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扁平足有什麼危害嗎?分男女嗎?
扁平足又稱平足,指任何骨、韌帶肌肉生理異常,導致足內則、外則縱弓和橫弓出現塌陷或消失,常伴患足外翻。扁平足出現了足部疼痛症狀的,稱為平足症。
先天性因素:包括遺傳、先天性足骨畸形(第一跖骨發育過短)等
獲得性因素:慢性勞損或外傷;足內在肌或外在肌肌力弱或麻痹痙攣等。例如脛後肌腱功能不全、關節退變、創傷、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神經性病變和腫瘤等;肥胖、營養不足、負重活動頻繁等。
可塑性扁平足:站立時足弓塌陷或消失,抬起足部時(不負重時)足弓回復到正常,嬰幼兒時期的扁平足多屬於可塑性扁平足(由於足部的脂肪較厚,肌肉力量較小而造成的)
僵硬性扁平足:無論負重與否,足弓塌陷或消失,足部結構出現異常。
要了解扁平足,首先要了解「足弓」的結構和作用。
(足部骨骼結構圖)
足弓是由跗骨、跖骨通過韌帶、關節及肌肉、肌腱相互配合形成的拱門型結構。
人體有2條足橫弓和2條足縱弓。人在正常行走時,足的某一著地角度的負重約為自身體重的3-4倍。這時足弓的作用就好比汽車的輪子,由於足弓具有柔韌型和柔軟性的特點,能幫助我們適應不同的地面,緩沖地面對身體的沖擊力,減輕對內臟器官及骨骼的震盪,並且保護足底重要的血管神經免受地面沖擊力的壓迫,幫助我們正常走路、跑跳等活動。
所以,當足弓缺失,就好比車胎沒氣了,強行開上路,就容易磨損。
扁平足患者走路易疲憊、進行體育活動時彈跳力及平衡力差、足部不美觀、走路外八字等;距下關節等足關節更早出現退形性變及關節炎;後期可能出現下肢或脊柱代償性改變,如脊柱傾斜、腿型不直、膝踝關節疼痛不適、足底筋膜炎等。
注意:新生兒沒有足弓,足弓在7~10歲時逐漸形成。
(一)病史
綜合考量年齡、家族史、相關病因、早期治療、足以外症狀等情況.
(二)查體
1、負重和非負重時表現:負重時(站立時)可見足弓塌陷,足底與地板間完全沒有縫隙,伴有副舟骨,同時前足外翻及後足外展。
患者自查方法:
1)找張干凈的A4紙放在地上,腳底沾水,踩在紙上,觀察上面的足印,對照下面這張圖,可知屬於哪個程度的扁平足。
a、輕型:足縱弓降低
b、中型:足縱弓消失
c、重型:足縱弓消失,並有足內側緣凸,起距骨頭移位至足跖側即內踝的前下方。
2)拿幾雙自己經常穿的鞋,觀察鞋底,扁平足患者鞋跟內側磨損較多(而高弓足患者外側磨損嚴重)。
2、壓痛點
按壓檢查足、踝和腿是否有壓痛感,尤其是脛後肌腱、足背外側、跖腱膜處。
疼痛部位:
· 內側:脛後肌腱、彈簧韌帶、三角韌帶
· 外側:腓骨撞擊、跟骰關節、跗骨竇、舟骨
3、僵硬和柔韌的活動程度
提踵試驗:光腳站在地上,大拇指使勁向上翹,或抬高大拇指,觀察有沒有足弓形成。然後原地踏步走,觀察抬腳後,就是不負重的時候有沒有足弓形成,以及是否有足跟外翻。如果不負重時有足弓形成,則為可塑性扁平足,否則為僵硬性扁平足。
抗阻試驗:測試脛後肌腱、腓骨肌腱緊張程度及是否有攣縮。
4、步態特徵:多為外八字步態。
5、其他受影響的體征:如下肢立線、脊柱等
(三)X線檢查
便於測量跟骨高度的降低、距骨頭的包容度、Cyma關節線連續性中斷、跟骰角的增大
距跟角的增大、距骨-第1跖骨角的增大等等具體的影像學參數。
有時需CT、MRID等輔助確診,需與垂直距骨、斜形距骨、跗骨聯合等鑒別診斷,幾者在治療上有所區別。
(四)評價
1、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
測量參考:
4°~-4°:正常足
4°~15°:輕度扁平足
15°~30°:中度扁平足
