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內環口和腹股溝韌帶中點圖

內環口和腹股溝韌帶中點圖

發布時間:2020-03-31 16:45:20

1、「腹股溝管」名詞解釋是什麼?

解釋:位於腹股溝韌帶內側1/2的上方由外向內下斜行的肌肉筋膜間裂隙。長4~5cm,有精索或子宮圓韌帶通過。腹股溝管有4個壁及內外兩個口。管的前壁主要為腹外斜肌腱膜,但在外側1/3處有腹內斜肌的起始部纖維加強;後壁為腹橫筋膜,在內側1/3處有腹股溝鐮(聯合腱)加強;上壁為腹內斜肌與腹橫肌的下緣肌纖維共同圍成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兩環即位於恥骨嵴外上方、由腹外斜肌肌腱膜裂開形成的腹股溝管淺環,以及位於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一橫指處、由腹橫筋膜向外突出形成的腹股溝管深環。

2、鞘狀突未閉合的機理是什麼?

病情分析: 如果積液量少,無任何症狀,說明未閉合的孔道小,可不用手術治療。內環處高位結扎鞘狀突手術,內環口為深環,位於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一橫指處,是腹橫筋膜的一個卵圓形孔。孔的內側為腹壁下動脈,淺層有腹內斜肌,深層為腹 膜所覆...7751

