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腿韌帶
通過食物改善希望是很渺小的吧。你是運動過度導致有點勞損了。簡單調理下就可以恢復的了。注意現在的運動量不要太過度,這會造成進一步損傷,不利康復的。可做點簡單的舒展運動,幫助恢復。
你需要的是一段休息時間哦,趁這個時間,看下電視節目,上下網吧 當放鬆心情o(∩_∩)o...多休息,祝你早日痊癒。
2、如何快速的練好大腿韌帶
關於柔韌性的修練
一、關於正壓腿
在壓腿的幾種方法里,正壓腿是基礎,也是習練者感到吃力的方法。初練者常存在以下問題:低頭、彎腰,急於用頭碰腳,胸部和腿之間出現一個大空兒,還有的站不穩,像要後倒似的,甚至出現腿部韌帶受傷。要解決以上問題,壓腿時可注意以下幾點:
1、規范動作,分步進行
(1)初練時,不宜做強度很大的練習。把腿放在與腰同高的物體上,髖部後坐,臀部要平,支撐腿與地面
垂直,膝部挺直,被壓腿腳尖向上並有意識地向回勾扣,上身用力向前移動,使被壓腿成一直線。腳
尖回勾有利於拉長腿部韌帶、肌腱、肌肉,上身前移可拉長軀干,特別是脊椎。一條腿壓幾分鍾後,
再換另一腿。幾天之後,腿部肌肉變得柔軟而富有彈性時,可進行下一步。
(2)被壓腿及支撐腿均挺直,雙手按壓被壓腿膝部,收髖使身體盡量向前俯壓,以增強膝關節後之窩肌的
伸展性。
(3)雙手按被壓腿膝部,髖部後坐,上身用力向前下俯壓,試著以腹部貼大腿,此步成後,可進行下一步
練習;
(4)雙手由下抱握被壓腿小腿,上身用力向前下俯壓,試著以腹部貼大腿、以胸部貼膝蓋。此步成後,可
進行下一步練習。
(5)被壓腿與支撐腿挺直,雙手搬住腳掌,腹部貼大腿,胸部貼膝蓋,試著以額頭碰腳尖。此步成後,可
進行下一步練習。
(6)雙手搬住腳掌,腹部貼大腿,胸部貼膝蓋,試著用嘴觸腳尖。此步完成後,進行下一步。
(7)雙手搬住腳掌,依上法,用下齶碰腳尖。此步成後,說明正壓腿已成。
只有這樣一步一步地練習,使軀干與腿部形成一一對應,如腹部與大腿、胸與膝、頭與腳尖依次對應接觸,才可避免軀干與腿之間出現的空兒。
2、由輕到重,由低到高
壓腿時,身體對腿部韌帶、肌腱、肌肉施加壓力。初練時,用力要輕,當練習一段時間後可逐漸加重壓力;如果一開始就施以重力,也許能堅持一二天,恐怕第三四天連走路也難了。腿放的高度應由低到高。將腿放至與腰同高,壓到下頜碰到腳尖時,可把腿放在與胸同高的物體上;再練至下頜下碰到腳尖時,可把腿放在與肩同高的物體上,直至把腳放在與頭高的物體上。
3、先拉後壓,由近及遠
初練壓腿,因其腿部韌帶、肌腱、肌肉伸展性差,猛然用力拉長,不僅徒勞無功,還會使韌帶受傷。因此初練時,應先拉長腿部韌帶、肌腱、肌肉及脊椎,然後施以振壓;振壓也要一下一下地進行,不可急於求成。壓腿時還要注意軀干與腿部的接觸是由近及遠的,軀干與腿相應部位的接觸順序是:軀干:腹部—胸部—頭部腿部:大腿—膝蓋—腳尖,不要一開始就毫無顧忌地用頭硬碰腳尖。
4、要意志堅強,持之以恆
進行腿部柔韌性練習,的確枯燥乏味,尤其是練到一定程度,還會有腿、髖部酸痛的感覺,這是練習者出現的類似長跑運動員一樣的「疲勞期」,此時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堅強的意志,有苦恆之心,不可停歇。因腿功柔韌素質與腿功其它素質比較起來,容易發展,也容易消退。此時應善於自我調整,適當減輕下壓力度、幅度,減少壓腿時間,或是進行踢腿練習,與壓踢結合等。只要堅持下去,酸痛的感覺會逐漸消失的,那時你會為自己取得的成績而興奮的。
5、壓前要做好准備活動
練習前,可做一些腰、胯、膝、踝關節、腿部肌肉的准備活動。因為肌肉、韌帶的伸展性與肌肉的溫度有關,通過准備活動,可提高肌肉的溫暖,降低肌肉內部的粘滯性,有利於腿之柔韌性練習。
二、關於正踢腿
踢腿是腿功柔韌性訓練最為重要的一步,它可以鞏固壓腿、劈腿、吊腿的效果,也為實戰腿法訓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踢腿時常出現的問題有:1、重心不穩,甚至摔倒;2、支撐腿腳跟抬起或支撐腿膝部彎曲;3、彎腰凸背。解決上述問題,踢腿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起腿要輕
