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家看看足舟骨內側是什麼問題
你是右踝扭傷致傷。X線提示足周骨小骨片影,足背腫脹。雖然骨折塊小,且移位不會特別大(根據你的描述及一般受傷機制),但韌帶損傷是必然的(足踝部位跗骨之間是韌帶與韌帶附著維持正常解剖結構的)。處理方法:1.前期局部冰敷(受傷後48小時內),2、傷後1-2周禁下地負重行走,條件可以的話:下肢足托固定或石膏固定,3.傷後7-10天口服消腫、止痛葯物;後期可適當口服接骨續筋中成葯,韌帶的修復周期是3周左右,骨折癒合的時間是4-6周(臨床癒合期);4.建議三周後復診(期間不適隨診)。
2、足舟骨慢性軟組織或脛後肌建損傷
如果你存在扁平足和舟骨內側疼痛的話,應該是由於扁平足導致足遠端的外傾所致,舟骨這部位的疼痛是由於韌帶的勞損所影響,用特製足弓墊有一定幫助,長時間處在不良狀態的腳,產生的腫脹不可能完全消除的,這是因為骨性增生和韌帶肥厚增生所致
回復專家:上海龍華醫院-骨傷科-張霆副主任醫師
3、我今年25歲,去年8月份足舟骨折了,沒打石膏,好了。今年老地方又刺痛、又腫。好心的大夫能給我解答一...
你好,骨折8個月了患處還有腫痛不適,這要考慮骨頭是否已經癒合,你可以先拍片確認骨頭是否已經長好,如果拍片骨頭已經癒合,現在患處存在腫痛現象可以考慮軟骨、骨膜、韌帶等軟組織存在損傷,如果拍片還能看到裂縫,說明骨頭還沒有長好,仍需繼續治療骨頭,如果拍片沒有看到骨折線,8個月還有不適可以考慮軟組織損傷造成,軟組織損傷後再生能力弱,一般自身很難徹底恢復,如果是軟組織損傷建議盡快找中葯對症治療,這樣才有希望徹底恢復。
4、足舟骨有什麼作用?
距跟舟關節
介於距骨頭、頸與跟骨和舟骨之間,距骨頭很適合地活動於由舟骨後關節面、跟骨前關節面、中距關節面和跟舟足底韌帶所組成的凹窩中。關節的位置可由距骨頭來判斷.在足內翻時,在脛骨下端前方3cm處可以看到和摸到距骨頭。關節囊附於上述關節面周緣,連結上述三骨並圍成一總的關節腔。關節周圍借距舟韌帶、跟舟跖側韌帶等連結。
距舟關節因為它與距骨和跟骨的前關節面相連,又包含在一個關節囊中,因此統稱距跟舟關節。距舟關節是一典型的環窩關節,對足的內外翻起很大作用,但因為受周圍骨骼及韌帶的限制,活動不如一般球窩關節那樣靈活。
舟骨由於其自身解剖特點 血液供應比較差 骨折後壞死幾率很高。
5、右足舟骨撕脫性骨折需要多久才能痊癒?
骨折癒合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俗話說「傷筋動骨100天」,而且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骨折部位、以前的健康狀況、治療方法都會影響骨折的癒合過程。
期間可以堅持用「正骨活血膏」有利於骨折的癒合,減少骨折不癒合的發生率。272元一個周期。81味中葯,組方經典,具有舒筋活血、消腫止痛、軟堅散結、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接骨續筋、強筋壯骨、補腎添精等強大功效,為清康熙年間宮廷御醫生作梅老先生首創,療效顯著,自古譽滿京津魯冀、東北、江蘇等地區。
飲食方面注意以下幾點:1、均衡飲食很重要,創傷後消耗多,需要營養支持,骨折的癒合和組織修復需要均衡飲食;人體所需的五類營養物質,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都要保證攝入。2、補充礦物質:多食富含銅、鋅、鐵元素的食物。海產品、黃豆等含鋅比較多;麥片、蛋黃等含錳較多。3、另外盡量少吃糖和鹽,因為會阻礙骨折癒合過程。同時吸煙明顯抑制骨折癒合。
6、兒童足舟骨突出的危害都有哪些呢
足部的關節有:①距小腿關節(踝關節):由小腿脛骨下關節面和內、外踝關節面與距骨構成。有內側韌帶,連接內踝、舟骨、距骨和跟骨。外側韌帶連接外踝、距骨和跟骨。外側韌帶較內側韌帶為弱,常因足過度內翻而引起損傷。踝關節可作屈伸運動。②跗骨間關節,包括:距跟關節(距骨與跟骨);距跟舟關節(距骨、跟骨與足舟骨);跟骰關節(跟骨與骰骨),與距跟舟關節又構成跗橫關節。③跗跖關節:由三塊楔骨、骰骨與五塊跖骨底構成,屬於微動關節。④跖趾關節:由跖骨頭與近節趾骨底構成,可作屈伸運動。⑤趾間關節:各節趾骨之間,可作屈伸運動。 足部神經:坐骨神經自能部下降至國窩上方分為脛神經及腓總神經,兩者分別下行進入足部。1、脛神經從內踝後方進入足底後分兩終支:足底內側神經:經拇展肌深面至趾短屈肌內側向前,分布於足底內側肌群及皮膚。足底外側神經:經拇展肌及趾短屈肌深面,至足底外側向前,分布於足底肌中間群、外側群及外側皮膚。脛神經損傷可引起:①運動障礙:足不能跖屈,不能屈趾和足內翻;②感覺障礙:小腿後面及足底感覺遲鈍或喪失;③足畸形:因小腿肌前群及外側群的牽拉,足呈背屈外翻狀態(「仰趾足」)。