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回盲韌帶

回盲韌帶

發布時間:2020-03-27 20:27:57

1、關於傷殘軍人登記評定:

你現在還沒有評殘?你還在部隊里嗎?
1981年負傷手術治療,差不多就和我是一起住院治療的,只不過我在濟南總院。說一句你不愛聽的話,你錯過了評殘的最佳時機!
與我同室的傷友與你一樣,切除腰部脊柱第四五節髓核(我是彈片傷嵌脊髓,堅決不動手術、保守治療)在負傷三個月時,我們才能拄拐行走的,因為我已經轉業單位定好了,所以就及早評殘,傷友就與我一起評殘(同一個評定小組),因為我們當時只能行走五十步之內,也沒有儀器測定肌無力級別,就一起評到五級殘疾(我是因戰、他是因公)。
幾十年過去了,我們也經常聯系,得知他和我一樣一天比一天好起來,現在行走爬山也不是問題的。就是兩個人都能天氣預報。
當時評殘也沒有像現在那麼嚴密有具體的標准,更沒有不能人為的儀器(肌無力測定),僅僅就是用鋼錘測定反應神經而已。而且我們當時還是沒有痊癒的評定等級肯定要高一點。
你現在主要的就是不在於腰部脊柱第四五節髓核德事,而關鍵是在於你的雙腿有沒有影響,肌無力的級別決定你的等級,.「雙足全肌癱肌力3級」,就是五級(四級以上是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你不大可能評到的);「.雙足部分肌癱肌力2級」就是六級;.「雙足部分肌癱肌力3級;」就是七級;「雙足全肌癱肌力4級;.單足部分肌癱肌力4級」就是八級。
要提醒你的是不要指望靠小恩小惠可以打到評殘小組,他們和醫院基本無關;
六級以上和七級以下不一樣,不講退役的發放費用多少,而是今後的醫療費用一個由國家保障,一個在單位的和職工一樣,在農村的就和農民一樣,最多民政局予以一些有限的補助。
評殘時,絕對不能實事求是、老老實實,該表演就要表演一番,多少切忌過分露馬腳!!!

2、強行拉韌帶!!!!!!!!!!!!!!!!!有經驗的請進

你這種拉韌帶的方法是不行滴。容易受傷不說,還不一定能有效果。其實拉韌帶並不是很困難,如果努力,基礎又不是十分差勁的話,半個月足以橫劈了。
至於拉韌帶的方法,網上有很多,重點在於,熱身,拉到極限,堅持二十秒,起來後踢腿。。。
方法一
一、熱身。先活動頭、手、腰、腿的各處關節,再慢跑15分鍾。(慢跑後拉韌帶韌帶更容易松) 二、就是拉韌帶了。分幾步進行。 先是腳踝,坐下,將左腳放在右腿膝蓋上,雙手握住左腳踝活動兩個八拍。然後,保持姿勢,一手按住膝蓋向下壓,來回兩個八拍。然後保持姿勢將左腿放下,然後壓右腿,要努力將肚皮貼上腿。四個八拍。換腳,同樣。 再是雙腿。雙腿平伸,身體向下壓,要求同上。 三是豎叉。能下多深下多深,最好貼地面,要求後腳面貼地,下半身直立。(雙腿) 四是橫叉。腳跟著地,雙腳勾起,其餘要求同上。 五是壓胯。(姿勢很難看,看過青蛙沒有,雖然不是,但也很像。不過效果很好。)膝蓋著地努力分開,注意不能趴在地上,雙手支撐,將腰胯向後下方壓,最高境界是貼地。 六是腳背。跪坐在地上,腳背貼地,向後躺,最高境界後背著地。注意別把膝蓋翹起。
方法二
1、坐式拉伸韌帶:前胸向膝蓋靠攏,膝蓋不要彎曲。感覺腿部韌帶與後背有酸痛感,停止拉伸並作兩次深呼吸,慢慢恢復為起始動作。重復動作12次。 2、卧式拉伸韌帶:慢慢拉起綳直的左腿,膝蓋不要彎曲,臀部與大腿肌肉綳緊,直到大腿與身體呈直角後停止拉伸,做兩次深呼吸,慢慢恢復為起始動作。 3、還有一個我最喜歡又簡單的動作:站直,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尖向腿的方向外八字打開,腳不要彎曲,大身向下彎曲,用手去碰腳尖。感覺到雙腿內、後側有拉伸的感覺。 4、仆步壓腿兩腳左右開立,一腿屈膝全蹲,另一腿挺膝伸直,身體向直腿一側振壓。練習時,左右腿交替進行。 5、橫叉:兩手在體前扶地,兩腿左右分開成直線,上體俯卧或側傾。 6、盤腿前俯:兩腿屈膝盤坐,兩腳掌相對;兩手握住兩腳;上體前俯。 韌帶嘛,有兩種拉法。要看你本人的年齡了。基本上講,人的韌帶在16歲之前和之後是有區別的。16歲之後,骨骼發育基本定型,所以,韌帶也就定型了。所以,年紀小的人,建議他們用振顫法。在做好拉伸的姿勢有,通過振顫運動把韌帶拉象極限。這樣拉的效果很明顯。但是,對於骨骼相對成熟的人來說。這種方法只能帶了短期的韌帶拉伸。而且十分危險容易受傷。所以,16歲以上的,建議使用靜壓法。保持一個極限姿勢30秒,休息幾秒種,再保持這個姿勢。一般建議拉伸的極限姿勢不超過30秒。否則可能會造成反方向的肌肉受傷。這種靜壓的方法會在相對長的時間內保持韌帶的穩定柔韌性。

注意事項
在鍛煉韌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做准備活動,不要練得過快、過猛。尤其在冬季鍛煉前應活動活動四肢。若鍛煉前不熱身,則易引起肌肉、韌帶拉傷、扭傷、肩膀脫節或腳抽筋。練習最理想的時間是在晚間睡前。首先做好准備活動,從最基本的壓腿開始,分速壓和緩壓。緩壓每次用三四十秒的時間,輕柔地拉伸肌肉,感到輕微疼痛即可,速壓就是快速壓腿,疼痛即收。如果在鍛煉的時候手夠不到目標區域,不要勉強,可以加繩子來輔助練習。 韌帶完全拉開至少需要10—15分鍾的柔韌性練習,每天至少一次。這種方式也是緊張運動後的一種很好的放鬆。肌肉也會由於這些簡單的拉伸練習而變得更富有彈性。柔韌練習必須學會輕柔,否則極易拉傷。

3、尿路回腸造口手術需要多少時間?

主要取決於患者病情,醫生技術水平,術後恢復效果。快者半個月,多數二十多天,如果出現淋巴漏需二至三個月或許更長時間。

4、工傷等級標准

5、張三個腳趾的人張三個就只能認什麼呀!什麼樣

工傷要先認定然後再鑒定,鑒定完之後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綜合當地文件予以理賠,具體級別你可以參考下列資料.

年,國家發布了《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准》(GB/T - ),這是新的工傷鑒定的國家標准,標准共分10級。
工傷償付標准不變,評殘的條文數,則由過去的條增加到條,工傷職工緻殘等級鑒定有了新依據。另外根據器官損傷、功能障礙、依賴及護理依賴4個方面,將工傷、職業病致殘等級分解為5個門類,劃分為10個等級共個條目,條目增加了條。使眼科、胸、腹外科等有了對入座的評殘條文;同一殘情傷殘級別也進行了調整,如剖腹探查、臟器修補等。
其中,符合標准一級至四級的為全部喪失勞動能力,五級至六級的為大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七級至十級的為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以下刊登的即是一至十級傷殘標準的具體規定。
B 1分級系列
a)一級
1)極重度智能損傷;
2)四肢癱肌力≤3級或三肢癱肌力≤2級;
3)頸4以上截癱,肌力≤2級;
4)重度運動障礙(非肢體癱);
5)面部重度毀容,同時伴有表B 2中二級傷殘之一者;
6)全身重度瘢痕形成,占體表≥90%,伴有脊柱及四肢大關節活動功能基本喪失;
7)雙肘關節以上缺失或功能完全喪失;
8)雙下肢高位缺失及一上肢高位缺失;
9)雙下肢及一上肢嚴重瘢痕畸形,活動功能喪失;
10)雙眼無光感或僅有光感但光定位不準者;
11)肺功能重度損傷和呼吸困難Ⅳ級,需終生依賴機械通氣;
12)雙肺或心肺聯合移植術;
13)小腸切除≥90%;
14)肝切除後原位肝移植;
15)膽道損傷原位肝移植;
16)全胰切除;
17)雙側腎切除或孤腎切除術後,用透析維持或同種腎移植術後腎功能不全尿毒症期;
18)塵肺Ⅲ期伴肺功能重度損傷及/或重度低氧血症〔PO2 <53 kPa(40 mmHg)〕;
19)其他職業性肺部疾患,伴肺功能重度損傷及/或重度低氧血症〔PO2<53 kPa(40 mmHg)〕;
20)放射性肺炎後,兩葉以上肺纖維化伴重度低氧血症〔PO2<53 kPa(40 mmHg)〕;
21)職業性肺癌伴肺功能重度損傷;
22)職業性肝血管肉瘤,重度肝功能損害;
23)肝硬化伴食道靜脈破裂出血,肝功能重度損害;
24)腎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內生肌酐清除率持續<10 mL/min,或血漿肌酐水平持續>μmol/L(8 mg/dL)。