腿將要踢起時,要迅速地將身體重心移到另一腿上,使將要踢起的腿部肌肉放鬆,這樣才會起腿輕,踢腿快如風。為防止摔倒,也可背靠牆或肋木練習。
2、踢時要快
腿由下至上快速向面部擺動,這里有一個加速的過程。踢時髖部要後坐,腿上擺有寸勁。剛剛練習踢腿時,必須保持動作的規范性,寧可踢得剛過胸也不把支撐腿的腿跟抬起或膝部彎曲,或是彎腰凸背用頭去迎碰腳尖,這些均說明腿的柔韌性訓練不到位,韌帶還沒有拉開。只要堅持壓踢結合,常練不輟,定會達到腳碰前額的。
3、落腿應穩
初練者往往踢起腿剛落地,就踢另一腿,從而出現出腿笨重、身體歪斜的現象。這是因為踢出的腿剛落地時,身體的重心還在原支撐腿上,腿下落時轉移重心,勢必出現上述現象。正確的做法是等腿落實後,身體重心轉換已畢再踢出另一腿。其實這樣練習也有利於實戰中連環腿法的應用。
運動要能夠提升能力並避免傷害,熱身與拉筋就好像武俠小說裡面的基礎內
功一樣,必須是持之以恆而扎實的;但是,許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
掌握不到要領;未蒙其利,反受其害;因此,為了拉筋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
並確保安全,以下的原則是必須遵守的∶
1.在拉筋之前必須先熱身;比如說,利用小跑步使體溫增加,使肌肉與肌腱
處在備戰的狀態,如此拉筋的成效會提高,也可以減少不當拉筋反而受傷
的機會。
2.在拉筋之時不要暫停呼吸;應該很緩慢及深深地呼吸;暫停呼吸,屏氣凝
神,會使負氧債增加,動作不協調,拉筋受傷的機會提高。
3.在運動之前及之後都要拉筋;一般人只記得運動之前要拉筋;而運動後一
身疲倦,便連動都不想動;其實運動之後,雖然肌肉酸痛,可是仍然須再
緩和地作一次拉筋,如此可使肌肉纖維重新調理,恢復疲勞的速度加快,
下一次運動時肌肉的條件也會更好。
4.拉筋的動作要緩慢而溫和,千萬不可猛壓或急壓。拉筋的目地,是在利用
肌肉肌腱的彈性及延伸,刺激肌肉梭神經及肌腱感受小體的神經訊息,而
逐漸地增加伸展的潛力及忍受力。無論是律動式或固定式(連續30秒以上),
只要是緩和的,都有成效;最忌諱平常拉壓不到的筋,為求速成而猛烈地
急壓,或別人施加外力幫忙;只要用力不當,都會反而造成傷害。
5.替換拉筋的肌肉群;對同一個動作,可能有許多肌肉共同組成相同功能的
群體,協同地完成動作;但是這些肌肉,因為解剖位置的不同,可能需要
靠不同地拉筋動作,才能一一地伸展到;除了協同肌,方向作用相反的擷
抗肌也必須對等的拉筋;如果協同肌有拉筋的漏網之魚,在某一些極限動
作便可能登頂不能而受傷;如果擷抗肌沒有一些伸展,則在強烈收縮時失
去平衡,也會使之受傷。
6.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覺有點"張力"或"酸",但絕對不能到"痛"的程度。有"
張力感"或"酸",是肌肉感覺神經元正確地反應出拉筋的成效;但拉筋到
"痛"的感覺,濱臨受傷的程度便十分接近了。成功的熱身拉筋,是暢快運
動的推進器,也是避免受傷的防護罩;每一個人,必須把握以上的原則,
並建立個人最適合的例行步驟,便之成為習慣;這好像是開車綁安全帶一
樣,不是為了上高速公路才想起,也不是怕警察開罰單才要做;而是為了
自己的安全,一上車便綁安全帶,想運動便熱身拉筋;關鍵都在一念之間
的不存僥幸,並享受其中的樂趣;如此,快樂與安全,皆在其中矣。
良好的柔韌性不會妨礙生長,而且有利於生長。保護骨骼肌肉,有效預防傷病。
柔韌的訓練,不可能一點苦都不吃。否則根本練不出來。做好吃苦的准備,採用科學的方法,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定可以做到。
祝成功!
參考資料:http://post.baidu.com/f?kw=%CE%E4%CA%F5
回答者:龍珂 - 江湖少俠 七級
3、大腿內側韌帶
可能是扭著筋了,或者是不注意時拉傷了
應該不會我以前壓腿是經常有這種情況出現,可能是你運動的間隔時間太長,而再次運動時沒有充分的把身體部位活動開,所以才會這樣
4、大腿韌帶拉傷怎麼辦?
