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眼睛懸韌帶由什麼組成

眼睛懸韌帶由什麼組成

發布時間:2020-03-26 22:52:05

1、眼睛各結構的功能

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內腔和內容物、神經、血管等組織。

1、眼球壁:眼球外層起維持眼球形狀和保護眼內組織的作用。

2、眼淚腔:房水由睫狀突產生,有營養角膜、晶體及玻璃體,維持眼壓的作用。

3、視路:從視網膜接受視信息到大腦視皮層形成視覺的整個神經沖動傳遞的徑路。

4、眼副器:主要功能是保護眼球,由於經常瞬目,故可使淚液潤濕眼球表面,使角膜保持光澤,並可清潔結膜囊內灰塵及細菌。

(1)眼睛懸韌帶由什麼組成擴展資料:

眼睛成像原理:

眼睛通過調節晶狀體的彎曲程度(屈光)來改變晶狀體焦距獲得倒立的、縮小的實像。眼睛所能看到的最遠的點叫調節遠點,正視眼所能看到的遠點在極遠處;眼睛所能看到的最近的點叫調節近點,兩點之間稱為調節范圍。正常眼睛的近點在距離眼睛約10厘米處。

明視距離:

近視眼的明視距離一般為10厘米左右,(明視距離指人眼看書時間長而不疲勞的距離),正視眼的明視距離為25厘米左右,人眼在這一距離看書不易疲勞。

2、系統解剖學---眼

角膜和鞏膜都市眼球的外膜,只是角膜占據了前面的一部分,兩者合起來是全部的外膜,你圈出來的是眼前房。

3、眼睛的結構及功能

眼睛是人類感觀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腦中大約有80%的知識和記憶都是通過眼睛獲取的。讀書認字、看圖賞畫、看人物、欣賞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眼睛能辨別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光線,再將這些視覺、形象轉變成神經信號,傳送給大腦。由於視覺對人如此重要,所以每個人每隔一兩年都應檢查一次視力。眼睛是人的視覺器官,由眼球和眼的附屬器官組成,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壁主要分為外、中、內三層。外層由角膜、鞏膜組成。前1/6為透明的角膜,其餘5/6為白色的鞏膜,俗稱「眼白」。眼球外層起維持眼球形狀和保護眼內組織的作用。角膜是接受信息的最前哨入口。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線經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橢圓形,略向前突。橫徑為11.5—12mm,垂直徑約10.5—11mm。周邊厚約1mm,中央為0.6mm。角膜前的一層淚液膜有防止角膜乾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學特性的作用。角膜含豐富的神經,感覺敏銳。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線進入眼內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結構外,也起保護作用,並是測定人體知覺的重要部位。鞏膜為緻密的膠原纖維結構,不透明,呈乳白色,質地堅韌。中層又稱葡萄膜,色素膜,具有豐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三部分。虹膜:呈環圓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於晶體前,有輻射狀皺褶稱紋理,表面含不平的隱窩。不同種族人的虹膜顏色不同。中央有一2.5-4mm的圓孔,稱瞳孔。睫狀體前接虹膜根部,後接脈絡膜,外側為鞏膜,內側則通過懸韌帶與晶體赤道部相連。脈絡膜位於鞏膜和視網膜之間。脈絡膜的血循環營養視網膜外層,其含有的豐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內層為視網膜,是一層透明的膜,也是視覺形成的神經信息傳遞的第一站。具有很精細的網路結構及豐富的代謝和生理功能。視網膜的視軸正對終點為黃斑中心凹。黃斑區是視網膜上視覺最敏銳的特殊區域,直徑約1-3mm,其中央為一小凹,即中心凹。黃斑鼻側約3mm處有一直徑為1.5mm的淡紅色區,為視盤,亦稱視乳頭,是視網膜上視覺纖維匯集向視覺中樞傳遞的出眼球部位,無感光細胞,故視野上呈現為固有的暗區,稱生理盲點。
眼內腔和內容物
眼內腔包括前房、後房和玻璃體腔。眼內容物包括房水、晶體和玻璃體。三者均透明,與角膜一起共稱為屈光介質。
房水由睫狀突產生,有營養角膜、晶體及玻璃體,維持眼壓的作用。晶體為富有彈性的透明體,形如雙凸透鏡,位於虹膜、瞳孔之後、玻璃體之前。玻璃體為透明的膠質體,充滿眼球後4/5的空腔內。主要成分為水。玻璃體有屈光作用,也起支撐視網膜的作用。
視神經、視路
視神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視網膜所得到的視覺信息,經視神經傳送到大腦。視路是指從視網膜接受視信息到大腦視皮層形成視覺的整個神經沖動傳遞的徑路。
眼附屬器
眼附屬器包括眼瞼、結膜、淚器、眼外肌和眼眶。眼瞼分上瞼和下瞼,居眼眶前口,覆蓋眼球前面。上瞼以眉為界,下瞼與顏麵皮膚相連。上下瞼間的裂隙稱瞼裂。兩瞼相聯接處,分別稱為內眥及外眥。內眥處有肉狀隆起稱為淚阜。上下瞼緣的內側各有一有孔的乳頭狀突起,稱淚點,為淚小管的開口。生理功能:主要功能是保護眼球,由於經常瞬目,故可使淚液潤濕眼球表面,使角膜保持光澤,並可清潔結膜囊內灰塵及細菌。
結膜是一層薄而透明的粘膜,覆蓋在眼瞼後面和眼球前面。按解剖部位可分為瞼結膜、球結膜和穹隆結膜三部分。由結膜形成的囊狀間隙稱為結膜囊。
淚器包括分泌淚液的淚腺和排泄淚液的淚道。
眼外肌共有6條,司眼球的運動。4條直肌是: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和外直肌。2條斜肌是:上斜肌和下斜肌。
眼眶是由額骨、蝶骨、篩骨、齶骨、淚骨、上頜骨和顴骨7塊顱骨構成,呈稍向內,向上傾斜,四邊錐形的骨窩,其口向前,尖朝後,有上下內外四壁。成人眶深4~5cm。眶內除眼球、眼外肌、血管、神經、淚腺和筋膜外,各組織之間充滿脂肪,起軟墊作用。

