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牙醫的麻醉葯叫什麼?
找牙醫問問;
取白酒100克放入杯中,再加上食鹽10克,攪拌,等食鹽溶化後燒開。含上一口在疼痛的地方,注意不要咽下去,牙痛就會立即止住。
牙痛(神經性、過敏性、蛀牙痛均可):花椒10粒,白酒一兩,將花椒浸在酒內,十分鍾後用酒口含,幾分鍾即見效,一日2次每次10分鍾,3-4天痊癒。
牙周炎、牙齦炎:用一隻雞蛋清加等量白酒攪勻喝一口,含口中,5分鍾後吐掉,一日二次(一日一隻蛋),2-3天消炎止痛。
牙出血(經常出血或刷牙引起):花椒10粒,醋三兩,浸2天後口含,一次3分鍾,一日2次,連用5天有特效。
補充日期: 2005-02-04 23:07:01
牙痛的治療
牙痛最令人痛苦之處莫過於美味享受此時會變成一種最難以忍受的折磨。我們認為無論你何時感覺到牙痛,都應該盡快看牙醫,找出病因,對因治療。但這需要時間,那麼在這段痛苦的時間里我們能為自己做點什麼呢?
方法一 —— 忌口
牙痛最常見的誘因要數冷、熱、酸、甜的食物了。由於牙齒出問題導致其過度敏感,對入口的食物就會比較「挑剔」,因此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這些刺激。若你咬東西時會使疼痛加劇,那麼無論平時你有多討厭軟食,在去掉病因前恐怕除了接受它別無它法。
方法二 —— 用鹽水漱口
建議經常用鹽水漱口來治療牙痛,鹽水是很好的收斂止血劑,可以去除口腔物質,所以盡可能常用溫鹽水(不要用熱水)漱口,對牙痛的舒緩會有幫助。但是要注意不要將鹽水吞下。
方法三 —— 休息
增加身體活動力是一件好事,但是牙痛時,身處在充滿蒸氣的環境則可能會使疼痛更嚴重,劇烈活動時,你的心臟跳動也會變得劇烈,因為你的心臟和下頜非常靠近,所以當心臟跳動劇烈時,也會增加牙齒的壓力,使你感覺更不舒服。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你只能躺在床上休息,不過你還是應該限制身體的活動,直到看過牙醫之後。
方法四 —— 試試丁香油
丁香油含有80%的丁香油酚,它具有局部麻醉性質,它比一般局部麻醉常用的成葯(如Anbesol)還便宜,不過可能嘗起來味道不是很好。丁香油在健康食品店可以買到,使用時,滴幾滴丁香油在棉花球上,用疼痛的牙咬住,如能直接作用在疼痛部位上效果更好。
若你的牙齒有缺口的話,不妨用棉花球滴上幾滴丁香油,塞在疼痛的牙齒內,一直到看醫生時為止。
另外一種可以暫時用來填補牙齒的物質是"牙齒矯正軟蠟",可在一般葯房買到,將蠟填在牙齒上即可,這可以保護牙齒,防止冷水、食物等物質的刺激。
方法五 —— 指壓虎口
指壓對舒緩牙痛相當有效,但是必須按壓到正確的指壓點,也就是拇指和食指間的虎口處,不過要指壓和牙痛不同側的虎口,也就是說如果你是左邊牙痛,那就壓右手虎口。
方法六 —— 彎曲手指,刺激反射點
靠近手指指尖的點也能舒解牙痛。每隻手指都相對於上下齒的某一、二顆牙齒……也就是說你的大拇指對應到門牙,而食指則對應到犬齒,以此類推。如果你是右後半的牙在痛,就應該按壓右手中指尖,如果是左臼齒疼痛,就壓左手小指尖。這個點是位於指甲下方甲床表皮,要找到這個點,可以將手平放桌上,用另一隻手的中指或食指,探查相對應於疼痛牙的手指指甲下那一點,壓時會感覺到敏感而且有點刺痛,每次壓30~60秒。
方法七 —— 用葯
當你以上這些方法都不能讓你的疼痛有所緩解時,你可以口服止痛葯,如撲熱息痛(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這里有兩個小方子,效果不錯,試試吧。