5、靜坐時腿很麻木
一、如何練好打坐盤腿
盤腿,是練習靜坐的最基本的功夫。盤腿質量的好與壞,直接影響靜坐入靜程度的深淺,這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很多初學者對此都摸不著門路,給練習靜坐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為了更好的練好靜坐,現就如何的練好盤腿及鍛煉方法闡述如下:
(一)、單盤:傳統叫金剛、或如意坐
初學打坐的人,一定要從單盤(如意坐、金剛坐)開始練起。打坐是由疼痛開始的,原因就是練習者的下肢關節的韌帶過於緊張所致,影響了打坐的效果。在練習中應當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的進行下肢關節的鍛煉,這個階段的練習,練習者要堅持住。其鍛煉方法如下:
(1)、壓膝
在打坐中,對盤坐影響最大的是髖關節的靈活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松緊,對於髖關節松緊的練習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壓膝。具體操作如下:
練習者端身正坐於墊上,兩腿相盤於身前,兩足相抵,盡量收至會陰前;然後用兩手心略微用力按壓膝關節部位,一壓一松有節奏地進行施壓,由輕到重,直到兩膝關節部位貼到墊子為好。繼而,身體前傾,用兩手握住足尖,以肘部壓膝關節,同時全身向前下壓直至前額部接近足尖為好。
(2)、俯身(靈龜式)
習練者經過上述的鍛煉以後,下肢的關節已經比較靈活了。但這時進行盤坐還有不足,因此,還應盡一步的練習。練習者端身正坐於墊上,進行自然的盤腿:左足跟緊抵會陰,右足跟緊貼左小腿外側,然後,兩手放於身體的兩側,手心向後,身體向前俯壓,作叩拜狀。以額部向前下壓貼墊為標准。作時兩手仍然放在身體兩側,手心向上。(注意兩足應互相交換練習)
(3)單盤練習
經過上述的鍛煉,練習者的下肢關節已經初步的具備了單盤打坐的基礎。但是,要想練好單盤打坐,還要進行單盤練習,在打坐時,還應本著左右同進的原則:在練習時,先用左腿在上,靜坐30分鍾,再換另一條腿在上坐30分鍾。也應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先以半小時為度,繼而四十分鍾,乃至一小時,或更長時間。最好在每次練習中先左而後右,或先右而後左,因人習俗而作。
(二)、雙 盤
(1)過渡練習:
1、單盤練習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後,就要進行雙盤的練習。雙盤是由單盤過渡而來,在過渡中應採用如下的做法:
練習者端身正坐在墊上,先以左腿在下,右腿再上的原則,把右腿放在左大腿上。注意放時要把腳盡量的放在膝關節的位子上,這時右腿的膝關節可能是翹起的,練習者可用右手按住右腿的膝關節處,逐漸的施加壓力,直到右腿膝關節貼到左腳上為好,左右練習相反。
2、上述的標准達到以後,繼而進行過渡位子的練習。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步的把腳向體外移動,即由原來的腳壓在膝關節的位子變成踝關節壓在膝關節上;然後用手按住膝關節進行按壓,使膝關節貼到腿上為好。左右練習相同,方向相反。
經過上述的練習以後,練習者已經初步的具備了打坐的能力。因此,在練習打坐的時候,應先以單盤為上座主要的練習方法,要盡可能的加長靜坐的時間。在靜坐是要注意左右腿的同時練習,不可偏頗一側。否則,對練習雙盤不利。
(2)雙盤練習:
