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後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後的相關問題
可以適度走路,建議不要騎自行車,避免意外.適度活動.
1,避免在潮濕處睡卧,不要汗出當風,不要在出汗後,即洗涼水浴或洗腳,以防風,濕,寒三邪氣對膝關節的侵害.膝關節不過於勞累或負荷過重.
2,早期患者最關鍵的治療是穩定關節,堅持做雙則股四肌等收縮的靜力訓練,即取卧或坐姿,雙下肢伸直,用力綳緊大腿前方肌肉群,持續10~20秒,放鬆5~10秒;重復20~30遍;每日4~5次.做三周有效.每日堅持0.5~1小時步行,自我按摩雙腿.
3,關節腫脹,疼痛加重時應休息.避免深蹲,負重,上下樓梯等活動,同時請醫生配合理療和葯物治療.症狀好轉後停葯,堅持以上訓練為主.
2、10月4日做了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取自體的。術後一周了。
醫生的話是對的,你現在必須聽從醫生的。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康復。
你的韌帶重建,就是縫合的方式將新舊韌帶連接在一起,如果你膝蓋動的多了,或者動的幅度大了,肯定會影響的,不排除新舊連接處再次斷裂。什麼時候可以動,還得問那位醫生,還要復查。
3、打球受傷後做了 前交叉韌帶手術,並且取了自身的肌腱來修復(肌腱是什麼?),以及韌帶修復,請問,在自
解剖學上所說的韌帶,按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筋,肌腱就是肌肉的端頭上類似於筋的結構組織。 像你這種情況,取自身肌腱對以後的身體不會有任何影響,別說是四厘米,就是八厘米、十厘米也不會有任何的影響。 這個手術的細節是這樣的,修復前交叉韌帶的時候,本身就需要取自身肌腱來修復或者加強。此時在做手術的術野里,可以見到的肌腱組織有:髂脛束、半腱肌肌腱、髕韌帶和腘肌腱,根據術者的工作習慣或者當時的方便程度,可以任選其一,取來用之。取的時候並不是全取,而是在不損害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取一部分,怎麼說呢,就是劈下一條來吧。一條不夠用的話,就換個地方再劈一條。呵呵。這樣下來,損傷得到了滿意的修復,原有的功能也沒有被損害。呵呵,手術做完了問題解決了!
這回你明白了吧!
另外,並不是手術做完了就萬事大吉了,還有術後的功能恢復。至於怎麼鍛煉、需要注意的事項、什麼時候復查等等,你還需要與你的主治醫師多多溝通,畢竟你的情況他才是最清楚的。然後遵醫囑,一步一步慢慢來。
好了,最後祝你早日康復!
4、膝蓋前交叉韌帶重建韌帶自取還是異取好
注釋是什麼?
5、前叉韌帶重建取自體韌帶哪的比較好
?
6、如何在前十字韌帶重建後對膝蓋附近的肌肉進行鍛煉
首先要說明:
以下介紹的所有練習方法,必須在專業醫生和治療師的指導之下才可以開始練習。同時由於不同醫院的手術方式和臨床處理不同,練習方法和時機可能會有相應的不同,所以可以作為術後康復的參考。濰坊市人民醫院骨外科王軍
一、炎性反應期:(手術後0-1周)
要注意的問題:
這個時期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手術之後怎麼來擺放自己的腿。
正確的方式是:手術的腿要放於枕頭上墊高,好能在卧床的時候高於心臟的位置促進循環。腳尖要豎直向正上方,不要歪向一邊。最重要的是膝關節下方應該空出來,千萬不能用枕頭墊著膝關節底下,不能讓腿成為稍微彎曲的位置!