1、將山梔根20克,瘦豬肉60克,洗凈切片,置鋁鍋內加清水適量煮1 小時後放入適量鹽、味精、胡椒粉。每日一次,連服4天。此方適用於齲齒牙痛和風火牙痛等症。
2、雞蛋2個煮熟後去殼,同沙參(30克)加清水煮1小時左右,加冰糖適量調味,飲湯食蛋。此方適用於虛火上沿牙痛、咽痛等症。
補充日期: 2005-02-04 23:13:07
⑴牙痛急救:
a.服用布洛芬,一種抗炎鎮痛葯。
b.將冰袋放置於疼痛最嚴重部位。
j.鍋內加水一碗,冰糖100-150克,煮溶,待水煮至半碗時止,涼後一次喝完,每日兩次。
k.花椒15克,白酒50克,泡10-15天,濾渣,含漱或點牙。
l.桃樹皮,柳樹皮各4克,酒適量,煎後熱漱。涼後吐出。
m.西瓜皮外層削下曬干(經霜更佳),密封於玻璃瓶,有齲齒痛時,取少許點牙。
n.茶葉3克,用開水沖泡5分鍾,取茶汁加入食醋10克,每日含漱2-3次。
補充日期: 2005-02-04 23:18:45
當牙痛時,用一隻手按住另一隻手的大拇指與食指的中間部位,即有些人說的「虎口穴」(合谷穴)。這個穴位如何找:捏緊拳頭,將拇指放入拳頭內,大拇指與食指之間鼓起來的部位,就是「虎口穴」。左邊牙痛按左手「虎口穴」,右邊牙痛按右邊「虎口穴」,這樣牙痛症狀就會消失。
大黃(葯店有售)一塊或者兩塊泡茶喝。如果「火氣」很重,可將大黃研成粉(葯店會研),裝入空的膠囊內服,一天吃2至3粒。
2、牙周韌帶細胞,牙周膜成纖維細胞,一樣嗎
牙周韌帶細胞,牙周膜成纖維細胞,一樣
牙周組織是支持牙齒的高度特異性器官,包括牙齦、牙周韌帶及礦化組織牙骨質和牙槽骨。由於其組成的多樣性使因軟、硬結締組織及上皮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發生的牙周組織癒合比一般的軟組織癒合更為復雜。成纖維細胞是牙齦結締組織和牙周韌帶的主要細胞類型,在牙周組織的形成與再生、完整性的維持及功能的實施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牙周韌帶細胞與牙齦成纖維細胞在牙周手術後的癒合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牙周韌帶細胞有形成軟、硬結締組織的能力,而牙齦成纖維細胞則形成纖維性癒合。牙周治療的現代概念要求牙周組織的再生,即有新的牙槽骨、牙骨質及插入其中的膠原纖維的產生。調控牙周再生相關細胞使向有利於牙周組織再生的方向發展是未來研究的方向。關於牙周韌帶細胞與牙齦成纖維細胞功能特點的研究將對牙周疾病的發生及牙周組織的修復、再生機制提供新的信息。
本研究體外培養牙齦與牙周韌帶成纖維細胞,並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利用免疫細胞化學技術對兩種成纖維細胞的膠原合成及α-平滑肌肌動蛋白的表達進行比較研究;通過地塞米松長期作用於牙齦與牙周韌帶細胞觀察礦化結節的形成情況,並對兩種細胞礦化相關蛋白的表達進行免疫細胞化學研究,以揭示兩種細胞體外形成礦化組織能力的差異,探討礦化相關蛋白在礦化過程中的作用及作為鑒別兩種細胞標志的可行性;另外將維甲酸作用於體外培養人牙齦成纖維與牙周韌帶細胞,觀察成骨表現型鹼性磷酸酶活性及基因表達的變化,比較兩種細胞對維甲酸的反應及向成骨表現型分化趨勢的不同,為臨床應用潛能提供實驗依據。
3、牙周科,刮治前已經打了麻葯.刮治中為什麼有的牙還是會痛,我都受不了,刮治兩次了,還要去第三次。
因為你是局部麻醉啊
一般牙科局麻就夠了,麻葯用太多有危險的,還貴
有些人對麻葯也不敏感,就是沒啥效果
這真的沒辦法