經過上述的鍛煉,練習者的下肢關節已經初步的具備了雙盤的基礎。但是,要想練好雙盤打坐,還要進行雙盤練習,在練習時,也應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先以半小時為度,繼而四十分鍾,乃至一小時,或更長時間。在坐時,還應本著左右同進的原則。最好在每次練習中先左而後右,或先右而後左,因人習俗而行。
以上是練習打坐的基本原則,希望練習者在練習的過程中認真的體會。
(3)注意事項:
雙盤的時候,雙腳要向腹股溝方向盡量靠近。若雙腿功夫不到,強制雙盤不宜超過5分鍾,否則第二天再打坐就比較痛苦。若超過五分鍾,則改單盤或散盤,單盤也可雙腿輪換,各個擊破,兩條腿功夫分別都到了,雙盤自然也就沒有障礙了。若坐得時間長,應注意保暖,即便不冷也不應光膀子打坐。有風或天氣稍涼則應該披上毯子或被子。任何時候都應該注意膝蓋部位的保暖,以免修到頭成老寒腿。
二、訓練打坐盤腿的技巧
(一)、單盤:
初學打坐的人,一定從單盤(如意坐、金剛坐)開始練起,若丹田未成形,打坐只有痛的份。故要打坐時間能拉長,就要練習丹田成形,若丹田氣機有了,打坐就能漸入佳境。若丹田有點氣,但是打坐時氣不容易通達到腳,且單盤時膝蓋也不柔軟,不能與另一腳密合。此時最重要的是氣不夠,腳不能調理好,學者可以平躺下來,腿上綁上三節(膝蓋上、膝蓋下、足裸處)健康帶一、兩個鍾頭,腳足的氣就會上來,幫著腳氣通,要通前,腳也會發痛的。我們有位同學,常常全身發冷,冬天睡覺都要穿棉襖,綁了健康帶以後,當下就不必穿那麼多衣物睡覺,因為血氣直接上來了。
(二)、雙盤時:
打坐到上路後,採用雙盤是必要的,因為氣會由丹田往督脈,再經任脈回到丹田後擴散到下盤,雙盤時對氣擴散到下盤很重要。雙盤時,雙膝應能著地的姿勢才是安穩正確的,若一腳膝蓋沒著地,就表示骨盆腔左右有高低,左右腳有長短的問題發生,要進一步調整髖、股骨。
(三)、雙盤不如法的調整
若雙盤時雙腳膝蓋不能同時著地,此時應採用健康帶來做調整,現在我大略把健康帶粗略介紹一下。健康帶是針對瘠柱側彎或前後彎的毛病來調理的,脊椎不直牽連到中樞神經系統,而神經系統關系著五臟六腑的健康,臟腑不健康,影響到內分泌系統,最要命的是真氣也因而不通,打坐很用功但進境很緩慢,或根本無進展。因此應把最基本的脊椎柱先調整直立,連帶的臟腑毛病也因此易於矯正。所以,不止長短腳,若有婦女毛病、坐月子氣衰、血氣不通、冬天手腳發冷、臟腑器官有毛病的,皆可綁健康帶以對治。
有練打坐、練丹田的人綁健康帶,氣較易誘發起來,十幾分鍾就來了,很奇怪,氣會上來走到頭,走到腦;而沒有打坐的人,要綁到2~3個月氣才會起來。所以老同學,除了感染到病毒類的疾病,要是內臟的疾病,盡量不要依靠葯物,用健康帶來治療最好的。
綁健康帶可以誘氣的原因,是我們的腳普通是外張開的,因此髖骨、股骨角度也是外張的,髖股骨張開,腳走起路來時,就向外成外八字步型,脊椎不易拉直。綁了健康帶,把腳並起,相對地髖股骨也內收,骨盤角度因而歸位,脊椎因此拉直,便進而直接影響到中樞神經與內臟,達恢復健康的目的。所以綁健康帶的人,學打坐初期會比一般人的氣機易誘發起來。
(四)健康帶的綁法:
1.腳踝部分:在腳踝上方部分綁上最短的第三條健康帶,松緊要適當,太松氣起不來,太緊會脹得很大,很疼痛。若躺下來覺得太緊,要再放鬆點,因為十幾分鍾後氣上來時腳會膨脹,會把帶子拉得更緊。若足裸處會痛,兩足裸間墊放一毛巾也可解決此困擾。
2.膝蓋上部分:在膝蓋上1~2公分處綁第一條健康長帶,此處綁緊一點沒關系。
3.膝蓋下部分:在膝蓋下1~2公分綁上第二條健康長帶,此處要略松,不宜太緊,因為太緊會影響到腳踝處,躺下會覺得太緊。
平躺下來時,若覺得太緊,要重新放鬆調整,調整好後,雙手輕放於中腹部上兩側。何時要綁,睡覺時最好能整晚綁三條健康帶,除此外,只要人躺下便可綁。工作的時候也可綁,尤其打計算機、看書、看電視時,可以只綁膝蓋上第一條健康帶。
一個月後會發現走八字步的腳會變為正向平行走,而且雙盤時雙膝也可著地,因為此時腳型、脊椎與骨盆腔皆已開始恢復到較正常的位置了!有的人為了矯正脊椎而去整椎,花很多錢,跑很遠,但整後隔日又恢復原狀。我們不必去花錢,只要有機會,天天綁健康帶,讓肌肉、筋骨定型就可達到固定的好效果,因此希望大家好好的利用這三條帶子。