4、眼的結構

簡介
眼睛是人和動物的視覺器官,由眼球和眼的附屬器官組成,主要部分是眼球。 眼睛結構圖
人眼是望遠鏡放大倍數的基準,就是說放大倍數是1,口徑就是人眼瞳孔的大小,它隨著光照強度的變化而變化,一般在2到7毫米之間波動。 眼睛是人類感觀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腦中大約有80%的知識和記憶都是通過眼睛獲取的。讀書認字、看圖賞畫、看人物、欣賞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眼睛能辨別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光線,再將這些視覺、形象轉變成神經信號,傳送給大腦。由於視覺對人如此重要,所以每個人每隔一兩年都應檢查一次視力。
編輯本段器官部位
人的眼睛近似球形,位於眼眶內。正常成年人其前後徑平均為24mm,垂直徑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於眶外12~14mm,受眼瞼保護。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內腔和內容物、神經、血管等組織。
編輯本段器官結構
眼球壁主要分為外、中、內三層。外層由角膜、鞏膜組成。前1/6為透明的角膜,其餘5/6為白色的鞏膜,俗稱「眼白」。眼球外層起維持眼球形狀和保護眼內組織的作用。角膜是接受信息的最前哨入口。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線經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橢圓形,略向前突。橫徑為11.5~12mm,垂直徑約10.5~11mm。周邊厚約1mm,中央為0.6mm。角膜前的一層淚液膜有防止角膜乾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學特性的作用。角膜含豐富的神經,感覺敏銳。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線進入眼內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結構外,也起保護作用,並是測定人體知覺的重要部位。鞏膜為緻密的膠原纖維結構,不透明,呈乳白色,質地堅韌。中層又稱葡萄膜,色素膜,具有豐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三部分。虹膜:呈環圓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於晶體前,有輻射狀皺褶稱紋理,表面含不平的隱窩。不同種族人的虹膜顏色不同。中央有一2.5~4mm的圓孔,稱瞳孔。睫狀體前接虹膜根部,後接脈絡膜,外側為鞏膜,內側則通過懸韌帶與晶體赤道部相連。脈絡膜位於鞏膜和視網膜之間。脈絡膜的血循環營養視網膜外層,其含有的豐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內層為視網膜,是一層透明的膜,也是視覺形成的神經信息傳遞的第一站。具有很精細的網路結構及豐富的代謝和生理功能。視網膜的視軸正對終點為黃斑中心凹。黃斑區是視網膜上視覺最敏銳的特殊區域,直徑約1~3mm,其中央為一小凹,即中心凹。黃斑鼻側約3mm處有一直徑為1.5mm的淡紅色區,為視盤,亦稱視乳頭,是視網膜上視覺纖維匯集向視覺中樞傳遞的出眼球部位,無感光細胞,故視野上呈現為固有的暗區,稱生理盲點。 眼內腔和內容物 眼內腔包括前房、後房和玻璃體腔。眼內容物包括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三者均透明,與角膜一起共稱為屈光介質。 房水由睫狀突產生,有營養角膜、晶體及玻璃體,維持眼壓的作用。晶狀體為富有彈性的透明體,形如雙凸透鏡,位於虹膜、瞳孔之後、玻璃體之前。玻璃體為透明的膠質體,充滿眼球後4/5的空腔內。主要成分為水。玻璃體有屈光作用,也起支撐視網膜的作用。 視神經、視路 視神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視網膜所得到的視覺信息,經視神經傳送到大腦。視路是指從視網膜接受視信息到大腦視皮層形成視覺的整個神經沖動傳遞的徑路。 眼副器 眼副器包括眼瞼、結膜、淚器、眼球外肌和眶脂體與眶筋膜。 眼瞼分上瞼和下瞼,居眼眶前口,覆蓋眼球前面。上瞼以眉為界,下瞼與顏麵皮膚相連。上下瞼間的裂隙稱瞼裂。兩瞼相聯接處,分別稱為內眥及外眥。內眥處有肉狀隆起稱為淚阜。上下瞼緣的內側各有一有孔的乳頭狀突起,稱淚點,為淚小管的開口。生理功能:主要功能是保護眼球,由於經常瞬目,故可使淚液潤濕眼球表面,使角膜保持光澤,並可清潔結膜囊內灰塵及細菌。 結膜是一層薄而透明的粘膜,覆蓋在眼瞼後面和眼球前面。按解剖部位可分為瞼結膜、球結膜和穹隆結膜三部分。由結膜形成的囊狀間隙稱為結膜囊。 淚器包括分泌淚液的淚腺和排泄淚液的淚道。淚道包括:淚點、淚小管、淚囊、鼻淚管。 眼外肌共有6條,使眼球運動。4條直肌是: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和外直肌。2條斜肌是:上斜肌和下斜肌。上提上瞼:上瞼提肌和Müler肌。 眼眶是由額骨、蝶骨、篩骨、齶骨、淚骨、上頜骨和顴骨7塊顱骨構成,呈稍向內,向上傾斜,四邊錐形的骨窩,其口向前,尖朝後,有上下內外四壁。成人眶深4~5cm。眶內除眼球、眼外肌、血管、神經、淚腺和筋膜外,各組織之間充滿脂肪,起軟墊作用。
