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韌帶重建後葯物

韌帶重建後葯物

發布時間:2020-03-25 23:30:16

1、韌帶重建後的恢復

一般都是用的自體的,康復的時間醫生當然不能准確的說,個體差異很大的,只能勸你不要怕痛好好康復,腫那些都是正常的,只有不過就行,等彎曲的度數到了,裡面的軟組織就不會拉傷自然就消腫了。康復是殘忍的,好好堅持吧!

2、膝關節後叉韌帶重建手術,用中葯外敷可以嗎?

可以的,等到恢復期的時候,功能鍛煉是必須的。

3、韌帶重建後需要用葯嗎

前交叉韌帶手術後可做直腿抬高鍛煉,在拆除石膏固定後就要開始正式積極鍛煉了,除了做直腿抬高鍛煉外,還要堅持膝關節的彎腿鍛煉,以防止膝關節粘連。具體鍛煉的注意事項由你的手術主刀醫生定個術後康復鍛煉計劃。

4、左膝關節韌帶重建術一個月後腫,有什麼有效的葯物可以

半月板屬於軟骨,本身血運不佳,建議早在床上活動,晚些時候下地。當然具體的情況具體分析,可以通過檢查膝關節磁共振,看看癒合情況,再做定論。

5、做玩後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後要注意什麼?