2、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與腓深神經二支下行入足:①腓淺神經經踝關節前方下行至足背,分布於足背及第2-5趾背側相對緣皮膚。②腓深神經經踝關節前方到達足背,分布於足背肌及第1至2趾背面相對緣皮膚。腓總神經損傷可致:①運動障礙:足不能背屈,不能外翻,不能伸趾;②感覺障礙:足背及趾背感覺遲鈍或消失;③足畸形:「馬蹄外翻足」。足部解剖圖 足骨共26塊,分為附骨、跖骨和趾骨。1、附骨。位於腳的後半部,共7塊:①跟骨:位於腳後跟處,是足骨中最大者,後端向下突出稱為跟骨結節;②距骨:位於跟骨上方,高出於其他的跗骨;③內側楔骨(第一楔骨)④中間楔骨(第二楔骨)⑤外側楔骨(第三楔骨)分別位於足舟骨與第1至3跖骨之間;⑥骰骨:位於跟骨之前,足外側緣,其後方突起為骰骨粗隆;⑦足舟骨:位於距骨與三塊楔骨之間,內側有一向下方的園形突出部,稱舟骨粗隆。2、跖骨:在足的中部,共5塊,自內向外依次為:①第一跖骨,在近腳跟一端下方為第一跖骨粗隆;②第二跖骨;③第三跖骨;④第四跖骨;⑤第五跖骨,近腳跟一端外側有一乳狀突起,稱為第五跖骨粗隆,居足外側的中部。每塊跖骨又分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體及頭(靠近腳趾的一端)等三部分。3、趾骨:共14塊。包括:拇趾二節(近節趾骨、遠節趾骨);第二趾至第五趾各三節(稱為近節趾骨、中節趾骨及遠節趾骨);每塊趾骨又分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體及滑車(靠近足趾一端)等三部分。要盡量避免醫療事故:也要要正確客觀的看待。在足部可摸到的明顯骨性標志:足內側:內踝;舟骨粗隆(內踝前約2.5厘米處);第一跖骨粗隆;第一跖骨小頭(第一跖骨近拇趾的一端)。足外側:外踝;第五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小頭。足底:跟骨結節(腳跟下方);跟骨載距突(內踝下2.5厘米,距骨下方);第1一5跖骨小頭;第1一5跖骨基底膨大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 足弓:跗骨和跖骨由韌帶、肌肉牽拉形成一個凸向上的弓,稱為足弓。主要的弓是足內側的縱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構成。人站立時,足骨僅以跟骨結節及第一跖骨頭、第五跖骨頭三處著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 足肌:足肌屬於骨骼肌。每塊肌均有一定形態、構造和血管供應,受神經支配。如支配肌的神經受損傷或病變,肌失去神經支配而發生癱瘓,肌的血液供應受阻,可引起肌的壞死。若肌長期不活動,則萎縮或退化。1、足背肌①趾短伸肌——由跟骨至第2至4趾,作用為伸第2至4趾。②拇短伸肌——由跟骨至拇趾,作用為伸拇趾。2、足底肌①拇展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為外展拇趾。②拇短屈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為屈拇趾。③拇收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為內收拇趾。外側群:①小趾展肌——由跗骨至小趾,作用為展小趾。②小趾短屈肌——由跗骨至小趾,作用為屈小趾。中間群:①骨間跖側肌——由第三至五跖骨至第三至五趾骨,作用為內收第三至五趾。②骨間背側肌——跖骨至第二至四趾骨,作
7、我右腳去醫院診斷出足舟骨無菌性壞死!請問該怎麼樣治療?有三年了……
足關節包括踝關節,跗骨關節,跗跖關節,跖骨關節,跖趾關節和足趾關節。在人體運動中,只要是站立,無論做什麼動作,都離不開足部各關節。尤其以踝關節為主,踝關節是人體負重的重要關節,而踝關節周圍韌帶對維持踝關節的穩定性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韌帶損傷或踝關節輕微位置改變都能引起很多症狀,例如:腫脹、走路疼痛、甚至有些不敢走路。此類病人有些做X光檢查也看不出,通過手法觸診,能探清病因。採用手法復位後,能達到各韌帶及關節的正常生理位置症狀隨之祛除。也是需要指出,如果踝關節未經適當治療則可能導致踝關節不穩,容易反復扭傷和脫位,嚴重者合並創傷性關節性。找高手正骨復位就會好的。
8、左腳 足舟骨 骨折 韌帶拉傷
呃,足舟骨是最不容易長好的位置之一……你為啥不到大醫院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