三、下座時的養生動作
打坐完後,一定要做此養生動作,否則久了,身體一定會有副作用發生的。
1.若下座時腳麻無法忍受
可以雙手大姆指與食指,分別按住雙腳拇指指甲靠內側的穴道處(大敦穴),約十幾秒後,因刺激血液流速,酸麻現象即可解除。
2.洗臉動作:
打坐時像睡覺一樣,下坐時如剛睡醒之時,猶是懵懵懂懂的,要把代謝下降的現象恢復,以按摩來恢復。打坐久的人,丹田會較易控制,而初學打坐的人,因丹田的氣未上來。故初學者要多坐,境界就會慢慢改善。
(1)下坐時,雙手搓熱,然後像洗臉一樣搓揉臉部,重復兩、三次。打坐久了以後,皮膚會細膩光滑,所以打坐的人皮膚看上去會非常滑潤漂亮。
(2)再搓熱雙手,搓揉後腦及頸脖子,同樣重復兩、三次。
3.眼睛保護
若有近視者,雙手搓熱後,以手心按住眼球,把熱氣灌到眼球,手壓住時想把眼球凸出的水晶體壓成扁平,次數約兩次到四次。若有老花眼者,以食指用微力,由眼睛上眼簾緣及下簾緣,向內側往外側推磨數十次。
4.鼻子保護
打坐時,氣由喉嚨入鼻子深處,在通與不通間,會流出鼻清液體,所以下坐後,用鼻猛吸一氣後,再用嘴巴把氣吐光。在做吸吐氣之間,同時用兩大拇指背面,在鼻翼旁的迎香穴處,推往睛明穴方向,如此上下摩擦間,配合吸吐氣。注意摩擦時不要太用力,以免把鼻子外皮搓破了!做這動作後,保證打坐間,不會造成鼻子發生副作用。
5.頭痛的處理
(1)時常頭痛的人,要以右手大拇指及中指同時用力按住眉毛末端處,在眉尾與太陽穴間之嶺骨突處,數次壓抑其疼痛點。再以大拇指及中指,同時用力按住眼睛魚尾紋末嶺脊處,數次壓抑其疼痛點。
(2)再以右手大拇指與中指,按住臉上兩邊顴骨最高點中間凹陷處,數次壓抑其疼痛點。
(3)上下牙齦咬住,牙槽處肌肉凸出最高點,有個頰車穴,用雙手之大拇指壓下去,會有想咳嗽反應的地方,因它刺激到肺部氣管,此處加以按摩。
6.聽力改善
耳朵的耳珠前面有一聽宮穴,把嘴張開時,耳珠前會有凹下的地方,可按此穴。用雙手食指頭壓按此穴,耳朵有聽力毛病者可改善。
7.女生婦科毛病
耳朵上緣第1軟骨結紋處上端,摸了會痛的地方,有一神門穴,女孩子生殖器官有疾病的話,要多壓此穴。把耳朵折壓著會感知痛時,表示健康太差。所以要常常捏按,直到有一天怎麼捏按都不會痛,表示身體健康多了。
8.用手來按摩各部位
(1)輪流用一隻手掌抓捏令一隻手的肩部、手臂,使之鬆弛。因為打坐後肌肉靜止不動,要使血氣流通。
(2)胃腸不好的人,以雙手掌心按摩腹部,以順時鍾方向,像轉八卦般,以兩手按摩,胃腸不好的人,要多花時間做這動作。
(3)大拇指放前,四指放後,摸到背後腎的部位,左右上下搓揉按摩後腰腎臟。常腰酸背痛的人,腎臟不強壯。
(4)腳踝內踝邊緣是腎經走過經絡,按揉大鍾、水泉、照海等穴道。女眾有婦科毛病多按此等處所穴道。
(5)腳踝外踝邊緣是膀胱經,按壓昆侖、申脈、束骨、至陰穴道,按揉順著腳外兩側穴道。這是膀胱經的經路,膀胱與腎是互為表裡,腎不好,膀胱經也不會很健康,女孩子婦科毛病也會發生,所以生殖器官有病,都與腎、膀胱不好有關。
四、打坐所需的道具
(一)坐具(蒲團):
1.坐具:
若以榻榻米做蒲團,應分上下座兩塊合成,一般腳放在下座,屁股坐在上座。其尺度:下座為2*2尺見方,上座為1*2尺,上座高度為1.5寸。唯打坐的人若大腿太胖或腳僵硬的話,上座高度不夠時,打座時兩腳擺不下,會有上身後仰的現象發生,故此等人上墊要再加高至最舒適的高度。待打坐者用功時間久了後,腳已柔軟下來,再將上座高度調低至1.5寸左右。坐在榻榻米蒲團上座時,只能坐表面的三分之一的部分,如此脊椎骨較易打直。
2.材質:
世上有相物質是一物剋一物,打坐蒲團材質也是一樣,有的會蘊氣,有的會耗氣或吸人氣。助人蘊氣的材質有稻草、椰子纖維、茶葉、香草、草葯、刨下的木材。耗氣或吸人的氣者有塑料類、橡膠、PVC、藤材、海綿、泡棉等,這些材質會吸人之氣。