b)二級
1)重度智能損傷;
2)三肢癱肌力3級;
3)偏癱肌力≤2級;
4)截癱肌力≤2級;
5)雙手全肌癱肌力≤3級;
6)完全感覺性或混合性失語;
7)全身重度瘢痕形成,占體表≥80%,伴有四肢大關節中3個以上活動功能受限;
8)全面部瘢痕或植皮伴有重度毀容;
9)雙側前臂缺失或雙手功能完全喪失;
10)雙下肢高位缺失;
11)雙下肢瘢痕畸形,功能完全喪失;
12)雙膝雙踝僵直於非功能位;
13)雙膝以上缺失;
14)雙膝、踝關節功能完全喪失;
15)同側上、下肢瘢痕畸形,功能完全喪失;
16)四肢大關節(肩、髖、膝、肘)中四個以上關節功能完全喪失者;
17)一眼有或無光感,另眼矯正視力≤0.02,或視野≤8%(或半徑≤5°);;
18)無吞咽功能,完全依賴胃管進食;
19)雙側上頜骨完全缺損;
20)雙側下頜骨完全缺損;
21)一側上頜骨及對側下頜骨完全缺損,並伴有顏面軟組織缺損>30cm2 ;
22)一側全肺切除並胸廓成形術,呼吸困難Ⅲ級;
23)心功能不全三級;
24)食管閉鎖或損傷後無法行食管重建術,依賴胃造瘺或空腸造瘺進食;
25)小腸切除3/4,合並短腸綜合症;
26)肝切除3/4,並肝功能重度損害;
27)肝外傷後發生門脈高壓三聯症或發生Budd-chiari綜合征;
28)膽道損傷致肝功能重度損害;
29)胰次全切除,胰腺移植術後;
30)孤腎部分切除後,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
31)肺功能重度損傷及/或重度低氧血症;
32)塵肺Ⅲ期伴肺功能中度損傷及/或中度低氧血症;
33)塵肺Ⅱ期伴肺功能重度損傷及/或重度低氧血症〔PO2<53 kPa(40mmHg)〕;
34)塵肺Ⅲ期伴活動性肺結核;
35)職業性肺癌或胸膜間皮瘤;
36)職業性急性白血病;
37)急性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
38)慢性重度中毒性肝病;
39)肝血管肉瘤;
40)腎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內生肌酐清除率<25 mL/min,或血漿肌酐水平持續>μmol/L(5 mg/dL);
41)職業性膀胱癌;
42)放射性腫瘤。
c)三級
1)精神病性症狀表現為危險或沖動行為者;
2)精神病性症狀致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者;
3)重度癲癇;
4)偏癱肌力3級;
5)截癱肌力3級;
6)雙足全肌癱肌力≤2級
7)中度運動障礙(非肢體癱);
8)完全性失用、失寫、失讀、失認等具有兩項及兩項以上者;
9)全身重度瘢痕形成,占體表≥70%,伴有四肢大關節中2個以上活動功能受限;
10)面部瘢痕或植皮≥2/3並有中度毀容;
11)一手缺失,另一手拇指缺失;
12)雙手拇、食指缺失或功能完全喪失;
13)一側肘上缺失;
14)一手功能完全喪失,另一手拇指對掌功能喪失;
15)雙髖、雙膝關節中,有一個關節缺失或無功能及另一關節伸屈活動達不到0°~90°者;
16)一側髖、膝關節畸形,功能完全喪失;
17)非同側腕上、踝上缺失;
18)非同側上、下肢瘢痕畸形,功能完全喪失;
19)一眼有或無光感,另眼矯正視力≤0.05或視野≤16 %(半徑≤10°);
20)雙眼矯正視力<0.05或視野≤16%(半徑≤10°);
21)一側眼球摘除或眶內容剜出,另眼矯正視力<0.1或視野≤24%(或半徑≤15°);
22)呼吸完全依賴氣管套管或造口;
23)靜止狀態下或僅輕微活動即有呼吸困難(喉源性);
24)同側上、下頜骨完全缺損;
25)一側上頜骨完全缺損,伴顏面部軟組織缺損>30cm2;
26)一側下頜骨完全缺損,伴顏面部軟組織缺損>30cm2;
27)舌缺損>全舌的2/3;
28)一側全肺切除並胸廓成形術;
29)一側胸廓成形術,肋骨切除6根以上;
30)一側全肺切除並隆凸切除成形術;
31)一側全肺切除並血管代用品重建大血管術;
32) Ⅲ度室傳導阻滯;
33)肝切除2/3,並肝功能中度損害;
34)胰次全切除,胰島素依賴;
35)一側腎切除,對側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
36)雙側輸尿管狹窄,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
37)永久性輸尿管腹壁造瘺;
38)膀胱全切除;
39)塵肺Ⅲ期;
40)塵肺II期伴肺功能中度損傷及(或)中度低氧血症;
41)塵肺II期合並活動性肺結核;
42)放射性肺炎後兩葉肺纖維化,伴肺功能中度損傷及(或)中度低氧血症;
43)粒細胞缺乏症;
44)再生障礙性貧血;
45)職業性慢性白血病;
46)中毒性血液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47)中毒性血液病,嚴重出血或血小板含量≤2×/L:
48)砷性皮膚癌;
49)放射性皮膚癌。
d)四級
1)中度智能損傷;
2)精神病性症狀致使缺乏社交能力者;
3)單肢癱肌力≤2級;
4)雙手部分肌癱肌力≤2級;
5)一手全肌癱肌力≤2級;
6)腦脊液漏伴有顱底骨缺損不能修復或反復手術失敗;
7)面部中度毀容;
8)全身瘢痕≥60%,四肢大關節中1個關節活動功能受限;
9)面部瘢痕或植皮≥1/2並有輕度毀容;
10)雙拇指完全缺失或無功能;
11)一側手功能完全喪失,另一手部分功能喪失;
12)一側膝以下缺失,另一側前足缺失;
13)一側膝以上缺失;
14)一側踝以下缺失,另一足畸形行走困難;
15)雙膝以下缺失或無功能;
16)一眼有或無光感,另眼矯正視力<0.2或視野≤32%(或半徑≤20°);
17)一眼矯正視力<0.05,另眼矯正視力≤0.1;
18)雙眼矯正視力<0.1或視野≤32 %(或半徑≤20°);
19)雙耳聽力損失≥91dB;
20)牙關緊閉或因食管狹窄只能進流食;
21)一側上頜骨缺損1/2,伴顏面部軟組織缺損>30cm2;
22)下領骨缺損長6cm以上的區段,伴口腔、顏面軟組織缺損>30cm2;
23)雙側顳下頜關節骨性強直,完全不能張口;
24)面頰部洞穿性缺損>30cm2;
25)雙側完全性面癱;
26)一側全肺切除術;
27)雙側肺葉切除術;
28)肺葉切除後並胸廓成形術後;
29)肺葉切除並隆凸切除成形術後;
30)一側肺移植術;
31)心瓣膜置換術後;
32)心功能不全二級;
33)食管重建術後吻合口狹窄,僅能進流食者;
34)全胃切除;
35)胰頭、十二指腸切除;
36)小腸切除3/4:
37)小腸切除2/3,包括回盲部切除;
38)全結腸、直腸、切除,回腸造瘺;
39)外傷後排便重度障礙或失禁;
40)肝切除2/3;
41)肝切除1/2,肝功能輕度損害;
42)膽道損傷致肝功能中度損害;
43)甲狀旁腺功能重度損害;
44)腎修補術後,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
45)輸尿管修補術後,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
46)永久性膀胱造瘺;
47)重度排尿障礙;
48)神經原性膀胱,殘余尿≥50 mL;
49)尿道狹窄,需定期行擴張術;
50) 雙側腎上腺缺損;
51)未育婦女雙側卵巢切除;
52)塵肺II期;
53)塵肺I期伴肺功能中度損傷或中度低氧血症;
54)塵肺Ⅰ期伴活動性肺結核;
55)病態竇結綜合征(需安裝起搏器者);
56)腎上腺皮質功能明顯減退;
57)免疫功能明顯減退。
e)五級
1)癲痛中度;
2)四肢癱肌力4級;
3)單肢癱肌力3級;
4)雙手部分肌癱肌力3級;
5)一手全肌癱肌力3級;
6)雙足全肌癱肌力3級;
7)完全運動性失語;
8)完全性失用、失寫、失讀、失認等具有一項者;
9)不完全性失用、失寫、失讀、失認等具有多項者;
10)全身瘢痕占體表≥50%,並有關節活動功能受限;
11)面部瘢痕或植皮≥1/3並有毀容標准之一項;
12)脊柱骨折後遺30°以上側彎或後凸畸形,伴嚴重根性神經痛(以電生理檢查為依據);
13)一側前臂缺失;
14)一手功能完全喪失;
15)肩、肘、腕關節之一功能完全喪失;
16)一手拇指缺失,另一手除拇指外三指缺失;
17)一手拇指無功能,另一手除拇指外三指功能喪失;
18)雙前足缺失或雙前足瘢痕畸形,功能完全喪失;
19)雙跟骨足底軟組織缺損瘢痕形成,反復破潰;
20)一髖(或一膝)功能完全喪失;
21)一側膝以下缺失;
22)第Ⅲ對腦神經麻痹;
23)雙眼外傷性青光眼術後,需用葯物維持眼壓者;
24)一眼有或無光感,另眼矯正視力≤0.3或視野≤40%(或半徑≤25°);
25)一眼矯正視力<0.05,另眼矯正視力≤0.2~0.25;
26)一眼矯正視力<0.1,另眼矯正視力等於0.1;
27)雙眼視野≤40% (或半徑≤25°);
28)一側眼球摘除者;
29)雙耳聽力損失≥81 dB;
30)一般活動及輕工作時有呼吸困難;
31)吞咽困難,僅能進半流食;
32)雙側喉返神經損傷,喉保護功能喪失致飲食嗆咳、誤吸;
33)一側上頜骨缺損>1/4,但<1/2,伴軟組織缺損>10cm2,但<20cm2;
34)下頜骨缺損長4 cm以上的區段,伴口腔、顏面軟組織缺損>10cm2;
35)舌缺損>1/3,但<2/3;
36)一側完全面癱,另一側不完全面癱;
37)雙肺葉切除術;
38)肺葉切除術並血管代用品重建大血管術;
39)隆凸切除成形術;
40)食管重建術後吻合口狹窄,僅能進半流食者;
41)食管氣管(或支氣管)瘺;
42)食管胸膜瘺;
43)胃切除3/4;
44)十二指腸憩室化;
45)小腸切除2/3,包括回腸大部;
46)直腸、切除,結腸部分切除,結腸造瘺;
47)肝切除1/2;
48)胰切除2/3;
49)甲狀腺功能重度損害;
50)一側腎切除,對側腎功能不全代償期;
51)一側輸尿管狹窄,腎功能不全代償期;
52)尿道瘺不能修復者;
53)兩側睾丸、副睾丸缺損;
54)生殖功能重度損傷;
55)雙側輸精管缺損,不能修復;
56)全缺損;
57)未育婦女切除或部分切除;
58)已育婦女雙側卵巢切除;
59)未育婦女雙側輸卵管切除;
60) 閉鎖;
61)會瘢痕孿縮伴有或尿道或狹窄;
62)未育婦女雙側乳腺切除;
63)肺功能中度損傷;
)中度低氧血症;
65)莫氏Ⅱ型Ⅱ度室傳導阻滯;
66)病態竇結綜合征(不需安起博器者);
67)中毒性血液病,血小板減少(≤4× /L)並有出血傾向;
68)中毒性血液病,白細胞含量持續<3×/L(<3 /mm3)或粒細胞含量<1.5×/L(1 /mm3);
69)慢性中度中毒性肝病;
70)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內生肌酐清除率持續< 50 mL/min,或血漿肌酐水平持續>μmol/L(>2mg/dL);
71)放射性損傷致睾丸萎縮;
72)慢性重度磷中毒;
73)重度手臂振動病。

