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後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後的相關問題
可以適度走路,建議不要騎自行車,避免意外.適度活動.
1,避免在潮濕處睡卧,不要汗出當風,不要在出汗後,即洗涼水浴或洗腳,以防風,濕,寒三邪氣對膝關節的侵害.膝關節不過於勞累或負荷過重.
2,早期患者最關鍵的治療是穩定關節,堅持做雙則股四肌等收縮的靜力訓練,即取卧或坐姿,雙下肢伸直,用力綳緊大腿前方肌肉群,持續10~20秒,放鬆5~10秒;重復20~30遍;每日4~5次.做三周有效.每日堅持0.5~1小時步行,自我按摩雙腿.
3,關節腫脹,疼痛加重時應休息.避免深蹲,負重,上下樓梯等活動,同時請醫生配合理療和葯物治療.症狀好轉後停葯,堅持以上訓練為主.
2、前交叉韌帶和後交叉韌帶哪個重要
:被硬物砸傷,的確有可能造成膝關節後交叉韌帶損傷,但是診斷後交叉韌帶損傷需要仔細的體格檢查,而且後交叉韌帶損傷的程度不同,治療的方案也不一樣,
3、膝蓋前十字交叉韌帶損傷後應該怎樣恢復訓練
組織損傷:軟組織是指人體的皮膚、皮下組織、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滑膜囊,神經、血管等。這些組織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發生機能或結構的異常,稱軟組織損傷。分急性損傷,慢性損傷。急性損傷分扭傷、挫傷、拉傷。慢性損傷稱陳傷、勞損。臨床表現為疼痛、功能障礙、肌肉痙攣、畸形等。軟組織損傷後可能出現的並發症有:血管舒縮功能紊亂引起的持久性局部發熱和腫脹、營養性紊亂引起的肌萎縮、韌帶鬆弛引起的關節不穩定、損傷性關節炎、關節周圍骨化、關節內游離體等。
治療:各種軟組織損傷(扭傷、拉傷、挫傷、碰傷):直接使用接骨散外敷,它局部給葯,使葯能快速滲透到損傷的部位,快速止痛消腫,活血化瘀,接骨續筋,達到治療目的,而且安全可靠,有條件的理應首選.新傷2-3天止痛消腫,3-6天治癒.3個月以內的傷一般2-3副葯就治癒了.嚴重的需要3-4副葯.陳傷需要3-6副葯。軟組織損傷應急時治療,以免發生神經粘連,肌肉萎縮等其它後遺症和並發症的出現.注意事項:有外傷、皮膚嚴重過敏者禁用. 韌帶抗拉力強,並具有一定的彈性,其功能為維持關節的穩定,並限制其超越生理范圍的活動。非生理性暴力活動時,牽拉韌帶超過其耐受時即發生韌帶損傷。部分損傷時稱為捩傷,完全斷裂時可撕脫其附著部位的骨質,甚至引起半脫位或全脫位。臨床表現為局部腫痛、壓痛或關節不穩定 ,向暴力方向牽拉時疼痛加劇。治療不當有可能發生不穩定或創傷性關節炎。治療的原則是確切診斷,早期處理,全面修復。一部分損傷可直接修復,嚴重者需以臨近的肌腱、筋腱等組織轉移修復。十字韌帶損傷概述
膝關節內有前、後十字韌帶(又稱交叉韌帶),前十字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前方,向後、上、外止於股骨外髁的內面;後十字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後方、向前、上、內止於股骨內踝的外面,膝關節不論伸直或屈曲,前後十字韌帶均呈緊張狀態,前十字韌帶可防止脛骨向前移動,後十字韌帶可防止脛骨向後移動。
病因
暴力使膝關節過伸或過度外展可引起膝關節前十字韌帶損傷。如屈膝時,外力從前向後加於股骨,或外力從後向前撞擊脛骨上端,均可引起前十字韌帶斷裂。膝關節前脫位常由於過伸引起,必然傷及前十字韌帶。如為過度外展引起,可同時發生內側付韌帶斷裂,前十字韌帶損傷合並內側半月板損傷也較常見。屈膝時,外力從前向後撞擊脛骨上端,使脛骨過度向後移位,可引起後十字韌帶損傷,甚至發生膝關節後脫位。
症狀
膝關節劇烈疼痛,明顯腫脹,關節內積血,屈伸活動障礙。
檢查
抽屜試驗:屈膝90°,固定股骨,檢查者雙手握住小腿上端,向前拉或向後推脛骨。如前十字韌帶斷裂,脛骨有向前異常動度;如後十字韌帶斷裂,脛骨有向後異常動度。
治療
1.新鮮十字韌帶斷裂。
十字韌帶斷裂,或脛骨棘撕脫骨折有明顯移位者,應早期手術修復斷裂的韌帶,或將撕脫骨折復位和內固定,術後用長腿石膏固定4~6周,並應加強股四頭肌鍛煉。
如脛骨棘骨折無移位,可在抽出關節內積血後,用長腿石膏伸膝位固定4~6周,以後加強股四頭肌鍛煉。
2.陳舊性十字韌帶斷裂。
陳舊性十字韌帶斷裂,手術效果多不滿意,宜加強股四頭肌鍛煉,以加強關節的穩定性,如很不穩定,可考慮用大腿闊筋膜,或用髕韌帶的內側部分,或用附近的肌腱作韌帶重建術。近來有報導用炭素纖維作為十字韌帶重建材料,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
醫學問題並不都是唯一的答案。
就像有人喜歡用大杯子喝酒,有人喜歡用小杯子喝酒一樣,醫學問題也有不同觀點,現在說誰對誰錯嫌早.
