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足弓韌帶解剖結構

足弓韌帶解剖結構

發布時間:2021-01-06 03:11:58

1、足弓是什麼

足的跗骨,蹠骨借韌帶肌腱共同組成的一個凸向上方的弓形結構。足弓可分為前後內方向的縱弓和內外容方向的橫弓。縱弓又可分為內側縱弓和外側縱弓。內側縱弓由跟骨、距骨、舟骨、三塊楔骨及第1~3蹠骨構成。此弓較高,有較大的彈性,故又稱彈性足弓,起緩沖震盪的作用。外側縱弓由跟骨、骰骨及第4、5蹠骨構成。此弓較低,彈性較差,主要與維持身體直立姿勢有關,故又稱支持弓。弓橫弓由三塊楔骨、骰骨及蹠骨的後部構成。

2、足弓疼怎麼治療?

大多數的腳後跟疼痛都是由於韌帶發炎引起的。人的腳後跟由33個關節和100多塊肌腱和韌帶組成,腳底的韌帶緊連著跟骨的底端,當人行走時,巨大的牽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韌帶上一個狹窄的區域內,反復的牽拉摩擦容易導致韌帶和骨骼結合部位發炎,造成疼痛。同時,體重也和後跟疼痛有一定關系,一般來說,較胖的人更容易患後跟疼痛。 鞋子是引起後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腳部的骨骼、肌肉和韌帶承受著人的整個體重,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腳掌受力均勻,使韌帶得到適當的放鬆。但是,有的製造商為降低成本,在鞋子的內部結構上偷工減料,導致鞋內的構造不能有效地支撐足弓,力量集中於腳掌的某一部分,這樣會加大韌帶的壓力,使韌帶更容易發炎。 因此,要保護好腳後跟,首先要挑選質量合格的鞋,特別是運動鞋;同時注意不要讓腳過度疲勞。有的人由於工作需要,例如售貨員,每天站立的時間較長,則可以採用改變站姿的方法,前傾和後傾站立相交替或者時而扶著櫃台放鬆一下腳關節,以防止韌帶的某一部位長時間承受太大的力量。如果腳跟已經有了疼痛發炎的現象,就應該停止運動,讓韌帶充分休息。還可以採用一種「跟骨墊」將後跟墊高,使腳掌受力點前移,減少後跟韌帶的拉力,幫助韌帶盡快恢復。 另外,現在認為一般是與跟部的骨內壓增高有關系,現在有腳跟疼痛患者,骨科常常採用一種鑽孔減壓的辦法,但是有些並不是骨內壓增高,現在中醫說的腎虛的人,也會出現這個腳跟疼痛的現象,特別是有些女性,或者產後,或者有些比較長的體質比較差的人,容易出現腳後跟疼痛,這種疼痛中醫說與腎虛有關。 介紹幾則成功治療「腳跟痛」的秘方: 1)取烏梅200克,加水濃煮30分鍾,去梅,加白醋100克。待溫度適宜,泡腳。 2)用肥豬肉,酒適量。肥豬肉切片,蘸熱酒敷患處。 3)取復枯草50克、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時,然後煮沸15分鍾,水汁備用,待稍溫後浸泡患處20分鍾,先熏後洗,1日2--3次,1劑可用2日。 4)用威靈仙5--10克(搗碎)、陳醋適量。調成膏狀,備用。先將患足浸泡熱水中5--10分鍾,擦乾後將葯膏敷於足跟,外用布綳帶包紮。晚上休息時,可將患足放在熱水袋上熱敷。每2天換葯1次。 5)取五味子12克、乳香12克、牛膝20克、白酒適量。前三味共研細未,調拌白酒,外敷貼患處。 6)用白芍葯30克、懷牛膝15克、甘草10克、元茴3粒、白酒及醋各30--50毫升。前3味水煎取汁,分2次溫服,葯渣加元茴再煎,沸1--2分鍾後加入白酒及醋,趁熱熏洗患處,每日1劑,7日為1療程。一般1--2個療程即愈。 腳後跟疼的原因有很多種,平時注意保暖可以熱敷或用熱水泡腳,也可能是站的姿勢不對引起的。如果站立時把身體的重心放在腳後跟上就會引起腳後跟疼。 建議去拍一張片子,如果拍片有增生,那麼就是因為增生引起的疼痛,越來越痛,有可能骨刺增大吧。 足跟痛的保養方法有:1、休息;2、選擇厚底、鞋底不能軟、鞋墊軟一些的鞋子,最好後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適應足跟的弧形;3、足跟部應用軟墊,如硅膠製成的跟痛墊,保護足跟減輕摩擦;5、功能鍛煉。 治療方面:1、理療;2、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葯物治療;3、局部封閉治療;4、矯正鞋墊緩解跖腱膜張力,減輕刺激,緩解疼痛。 你介紹一個成功治癒「腳後跟痛」的秘方: 用烏梅200克,加水濃煮30分鍾,去梅,加白醋100克。待溫度適宜,泡腳。3--5次後可見效。