)六級
1)輕度智能損傷;
2)精神病性症狀影響職業勞動能力者;
3)三肢癱肌力4級;
4)截癱雙下肢肌力4級伴輕度排尿障礙;
5)雙手全肌癱肌力4級;
6)雙足部分肌癱肌力≤2級;
7)單足全肌癱肌力≤2級;
8)輕度運動障礙(非肢體癱);
9)不完全性失語;
10)面部重度異物色素沉著或脫失;
11)面部瘢痕或植皮≥1/3;
12)全身瘢痕≥40%;
13)撕脫傷後頭皮缺失1/5以上;
14)脊柱骨折後遺小於30°畸形伴根性神經病(神經電生理檢查不正常);
15)單純一拇指完全缺失,或連同另一手非拇指二指缺失;
16)一拇指功能完全喪失,另一手除拇指外有二指功能完全喪失;
17)一手三指(含拇指)缺失;
18)除拇指外其餘四指缺失或功能完全喪失;
19)一側踝以下缺失;
20)一側踝關節畸形,功能完全喪失;
21)下肢骨折成角畸形>15°,並有肢體短縮4cm以上;
22)一前足缺失,另一足僅殘留拇趾;
23)一前足缺失,另一足除拇趾外,2~5趾畸形,功能喪失;
24)一足功能喪失,另一足部分功能喪失;
25)一髖或一膝關節伸屈活動達不到0°~90°者;
26)單側跟骨足底軟組織缺損瘢痕形成,反復破潰;
27)一眼有或無光感,另一眼矯正視力≥0.4;
28)一眼矯正視力≤0.05,另一眼矯正視力≥0.3;
29)一眼矯正視力≤0.1,另一眼矯正視力≥0.2;
30)雙眼矯正視力≤0.2或視野≤48%(或半徑≤30°);
31)第Ⅳ或第Ⅵ對腦神經麻痹,或眼外肌損傷致復視的;
32)雙耳聽力損失≥71dB;
33)雙側前庭功能喪失,睜眼行走困難,不能並足站立;
34)單側或雙側顳下頜關節強直,張口困難Ⅲ°;
35)一側上頜骨缺損1/4,伴口腔、顏面軟組織缺損>10 cm2;
36)面部軟組織缺損>20 cm2,伴發涎瘺;
37)舌缺損>1/3,但<1/2;
38)雙側顴骨並顴弓骨折,伴有開口困難Ⅱ°以上及顏面部畸形經手術復位者;
39)雙側下頜骨髁狀突頸部骨折,伴有開口困難Ⅱ°以上及咬合關系改變,經手術治療者;
40)一側完全性面癱;
41)肺葉切除並肺段或楔形切除術;
42)肺葉切除並支氣管成形術後;
43)支氣管(或氣管)胸膜瘺;
44)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45)血管代用品重建大血管;
46)胃切除2/3;
47)小腸切除1/2,包括回盲部;
48)外傷後排便輕度障礙或失禁;
49)肝切除1/3;
50)膽道損傷致肝功能輕度損傷;
51)腹壁缺損≥腹壁的1/4;
52)胰切除1/2;
53)青年脾切除;
54)甲狀腺功能中度損害;
55)甲狀旁腺功能中度損害;
56)腎損傷性高血壓;
57)膀胱部分切除合並輕度排尿障礙;
58)兩側睾丸創傷後萎縮,血睾酮低於正常值;
59)生殖功能輕度損傷;
60)部分缺損;
61)已育婦女雙側乳腺切除;
62)女性雙側完全缺損或嚴重瘢痕畸形;
63)塵肺Ⅰ期伴肺功能輕度損傷及(或)輕度低氧血症;
)放射性肺炎後肺纖維化(<兩葉),伴肺功能輕度損傷及(或)輕度低氧血症;
65)其他職業性肺部疾患,伴肺功能輕度損傷;
66)白血病完全緩解;
67)中毒性腎病,持續性低分子蛋白尿伴白蛋白尿;
68)中毒性腎病,腎小管濃縮功能減退;
69)腎上腺皮質功能輕度減退;
70)放射性損傷致甲狀腺功能低下;
71)減壓性骨壞死Ⅲ期;
72)中度手臂振動病;
73)工業性氟病Ⅲ期。
h)八級
1)人格改變;
2)單肢體癱肌力4級;
3)單手全肌癱肌力4級;
4)雙手部分肌癱肌力4級;
5)雙足部分肌癱肌力4級;
6)單足部分肌癱肌力≤3級;
7)腦葉切除術後無功能障礙;
8)符合重度毀容標准之一項者;
9)面部燒傷植皮≥1/5;
10)面部輕度異物沉著或色素脫失;
11)雙側耳廓部分或一側耳廓大部分缺損;
12)全身瘢痕≥20%;
13)女性一側缺損或嚴重瘢痕畸形;
14)一側或雙側眼瞼明顯缺損;
15)脊椎壓縮骨折,椎體前緣總體高度減少1/2以上者;
16)一手除拇、食指外,有兩指近側指間關節離斷;
17)一手除拇、食指外,有兩指近側指間關節無功能;
18)一足拇趾缺失,另一足非拇趾一趾缺失;
19)一足拇趾畸形,功能完全喪失,另一足非拇趾一趾畸形;
20)一足除拇趾外,其他三趾缺失;
21)因開放骨折感染形成慢性骨髓炎,反復發作者;
22)四肢大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無積液;
23)急性放射皮膚損傷Ⅳ度及慢性放射性皮膚損傷手術治療後影響肢體功能;
24)放射性皮膚潰瘍經久不愈者;
25)一眼矯正視力≤0.2,另眼矯正視力≥0.5;
26)雙眼矯正視力等於0.4;
27)雙眼視野≤80%(或半徑≤50°);
28)一側或雙側瞼外翻或瞼閉合不全者;
29)上瞼下垂蓋及瞳孔1/3者;
30)瞼球粘連影響眼球轉動者;
31)外傷性青光眼行抗青光眼手術手眼壓控制正常者;
32)雙耳聽力損失≥41dB或一耳≥91dB;
33)體力勞動時有呼吸困難;
34)發聲及言語困難;
35)牙槽骨損傷長度≥6cm,牙齒脫落8個及以上;
36)舌缺損<舌的1/3;
37)雙側鼻腔或鼻咽部閉鎖;
38)雙側顳下頜關節強直,張口困難Ⅱ°;
39)上、下頜骨骨折,經牽引、固定治療後有功能障礙者;
40)雙側顴骨並顴弓骨折,無開口困難,顏面部凹陷畸形不明顯,不需手術復位;
41)肺段切除術;
42)支氣管成形術;
43)雙側多根多處肋骨骨折致胸廓畸形;
44)膈肌破裂修補術後,伴膈神經麻痹;
45)心臟、大血管修補術;
46)心臟異物滯留或異物摘除術;
47)食管重建術後,進食正常者;
48)胃部分切除;
49)十二指腸帶蒂腸片修補術;
50)小腸部分切除;
51)結腸部分切除;
52)肝部分切除;
53)膽道修補術;
54)腹壁缺損<腹壁的1/4;
55)脾部分切除;
56)胰部分切除;
57)甲狀腺功能輕度損害;
58)甲狀旁腺功能輕度損害;
59)輸尿管修補術;
60)尿道修補術;
61)一側睾丸、副睾丸切除;
62)一側輸精管缺損,不能修復;
63)性功能障礙;
)一側腎上腺缺損;
65)已育婦女單側卵巢切除;
66)已育婦女單側輸卵管切除;
67)已育婦女單側乳腺切除;
68)其他職業性肺疾患,肺功能正常;
69)中毒性腎病,持續低分子蛋白尿;
70)慢性中度磷中毒;
71)工業性氟病Ⅱ期;
72)減壓性骨壞死Ⅱ期;
73)輕度手臂振動病;
74)二度牙酸蝕。
i)九級
1)癲癇輕度;
2)中毒性周圍神經病輕度感覺障礙;
3)腦挫裂傷無功能障礙;
4)開顱手術後無功能障礙者;
5)顱內異物無功能障礙;
6)頸部外傷致頸總、頸內動脈狹窄,支架置入或血管搭橋手術後無功能障礙;
7)符合中度毀容標准之二項或輕度毀容者;
8)發際邊緣瘢痕性禿發或其他部位禿發,需戴假發者;
9)頸部瘢痕畸形,不影響活動;
10)全身瘢痕占體表≥5%;
11)面部有≥8 cm2或三處以上≥1 cm2的瘢痕;
12)兩個以上橫突骨折後遺腰痛;
13)三個節段脊柱內固定術;
14)脊椎壓縮前緣高度<1/2者;
15)椎間盤切除術後無功能障礙;
16)一拇指末節部分1/2缺失;
17)一手食指2~3節缺失;
18)一拇指指間關節功能喪失;
19)一足拇趾末節缺失;
20)除拇趾外其他才趾缺失或瘢痕畸形,功能不全;
21)跖骨或跗骨骨折影響足弓者;
22)患肢外傷後一年仍持續存在下肢中度以上凹陷性水腫者;
23)骨折內固定術後,無功能障礙者;
24)外傷後膝關節半月板切除、髕骨切除、膝關節交叉韌帶修補術後無功能障礙;
25)第Ⅴ對腦神經眼支麻痹;
26)眶壁骨折致眼球內陷、兩眼球突出度相著>2mm或錯位變形影響外觀者;
27)一眼矯正視力≤0.3,另眼矯正視力>0.6;
28)雙眼矯正視力等於0.5;
29)淚器損傷,手術無法改進溢淚者;
30)雙耳聽力損失≥31dB或一耳損失≥71dB;
31)發聲及言語不暢;
32)鉻鼻病有依賴;
33)牙槽骨損傷長度>4cm,牙脫落4個及以上;
34)上、下頜骨骨折,經牽引、固定治療後無功能障礙者;
35)肺修補術;
36)肺內異物滯留或異物摘除術;
37)膈肌修補術;
38)限局性膿胸行胸膜剝脫術;
39)食管修補術;
40)胃修補術後;
41)十二指腸修補術;
42)小腸修補術後;
43)結腸修補術後;
44)肝修補術後;
45)膽囊切除;
46)開腹探查術後;
47)脾修補術後;
48)胰修補術後;
49)腎修補術後;
50)膀胱修補術後;
51)修補術後;
52)一側卵巢部分切除;
53)修補或成形術後;
54)乳腺成形術後;

