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椎管狹窄,腰椎間盤突出,後縱韌帶骨化必須手術才能治療嗎?
一般認為必須手術治療。療效肯定,技術成熟。
中醫葯治療,從未見過公開發表的專業刊物中有文章證實其療效。
如果是三級甲等醫院,正高級職稱,聽專家的。
2、韌帶骨化怎麼治療
李時珍在其劃時代醫葯巨著《本草綱目》中收載了常見的骨傷科疾病治療方葯,並將骨傷科疾病的治療醫理、葯理、方劑、葯物密切連貫,醫葯相照,學用兩便,為骨傷科臨床辨證施用,提供了極大方便。可以說《本草綱目》是一部簡明實用的骨傷科臨床指南,李時珍不愧是一位學驗俱豐的骨傷科大師。今就李時珍的骨傷科學術思想作如下研究探掘。1科學認識骨傷科疾病現代骨傷科的范疇包括了創傷、骨折、脫位、骨病、先天性畸形等方面。《本草綱目》在卷首「百病主治葯」中開宗明義地介紹了有關諸風、項強、濕、諸氣、瘀血、脅痛、腰痛等有關骨傷科疾病的病名、葯物和治法。並另列了跌仆折傷一章,專題介紹了內治活血、內治接骨、外治散瘀接骨、杖瘡等病種的治法和葯物。總觀《本草綱目》全文,李時珍對骨傷科疾病的認識是全面的,詳盡的。《本草綱目》中包含了以下疾患:跌仆損傷,骨折,骨疽,扭傷,關節病,風寒濕痹,腰痛,壓傷,指斷,行遲,鶴膝風等。對每一個病種,李時珍又進行了分類。如腰痛,李時珍分為腎虛、濕熱、痰氣、瘀血、閃肭、風寒等六個類型,分別詳述了所主葯物、方劑及用法,對今之骨傷科醫者治療腰痛仍有指導意義
3、內側副韌帶骨化如何治療
病情分析:
治療(1) 急救處理在受傷現場進行及時的局部制動、冷敷、加壓包紮和抬高患肢是十分必要的。(2) 推拿手法可指針血海、陽陵泉、陰陵泉、委中、太沖、足三里等穴,強刺激按壓1分鍾;提彈膝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緩慢做膝屈伸活動數次。在韌帶附著處手法刺激不宜過多,以防局部鈣化或骨化加重,形成佩利格尼林-施蒂達病。(3) 葯物治療
4、膝蓋骨韌帶骨化(膝蓋骨骨關節炎)該如何治療?
膝蓋骨叫髕骨,你說的應該叫髕韌帶鈣化,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退行性病變。可以是由於以前長期勞損誘發局部急性或慢性的炎症,發炎過後的韌帶失去了正常的彈性。也與缺鈣有很大的關系。中醫理論來說,多數是因為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筋帶失去濡養造成。不過在膝部這個地方更常見的是關節里頭的十字韌帶鈣化。不知道令堂是哪種?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治療起來就有一定的方向了。你應該帶令堂到醫院找專科的醫生(中醫)看,以中醫治療為主,配合適當的理療和功能鍛煉。還有,可以採用局部封閉,就是局部注射葯物溶解鈣化的組織。葯物很多種,我就不多說了。反正找正規的專科醫生看就沒錯的。呵,我就是。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意見,簡單地說出來,不知道你看得明白否?願令堂早日康復!