3、本人跑步時(長跑)足弓處韌帶很疼,是鞋的問題還是腳的問題,屬於內翻腳還是外翻叫腳。如何選一雙合腳的

一種就是不經常鍛煉偶爾運動造成 韌帶拉傷。
二種就是經常運動,但是不注意熱身,造成韌帶勞損拉傷。
三種就是運動過度,造成的勞損,運動的時候熱身很關鍵。而且選擇適合運動的鞋子,這樣不會出現崴腳,或者因為鞋子不舒適,造成抽筋鮮。

4、足弓韌帶損傷

你好,從你的症狀上看,因過多的活動勞累,造成關節拉傷,右足足弓部位不適有3個月了,這點是可以考慮關節軟組織有損傷,現在腳無力,活動受力時,會有疼痛的感覺,這是可以比較確診是軟組織損傷.
軟組織損傷後,自身基本是很難修復休息的,你出現關節不適就有三個月,那時損傷並不嚴重,但是三個月並沒有好,反而現在症狀加重,這點你是可以了解到的,也可以在網上搜索,就可以看到很多軟組織損傷的病例,因長時間沒有修復而慢慢加重病情,造成行走和活動的影響.關節因活動而造成損傷加重,疼痛也會慢慢出現(有不少病人會出現關節彈響,或磨損感,無力).
對於軟組織損傷拉傷,因為自身較難修復,所以建議你最好能選用中醫治療,如果能選用專業修復軟組織的葯材治療,就可以很好很快的治癒,一般治療在25天左右就可以痊癒,恢復正常.
飲食忌吃公雞,牛肉和姜,這是經驗所得,激素葯忌用.
胡氏快速接骨葯,祝早日康復.

5、「足弓」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足弓(arches of the foot)是由跗骨、跖骨的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韌帶、肌腱等具有彈性和收縮力的組織共同構成的一個凸向上方的弓,可分為縱弓(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及橫弓,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從踝關節經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頭,向後傳向跟骨,以保證直立時足底支撐的穩固性。