若不信可試驗一下:找一練功的人,讓他用一手平舉時,似可舉起重物後,再拿一塊塑料布遮蓋於其頭上,隔絕此人的頭與虛空之間氣的通路,此時再叫練功人的手,手舉起重物,似無法再舉起至水平處,或能舉而不持久。
(二) 蓋腳巾、夾克(厚衣)、毛巾
1.蓋腳巾:
長期間打坐,若不用蓋腳巾,關節會發生問題,故定要用蓋腳巾蓋住腳膝部,甚至打坐習慣了,看電視或和人講話時盤腿,此時也要用蓋腳巾蓋住雙膝。因打坐初期時,人的體溫因代謝增加會升高,與室溫的差距會加大。假定冬天室溫在攝氏22.5°,而體溫36.5°,打坐時人體溫若升高達1°,溫差則由14°變為15°,故身體會覺得有點涼意。若夏天室溫33°,體溫為36.5°,打坐時人的體溫增加1°,溫差由3.5°增加到4.5°,因此在打坐時,會覺得外圍溫度下降,因此不會因夏天炎熱,造成打坐煩悶,坐一陣子後會覺得更舒適,因溫差加大故。
2.夾克、厚衣:
春秋二季打坐要准備一夾克放在座位旁,打坐完洗臉動作做完時,先要將夾克穿上後,始下座活動,以免引發感冒。冬天打坐要視室溫穿衣服護身,若寒流來時,則要穿厚重衣服打坐,一個原則是當打坐時,後背不要有涼意升起,若有此現象時,要多穿一些衣服上坐,免得著涼為要。
3.毛巾:
夏季時宜准備一毛巾,放置在打坐座位旁。打坐完未做養生動作前,先使用毛巾擦汗後再做養生動作。記住,不要一邊打坐一邊擦汗,打坐是在訓練定力,流汗也要讓其自流,不要理它。
(三)、衣著:
打坐時要穿著長袖衣服,且要注意庄嚴。因為在打坐時,與你有緣的菩薩、護法,可能會來護持你,穿著整齊一點較有禮貌,或表示尊敬。打坐時所穿褲子要寬松,可用松緊帶式者為佳,太緊會讓氣滯不前行,故女眾在打坐時緊身褲不要穿上。
(四)、打坐地點
1.打坐地點要有所選擇,佳良場所依次為(1)佛堂(2)書房(3)單身卧房等。
2.打坐的地方,風不要直吹(賊風)到身體,否則易得風寒。
3.因地球磁場的關系,睡覺最好采東西向,不要南北向。但打坐則無掛礙,以面對佛像或側對佛像即可。在自家房中,則以面向西或面向房門方向為宜。
4.忌諱在夫妻房間里打坐。
五、打坐的時間
(一)、何時打坐
初學者飯後不要立刻打坐,要飯後1.5~2小時以上再打坐。吃飽飯時,血氣在胃部進行消化作用,且食物聚集在胃部,若此時打坐,腳一盤,血氣分散到腳部,手印一結,肩膀會有氣行走,血氣會集中到手去。如此會造成胃及消化道無法正常運轉,胃腸內容本來2~3時可排空的,此時便成3~4小時後才排空。久而久之,胃會受傷害,造成消化不良或胃病,所以空腹時打坐最合乎衛生。(由丹田、會陰、右腎發出真氣),後天氣(吃下食物代謝產生能量之氣→營衛之氣)。
但老參不受此限制,因為老參全身都有氣感,吃完東西一定下心來,氣便在自行運轉,因此不受食後胃納的影響。老參可藉用後天營衛來幫助氣運行,飯後打坐更能有進境。氣的來源→先天氣
初學者打坐時間選在(1)早上起床盥洗後,(2)睡覺前打坐,約在11點時,就不受食後多久才能打坐的困擾。
(二)、打坐時間長短
初學的人可由10~15分鍾開始,慢慢加長打坐時間,至每炷香約一個半鍾頭到兩個小時左右。每天至少早晚兩次打坐,若有氣感時打坐,半小時打坐則可抵得過兩小時的睡眠。若打坐習慣了,也開發出真氣來時,若一天不打坐,會覺得沒精神、血氣不順。因為每次打坐時,被開發出來的氣,能將經絡一一打開。若有一天不打坐,全身經絡不開通,人會覺得不舒服。打坐的人累的時候,也可閉目養神,用打坐的調息法,十分鍾就有非常好的休息效果。80分鍾,起坐時先雙盤再改單盤,如雙盤坐了 50分鍾後,再改成單盤,如此又可坐30分鍾,總共80分鍾很快就到了。打坐時間若太短,才剛上座就要下座,如此對修行是沒有功效的,要達到修心的境界,就要把打坐時間拉長,至少能坐兩小時。譬如修心中心法修到最緊要關頭,一次要坐六小時,一天要坐三坐,共十八小時,如此加緊用功才會有成就。初學者會打坐後,每座最好能打到.