3、有沒有人知道漏疝是怎麼回事啊!要不要緊

疝的形成 疝[shàn] ,英文為hernia;俗名疝氣 疝氣圖片說面,即人體組織或器官一部分離開了原來的部位,通過人體間隙、缺損或薄弱部位進入另一部位。有臍疝、腹股溝直疝、斜疝、切口疝、手術復發疝、白線疝、股疝等種類。疝多是因為咳嗽、噴嚏、用力過度、腹部過肥、用力排便、婦女妊娠、小兒過度啼哭、老年腹壁強度退行性變等原因引起。 臨床表現 分為腹股溝直疝、腹股溝斜疝、股疝、臍疝、白線疝、切口疝、嵌頓疝、絞窄疝等。 一般症狀:站立時突出,仰卧後消失,按壓即可回入腹腔。但嵌頓疝、絞窄疝則有疼痛感且很難推回腹腔。疝若任其發展極易發生粘連和嵌頓,因此應及早接受治療。 [編輯本段]疝的類型(按患病部位來分) 腹股溝疝:此類疝可能出現、發生在任何年齡,但高峰發生在初期的童年時期,80%——90%發生在男孩,其次為老年人。 腹壁疝:這類疝主要發生在肚臍周邊部位,婦女疝患者佔多數。多數發生在20---50歲之間。 臍疝:發生在肚臍,肚臍內部呈圓環凸起。臍疝10%----20%發生在嬰兒、兒童,其次成年女性比較常見。 陰疝(陰囊墜脹):男士發生在陰囊部位,產生陰囊墜脹,嚴重時明顯腫大,行走極為不便。女性發生在卵巢部位,使得下身明顯腫大,伴有墜脹疼痛感。 切口疝:此類疝發生在早先原外科手術切口創傷疤痕部位。切口疝可能發生在外科手術幾個月或幾年後。 [編輯本段]疝的危害 疝首先影響患者的消化系統,從而出現下腹部墜脹、腹脹氣、腹痛、便秘、營養吸收功能差、易疲勞和體質下降等症狀。又由於腹股溝部與泌尿生殖系統相鄰,所以老年患者易出現尿頻、尿急、夜尿增多等膀胱或前列腺疾病;小孩則可因疝的擠壓而影響睾丸的正常發育;而中青年患者則易導致性功能障礙。還由於疝囊內的腸管或網膜易受到擠壓或碰撞引起炎性腫脹,致使疝回納困難,導致疝嵌頓,出現腸梗阻、腸壞死等危險情況。 [編輯本段]疝治療的方法 1、保守療法 保守治療主要有葯物療法和疝氣帶療法兩類 葯物療法:能緩解疝氣導致的腹脹、腹痛、便秘等症狀,從而使疝氣減輕;不足之處是無法控制疝氣脫出。常用中成葯有疝氣內消丸、桔核丸、補中益氣丸等;或用肉桂研末醋調,紗布包敷臍部等。 疝氣帶療法:能迅速阻止疝的凸出,從而能有效阻止疝氣發展、緩解疝氣導致的腹脹、腹痛、便秘等症狀。疝氣帶治療型可以治癒根治。缺點是只能治療可復性小腸疝,無法治療水疝。 2、手術療法 手術療法有疝修補術、疝補片修補術、疝腹腔鏡修補術三類 疝修補術: 通過將缺損周圍組織縫合修補疝環口 疝補片修補術: 用一種補片材料覆蓋缺損修補疝環口 疝腹腔鏡修補術: 是通過腔鏡完成疝補片修補術 減輕出現疝氣痛的方法 大腿上方根部,醫學上叫「腹股溝」,是男性最容易發疝氣的部位。斜疝常常從下腹部腹壁內的腹股溝管向外突出,或直接進入陰囊。這種疝氣的特點是腫塊時有時無,往往在站立、行走或咳嗽,特別是在做重體力勞動時突出來,局部常有墜脹和不適感。此時應立即停止勞動,並卧床休息,平穩呼吸,痛塊就會慢慢回納入腹腔。如果休息後,腫物仍未消失,可用手緩慢推送腫物回納腹腔。對於上述方法仍不能恢復的疝氣,還可以試用墊高臀部或頭低足高位,再用手持續緩慢地將疝塊推向腹腔,動作應輕柔,以防腸管破裂。對於疝氣復 位後,特別是疝塊突出時間較長的病人,一定要注意觀察腹部情況,如果出現腹痛加重,局部有壓痛和反跳痛,應立即上醫院看病,可能要手術治療。 對於另一類不能回納的疝氣,叫「嵌頓疝」,此時會疼痛加劇,腫塊緊張發硬。如果嵌頓的時間較長,千萬不要盲目地把腫塊推回腹腔。因為被嵌頓的腸管可能已發生缺血壞死,假如強行推回到腹腔,則有可能發生腸壞死、穿孔的危險。對於這類病人應立即去醫院治療,不要存在僥幸心理,以免耽誤治療。對於反復出現疝氣的病人,應選擇適當的時機,通過手術修補來達到根治的目的。 [編輯本段]三類手術療法比較 疝傳統修補術: 有1個大切口(長約6~8厘米);需住院7~10天左右;常規抗感染;術後疼痛等不適多見;復發率約佔20%左右;完全恢復時間普通疝約需3個月,特大疝約需6~12個月。 疝補片無張力修補術:有1個中等切口(長約4~6厘米);需住院3~7天左右;常規抗感染;復發率約佔1%左右;完全恢復時間普通疝約需1個月,特大疝約需3~6個月。 疝腹腔鏡修補術:有3個小切口(長約1厘米);需住院4~7天左右;常規抗感染;必須全麻,可有戳創置鏡、氣腹導致的損傷等並發症;復發率約佔10%左右;完全恢復時間普通疝約需1個月,特大疝約需3~6個月。 [編輯本段]如何正確選擇治療方法 患疝氣病後可根據病程長短、病情輕重、有無其它疾病按如下程序選擇治療方案: 1、嬰幼兒可復性疝氣考慮疝帶治療。如果病情不太嚴重,用這種方法嬰幼兒約95%可獲得治癒。 2、大多數病人則應考慮手術療法,但在接受手術療法之前及時使用疝帶亦很有益,其一能阻止病情進一步發展,其二可有效預防疝嵌頓、腸梗阻等急危並發症的發生。 小兒疝氣手術治療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小兒各部位器官和組織都較細微,輸精管、精索動脈等極易受到損傷,疝氣手術有可能影響到患者將來的生育,造成不育. 1.小兒因不配合治療,手術後大哭大鬧,易造成合並症,復發率也很高,危險性也較大。 2.小兒疝氣手術治療常需全身麻醉,易損傷腦細胞,造成智力發育障礙。 3.因此小兒疝氣患者應該盡量避免手術治療,盡可能選擇採用專業機構、專科醫院葯物進行專業指導性治療。 [編輯本段]中醫關於疝的描述 《醫源資料庫》:疝,病名。指內臟凸出或因寒襲而致引痛之類的病證。《素問·長刺節論》:「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五十二病方》以穨(疒^頹)為題,對疝之治療頗多論述。又名疝氣、膀胱小腸氣、賊風入腹、小腸氣、膀胱氣、奔豚氣、蟠腸氣、腎系陰腫、穨(疝)、狐叉(疝)、穨(疝)、股癰鼠腹等。歷代由於對疝病之概念未能統一,醫學家理解認識殊異,因此十分混亂而乏規范。《素問·大奇論》:「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諸病源候論》卷二十所論:「七疝者,厥疝、症疝、寒疝、氣疝、盤疝、附疝、狼疝,此名七疝也。」又載:「五疝候,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陰疝、四曰妬疝、五曰氣疝,是為五疝也」。