韌帶斷裂就是完全斷裂,韌帶部分撕裂傷也就是未斷裂.一位專家說韌帶拉長,另一位專家說斷了三分之二,意思都是韌帶撕裂傷,而未完全斷裂.可以手術,恢復較快.保守治療也就是石膏固定,免開一刀,但恢復較慢,兩者均可選擇.如果你是運動員或體力勞動者應手術.
補充:做核磁共振時,沒有造影也能看清楚韌帶損傷程度.韌帶在一定范圍內確實被拉長了,並且已損傷,需要治療和休息才能治癒.
你好,2級是部分斷裂.如果後移超過1CM,建議手術治療,否則石膏固定,讓韌帶修復.
不用做手術的,韌帶斷裂,可以用葯治療,就是用葯把韌帶接上,
做手術,對於大的韌帶可以接上,但對小的韌帶卻又切斷了,還有就是,就算接上,關節也還是受限的,因為韌帶接上後,還要用葯治療,才能放鬆,也就是才能正常活動彎曲,如果你相信,可以試試,只要用對葯,一般治療只要二十天就可以恢復,以後再功能恢復一段時間就和正常沒什麼不同了,治療是以外敷葯為主的中草葯治療,只要你相信,給我半個月的時間,你就會知道葯效如何,用了就會知道,如果想了解,可以QQ聯系我
拉長,韌帶就是松馳,松馳嚴重的可以感覺到關節松動,如果在肩關節和踝關節的就容易脫臼,但都是可以治療的,用葯治療,以外敷葯為主,治療時間一般都在二十左右,只要你用對葯就會收效這么快,有什麼不懂的再聯系
核磁共振時,沒有造影也能看清楚韌帶損傷程度.韌帶確實被拉長了.所以需要正規治療.
給建設的醫者,最好自己有過這方面的治療,不要讓病人感到不知如何是好,不是所在的關節問題都以鍛煉來恢復的,要知道是什麼原因引起,不根本的治療怎麼又會全愈呢,
比如大的韌帶斷裂就不應該鍛煉,恢復不恢復,可以檢查看出(只對十字韌帶和大的韌帶而言),因為我就常遇見錯過治療機會的病人,有的甚至傷了十幾年,核磁共振時,斷的韌帶兩頭竟然結成團狀物,因時間過長,和食物至韌帶縮成團,真是不應該,可惜
沒有必要手術,建議用中葯治療,用接骨丹
韌帶斷裂,特別是十字韌帶斷裂一般有的症狀是:(前提是有扭傷或外傷史)
1,關節彎曲活動受限,有僵硬或被拉緊的感覺,
2,有腫的現象,特別是早期,斷裂嚴重的,活動後會更腫些,
3,韌帶斷裂和松馳治療的治療是一樣的,但韌帶松馳的恢復沒有斷裂恢復的那麼好,不知道你以前膝關節是不是經常過度鍛煉彎曲,還有就是以前有沒有經常扭傷,如果十字有拉長,嚴重的關節就會感覺到松動,(這個你自己體會)
4,如果是十字韌帶斷裂,做核磁共振可以看得清楚,(小的韌帶看不到)
可以用葯外敷接上
不用抽液的,只要修復韌帶,積水的症狀就會消除,如果裡面有傷口(韌帶損傷的傷口),現在就是抽出積液,那麼以後也還是會再腫的,要根本的治療才可以恢復,
不必手術,建議保守治療,抽取積液,控制炎症,注意觀察,注意營養。
後十字韌帶撕裂傷,應休息制動一月後如有粘連可用針刀松解。這種方法療效高,痛苦小,無後遺副作用。
你好,完全沒有必要,可以恢復的,保養很關鍵,最好固定6周,讓韌帶修復,避免鬆弛,否則只有手術.