這個體位讓膝關節一直處於10-30°的微屈狀態,膝關節的關節間隙會比較大,關節最為放鬆,所以疼痛也輕,患者自己會覺得這是最舒服的姿勢。但是這會造成膝關節的後側關節囊總是在放鬆的狀態,同時髕下脂肪墊在手術刺激之後會有些增生,就可能長到擴大的前側關節間隙裡面。關節的後面組織攣縮被拉緊,前面又有東西佔位卡住,膝關節的伸直角度就會受限!(嚴重的後果是什麼,寫在《關節為什麼會粘連》裡面了)
所以只要不是疼痛得不能忍受,還是要讓腿盡量保持伸直的體位才更有利於功能的恢復。
同時要注意的是另一個問題就是:
即使手術後的疼痛很輕,狀態很好,也不要過多的行走!更不要覺得是腿的問題,就用行走當作為練習的方法!
覺得不能走路就要練習走路是非常錯誤的認識!走路是下肢非常復雜的功能,要有足夠的肌力、活動度,本體感覺要沒問題,關節要足夠穩定,疼痛和腫脹也要在一定限度之內,等等等等,絕不是試著去走就能練出來的。
同時手術後的初期和早期過多行走,勢必會造成膝關節的腫脹和積液,不但影響功能的恢復,持續的腫脹和炎症還會危及組織的癒合!
而且在這個階段由於疼痛和無力,還有恐懼感和自我保護的心理,走路的姿勢並不正確,都是「一瘸一拐」走路的。這樣的姿勢練習得越多,錯誤動作的「動力定型」就越鞏固,記得越牢,很多患者在膝關節功能恢復到一定水平之後走路還是「瘸」,一部分原因就在這里。
所以早期除了日常生活必須的活動(去廁所、洗臉刷牙之類),就不要下地練習走路了。
當然,這些話的意思絕不是說走路會引起諸多不良後果,所以能不走路就不走路,能不下地就不下地,盡量少活動就是對的。如果不是組織條件不允許,或者是手術中的一些處理不允許(比如半月板的縫合、軟骨的某些處理),該下地負重和走路的時候是一定要走的,只是要控制好下地的時間和走路的量。不敢下地負重就會造成軟骨的退變,關節控制能力和本體感覺的下降和骨質的脫鈣,同樣影響功能的恢復和組織的癒合!
記得幾年前有一首電視劇的主題歌曾經傳唱很廣,叫做「該出手時就出手」。在這里我們也可以套用這句話,就是「該負重時就負重,該走路時就走路」 !走路過多和過少都是問題,象前面說到的,只進行日常生活必須的行走,不要用行走來練習就好了!
需要做的康復功能練習:
手術當天:
在麻醉消退之後,就可以開始活動腳趾和踝關節,來促進循環和知覺的恢復。如果疼痛不是難以忍受,就可以開始做前面《踝泵-簡單但重要的下肢功能練習》中詳細介紹過的踝泵練習。
手術後1天:
手術後的24小時,如果生命體征穩定,疼痛不是難以忍受,就可以在保護之下扶雙拐,手術這條腿的腳不著地的行走。但是象前面說過的,只鼓勵去廁所之類必須的日常生活活動,絕對專門去不能練習走路!
(1)「踝泵」練習:
就是主動的屈伸踝關節,要求動作緩慢、用力、在不引起明顯疼痛的范圍內最大限度活動、反復連續進行練習。
最好是不睡覺的時候就盡可能多做,至少也需要5分鍾/小時。才能達到促進循環、消退腫脹、防止深靜脈血栓的重要意義。具體機制和內容詳細寫在《踝泵-簡單但重要的下肢功能練習》裡面了。
(2)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
就是大腿前面的肌肉(應該算肌群),綳勁和放鬆交替活動的練習。要求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之下盡可能地多做,要每天大於500-1000次才有效果。這個練習可以盡量避免下肢肌肉的萎縮,同時也能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500-1000次看起來好像很多,實際仔細想想就知道這個量遠遠不夠了!下肢的功能是站立和行走,上下樓梯等等,也就是說是克服體重在工作,那麼輕輕的綳勁和放鬆的運動強度能有多大呢?相信大家已經明白意思了。練習作用微乎其微,只能是減緩萎縮,對於股四頭肌這樣大的肌肉,遠不夠維持和提高肌力的!