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
你現在只不過疼幾下,不治嚴重起來搞不好疼一輩子
4、牙周翻瓣術的手術操作
1.術前准備:
(1)牙周基礎治療。只有經過牙周基礎治療將牙石、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後,才能消除牙齦炎症所造成的水腫、充血、松軟,評價出真正的齦外形和牙周袋深度,減少術中出血以保證術野清晰。
(2)口腔衛生指導。必須使患者在術前掌握菌斑控制的方法,並堅定在術後進行規律牙周維護的決心,為術後維持良好的療效打下基礎。
(3)了解患者全身健康狀況。應進行必要的化驗檢查,如血細胞分析、凝血功能檢查及某些傳染病的篩查,判斷患者是否可以耐受牙周翻瓣術。
(4)做好解釋工作。使患者明白手術的必要性、目的、預期效果和可能存在的風險,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5)詳細檢查記錄手術部位的牙周袋深度、附著水平、齦緣位置、附著齦寬度、牙齒動度等臨床指標,以便進行手術設計和手術操作。
2.感染控制:
術前應清除術區的菌斑,以0.12%氯己定含漱1分鍾進行口內消毒,以75%酒精對口周皮膚進行口外消毒,鋪消毒孔巾,保證術區周圍為無菌區。雖然口腔是一個有菌的環境,但盡量保持術區的無菌狀態,並在術後一月防止術區感染,對於組織癒合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術後可使用0.12%氯己定含漱1個月。翻瓣術術後一般不必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但在某些較為復雜的情況下可使用抗生素4~7天。
3.局部麻醉:
可採用局部浸潤麻醉或神經傳導阻滯麻醉,使手術無痛順利進行。一般多用4%復方阿替卡因局部浸潤麻醉即可。還應在術區每個牙齦乳頭加註葯物使乳頭發白,可減少術中出血並加強麻醉效果。
4.切開和翻瓣:
翻瓣術的切口設計主要取決於手術目的及需要暴露牙面及骨面的程度,以及最終將瓣復位的水平等因素,在此不做贅述。切開後用鈍的分離器沿牙槽骨翻起黏膜-牙槽骨膜瓣,暴露病變區。
5.清創和根面平整:
通過切開、翻瓣暴露病變區後,應對病變區進行徹底的清創,徹底清除病理性肉芽組織、根面上殘存的牙石等,尤其是深牙周袋和根分叉區等通過閉合刮治不易到達的部位,並應進行根面平整,刮除受內毒素侵蝕的牙骨質表層,形成清潔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牙根表面,以利於組織癒合。
6.縫合:
完成清創和根面平整後,應對齦瓣進行復位縫合,將齦瓣固定在所希望的位置上,齦瓣要完全覆蓋骨面,並與骨面和牙面貼合。詳細的縫合技術在此不做贅述。
7.術後護理:
術後護理的重要原則為防止出血、減輕組織水腫、控制菌斑、防止感染、促進組織癒合。
(1) 術後放置牙周塞治劑。塞治劑具有止血、止痛、保護傷口、防止感染、固定軟組織等作用),可避免咀嚼時食物摩擦傷口,以減輕對術區的損傷。
(2) 在面部與手術區相應處放置冰袋,以減輕術後組織水腫。
(3) 手術當天可刷牙,但不刷手術區,可用0.12%氯己定含漱,每天2次,以減少菌斑形成。
(4) 若手術范圍廣,或進行了骨成形、植骨等,可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4~7天。
(5) 術後一周內盡量不用術區咀嚼食物,以免牙齦組織受到機械創傷。
(6) 術後1周拆線,若創口癒合欠佳,可再敷塞治劑一周。拆線後應強化對患者的菌斑控制指導。