編輯本段人類的「眼睛」是進化了的「復眼」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復眼」只是「昆蟲」等的專利,人的眼睛是「單眼」/「攝像頭眼」。
●因為像「蜻蜓」、「蒼蠅」的「眼睛」在顯微鏡下,是由很多個「獨立眼睛」構成的一個「整體眼睛」,每個「獨立眼」都發揮著一個「眼睛」的「功能」。而我們人類的眼睛在「顯微鏡」下是一個像「單孔攝像頭」的「眼睛」,所以人們就將我們的「眼睛」說成是「攝像頭眼」。 ●然而當您做完以下的實驗,您即將改變以前的看法。我們拿一根不細不粗的線,如耳機線。然後閉上一隻眼睛,將耳機線湊到「眼前」,這時候,你將會發現,你是可以「透過」耳機線,看到「後面」的東西的,而且就算是它編成了「網狀」,我們也依然能夠透過它,看到背後的東西。然而「攝像頭」是不行的,會被「擋住」的。那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這個原理和我們用「兩隻眼睛」看東西時,可以「透」過手指,看到背後東西的「原理」是一樣的,就是一隻眼睛看到的,補償了,另一隻眼睛沒有看到的。那麼也就是說:我們的每一顆「眼睛」里的所有「視覺細胞」都是起了「單顆眼睛」的作用,從而互相「補償」視覺。 ●那麼為什麼以前人們都沒有發現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1.我們的眼睛直觀的看,太像「單孔攝像頭」了,根本就看不出是由千萬只單眼組成的。2.由於人們總是在「學習」別人的知識,也就很難想到要去「檢驗」這些東西的「正確性」。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這個「實驗」很難想到要去做。 ●這樣一來,也就是我們「眼睛」都是高級的「復眼」。那麼為什麼「復眼」會進化成這樣子呢?因為這樣子,可以「統一」和「隨意」的調整「焦距」和「方向」。 ●這點應用到一些「機械設備」或「機器人眼睛」上,也將實現把物體「隱形」的功能。 【眼睛的進化】 眼睛或許是最突出的一個功能強化的例子。達爾文曾經無法解釋眼睛這種完美地器官是怎麼可能逐漸進化的。通過對生物形態的比較研究,找到了答案。在眼睛產生過程中,最簡單最 軟體動物眼睛進化階段
原始的階段是表皮出現一個感光點。從一開始,這種感光點就具備了選擇優勢,而且任何有助於提高這一感光點功能的其他表現型改變都受到了選擇的支持。這其中包括感光點周圍色素的沉積,而且色素的加厚還會導致晶狀體、動眼肌及其他一些附屬結構的發育,當然最重要的是,類似視網膜的感光神經組織的發育。 在動物序列中至少40次獨立地發展出類似眼睛的感光器官,並且仍然可以在現存各種分類群的物種中找到從感光點到脊椎動物、頭足動物和昆蟲這些動物的復雜眼睛的所有進化階段(右圖,軟體動物眼睛的進化階段,從左往右依次是a色素點b簡單的色素杯c在鮑魚中發現的簡單的感光杯d海洋蝸牛和章魚的具有復雜晶狀體的眼睛)。這些進化階段包括一系列過渡階段。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進化樹上的40個分支中眼睛的起源是一種獨立的趨同進化。現在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表明這種觀點並不完全正確。最近發現,有一種調節基因(叫做Pax6)似乎在控制著進化樹上多數分支的眼睛發育。 【我們「眼睛」讓物體「隱形」還有絕招】
除了人類"復眼"(請查閱前面的資料)可以使小物體變得"隱形"外,我們的「眼睛」要使物體變得「隱形」還有兩種方法: ①:比如,我們的手指放在書上,遮住了文字,但一旦我們「快速,來回移動手指」,手指即將變得「隱形」。如果是攝像機,每一個」靜止的畫面」必然都是有東西「遮住」文字的。當然這時候我們通過「攝像機」看到的動畫中,我們的手指也是「隱形」的。為什麼呢?我們的「眼睛」看東西是會有「圖像緩沖」的,也就是說:前一秒左右的「圖像」會留在我們眼睛裡一段時間,而這些圖像,就剛好可以用來「補償」後來「看不到」的圖像了。 ②在大紅透明膠片下的淡紅色文字會「隱形」。這也許跟「光線」的反射更有關系了,因為這時候,那些淡紅色文字都反射不出光了。
編輯本段為什麼「視覺神經」要連接到腦後