6、腳底中心靠近腳弓部位的腳筋痛

平足

人是唯一有足弓的脊椎動物,足弓的存在既表示了人的特徵,同時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標志。人類的祖先生活於森林中,過著樹棲生活,其上下肢功能無明確分工,皆以攀緣抓握為主,故手、足相似,無足弓、前足發達、趾長而伸屈靈活自如,足跟不負重,跟骨因之較小。此時足之姿態,前足向內旋轉,足內緣凹陷,外緣凸起。當人類進化,自樹棲生活移居平原,更為重要而有決定性意義的是發展到直立生活,手足有了明確分工。手主要從事勞動生產,足專司負重行走。為此足的結構和形態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
(1)陸地直立生活,兩足負擔體重,故跟骨發育長大,成為足部最大的骨骼。
(2)站立行走,要求足有彈性並有向前推進作用,因之,舟骨和內側楔骨向上升高,形成足縱弓。
(3)原來為了抓握方便,拇趾細長且與第二趾離開,形成一定的角度,活動靈活與拇指相似。為了直立行走要求能負重穩定,故拇趾與第二趾靠近平行,不再外展成角,並有韌帶聯系,活動因之減少。
(4)由於足弓形成,為了維持此弓形結構,足部韌帶發育壯大。再因足不再從事抓握動作,故足內在肌萎縮退化。
我國方先之認為人足弓的高低並不一致,也不代表足部機能的強弱。如脊髓灰質炎後遺高弓足患者,足弓雖高但無彈性,行走步態醜陋。又如芭蕾舞演員,足弓較平坦,但因足內外在肌發育健壯,步態輕盈美觀,富有彈性。故方氏認為足弓高低不同的形成,與人民生活、習俗及所處環境有關。過去我國東南部農民,一年四季多赤足勞動,最多也只穿草履下田,所處環境大多是泥土地,柔軟對於足弓有襯托作用。這樣的足,不著鞋襪,毫無束縛,能活動自如,保持了原來肌肉韌帶的緊張力和彈性,無導致軟組織攣縮的因素,其次,終日田間勞動,足內、外在肌均得到鍛煉,肌肉發育良好,能起到對足弓的保護作用。這些農民極少有平足症的發生。