大家好,我的MRI實驗表明,前後韌帶損傷,腔內少量積液,以後韌帶信號為顯著,但是醫生說我的後韌帶斷了,需要重建,並取他人帶骨韌帶給我移植,我蹲下,站起都沒有明顯疼痛感,腿能用力,但關節前後晃動厲害,以後晃動為顯著,我聽說關節鏡手術創傷小,請問,我現在這種情況已經1年半了,能否做關節鏡手術,手術後恢復時間是多少,如取別人韌帶移植後,以後是否會影響我的行動,以後是否還可以踢 膝關節內有前、後十字韌帶(又稱交叉韌帶),前十字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前方,向後、上、外止於股骨外髁的內面;後十字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後方、向前、上、內止於股骨內踝的外面,膝關節不論伸直或屈曲,前後十字韌帶均呈緊張狀態,前十字韌帶可防止脛骨向前移動,後十字韌帶可防止脛骨向後移動。
[編輯本段]疾病描述
膝關節的關節囊鬆弛薄弱,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靠韌帶和肌肉,以內側副韌帶最為重要,它位於股骨內髁與脛骨內髁之間,有深淺兩層纖維,淺層成三角形,甚為堅韌,深層纖維與關節囊融合,部分並與內側半月板相連,外側副韌帶起於股骨外上髁,它的遠端的呈腱性結構,與股二頭肌腱會合成聯合肌腱結構,一起附著於腓骨小頭上,外側副韌帶與外側半月板之間有滑囊相隔。膝關節伸直時兩側副韌帶拉緊,無內收,外展與旋轉動作,膝關節屈曲時,韌帶逐漸鬆弛,膝關節的內收,外展與旋轉動作亦增加。
前交叉韌帶起自股骨髁間凹的外側面,向前內下方止於脛骨髁間嵴的前方。當膝關節完全屈曲和內旋脛骨時此韌帶牽拉最緊防止脛骨向前移動。後交叉韌帶起自股骨髁間凹的內側面,向後下方止於脛骨髁間嵴的後方,膝關節屈曲時可防止脛骨向後移動。
[編輯本段]症狀體征
都有外傷病史。以青少年多見,男性多於女性,以運動員最為多見受傷時有時可聽到韌帶斷裂的響聲,很快便因劇烈疼痛而不能再繼續運動或工作膝關節處出現腫脹,壓痛與積液(血),膝部肌痙攣,患者不敢活動膝部,膝關節處於強迫體位,或伸直,或屈曲膝關節側副韌帶的斷裂處有明顯的壓痛點,有時還會摸到蜷縮的韌帶斷端。
[編輯本段]疾病病因
膝外翻或內翻暴力所致。
[編輯本段]病理生理
損傷機制及病理變化
1、內側副韌帶損傷
為膝外翻暴力所致。當膝關節外側受到直接暴力的使膝關節猛烈外翻,便會撕斷內側副韌帶,當膝關節半屈曲時,小腿突然外展與旋也會使內側副韌帶斷裂,內側副韌帶損傷多見於運動創傷,如足球、滑雪、摔跤等競技項目。
2、外側副韌帶損傷
主要為膝內翻暴力所致,因外側方髂脛束比較強大,單獨外側副韌帶損傷少見,如果暴力強大,髂脛束和腓總神經都難免受損傷。
3、前交叉韌帶損傷
膝關節伸直位下內翻損傷和膝關節屈曲位下外翻損傷都可以使前交叉韌帶斷裂。一般前交叉韌帶很少會單獨損傷,往往合並有內、外側韌帶與半月板損傷的但在膝關節過伸時,有可能會單獨尊上前交叉韌帶,另外,暴力來自膝關節後方,脛骨上端的力量也可使前交叉韌帶斷裂,前交叉韌帶損傷亦多見於競技運動。
4、後交叉韌帶損傷
無論膝關節處於屈曲位或伸直位,來自前方的使脛骨上端後移的暴力都可以使後交叉韌帶斷裂。後交叉韌帶損傷少見。通常與前交叉韌帶同時損傷,單獨後交叉韌帶損傷更為少見。
韌帶的損傷可以分為扭傷(即部分纖維斷裂)部分韌帶斷裂,完全斷裂和聯合性損傷,例如前交叉韌帶斷裂可以同時合並有內側副韌帶與內側半月板損傷,成為「三聯傷」韌帶斷裂的部分又可分成韌帶體部斷裂,韌帶與骨骼連接處斷裂與韌帶附著處的撕脫性骨折,第一種損傷癒合慢且強度差,以第三種癒合後最為牢固。