為什麼「人」的「視覺主要大腦功能區」是在大腦的最「後面」,而不直接在前端? ●因為,「視覺」信息是「比較豐富」和「實用」的信息。這樣的「形狀」就可以使「大腦各部分」都最「快速」、「廣泛」的得到「視覺信息」從而進行「知覺活動」。
編輯本段我們「眼睛」注視物體時的神秘現象

編輯本段①

●當我們「注視」一個「物體」,而人卻在「運動」時,這個「物體」和它的「背景」在我們「眼睛」的運動是「不同」的。如:我們「注視」面前的一個「物體」,並把身體往下「蹲」,您將會發現,那個「物體」會微微的向上移動,但幾乎是「靜止」的,然而它的「背景」,卻和眼睛一塊「向下」移動;當您注視的是「背景」時,「背景」也會微微的向上移動,但基本「靜止」,而它前面的「物體」卻很快的「向上」移動。我們知道「攝像機」是不會拍出這種特殊「運
動」狀態的。 ●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又是「復眼」的一大「功勞」了!因為基本上每個「視覺細胞」都有「單眼」的功能,當我們「注視」一個「物體」我們「瞳孔」周圍的部分「視錐細胞」,就好像是和那個物體「捆綁」在一起,而其他「視覺細胞」卻是比較自由的,所以就出現了「兩種」運動狀態!
編輯本段②
●坐火車,或高速汽車等交通工具,並注視窗外景色時,您將會發現眼裡的「景象」會繞著「注視點」進行「旋轉」。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是「復眼」的功能。換句話說:就是因為我們的每個「視覺細胞」可以充當一個「眼睛」的功能,所以處在眼球下方的「視覺細胞」的「單眼」就和「近景」進行「捆綁」,中間的「視覺細胞」就和「注視點」的「景象」進行「捆綁」,上端的「視覺細胞」就和「遠景」進行「捆綁」,最後就像是一根「木棍」,被一個「釘子」釘住了「中間」,當「木棍」的「一端」被「移動」起來後,便自然的「旋轉」了起來!
編輯本段③
●當我們「注視」物體(特別是大的),但同時又左右「擺頭」時,將會發現自己注視的物體會像播放不連貫「影片」一樣「一卡,一卡」的。 ●我們會這樣呢?這就是眼睛「圖像緩沖」功能的結果,也就是說:我們的眼睛會自動的將整注視物體的「圖像」進行「清晰化緩沖」,而當我們把腦袋左右搖擺的時候,「搖擺速度」超過了「緩沖速度」,但於又不至於太快時,是就會造成有比較多的「清晰畫面」一卡,一卡的組合在一起,但如果搖擺和太快了,畫面來不及「清晰化緩沖」,就會變成一個「模糊」的連續圖像,就像是「攝像機」所拍攝的。 ●出自「全集然文明X檔案」
編輯本段「眼睛形狀」的秘密
我們「眼睛」為什麼是「球狀」的,而不是「平面」的?今後的「攝像器材」行業會怎麼發展? ●除了「調整焦距」的原因外,還有的就是完美的發揮「復眼」的功能。 ●如果「眼睛」是「平面」的,那麼和「復眼」相關的「功能」幾乎都會變的「毫無用處」,畢竟只有「球狀」才能最大范圍的進行「視覺補償」。 ●未來的「攝像器材」行業必然是要往「球狀復眼」的「照相」和「攝像」進行發展的,因為這是更先進和有前景的技術領域。
編輯本段人眼只能看到「可見光」嗎

我們具有「虛」神經系統! ●「虛」神經系統,的意思是產生「虛擬」事物的「神經系統」。 ●以前人們以為:如果外界沒有「光」射入「眼睛」,我們就「見」不到「光」的現象,但是到了晚上,我們躺在床上閉上眼睛,卻發現眼前並不完全「黑暗」,如果我們用手指,刺按眼睛,我們將會發現居然眼前出現了「白光」!(按左邊時,白光會出現在右邊) ●以前人們以為:如果沒有聲音傳入耳朵,我們就聽不到「聲音」,但是當一切靜下來的時候,我們卻聽到了「耳鳴」! ●一切的「想像內容」都是可以不通過外界的「真實刺激」而存在的,那麼答案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有兩套神經系統,他們分別是「實神經系統」(感受現實世界的神經系統)和「虛神經系統」(產生想像中之世界的神經系統)。 ●以前人們沒有發現「虛神經系統」,主要是因為這些現象太普通了,所以沒有人去重視它們;而且人們又把「思想意識」和「想像力」這些問題想得太「神秘」了,所以就走向了錯誤的探索方向,最後「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編輯本段我們最「重要」是「視覺」嗎?

●其實我我們最重要的是「觸覺」,因為沒有了「觸覺」,我們也就感覺不到疼痛了,而且一切都東西都顯得「不真實」,我們就像個「植物人」,而沒有了「視覺」我們卻還能用「觸覺」的辨別出一些「形狀」。 ●想像一下,一個「速度快」的「車」撞到你,你是不是感覺有大的「壓力感」呢?如果這輛車「速度」減慢,你的「壓力感」是不是減小了呢?說明,「速度感」其實和「觸覺」有密切的關系。而且我們之所以有「空間感」也是因為「觸覺」給我們「製造」了一個「碰壁」彈回的空間假象。 ●也就是說,無論在「現實」中還是在「想像」中,「觸覺」的地位都是要高於「視覺」的,而且「觸覺器官」——「皮膚」也是我們最大的「知覺器官」。
編輯本段睡眠與眼睛
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生。一次兒子睡覺時,他發現兒子的眼珠轉動起來。他感到很奇怪,連忙叫醒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一個夢。這位醫生想,眼珠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會有什麼關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於是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最後得出結論: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便根據眼珠轉動的次數和時間,來測量人做夢的次數與夢的長短。
編輯本段人眼與「可見光」
科學研究表明,眼睛的性能與太陽的關系最為密切。這正如前蘇聯科學家瓦比洛夫所指出的:「眼睛是人類經過長期的極其復雜的自然選擇結果。它是外部世界、外界媒質作用以及生存斗爭,人們對外部世界很好適應性水平的總變異」。他同時還認為:「地球上人眼是對太陽光線的適應結果。不掌握太陽知識,就不能明白眼睛的作用機制」。事實上,人眼發展成為今天這樣一個復雜靈巧、維妙傳神的光學系統,是人類漫長進化的一個必然結果。這正是太陽的傑作。 科學實驗和研究表明,宇宙天體發出的電磁波,包括了從無線電波到γ射線波長的很寬范圍。對於這些從宇宙空間投來的電磁輻射,地球大氣層僅僅留下兩個允許通行的「天窗」,一個是波長范圍大約在0.39~0.76μm 的光學窗口(或稱可見光窗口),另一個是波長大約是1mm~10m左右的射電窗口(或稱無線電窗口)。也就是說,地球大氣層只對這兩個波段的電磁輻射才是「透明」的。 拿太陽來說,它除了發出可見光之外,同時還不斷地向四周噴發紫外、紅外、無線電波和其它輻射。但是除了上面所說的「兩個窗口」所允許通行的以外,其它波段的電磁輻射則由於受到地球大氣的吸收,在到達地面之前就已基本「耗盡」。既然它們不能「參與」照明,那麼,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眼也就沒有必要再為它們「設置」感光細胞了。這就說明了,為什麼人眼能夠感受的所謂的「可見光」是在這樣的一個波段,而不是在電磁波譜的其它波段。 人眼所能接受的光波波長約在390nm~760nm,這個波段范圍正好與光學窗口所透過的波段相吻合,這是人眼對大自然(或說對太陽)適應的必然結果。 而另一個電磁波窗口則被現代天文學(射電望遠鏡)用來探索來自宇宙的射電信息,故稱射電窗口。