其後,《儒門事親》、《瘍醫大全》等等,均各有其相同、相類或互異之七疝論等,名目繁多,所指病證也多互異。就該病在歷代文獻所述,大致可有兩大類。即指體腔內臟向外突出,並或有氣痛之症狀,或腹部劇痛而兼有二便不通之證候。此外,其所描述多指生殖器、睾丸、陰囊等部位之病證,例如男女外生殖器之腫痛、潰膿、尿道口流出敗精濁物,陰囊、睾丸之腫脹疼痛等,或兼有腹部之牽引疼痛症狀者;或僅以「脈弦緊者疝也」等為診斷依據。若以臨床為依據,大致可歸納為: ①腹股溝斜疝:如《儒門事親》:「狐疝……卧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瘍醫大全》:「血疝者,狀如黃瓜,在於小腹兩傍。」 ②指男女外生殖器,包括睾丸、附睾、精索等疾病。如《諸病源候論》:「疝者痛也」。《聖濟總錄》沿其說,認為:「疝者痛也,邪氣聚於陰,致陰器腫大而痛者。」《醫學入門》:「疝有睾丸痛者,有連少腹痛者。」《瘍醫大全》:「寒疝者,筋攣卵縮……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睾丸而痛。」 ③指陰囊疾病,包括陰囊象皮腫,睾丸鞘膜積水等。《外科正宗》:「又有一種水疝,皮色光亮,無熱無紅,腫痛,有時內有聚水。」《儒門事親》:「(疒^頹)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癢不痛者是也。」 ④指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如膀胱炎、前列腺炎等。如《儒門事親》:「筋疝……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⑤指腹腔腫物,或指子宮膀胱疾病。如《諸病源候論》:「腹中臍下有積聚,名曰腑疝」等。⑥指腸道之功能紊亂所引起的腸痙攣及某些部分性腸梗阻。如《諸病源候論》:「腹中氣乍滿,心下盡痛,氣積如臂,名曰症疝;」「腹中痛,在臍旁,名曰盤疝;」「小腹與陰相引而痛,大便難,名曰狼疝」等。證治參見各有關條。 疝 部首: (病字邊) 部首筆畫:5 部外筆畫:3 總筆畫:8 四角號碼:0017 [編輯本段]疝的物理檢查 [疝的症狀學診斷] 疝的症狀輕重不一,與疝的類型、疝內容物情況、有無嵌頓及絞窄等因素有關。腹外疝早期僅有輕微的局部症狀,如局部脹痛,可復性腫塊等,不影響內臟功能,沒有全身症狀。隨著疝內容物增多,局部脹痛加重,伴下墜感。疝內容物嵌頓則出現相應的全身症狀。若疝內容物為小腸、結腸則可出現陣發性腹痛、腹脹、惡心、嘔吐、肛門停止排便排氣等腸梗阻症狀。若疝內容物為膀胱、腎臟則可出現明顯的泌尿系統症狀,如尿頻、尿急、尿痛、血尿、腰部疼痛等。若疝內容物為輸卵管、卵巢或大網膜,可有腹部鈍痛、腰骶部鈍痛及食慾減退、消化不良、腸道脹氣等非特異性消化道症狀。疝內容物絞窄時,則出現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狀,如發熱、白細胞計數升高、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甚至發生休克。腹內疝發病較急,僅表現為消化道梗阻,尤其先天性腹內疝術前診斷極為困難,多診斷為機械性腸梗阻,剖腹探查後始獲確診。手術後腹內疝的診斷,結合手術史,應有所提示,但又可能誤診為粘連性腸梗阻。創傷性膈疝症狀重,常伴有呼吸或(和)循環功能障礙,結合外傷史,易獲診斷。而先天性膈疝症狀不典型,易誤診。食道裂孔疝常誤診為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返流性食管炎,賁門炎等。 總之,疝的症狀學較為豐富,腹外疝常可憑借症狀表現作出診斷,特別要注意早期症狀、局部症狀及症狀的發展演進,因此,詳盡詢問病史至關重要。對早期無腫塊疝,疝塊小而嵌頓,全身症狀重,掩蓋了局部症狀的疝、內疝,膈疝等,應以症狀為引導,結合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來實現疝的正確診斷。同時,在診斷腸梗阻時,病因分析中要考慮到疝的可能,切不可滿足於腸梗阻的診斷,而漏診嵌頓疝,導致疝內容物的絞窄、壞死。 [疝的體征檢查] 1.局部體征,腹外疝局部體征出現早、比較明顯。典型體征為局部隆起的、可復或不可復的腫塊,腫塊的位置、大小、形態、張力及有無壓痛等,因疝的種類及疝內容物不同而異。腹股溝斜疝之腫塊多呈圓形或梨形,經腹股溝管內環,通過腹股溝管、出外環口、進入陰囊。其外環口寬大,腹股溝管鬆弛,返納疝內容物後,手指壓迫內環口(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2cm處)則腫塊不再突出。腹股溝直疝腫塊多呈半圓形,從hesselbachˊs三角區向前突出,不進入腹股溝管內環和陰囊。股疝腫塊位於腹股溝韌帶下,腫塊較小,不易返納。白線疝、臍疝腫塊呈半球形,多為無症狀腫塊。腰疝腫塊深在,不易觸及,局部可有壓痛。閉孔疝、會陰疝腫塊需行直腸指檢方能捫及腫塊。腹內疝多不能捫及腫塊,如能捫及且有壓痛,則常提示疝內容物嵌頓、絞窄。可復性疝腫塊質軟,少有壓痛,常於站立、咳嗽、排便等腹壓增加時出現,平卧或在腫塊表面加壓腫塊可消失。疝內容物若為腸拌時,在腫塊上聽診可聞及腸鳴音,加壓返納腫塊時有「咕嚕」聲。 2.全身體征 (1)消化系統體征:以消化道梗阻為主要體征,如:腹脹、腸型,腹部不同程度、不同范圍的壓痛。腹內疝絞窄時則出現反跳痛,腹肌緊張等腹膜刺激征。腹部聽診可聞及腸鳴音亢進及氣過水聲。 (2)泌尿系統體征;疝內容物為膀胱時、可有輕度恥骨上壓痛,如發生輸尿管或其開口處梗阻,可有腎區壓痛、叩擊痛,偶可捫及腎臟腫大。 (3)呼吸系統體征:主要見於膈疝,大量疝內容物進入胸腔,可影響患側肺泡的擴張,出現氣體交換障礙及低氧血症。主要體征是呼吸加快、口唇青紫、氣急、咳嗽等。慢性病程者可出現杵狀指,桶狀胸。 (4)循環系統體征;多見於膈疝,待別是心包疝,老年患者及原有心功能不全的病人。膈疝可使縱膈移位,擠壓心臟使心排出量減少,心包疝引起急性心包填塞,臨床以心跳加快,血壓下降為常見,甚至發生紫紺、水腫、肝大、頸靜脈怒張等急性有心衰體征。