(三)、子、午時能否打坐
子午時打坐無妨,因修佛法要求解脫、要得自在,若對佛禪有所認知後,就能不為境縛,更不會掛礙何時不能打坐。子午時指夜晚、中午11~1點,此時間內因地球、月亮、太陽之間互相引力的關系,大氣中磁能、真氣最旺,若能吸氣入體中可化成內氣,有助於色身的用功。故一般沒佛法熏習的人,不敢有太多的氣化入身中,但要開悟卻非有足夠氣機不可。故修佛禪解脫道,不要忌諱子午時不能打坐,但佛教的大道理一定要懂。
(四)、常用如意坐與金剛坐可能誘發的疾病130度,身體左右邊那一邊加大,就會引發長短腳,造成不同的疾病發生。
(1)人可立在矮木桌前,閉上眼睛雙手放鬆,雙手手指放直後下垂,身體向前彎下,觀察那隻手先碰到桌面,表示那隻手手臂較長,其相對邊的髖骨也較高,相對側的腳也較長。例如,右手較早碰到桌面,表示左髖股骨角度偏大,左腳也較長。此時宜用金剛坐,右腳放在上。打坐時長的腿應放在下面,較短的放在上面,久而久之,會把髖股骨角度矯正,脊椎柱骨會拉直。所以左腳長的用金剛座,右腳長的用如意座。用跏趺座時雙膝蓋一定要著地,若不能著地,即是有長短腳的問題發生,髖骨骨盤高低已成形。
(2)另一判斷腳長短的方法是站立時,長的腳在前,短的腳會在正位上承受較大的體重。
(3)嚼東西時,用左邊咬的人左腿比較長,反之,則右腳比較長。
(4)翹二郎腿時,長的腿一定搭在另一隻腿上,若左腳搭在右腳上,即表示左腳較長,反之,則右腳較長。
打坐若氣不具足,色身左右又失去平衡時,且身體營養不平衡,造成肌肉、筋腱無彈性,長期打坐後,就會發生疾病,故要加以了解道理並改進之。吾人色身生理全由神經系統來控制五臟六腑等,此包括消化系統、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肌肉系統及骨骼系統等。而神經系統正常與否,卻與脊椎骨柱有關,若打坐時牽動髖骨與股骨的角度異常加大,就會因打坐誘發出禪病來。
打坐該用如意坐或金剛坐?不要以舒服為主,而是以個人髖骨左右高低兩腳長短不同來選擇。左右髖骨高低不成水平,髖股骨角度偏大,會造成脊椎骨不直,氣不易發起。一般而言,左腳長的人要用金剛座,右腳長的人要用如意座。
(五)、如何知道自己適合用什麼坐法,如意坐或金剛坐?
長久打坐若無氣感,髖股骨角度偏大時,就會發生疾病。若造成左腳長的人,毛病會發生在下半身,如胃腸消化不好、泌尿腎臟、生殖器官、膀胱等毛病。右腳長的毛病大半發生在上半身,如心臟血管、肺臟、呼吸毛病、鼻病等。所以要恢復健康,應把習慣的動作反過來,調整、打破習慣。有的人看上去很瘦,打坐氣都無法上來,那種人定有長短腳,脊椎骨不直,毛病很多,所以脊椎牽制健康甚大。
六、打坐的正確姿勢與方法
最理想的坐姿為「七支坐法」。所謂「七支」是指對身體要求的七個要點:
1、雙足跏趺:
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男士用)。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金剛坐。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雙跏趺坐重心穩定,有利於身的放鬆和長時間靜坐,而且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減緩生理活動,又增加體腔的靜壓力,有利於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於入靜。初學者一時還做不到則只將一足置另一足上(單跏趺)即可。至於左足在上還是右足在上,請依照自己上師的傳承為准。再不行者雙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
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由於自然生理彎曲造成的習慣,坐時腰錐易呈後突,應注意糾正。
3、肩張:
兩肩應舒張但不挺胸。
2、3項的具體做法:坐好後以頭頂上領,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張開,然後從上而下順勢放鬆,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這樣不緊張不懈怠地維持下去即可。
2、3項做好了,則可以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便於達到心靜氣沉。
4、手結定印於臍下:
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女),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第一種。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
容易散亂的人可以採用另一種手印: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並輕握成拳,分置於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5、頭中正:
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不是低頭)。這即利於頸錐正直,又可輕微壓迫頸動脈,減緩生理活動,減低新陳代謝,便於入靜。
