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骶結節韌帶綜合症骶結節韌帶綜合症
您的情況考慮是慢性腰臀及恥骨聯合軟組織損傷,建議行椎板、小關節、橫突\恥骨聯合銀質針溫熱治療。
+針對性功能鍛煉,應該效果不錯。
(謝衛東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上海同濟醫院謝衛東 http://tongjixwd.haodf.com/
2、"恥骨下角"是什麼意思?
在女性,妊娠期恥骨聯合會有小許的活動.測量恥骨聯合比較有意義的應是恥骨弓的角度了,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坐骨支,恥骨下支和弓狀韌帶圍成.兩側坐骨支與恥骨下支連成恥骨弓,它們的夾角稱為恥骨下角.
3、骶結節韌帶如果拉傷會怎樣??
各種軟組織損傷(扭傷、拉傷、挫傷):直接使用接骨散外敷,它局部給葯,使葯能快速滲透到損傷的部位,快速止痛消腫,活血化瘀,接骨續筋,達到治療目的,而且安全可靠,有條件的理應首選.新傷2-3天止痛消腫,3-6天治癒.3個月以內的傷一般2-3副葯就治癒了.嚴重的需要3-4副葯.陳傷需要3-6副葯。軟組織損傷應急時治療,以免發生神經粘連,肌肉萎縮等其它後遺症和並發症的出現.注意事項:有外傷、皮膚嚴重過敏者禁用
4、骶髂關節的結構部位
在關節面周圍特別是後部,骨骼極為粗糙,以作為韌帶的附著點。這些韌帶對該關節起著重要的加固作用。
骶髂前韌帶:寬而薄,位於關節的前面,連接骶骨骨盆面的側緣與髂骨耳狀面的前緣。
骶髂後短韌帶:起自髂粗隆和髂骨耳狀面後部及髂後下棘,斜向內下方,止於骶骨外側嵴和骶關節嵴。
骶髂後長韌帶:骶髂後短韌帶的淺層,自髂後上棘達第2至第4骶椎的關節突,向內與腰背筋膜相連,向外與骶結節韌帶相鏈接。
骶髂骨間韌帶:為堅強的纖維束,被骶髂骨後韌帶覆蓋,連接髂骨粗隆與骶粗隆間,由縱橫交錯的短纖維構成,填充於關節囊的上方和後方。
骶結節韌帶:位於骨盆後方,強韌而寬闊,呈扇形,起自髂後上、下棘和骶、尾骨的後外側。纖維斜向外下,集中止於坐骨結節的內側緣。
骶棘韌帶:呈三角形,位於骶結節韌帶的前方,起於骶、尾骨的外側,集中止於坐骨棘,其起始部位為骶結節韌帶所覆蓋。
5、盆骶是哪裡說得通俗點
盆骶是屁股最大的骨頭。
盆骶隱隱疼痛,一般情況常因為局部損傷炎症引起,可以外科檢查明確。必要時拍片等檢查。
建議飲食清淡加強營養適量補鈣。注意休息。可以外科檢查明確,必要時應用鎮痛消炎葯物。如雙氯芬酸納緩釋片。
拓展資料:骨盆由左、右髖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間的骨連接構成。界線:由骶骨岬、弓狀線、恥骨梳、恥骨結節,恥骨聯合上緣構成的環形線。
骨盆被斜行的界線分為兩部:界線以上叫大骨盆,又稱假骨盆,其骨腔是腹腔的髂窩部;大骨盆參與腹腔的組成。界線以下叫小骨盆,又稱真骨盆,其內腔即盆腔,前界為恥骨和恥骨聯合,後界為骶、尾骨的前面,兩側為髖骨的內面、閉孔膜及韌帶,側壁上有坐骨大、小孔。
盆部系指界線以下的小骨盆部分,它包括盆壁、盆膈和盆腔器官等,盆腔上口由界線圍成,下口封以盆膈。盆膈以下的軟組織稱為會陰。
小骨盆有上、下兩口,上口又稱為入口,由界線圍線;下口又稱為出口,高低不平,呈菱形,其周界由後向前為尾骨尖、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坐骨下支、恥骨下支、恥骨聯合下緣。兩側恥骨下支在恥骨聯合下緣所形成的夾角叫恥骨角,男性約為70~75°,女性角度較大,約為90~100°。
假骨盆與產道、性功能無直接關系。真骨盆容納子宮、卵巢、輸卵管、陰道及鄰近的輸尿管、膀胱、尿道、直腸等器官。人體直立時,骨盆上口平面向前下傾斜,女性的傾斜度比男性稍大。女性骨盆是胎兒分娩出的產道,所以男女骨盆有著顯著的差異。
6、如何瘦臀?