具體的機制和練習方法詳細寫在《股四頭肌等長收縮-下肢經典肌力練習》裡面了。
(3)腘繩肌等長練習:
腘繩肌就是大腿後側的肌群,前面一篇《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的康復(二)-關節鏡下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的簡單介紹》裡面已經提到過這個肌群的位置和作用了。
練習方法就是用腳後跟和小腿同時向下用力壓床面,或者是腿下面墊的枕頭。這時候如果用手摸著大腿的後面,就能感覺到腘繩肌的收縮變硬。要點是下壓的時候要保持腿伸直,否則膝關節彎曲可能會引起疼痛或者造成損傷。
同樣是要求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多做,也要大於每天500-1000次。原因和機制前面說過,就不再重復了。
(4)直抬腿練習:
在這里,要分不同情況練習了,就是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練習的時機和量會有所不同。
採用腘繩肌肌腱(具體點說就是股薄肌、半腱肌的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或者是使用異體肌腱,再或者是人工韌帶的患者,由於膝關節前側的損傷較小,疼痛也就比較小,所以可以開始嘗試著做直抬腿練習。
但這個時期不要求時間和次數,主要是要維持神經肌肉的控制能力,防止失用。所以只要每隔一兩個小時能抬起一下就可以了,太多的練習會增加疼痛!
具體練習方法詳細寫在《直抬腿-下肢經典肌力練習》裡面,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5)如果是採用髕腱(骨-腱-骨)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患者,髕腱切口處會非常疼痛,就可以推遲到術後2-3日再嘗試「直抬腿」練習,不必勉強練習增加疼痛和炎症。
手術後2天:
(1)繼續加強上面的各項練習。
(2)下地行走之後,可能會有患腿充血的脹痛的感覺,要加強「踝泵練習」,來促進肢體遠端的血液迴流。
要提醒的是,不要因為怕充血的感覺幾天都不下地,在床上卧床休息的時間越久,再下地的時候,充血脹痛的感覺就會越明顯越難受。還有可能造成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問題會更多。所以如果醫生認為組織的情況允許,就要適當嘗試下地和負重,延誤只會增加並發症,沒有任何好處。
(3)加強直抬腿練習:
目的是強化股四頭肌的肌力,為膝關節的穩定和下地行走負重等等打下基礎。一般練習的量是: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練習,1-2次練習/日。具體練習方法詳細寫在《直抬腿-下肢經典肌力練習》裡面,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4)開始側抬腿練習(包括內側和外側直抬腿):
目的是強化大腿內外側的肌肉,
採用腘繩肌肌腱(具體點說就是股薄肌、半腱肌的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患者,由於取腱的切口偏內側,可能在練習內側直抬腿的時候疼痛會明顯,可以暫時推遲1-2天再開始練習。具體練習方法詳細寫在《直抬腿-下肢經典肌力練習》裡面,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一般練習的量是: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練習,1-2次練習/日。
(4)後抬腿練習:
採用腘繩肌肌腱(具體點說就是股薄肌、半腱肌的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患者,由於取的就是大腿後群腘繩肌的肌腱,所以可能在練習內側直抬腿的時候疼痛會明顯,可以暫時推遲3-5天再開始練習。具體練習方法詳細寫在《直抬腿-下肢經典肌力練習》裡面,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一般練習的量是: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練習,1-2次練習/日。
以上的所有直抬腿練習,在力量增強之後,都可以在踝關節處綁個沙袋作為負荷,來強化練習更好的加強肌肉力量。練習的量還是30次/組,組間休息30秒,2—4組連續練習,1-2次練習/日。注意要增加的是負荷的重量,不是增加次數和時間,具體方法參看《肌力練習的一些原則》。
手術後3天:
根據手術和組織的情況,由醫生決定是否能夠開始早期的被動關節活動度練習。
(1)同樣是繼續加強以上的各項練習。
(2)患腿的負重和及平衡練習(注意是否有半月板的縫合和關節軟骨的處理):
在可以下地患腿可以沾地負重的基礎上,站在牆壁或椅子等等隨時可以扶穩保護的位置。
雙腿的肌肉都要綳勁,好能控制身體的平衡,之後逐漸移動身體的重心,增加患腿的負重和用力的程度。這樣在1-2周的時間里,逐漸達到患側單腿可以完全負重站立的程度。
一般的練習量是5分/次,2次/組,2-3組/日。什麼時候練習到可以患腿單腿站穩1分鍾了,就可以脫拐走路了。當然還是要小心保護好!