5、哪些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患者可以保守治療?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以保守治療為主,非必要者一般不宜手術治療,而對無臨床症狀的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患者不需治療,因其病變發展緩慢,可長期觀察,避免其頸部外傷,不宜從事頸部容易受傷的職業及運動項目,當出現臨床症狀時應積極進行治療。
對具有頸肩部疼痛而無神經脊髓受損症狀者;或有頸脊神經根損害表現者;或有較輕脊髓受壓症狀者;或後縱韌帶骨化在椎管內佔位小於30%,脊髓造影無明顯梗阻者均應首選保守治療。
保守治療方法與頸椎病的保守療法基本相同,包括頸圍制動、小重量牽引、推拿按摩、理療、葯物治療等,同時應避免從事頸部活動多、容易發生頸部外傷的職業及運動項目,注意休息,不參加較重的體力勞動等,以避免頸部外傷。病人有患椎移位時可進行輕手法復位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直接引起椎管狹窄,椎管壁與脊髓硬膜之間的緩沖間隙減小或消失,外力易造成脊髓損傷;而且在外力作用下,骨化區的頸椎穩定不動,而作用力即集中作用於少數未骨化的頸椎節段上,加上非骨化區常常已有骨贅增生、節段性不穩、椎管狹窄等明顯的退行性改變,有時外力並不大,不足以引起頸椎骨折脫位,但容易引起非骨化區發生嚴重的頸脊髓損傷。因此,應避免頸部外傷、大重量牽引及重手法推拿按摩,以防脊髓損傷,發生意外。高位頸脊髓損害伴有呼吸困難者,有較高的死亡率,應引起高度重視。
6、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治療
1.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的保守治療對於有頸項部疼痛及頸部活動受限等局限性症狀以及具有輕度神經症狀的患者,例如有雙手手指麻木等的病例,應選擇保守治療。保守治療的方法包括口服葯物、膏葯外敷、溫熱理療、支架療法和注射葯物等。口服葯物常用的有止痛解痙劑、消炎鎮痛劑和肌肉鬆弛劑等。此外,為了改善神經症狀也可用維生素B12制劑。膏葯外敷可緩解局部疼痛,使用具溫熱效應與清涼效應的膏葯都可有收效。溫熱法是理療的手段之一,如石蠟療法等,對相應的病例很有效。支架療法的目的是保持頸椎安靜、矯正頸椎的不良位置與姿勢以及防止頸椎的非生理性運動,有軟型與硬型兩種支架可供選用。支架制動2~3個月後症狀多獲緩解。但是,頸椎的間歇性牽引法與推拿療法因有引起症狀加重的病例報道,不應選用。用於注射的葯物有消炎鎮痛劑,維生素B12制劑等常規葯劑也確有一定療效,近年來亦用於臨床,顯示其確有鎮痛效果。此外,前列腺素制劑也被用來改善脊髓的血流,對於手足麻木者具有療效。
2.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的手術治療
(1)基本原則:手術治療的基本原則是解除骨化的後縱韌帶對脊及神經根的壓迫,但在具體要求與操作上一定要細心、耐心和精心,否則易造成手術療法的失敗。
(2)手術方法:手術方法有兩種減壓法,即自前方顯露椎體、刨削切除椎體、刨削切開骨化的後縱韌帶,將漂浮的後縱韌帶拉向前方,再於椎體刨削部植骨固定的前路法和自後方入路,切除椎板擴大椎管以期對脊髓減壓的後路法。兩種方法現均較定型,現分別敘述如下。
①前方減壓法:
A.病例選擇:骨化范圍(或脊髓受壓的長度范圍)為3個椎體以下者,適用前路法。因為前方減壓融合術適應證是骨化范圍較小,最多是4個椎體者,但在某些情況下骨化范圍達5個椎體時也還能施行手術。
