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父親60歲,最近左頸椎和做肩膀疼痛的厲害。做了頸椎核磁共振,診斷如下: 頸椎退行性改變,後縱韌帶
海綿狀血管瘤屬於良性腫瘤,很多人會有,但是沒有任何症狀,只是在體檢時被發現,不會引起癌胚抗原增高。如果有癌胚抗原增高,建議進一步檢查排除消化道腫瘤。
2、MRI是什麼檢查
核磁共振檢查又稱磁共振成像簡稱MRI。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又稱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將人體置於特殊的外加磁場內,經無線電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沖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收器收入,經電子計算機處理而獲得圖像的方法。
(2)後縱韌帶MRI擴展資料:
MRI設備基本要素:
1、磁體:除上述幾種分型,尚有桶狀閉合型及開放型,後者可行介入治療。
2、梯度磁場:為空間編碼而設計的,軟體功能取決於它的強度和變化速率。
3、射頻線圈:多種類型,發射和接收射頻脈沖。
4、採集系統:程序和成像。
5、計算機:要求容量大、運算快、功能齊全,易操作。
3、正常腰椎的核磁共振影像是怎樣的?
在核磁共振影像中,椎體松質骨高信號區呈白影,周圍的皮質骨為低信號區呈黑影後縱韌帶亦為低信號區呈黑影。髓核與周圍的低信號的纖維環相比,表現為較高信號呈白色(但較之椎體松質骨的高信號相對較弱)。以上相對關系在T1和T2加權圖像上會有不同的表現。脊髓表現為中等信號強度,呈灰白色。腦脊液及硬膜囊均表現為低信號強度,呈黑色。
在矢狀位像上,除了可以看到上述結構以外,還可以看到黃韌帶及硬膜外脂肪。其中硬膜外脂肪呈高信號強度,較易辨認。
4、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需要做什麼檢查?
無相關實驗室檢查。
1.單純X線平片及斷層攝影 頸椎的X線側位片上,能見到椎體後方有異常陰影。白色棍棒狀的大片骨化陰影為連續骨化型,大片散在的骨化影為混合型,診斷容易。但是細小的骨化影如分節型、局限型等,單憑X線平片診斷會造成誤診。此時就常常需要做頸椎的側位斷層攝影。在斷層片上,可拍攝到比椎體更濃密的白色棒狀突出物黏附在椎體後方(圖2)。
2.CT檢查 能夠獲得頸椎橫斷面狀態的CT檢查,對於診斷本症是極其有用的。大體說來,在一個椎體的范圍內分3層進行掃描攝影時,就可明顯地顯示出椎管內突出的骨化物(OPLL)。骨化物的形態不一,有廣基型的,也有小而尖的。另外,從CT指數也可看出骨化的成熟程度,此對治療方法的選擇,尤其是手術操作程序的進行至關重要(圖3)。
3.MRI檢查 近年來,MRI檢查已普遍應用於對頸椎及頸髓的診斷,對於診斷椎間盤病變與脊髓病變尤為重要。但對於本病來說,其特異性並不太高,因為骨化陰影在MRI圖像上表現為低信號,很難與其四周的硬膜外組織、正常的後縱韌帶等相區別;但可以看到因為骨化部位的壓迫而變細的脊髓形態。此外,MRI檢查對於頸椎病性脊髓病變、頸椎椎間盤突出、脊髓腫瘤等的鑒別診斷也具有重要意義(圖4)。
4.其他(1)脊髓造影:在決定手術部位時常需要選用脊髓造影來加以判定。下行性造影用小腦延髓池側方穿刺法,上行性則用腰椎穿刺法。可從攝片所見的狹窄、阻塞徵象等來決定手術部位;亦可同時做CT(CTM)檢查,從脊髓造影的CT橫斷面上了解狹窄的情況。
(2)椎間盤造影:如能確定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是主要原因,並能否定椎間盤病變的,就不必做椎間盤造影。但有時椎間盤突出可能是主要致病因素而又缺少MRI檢查技術時,則需行椎間盤造影術,以了解椎間盤變化及觀察檢查時有無誘發痛出現。
5、左膝蓋陣痛有半年了,今天第一次上醫院,醫生直接開單叫我做磁共振MRI平掃?有這必要嗎?1000多元好貴哦!
可以先拍個膝關節的正側位平片,如果骨頭看不到什麼問題的話,要檢查只能是查MRI,看看有沒有半月板或前後縱韌帶的損傷,因為CT是看不了這個位置的,軟組織成像不好。
6、麻煩解讀一下腰椎MRI平掃檢查結果
指導意見:
腰椎間盤突出這種 病平時 是不能過度勞累的,治療期一定要卧硬板床並注意休息,還有平時要用食療同治以補腎強骨。
7、最近經常頭痛有時伴嘔吐,MRI檢查結果:C3-4 C4-5 C5-6椎間盤膨出 頸椎水平後縱韌帶肥厚 松果體囊腫
病情分析:
你好,引起頭暈惡心嘔吐的疾病很多,常見的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回,美尼爾病,植物神經功能答失調,失眠症,以及某些抑鬱焦等.建議你去醫院做個檢查看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意見建議:
必須事先藉助檢查明確頭痛的確切原因才可能徹底治癒頭痛,因此當頭痛發生時,首先應當想想有什麼原因,不明確時應當到醫院檢查,如頭部CT,頭部核磁共振、腦血管造影、腦血管超聲等。做針對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