j)十級
1)符合中度毀容標准之一項者;
2)面部有瘢痕,植皮,異物色素沉著或脫失>2 cm2;
3)全身瘢痕<5%,但≥1%;
4)外傷後受傷節段脊柱骨性關節炎伴腰痛,年齡在50歲以下者;
5)椎間盤突出症未做手術者;
6)一手指除拇指外,任何一指遠側指間關節離斷或功能喪失;
7)指端植皮術後(增生性瘢痕1 cm2以上);
8)手背植皮>50cm2,並有明顯瘢痕;
9)手掌、足掌植皮>30%者;
10)除拇趾外,餘3~4指末節缺失;
11)除拇趾外,任何一趾末節缺失;
12)足背植皮> cm2;
13)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膝關節交叉韌帶損傷未做手術者;
14)身體各部位骨折癒合後無功能障礙;
15)一手或兩手慢性放射性皮膚損傷Ⅱ度及Ⅱ度上以者;
16)一眼矯正視力≤0.5,另一眼矯正視力≥0.8;
17)雙眼矯正視力≤0.8;
18)一側或雙側瞼外翻或瞼閉合不全行成形手術後矯正者;
19)上瞼下垂蓋及瞳孔1/3行成形手術後矯正者;
20)瞼球粘連影響眼球轉動行成形手術後矯正者;
21)職業性及外傷性白內障術後人工晶狀體眼,矯正視力正常者;
22)職業性及外傷性白內障Ⅰ~Ⅱ(或輕度、中度),矯正視力正常者;
23)晶狀體部分脫位;
24)眶內異物未取出者;
25)眼球內異物未取出者;
26)外傷性瞳孔放大;
27)角鞏膜穿通傷治癒者;
28)雙耳聽力損失≥26 dB,或一耳≥56 dB;
29)雙側前庭功能喪失,閉眼不能並足站立;
30)鉻鼻病(無症狀者);
31)嗅覺喪失;
32)牙齒除智齒以外,切牙脫落1個以上或其他牙脫落2個以上;
33)一側顳下凳關節強直,張口困難Ⅰ度;
34)鼻竇或面頰部有異物未取出;
35)單側鼻腔或鼻孔閉鎖;
36)鼻中隔穿孔;
37)一側不完全性面癱;
38)血、氣胸行單純閉式引流術後,胸膜粘連增厚;
39)開胸探查術後;
40)肝外傷保守治療後;
41)胰損傷保定治療後;
42)脾損傷保定治療後;
43)腎損傷保定治療後;
44)膀胱外傷保守治療後;
45)卵巢修補術後;
46)輸卵管修補術後;
47)乳腺修修補術後;
48)免疫功能輕度減退;
49)慢性輕度磷中毒;
50)工業性病Ⅰ期;
51)煤礦井下工人滑囊炎;
52)減壓性骨壞死Ⅰ期;
53)一度牙酸蝕病;
54)職業性皮膚病久治不愈。

6、工傷鑒定標準是什麼,

7、人的消化系統各個器官所要消化的食物

我剛高考,生物基本上整了個滿分,希望能幫上你,呵呵:)

使澱粉分解成麥芽糖
胃腺的主細胞 蛋白質
胰腺
腸腺 蛋白質、脂肪和糖類

給你找了一篇文章,沒事看看,也許對你有好處

第四節 小腸內消化

食糜由胃進入十二指腸後,即開始了小腸內的消化。小腸內消化是整個消化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在這里,
無法入睡 抑鬱症困擾 神奇的多囊腎新療法!
聾啞耳鳴、頭痛新療法! 疤痕疙瘩、瘩痤瘡找中醫
食糜受到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以及小腸運動的機械性消化。許多營養物質也都在這一部位被吸收入機體。因此,食物通過小腸,消化過程基本完成。未被消化的食物殘渣,從小腸進入大腸。

食物在小腸內停留的時間,隨食物的性質而有不同,一般為3-8h。

一、胰液的分泌

胰液是兼有外分泌和內分泌功能的腺體。胰腺的內分泌功能主要與糖代謝的調節有關,將在內分泌章中討論。胰腺的外分泌為胰液,是由胰腺的腺泡細胞和小的導管管壁細胞所分泌的,具有

很強的消化能力。

(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胰液是列色無嗅的鹼性液體,pH約為7.8-8.4,滲透壓約為血漿相等。人每日分泌的胰液量約為1-2L。

胰液中含有無機物和有機物。在無機成分中,碳酸氫鹽的含量很高,它是由胰腺內的小的導管細胞分泌的。導管細胞內含有較高濃度的碳酸酐酶,在它的催化下,二氧化碳可水化而產生碳酸,後者經過解離而產生碳酸氫根(

HCO3),人胰液中的HCO3的最高濃度為140mmol/L,其濃度隨分泌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圖6-19)。HCO3的主要作用是中和進入十二指腸的胃酸,使腸粘膜免受強酸的侵蝕;同時也提供了小腸內多種消化酶活動的最適宜的pH環境(pH 7-8)。除HCO3外,占第二位的主要負離子是CI-。CI-的濃度隨HCO3

的濃度的變化而有變化,當HCO3濃度升高時,CI-的濃度就下降。胰液中的正離子有Na+

、K+、Ca2+等,它們在胰液中的濃度與血漿中的濃度非常接近,不依賴於分泌的速度。

圖6-19 胰液中電解質成分和分泌率的關系

胰液中的有機物主要是蛋白質,含量由0.1%-10%不等,隨分泌的速度不同而有不同。胰液中的蛋白質主要由多種消化酶組成,它們是由腺泡細胞分泌的。胰液中的消化酶主要有:

1.胰澱粉酶 胰澱粉酶是一種α-澱粉酶,它對生的或熟的澱粉的水解效率都很高,消化產物為糊精、麥芽糖。胰澱粉酶作用的最知pH為6.7-7.0。

2.胰脂肪酶 胰脂肪酶可分解甘油三酯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它的最適pH為7.5-8.5