4、腹股溝管的構成,內容,臨床意義?

位於腹股溝韌帶內側1/2的上方由外向內下斜行的肌肉筋膜間裂隙。長4~5cm,有精索或子宮圓韌帶通過。腹股溝管有4個壁及內外兩個口。管的前壁為腹外斜肌腱膜,在外側1/3處有腹內斜肌的起始部,後壁為腹橫筋膜,在內側1/3處有聯合腱,上壁為腹內斜肌與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韌帶,內口為腹環,外口為皮下環。 腹股溝管和海氏三角都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區。在病理情況下,若腹腔內容物經腹股內管環,進入腹股溝管經皮下環突出下降入陰囊,形成腹股溝斜疝;若腹腔內容物不經腹環,而從海氏三角處膨出,則形成腹股溝直疝;若腹腔內容物經股環、股管,隱靜脈裂孔脫出到大腿根部皮下,則形成的是股疝。斜疝多發於青壯年男性,直疝多發於老年男性,股疝多見於女性。  內口為腹股溝管深環(腹環),定位於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1.5cm(約一橫指處)。此處也是男性輸精管和睾丸的血管會聚之處,其內側為腹壁下血管;外口為腹股溝淺環(皮下環),通常可容納一個示指尖端。 男性腹股溝管內有精索通過;女性腹股溝管較窄,有子宮圓韌帶通過。此外,髂腹股溝神經及生殖股神經的生殖支也進入腹股溝管。(百度)明白了嗎?