您好:一、術後常見症狀1. 後方疼痛現在前交叉韌帶重建的主流技術是用自體腘繩肌腱。術後的這種疼痛一般為取腱時取腱器造成皮下組織、深筋膜等損傷引起,表現為大腿後方或者膝關節後方疼痛。此類疼痛一般持續至術後1周左右,也有患者根本就沒有此類疼痛。有時會有少量出血滲至皮下也會有刺激從而產生疼痛。患者可以自己觀察,若看到大腿後方或者膝關節後方的皮下有淤血,輕度壓痛,沒有明顯腫脹,就是正常現象。這種疼痛較輕或僅有壓痛,一般在術後1周左右出現,會持續3-4周。2. 體溫升高術後體溫輕度升高,在38℃以內,持續不過4天,一般為術後吸收熱,屬正常情況。如果體溫超過38℃或體溫盡管在37.5℃左右但持續時間大於4天,要警惕術後感染或呼吸道等感染,需盡快就醫。3. 關節腫脹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膝關節一般都會有腫脹,因軟骨等損傷的程度不同,腫脹的程度也不一樣。較輕的患者在術後4-6周腫脹就會好轉,一般在術後3個月內可以消腫,如果軟骨損傷較重,術後6-8個月膝關節腫脹的患者也有。一般建議3個月以上膝關節沒有消腫的患者要及時就醫。膝關節腫脹一般為積液引起,若感覺膝關節腫脹很明顯、張力很大(有時會伴有體溫升高),應看門診,由手術醫生根據情況決定是否要穿刺抽液及加壓包紮等。3個月以內的輕度腫脹,若正在進行膝關節屈膝等角度康復,可加強冰敷(詳見後述)。若膝關節活動度已經恢復,可以外用關節洗葯、口服扶他林等進行消炎,同時加強膝關節肌力練習(詳見後述)。4. 內踝淤血重建前交叉韌帶取腱處或者骨道口會有少量出血,出血量若在20-30ml以上則不能在其附近吸收。不能吸收的出血會沿著皮下與深筋膜之間的間隙向下流之內踝處停留,慢慢滲出,在皮下形成青紫等淤血的表現,按之有輕度疼痛。這種現象一般在術後7-10天出現,持續3-4周。5. 皮膚麻木這種麻木的特殊區域是取腱切口的前下外側或者小腿內側,其它區域麻木需就醫。此類皮膚麻木的原因為取腘繩肌腱時隱神經損傷,有臨床研究認為取腱時用斜切口可以減少隱神經的損傷,但仍不能有效避免。這種麻木不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影響,但是會引起輕度不適或恐慌。大部分麻木感在術後3個月-6個月恢復,有的要延續到術後1年左右。6. 行走不利所謂行走不利即是行走時有「瘸」的現象。一般多見於術後膝關節伸直受限,術後早期有些患者往往注重於屈膝練習,伸直往往差3-5°,這樣患者在行走時患膝會「拖後腿」,造成瘸的現象。這種情況應該到門診找手術醫生,由醫生除外其它導致膝關節伸直受限的原因後及時加強伸直練習。還有兩種情況:一是患膝關節周圍肌肉萎縮,解決方法是加強力量練習。二是合並軟骨修復、半月板縫合等手術,負重行走較一般重建手術延後,解決方法是適當增加行走時間,找雙下肢平衡的感覺。行走不利的另外一個常見現象是膝關節屈伸時靈活度不夠,這種情形一般在術後2個月左右膝關節活動度完全恢復後表現尤其明顯,與患者此時的期望值較高有關。正常的靈活度不夠一般在活動後會有好轉,術後5個月左右時,膝關節的靈活度一般會完全恢復正常。 二、康復時的常見問題及注意事項1. 支具佩帶北醫三院運動醫學研究所的前交叉韌帶術後佩帶支具俗稱「彎夾板」。夾板的使用一般需嚴格按照康復要求進行,第一個月24小時佩帶,第二個月晚上睡覺時可拆下,第三個月出門行走時需佩帶。有些膝關節肌肉力量較好的患者,應由醫生決定是否提前結束夾板的使用。夾板的主要作用是維持膝關節的穩定,保護重建韌帶,避免使其受到過度牽拉;當然,保護過度了,膝關節肌肉就會萎縮,這兩者之間的權衡須與醫生商討。佩帶支具的常見問題是「下墜」。解決的經驗來自患者:用一折疊毛巾包繞內踝上方一周,然後將最下方的尼龍搭扣在毛巾上裹緊,依次從下往上系緊尼龍搭扣。2. 屈膝練習屈膝時會產生疼痛,因人而異。嚴格按照康復程序練習的患者,一般不會有問題。同時行半月板縫合、內側副韌帶等膝關節其它穩定結構修復手術的患者,屈膝會有一些困難,疼痛的程度稍重,要有毅力。需要注意的是,屈膝練習時,從伸直到既定屈膝角度不要太快,一般進行時間為10-20分鍾,到了既定角度,要停留10分鍾,停留時即可開始冰敷。伸直後,可用手揉捏膝關節上、內、外肌肉,感知其僵硬程度並與對側做對比,若有僵硬,可自行按摩使之放鬆。屈膝練習最重要的就是放鬆,有的患者放鬆很好,屈膝就會很順利,屈膝時疼痛輕微,屈膝完畢疼痛即止。有的患者比較緊張,主要是怕痛,屈膝就會有困難。後一類患者如果較長時間都不能學會放鬆,導致屈膝進程過緩,主要表現為每次屈膝時都會「很痛」,屈膝之後膝關節的疼痛時間大於5分鍾,需及時求助手術醫生。前一類患者也不要操之過急,屈膝進程太快,尤其是術後6周左右時,易使重建韌帶發生鬆弛。需要注意的是,術後6周時,部分患者自我感覺很好,能夠戴著支具或者不佩戴支具進行慢跑或快跑等,很是危險。3. 學會冰敷冰敷與屈膝進程密切相關。屈膝時及屈膝後均要冰敷。准備冰袋:超市購物的大塑料袋,內裝水600ml-800ml,置入冰塊,冰塊與水的比例約1:1,上述冰水混合物的量可根據膝關節大小自行調整。扎緊袋口,盡量排除口袋內空氣,這樣冰袋容易貼服。冰敷部位:膝關節前方、內外側。屈膝練習時疼痛的部位一定要納入冰敷。注意事項:冰袋與皮膚之間用一毛巾相隔;每次冰敷持續20分鍾左右,頭次冰敷可能要持續25-30分鍾,這樣會感覺到整個關節內部都「涼透」;皮膚冰痛持續5分鍾要停止冰敷,防止凍傷;兩次冰敷間隔40-60分鍾,一次屈膝練習後冰敷6次;根據次日膝關節腫脹的程度調整冰敷的次數,逐漸掌握適應自己的冰敷次數,屈膝練習期間以膝關節輕度腫脹(可在復查時讓醫生協助判斷)為宜。4. 靜蹲練習靜蹲不僅可以練習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正確的靜蹲姿勢及時長對腰椎頸椎等都有好處。正確的靜蹲姿勢康復方案中有,這里所要強調的是:1.靜蹲之前一般要經歷一段時間直抬腿練習,注意增加直抬腿的時間和負荷(在小腿上加重物),一般推薦直抬腿將患膝肌肉力量達到正常的80%以上再進行靜蹲練習。2.靜蹲時,後背不能倚在牆上,不能讓牆分擔體重!3.膝關節屈曲角度不要太大,除了少數肌肉力量較強的患者,一般膝關節屈曲不要超過60°。4.靜蹲時,腰挺直、頭後伸,除了膝關節肌肉緊張外,身體其餘部分均須放鬆。5.練習後,膝關節前方、內側肌肉疼痛是練習姿勢正確的有效證據。請注意,靜蹲後膝關節內疼痛加重是異常表現,會對膝關節造成損傷,加重髕股關節軟骨病變。凡出現這種情況,要注意改變方式:一是患膝肌肉力量改善不夠,要加強直抬腿練習。二是靜蹲時未避開痛點。6.靜蹲的時間必須要節節提高,不能停滯不前,這樣肌力才會順利增長。7.練習時可用種種娛樂方法來轉移疲勞,比如說看電視、電影,聽音樂、聽有聲小說等等。5. 關節內響膝關節活動度練習順利後期,開始正常行走了。有一些患者會發現膝關節內會有響聲,有些響聲較小,只能感覺到,有一些患者響聲較大,為明確的彈響。響聲的原因很多,半月板切除、脂肪墊區瘢痕化、肌肉萎縮都是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常見的彈響原因。這些,通過肌肉力量練習及關節活動適應性訓練都可以糾正,大部分患者發現彈響的時間為術後1個月左右,術後6個月左右就可漸趨消失。需要說明的是,髕股關節軟骨損傷等是導致膝關節彈響的病理性臨床症狀。這在手術記錄當中可以查閱,此類患者一般會伴有膝前區的疼痛、酸脹等不適,上下樓尤其明顯。有這些臨床表現的患者須經常與醫生溝通,及時獲得征對髕骨軟化症的治療措施。 運動醫學的手術患者在術後基本上都會經歷一個康復過程。我的體會是患者和醫生的及時、全面、有效的交流最為重要。患者如果不能及時提供信息或者醫生獲得信息不全,對康復進程都會帶來不好的影響。醫生不是患者,當然也就不能體會到康復進程中的點點滴滴,所以有效的溝通是相輔相成、互相提高的過程。