[編輯本段]診斷檢查
1、側方應力試驗
在急性期作側方應力試驗是很疼痛的。可以等待數天或於痛點局部麻醉後方進行操作,在膝關節完全伸直位與屈曲20度—30度位置下作被動膝內翻與膝外翻動作,並於對側作比較,如有疼痛或發現內翻外翻角度超出正常范圍並有彈跳感時,提示有側副韌帶扭傷或斷裂。
2、抽屜試驗
膝關節屈曲90度,小腿垂下,檢查者用雙手握住脛骨上段作拉前和推後動作,並注意脛骨結節前後移動的幅度,前移增加表示前交叉韌帶斷裂。後移增加表示後交叉韌帶斷裂,由於正常膝關節膝關節屈曲90度位置下脛骨亦能有輕度前後被動運動,故需將健側與患側作對比。
單獨前交叉韌帶斷裂時,脛骨前移幅度僅略大於正常,若前移明顯增加,說明可能還合並有內側副韌帶損傷。
在急性期作抽屜試驗是很痛的。應該麻醉後施行。
4、後交叉韌帶重建術後恢復和訓練問題?
關於PCL重建術後恢復和訓練的問題解答:
1. 現在下地的確太心急了,在自體韌帶還沒有完全長牢固的情況下,萬一再一次發生扭傷,嚴重一點會導致自體韌帶的再次脫離而手術失敗.由於你說你自己好動,那麽在晚上睡覺的時侯應戴上護具,防止睡覺時不.另外不知是否出院?如沒有,可以去問問主治醫師是否有CPM功能鍛煉機,使用CPM被動鍛煉至130度即可(注意角度的增加不可過快,先以90度開始訓練,如90度很輕松,無疼痛感,就10度累加,以有疼痛感為限,待疼痛感消失,繼續累加角度).CPM上限只有130度,之後就要靠自己的毅力來鍛煉了.如果已經出院,那麽請自備一根繩子,自行平躺在床上,由手來拉動繩子來進行被動彎曲訓練,方法同上.
3. 正確的訓練方法為:術後即進行肌肉收縮練習,48~72小時內酌情拔引流,3~5天後改用活動型支具並可利用CPM在30°~60°內進行膝關節活動,1周免負重,2周開始部分負重,3周全負重,4周棄拐杖。膝關節活動范圍:3周屈至90°,並開始伸膝練習,8周~10周屈伸應至正常。晚上睡覺帶活動型關節支具保護膝關節3個月,半年內免體育活動,半年至1年在練好肌力的同時逐漸恢復運動,1年~1年半後可逐漸訓練與比賽。
4. 術後2個月後可以進行簡單的柱拐行走,但不可心急,晚上睡覺依然帶上活動護具.3個月後可逐漸恢復正常行走.
5.手術剛完成不超過3個月,建議多卧床休息,不建議多運動,在卧床休息的時侯可以擬行肌力訓練來防止患肢的肌肉萎縮和肌肉恢復,方法為:綳直患肢,抬高最高處靜止,維持1~3秒,然後放下,依此類推,剛開始訓練的時間和次數應自行計算為組數(例如做了10個就2秒覺得大腿開始酸痛,無力,那麽就定位10個2秒為一組),每天早,中,晚各1組,等恢復差不多就增加組數和維持時間.如每次訓練完覺得膝蓋疼痛可進行冰敷來緩解.
5、前交叉韌帶的作用
膝交叉韌帶:為膝關節重要的穩定結構,呈鉸鏈式連於股骨髁間窩及脛骨的髁間隆起之間,可防止脛骨沿股骨向前後移位。膝交叉韌帶又可分為前後兩條,前交叉韌帶起自股骨外側髁的內側面,斜向前下方,止於脛骨髁間隆起的前部和內、外側半月板的前角;後交叉韌帶起自股骨內側髁的外側面,斜向後下方,止於脛骨髁間隆起的後部和外側半月板的後角。當膝關節活動 時,兩條韌帶各有一部分纖維處於緊張狀態。因此,除前交叉韌帶能防止脛骨向前移位,後交叉韌帶能防止腿骨向後移位外,還可限制膝關節的過伸、過屈及旋轉活動,交叉韌帶損傷常與脛側副韌帶或半月板損傷同時發生。
由於大家一般對前交叉韌帶損傷認識不足,傷後不影響日常生活,大量前交叉韌帶損傷者在廣大人群中!如交叉韌帶損傷後超過3個月不治療,則半月板損傷幾乎成為必然,隨之而來的就是關節軟骨損傷、關節退變等不可逆病患。專家提醒:如果感覺不能在快速行走中急停或急轉彎,就應該看運動醫學科醫生,明確是否前交叉韌帶損傷!
