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右側骶韌帶

右側骶韌帶

發布時間:2020-03-27 07:18:34

1、腰5/骶1椎間盤右後突出伴後縱韌帶鈣化 這是什麼意思阿 嚴重嗎?有什麼保守治療得方法阿

情況不是很嚴重,建議局部熱敷按摩。做康復理療。做腰椎康復操。保守治療無效,可考慮手術。

2、骶骨韌帶拉傷可游泳嗎

可以 但一定注意不要劇烈運動 用放鬆的方式 如自由泳可以不打腿或少打腿 恢復性的可以使用打水板代替打腿

3、我不明白兩個醫學表述:一,左側主韌帶骶韌帶縮短,二,雙側主韌帶骶韌帶可見內膜移位結節.請給予解答,謝謝!

主韌帶 骶韌帶 都是子宮外固定子宮位置的韌帶 。
雙側主韌帶骶韌帶可見內膜移位結節 說明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內膜異位到子宮韌帶上,左側韌帶的縮短可能就是內膜異位引起的。內膜正常應該在子宮內的,在子宮以外出現內膜都算是內膜異位。

4、骶結節韌帶如果拉傷會怎樣??

各種軟組織損傷(扭傷、拉傷、挫傷):直接使用接骨散外敷,它局部給葯,使葯能快速滲透到損傷的部位,快速止痛消腫,活血化瘀,接骨續筋,達到治療目的,而且安全可靠,有條件的理應首選.新傷2-3天止痛消腫,3-6天治癒.3個月以內的傷一般2-3副葯就治癒了.嚴重的需要3-4副葯.陳傷需要3-6副葯。軟組織損傷應急時治療,以免發生神經粘連,肌肉萎縮等其它後遺症和並發症的出現.注意事項:有外傷、皮膚嚴重過敏者禁用

5、骶髂關節的結構部位

在關節面周圍特別是後部,骨骼極為粗糙,以作為韌帶的附著點。這些韌帶對該關節起著重要的加固作用。
骶髂前韌帶:寬而薄,位於關節的前面,連接骶骨骨盆面的側緣與髂骨耳狀面的前緣。
骶髂後短韌帶:起自髂粗隆和髂骨耳狀面後部及髂後下棘,斜向內下方,止於骶骨外側嵴和骶關節嵴。
骶髂後長韌帶:骶髂後短韌帶的淺層,自髂後上棘達第2至第4骶椎的關節突,向內與腰背筋膜相連,向外與骶結節韌帶相鏈接。
骶髂骨間韌帶:為堅強的纖維束,被骶髂骨後韌帶覆蓋,連接髂骨粗隆與骶粗隆間,由縱橫交錯的短纖維構成,填充於關節囊的上方和後方。
骶結節韌帶:位於骨盆後方,強韌而寬闊,呈扇形,起自髂後上、下棘和骶、尾骨的後外側。纖維斜向外下,集中止於坐骨結節的內側緣。
骶棘韌帶:呈三角形,位於骶結節韌帶的前方,起於骶、尾骨的外側,集中止於坐骨棘,其起始部位為骶結節韌帶所覆蓋。

6、骶髂怎麼念啊

讀作:[dǐ qià]

骶髂關節由髂骨的耳狀面與骶骨的耳狀面構成。關節面扁平,彼此對合非常緊密,屬平面關節。關節囊緊張,緊貼於關節面周緣,其周圍有許多強韌的韌帶加強,關節腔狹小,呈裂隙狀,因而骶髂關節活動性很小,有利於支持體重和傳遞重力。於老年部分關節面融合,關節活動基本上消失。

首先找到髂前上嵴(經過肚臍劃一條與人體長軸成45度的斜線,在腹部外下側可以摸到骨頭凸起,那就是髂骨的髂前上嵴),在髂前上嵴水平向下移4到5cm,在這個水平所對應的腰部(已經接近臀部了是吧),該關節是軀干骨與下肢帶骨的連接關節,正常人此關節不能活動,孕婦在分娩時此關節可做小幅度活動(高齡產婦即使分娩此關節也無法活動)。

(6)右側骶韌帶擴展資料

骶骨兩側與髂骨形成骶髂關節,前部有關節軟骨和滑膜,關節間隙寬度一致,關節面清楚銳利;後部是韌帶性的,關節間隙稍寬而不規則,關節面薄而不銳利。兒童期骶髂關節前、後兩部無明顯區別,關節間隙較寬,前後間隙寬窄一致,關節緣輪廓模糊。

輔助結構:

1、骶髂骨間韌帶:骶髂骨間韌帶為眾多短而堅強的纖維束,位於關節軟骨之後,為骶髂後韌帶所覆蓋,纖維的方向雜亂,是兩骨之間充填於關節後方與上方不規則間隙的主要連結結構。

2、骶髂後韌帶:骶髂後韌帶為堅強的纖維束,從骶外側嵴向外斜至髂骨,加強關節後部。

3、骶髂前韌帶:骶髂前韌帶為寬薄的纖維束,是關節囊前方增厚的部分,內側起自骶骨盆面的外側,向外止於髂骨耳狀面的前緣和耳前溝。

4、骶結節韌帶:骶結節韌帶為一堅強的纖維束,起點較寬,一部與骶髂後韌帶相融合,由髂後上棘和髂嵴的後部向下止於坐骨結節,其附著處由坐骨結節沿坐骨支前延為鐮狀突。

5、骶棘韌帶:骶棘韌帶呈扇形,甚為堅強,韌帶的基底由骶尾骨的側面向外止於坐骨棘,其後部為陰部神經所越過。

與右側骶韌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