5、睫狀肌和懸韌帶分別靠什麼部位來調節?

睫狀肌是位於眼睛內部呈圓環狀的平滑肌,作用是改變晶體的形狀,以向近或遠距離的東西對焦.當我們要把遠距離的東西對焦時,睫狀肌便會自然放鬆,把晶體定位的韌帶拉緊,這樣晶體就會變得扁平和纖薄些.減低晶體的對焦能力,有助我們觀看遠距離東西.睫狀肌作用在於調節焦距,當眼睛往遠處看時,睫狀肌鬆弛,若是看近處,睫狀肌就會收縮.如果持續看近物久了會造成睫狀肌痙攣,導致加重視力度數.比如說,現在的計算機族在操作計算機,看文件,輸入文字,抬頭看屏幕等重復動作中,眼球活動極其頻繁,這些動作都得靠眼球肌肉——睫狀肌的控制.
如果真的要回答是哪個部位控制的,我只能說是大腦神經。。。

6、眼睛結構是哪些?

眼球:近似球型,由眼球壁與眼內容物所組成。嬰兒出生時眼球較小,前後徑為12.5~15.8mm,前後徑(稱為眼軸)隨著年齡生長,至成人時眼球前後徑(外徑)平均24mm。這在眼科屈光學中有重要的意義——就是從嬰幼兒到成人,是一個輕度遠視正視化的過程。嬰兒常有200~300度(專業論述+2.00D~+3.00D)的遠視,至成年時達到正視眼(+0.50D~-0.25D)。前後徑超過25mm者已經表現為近視。
(一)眼球壁:分三層,由外到內依次為纖維膜、葡萄膜、視網膜。
1、外層(纖維膜):由角膜、鞏膜組成。
角膜:纖維膜的前1/6,內無血管,完全透明。角膜略呈橢圓形,橫徑為11.5mm~12mm,垂直徑為10.5mm~11mm.中央瞳孔區附近大約4mm直徑的圓形區內近似球形,其各點的曲率半徑基本相等,是入眼光線穿透的區域。角膜分為五層,由前向後依次為上皮細胞層、前彈力層、基質層、後彈力層、內皮細胞層,前彈力層、實質層和內皮細胞層損傷後不能再生,由不透明纖維組織代替。準分子激光近視手術激光的主要切削部位選在基質層。角膜總屈光為+43D,占眼球屈光力的70%。
角膜功能:1)保持眼球一定性狀及保護眼內組織。
2)屈光間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3)屈光手術的重要組織。
鞏膜:外膜的後5/6部分,質地堅韌,不透明,呈瓷白色,由緻密交錯的纖維所組成。鞏膜向前與角膜相連,後部與視神經交界處分為內外兩層,外2/3移行於視神經鞘膜,內1/3呈網眼狀,稱鞏膜篩板,此板很薄,視神經纖維束由此處穿出眼球。
鞏膜功能:1)維持眼球外形
2)保護眼內組織以穩定視力。
2、中層(葡萄膜/血管膜):由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組成
葡萄膜的主要功能:營養眼球,是全身含血量最豐富的部位,供應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視錐、視桿細胞。
分述如下:
虹膜:葡萄膜的最前部分,為圓盤狀,中央有一小孔即瞳孔,約2.5-4mm,虹膜的肌肉分為兩種,即瞳孔括約肌和瞳孔開大肌,兩者相互作用,調節瞳孔大小。交感神經支配瞳孔開大肌,副交感神經支配瞳孔括約肌。
虹膜功能:1)營養眼球
2)控制瞳孔大小,調節進入眼內的光線,有利於視網膜成像並減少有害光線損傷視網膜。
睫狀體:為寬約6mm的環狀組織,位於虹膜與視網膜的鋸齒緣之間。前1/3肥厚處為睫狀冠,其上有睫狀突可分泌房水,後2/3為睫狀體平部,晶狀體懸韌帶附著在睫狀體上,位於睫狀突和鞏膜之間有睫狀肌,受來自第三對腦神經的副交感神經纖維支配。睫狀肌收縮時,懸韌帶張力降低,晶狀體依靠自身的彈性回縮而變厚,產生眼的調節作用。
睫狀體功能:1)營養眼球
2)分泌的房水營養晶狀體和眼前段結構,且有維持眼壓的功能。
3)改變晶狀體形態, 產生調節作用。
脈絡膜:位於鞏膜和視網膜之間,是色素豐富的血管性結構,由3個血管層組成:脈絡膜毛細血管層、中間的中血管層、外層的大血管層
脈絡膜的功能:1)營養視網膜色素上皮和內顆粒層以外的視網膜。
2)散熱、遮光和暗房作用。
3)為黃斑中心凹提供血液供應。
3、內層(神經層):視網膜
視網膜:為一透明薄膜,是大腦的延伸部分,也是視覺信息形成的第一站。視網膜外層為視網膜色素上皮層,內層為神經感覺層(是視網膜的內9層),兩層之間存在一個潛在性間隙,臨床上視網膜分離即由此處分離。
視網膜上兩個重要的生理結構:
黃斑:視網膜後極部有一直徑約2mm的淺漏斗狀小凹區,稱為黃斑,其中央有一直徑約0.1mm小凹,稱為黃斑中心凹,黃斑區有密度較大的視錐細胞,約占視網膜視錐細胞總數的10%,在黃斑以外視錐細胞逐漸減少,在黃斑中央0.25mm直徑范圍之內沒有視桿細胞。在此以外視桿細胞迅速增多。視錐細胞感強光(明視覺)褐色決,視桿細胞感弱光(暗視覺),無色視覺,所以黃斑中心凹是視覺最敏銳的部位。視桿細胞含視紫紅質,如缺乏維生素A,或某些酶或微量元素鋅等代謝障礙時,就會影響視紫紅質再合成的過程,導致夜盲。
視盤:黃斑鼻側約3mm處有一直徑約1.5mm邊界清楚的淡紅色圓盤狀的結構稱為視乳頭(視盤),是視網膜神經纖維匯集穿過鞏膜篩板的部位,其中央有一小凹區稱為視杯或生理凹陷。視乳頭無視細胞,故無視覺,視野中形成生理盲點。
視網膜功能:接受視覺信息並對視覺信息進行處理和傳遞。