(3)根據情況開始被動的膝關節屈曲練習:
在微痛的范圍之內,肌肉完全放鬆,採用「床邊垂腿」的方法。練習的時候把夾板或者支具去掉,練習之後一定要再戴好夾板!
整個過程式控制制在10分鍾左右,不要反復進行,1次/日練習,避免炎症和疼痛的增加。更要避免暴力推拿和盲目追求角度加快練習!
具體的方法寫在《膝關節彎曲角度的康復功能練習》裡面。
(4)上面的膝關節屈曲練習之後,要即刻冰敷20分左右,避免腫脹和出血。如果平時關節內有明顯發熱、發脹的感覺,可再冰敷2—3次/日。當然,還有棉花腿加壓包紮的時候,就不必冰敷了。
(5)膝關節伸展練習:
手術之前膝關節伸直就不能達到正常的患者,必須練習伸直,否則以後的伸直受限就很難解決了!
如果手術前角度正常,注意文章開始時正確體位的擺放就可以了,等到屈曲角度加大之後再開始伸展練習。
同樣是練習的時候摘掉夾板或者支具,練習完再戴好夾板!要注意的是應該和被動屈曲練習間隔盡可能長的時間(比如上午練習彎曲,下午練習伸直)。才能避免反復的屈伸刺激造成膝關節的炎症和腫痛增加。
7、做玩後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後要注意什麼?
您好:一、術後常見症狀1. 後方疼痛現在前交叉韌帶重建的主流技術是用自體腘繩肌腱。術後的這種疼痛一般為取腱時取腱器造成皮下組織、深筋膜等損傷引起,表現為大腿後方或者膝關節後方疼痛。此類疼痛一般持續至術後1周左右,也有患者根本就沒有此類疼痛。有時會有少量出血滲至皮下也會有刺激從而產生疼痛。患者可以自己觀察,若看到大腿後方或者膝關節後方的皮下有淤血,輕度壓痛,沒有明顯腫脹,就是正常現象。這種疼痛較輕或僅有壓痛,一般在術後1周左右出現,會持續3-4周。2. 體溫升高術後體溫輕度升高,在38℃以內,持續不過4天,一般為術後吸收熱,屬正常情況。如果體溫超過38℃或體溫盡管在37.5℃左右但持續時間大於4天,要警惕術後感染或呼吸道等感染,需盡快就醫。3. 關節腫脹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膝關節一般都會有腫脹,因軟骨等損傷的程度不同,腫脹的程度也不一樣。較輕的患者在術後4-6周腫脹就會好轉,一般在術後3個月內可以消腫,如果軟骨損傷較重,術後6-8個月膝關節腫脹的患者也有。一般建議3個月以上膝關節沒有消腫的患者要及時就醫。膝關節腫脹一般為積液引起,若感覺膝關節腫脹很明顯、張力很大(有時會伴有體溫升高),應看門診,由手術醫生根據情況決定是否要穿刺抽液及加壓包紮等。3個月以內的輕度腫脹,若正在進行膝關節屈膝等角度康復,可加強冰敷(詳見後述)。若膝關節活動度已經恢復,可以外用關節洗葯、口服扶他林等進行消炎,同時加強膝關節肌力練習(詳見後述)。4. 內踝淤血重建前交叉韌帶取腱處或者骨道口會有少量出血,出血量若在20-30ml以上則不能在其附近吸收。不能吸收的出血會沿著皮下與深筋膜之間的間隙向下流之內踝處停留,慢慢滲出,在皮下形成青紫等淤血的表現,按之有輕度疼痛。這種現象一般在術後7-10天出現,持續3-4周。5. 皮膚麻木這種麻木的特殊區域是取腱切口的前下外側或者小腿內側,其它區域麻木需就醫。