目前認為,胰脂肪酶只有在胰腺分泌的另一種小分子 蛋白質——輔脂酶存在條件下才能發揮作用。胰脂肪酶與輔脂酶在甘油三酯的表面形成一種高親和度的復合物,牢固地附著在脂肪顆粒表面,防止膽鹽把脂肪酶從脂肪表面置換下來。因此,輔脂酶的作用可比喻為附著在甘油三酯表面的「錨」。

胰液中還含有一定量的膽固醇和磷脂酶A2,它們分別水解膽固醇酯和卵磷脂。

3.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這兩種酶者是以不具有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於胰液中的。腸液中的腸致活酶可以激活蛋白酶原,使之變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此外,酸、胰蛋白酶本身,以及組織液也能使胰蛋白酶原活化。糜蛋白酶原是在胰蛋白酶作用下轉化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的。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作用極相似,都能分解蛋白質為腖,當兩者一同作用於蛋白質時,則可消化蛋白質為小分子的多肽和氨基酸。

正常胰液中還含有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脫氧核糖核酸酶等水解酶。羧基肽酶可作用於多肽末端的肽鍵,釋放出具有自由羧基的氨基酸,後兩種酶則可使相應的核酸部分地水解為單核苷酸。

由於胰液中含有水解三種主要食物的消化酶,因而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種。臨床和實驗均證明,當胰液分泌障礙時,即使其它消化腺的分泌都正常,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質仍不能完全消化,從而也影響吸收,但糖的消化和吸收一般不受影響。

(二)胰液分泌的調節

在非消化期,胰液幾乎是不分泌或很少分泌的。進食開始後,胰液分泌即開始。所以,食物是興奮胰腺的自然因素。進食時胰液受神經和體液雙重控制,但以體液調節為主。

1.神經調節 食物的形象、氣味、食物對口腔、食管、胃和小腸的刺激,都可通過神經反射(包括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引起胰液分泌。反射的傳出神經主要是迷走神經。切斷迷走神經,或注射阿托品阻斷迷走神經的作用,都可顯著地減少胰液分泌。迷走神經可通過其末稍釋放乙醯膽鹼直接作用於胰腺,也可通過引起胃泌素的釋放,間接地引起胰腺分泌(圖6-20)。迷走神經主要作用於胰腺的腺泡細胞,對導管細胞的作用較弱,因此

,迷走神經興奮引起胰液分泌的特點是:水分和碳酸氫鹽含量很少,而酶的含量卻很豐富。

內臟大神經對胰液分泌的影響不明顯。內臟大神經中的膽鹼能纖維可增加胰液分泌,但其上腺素能纖維則因使胰腺血管收縮,對胰液分泌產生抑製作用。

2.體液調節 調節胰液分泌的體液因素主要有促胰液素和膽囊收縮素(也稱促胰酶素)兩種,分述如下:

(1)促胰液素:當酸性食糜進入小腸後,可刺激小腸粘膜釋放促胰液素。小腸上段粘膜含促胰液素較多,距幽門越遠,含量越小。產生促胰液素的細胞為S細胞。王志均等曾在具有移植胰的狗身上觀察引起促胰液素釋放的因素,結果表明,鹽酸是最強制刺激因素,其次為蛋白質分解產物和脂酸鈉,糖類幾乎無沒有作用。小腸內促胰液素釋放的pH閾值為4.5。迷走神經的興奮不引起起促胰液素的釋放;切除小腸的外來神經,鹽酸在小腸內仍能引起胰液分泌,說明促胰液素的釋放不依賴於腸管外來神經。

促胰液素主要作用於胰腺小導管的上皮細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氫鹽,因而使胰液的分泌量大為增加,便酶的含量卻很低。

(2)膽囊收縮素:這是小腸粘膜中I細胞釋放的一種肽類激素。引起膽囊收縮素釋放的因素(由強至弱)為:蛋白質分解產物、脂酸鈉、鹽酸、脂肪。糖類沒有作用。

促進胰液中各種酶的分泌是膽囊收縮素的一個重要作用,因而也稱促胰酶素;它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促進膽囊強烈收縮,排出膽汁。膽囊收縮素對胰腺組織還有營養作用,它促進胰組織蛋白質和核糖核酸的合成。

影響胰液分泌的體液因素還有胃竇分泌的胃泌素、小腸分泌的血管活性腸肽等,它們在作用分別與膽囊的收縮素和促胰液素相似。

近年來的資料表明,促胰液素和膽囊收縮素對胰液分泌的作用是通過不同機制實現的,前者以cAMP為第二信使,後者則通過磷脂醯醇系統,在Ca2+介導下起作用的(圖6-20)。

促胰液素和膽囊收縮素之間具有協同作用,即一個激素可加強另一個激素的作用。此外,迷走神經對促胰液素的作用也有加強作用,例如阻斷迷走神經後,促胰液素引起的胰液分泌量將大大減少。激素之間,以及激素與神經之間的相互加強作用,對進餐時胰液的大量分泌具有重要意義。

二、膽汁的分泌與排出

膽汁是由肝細胞不斷生成的,生成後肝管流出,經膽總管而至十二指腸,或由肝管轉

入膽囊而存貯於膽囊,當消化時再由膽囊排出至十二指腸。膽汁和胰液、腸液一起,對小腸內的食糜進行化學性消化。

圖6-20 胰液分泌的神經體液調節 實線代表水樣分泌 虛線代表酶的分泌

(一)膽汁的性質和成分

成年人每日分泌膽汁約800—1000ml ,膽汁的生成量和蛋白質的攝入量有關,高蛋白食物可生成較多的膽汁。

膽汁是一種較濃的具有苦味的有色液汁。人的膽汁(由肝直接分泌的膽汁)呈金黃色或橘棕色;而膽囊膽汁(在膽囊中貯存過的膽汁)則因濃縮而顏色變深。肝膽汁呈弱鹼性(pH為7.4),膽囊膽汁則因碳酸氫鹽在膽囊中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6.8)。

膽汁的成分很復雜,除水分和鈉、鉀、鈣、碳酸氫鹽等無機成分外,其有機成分有膽鹽、膽色素、脂肪酸、膽固醇、卵磷脂和粘蛋白等。膽汁中沒有消化酶。

膽鹽是肝細胞分泌的膽汁酸與甘氨酸或牛磺酸結合形成的鈉鹽或鉀鹽,它是膽汁參與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膽汁中的膽色素是血紅蛋白的分解產物,包括膽紅素復寫紙的氧化物——

膽綠質。膽色素的種類和濃度決定了膽汁的顏色,肝能合成膽固醇,其中約一半轉化成膽汁酸。其餘的一半則隨膽汁進入膽囊或排入小腸。

在正常情況下,膽汁中的膽鹽(或膽汁酸)、膽固醇和卵磷脂的適當比例是維持膽固醇成溶解狀態的必要條件。當膽固醇分泌過多

,或膽鹽、卵磷脂合成減少時,膽固醇就容易測沉積下來,這是形成膽石的一種原因。

(二)膽汁的作用

膽汁對於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義:

1.膽汁中的膽鹽、膽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為乳化劑,減低脂肪的表面張張,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在腸腔內,這樣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積,使其分解脂肪的作用加速。

2.膽鹽因其分子結構的特點,當達到一定濃度後,可聚合而形成微膠粒。腸腔中脂肪的分解產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等均可摻入到微膠中,形成水溶性復合物(混合微膠粒)。因此,膽鹽便成了不溶於水的脂肪水解產物到達腸粘膜表面所必需的運載工具,對於脂肪消化產物的吸收具有重要意義。

3.膽汁通過促進脂肪分解產物的吸收,對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的吸收也有促進作用。

此外,膽汁在十二指腸中還可以中和一部分胃酸;膽鹽在小腸內吸收後還是促進膽汁自身分泌的一個體液因素。

(三)膽汁分泌和排出的調節

肝細胞是不斷分泌膽汁的,但在非消化期間,肝膽汁都流入膽囊內貯存。膽囊可以吸收膽汁中的水分一無機鹽,使肝膽汁濃縮4-10倍,從而增加了貯存的效能。在消化期,膽汁可直接由肝以及由膽囊中大量排出至十二指腸。因此,食物在消化道內是引起膽汁分泌和排出的自然刺激物。高蛋白食物(蛋黃、肉、肝)引起膽汁流出最多,高脂肪或混合食物的作用次之,而糖類食物的作用最小。在膽汁排出過程中,膽囊和Oddi括約肌的活動通常表現出協調的關系,即膽囊收縮時,Oddi括約肌舒張;相反,膽囊舒張時,Oddi括約肌則收縮。

1.神經因素的作用 神經對膽汁分泌和膽囊 收縮的作用均較弱。進食動作或食物對胃、小腸的刺激可通過神經反射引起肝膽汁分泌的少量增加,膽囊收縮也輕度加強。反射的傳出途徑是迷走神經,切斷兩側迷走神經,或應用膽鹼能受體阻斷劑,均可阻斷這種反應。

迷走神經除了直接作用於肝細胞和膽囊外,它還可通過引起胃泌素釋放而間接引起肝膽汁的分泌和膽囊收縮。

2.體液因素的作用 有多種體注因素參與調節膽汁的分泌和排出。

(1)胃泌素:胃泌至少對肝膽的分泌及膽囊平滑肌的收縮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它可通過血液循環作用於肝細胞和膽囊;也可先引起胃酸分泌,後者再作用於十二指腸粘膜,引起促胰液素釋放而促進肝膽汁分泌。