6、針灸對後交叉韌帶損傷,膝關節積液有效果嗎?
針灸對韌帶損傷和積液好象起不了多大作用,最好去看醫生能給出治療方案。
7、後交叉韌帶在哪
呵呵,跟你說個實話,膏葯無論貼在哪,也不能滲透到那裡的,因為它連接在大腿骨和小腿骨之間;
後交叉韌帶的損傷,斷裂嚴重的話,治療的主要方式是手術,如果斷裂不嚴重,需要打石膏休息,絕對不是貼膏葯。
先祝你早日康復。
8、後交叉韌帶損傷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非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的常用標準是:脛骨旋轉中立位後抽屜征<10mm(Ⅱ級)異常旋轉鬆弛度<5°;沒有明顯的內外翻異常鬆弛。單純PCL斷裂或不全斷裂,可先用長腿石膏固定患膝於屈曲30°位在石膏硬固前,應注意將患側脛骨上端向前推至與正常膝部形態一致,固定6周固定中鍛煉股四頭肌,以免肌萎縮。
早期手術修復韌帶
(1)適應證:
①脛止點撕脫骨折移位者;
②合並有半月板損傷有關節交鎖,不能自解者,應早期手術修復;
③嚴重膝關節脫位m前後交叉韌帶斷裂後外角損傷應急診手術特別是後外角損傷應早期修復。
(2)手術要點:PCL修復的切口,視有無合並其他韌帶損傷而定。
①單純PCL損傷,或PCL損傷並膝MCL損傷,取膝後內側切口,經MCL後束之後方進入。
②PCL損傷並後外側結構損傷宜取膝後外側切口,經股二頭肌前緣進入探查和修復外側韌帶及腘肌腱。
③PCL損傷有脛骨撕脫骨折者可選擇後S形切口將腓腸肌內側頭牽向外側以保護腘窩血管神經骨片較大者以螺絲釘固定。較小者,用鋼絲套住,從骨洞中牽至脛骨前內側固定這種損傷提倡早期修復。
④韌帶實質斷裂就採用自體或異體肌腱重建,合並膝MCLLCL損傷時,應先縫合LCL,最後拉緊後十字韌帶固定。
(3)術後處理:單純PCL損傷伸直位固定6周,如後關節囊同時損傷時則應屈膝20°位固定6周去石膏鍛煉膝關節活動
治療結果以脛骨止點撕脫骨折復位縫合者為最好,均恢復優良。
晚期PCL損傷
(1)手術適應證:患者年輕,一般45歲以下膝關節反復疼痛、腫脹有不穩感,後抽屜征Ⅲ級(後方鬆弛>10mm),一般考慮手術重建,如同時伴有後外或後內側旋轉不穩定是絕對手術適應證對於運動員手術指征可稍放寬。
手術方法
腘肌腱重建後十字韌帶
Barford(1971)報道此方法取膝後切口或後外側切口。切斷腓骨頸游離並牽開股二頭肌及腓總神經,在股骨外髁內側附著部切下腘肌腱向下游離其肌腹,將此肌腱轉移至膝關節後面中線,腱穿過股骨內髁骨孔固定在肌腱與肌腹交界處,相當於脛骨平台正中後緣下方,將肌腱與骨膜縫妥固定再把該腱從後向前穿過脛骨骨孔,結扎固定於脛骨前方使腘肌的走向盡可能接近PCL的走行方向王亦璁(1981)對腘肌腱重建PCL的方法做了三點改進:後外側切口從股二頭肌前緣進入既不顯露腓總神經也不切斷腓骨頸;將腘肌腱引入關節固定於股骨內側髁;腓腸肌外側頭前移至外側副韌帶處固定,加強膝關節後外側之穩定性。