現代辦公人群的悲慘現狀:
業績不突出,腰椎間盤突出!
事業沒做大,屁股先坐大了!
下圖這種體態――我們稱之為下交叉體態,挺腹屈髖臀下垂,就經常見於辦公人群中。
他們由於長時間的久坐,導致臀部肌肉薄弱,表現為很大且下垂的屁股。所謂「事業沒做大,屁股坐大了」,說起來那是一把辛酸淚呀。
在進化史中,人類開始站立後,骨盆會在重力的作用下跟著發生變化。四足步行時,脊柱――四肢承重,而站立時卻變成了頭部――脊柱――下肢承重。而臀大肌卻是人體保持直立的重要解剖基礎。
一、臀大肌的解剖和功能
臀大肌是臀部體積最大肌肉,同時質量也最大,由於其對人體直立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其含有更多的耐力型I型慢肌纖維,適於連續的耐力性運動。
臀大肌是強有力的登山肌,是髂腰肌的拮抗肌。在背下部疼痛中常常涉及到它。該塊肌肉上方附著於髂骨後面臀後線,骶骨和尾骨的後面,骶結節韌帶,下方移行至闊筋膜張肌髂脛束和大轉子。其功能是伸展大腿,特別是在屈曲位,如爬樓梯或從座位站起時。臀大肌是由起自L5,S1,S2的脊髓背根的臀下神經支配,臀下神經自自梨狀肌和骶棘韌帶之間的坐骨大孔穿出骨盆,與臀下動、靜脈伴行,行於臀中肌和臀大肌之間,達臀大肌深表面,支配臀大肌。
臀大肌在很多情況下是處於離心收縮的狀態,即臀大肌被拉長的狀態下發揮著作用,這樣可以控制我們身體的運動,如彎腰,前傾時,下樓梯等動作。而在走路時,足跟著地後,臀大肌發揮作用,防止髖關節過度屈曲。當然,臀大肌向心收縮時有著伸?和外旋的作用。臀大肌還可通過髂。脛束支撐處於完全伸展狀態下的膝關節。
臀大肌和?繩肌作為主要的伸?肌,而當臀大肌無力時,?繩肌就會過度用力,最終持續緊張,會變的緊而無力。患者可能會主訴自己大腿根部一直有一根筋吊著(這也可能跟闊筋膜張肌和股四頭肌有關)。在現代人中,臀大肌薄弱非常常見,可能造成腰椎變直,髖關節後伸從而使腰椎過伸,關節突受壓。
臀大肌疾病的患者一般會發生骶髂關節、臀溝和大腿後側的疼痛,甚至腰痛。坐骨結節稍上方可引發整個臀部甚至深處疼痛,整個骶骨下部並向外側放散至髂嵴下,坐於堅硬物體上可引發劇烈腰痛。
這些症狀會在患者表現出前傾姿勢時加重,患者可能表現為骶骨部位疼痛,或者尾骨疼痛,感覺坐立不安。
二、松解臀大肌的作用
1、可透過臀大肌治療臀上皮神經
臀上皮神經是由腰1、2、3脊神經後支的外側支所發出的一組皮膚分支,該支穿過厚厚的腰部肌層和堅韌的腰背筋膜而下達皮下,然後在皮下繼續下行並跨越髂嵴中部至臀部上面,分布於臀上外側以致股骨大轉子區皮膚。皮神經是該區皮膚的感覺。
由於臀上皮神經各分支在行程中穿過較厚的肌層和腰背筋膜,並跨越堅硬的髂骨嵴後到達臀上部。因此,腰部軟組織發生急慢性損傷時,臀上皮神經往往同時受累。該神經發生損傷時,可引起神經及周圍軟組織充血、水腫,甚至出血,日久可導致神經軸突和髓鞘的變性反應,神經束呈梭狀增粗,從而呈現神經痛症狀。
2、骶結節韌帶是由骶尾骨至坐骨結節之間的韌帶,是構成骨盆出口後壁肛三角的重要韌帶。在臀大肌下穿行,我們一般可以透過臀大肌松解下層的骶結節韌帶。實施一組從上至下的深層按壓,由骶骨、尾骨開始,直至坐骨結節。
三、6個臀大肌的鍛煉動作
練習一:俯卧抬腿
(在有專業治療師協助的情況下,這是一項很好的鍛煉項目)
俯卧,一膝屈曲90度,治療師一手置於臀大肌上,另一手置於股骨後側。使訓練者緩慢抬起大腿離床,並持續5秒鍾,該動作主要由臀大肌完成。
注意:不能旋轉軀干。
練習二:深蹲
相信大家對深蹲已經很熟悉了,但我們還是要把動作要領強調一遍――如果蹲的不對,少益而多害哦!
