾,傳導分布區的味覺沖動;一般內臟運動纖維及副交感節前纖維在下頜下神經節內交換神經元,其節後纖維分布於下頜下腺和舌下腺,支配其分泌活動。[簡明版:由面神經在面神經管內分出,其內含內臟運動纖維,在副交感節換元後,節後纖維分布於下頜下腺和舌下腺;其內臟感覺纖維則支配舌前2/3的味蕾,司味覺。]34.器官旁節 屬副交感神經節,位於器官、內臟器附近,副交感纖維在此換元。35.器官壁內節 屬副交感神經節,位於器官內壁,副交感神經可在此換元。36.椎前節 prevertebral ganglia 屬交感神經的周圍部,位於脊柱前方,成不規則的結節狀團塊,包括腹腔神經節、主動脈腎神經節、腸系膜上神經節、腸系膜下神經節等,各節均位於同名動脈根部附近。37.椎旁節 paravertabral ganglia 又稱交感干神經節,位於脊柱兩旁,每一側的椎旁節借節間支連成一條交感干。椎旁節在成人每側約為22-25個,其中頸部常為3-4個,胸部11-12個,腰部3-4個,骶部3-4個,尾部只有一個節(奇神經節)。38.交通支 communicating branches 交感干神經節借相應的交通支與相應的脊神經相連接,交通支分為白、灰交通支,白交通支主要含有脊髓灰質外側核細胞發出的具有髓鞘的節前纖維,因髓鞘呈白色,故稱白交通支。由於節前神經元的胞體只存在於脊髓胸1-腰3節段的灰質側角,故白交通支也只見與相應節段脊神經前支與對應交感干神經節之間。灰交通支是由椎旁神經節細胞發出的節後纖維組成,因多無髓鞘,色灰暗而稱為灰交通支。它連於31對脊神經前支與交感干之間。1.腕管 carpal canal 由屈肌支持帶與腕骨溝共同圍成。管內有指淺、深屈肌腱及屈肌總腱鞘、拇長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經通過。2.魚際間隙 thenar space 位於中間鞘橈側半深方。前界為掌中隔前部、示指屈肌腱、第一蚓狀肌及手掌的血管、神經;後界為拇收肌筋膜;外側界為掌外側肌間隔;內側界為掌中隔後部。魚際間隙向遠端經第一指蹼間隙通向示指背側,其近端為盲端。3.掌中間隙midpalmar space 位於中間鞘尺側半的深方。前界自橈側起,依次為中指、環指和小指屈肌腱、第2-4蚓狀肌和手掌的血管、神經,後界為掌中隔後部、第3、4掌骨和骨間掌側肌前面的骨間掌側筋膜,內側界為掌內側肌間隔,外側界為掌中隔的前部。掌中間隙向遠側經第2-4蚓狀肌鞘與2-4指蹼間隙相連,並於指背相通。此間隙有感染時,可經上述渠道蔓延。4.三邊孔 trilateral foramen/三邊隙 trilateral space 肱三頭肌長頭在大圓肌的後方和小圓肌的前方之間穿過,在腋窩後壁上形成兩個肌間隙,內側者稱為三邊孔,其上界為小圓肌、肩胛下肌、肩胛骨外緣和肩關節囊,下界為大圓肌,外側界為肱三頭肌長頭,內有旋肩胛動、靜脈。5.四邊孔 quadrilateral foramen/四邊隙 quadrilateral space肱三頭肌長頭在大圓肌的後方和小圓肌的前方之間穿過,在腋窩後壁上形成兩個肌間隙,外側者稱為四邊孔,其上界為小圓肌、肩胛下肌和肩關節囊,下界為大圓肌,內側界為肱三頭肌,外側界為肱骨外科頸,內與旋肱後動、靜脈和腋神經通過。6.股鞘 femoral sheath 為腹橫筋膜及髂腰筋膜向下延續包繞股動脈、股靜脈上段形成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長約3-4cm,向下與股血管的外膜融合為血管鞘。股鞘內有兩條縱行的纖維隔將鞘分為三個腔,外側著容納股動脈,中間者容納股靜脈,內側者形成股管。7.踝管 malleolar canal 屈肌支持帶與跟骨內側面肌內踝共同圍成的管道,支持帶向深面發出3個纖維隔,將踝管分隔成4個通道。其內通過的結構由前向後排列依次為:1-脛骨後肌腱及其腱鞘;2-趾長屈肌腱及其腱鞘;3-脛後動、靜脈和頸神經;4-拇長屈肌腱及其腱鞘。8.梨狀肌下孔 infrapiriform foramen 上緣為梨狀肌,下緣為坐骨棘和骶棘韌帶。傳經的結構自外側向內側依次為坐骨神經、股後皮神經、臀下神經、臀下動靜脈、陰部內動靜脈和陰部神經。9.