俯卧或健側卧位手術在氣囊止血帶下施行。膝後外側切口長14~16cm,找到股二頭肌腱於此腱前緣分離進入腘區一般毋需顯露腓總神經,將腘窩血管神經妥善牽開。探查膝LCL及腘肌腱腘肌腱長度有限,游離其上端時,最好帶一小骨片以利引入股骨髁骨洞中癒合找到腓腸肌外側頭肌腱,將此腱從膝後關節囊部切斷做膝關節前內側髕旁切口5~6cm以彎鉗自前而後指向後關節囊,按這一指示點,在靠近脛骨平台正中後緣處切開後關節囊探出彎鉗尖,夾持腘肌腱游離端的縫線把腘肌腱翻向膝後中線,切斷相連的纖維帶,避免損傷該肌腱的血運於股骨內髁原PCL附著部股骨內髁內上方鑽粗骨孔從此骨孔引入鋼絲將彎鉗尖持之腘肌腱縫線與鋼絲相結用彎鉗牽腱進入關節內,再用鋼絲牽出此游離腱端拉緊至適度,與周圍筋膜縫合固定。將游離之腓腸肌外側頭前移至LCL處固定,加強膝關節後外側的穩定性。去除止血帶沖洗切口及關節腔,分層縫合切口。
術後處理:以長腿石膏固定患膝於屈膝20°位6周,在石膏中練習股四頭肌活動,石膏拆除後練習膝關節活動,待膝關節活動恢復至伸屈達90°左右時負重練習。
腘肌與股四頭肌都與PCL有協同作用是膝關節後直向穩定的動力因素在解剖上用來作為PCL的替代物,其走行相當近似所以,在腘肌收縮時,可以有效地控制脛後上端向脛後滑移。
半腱肌重建PCL
仰卧位或健側卧位,後外側切口,保護腘部血管與神經,經後方入路切開關節囊,進入髁間凹,切除PCL殘留的瘢痕。再通過前內側切口解剖出半腱肌脛骨止點游離並於肌肉肌腱連接部切斷半腱肌肌腹的遠端縫於半膜肌上。以導引瞄準器自脛側副韌帶前緣鑽孔,在PCL脛骨附著處穿出擴大骨隧道通過前後切口識別PCL的股骨附著處在脛側副韌帶的前面以導引器穿孔,擴大骨隧道,通過前後切口識別PCL的股骨附著處在脛側副韌帶的前面以導引器穿孔在PCL股骨附著處穿出,擴大骨隧道,使直徑達8~10mm,將游離的半腱肌腱先從脛骨骨隧道進入關節,再從股骨骨隧道穿出,固定於脛側韌帶起點處,可用粗絲線直接縫合或以螺釘、U形釘等固定。固定時應向前牽拉脛骨並保持屈膝30°。
③應用骨-髕腱-骨重建PCL:切取髕腱中1/3連同髕骨與脛骨結節1cm寬、0.4cm厚2.5cm長的骨塊,兩骨端穿過數根導引絲線在導引瞄準器的定位下依上法形成脛骨及股骨骨隧道直徑1cm將移植物置入,上下骨塊分別置於股骨及脛骨骨隧道內以擠壓螺釘固定或以導引絲線在外口用紐扣打結固定。
④腓腸肌內側頭重建PCL:切取腓腸肌內側頭的外側部分向遠端游離後自保留部分的深面穿過至髁間窩,通過股骨內髁的骨孔後縫合固定於筋膜上。
患膝若合並有後內側旋轉不穩,在PCL重建時應修復膝關節MCL,包括關節囊和副韌帶緊縮,修復後斜韌帶。
患膝若合並後外側旋轉不穩,在PCL重建時一並將LCL股骨外髁止點前移同時將腘肌腱止點或腓腸肌外側頭移位以加強膝外側結構或行股二頭肌懸吊術來加強患膝採取部分股二頭肌腱將近端移至髕骨側方縫合固定。
國際上最標準的PCL重立首推骨-髕腱-骨移植重建,隨著關節鏡技術的快速發展,PCL在關節鏡下重建在國內多家大醫院已能開展移植韌帶也由單束重建到雙束重建,並選用力學強度較強的股四頭肌腱重建積水潭醫院報道50餘例手術效果好因此關節鏡下重建PCL將是發展方向,具體手術操作見關節鏡相關章節。
9、做玩後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後要注意什麼?
