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椎骨韌帶

椎骨韌帶

發布時間:2020-03-28 12:28:36

1、簡述椎骨的一般形態

「一般椎骨都有一個椎體和一個椎弓,椎弓上有七個突。 各部椎骨特點 椎骨外形不規范 抓住要點能分辨 頸椎體小棘分叉 橫突有孔最明顯 胸椎連肋關節面 棘突疊瓦下斜尖 腰椎承重體最大 棘突後伸寬又扁

2、韌帶什麼樣子的大圖

位於關節腔周圍的稱囊外韌帶。位於關節腔內的稱囊內韌帶。位於關節囊上的,即關節囊纖維層增厚部分稱關節囊韌帶。

還有一種韌帶是由腹膜皺襞形成的,它是由腹膜壁層與臟層之間或腹膜臟層與臟層之間移行而成的。這種韌帶有的是由單層腹膜形成,有的是由雙層腹膜形成的。



(2)椎骨韌帶擴展資料:

韌帶的主要成分為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膠原纖維使韌帶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剛度,彈力纖維則賦予韌帶在負荷作用下延伸的能力。韌帶大多數纖維排列近乎平行,故其功能多較為專一,往往只承受一個方向的負荷。

由於韌帶很堅韌,因此可以加強骨的穩定性,可使內臟固定於正常位置,限制其活動范圍。人體內的主要韌帶有膝關節交叉韌帶、腹股溝韌帶、喙肩韌帶、肘關節的橈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等。有些韌帶是胚胎器官的殘存遺跡,如動脈韌帶是胎兒時期的動脈導管封閉而成,肝圓韌帶則由臍靜脈萎縮形成。

3、腰椎骨的骨頭里韌帶傷了一般腰是打直還是彎曲?????

你好,一般是腰椎生理彎曲變直,但也不是絕對的

4、連接椎骨的長韌帶和短韌帶分別有哪些

連接椎骨的長韌帶和短韌帶主要有五條,即三長兩短。

三條長韌帶:

①前縱韌帶,連接於椎體之前。

②後縱韌帶,連接於椎體之後。

③棘上韌帶,連接於棘突之後。

兩條短韌帶:

①棘間韌帶,連接於棘突之間。

②黃韌帶,連接於椎弓之間。

臨床意義:腰椎穿刺時由外向內依次經過的韌帶是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

(4)椎骨韌帶擴展資料

椎骨間的連結主要有椎間盤、韌帶和關節等

椎間盤

1)位置:位於相鄰椎體之間。

2)構成:由纖維環和髓核構成。纖維環為環形的纖維軟骨,連於上下椎體之間,髓核為膠凍狀,位於中央。

3)臨床意義:纖維環後外側較薄弱,用力過猛時可致髓核脫出而壓迫脊神經。

脊柱的整體觀

(1)前面觀:椎體自上而下依次增大,骶尾部又逐漸縮小,與承受體重壓力密切相關。

(2)後面觀:棘突上下排列成一條直線。各部棘突方向有所不同,頸部棘突較短,胸部棘突向後下呈疊瓦狀排列,腰部棘突近水平後伸。

(3)側面觀:可見四個生理彎曲,即頸曲、胸曲、腰曲、骶曲。主要起減緩震盪作用。其中,頸腰二曲凸向前,胸骶二曲凸向後。

5、腰穿,經過椎骨之間的韌帶有?

你好,這是麻醉或解剖知識,腰穿依此經過的有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
故韌帶有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

6、連接椎骨的韌帶,由後向前依次是

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

7、脊椎骨錯位,韌帶拉傷能治好嗎?(完全的治好)

韌帶是連接兩塊骨頭的組織。韌帶拉傷的部位會出現腫脹和淤血,韌帶拉傷的治療辦法是在拉傷之後馬上做到以下幾點: 1.休息、馬上停止運動,不要讓受傷的關節再負重 2.冷敷。冰塊或者其它冷敷可以幫助減少疼痛和腫脹,因為降低溫度可以減少血液循環。每次冷敷15到20分鍾,每天三到四次。 3.壓迫。用綳帶或其他辦法壓迫受傷局部可以減少出血、淤血。綳帶產的緊度要適中,你能感覺到有壓力但又不會讓你支端發麻或缺血。 4. 抬高患肢。抬高患肢的主要目的是減少腫脹,促進血液迴流。關於韌帶拉傷鍛煉中由於外力使關節活動超出正常生理范圍,造成關節周圍的韌帶拉傷、部分斷裂或完全斷裂,這稱作關節韌帶扭傷。最容易發生關節韌帶扭傷的部位在膝關節、手指關節和踝關節。 關節韌帶扭傷後,局部腫脹、疼痛、壓痛,有皮下出血的可看見青紫區。早期正確處理關節韌帶扭傷非常重要。因為韌帶組織不易再生恢復,如果處理不當或誤診而轉成慢性疾病,可能遺留功能障礙,且以後易再次扭傷。 急性損傷發生後,應立即停止活動,以減少出血。立刻用冷水沖損傷部位或用冰塊冷敷局部以達到止血的目的。然後覆蓋綳帶加壓包紮防止腫脹。韌帶完全斷裂或懷疑並發骨折的,在加壓包紮後必須請醫生進一步檢查和治療.經過24~48小時後,損傷部位的內出血已停止,這時可用溫熱毛巾熱敷或按摩以消腫和促進血液吸收.在進行溫熱敷時,溫度不要太高,時間不宜太長,按摩時也不宜太重,以免加重滲出、水腫或發生再出血。為了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應注意動靜結合,在沒有疼痛感覺的前提下進行早期活動。基本痊癒後,應加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練習,提高關節的相對穩定性.