B.術前准備:術前先給患者裝上Halo支架。手術時,Halo支架的前方暫時拆除。
C.手術步驟:以脊髓造影片所示的充盈缺損處為中心,切除2~3個椎間盤,再用咬骨鉗將椎體部分咬去,並用氣磨鑽磨削切除椎體的後緣。隨著椎體後緣的切除,黃白色的骨化的後縱韌帶便逐漸顯露於術野。骨化物的四周,即其與椎體相延續的部分應完全削開,以使骨化物游離。
上述操作應在顯微鏡下進行,為了避免對脊髓的異常壓迫,切勿隨意牽拉骨化物,待到確認骨化物四周均已軟化時即暫停操作,並讓骨化物逐漸地自行向前方浮升。
D.術後處理:術後2~3周以CT觀察,此時顯示骨化物大多都向前方移動。被削除椎體處植入髂骨塊者,可允許於術後1周左右在Halo支架支持下開始步行。症狀改善的時間因病例而異。病變早期施術者可立即改善;晚期施術者則要在術後2~3個月方才恢復;也有因減壓的刺激而引起暫時性上肢癱瘓者,大多在術後1~2個月恢復。
②後方減壓法:後方減壓法即椎板切除術,或稱椎管擴大術,適用於多個椎體後縱韌帶骨化者,由桐田開始應用,現已得到推廣。椎板切除的范圍為脊髓造影所見阻塞部分再加上上、下各1個椎體。手術時先將諸棘突切除,再用咬骨鉗咬薄椎板,然後用氣鑽將椎板繼續磨削到硬膜也能隱約可見的菲薄程度,此時用剪刀將菲薄的椎板自正中線處切開,並向左右擴延,使硬膜囊逐漸膨隆而獲得減壓效果。與普通的椎板切除術相比,此種椎板切除術可以免除硬膜囊與脊髓的部分性膨隆,從而開創了一下子就將脊髓全段性減壓的先例。此外,研究者們也探索了多少還保留一些椎管形態的椎管擴大術。如今已有將椎管中間敞開而兩側保留的岩崎法,正中切開加植骨的黑川法,只切開單側椎板的平林法等,這些方法各有其優缺點。作者選用較方便的岩崎法,即用咬骨鉗將椎板咬薄,其正中部則用氣磨、鑽磨削到幾乎穿透到硬膜的程度,然後再在椎板的兩側刨掘出兩條溝槽,以便翻開並擴大椎管。
(3)術後處理:術後一般卧床2周,並逐漸利用支具進行站立位及步行訓練,約2~3個月後出院。
(4)手術並發症:
①前路手術並發症:在前路法,有因氣管、食管被拉鉤長時間牽拉所致的暫時性咽喉痛,有因聲門水腫而造成的呼吸困難,也會引起前面提過的脊髓刺激征及暫時性根性障礙,甚至有發生單側上肢癱瘓的病例。上述症狀經觀察後一般在數月內消失。在手術操作上,前路法有移植骨片移位、滑脫及植骨片插入過深等問題。植骨片滑動多因骨塊過大所致,因而須留心將大小合適的骨塊插至恰當的位置。如骨片移動度過大,有必要重新手術,放妥骨塊。對手術後2~3天起症狀漸漸惡化甚至造成四肢癱瘓者,應用X線、CT等檢查手段確認骨塊的位置。如安放過深,應從前方再次手術糾正之;如骨塊位置正好而癱瘓情況嚴重,則可從後方行椎板減壓術。總之,千萬不能錯過再手術的恰當時機。前路法手術操作的又一問題是,在損傷了骨化物旁的硬膜並造成腦脊液漏出時,雖可用纖維蛋白予以修補,但仍會產生腦脊液瘺,此時不應置放引流過久,應拔去引流條,並對局部皮膚外方加壓,一般均能自愈。
②後路並發症:後入路手術操作的並發症主要是,在行椎板減壓時,如果損傷側方的硬膜,也可引起腦脊液瘺。採用纖維蛋白糊進行修補一般均能癒合。如硬膜再次損傷,則只能用人工硬膜片修補之,此時務必注意防止感染。
(二)預後
作者根據不同的病情,分別對諸多患者進行了前路和後路法手術,效果均屬良好,尤其是起病後發展迅速及病程較短者,以及年紀較輕的病例。而老年患者及外傷後致病者的療效則較差,可能是由於老年病例中不少是多次發作、病情不斷惡化,以致脊髓病變已呈不可逆改變的緣故;而在外傷性病例,則主要是由於,受骨化物壓迫的、已處於病理狀態的脊髓,如再受外傷勢必容易招致不可逆變化。此外,尚有其他問題,包括後路法有行多節段椎板切除術後椎節不穩定的問題,以及前路減壓術椎管長度受限制的問題等。因此,欲獲得良好的療效,應對具有脊髓症狀者及早施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