(2)促胰液素: 促胰液素主要的作用是刺激胰液分泌,但它還有一定的刺激肝膽汁分泌的作用。促胰液素主要作用於膽管系統而非作用於肝細胞,它引起的膽汁分泌主要是量和HCO3含量的增加,膽鹽的分泌並不增加。

(3)膽囊收縮素:在蛋白質分解產物、鹽酸和脂肪等物質作用下,小腸上部粘膜內的I細胞可釋放膽囊收縮素,它通過血液循環興奮膽囊平滑肌,引起膽囊的強烈收縮。膽囊收縮素對Oddi括約肌則有降低其緊張性的作用,因此可促使膽囊汁的大量排放。

膽囊收縮素也能刺激膽管上皮細胞,使膽汁流量和HCO3的分泌增加,但其作用較弱。

(4)膽鹽:膽汁中的膽鹽或膽汁酸當排至小腸後,絕大部分(約90%以上)仍可由小腸(主要為回腸末端)粘膜吸收入血,通過門靜靜脈回到肝,再組成膽汁而又分泌入腸,

這一過程稱為膽鹽的腸肝循環(圖6-21)。膽鹽每循環一次約損失5%,每次進餐後約6-8g膽鹽排出。每次進餐後可進行2-3次腸肝循環。返回到肝的膽鹽有刺激肝膽汁分泌的作用,實驗證明,當膽鹽通過膽瘺流失至體外後,膽汁的分泌將比正常時減少數倍。

圖 6-21 膽鹽的腸-肝循環 進入門脈的實線代表來自肝的膽鹽,

虛線代表由細菌作用產生的膽鹽膽鹽對膽囊的運動並無影響。

總之,由進食開始,到食物進入小腸內,在神經和體液因素調節下,都可引起膽汁的分泌和排出活動,尤以食物進入小腸後的作用最為明顯。在這一時期中,不僅肝膽汁的分泌明顯增加,而且由於膽囊的強烈收縮,使貯存在膽囊中的膽汁也大量排出。

三、小腸液的分泌

小腸內有兩種腺體:十二指腸和腸腺。十二指腸又稱勃氏腺(Brunner』s

gland),分布在十二指腸的粘膜下層中,分泌鹼性液體,內含粘蛋白,因而粘稠度很高。這種分泌物的主要機能是保持十二指腸的上皮,不被胃酸侵蝕。腸腺又稱李氏腺(Lieberkühn

crypt),分布於全部小腸的粘膜層內,其分泌液構成了小腸液的主要部分。

(一)小腸液的性質、成分和作用

小腸液是一種弱鹼性液體,pH約為7.6,滲透壓與血漿相等。小腸液的分泌量變化范圍很大,成年人每日分泌量約1-3L。大量的小腸液可以稀釋消化產物,使其滲透壓下降,有利於吸收。小腸分泌後又很快地被絨毛重吸收,這種液體的交流為小腸內營養物質的吸收提供了媒介。

在各種不同條件下,小腸液的性狀變化也很大,有時是較稀的液體,而有時則由於含有大量粘蛋白而很粘稠。小腸注保還常混有脫落的腸上皮細胞、白細胞,以及由腸上皮細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

近年來認為,真正由小腸腺分泌的酶只有腸致活酶一種,它能激活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使之變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從而有利於蛋白質的消化。小腸本身對食物的消化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進行的,即在小腸上皮細胞的紋狀緣和上皮細胞內進行的。在腸上皮細胞內含有多種消化酶,如分解多肽的肽酶、分解雙糖的蔗糖酶和麥芽糖酶等。這些存在於腸上皮細胞內的酶可隨脫落的腸上皮細胞進入腸腔內,但它們對小腸內消化並不起作用。

(二)小腸液分泌的調節

小腸液的分泌是經常性的,但在不同條件下,分泌量的變化可以很大。食糜對粘膜的局部機械刺激和化學刺激都可引起小腸液的分泌。小腸粘膜對擴張刺激最為敏感,小腸內食糜的量越多,分泌也越多。一般認為,這些刺激是通過腸壁內神經叢的局部反射而引起腸腺分泌的。刺激迷走神經可引起十二指腸蝗分泌,但對其它部位的腸腺作用並不明顯,有人認為,只有切斷內臟大神經(取消了抑制性影響)後,刺激迷走神經才能引起小腸液的分泌。

在胃腸激素中,胃泌素、促胰液素、膽囊收縮素和血管活性腸肽都有刺激小腸分泌的作用。

四、小腸的運動

小腸的運動功能是靠腸壁的兩層平滑肌完成的。腸壁的外層是縱行肌,內層是環行肌。

(一)小腸的運動形式

小腸的運動形式包括緊張性收縮、分節運動和蠕動三種。

1.緊張性收縮 小腸平滑肌緊張性是其它運動形式有效進行的基礎。當小腸緊張性降低時,腸腔易於擴張,腸內容物的混合和轉運減慢;相反,當小腸緊張性升高時,食糜在小腸內的混合和運轉過程就加快。

2.分節運動這是一種以環行肌為主的節律性收縮和舒張運動。在食糜所在的一段腸管上,環行肌在許多點同時收縮,把食糜分割成許多節段;隨後,原來收縮處舒張,而原來舒張處收縮,使原來的節段分為兩半,而相鄰的兩半則合攏來形成一個新的節段;如此反復進行,食糜得以不斷地分開,又不斷地混合(圖6-22)。分節運動的推進作用很小,它的作用在於使食糜與消化液充分混合,便於進行化學性消化,它還使食糜與腸壁緊密接觸,為吸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分節運動還能擠壓腸壁,有助於血液和淋巴的迴流。

分節運動在空腹時幾乎不存在,進食後才逐漸變強起來。小腸各段分節運動的頻率不同,小腸上部頻率較高,下部較低。在人,十二指腸分節運動的頻率約為每分鍾11次,回腸末端為每分鍾8次。這種活動梯度對於食糜從小腸的上部向下部推進具有一定意義。

圖6-22 小腸的分節運動模式圖

1.腸管表面觀 2、3、4:腸管切面觀,示不同階段的食糜節段分割和合攏情況

電生理研究指出,小腸分節運動的梯度現象與其平滑肌的基本電節律有關。小腸平滑肌的基本電節律的起步點位於十二指腸近膽管入口處的縱行細胞上,其頻率在人約為每分鍾11次。從十二指腸到回腸末端,基本電節律的頻率逐漸下降,但在完整的小腸內,上部具有較高頻率的腸段可控制其下部頻率較低的一段腸段。因此。實際上在小腸全長中,其內在節律形成了數個頻率平台。

3.蠕動小腸的蠕動可發生在小腸的任何部位,其速率約為0.5-2.0cm/s,近端小腸的蠕動速度大於遠端。小腸蠕動波很弱,通常只進行一段短距離(約數厘米)後即消失。蠕動的意義在於使經過分節運動作用的食糜向前推進一步,到達一個新腸段,再開始分節運動。食糜在小腸內實際的推進速度只有1cm/min,也就是說,食糜從幽癯部到回盲瓣,大約需要歷時3—5小時。

在小腸還常可見到一種進行速度很快(2-25cm/s)、傳播較遠的蠕動,稱為蠕動沖。蠕動沖可把食糜從小腸始端一直推送到大腸。蠕

動沖可能是由於進食時吞咽動作或食糜進入十二指腸而引起的。

消化間期小腸的波動 動物或人在消化間期或禁食期,小腸的運動形式與消化期不同,呈周期性變化,稱為移行性運動綜合波(migrating

motlity complex,MMC)。MMC以一定的間隔在胃或小腸上部發生,沿著腸管向肛門方向移行。在傳播途中,其移行速度逐漸減慢。當一個波群到達回盲腸時,另一波群又在十二指腸發生,其間隔通常為90-120min



綜合波的每一周期一般包括四個時相:I相(靜止時相),此時只能記錄到慢波電位,不出現胃腸收縮,持續約30-60min;Ⅱ相出現不規律的鋒電位,其頻率和振幅逐漸增加,持續15-40min;Ⅲ相時每個慢波電位上都疊加有成簇的鋒電位,並引起相應部位發生強烈的收縮,持續4-8min;Ⅳ相與下一個周期之間為一個持續約5min的過渡葙,即N相,此進鋒電位突然消失(圖6-23)。

MMC 的生理意義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在Ⅱ相和Ⅲ相(特別Ⅲ相)出現的強力收縮掠過小腸時,可將腸內容物,包括上次進餐後遺留的殘渣、脫落的細胞碎片和細菌等清除干凈,因而有消化間期「管家人」之稱。此外,通過這種周期性運動,可使小腸的肌肉在長期禁食期內保持良好的功能狀態。消化間期腸運動不良的患者常伴有腸內細菌的過度繁殖。

圖6-23

狗小腸消化間期的移行性運動綜合波及其與血漿胃動素濃度的密切關系

MMC的發生和移行受神經和激素的調節。迷走神經興奮使周期縮短;禁食期間由腸粘膜中釋放的胃動素(motlin),其血漿中濃度的峰值與MMC的Ⅲ相開始相符合,且外源性注射胃動素可誘發禁食動物出現額外的周期。因此,胃動素被認為是誘發MMC的激素。

(二)小腸運動的調節

1.內在神經叢的作用

位於縱行肌和環行肌之間的肌間神經叢對小腸運動起主要調節作用。當機械和化學刺激作用於腸壁感受器時,通過局部反射可引起平滑肌的蠕動運動。切斷小腸的外來神經,小腸的蠕動仍可進行。