(二)眼內容物: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 三者均透明而又有一定屈光指數,通常與角膜一並構成眼的屈光介質。
1、房水:是眼內的透明液體,充滿前房和後房,
功能:維持眼內壓,營養角膜、晶狀體和玻璃體
2、晶狀體:富有彈性,形似雙凸透鏡的透明體,直徑約9—10mm,厚約4—5mm前面的曲度較小,曲率半徑約為9—10mm,後面的曲率半徑較大,曲率半徑為5.5mm。晶狀體主要由水和蛋白質組成,此外還含有氨基酸、類脂物、微量元素等非蛋白質成分。晶狀體本身無血管,其營養來自房水,因此當房水成分發生改變時,會影響晶狀體的代謝,導致晶狀體混濁形成白內障。
晶狀體的功能:1)充當雙凸透鏡,使進入眼內的光線折射成像。
2)完成眼的調節功能。
3)濾過部分紫外線,保護視網膜。
3、玻璃體:充滿眼球後4/5空腔內的無色透明的膠樣體,主要有膠原纖維絲及98.5%—99.7%的水組成的膠狀物。玻璃體本身無血管,代謝作用很低,其營養來自脈絡膜和房水。玻璃體易受各種物理、化學、外傷、炎症類症、退行性變性等影響,發生分解,出現液化現象。表現為眼前有點狀、線狀、蜘蛛網狀等各種形態的漂浮物,並隨眼球運動上下浮動。
玻璃體的功能:1)是眼屈光間質之一。
2)對視網膜和眼球壁起支撐作用。
(三)眼附屬器:包括眼瞼、淚器、結膜、眼外肌、眼眶。
1、眼瞼:位於眼球前,對眼球起重要的保護作用,眼瞼組織由前向後分為六層,依次為:眼瞼皮膚、皮下疏鬆結締組織、肌層、肌下結締組織、纖維層和瞼結膜。以下分述前三層:
(1)眼瞼皮膚:為全身皮膚中最薄者,但富於彈性,以適應眼瞼運動的需要。
(2)皮下疏鬆結締組織:皮下組織疏鬆,組織液或血液易於在皮下集聚,炎症反應也容易在此擴散。
(3)肌層:包括眼輪匝肌、提上瞼肌和muller肌
(4)眼輪匝肌:由第七對腦神經面神經支配。
眼輪匝肌的功能:肌肉收縮時眼瞼閉合。
(5)提上瞼肌:次肌受第三對腦神經動眼神經支配。
提上瞼肌的功能:收縮時提起上瞼各部分,包括眼瞼皮膚、瞼板和瞼結膜。
如動眼神經核發育不全或提上瞼肌發育不全或提上瞼肌發育不良會引起上瞼下垂,發生在幼兒,不及時矯治會造成弱視。
(6)muller肌:受交感神經支配
muller肌功能:使瞼裂開大
2、結膜:為一薄層透明的粘膜,覆蓋在眼瞼內面,並翻轉覆蓋在眼球前部鞏膜表面,其上皮與角膜上皮相延續。如以瞼緣為口,角膜為底,結膜呈一囊狀,故稱結膜囊。
臨床上結膜分為瞼結膜、球結膜和穹隆結膜三部分。
(1)瞼結膜為覆蓋眼瞼內面的部分;
(2)穹隆結膜位於瞼結膜與球結膜之間,該處結膜較厚,多皺褶,富擴張力,使眼球與眼瞼得以自如活動;
(3)球結膜介於穹隆結膜與角膜之間,覆蓋眼球前1/3的鞏膜表面,球結膜最薄,最透明,富移動性。

3、眼外肌
包括4條直肌與2條斜肌。
表 各眼外肌的主要及次要動作表
眼外肌 主要動作 次要動作
外直肌 外轉眼球 ——
內直肌 內轉眼球 ——
上直肌 上轉眼球 內轉、內旋
下直肌 下轉眼球 內轉、外旋
上斜肌 內旋眼球 下轉、外轉
下斜肌 外旋眼球 外轉、上轉