現代物質文明發達,大家皆穿鞋著襪,有高跟鞋,亦有所謂「火箭式」尖頭鞋,對足橫加束縛,使肌肉常處於緊張狀態,再加道路平坦整齊,出門上公共汽車,或以自行車代步,甚少活動。在上述情況下,足肌缺乏鍛煉,不夠堅強。若再加上生活富裕,身強體胖,體重增加,足弓不能承擔,便易形成平足症。故平足症可以看作是人類進化,物質文明發達時期的一種退化病。從以上討論,可見足弓低或平足,不能說成是平足症。足弓可以吸收震盪,良好的足弓應有彈性。足弓過高,韌帶過緊;或足弓過低,韌帶鬆弛、足肌乏力,均會引起疼痛。足弓雖平,而韌帶堅強,足肌健壯又能起保護作用,具有彈性,可以毫無症狀。故平足症是指足弓低平,患足外翻,無彈性,在行走和站立時有足疼痛症狀者。
足弓的臨床解剖學 足有兩個不同方向的足弓,橫弓及縱弓,後者又有外側縱弓和內側縱弓之分。維持足弓的形態,依靠骨骼本身的形狀、韌帶及肌肉的堅強有力。構成足弓的骨骼與維持它們的韌帶和肌肉之間關系密切,互有影響。縱弓尤為重要,縱弓塌陷,橫弓隨之消失,但橫弓塌陷,縱弓仍可完整無恙。
足骨連籽骨共有28塊,除籽骨和距骨外,都是背寬底窄,把它們並合起來,自然形成了弓形結構。橫弓在足前部的橫切面上,可見跗骨和五個跖骨排列成弓形,跖骨基底部橫弓較明顯,跖骨頭部則變淺。橫弓的完整全賴縱弓的存在。內側縱弓的後臂由跟骨和距骨組成,前臂為第一、二、三楔狀骨和跖骨,其頂部是舟骨。內縱弓的弓高、後臂短、前臂長。第一跖骨尚保留有一些進化上的缺點,它與第二跖骨的聯系不夠堅強。跟骨的載距突與舟骨間無關節面,其間僅有跟舟韌帶相連接,距骨頭的下方正壓在此帶上,因此內側縱弓的耐力較弱。外側縱弓,後臂是跟骨,頂部為骰骨,前臂為第四、五兩跖骨。外縱弓的跟骰關節面闊而平,站立時可穩固的接觸地面,第四、五兩跖骨聯系堅強,外縱弓也較低,這些都是它的優越性。總之足縱弓後臂短,結構簡單,跟骨是內外側縱弓的共同基礎,故跟骨發育大。縱弓前臂長,結構復雜,特別是第一跖骨保存了進化上的一些缺陷,構成了弱點。故足的外側緣較內側緣堅固。韌帶是保持構成足弓各骨塊間聯系的重要組織。足背突出,負重少,韌帶薄弱,跖側負荷大,對足弓的維持也特別重要,故韌帶肥厚堅強。跖長韌帶連接跟骨和骰骨,跖短韌帶連接跟骨和跖骨。跟舟跖側韌帶亦稱彈力韌帶,起自跟骨載距突,止於舟骨底部,堅強而具有彈性,是防止距骨頭下塌或內傾的重要結構。跖腱膜自跟骨結節起,向前分成五個腱條,止於屈肌腱鞘和跖骨頭橫韌帶,維持縱弓,猶如弓弦。踝關節內側三角韌帶的脛跟韌帶連接內踝和跟骨,防止其外翻。
肌肉是維持足弓的第三道防線,亦是最主要的防線。足部肌肉分為內在肌與外在肌二種,前者退化,在人體作用不大,對足弓的維持只起輔助作用。故足弓的維護主要依靠外在肌的作用,這類肌肉有:
(1)脛前肌:通過踝關節前內方,止於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內側。能使踝關節背伸,邁足時提足向前,也提起足內緣,增高縱弓,足底內翻。
(2)脛後肌,沿彈簧韌帶的底部,止於舟骨結節、楔骨,骰骨和第二~四跖骨基底,但舟骨是其主要止點。脛後肌收縮時,舟骨接近內踝,緊緊的托住距骨頭,加強彈簧韌帶,防止距骨頭下陷內傾,全足繞距骨頭轉為內收、內翻位置。
(3)腓骨長肌:經外踝後外方、骰骨溝至足底,上於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跖側,與脛前肌平衡合作時,如兩條堅強的懸帶,各自足的內,外側繞過足底,將足弓向上提起。
(4)腓腸肌:其作用使跟骨前端跖屈,縱弓下降,破壞足弓的結構。故腓腸肌攣縮或短縮者,易患平足症。
綜上所述,可見由許多上寬下窄的特有形狀的骨塊構成的骨弓,若正常穩固,一經負重,便適當的降低,使重力傳導至韌帶,待韌帶達到適當緊張時,足的內、外在肌便開始收縮來協助韌帶維持足弓的結構。故骨骼構成足弓的第一道防線,韌帶是第二道防線,肌肉是最重要的、最後的第三道防線。許多堅強的、復雜的韌帶,縱橫交錯,布於足跖側,不論其如何堅強,均不能無限制的承受過度的負荷,若不注意防止其過度負荷和慢性勞損,足底韌帶逐漸被牽拉鬆弛,便不能維護正常的足弓構造。足部內、外在肌收縮時可以支撐足弓,並使體重不能直接、全部地加在韌帶上。更為重要的是足肌可經鍛煉而變得堅強壯大,可以主動的維護足弓構造。至於韌帶,目前尚無主動鍛煉能使其更為堅強的方法。故第三道防線的肌肉,最為重要,亦是唯一可採取一些措施使其更堅強的組織。
足弓的臨床生理學 足是身體的支點,行走或站立時,由跟骨及第一、五兩跖骨頭三點負重。下肢負重線經髕骨中央向下直至第一、二兩跖骨間。足弓有彈性,吸收入在行走時發生的震盪,藉以保護關節和內臟。行走時肌肉收縮,足內各骨協同配合,組成—個有力的杠桿,推動身體前。行走時,足跟先著地,然後移至足外側緣著地,再循跖骨頭移至拇趾的跖趾關節,經內側緣又回至跟部。所以行走活動,0是足部由後→外→前→內→後的反復的環行動作。這些動作的完成依靠肌肉的收縮,故足部韌帶的勞損是不多的。適當的步行,對足弓有利而無弊。人端正站立時,維持足弓的外在肌完全鬆弛,人體的重量全部由足部韌帶來承擔,故長期積累性的站立工作,容易造成韌帶的勞損,促成肌肉萎縮,其結果便會發生平足症。
人在跑步或跳躍時,足跟不著地,兩側前足也不同時著地,兩足肌肉的收縮,此起彼落,既緊張又協調,韌帶勞損可能性更少,故適度的跑跳,對足弓也是有益無害的。但一定要有—個良好的足弓為前提,已失去彈性的足弓,或足弓已經塌陷的,是不適宜進行過多的跑、跳動作的。穿著高跟鞋,在站立或行走時,足長伸肌等肌肉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穿著無跟平底鞋,又使肌肉過度鬆弛,增加韌帶負擔。兩者對足弓的維護是不利的。故著鞋以穿中等高度的後跟為宜