6、我做了膝關節韌帶重建手術。4月份做的手術,一個星期後醫生說可以出院,然後堅持復查了。也就吃葯而已

可能沒做好,去其他醫院檢查一下,如果是之前那次手術的問題就拿著病例單去找之前給你做手術的醫生

7、韌帶斷裂,重建之後休息了6個月,可以開始練習深蹲了嗎?

你好
已經三次重建,首先已經完全表明你對肌腱斷裂的認識還是很欠缺的,這一點上,為你做韌帶重建的大夫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應該在你第二次手術時告訴你,絕對的保養方法,現在已經發生了三次斷裂本身的修復功能也已經不能按照正常的時間推算和預計了,至於當前如何做功能恢復鍛煉能達到最好效果,我認為你應該第一配合影像資料第二絕對的參照主刀醫生的建議,因為在手術過程中只有你的主刀醫生才是最直接的解剖者,他能意識和覺察到影像資料不能咸顯現的問題,更是左右著正常恢復好壞的時間,所以我建議你應該首先參考他的意見,
另外一點,根據經驗我 提醒你現在還是不要做深蹲的動作,甚至下蹲的動作也少做,因為功能訓練的原則是在無壓,不負重的狀態下首先做功能,其次才應該兼顧力量,功能和協調性同時的鍛煉,切不可再出問題了,還是循序漸進的好,具體的方式我還是說下吧
1,你應該在床上平卧時以雙手輔助抓握患側膝蓋做輕柔的屈膝動作,前10幾天不求質量求數量,也就是不要求膝蓋頂到胸部,但每天要至少500下,記住要輕柔,堅持做10天,
2:這個階段應該至少要持續一個月甚至兩個月,具體操作,還是相同的動作要領,但要把我一個中心思想,屈膝數量可以少些,但要間歇性的做幾次或者幾十次的有質量的屈膝動作,注意還是不要下蹲,,同時要注意再做有質量的屈膝動作前要做好充分預熱活動,切不可上看來就大力度狠勁屈膝動作,
3,保持以上3各月鍛煉後,就可以做下蹲練習了,記住不是深蹲,是下蹲,,原則也是循序漸進,不多說了,自己好好把握,估計你現在也重視起來了。
4,做深蹲動作,要在膝蓋部位沒有任何疼痛敢跑,敢跳以後才可以循序漸進的做,
總的原則,是以養傷為主,功能恢復為輔,
我空間上有功能恢復期間中葯熱敷的葯物分型,你也可以參考下
有任何問題在留言給我,我將盡量為你解答
希望對你有幫助

8、做完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後能吃哪些舒筋活血葯

您好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
可以服用點活血祛瘀的葯物比如三七片等。
另外飲食方面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9、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吃什麼葯物有助於康復?

前交叉韌帶術後康復其實從術後第二天就開始了,最開始做的是踝泵、蹦腿等一些簡單動作,然後一點點開始肌力練習和角度練習。
很多朋友認為角度練習很重要,因為剛手術後腿不能打彎,大家都怕以後傷腿彎曲不能和好腿一樣,可以告訴大家,大可不必緊張。十個人中能出現粘連的幾率連一個人都不到,只要大家按照康復計劃天天練習角度,角度就會慢慢增長。而肌肉力量的練習在前交叉韌帶的康復中的重要性遠遠大過角度練習,有時手術的效果不僅僅在手術水平上,更在自己肌肉力量的恢復上。有好的肌肉力量才會使韌帶更穩定,受到更好的保護。
術後前兩個月的康復計劃如下,這是北醫三院的康復計劃,大家可以參考,我覺得個體差別不是很大,有普遍使用意義。
詳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e687901009d1g.html

與韌帶重建後葯物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