此類皮膚麻木的原因為取腘繩肌腱時隱神經損傷,有臨床研究認為取腱時用斜切口可以減少隱神經的損傷,但仍不能有效避免。這種麻木不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影響,但是會引起輕度不適或恐慌。大部分麻木感在術後3個月-6個月恢復,有的要延續到術後1年左右。6. 行走不利所謂行走不利即是行走時有「瘸」的現象。一般多見於術後膝關節伸直受限,術後早期有些患者往往注重於屈膝練習,伸直往往差3-5°,這樣患者在行走時患膝會「拖後腿」,造成瘸的現象。這種情況應該到門診找手術醫生,由醫生除外其它導致膝關節伸直受限的原因後及時加強伸直練習。還有兩種情況:一是患膝關節周圍肌肉萎縮,解決方法是加強力量練習。二是合並軟骨修復、半月板縫合等手術,負重行走較一般重建手術延後,解決方法是適當增加行走時間,找雙下肢平衡的感覺。行走不利的另外一個常見現象是膝關節屈伸時靈活度不夠,這種情形一般在術後2個月左右膝關節活動度完全恢復後表現尤其明顯,與患者此時的期望值較高有關。正常的靈活度不夠一般在活動後會有好轉,術後5個月左右時,膝關節的靈活度一般會完全恢復正常。 二、康復時的常見問題及注意事項1. 支具佩帶北醫三院運動醫學研究所的前交叉韌帶術後佩帶支具俗稱「彎夾板」。夾板的使用一般需嚴格按照康復要求進行,第一個月24小時佩帶,第二個月晚上睡覺時可拆下,第三個月出門行走時需佩帶。有些膝關節肌肉力量較好的患者,應由醫生決定是否提前結束夾板的使用。夾板的主要作用是維持膝關節的穩定,保護重建韌帶,避免使其受到過度牽拉;當然,保護過度了,膝關節肌肉就會萎縮,這兩者之間的權衡須與醫生商討。佩帶支具的常見問題是「下墜」。解決的經驗來自患者:用一折疊毛巾包繞內踝上方一周,然後將最下方的尼龍搭扣在毛巾上裹緊,依次從下往上系緊尼龍搭扣。2. 屈膝練習屈膝時會產生疼痛,因人而異。嚴格按照康復程序練習的患者,一般不會有問題。同時行半月板縫合、內側副韌帶等膝關節其它穩定結構修復手術的患者,屈膝會有一些困難,疼痛的程度稍重,要有毅力。需要注意的是,屈膝練習時,從伸直到既定屈膝角度不要太快,一般進行時間為10-20分鍾,到了既定角度,要停留10分鍾,停留時即可開始冰敷。伸直後,可用手揉捏膝關節上、內、外肌肉,感知其僵硬程度並與對側做對比,若有僵硬,可自行按摩使之放鬆。屈膝練習最重要的就是放鬆,有的患者放鬆很好,屈膝就會很順利,屈膝時疼痛輕微,屈膝完畢疼痛即止。有的患者比較緊張,主要是怕痛,屈膝就會有困難。後一類患者如果較長時間都不能學會放鬆,導致屈膝進程過緩,主要表現為每次屈膝時都會「很痛」,屈膝之後膝關節的疼痛時間大於5分鍾,需及時求助手術醫生。前一類患者也不要操之過急,屈膝進程太快,尤其是術後6周左右時,易使重建韌帶發生鬆弛。需要注意的是,術後6周時,部分患者自我感覺很好,能夠戴著支具或者不佩戴支具進行慢跑或快跑等,很是危險。3. 學會冰敷冰敷與屈膝進程密切相關。屈膝時及屈膝後均要冰敷。准備冰袋:超市購物的大塑料袋,內裝水600ml-800ml,置入冰塊,冰塊與水的比例約1:1,上述冰水混合物的量可根據膝關節大小自行調整。扎緊袋口,盡量排除口袋內空氣,這樣冰袋容易貼服。冰敷部位:膝關節前方、內外側。屈膝練習時疼痛的部位一定要納入冰敷。