7、足弓是什麼??

練習方法 不是已經說明了嗎?
足弓是由跗骨、跖骨的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韌帶、肌腱等具有彈性和收縮力的組織共同構成的一個凸向上方的弓,可分為縱弓及橫弓。 足縱弓又分為內側縱弓和外側縱弓兩部。內側縱弓在足的內側緣,由跟骨、距骨、舟骨、3塊楔骨和內側第1~3跖骨構成,弓背的最高點為距骨頭。於直立姿勢時,在前後兩個支點。前支點為第1~3跖骨小頭,後支點為跟骨結節。此弓由脛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長屈肌腱、以及足底的短肌、跖長韌帶及跟舟跖側韌帶等結構維持,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舟跖側韌帶,此韌帶起著弓弦的作用。此弓曲度大,彈性強,適於跳躍並能緩沖震盪。外側縱弓在足的外側緣,由跟骨、骰骨及第4、5跖骨構成,骰骨為弓的最高點。前、後支點分別為第4、5跖骨小頭和跟結節的跖面。維持此弓的結構有腓骨長肌腱、小趾側的肌群、跖長韌帶及跟骰跖側韌帶等。弓弦是跟骰跖側韌帶。此弓曲度小、彈性弱,主要與直立負重姿勢的維持有關。 橫弓由各跖骨的後部及跗骨的前部構成,以第2楔骨最高。維持此弓除韌帶外,還有腓骨長肌及拇收肌的橫頭等。 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從踝關節經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頭,向後傳向跟骨,以保證直立時足底支撐的穩固性。當身體跳躍或從高處落下著地時,足弓彈性起著重要的緩沖震盪的作用。在行走,尤其是長途跋涉時,足弓的彈性對身體重力下傳和地面反彈力間的節奏有著緩沖作用,同時還有保持足底的血管和神經免受壓迫等作用。足弓的維持一是楔形骨保證了拱形的砌合,二是韌帶的彈性和肌肉收縮,使肌腱緊張,後者是維持足弓的能動因素。如韌帶或肌肉(腱)損傷,先天性軟組織發育不良或足骨骨折等,均可導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 足弓是由跗骨與跖骨借韌帶、關節連結而成,足弓可分內、外側縱弓及橫 弓。 1.內側縱弓較高,由跟骨、距骨、足舟骨、第1~3換骨和第1~3跖骨及其間的連結共同構成。主要由脛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長屈肌腱、足底方肌、足底腱膜及跟舟足底 韌帶等結構所維持。 2.外側縱弓較低,由跟骨、骰骨、第4、S跖骨及其間的連結共同構成。主要由腓骨長肌健、足底長韌帶及跟骰足底韌帶等結構所維持。 3.橫弓由骰骨、第1~3楔骨、第1~5跖骨的基底部及其間的連結共同構成,又可分為橫弓前部及橫弓後部。主要由腓骨長肌腱、脛骨前肌腱及?收肌橫頭等結構所維持。 足弓是人體直立、行走及負重時的裝置,其彈性能緩沖地面對身體所產生的震盪,同時還有保護足底血管、神經免受壓迫的作用。當足弓的結構發育不良或受損,可引起足弓塌陷,導致扁平足。

與足弓韌帶解剖結構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