8、脊椎骨的韌帶炎用什麼葯

你好,脊椎韌帶炎是一種無菌性炎症引起的病症。你這個情況可以局部用扶他林軟膏按摩.可以吃扶他林。日常生活中應避免過勞、矯正不良體位加強腰背肌鍛煉,以促進氣血流通,增強腰部筋肉的力量。

9、椎骨之間的連接結構有哪些

椎骨 椎骨共24個,可分為頸椎(7個)、胸椎(12個)和腰椎(5個)。它們都具有類似的形態和功能,但又有各自的特殊之處。
椎骨的一般形態
一般椎骨都有一個椎體和一個椎弓,椎弓上有七個突。
椎體約呈短圓柱狀,內部為骨松質,外為薄層骨密。上、下椎體以軟骨連成柱狀,支持體重。椎弓在椎體後方,與椎體相連的部分叫椎弓根,稍細,上下各有一切跡,下切跡較明顯。相鄰椎骨之間在椎弓根處形成椎間孔。椎弓的後部呈板狀,叫椎板。左右椎板相連形成完整的椎弓。椎體和椎弓共同圍成椎孔,24個椎骨的椎孔連成貫穿脊柱的椎管以容納保護脊髓。椎弓上有七個突:向後方伸出的一個叫棘突,多數可在背部正中線摸到;左右各伸出一個橫突,棘突和橫突都有韌帶和肌肉附著;椎弓上下各有一對突起,叫上、下關節突s,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相對,以關節面組成關節。
頸、胸、腰椎的主要特徵
⑴頸椎(如圖:頸椎上面、第7頸椎上面),共7個,第1、2頸椎屬特殊椎骨,將單獨介紹。一般頸椎的椎體較小,近似長方形,其上面的左右兩端上翹,與上位椎骨椎體側緣構成關節,有病變時可致椎間孔狹窄壓迫脊神經,產生症狀。頸椎椎孔較大。橫突生有橫突孔,是頸椎最顯著的特點。橫突孔內有椎動、靜脈走行。橫突末端可分前後兩個結節,特別是第六頸椎,前結節肥大,又叫頸動脈結節,頸總動脈在其前方經過。頸椎關節突不明顯,關節面近於水平位。頸椎棘突一般短而平,末端分叉。第7頸椎棘突不分叉且特長,在頸部皮下,容易捫到,故又名隆椎。
⑵胸椎(如圖:胸椎上面、胸椎側面)共12個。從上向下椎體逐漸增大,橫截面近三角形。椎體的後外側上下緣處有與肋骨頭相接的半關節面叫肋凹。橫突的前面也有橫突肋凹,與肋結節形成關節。棘突長,伸向後下方,鄰位椎骨的棘突依次掩疊。呈瓦楞狀排列。關節突明顯,其關節面位於冠狀方向。
第1胸椎體的肋凹有一個圓形的全肋凹和一個半圓形的下肋凹;第10胸椎只有一個上肋凹;第11、12胸椎各有一個全肋凹,橫突無肋凹。
⑶腰椎(如圖:腰椎上面、腰椎側面)共5個。椎體大,約呈蠶豆形。椎孔大。棘突為板狀,位於矢狀方向平伸向後。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面近矢狀方向。
特殊椎骨
⑴寰椎atlas(如圖:寰椎上面、寰椎下面)是第1頸椎,呈環形。分前弓、後弓和左右側塊。前弓較短,內面有關節面叫齒突凹。側塊上面有橢圓形關節凹,與枕骨髁構成環枕關節,下有圓形關節面與第2頸椎連接。上關節凹後方有椎動脈溝,椎動脈出橫突孔經此溝而入枕骨大孔。後弓長,中點略向後方突起,叫做後結節。環椎無椎體、棘突和關節突。
⑵樞椎axis(如圖)為第2頸椎。椎體上方有齒突,與環椎齒突凹形成關節。在發生學上齒突來自第1頸椎椎體。樞椎其餘形態同一般頸椎。
椎骨的常見變異
椎骨在動物進化(種系發生)和個體發育過程中,都經過由間充質至軟骨,再由軟骨骨化的階段。脊柱的分段也是逐漸由魚類只分軀干椎和尾椎的階段到陸生動物分化出頸、胸、腰、骶、尾5段的過程;人類出生前脊柱只有一個向後凸彎的彎曲,出生後隨著抬頭和坐立姿勢的發展,才相繼出現向前凸彎的頸曲和腰曲。
在脊柱各段落之間的椎骨形態變化,是逐漸過渡的。在過渡處常發生變異,如腰椎和骶骨的節數可互有增減,形成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這類變異可導致慢性腰痛。
椎骨的骨化可因某些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畸形,如椎弓由左右各一骨化點骨化,最後在正中線癒合而形成,但於腰下部和骶部,常見兩側椎弓骨化點不癒合,造成椎管後壁裂縫或敞開,僅由軟組織覆蓋,這種異常叫脊柱裂,嚴重者有腦膜膨出甚至神經功能障礙。

10、連接骨椎體的三條韌帶是什麼啊

在相鄰椎骨的椎弓之間的叫椎弓間韌帶,由彈性結締組織構成,呈黃色,故又稱黃韌帶。黃韌帶有很大的彈性,連接著相鄰的椎板,協助椎板保護椎管內的脊髓,並限制脊柱的過度前屈。此外在各棘突之間、各橫突之間,分別生有棘間韌帶和橫突間韌帶。

與椎骨韌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