5、腹股溝斜疝怎麼治

除部分嬰兒外,腹股溝斜疝不能自愈,且隨著疝塊增大,必將影響勞動和治療效果,並因常可發生嵌頓和絞窄而威脅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除少數特殊情況外,均應盡早施行手術修補。

(一)非手術治療

1.嬰兒在長大過程中,腹肌逐漸強壯,部分有自愈可能,一般主張在一周歲內的嬰兒,可暫不手術,先用棉線束帶或綳帶壓迫腹股溝管內環,以防疝的突出。

2.對於年老體弱或伴其它嚴重疾病不宜手術者,可配用疝帶。方法是回納疝內容物後,將疝帶一端的軟壓墊對著疝環頂住,可阻止疝塊突出。疝帶可以白天佩帶,晚間除去。長期使用疝帶可使疝囊頸經常受到摩擦變得肥厚堅韌而增高疝嵌頓的發病率,並有促使疝囊與疝內容物粘連的可能。這是使用疝帶的缺點。

3.嵌頓性疝手法復位法:嵌頓性疝原則上應緊急手術,以防止腸管壞死。但在下列少數情況下:①如嵌頓時間較短(3~5小時內),局部壓痛不明顯,沒有腹部壓痛和腹膜刺激症狀,估計尚未形成絞窄。尤其是小兒,因其疝環周圍組織富於彈性,可以試行復位;②病史長的巨大疝,估計腹壁缺損較大,而疝環鬆弛者。復位方法:注射杜冷丁以鎮靜、止痛、鬆弛腹肌,讓病人取頭低腳高位,醫生用手托起陰囊,將突出的疝塊向外上方的腹股溝管作均勻緩慢、擠壓式還納,左手還可輕輕按摩嵌頓的疝環處以協助回納。手法復位,切忌粗暴,以免擠破腸管。回納後,應反復嚴密觀察24小時,注意有無腹痛、腹肌緊張以及大便帶血現象,也須注意腸梗阻現象是否得到解除。手法復位成功,也僅是一種姑息性臨時措施,有一定的危險性,須嚴格控制應用,成功後建議病人盡早進行手術治療,以防復發。

(二)手術治療

術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難、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內壓增加情況,應先予處理,否則,手術治療易復發。斜疝的手術方法很多,但可歸為高位結扎術、疝修補術和疝成形術三類。

1.高位結扎術:手術在內環處顯露斜疝囊頸,在囊頸根部以粗絲線作高位結扎或貫穿縫合術,隨即切去疝囊。此手術沒有修補腹股溝區的薄弱區,因此僅適用於嬰幼兒,因其在發育中腹肌逐漸強壯可使腹壁加強;但對成年人不能預防其復發。疝囊切除高位結扎術也適用於斜疝絞窄發生腸壞死局部有嚴重感染的病例。因當時不能進行疝的修補手術。

2.疝修補術:是治療腹股溝斜疝最常見的手術。修補在高位切斷、結扎疝囊頸後的基礎上進行的。修補應包括內環修補和腹股溝管壁修補兩個主要環節。內環修補只適用於內環擴大、鬆弛的病例;它是在疝囊頸高位結扎後,把內環處腹橫筋膜間斷縫合數針或作一「8」字縫合,以加強因疝內容物經常通過而鬆弛、擴大了的內環。這是疝修補術中的一個重要步驟,可以減少手術後疝復發;但對於內環區缺損不明顯的病人,並無必要。而腹股溝管壁的加強或修補是絕大部分腹股疝手術的主要步驟。但迄今尚無一種術式適用各種情況,故而方法很多,通常有加強腹股溝前壁和後壁兩類手術。(各種術式依主張如何修補的創制者而命名的)。

加強腹股溝前壁的方法有佛格遜(Ferguson)法。在切斷疝囊頸作高位結扎後,不游離精索,將腹內斜肌下緣和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在精索前面縫至腹股溝韌帶上,目的是消滅上述兩者間的空隙薄弱區。這是一種加強腹股溝管前壁的修補術。此法適用於腹橫腱膜弓無明顯缺損,腹股溝管後壁尚腱合的兒童和年青人的小型斜疝。

加強腹股溝後壁的方法有三種:①
巴西尼(Bassini)法、是切斷並高位結扎疝囊頸部後,將精索游離提起,在精索後面將腹內斜肌下緣和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縫至腹股溝韌帶上,以加強腹股溝管後壁。經此手術後,精索移位,處於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間。此法應用最廣,適用於成人腹股溝斜疝,腹壁一般性薄弱者。②赫爾期坦(Halsted)法。此法也是加強腹股溝管後壁。不同之處,在於精索稱位於皮下,在其深面先和腹內斜肌,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與腹股溝韌帶的對合縫合,再做腹外斜肌腱膜縫合。此法也適用於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斜疝,但由於精索移位較高,可能影響其發育,不適用於兒童與年青患者,適於老年人大斜疝。③麥克凡(Mc
Vay)法。此法與巴西尼氏法唯一區別處,是將腹內斜肌下緣、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縫於恥骨梳韌帶上,以達到加強腹股溝管後壁的目的。此法如同Bassini手術,將精索移位於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間。此式適用於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成人大疝、老年人和復發性斜疝。加強後壁的方法亦宜於不同情況的腹股溝直疝修補術。

3.疝成形術:適用於巨型斜疝、復發性疝、腹股溝管後壁嚴重缺損,腹橫腱膜弓完全萎縮,不能用於縫合修補的病例。手術步驟按Bassini法進行,在精索深面用同側腹直肌前鞘瓣,向外下方翻轉縫於腹股溝韌帶上;或用移植游離的自體闊筋膜以修補腹股溝管後壁,也可用各種人工製品材料如尼龍布、不銹鋼絲網、鉭絲網等。

(三)嵌頓性和絞窄性疝的處理原則

嵌頓性疝需要緊急手術,以防止疝內容物壞死並解除伴發的腸梗阻,絞窄性疝的內容物已壞死,更需手術。術前應做好必要的准備。如有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應迅速補液或輸血。這些准備工作極為重要,可直接影響手術效果。手術的主要關鍵在於正確判斷疝內容物的生命力,然後根據病情確定處理方法。判斷嵌頓腸管的生命力應先擴張或切開疝環,在解除疝環壓迫前提下,根據腸管的色澤、彈性、蠕動能力以及相應腸系膜內是否有動脈搏動等情況加以判定。凡腸管呈紫黑色,失去光澤和彈性,刺激後無蠕動和相應腸系膜內無動脈搏動者,即屬已經壞死。如判定腸管尚未壞死,則可將其送回腹腔,按一般易復性疝處理。但如嵌頓的腸袢較多,應特別警惕逆行性嵌頓的可能。所以,不僅要檢查疝囊內腸袢的生命力,還應檢查位於腹腔內的中間腸袢是否壞死。