注意事項:冰袋與皮膚之間用一毛巾相隔;每次冰敷持續20分鍾左右,頭次冰敷可能要持續25-30分鍾,這樣會感覺到整個關節內部都「涼透」;皮膚冰痛持續5分鍾要停止冰敷,防止凍傷;兩次冰敷間隔40-60分鍾,一次屈膝練習後冰敷6次;根據次日膝關節腫脹的程度調整冰敷的次數,逐漸掌握適應自己的冰敷次數,屈膝練習期間以膝關節輕度腫脹(可在復查時讓醫生協助判斷)為宜。4. 靜蹲練習靜蹲不僅可以練習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正確的靜蹲姿勢及時長對腰椎、頸椎等都有好處。正確的靜蹲姿勢康復方案中有,這里所要強調的是:1.靜蹲之前一般要經歷一段時間直抬腿練習,注意增加直抬腿的時間和負荷(在小腿上加重物),一般推薦直抬腿將患膝肌肉力量達到正常的80%以上再進行靜蹲練習。2.靜蹲時,後背不能倚在牆上,不能讓牆分擔體重!3.膝關節屈曲角度不要太大,除了少數肌肉力量較強的患者,一般膝關節屈曲不要超過60°。4.靜蹲時,腰挺直、頭後伸,除了膝關節肌肉緊張外,身體其餘部分均須放鬆。5.練習後,膝關節前方、內側肌肉疼痛是練習姿勢正確的有效證據。請注意,靜蹲後膝關節內疼痛加重是異常表現,會對膝關節造成損傷,加重髕股關節軟骨病變。凡出現這種情況,要注意改變方式:一是患膝肌肉力量改善不夠,要加強直抬腿練習。二是靜蹲時未避開痛點。6.靜蹲的時間必須要節節提高,不能停滯不前,這樣肌力才會順利增長。7.練習時可用種種娛樂方法來轉移疲勞,比如說看電視、電影,聽音樂、聽有聲小說等等。5. 關節內響膝關節活動度練習順利後期,開始正常行走了。有一些患者會發現膝關節內會有響聲,有些響聲較小,只能感覺到,有一些患者響聲較大,為明確的彈響。響聲的原因很多,半月板切除、脂肪墊區瘢痕化、肌肉萎縮都是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常見的彈響原因。這些,通過肌肉力量練習及關節活動適應性訓練都可以糾正,大部分患者發現彈響的時間為術後1個月左右,術後6個月左右就可漸趨消失。需要說明的是,髕股關節軟骨損傷等是導致膝關節彈響的病理性臨床症狀。這在手術記錄當中可以查閱,此類患者一般會伴有膝前區的疼痛、酸脹等不適,上下樓尤其明顯。有這些臨床表現的患者須經常與醫生溝通,及時獲得征對髕骨軟化症的治療措施。 運動醫學的手術患者在術後基本上都會經歷一個康復過程。我的體會是患者和醫生的及時、全面、有效的交流最為重要。患者如果不能及時提供信息或者醫生獲得信息不全,對康復進程都會帶來不好的影響。醫生不是患者,當然也就不能體會到康復進程中的點點滴滴,所以有效的溝通是相輔相成、互相提高的過程。
8、膝蓋前交叉韌帶斷裂重建手術!!
雙束更接近與原來的前叉韌帶,比較符合人體解剖學。韌帶的選材有人工韌帶、自體韌帶、異體韌帶、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價錢,術後拆線了就可以帶著護具走路了,我十天出院時就是帶著護具走的,都還沒拆線呢。走的稍微利索點的話還要一個月的時間,不會耽誤你上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