表 眼外肌檢查的六個注視位置
注視位置 被檢查的眼外肌
向右看 右外直肌 左內直肌
向左看 右內直肌 左外直肌
向右上看 右上直肌 左下斜肌
向右下看 右下直肌 左上斜肌
向左上看 右下斜肌 左上直肌
向左下看 右上斜肌 左下直肌

眼外肌
4、視路:是指神經纖維由視網膜到達大腦皮質中樞的傳導徑路。
包括視神經、視交叉、視束、外側膝狀體、視放射、視皮質。

7、觀察人眼球結構和照相機結構示意圖 1.照相機的成像原理是什麼?在拍照時,鏡頭、光圈和膠卷分別起什麼作用

1、照相機成像原理:小孔成像。

2、眼球的晶狀體相當於相機的鏡頭,瞳孔相當於鏡頭光圈,視網膜相當於或膠卷底片。

3、小孔成像原理

光的直線傳播

原理: 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在不受引力作用干擾的情況下沿直線傳播。

(1)太陽給人類以光和熱,這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光源。但是由於地球的自轉,形成了白晝和黑夜。每到晚上,黑暗就籠罩著大地。生活在遠古的人類祖先,對黑夜是無能為力的。黑暗給人們以可怕、可惡的感覺。不知經歷了多少個世紀,人類才發現火也能提供光和熱。

(2)開始是使用天然火,以後又發明了人工摩擦取火。人工摩擦取火的發明是人類歷史的一個劃時代進步,它「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生活在五十萬年以前的北京猿人就已經懂得使用天然火,大約在幾萬年前人類又學會了用鑽木的方法人工取火。

(3)火在長時期里一直是人們唯一可以利用的人造光源,後來人們創造了油燈、蠟燭,還是離不開火,一直到近代光源的發明才取代了火。

(4)通過對光的長期觀察,人們發現了沿著密林樹葉間隙射到地面的光線形成射線狀的光束,從小窗中進入屋裡的日光也是這樣。大量的觀察事實,使人們認識到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5)為了證明光的這一性質,大約二千四五百年前我國傑出的科學家墨翟和其學生作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倒像的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倒像的原理。雖然講的並不是成像而是成影,但是道理是一樣的。



(7)眼睛懸韌帶由什麼組成擴展資料:

眼球結構

1、眼睛是人體最重要的感覺器官,眼球的結構接近於球形,位於眼眶內。

2、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內腔和內容物、神經、血管等組織,眼球壁主要分為外(角膜和鞏膜)、中(虹膜、睫狀體、晶狀體懸韌帶、脈絡膜)、內(視網膜)三層,眼內容物包括房水、晶狀體、玻璃體,還有其他輔助眼睛活動的結構、肌肉群、視神經和血管等。

3、正常成年人其前後徑平均為24mm,垂直徑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於眶外12~14mm,受眼瞼保護。從前到後依次是:角膜、前房、虹膜、晶狀體、玻璃體、後房液、視網膜、脈絡膜、鞏膜。


8、眼晴結構專業知識

人的眼睛近似於球形,位於眼眶內。正常成年人其前後徑平均為24mm,垂直徑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於眶外12~14mm,受眼瞼保護。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內腔和內容物、神經、血管等組織。

眼球壁
眼球壁主要分為外、中、內三層。外層由角膜、鞏膜組成又稱為纖維層膜層。前1/6為透明的角膜,其餘5/6為白色的鞏膜,俗稱「眼白」。眼球外層起維持眼球形狀和保護眼內組織的作用。角膜是接收信息的最前哨入口。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線經此射入眼球能透射光線為透明狀晶片。角膜稍呈橢圓形,略向前突。橫徑為11.5~12mm,垂直徑約10.5~11mm。周邊厚約1mm,中央為0.50-0.57mm。角膜前的一層淚液膜有防止角膜乾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學特性的作用。角膜含豐富的神經,感覺敏銳。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線進入眼內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結構外,也起保護作用,並是測定人體知覺的重要部位。鞏膜為緻密的膠原纖維結構,不透明,呈乳白色,質地堅韌。中層又稱葡萄膜,色素膜,具有豐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三部分。虹膜:呈環圓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於晶體前,有輻射狀皺褶稱紋理,表面含不平的隱窩。不同種族人的虹膜顏色不同。中央有一2.5~4mm的圓孔,稱瞳孔。睫狀體前接虹膜根部,後接脈絡膜,外側為鞏膜,內側則通過懸韌帶與晶體赤道部相連。脈絡膜位於鞏膜和視網膜之間。脈絡膜的血循環營養視網膜外層,其含有的豐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內層為視網膜,是一層透明的膜,也是視覺形成的神經信息傳遞的第一站。具有很精細的網路結構及豐富的代謝和生理功能。視網膜的視軸正對終點為黃斑中心凹。黃斑區是視網膜上視覺最敏銳的特殊區域,直徑約1~3mm,其中央為一小凹,即中心凹。黃斑鼻側約3mm處有一直徑為1.5mm的淡紅色區,為視盤,亦稱視乳頭,是視網膜上視覺纖維匯集向視覺中樞傳遞的出眼球部位,無感光細胞,故視野上呈現為固有的暗區,稱生理盲點。
角膜介紹:角膜分為五層,由前向後依次為:上皮細胞層(epithelium)、前彈力層(lamina elastica anterior又稱Bowman膜)、基質層(stroma)、後彈力層(lamina elastica porterior又稱Descemet膜)、內皮細胞層(endothelium)。上皮細胞層厚約50um,占整個角膜厚度的10%,由5~6層細胞所組成,角膜周邊部上皮增厚,細胞增加到8~10層。過去認為前彈力層是一層特殊的膜,用電鏡觀察顯示該膜主要由膠原纖維所構成。基質層由膠原纖維構成,厚約500um,占整個角膜厚度的90%,實質層共包含200~250個板層,板層相互重疊在一起。板層與角膜表面平行,板層與板層之間也平行,保證了角膜的透明性。後彈力層是角膜內皮細胞的基底膜,很容易與相鄰的基質層及內皮細胞分離,後彈力層堅固,對化學物質和病理損害的抵抗力強。內皮細胞為一單層細胞,約由500000個六邊形細胞所組成,細胞高5um,寬18~20um,細胞核位於細胞的中央部,為橢圓形,直徑約7um。
眼角膜的感覺神經豐富,主要由三叉神經的眼支經睫狀神經到達角膜。
如果把眼睛比喻為相機,眼角膜就是相機的鏡頭,眼瞼和眼淚都是保護「鏡頭」的裝置。在我們毫無知覺的情況下,眼皮會眨動,在每次眨眼時,就有眼淚在眼角膜的表面蒙上一層薄薄的淚膜,來保護「鏡頭」。
由於眼角膜是透明的,上面沒有血管。因此,眼角膜主要是從淚液中獲取營養,如果眼淚所含的營養成分不夠充分,眼角膜就變得乾燥,透明度就會降低。角膜也會從空氣中獲得氧氣,所以一覺醒來後很多人會覺得眼睛有些乾燥。