如果檢查後認為腸袢生命力可疑,可在其系膜根部注射0.25%普魯卡因60~80ml,再用溫熱等滲鹽水紗布覆蓋該段腸管,或將該段腸管暫時送回腹腔,10~20分鍾後,再行觀察。如果腸壁轉為紅色,腸蠕動和腸系膜內動脈搏動恢復,則證明腸管尚具有生命力,可回納入腹腔。如腸管確已壞死,或經上述處理後病理改變未見好轉,或一時不能肯定腸管是否已失去生命力時,則應在病人全身情況允許的前提下,切除該段腸管並進行一期吻合。病人情況不允許腸切除吻合時,可將壞死或生命力可疑的腸管外置於腹外,並在其近側段切一小口,插入一肛管,以期解除梗阻;7~14日後,全身情況好轉,再施行腸切除吻合術。切勿把生命力可疑的腸管送回腹腔,以圖僥幸。

少數嵌頓性或絞窄性疝,臨手術時因麻醉的作用而回納腹內,以致在術中切開疝囊時無腸袢可見。遇此情況,必須仔細探查腸管,以免遺漏壞死腸袢於腹腔內。必要時另作腹部切口探查之。

凡施行腸切除吻合術的病人,因手術區污染,在高位結扎疝囊後,一般不宜作疝修補術,以免因感染而致修補失敗。

絞窄的內容物如系大網膜,可予切除。

(四)修補術手術步驟(以常見的Bassini法為例)

1.麻醉:多選用局麻,也可用腰麻,小兒宜用乙醚全麻。局部麻醉方法:1%普魯卡因溶液,約100毫升左右,首先在髂前上棘內側約2橫指處做皮內小丘,隨即浸潤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組織,用來阻滯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再在恥骨結節外側,即相當於外環的內上側,做皮下小丘,注入普魯卡因溶液於恥骨骨膜附近及精索周圍組織以阻滯局部神經。然後,在兩注射點之間,行菱形的浸潤麻醉(從皮膚、皮下組織、筋膜到肌層),必要時,再加沿切口作各層浸潤。

2.切口:在腹股溝韌帶上2厘米,切口起自腹股溝韌帶中點稍外斜行至恥骨結節上方(相當於外環處),切口與腹股溝韌帶平行,切開皮膚與皮下組織,顯露出銀白色的腹外斜肌腱膜與外環。

3.以手指找到外環,用有齒鑷在外環處提起腹外斜肌腱膜,以彎血管鉗細心分開深層組織,推開在腱膜下面的髂腹股溝神經,沿著纖維方向用直剪刀將腱膜剪開。然後用鈍力將腱膜兩葉分離、推開,內側顯露腹內斜肌、腹橫肌及其腱膜弓(或為聯合肌腱),外側顯露腹股溝韌帶的內面。

4.用牽開器將骼腹股溝神經和腹內斜肌、腹橫肌及其腱膜弓(或聯合肌腱)一起拉開,充分顯露提睾肌,沿肌纖維分開提睾肌,看到疝囊。有時,為了幫助辨識,囑病人用力咳嗽,可使疝囊沖動而鼓動起來。術者用有齒鑷輕輕提起疝囊,第一助手在離0.5cm處提起疝囊另一點,在此二點之間切開疝囊。將疝囊內的小腸、大網膜等內容物回納入腹腔,如有粘連,宜先分離。

5.以血管鉗夾位疝囊切口邊緣幾點,術前左手提起疝囊,左示指伸進疝囊內頂住囊壁,右手示指裹以鹽水紗布,用鈍力將疝囊與其周圍組織和精索分離。精索動靜脈與輸精管位於疝囊外側,與疝囊粘連,宜細心推開,特別要注意不可損傷靜脈引起出血。大此處,不可盲目動力,以免切斷或誤傷輸精管。

6.游離疝囊頸部一圈,然後在中間橫形切斷,分疝囊為近、遠兩部分。術前細心用鈍力或以剪刀分離近側囊壁,直至內環。然後將疝囊用血管鉗向四周牽開,再將探查疝囊內的內臟組織確已全部回納入腹腔後,用絲線在疝囊頸部(內環處)作荷包口或貫穿縫合。剪去多餘的疝囊壁,荷包口的遠端再以絲線貫穿縫合一次。將兩根縫合線分別以彎針從腹橫肌腱膜弓深面穿過腹橫肌、腹內斜肌兩肌淺面結扎,以期達到將疝囊殘端向高處移位,避免成為腹內壓直接壓住點的目的。如查得內環鬆弛寬大者,可將其附近腹橫筋膜縫合數針以修補加固。

7.遠側疝囊應根據粘連程度,可以全部、部分剝離,或者全部不剝離。但需檢查剝離的邊緣以及疝囊與精索的剝離面、予以妥善和嚴密的止血。

8.腹股溝管管壁修補(Bassini法):游離並以紗布條提起精索。在其深面用粗絲線將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與腹股溝韌帶內側面作間斷縫合,自上而下縫合3~4~
5針。最後一針應將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縫於恥骨結切的骨膜上,以防止最內端殘留三角形空隙,術後易引起疝的復發。近內環一針與精索間的距離可通過一小指尖為宜,避免過緊,引起精索血液循環障礙。

9.將精索放置於新位,再次檢查無出血後,以粗絲線間斷縫合腹外斜肌腱膜。分層縫合皮下及皮膚層。

其它的腹沒溝斜疝修補術1~7和9的步驟均相同,僅在第8項腹股溝管壁修補有異。如Mc
Vay法,在完成前7項後,將精索牽開,在恥骨上支的淺面切開腹橫筋膜,推開疏鬆組織,以顯示恥骨梳韌帶。術者左手示指沿恥骨梳韌帶由內向外側移動,直到觸到股靜脈,固定不動,以擋開股靜脈。此時將腹內斜肌、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的游離緣縫穿一針於恥骨梳韌帶上。然後,在第一針縫合和恥骨結節之間,再縫合2~3針。縫合完畢後,放回精索,在精索淺面縫合腹外斜肌腱膜。

6、鞘狀突能在生後自然閉合嗎

你好,如果積液量少,無任何症狀,說明未閉合的孔道小,可不用手術治療。內環處高位結扎鞘狀突手術,內環口為深環,位於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約一橫指處,是腹橫筋膜的一個卵圓形孔。孔的內側為腹壁下動脈,淺層有腹內斜肌,深層為腹 膜所覆蓋。手術徑路是從腹腔進去的,將內環周圍的軟組織封閉內環口,好像打荷包結那樣,復發少,很少影響到從腹股溝管內的精索、髂腹股溝神經等。

7、疝氣怎麼樣才能查出來?