Step 1直立,雙腳分開與臀部同寬,雙手平舉
Step 2將重心放在腳跟,像往椅子上坐那樣慢慢坐下去
Step 3將臀部推到身後,身體下移,直到大腿與地面幾乎平行
Step 4慢慢回到站立姿勢
練習三:臀橋練習
Step 1仰卧,雙腿彎曲於身前90,雙手平放在身體兩側
Step 2將臀部抬至空中,使膝蓋、上身、頭部呈一條直線
Step 3保持幾秒鍾,慢慢回到平躺位置
練習四:髖關節抬高
Step 1仰卧,雙腿彎曲於身前90,雙手平放在身體兩側
Step 2將臀部抬至空中,使膝蓋、上身、頭部呈一條直線
Step 3將一條腿的膝蓋抬起靠近胸部,放下
Step 4換邊進行,練習20組
練習五:單邊抬腿
Step 1仰卧,左膝彎曲,右腿伸直
Step 2將臀部向上抬起,使膝蓋、上身、頭部呈一條直線
Step 3慢慢將身體和腿部放回起始位置。
Step 4左腿完成10次練習,換邊進行。
請把本文分享給你最關心的人吧!
脊近完美,讓你的關心更專業!
歡迎關注我們,如果你有任何關於頸肩腰腿痛、或是形體健康的問題,請在評論區與我們交流~
7、骶髂怎麼念啊
讀作:[dǐ qià]
骶髂關節由髂骨的耳狀面與骶骨的耳狀面構成。關節面扁平,彼此對合非常緊密,屬平面關節。關節囊緊張,緊貼於關節面周緣,其周圍有許多強韌的韌帶加強,關節腔狹小,呈裂隙狀,因而骶髂關節活動性很小,有利於支持體重和傳遞重力。於老年部分關節面融合,關節活動基本上消失。
首先找到髂前上嵴(經過肚臍劃一條與人體長軸成45度的斜線,在腹部外下側可以摸到骨頭凸起,那就是髂骨的髂前上嵴),在髂前上嵴水平向下移4到5cm,在這個水平所對應的腰部(已經接近臀部了是吧),該關節是軀干骨與下肢帶骨的連接關節,正常人此關節不能活動,孕婦在分娩時此關節可做小幅度活動(高齡產婦即使分娩此關節也無法活動)。
(7)骶結節韌帶痛擴展資料骶骨兩側與髂骨形成骶髂關節,前部有關節軟骨和滑膜,關節間隙寬度一致,關節面清楚銳利;後部是韌帶性的,關節間隙稍寬而不規則,關節面薄而不銳利。兒童期骶髂關節前、後兩部無明顯區別,關節間隙較寬,前後間隙寬窄一致,關節緣輪廓模糊。
輔助結構:
1、骶髂骨間韌帶:骶髂骨間韌帶為眾多短而堅強的纖維束,位於關節軟骨之後,為骶髂後韌帶所覆蓋,纖維的方向雜亂,是兩骨之間充填於關節後方與上方不規則間隙的主要連結結構。
2、骶髂後韌帶:骶髂後韌帶為堅強的纖維束,從骶外側嵴向外斜至髂骨,加強關節後部。
3、骶髂前韌帶:骶髂前韌帶為寬薄的纖維束,是關節囊前方增厚的部分,內側起自骶骨盆面的外側,向外止於髂骨耳狀面的前緣和耳前溝。
4、骶結節韌帶:骶結節韌帶為一堅強的纖維束,起點較寬,一部與骶髂後韌帶相融合,由髂後上棘和髂嵴的後部向下止於坐骨結節,其附著處由坐骨結節沿坐骨支前延為鐮狀突。
5、骶棘韌帶:骶棘韌帶呈扇形,甚為堅強,韌帶的基底由骶尾骨的側面向外止於坐骨棘,其後部為陰部神經所越過。
8、梨狀肌綜合征的病因病理是什麼?