6、雙眼微閉:
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目光可注視於體前約一肘遠處之一靜物上。(此靜物應①較小②單色③形狀簡單。如念珠。)如易散亂可閉上只留一絲光線即可。如易昏沉則可睜大眼睛,平視前方。
7、舌舔上齶:
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齶(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齶)。具體竅門是:把舌後部的空氣排盡,咽喉部放鬆,舌稍後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鬆,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按七支坐法做禪修,就能夠調整、保持內氣,讓生命充滿活力,並能產生內在的覺悟。第1、2、4、5項——能引入遍行氣;第2項能引入上行氣;第2、3項能引入等住氣;第七項能引入上行氣;上述四種氣流入持命氣,五氣合一時行者就能體驗到覺悟。
注意事項:
(1)飽脹或飢餓時,不宜打坐。
(2)在室內靜坐時應保持空氣流通,但不可當風而坐。
(3)在室外打坐時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濕地上。
(4)氣候涼時應注意兩膝、脖項和後腦的保暖。
(5)肢體形態要求很嚴,但應注意放鬆,細心內調,找到一種身體既合要求又輕松舒適的狀態。
(6)意識的放鬆很重要。可以想一下「以難得之身修難得之法多可貴」,「我在為度濟眾生而修無上法門」,帶著慈悲喜舍之心態,微笑從心中泛起並形諸於色。特別把眉心和下頦肌肉放鬆。
(7)不管雙跏趺、單跏趺或散坐,臀部應墊二、三寸的墊子,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一開始做不到雙跏趺便做單跏趺,再不行便散坐。
採用下面幾個方法刻苦訓練,一般人均可在幾個月的時間內達到雙跏趺。
a.在看書、看電視、休息時盡可能盤腿而坐;
b.多練習跨鶴坐(臀壓在雙腳上而跪)。在跨鶴坐的基礎上做如下練習:保持臀壓住雙腳,上身向後倒平(一開始可用被子墊成斜面,逐漸放平),盡量維持時間。
c.雙腿並攏伸直,脊椎從頸椎、胸椎至腰椎逐節前彎,雙手摸地,再用手抓腳後跟腱,漸至頭面貼腿。如此反復多次。
d.作正弓箭步,放鬆下沉。腳不挪位,身轉180度換方向再放鬆下沉。反復交換下沉若干次,步子自然逐漸變大。至最大限度時,後一隻腳後跟拔起,腳尖著地,再盡力下沉,反復若干次,收勢。
e.雙腳尖分左右成一直線(重心不穩者,可稍留一角度,還不穩者,可扶樹等),開步過肩寬,雙膝盡力外擺,放鬆慢慢下沉,多次練習。待腿力增強,步子逐漸加大。
f.雙腳踝關節向外突出,用腳掌外沿著力。剛開始練習,應循序漸進並作好防護,以免韌帶拉傷。待踝關節部的力量增強,可練習走路。常作此練習,踝關節不易被扭傷。
作上述練習一段時間後,腿、跨、膝、踝的韌帶拉伸,彈性增強,跨膝踝關節活動范圍增大,雙跏趺自然便成。
6、大腿韌帶緊!!!!
人體韌帶及拉傷
韌帶(拉丁語 Ligamenta,單數 Ligamentum)是可彎曲,纖維樣的緻密結締組織。它附著於骨骼的可活動部分,但限制其活動范圍以免損傷。韌帶連接骨與骨,相對肌腱連接的是骨和肌肉。韌帶來自於膠原。
韌帶損傷
疾病介紹: 膝部關節韌帶較多,對關節穩定性有重要作用。主要韌帶有:內、外側副韌帶,前後交叉韌帶和髕韌帶。
發病機理: 當膝關節微屈時,突然受到外翻或內翻應力,即可引起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由於膝外側容易受到外力的沖擊,使膝過度外翻,故內側副韌帶損傷。部分斷裂,完全斷裂,合並半月軟骨損傷或膝交叉韌帶損傷3種類型。損傷部位可發生於韌帶本身,也可由附著處撕脫骨片或嵌入關節內。
臨床症狀: 以內副韌帶損壞傷為例,傷後膝內側腫脹、疼痛、壓痛、皮下瘀斑、活動受限,不能完全伸直。小腿被動外展時疼痛加劇。如為完全撕裂,則小腿外展范圍增加,內側關節間隙加大,有時於內側可觸知兩斷端之間的凹陷。半月軟骨或膝交叉韌帶損傷時,關節內有積血。如抽出的血液中有脂肪球,則可有撕脫骨折。
韌帶是連接兩塊骨頭的組織。最常見的韌帶拉傷有兩種:踝關節外側的韌帶拉傷,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歪了腳;和膝關節的韌帶拉傷(在後面的膝部疼痛部分詳細介紹)。韌帶拉傷的部位會出現腫脹和淤血,韌帶拉傷的治療辦法是在拉傷之後馬上做到以下幾點:
1.休息、馬上停止運動,不要讓受傷的關節再負重
2.冷敷。冰塊或者其它冷敷可以幫助減少疼痛和腫脹,因為降低溫度可以減少血液循環。每次冷敷15到20分鍾,每天三到四次。
3.壓迫。用綳帶或其他辦法壓迫受傷局部可以減少出血、淤血。綳帶產的緊度要適中,你能感覺到有壓力但又不會讓你支端發麻或缺血。
4.抬高患肢。抬高患肢的主要目的是減少腫脹,促進血液迴流
7、為什麼拉韌帶時腿會發麻
其實沒什麼。。兩只腿的韌帶松緊不一樣。。這都是正常的沒有關系的。。多練習練習左腿就可以。。比如說你右腿拉1分鍾 左腿就拉1分15秒 或者時間長些過些日子就沒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