眼內腔
眼內腔包括前房、後房和玻璃體腔。眼內容物包括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三者均透明,與角膜一起共稱為屈光介質。
房水由睫狀突產生,有營養角膜、晶體及玻璃體,維持眼壓的作用。晶狀體為富有彈性的透明體,形如雙凸透鏡,位於虹膜、瞳孔之後、玻璃體之前。玻璃體為透明的膠質體,充滿眼球後4/5的空腔內。主要成分為水。玻璃體有屈光作用,也可以起支撐視網膜的作用。

視路
視神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視網膜所得到的視覺信息,經視神經傳送到大腦。視路是指從視網膜接受視信息到大腦視皮層形成視覺的整個神經沖動傳遞的徑路。

眼副器
眼副器包括睫毛、眼瞼、結膜、淚器、眼球外肌和眶脂體與眶筋膜。
眼瞼分上瞼和下瞼,居眼眶前口,覆蓋眼球前面。上瞼以眉為界,下瞼與顏麵皮膚相連。上下瞼間的裂隙稱瞼裂。兩瞼相聯接處,分別稱為內眥及外眥。內眥處有肉狀隆起稱為淚阜。上下瞼緣的內側各有一有孔的乳頭狀突起,稱淚點,為淚小管的開口。生理功能:主要功能是保護眼球,由於經常瞬目,故可使淚液潤濕眼球表面,使角膜保持光澤,並可清潔結膜囊內灰塵及細菌。
淚器包括分泌淚液的淚腺和排泄淚液的淚道。淚道包括:上、下淚小點、上、下淚小管、淚總管、淚囊、鼻淚管。
眼外肌共有6條,使眼球運動。4條直肌是: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和外直肌。2條斜肌是:上斜肌和下斜肌。上提上瞼:上瞼提肌和Müler肌。
眼眶是由額骨、蝶骨、篩骨、齶骨、淚骨、上頜骨和顴骨7塊顱骨構成,呈稍向內,向上傾斜,四邊錐形的骨窩,其口向前,尖朝後,有上下內外四壁。成人眶深4~5cm。眶內除眼球、眼外肌、血管、神經、淚腺和筋膜外,各組織之間充滿脂肪,起軟墊作用。

9、眼睛的構造

眼睛包括眼球壁、眼內腔和內容物、神經、血管等組織。

眼球壁主要分為外、中、內三層。外層由角膜、鞏膜組成又稱為纖維層膜層。由於眼角膜是透明的,上面沒有血管。因此,眼角膜主要是從淚液中獲取營養,如果眼淚所含的營養成分不夠充分,眼角膜就變得乾燥,透明度就會降低。

眼內腔:包括前房、後房和玻璃體腔。眼內容物包括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三者均透明,與角膜一起共稱為屈光介質。房水由睫狀突產生,有營養角膜、晶體及玻璃體,維持眼壓的作用。晶狀體為富有彈性的透明體,形如雙凸透鏡,位於虹膜、瞳孔之後、玻璃體之前。

(9)眼睛懸韌帶由什麼組成擴展資料

保護眼睛的方法

1、注意工作環境

電腦室內光線要適宜,不可過亮或過暗,避免光線直接照射在熒光屏上而產生干擾光線。定期清除室內的粉塵及微生物,清理衛生時 最好用濕布或溫拖把,對空氣過濾器進行消毒處理,合理調節風量,變換新鮮空氣。

2、注意勞逸結合

一般來說,電腦操作人員在連續工作1小時後應該休息10分鍾左右。並且最好到操作室之外活動活動手腳與軀干,散散步,做做廣播操,進行積極的休息,或者在室內做眼睛保健操和活動頭部。

3、注意保護視力

保護好視力,除了定時休息、注意補充含維生素A類豐富的食物之外,最好注意遠眺,經常做眼睛保健操,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

4、注意保持皮膚清潔

保持臉部和手的皮膚清潔,因為電腦熒光屏表面存在著大量靜電,其集聚的灰塵可轉射到操作者臉部和手的皮膚裸露處,如不注意清潔,時間久了,易發生難看的斑疹、色素沉著,嚴重者甚至會引起皮膚病變,影響美容與身心健康。

與眼睛懸韌帶由什麼組成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