您好:一、術後常見症狀1. 後方疼痛現在前交叉韌帶重建的主流技術是用自體腘繩肌腱。術後的這種疼痛一般為取腱時取腱器造成皮下組織、深筋膜等損傷引起,表現為大腿後方或者膝關節後方疼痛。此類疼痛一般持續至術後1周左右,也有患者根本就沒有此類疼痛。有時會有少量出血滲至皮下也會有刺激從而產生疼痛。患者可以自己觀察,若看到大腿後方或者膝關節後方的皮下有淤血,輕度壓痛,沒有明顯腫脹,就是正常現象。這種疼痛較輕或僅有壓痛,一般在術後1周左右出現,會持續3-4周。2. 體溫升高術後體溫輕度升高,在38℃以內,持續不過4天,一般為術後吸收熱,屬正常情況。如果體溫超過38℃或體溫盡管在37.5℃左右但持續時間大於4天,要警惕術後感染或呼吸道等感染,需盡快就醫。3. 關節腫脹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膝關節一般都會有腫脹,因軟骨等損傷的程度不同,腫脹的程度也不一樣。較輕的患者在術後4-6周腫脹就會好轉,一般在術後3個月內可以消腫,如果軟骨損傷較重,術後6-8個月膝關節腫脹的患者也有。一般建議3個月以上膝關節沒有消腫的患者要及時就醫。膝關節腫脹一般為積液引起,若感覺膝關節腫脹很明顯、張力很大(有時會伴有體溫升高),應看門診,由手術醫生根據情況決定是否要穿刺抽液及加壓包紮等。3個月以內的輕度腫脹,若正在進行膝關節屈膝等角度康復,可加強冰敷(詳見後述)。若膝關節活動度已經恢復,可以外用關節洗葯、口服扶他林等進行消炎,同時加強膝關節肌力練習(詳見後述)。4. 內踝淤血重建前交叉韌帶取腱處或者骨道口會有少量出血,出血量若在20-30ml以上則不能在其附近吸收。不能吸收的出血會沿著皮下與深筋膜之間的間隙向下流之內踝處停留,慢慢滲出,在皮下形成青紫等淤血的表現,按之有輕度疼痛。這種現象一般在術後7-10天出現,持續3-4周。5. 皮膚麻木這種麻木的特殊區域是取腱切口的前下外側或者小腿內側,其它區域麻木需就醫。此類皮膚麻木的原因為取腘繩肌腱時隱神經損傷,有臨床研究認為取腱時用斜切口可以減少隱神經的損傷,但仍不能有效避免。這種麻木不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影響,但是會引起輕度不適或恐慌。大部分麻木感在術後3個月-6個月恢復,有的要延續到術後1年左右。6. 行走不利所謂行走不利即是行走時有「瘸」的現象。一般多見於術後膝關節伸直受限,術後早期有些患者往往注重於屈膝練習,伸直往往差3-5°,這樣患者在行走時患膝會「拖後腿」,造成瘸的現象。這種情況應該到門診找手術醫生,由醫生除外其它導致膝關節伸直受限的原因後及時加強伸直練習。還有兩種情況:一是患膝關節周圍肌肉萎縮,解決方法是加強力量練習。二是合並軟骨修復、半月板縫合等手術,負重行走較一般重建手術延後,解決方法是適當增加行走時間,找雙下肢平衡的感覺。行走不利的另外一個常見現象是膝關節屈伸時靈活度不夠,這種情形一般在術後2個月左右膝關節活動度完全恢復後表現尤其明顯,與患者此時的期望值較高有關。正常的靈活度不夠一般在活動後會有好轉,術後5個月左右時,膝關節的靈活度一般會完全恢復正常。 二、康復時的常見問題及注意事項1. 支具佩帶北醫三院運動醫學研究所的前交叉韌帶術後佩帶支具俗稱「彎夾板」。夾板的使用一般需嚴格按照康復要求進行,第一個月24小時佩帶,第二個月晚上睡覺時可拆下,第三個月出門行走時需佩帶。有些膝關節肌肉力量較好的患者,應由醫生決定是否提前結束夾板的使用。夾板的主要作用是維持膝關節的穩定,保護重建韌帶,避免使其受到過度牽拉;當然,保護過度了,膝關節肌肉就會萎縮,這兩者之間的權衡須與醫生商討。佩帶支具的常見問題是「下墜」。解決的經驗來自患者:用一折疊毛巾包繞內踝上方一周,然後將最下方的尼龍搭扣在毛巾上裹緊,依次從下往上系緊尼龍搭扣。2. 屈膝練習屈膝時會產生疼痛,因人而異。嚴格按照康復程序練習的患者,一般不會有問題。同時行半月板縫合、內側副韌帶等膝關節其它穩定結構修復手術的患者,屈膝會有一些困難,疼痛的程度稍重,要有毅力。