1 .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的解剖學基礎( 1 )梨狀肌:呈三角形,梨形,起自骶骨外側部的盆面,相當於第2 、3 、4 骶椎平面,肌束通過坐骨大孔走出盆腔,約成水平狀抵達臀部,止於股骨大粗隆上緣後部。有一部分纖維起自坐骨大切跡上緣與骶結節韌帶的盆面出坐骨大孔向外向前行,呈一圓腱,在臀中肌止點部深處止於股骨大轉子上緣的內側。梨狀肌穿行坐骨大孔時,將坐骨大孔分為梨狀肌上孔和梨狀肌下孔。梨狀肌上孔由梨狀肌上緣和坐骨大切跡構成,梨狀肌下孔由梨狀肌下緣和坐骨棘、骶棘韌帶構成。梨狀肌上孔有臀上神經、臀上動脈、臀上靜脈穿出,梨狀肌下孔有臀下神經、臀下動脈、臀下靜脈、坐骨神經、股後神經、陰部神經等穿出。一旦梨狀肌變異刺激或壓迫周圍的血管神經而容易產生疼痛等眾多症狀,主要是通過梨狀肌上、下孔的血管神經所分布支配的區域部位決定的。梨狀肌由第 1 、2 骶神經支配,參與髖關節的外旋與外展。( 2 )坐骨神經:為身體中最大的神經,起自腰4 、5 及骶 1 、2 、3 ,通過骶叢,出梨狀肌下孔以後在臀大肌的深處跨過上孖肌、閉孔內肌、下孖肌、股方肌及大收肌的後面下行至股後部。至臀大肌下緣的下方即位於闊筋膜的深處,過大轉子與坐骨結節之間至大腿後面,多在腘窩上角附近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二終支,在小腿三頭肌深面伴脛後動脈下行,通過內踝後方至足底。坐骨神經在大腿後面從坐骨神經發出關節支,支配大腿股後肌群,而脛神經和腓總神經,支配膝蓋以下的諸肌群。坐骨神經受累則會出現股後肌群、小腿諸肌群,乃至踝趾的功能障礙。2 .梨狀肌損傷跌倒時臀部直接著地而傷及此肌;髖部扭轉時梨狀肌急劇收縮或收縮不協調牽拉損傷此肌;梨狀肌反復受到牽拉或損傷。肌肉受到損傷可引起疼痛,或由於損傷程度較重,形成彌漫性腫脹、攣縮,造成坐骨大孔狹窄,嵌壓、刺激坐骨上、下孔通過的血管神經而導致不同的血管神經受擠壓症狀。梨狀肌慢性損傷後發生粘連、肥厚,並使梨狀肌同周圍的血管、神經發生粘連,再受到寒冷的刺激,使梨狀肌產生痙攣而攣縮,刺激或擠壓了坐骨上、下孔的血管、神經,引起局部的血循障礙,使局部發生充血水腫、滲出等無菌性炎症改變,使上述的病理過程持續發展,並形成惡性循環。3 .其它病因 部分女性因慢性附件炎或一些骶髂關節病,患者病損由骨盆波及梨狀肌而產生症狀。由於腰骶部閃挫,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骨性關節炎等其它病變,使由椎間孔到臀部一段的坐骨神經粘連而造成可移動的范圍縮小,故病人活動時梨狀肌收縮而擠壓,牽拉坐骨神經而引起疼痛。
9、骶骨骨折的臨床表現
視受損程度不同,骶骨骨折的臨床症狀差別較大,檢查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疼痛
對外傷後主訴骶骨處持續性疼痛者應詳細檢查。清晰地條狀壓痛大多因骨折所致,並可沿壓痛的走向來判定骨折線。傳導叩痛較腰椎骨折輕,尤其是在站立位檢查時。
2.懼坐
坐位時重力直接作用於骶尾處而引起疼痛,因此患者喜取站位,或是一側臀部就座。
3.皮下淤血
因骶骨淺在,深部損傷易顯露於皮下,因此在體檢時可發現骨折處的血腫、皮下淤血或皮膚挫傷、擦傷等。
4.肛門指診
肛門指診時可根據壓痛部位、骨折處移位及有無出血,推測骨折線走行、有無明顯錯位及是否為開放性骨折等。
5.馬鞍區感覺障礙
波及骶孔的骨折可刺激骶神經支而出現馬鞍區感覺過敏、刺痛、麻木及感覺減退等各種異常現象。
6.骶骨骨折分型
(1)橫形骨折 橫形骨折可見於骶骨的各個平面,但以中、下段為多見。
(2)縱形骨折 縱形骨折較橫形骨折少見,均為強烈暴力所致,多與骨盆骨折同時發生,或是出現一側性骶髂關節分離。一般情況下,骨折線好發於側方骶孔處。嚴重者傷側半個骨盆及同側下肢向上移位,並可能出現膀胱、直腸症狀和腹膜後血腫。
(3)粉碎性骨折 多系直接暴力作用於局部而引起的星狀或不規則狀的粉碎性骨折,移位多不明顯,臨床上如不注意檢查,易漏診,並應注意觀察X線片。
(4)撕脫骨折 由於骶結節韌帶所致的骶骨側下緣附著點處撕脫,骨折易漏診,應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