普外科或男女專科都可以

(一)疝氣症狀
疝氣的症狀輕重不一,與疝氣的類型、疝內容物情況、有無嵌頓及絞窄等因素有關。
腹外疝早期僅有輕微的局部症狀,如局部脹痛,可發現能回復的腫塊等,不影響內臟功能,沒有全身症狀。隨著疝內容物增多,局部脹痛加重,伴下墜感。
疝內容物產生嵌頓,則會出現相應的全身症狀。
(1)如果疝內容物為小腸、結腸則可出現陣發性腹脹、腹痛、惡心、嘔吐、肛門排便排氣不暢等腸梗阻症狀。
(2)如果疝內容物為膀胱、腎臟則可出現明顯的泌尿系統症狀,如尿頻、尿急、尿痛、血尿、腰部疼痛等症狀。
(3)如果疝內容物為輸卵管、卵巢或大網膜,可有腹部鈍痛、腰骶部鈍痛及食慾減退、消化不良、腸道脹氣等非特異性消化道症狀。疝內容物絞窄時,則出現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狀,如發熱、白細胞計數升高、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甚至發生休克。
腹內疝發病較急,僅表現為消化道梗阻,尤其是先天性腹內疝術前診斷極為困難,多診斷為機械性腸梗阻,剖腹探查後始獲確診。手術後腹內疝的診斷,結合手術史,應有所提示,但又可能誤診為粘連性腸梗阻。創傷性膈疝症狀重,常伴有呼吸或(和)循環功能障礙,結合外傷史,易獲診斷。而先天性膈疝症狀不典型,易誤診。食道裂孔疝常誤診為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返流性食管炎,賁門炎等。
總之,腹外疝常可憑借症狀表現作出診斷,特別要注意早期症狀、局部症狀及症狀的發展演變,病史至關重要。而腹內疝則不易診斷,常被誤診。所以在診斷腸梗阻時,病因分析中要考慮到發生疝氣的可能,切不簡單作出腸梗阻的診斷,而漏診嵌頓疝,導致疝內容物的絞窄和壞死。
(二)疝氣體征
1.局部體征,
腹外疝局部體征出現早、比較明顯。典型體征為局部隆起可復性或不可復性腫塊,腫塊的位置、大小、形態、張力及有無壓痛等,因疝的種類及疝內容物不同而異。
(1)腹股溝斜疝之腫塊多呈圓形或梨形,經腹股溝管內環,通過腹股溝管、出外環口、進入陰囊。其外環口寬大,腹股溝管鬆弛,返納疝內容物後,手指壓迫內環口(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2cm處)則腫塊不再突出。
(2)腹股溝直疝腫塊多呈半圓形,從Hesselbachˊs三角區向前突出,不進入腹股溝管內環和陰囊。
(3)股疝腫塊位於腹股溝韌帶下,腫塊較小,不易返納。
(4)白線疝、臍疝腫塊呈半球形,多為無症狀腫塊。腰疝腫塊深在,不易觸及,局部可有壓痛。
(5)腹內疝多不能捫及腫塊,如能捫及且有壓痛,則常提示疝內容物嵌頓、絞窄。可復性疝腫塊質軟,少有壓痛,常於站立、咳嗽、排便等腹壓增加時出現,平卧或在腫塊表面加壓腫塊可消失。疝內容物若為腸拌時,在腫塊上聽診可聞及腸鳴音。
2.全身體征
(1)消化系統體征:以消化道梗阻為主要體征,如:腹脹、腸型,腹部不同程度、不同范圍的壓痛。腹內疝絞窄時則出現反跳痛,腹肌緊張等腹膜刺激征。腹部聽診可聞及腸鳴音亢進及氣過水聲。
(2)呼吸系統體征:主要見於膈疝,大量疝內容物進入胸腔,可影響患側肺泡的擴張,出現氣體交換障礙及低氧血症。主要體征是呼吸加快、口唇青紫、氣急、咳嗽等。慢性病程者可出現杵狀指,桶狀胸。
(3)泌尿系統體征;疝內容物為膀胱時、可有輕度恥骨上壓痛,如發生輸尿管或其開口處梗阻,可有腎區壓痛、叩擊痛,偶可捫及腎臟腫大。
(4)循環系統體征;多見於膈疝,待別是心包疝,老年患者及原有心功能不全的病人。膈疝可使縱膈移位,擠壓心臟使心排出量減少,心包疝引起急性心包填塞,臨床以心跳加快,血壓下降為常見,甚至發生紫紺、水腫、肝大、頸靜脈怒張等急性有心衰體征。
(三)疝氣鑒別
疝的診斷並不十分困難,但誤診誤治也非罕見。多數病例症狀典型、體征明確,一查便知,但如果不作深入探究和鑒別診斷,容易誤診。部分病例疝發生部位隱蔽或早期疝塊隱匿,局部無腫塊,使診斷困難。正是腹內疝的臨床表現與機械性腸梗阻一致,術前確診困難。膈疝,特別是先天性膈疝,症狀酷似上消化道疾病,也容易誤診。
疝的診斷方法主要依據詳盡病史,發病全過程、治療史、治療結果及相關病史,如腹部手術史、外傷史、結核病病史及其密切接觸史等。仔細進行局部和全身的體格檢查,注意腫塊的位置、大小、形狀、質地、張力、壓痛、紅腫、波動及腸鳴音和氣過水聲。全身體檢時重點在腹部,注意有無腸梗阻體征,疑有膈疝時,應特別注意呼吸、循環系統體征。具體病例的診斷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疝是否存在:具有典型疝塊的局部和全身症狀,又有明確的體征,確定疝是否存在並不困難。如果僅有疝好發區域的腫塊,或者僅有腹痛、腹脹、嘔吐、肛門排便排氣不暢及腸鳴音亢進等腸梗阻的典型表現,此時必須鑒別疝存在與否。對腹壁腫塊應追問腫塊發生、發展過程中是否"消失"過,是否有因腫塊增大引發消化道症狀或腹痛史。 體檢時應注意腫塊是否具有壓痛、加壓腫塊可否縮小或消失。如果腫塊從不"消失"或縮小,無任何症狀,無壓痛,壓之不縮小,不消失,特別是腫塊位置與疝好發部位不一致時,疝的診斷難以成立。必須指出,多數白線疝疝內容物為大網膜,疝環小且組織緻密,疝塊可以無變化,無症狀,易誤診為腹壁脂肪瘤。對於機械性腸梗阻,在尋找梗阻病因時,要考慮發生疝氣的可能性,需要作進一步檢查和鑒別診斷。首先要仔細檢查疝好發部位。如腹股溝區、股部、臍部、腹白線、腰部、會陰部等,了解有無疝塊,一些隱蔽部位的疝,如腰疝,疝塊較深,不易觸及,應注意局部有無壓痛,必要時應行B超檢查或疝囊造影術。直腸指檢則對診斷閉孔疝、會陰疝有重要意義。若疑有腹內疝或膈疝應攝站立位腹部平片或胸片,必要時可行胃腸鋇造影。
(2)腹外疝分為可復性疝、難復性疝和嵌頓性疝。可復性疝是指站立、咳嗽、負重、排便等增加腹內壓時,疝內容物進入疝囊,當平卧及腹內壓下降時能很容易返納腹腔。難復性疝為疝內容物不能完全回納腹腔內,但並不引起嚴重症狀。多因疝內容物和疝囊粘連,或腹壁缺損大、疝環寬大。滑動性疝通常也屬難復性疝。嵌頓性疝為疝內容物突然不能回納,發生疝塊局部疼痛、觸痛明顯,如嵌頓的內容物為腸管、則將產生急性腸梗阻症狀。
(3)疝內容物是否發生絞窄:疝內容物的絞窄是嵌頓的進一步發展,嵌頓和絞窄臨床上有時難以明確區分。腹外疝可根據疝塊嵌頓的時間、疝外被蓋的炎性侵襲程度來判斷。腹內疝則主要通過腹部體征及全身中毒症狀來分析。出現以下情況則提示腹內疝疝內容物已發生絞窄、壞死:①腹痛劇烈且呈持續性;②嘔吐頻繁,嘔吐物含咖啡樣血液或出現血便;③不對稱腹脹,腹膜刺激征,腸鳴音減弱或消失;④腹腔穿刺或灌洗為血性積液;⑤x線檢查見孤立脹大的腸拌或瘤狀陰影;⑥體溫、脈率、白細胞計數漸上升,甚至出現休克體征。