2.外來神經的作用

一般業說,副交感神經的興奮能加強腸運動,而交感神經興奮則產生抑製作用。但上述效果還依腸肌當時的狀態而定。如腸肌的緊張性高,則無論副交感或交感神經興奮,都使之抑制;相反,如腸肌的緊張性低,則這兩種神經興奮都有增強其活動的作用。

3.體液因素的作用

小腸壁內的神經叢和平滑肌對各種化學物質具有廣泛的敏感性。除兩種重要的神經遞乙醯膽鹼和去甲腎上腺素外,還有一些肽類激素和胺,如P物質、腦啡肽和5-羧色胺,都有興奮腸運動的作用。

(三)回盲括約肌的功能

回腸末端與盲腸交界外的環行肌顯著加厚,起著括約肌的作用,稱為回盲括約肌。回盲括約肌在平時保持輕度收縮狀態,其內壓力約比結腸內壓力高2.67kPa(20mmHg)。

對盲腸粘膜的機械刺激或充脹刺激,可通過腸肌局部反射,引起括約肌收縮,從而阻止回腸內容物向盲腸排放。進食時,當食物進入胃時,可通過胃-回腸反射引起回腸蠕動,在蠕動波到達回腸末端最後數厘米時,括約肌便舒張,這

樣,當蠕動波到達時,大約有4ml食糜由回腸被驅入結腸。此外,胃幽門部中釋放的胃泌素也能引起括約肌內的壓力下降。

總之,回盲括約肌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回腸內容物過快地進入大腸,延長食糜在小腸內停留的時間,因此有利於小腸內容物的完全消化和吸收。據統計,正常情況下每天約有450-500ml食糜進入大腸。此外,回盲括約肌不定還具有活瓣樣作用,它可阻大腸內容物向回腸倒流。

小腸內容物向大腸的排放,除與回盲括約肌的活動有關外,還與食糜的流動性和回腸與結腸內的壓力差有關:食糜越稀,通過回盲瓣也越容易;小腸腔內壓力升高,也可迫使食糜通過括約肌。

8、有腸胃懂俄語嗎

腸胃,在俄語里叫做желудок и кишки。
一、胃。
胃是人體的消化器官,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腸。胃的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胃又稱胃脘(guǎn管,又讀wǎn碗),「脘」的古音同「管」,義亦相通。故胃之上為食管,胃之下為腸管,胃居二者之間名為胃管(脘)。其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稱上脘,包括賁門;胃的中部稱中脘,即胃體部分;胃的下部稱下脘,包括幽門。《中國醫學大辭典胃》按:「胃,匯也,水谷匯聚之所也,為人體內消化器,形如囊,左大右小,橫卧於膈膜下,上端為賁門,接於食道,下端為幽門,連於小腸。」胃乃「六腑」之一。
胃是腹腔中容納食物的器官。其外形屈曲,上連食道,下通小腸。主受納腐熟水谷,為水谷精微之倉、氣血之海,胃以通降為順,與脾相表裡,脾胃常合稱為後天之本。胃與脾同居中土,但胃為燥土屬陽,脾為濕土屬陰。
胃的血液供應:主要來源於腹腔動脈的三大分支:胃左動脈、肝總動脈、脾動脈。
1. 胃左動脈:直起腹腔動脈,可有分支:賁門支、食管支、胃支。①副肝左;②副胃左;③胃左與肝固有直接吻合。
2. 胃右動脈:起自肝固有動脈。
3. 胃網膜右動脈:起自胃十二指腸。
4. 胃網膜左動脈:起自脾動脈主幹及分支。
5. 胃短動脈:起自脾動脈主幹及分支。
6. 胃後動脈:起自脾動脈干中1/3段上緣。
以上是胃的血液供應,靜脈是伴隨動脈的。
1、胃左,右淋巴結位於胃左,右動脈周圍,收納胃小彎近側2/3鄰胃前,後壁的淋巴。
2、幽門淋巴結位於幽門上,下方,引流胃幽門,胃小彎遠側1/3胃壁等處的淋巴。
3、胃網膜左,右淋巴結及幽門下淋巴結,沿胃網膜左,右動脈排列,收納胃大彎遠側2/3胃前,後壁的淋巴。
4、脾淋巴結及胃網膜左淋巴結,收納胃底大部或胃大彎近側1/3胃前,後壁的淋巴。
5、以上四組淋巴結收納的淋巴最後均注入腹腔淋巴結。
胃腸道主要受中樞神經系統(CNS)、腸神經系統(ENS)雙重支配,腸神經系統雖然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但它有獨立的反射弧,具有整合功能,可直接接受胃腸道內的各種信息,可以說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參與調控胃腸的功能;同時,消化道壁內的神經細胞數量僅次於大腦,所以ENS被成為腸之腦。
大多數哺乳類動物只有一個胃囊,稱為單胃。豬胃即是單胃典型的代表。在外形上分為賁門部、胃體和幽門部三部分。胃壁從內到外分別由粘膜、粘膜下層、肌層、漿膜等構成。粘膜由粘膜上皮、固有膜和粘膜肌層組成;粘膜下層由結締組織構成;肌層特別厚,分為三層。內層肌肉斜行,分布於胃的前後壁;中間層的肌肉圍繞胃的縱軸成環行排列,分布在胃的全部;外層肌肉縱行排列,分布在胃的大彎和小彎。
胃主要用於將大塊食物研磨成小塊(又稱物理消化),並將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成較小的分子(又稱化學消化),以便於進一步被吸收。主要吸收少量水和少量酒精以及很少的無機鹽。有胃腺,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鹽酸和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質。
胃腺的泌酸細胞會在消化過程中分泌出胃酸(鹽酸的pH=2),而主細胞會分泌蛋白酶(胃蛋白酶)、凝乳酶等酶。胃壁會分泌黏液層,而防止由胃腺所分泌的蛋白酶及胃酸的消化。胃酸用於殺死附在食物表面的細菌。蛋白酶用於將蛋白質轉為肽(peptides)。
事實上,胃液在消化食物的同時,也對胃壁有一定的損害作用,即造成一些細胞的死亡。但是由於胃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因此這種損害僅僅是暫時的,胃能很快恢復如初。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系德本教授的研究資料表明,每分鍾胃的表面能夠產生約50萬個新細胞。也就是說只需三天,就可以再生出一個新胃來。然而,由於胃液能在幾小時內把胃的組織溶化掉,只靠產生的新細胞,還來不及完全彌補所造成的損失。因此,還得另有本領才行。
胃液主要是由胃蛋白酶和鹽酸所組成。胃蛋白酶是一種蛋白質,它是一種無害的消化酶。但鹽酸卻不同,它具有很強的腐蝕性,能輕而易舉地毀壞胃的組織細胞。因此,只靠胃的再生能力和胃粘膜的保護作用還不夠。在胃壁上皮細胞上面還覆蓋著薄薄的一層碳水化合物,即所謂的糖體層。它可以進一步加強對胃的保護。另外,在胃壁里層,還覆蓋了一層由脂肪物質組成的、稱為類脂體的物質。此類物質對鹽酸的氫離子和氯離子,具有很強的阻礙作用,這是胃保護自己的第三個絕活。
二、小腸。
小腸位於腹中,上端接幽門與胃相通,下端通過闌門與大腸相連。小腸與心互為表裡。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盤曲於腹腔內,上連胃幽門,下接盲腸,全長約3-5米,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三部分。小腸內消化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食物經過小腸內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及小腸運動的機械性消化後,基本上完成了消化過程,同時營養物質被小腸粘膜吸收了。
小腸(small intestine),一般根據形態和結構變化分為三段,分別為十二指腸(odenum),空腸(jejunum)和回腸(ileum)。
十二指腸位於腹腔的後上部,全長25厘米。它的上部(又稱球部)連接胃幽門,是潰瘍的好發部位。肝臟分泌的膽汗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過膽總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腸上的開口,排泄到十二指腸內以消化食物。十二指腸呈「c」字形,從右側包繞胰頭,可分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等四部分。
上部(superior part)在第l腰椎的右側起自胃的幽門,行向右後方至肝門下方急轉向下移行為十二指腸降部。上部與幽門相接的2.5cm的一段腸管,管壁較薄,黏膜光滑無環形皺襞又稱十二指腸球,是十二指腸潰瘍的好發部位。
降部(descending part)沿第1—3腰椎右側下降,至第3腰椎體平面折轉向左移行為水平部。降部的後內側壁有一縱行黏膜皺襞,稱十二指腸縱襞(longitudinal fold of odenum),其下端有十二指腸大乳頭(major odenal papilla),為膽總管與胰管的共同開口處。它距中切牙約75cm,可作為插放十二指腸引流管深度的參考值。
水平部(horizontal part)在第3腰椎平面由右向左橫過下腔靜脈和第3腰椎體的前方,在腹主動脈前方移行為升部。水平部的前方有腸系膜上動、靜脈跨過。
升部(ascending part)自水平部斜向左上方升至第2腰椎的左側,轉向前下續於空腸,此轉折部形成的彎曲稱十二指腸空腸曲(odenojejunal flexure)。
十二指腸空腸曲的後上壁被十二指腸懸肌(suspensory muscle 0f odenum)固定在腹後壁。 十二指腸懸肌由肌纖維與結締組織構成,表面有腹膜覆蓋,臨床上稱Treitz韌帶,是手術中確認空腸起始部的重要標志。
空腸連接十二指腸,佔小腸全長的2/5,位於腹腔的左上部。回腸位於右下腹,佔小腸全長的3/5。空腸和回腸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
小腸由一層細胞組成, 其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層,肌層和漿膜構成。其結構特點是管壁有環形皺襞,黏膜有許多絨毛,絨毛根部的上皮下陷至固有層,形成管狀的腸腺,其開口位於絨毛根部之間。絨毛和腸腺與小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關系密切。
腸腺的細胞有柱狀細胞,杯狀細胞,潘氏細胞和未分化細胞。柱狀細胞和內分泌細胞與絨毛上皮相似,接近絨毛的柱狀細胞與吸收細胞相似,絨毛深部的柱狀細胞微絨毛少而短,不形成紋狀緣,有人認為有分泌作用。小腸絨毛增大了小腸內壁的表面積,如果把所有的絨毛展開抻平,其面積可以覆蓋半個網球場,巨大的表面積使營養物質能夠在1-2小時內得以迅速吸收。
小腸運動形式主要有:①緊張性收縮,它是其他運動形式有效進行的基礎,使小腸保持一定的形狀和位置,並使腸腔內保持一定壓力,有利於消化和吸收。②分節運動,其作用是使食糜與消化液充分混合,增加食糜與腸粘膜的接觸,促進腸壁血液淋巴迴流,這都有助於消化和吸收。③蠕動,其作用是將食糜向遠端推送一段,以便開始新的分節運動。
食物經過在小腸內的消化作用,已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食物在小腸內停留的時間較長,一般是3~8小時,這提供了充分吸收時間。小腸是消化管中最長的部份,小腸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小腸絨毛是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部位。小腸很細長,盤曲在腹腔內。小腸全長5~6米,小腸粘膜形成許多環形皺褶和大量絨毛突入腸腔,每條絨毛的表面是一層柱狀上皮細胞,柱狀上皮細胞頂端的細胞膜又形成許多細小的突起,稱微絨毛。小腸黏膜上的環形皺襞、小腸絨毛和每個小腸絨毛細胞游離面上的1000~3000根微絨毛,使小腸粘膜的表面積增加600倍,達到200平方米左右。小腸絨毛上皮細胞朝向腸腔的一側,估計一個成年人小腸的內表面積為200平方米。內表面積越大,吸收越多。另外,小腸絨毛內有毛細血管,小腸絨毛壁和毛細血管壁很薄,都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些結構特點使營養物質很容易被吸收而進入血液。小腸的巨大吸收面積有利於提高吸收效率。
絨毛內部有毛細血管網、毛細淋巴管、平滑肌纖維和神經網等組織(圖8-8)。平滑肌纖維的舒張和收縮可使絨毛作伸縮運動和擺動,絨毛的運動可加速血液和淋巴的流動,有助於吸收。
小腸內的營養物質和水通過腸粘膜上皮細胞,最後進入血液和淋巴的過程中,必須通過腸上皮細胞的腔面膜和底膜(或側膜)。物質通過這些膜的機制,即吸收機制,包括簡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胞吐和胞吞等。
小腸壁有腸腺,分泌腸液進入小腸腔內。胰腺分泌的胰液,肝臟分泌的膽汁,也通過導管進入腸腔內。這些消化液使食糜變成乳狀,再經消化液中各種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澱粉最終分解為葡萄糖,蛋白質最終分解為氨基酸,脂肪最終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食物殘渣、部分水分和無機鹽等藉助小腸的蠕動被推入大腸。在大腸中,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如纖維素等與水混合成糞便,經由肛門排出體外。
其餘的各種營養成分都被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吸收,直接進入血液。
小腸不僅具有吸收功能,而且還具有分泌功能——它能分泌小腸液。小腸的分泌功能主要是由小腸壁粘膜內的腺體(十二指腸腺和腸腺)完成的。正常人每天分泌1~3升小腸液。 小腸液的成分比較復雜,主要含有多種消化酶、脫落的腸上皮細胞以及微生物等。所含有的各種消化酶中,有腸激活酶、澱粉酶、肽酶、脂肪酶以及蔗糖酶、麥芽糖酶和乳糖酶等,這些酶對於將各種營養成分進一步分解為最終可吸收的產物具有重要作用。
三、大腸。
大腸,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是對食物殘渣中的水液進行吸收,而食物殘渣自身形成糞便並有度排出的臟器。是人體消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消化道的下段,成人大腸全長約1.5m,起自回腸,包括可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5部分。全程形似一個大問號,圍繞在空腸、回腸的周圍。大腸在外形上與小腸有明顯的不同,一般大腸口徑較粗,腸壁較薄,盲腸和結腸還具有三種特徵性結構:1在腸表面,沿著腸的綜軸有結腸帶,由腸壁縱行肌增厚形成;2由腸壁上的橫溝隔成囊狀的結腸袋;3在結腸帶附近由於漿膜下脂肪聚集,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起稱腸脂垂。
盲腸
盲腸 為大腸起始的膨大盲端,長約6~8cm,位於右髂窩內,向上通升結腸,向左連回腸。回、盲腸的連通口稱為回盲口。口處的粘膜折成上、下兩個半月形的皺襞,稱為回盲瓣,此瓣具有括約肌的作用,可防止大腸內容物逆流入小腸。在回盲瓣的下方約2cm處,有闌尾的開口。