>30°:重度扁平足
2、跟骨傾斜角(Picth角)
測量數據參考:
10°~20°:足弓降低
20°~30°:正常足弓
>30°:足弓升高
3、距周覆蓋角
測量數據參考:
正常足平均:10°(14°)
扁平足平均:≥22°
4、距骨第2跖骨角
測量數據參考:正常足平均:小於16°(3~6°)
5、CYMA線
2、1—10級傷殘鑒定標准
3、腳後跟痛怎麼回事
1、韌帶發炎
絕大多數的腳後跟疼痛都是由於韌帶發炎引起的。人的腳後跟由33個關節和多塊肌腱和韌帶組成,腳底的韌帶緊連著跟骨的底端,當人行走時,巨大的牽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韌帶上一個狹窄的區域內,反復的牽拉摩擦容易導致韌帶和骨骼結合部位發炎,造成疼痛。同時,體重也和後跟疼痛有一定關系,一般來說,較胖的人更容易患後跟疼痛。
2、鞋子
鞋子是引起後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腳部的骨骼、肌肉和韌帶承受著人的整個體重,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腳掌受力均勻,使韌帶得到適當的放鬆。但是,有的製造商為降低成本,在鞋子的內部結構上偷工減料,導致鞋內的構造不能有效地支撐足弓,力量集中於腳掌的某一部分,這樣會加大韌帶的壓力,使韌帶更容易發炎。
3、足底跖腱膜炎
足底跖腱膜是足底維持正常足弓、緩沖震盪、加強彈跳力作用的腱性組織。長時間的行走、過度的負重,都會引起跖腱膜的勞損,導致局部無菌性炎症,而出現疼痛症狀。
4、足底脂肪墊萎縮
老年人的足跟痛較為復雜,除了以上兩種可能的原因外,還有老年人本身的足底脂肪墊萎縮,其緩沖震盪、防止摩擦的作用減弱,使局部更容易受到損傷而出現疼痛。
5、跟骨骨刺:多見於老年患者,當有足跟痛時,經過拍攝X光片,可以發現跟骨結節處
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但是,臨床上發現骨刺不是導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局部組織受到摩擦、勞損,產生無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與局部炎症反應的輕重有關,而與骨刺大小無直接關系。
4、第五跖骨基底骨折韌帶問題
第五跖骨基底骨折,是你踢球用力過猛,造成的暴力撕脫骨折,你骨折的部位正好是肌肉的抵止點,因用力過猛,把附著的骨頭硬拽下來一塊,造成骨折。肌腱沒有斷,放心吧。
X光看不了肌腱。
5、腳痛是什麼原因?
「引起腳痛的原因眾多,有長期勞累、過度應力導致的勞損性疾病,比如足底筋膜炎、跟痛症;也可能是外傷引起的骨折、脫位、軟組織的損傷;或者感染引起的疼痛,腫脹等情況;還有可能是痛風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疾病引起的腳痛。
6、左足踩部砸割傷,外開放撕脫性骨折、第五跖骨基底骨折並足底韌帶斷裂,腓腸神經斷裂,跟外側動脈斷裂、腓
指導意抄見:
骨折的治療一般就是復位固定,骨折癒合一般要6-8個月才能達到原來的骨強度,所以骨折後一般建議病人3個月內禁止任何形式運動,可以正常生活活動,傷後3-6個月內可以適當活動(跑步、游泳),減少劇烈運動,6個月後才可進行對抗性、高強度劇烈運動。『·
7、一個足字旁,一個庶字,讀什麼
蹠
讀音:zhí
字義:
1. 腳面上接近腳趾的部分:~骨。
2. 腳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