8、一般腹股溝斜疝修復術的手術步驟

(一)精索原位腹股溝斜疝修復術(Ferguson)
1.體位、切口 仰卧位。自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3cm處至恥骨結節,作與腹股溝韌帶平行的斜切口,長約6cm。
2.顯露疝囊 切開皮膚後,最先遇到的是淺筋膜淺層(即皮下脂肪)。切開此層時,可在術野見到兩條腹壁淺部動脈(即切口外段的腹壁淺動脈和切口內段的陰部外淺動脈),應一一結扎、切斷,防止不必要的出血,再順切口方向切開淺筋膜深層。
用纏紗布的手指向兩側鈍性分離淺筋膜深層下面的結締組織,顯露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外斜肌腱膜上切一小口,先用剪刀在腱膜下潛行分離,再用剪刀挑起腱膜,順纖維方向向上和向下剪開,以免損傷緊貼在腱膜下的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當向下朝外環剪開時,可用鑷子插入外環,將其撐開,以免損傷經外環通過的髂腹股溝神經。
用小止血鉗夾住並提起腹外斜肌腱膜的兩緣,用纏以紗布的示指在腱膜切緣深面向兩側分離。下外側緣需分離到腹股溝韌帶,上內側需分離出腹內斜肌、腹橫肌游離緣和聯合肌腱。分離過程中,注意不應損傷腹外斜肌腱膜深面的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
將腹內斜肌、腹橫肌用直角拉鉤向上拉開,顯露精索和覆於其上的提睾肌。在前方切開提睾肌,用小止血鉗輕輕夾住切緣拉向兩側,就可看到精索。
仔細分離精索,注意其周圍的組織,在精索的內上方尋找疝囊。有困難時,可囑病人用力咳嗽或收縮腹肌,使疝囊外突。辨清疝囊後,即可提起、切開。
3.高位結扎疝囊 欲求疝囊的高位結扎,首先必須將疝囊向上分離至內環處。分離疝囊時,可用止血鉗提起疝囊切開緣,並用左手示指伸入疝囊作為支持,再用右手示指纏以紗布仔細鈍性分離,逐漸將疝囊與精索等組織分開。如粘連較重,也可使用銳性分離。
向上分離疝囊見到腹膜外脂肪時,即已分至疝囊頸以上。在內環處應辨清附近的組織結構。在疝囊內側,常可見弧形的腹橫筋膜缺損緣。將手指經疝囊頸伸入腹腔內,可觸及腹壁下動脈在內環的內下方搏動。精索在疝囊的外下方,其中的輸精管常緊貼疝囊壁,分離時應避免損傷。然後用手指將疝內容物推入腹腔。
如果疝囊較小,可在頸部縫扎、切斷;如果疝囊較大,則可將疝囊游離緣提起,並將疝囊頸盡量拉出。在頸部高位用4號絲線作荷包縫合。扎緊荷包縫線後,再行縫扎加固,使局部腹膜不再存在袋形突出。然後在縫線遠端1cm處切除疝囊。縫合時必須注意避免損傷精索和腹壁下血管,還應避免扎住腹腔內臟器。如疝囊較大,可不分離疝囊下半段,只在其中部切斷後切除上半段,保留下半段,以減少組織損傷和出血。最後將疝囊殘端推回腹膜外間隙。
4.修復腹壁 在精索不移位的情況下修復腹壁各層。
首先,將上層精索輕輕向外下方拉開,用4號絲線間斷縫合腹橫筋膜的弧形缺損,一般需3~5針,縫合後的內環應使精索不受壓迫,約能通過一止血鉗尖為准。縫合時需注意避免損傷內側的腹壁下動脈及從腹橫筋膜深面穿出的精索外血管和恥骨血管。
其次,將提睾肌切開緣作間斷縫合後,用4號或7號絲線從上方開始將聯合肌腱間斷縫於腹股溝韌帶上,針距1cm左右。待全部縫好後,自上向下依次將線打結。腹股溝韌帶上的針孔要淺而寬,以防損傷股動、靜脈。幾個針孔不要縫在同一纖維束間,以防拉緊後撕裂,影響修復後強度。縫合時還要注意避免張力過大,影響癒合。
然後,將兩層腹外斜肌腱膜重疊,用4號絲線間斷縫合。縫至外環時,需注意保留能容納一小指尖的間隙,以免新形成的外環太小,影響精索內血液返流,發生術後陰囊水囊,甚至造成睾丸萎縮。同時尚要注意勿將髂腹下、髂腹股溝神經和膀胱縫住。
5.縫合 仔細止血,必要時用溫鹽水紗布敷壓創面,小出血點均應一一結扎;然後沖洗傷口,用細絲線間斷縫合淺筋膜深層和皮膚。一般情況下不需引流。
(二)精索腱膜下移位腹股溝斜疝修復術(Bassini)
手術開始步驟同精索原位腹股溝斜疝修復術。僅在修復腹壁時將精索移至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間,將聯合肌腱縫至腹股溝韌帶上,以加強腹股溝管後壁。修復時先用橡膠皮片將精索拉開,間斷縫合腹橫筋膜上的缺損。然後用4-0或7-0號絲線間斷縫合聯合肌腱和腹股溝韌帶,自上向下約縫4~5針。先不結扎,待全部縫好後再自上而下依次扎牢。將精索放在腹內斜肌外面,間斷縫合提睾肌,再重疊縫合腹外斜肌腱膜,外環處需能容納一小指尖。最後縫合皮下組織和皮膚。
(三)改良精索腱膜下移位腹股溝斜疝修復術——恥骨韌帶修復術(McVay)
恥骨韌帶是腹股溝韌帶向後反折為陷窩韌帶後,再向外延續至恥骨梳狀線上的韌帶。McVay根據屍體解剖症明:聯合肌腱和腹橫筋膜的止點不在腹股溝韌帶,而在恥骨韌帶,故修復時宜將聯合肌腱縫於恥骨韌帶上。這樣做的結果,可使疝的復發率降低,修復後發生股疝的機會也少。但恥骨韌帶距股靜脈較近,操作比較困難。
手術開始步驟同精索原位腹股溝斜疝修復術。在修復時,先拉開精索,將內環處的腹橫筋膜缺損間斷縫合。然後在腹直肌前鞘縱行切開,減少縫合的張力。用左手示指觸及股靜脈加以保護,再用4號或7號絲線間斷縫合聯合肌腱和恥骨韌帶3~4針。將精索置於腹內斜肌外面,重疊縫合腹外斜肌腱膜後,依次縫合皮下組織和皮膚。
(四)精索皮下移位腹股溝斜疝修復術(Halsted)
此法的特點是將精索移至皮下,可利用腹部的各層肌肉加強腹股溝管的後壁,減少疝的復發。適用於年齡大、疝囊大、腹壁薄弱的病人。
修復時,拉開精索,用細絲線間斷縫合內環處腹橫筋膜的缺損後,再用4-0或7-0號絲線將聯合肌腱縫在腹股溝韌帶上,最上一針不能縫得太緊,以免壓迫精索。然後將精索置於腹外斜肌腱膜外面,再將腹外斜肌腱膜重疊縫合。有時在精索自內環通出處尚需將腹外斜肌腱膜切口上端另切一橫行小口,切斷部分纖維,使精索不致受壓。最後將精索置於皮下層,間斷縫合皮下組織和皮膚。
(五)腹橫筋膜修復術(Shouldice)
Shouldice手術最本質的部分是修補內環口及腹股溝管底部的腹橫筋膜。此法主要適應於巨大的斜疝、直疝和直、斜疝並存的馬褲疝。
疝囊切除前的步驟同前。分離囊頸時必須達到內環口處,把內環口周緣的腹橫筋膜邊緣分離出來,在頸部行荷包縫合或貫穿結扎,切除疝囊遠端,任疝囊殘端退縮回內環口內腹膜外間隙。此時以解剖鑷子或止血鉗提起內環口內側緣的腹橫筋膜,看到並向後推開腹壁下動脈及其它腹膜外脂肪組織,向恥骨結節方向剪開腹股溝管後壁的腹橫筋膜。
首先提起腹橫筋膜上側瓣,分離其下的脂肪層,繼而提起下側瓣,注意來自腹壁下動脈的分支穿通該筋膜瓣走向提睾肌和精索,即精索外動脈,在分支基部予以切斷、結扎。下緣筋膜瓣必須分離至其融合至腹股溝韌帶深部處。充分止血後,進行腹橫筋膜修補和內環重建。採用雙對抗縫合技術,用4-0或7-0號絲線從下端開始向上遞行交叉連續縫合。下外側筋膜瓣重疊縫到上內側瓣的深面,一直縫達內環外側緣,留下精索出口。
然後,將上內側筋膜瓣的游離緣蓋在外側瓣上面,再把上瓣游離緣與下瓣同腹股溝韌帶深面融合處連續自上向下縫到恥骨結節附近,與最初的一針縫線打結,縫合針距2mm~4mm,以不同深度,縫成不平的鋸齒狀,以增加強度。完成腹股溝管後壁修復和內環口重建。
最後,把聯合肌腱和腹橫肌腱膜(弓),縫合到腹股溝韌帶上,以增強腹股溝管後壁。精索置於腹外斜肌腱膜下,縫合該腱膜。

與內環口和腹股溝韌帶中點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