需要注意的是,屈膝練習時,從伸直到既定屈膝角度不要太快,一般進行時間為10-20分鍾,到了既定角度,要停留10分鍾,停留時即可開始冰敷。伸直後,可用手揉捏膝關節上、內、外肌肉,感知其僵硬程度並與對側做對比,若有僵硬,可自行按摩使之放鬆。屈膝練習最重要的就是放鬆,有的患者放鬆很好,屈膝就會很順利,屈膝時疼痛輕微,屈膝完畢疼痛即止。有的患者比較緊張,主要是怕痛,屈膝就會有困難。後一類患者如果較長時間都不能學會放鬆,導致屈膝進程過緩,主要表現為每次屈膝時都會「很痛」,屈膝之後膝關節的疼痛時間大於5分鍾,需及時求助手術醫生。前一類患者也不要操之過急,屈膝進程太快,尤其是術後6周左右時,易使重建韌帶發生鬆弛。需要注意的是,術後6周時,部分患者自我感覺很好,能夠戴著支具或者不佩戴支具進行慢跑或快跑等,很是危險。3. 學會冰敷冰敷與屈膝進程密切相關。屈膝時及屈膝後均要冰敷。准備冰袋:超市購物的大塑料袋,內裝水600ml-800ml,置入冰塊,冰塊與水的比例約1:1,上述冰水混合物的量可根據膝關節大小自行調整。扎緊袋口,盡量排除口袋內空氣,這樣冰袋容易貼服。冰敷部位:膝關節前方、內外側。屈膝練習時疼痛的部位一定要納入冰敷。注意事項:冰袋與皮膚之間用一毛巾相隔;每次冰敷持續20分鍾左右,頭次冰敷可能要持續25-30分鍾,這樣會感覺到整個關節內部都「涼透」;皮膚冰痛持續5分鍾要停止冰敷,防止凍傷;兩次冰敷間隔40-60分鍾,一次屈膝練習後冰敷6次;根據次日膝關節腫脹的程度調整冰敷的次數,逐漸掌握適應自己的冰敷次數,屈膝練習期間以膝關節輕度腫脹(可在復查時讓醫生協助判斷)為宜。4. 靜蹲練習靜蹲不僅可以練習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正確的靜蹲姿勢及時長對腰椎、頸椎等都有好處。正確的靜蹲姿勢康復方案中有,這里所要強調的是:1.靜蹲之前一般要經歷一段時間直抬腿練習,注意增加直抬腿的時間和負荷(在小腿上加重物),一般推薦直抬腿將患膝肌肉力量達到正常的80%以上再進行靜蹲練習。2.靜蹲時,後背不能倚在牆上,不能讓牆分擔體重!3.膝關節屈曲角度不要太大,除了少數肌肉力量較強的患者,一般膝關節屈曲不要超過60°。4.靜蹲時,腰挺直、頭後伸,除了膝關節肌肉緊張外,身體其餘部分均須放鬆。5.練習後,膝關節前方、內側肌肉疼痛是練習姿勢正確的有效證據。請注意,靜蹲後膝關節內疼痛加重是異常表現,會對膝關節造成損傷,加重髕股關節軟骨病變。凡出現這種情況,要注意改變方式:一是患膝肌肉力量改善不夠,要加強直抬腿練習。二是靜蹲時未避開痛點。6.靜蹲的時間必須要節節提高,不能停滯不前,這樣肌力才會順利增長。7.練習時可用種種娛樂方法來轉移疲勞,比如說看電視、電影,聽音樂、聽有聲小說等等。5. 關節內響膝關節活動度練習順利後期,開始正常行走了。有一些患者會發現膝關節內會有響聲,有些響聲較小,只能感覺到,有一些患者響聲較大,為明確的彈響。響聲的原因很多,半月板切除、脂肪墊區瘢痕化、肌肉萎縮都是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常見的彈響原因。這些,通過肌肉力量練習及關節活動適應性訓練都可以糾正,大部分患者發現彈響的時間為術後1個月左右,術後6個月左右就可漸趨消失。需要說明的是,髕股關節軟骨損傷等是導致膝關節彈響的病理性臨床症狀。這在手術記錄當中可以查閱,此類患者一般會伴有膝前區的疼痛、酸脹等不適,上下樓尤其明顯。有這些臨床表現的患者須經常與醫生溝通,及時獲得征對髕骨軟化症的治療措施。 運動醫學的手術患者在術後基本上都會經歷一個康復過程。我的體會是患者和醫生的及時、全面、有效的交流最為重要。患者如果不能及時提供信息或者醫生獲得信息不全,對康復進程都會帶來不好的影響。醫生不是患者,當然也就不能體會到康復進程中的點點滴滴,所以有效的溝通是相輔相成、互相提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