闌尾
闌尾形如蚯蚓,又稱蚓突。上端連通盲腸的後內壁,下端游離,一般長約2~20cm,直徑約0.5厘米。闌尾全長都附有闌尾系膜,其活動性較大。
闌尾根部在體表的投影位置,通常以臍和右髂前上棘連線的外、中1/3交界處作標志,臨床上稱麥克勃尼(McBurney)點;或以左、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右1/3交界處作為標志,臨床上稱蘭氏(Lanz)點,急性闌尾炎時該處可有壓痛。
結腸
結腸為介於盲腸和直腸之間的部分,按其所在位置和形態,

又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四部分。
(1)升結腸 長約15cm,是盲腸向上延續部分,自右髂窩沿腹後壁的右側上升,至肝下方向左彎形成結腸右曲,移行於橫結腸。升結腸後面借結締組織附貼於腹後壁,故活動性較小。
(2)橫結腸 長約50cm,起自結腸右曲,向左橫行至脾處再向下彎成結腸左曲 ,移行於降結腸。橫結腸全部被腹膜包被,並借橫結腸系膜連於腹後壁,其中部下垂,活動性較大。
(3)降結腸 長約20cm,從結腸左曲開始,沿腹後壁的左側下降,至左髂嵴處移行於乙狀結腸。降結腸後面借結締組織附貼於腹後壁,所以活動性也小。
(4)乙狀結腸 長約40-45cm,平左髂嵴處接續降結腸,呈「乙」字形彎曲,至第3骶椎前面移行為於直腸。空虛時,其前面常被小腸 遮蓋,當充盈擴張時,在左髂窩可觸及。乙狀結腸全部被腹膜包被,並借乙狀結腸系膜連於左髂窩和小骨盆後壁,其活動性也大。

大腸直腸
(1)直腸的位置及毗鄰 直腸為大腸的末段,長約15-16cm,位於小骨盆內。上端平第3骶椎處接續乙狀結腸,沿骶骨和尾骨的前面下行,穿過盆膈,下端以肛門而終。直腸與小骨0盆腔臟器的毗鄰關系男女不同,男性直腸的前面有膀胱、前列腺和精囊腺;女性則有子宮和陰道。因此,臨床指診時,經肛門可觸查前列腺和精囊腺或子宮和陰道等。
(2)直腸的形態 直腸在盆膈以上的部分稱為直腸盆部,盆部的下段腸腔膨大,稱為直腸壺腹。盆膈以下的部分縮窄稱為肛管或直腸肛門部。直腸有兩個彎曲:上段凸向後,與骶骨前面的曲度一致,形成骶曲;下段向後下繞過尾骨尖,形成凸向前的會陰曲。臨床上當進行乙狀結腸鏡檢查時,應順著直腸兩個彎曲的方向將鏡插入,以免損傷腸壁。
(3)直腸的構造 直腸壺腹內面的黏膜,形成2~3條半月的直腸橫襞,其中位於前右側壁的一條,大而恆定,距肛門約7cm,相當於腹膜返折的水平。在通過乙狀腸鏡檢查確定直腸腫瘤與腹膜腔的位置關系時,常以此橫襞作為標志。這些橫襞有支持糞便的作用。
肛管上段的粘膜形成6~10條縱行的黏膜皺襞,叫肛柱。各柱的下端有半月形的小皺襞相連,稱為肛瓣。在肛瓣與相鄰二柱下端之間有小凹陷,稱為肛竇。各肛瓣與肛柱下端,共同連成鋸齒狀的環形線,稱為齒狀線,為皮膚和黏膜相互移行的分界線。齒狀線以下光滑而略有光澤的環形區域,稱為肛梳或痔環。痔環和肛柱的深面有豐富的靜脈叢,此叢如淤血擴張則易形成痔,在齒狀線以上者稱為內痔,以下者稱為外痔。
直腸周圍有內、外括約肌圍繞。肛門內括約肌由直腸壁環行平滑肌增厚而成,收縮時能協助排便。肛門外括約肌是位於肛門內括約肌周圍的環行肌束,為骨骼肌,可隨意括約肛門。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9、屈氏韌帶解剖位置

屈氏韌帶(又稱Treitz韌帶)也叫十二指腸懸韌帶,解剖位置在橫結腸系膜根部、第二腰椎左側。

與回盲韌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