頸鞘 carotid sheath 頸筋膜中層向兩側包繞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內靜脈和迷走神經形成頸動脈鞘,該橋上起自顱底,下續連縱隔,周圍借疏鬆結締組織與頸筋膜的前層和深層相融合。喬內有縱行的纖維隔把動脈和靜脈分開,迷走神經位於動靜脈之間的後方。10.頸袢 ansa cervicalis/舌下神經袢 未頸叢與舌下神經間的交通聯系。第一頸神經前支的大部分纖維加入舌下神經,並與之同行。這部分纖維構成的頸神經上支合成頸袢,由頸袢發出分支支配舌骨下肌群。11.鎖胸筋膜 clavipectoral fascia 緊張於喙突、鎖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緣之間的深筋膜,胸肩峰動脈的分支和胸內外側神經穿出該筋膜至胸大小肌,頭靜脈和淋巴管則穿過此筋膜進入腋窩。12.腹股溝管 inguinal canal 位於腹股溝韌帶內側半的上方,是由外上斜向內下的肌肉筋膜裂隙。男性長約4-5cm,內含精索;女性因骨盆較寬,恥骨聯合較高,故稍狹長,管內有子宮圓韌帶通過。13.網膜囊 omental bursa/左肝下後間隙 posterior left subhepatic space 腹膜腔的一部分,位於小網膜和胃後方。網膜囊的前壁由上而下依次為小網膜、胃後壁腹膜和大網膜前兩層;下壁為大網膜前兩層與後兩層返折處;後壁由下而上依次為大網膜後兩層、橫結腸及其系膜以及覆蓋胰、左腎、左腎上腺等處的腹膜;上壁為襯附於膈下面的腹膜,在此處肝尾狀葉自右側套入網膜囊內;左界為胃脾韌帶、脾和脾腎韌帶;右界是網膜孔。14.十二指腸懸韌帶/treitz韌帶 位於十二指腸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纖維組織和肌組織構成,從十二指腸空腸曲上面向上連至右膈腳,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腸空腸曲的作用。15.胃床 stomach bed 胃後壁隔網膜囊與胰、左腎上腺、左腎、脾、橫結腸及其系膜相毗鄰,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16.網膜孔 omental foramen/winslow孔 網膜孔是網膜囊的唯一孔道,其前方為肝十二指腸韌帶,後方為覆蓋下腔靜脈的腹膜,上界為肝尾狀葉,下界為十二指腸上部,一般可通過1-2橫指。17.小網膜 lesser omentum 是連於膈、肝靜脈韌帶裂和肝門與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部之間的雙層腹膜。其左側部主要從膈、肝靜脈韌帶裂連於胃小彎,成為肝胃韌帶;右側部從肝門連至十二指腸上部,成為肝十二指腸韌帶,小網膜右側為游離緣,其後方為網膜孔。18.大網膜 greater omentum 連接胃大彎與橫結腸之間,成圍裙狀下垂,遮蓋於橫結腸、空腸、回腸的前面,其長度因人而異。大網膜由四層腹膜折疊而成,前兩層由胃前、後壁漿膜延續而成,向下伸至其平面或稍下方,然後向後返折,並向上附著於橫結腸,形成後兩層。成人大網膜前兩層和後兩層通常愈著,遂使前兩層上部直接由胃大彎連至橫結腸,形成胃結腸韌帶。19.會陰淺隙 superficial perineal space/會陰淺袋 位於淺會陰筋膜與尿生殖膈下筋膜之間,此隙向前開放,其內有:會陰肌淺層、陰部神經、陰部內動脈末支及其伴行靜脈。男性還有:陰莖腳、尿道球及其內的尿道;女性還有:尿道、陰道下部、陰蒂腳、前庭球以及前庭下腺。20.會陰深隙 deep perineal space/會陰深袋 位於尿生殖膈上下筋膜之間,為一密閉淺隙。主要結構為一層扁肌,張於恥骨弓。21.坐骨直腸窩 ischioanal fossa 位於肛管兩側,為尖朝上、底向下的錐形腔隙。內側壁:下部為肛門外括約肌,上部為肛提肌、尾骨肌及盆膈下筋膜。外側壁:下部為坐骨結節內側面,上部為閉孔內肌及其筋膜和深會陰筋膜。前壁:會陰淺橫肌及尿生殖膈。後壁:臀大肌下緣及其筋膜和骶結節韌帶。尖:由盆膈下筋膜與閉孔筋膜匯合而成。底:肛門兩側的淺筋膜及皮膚。內有陰部內動靜脈、陰部神經、淋巴以及脂肪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