(7) 拆線後可對術區用生理鹽水或1%過氧化氫沖洗,如癒合滿意,患者可開始用軟毛牙刷輕輕刷牙,用牙簽輕柔清潔牙鄰面,注意早期不要用牙間隙刷,以免對鄰面組織造成損傷。
(8) 拆線後可每2周復查一次,檢查菌斑控制情況,此後復查間隔時間可逐漸延長。
8.術後並發症及處理:
翻瓣術後2天可能出現術區相應面部腫脹,常為手術過程的正常非感染性炎症反應,一般3~4天可消退;有些患者術後會出現牙根面敏感,一般數周後會逐漸消失;術後短期牙齒松動度可能增加,一般術後4周可恢復至術前水平;組織癒合的過程一般需要6周時間,因此術後6周不應探診牙周袋。翻瓣術後常見的並發症及處理原則如下:
(1)術後持續出血:應去除塞治劑,找出出血部位及原因,進行相應處理。可壓迫止血,止血後重新放置塞治劑。
(2)術後疼痛:一般情況下,只要術中遵循基本原則,術後疼痛和不適非常輕微。常見術後疼痛的原因為牙周塞治劑過度伸展,妨礙了系帶運動,造成局部黏膜水腫及潰瘍,一般出現在術後1~2天,去除塞治劑過度伸展部分,疼痛即可消失。術中骨暴露及骨面乾燥時間過長也可引起術後較嚴重的疼痛,可服用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葯物,但對同時服用降壓葯的患者需慎用,因此類葯物會干擾降壓葯的效果。與感染有關的術後疼痛常伴局部淋巴結腫大或低熱,此時應服用抗生素和止痛劑。
(3)腫脹:術後2天內有些患者術區相應面頰部可能會出現腫脹,一般質軟、無痛,淋巴結也可腫大,此為手術過程的非感染性炎症反應,屬正常反應,一般術後3~4天即逐漸消退。對腫脹持續存在或加重、疼痛者,則應使用抗生素,並告知患者在腫脹區做間斷熱敷。
(4)術區牙齒咬合痛:可由不同原因引起。如塞治劑過多,干擾咬合可引起咬合痛,通過檢查,去除過多塞治劑即可消除;術後炎症反應擴展至牙周韌帶,也可能導致咬合痛,一般隨著術後時間延長症狀逐漸消退,如症狀加重,則應去除塞治劑,檢查術區有無感染或殘留牙石等局部刺激無,如有膿腫,應切開引流,並徹底清除殘留牙石。
(5)全身性反應:偶爾患者可在術後24小時內感覺虛弱,或有低燒,這可能是手術過程引起短暫菌血症的全身反應,可通過服用抗生素予以防止。
5、口腔臨床常用的口內麻醉有幾種
拔下牙時常用的阻滯麻醉方法有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舌神經阻滯麻醉及頰神經阻滯麻醉。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常用口內注射法。病人張大口時,可見磨牙後方、咽齶弓之前,有一縱行索條樣粘膜皺襞,即翼下頜韌帶。它與上下頜牙槽嵴相距的中點線外側3~4mm的交點即為注射標志。注射時,讓病人張大口,將注射針放在對側口角,即第一、二雙尖牙之間,與中線成45°,注射針應高於下頜牙牙合面1cm,並與之並行,從注射標志處進針直達骨面,約深2.5cm,回抽無血即可注入適量麻葯,而麻醉下牙槽神經。由於舌神經位於下牙槽神經前內方約1cm處,此時將注射針退出1cm,注射0.5~1ml麻葯,即可麻醉舌神經。若將針退至肌層、粘膜下時注射麻葯0.5~1ml,即能麻醉頰神經。拔下頜牙時需同時麻醉同側的下牙槽神經及舌、頰神經,才能達到拔牙時無痛的目的。上述操作結束5分鍾後,感到同側口角、下唇及舌尖麻木、腫脹,即表示麻醉生效,可進行拔牙手術。
拔上頜牙時常用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齶前神經阻滯麻醉及鼻齶神經阻滯麻醉。上牙槽後神經支配除第一磨牙頰側近中根外的同側磨牙、牙槽突及其相應頰側粘骨膜、牙周膜。齶前神經支配同側雙尖牙和磨牙的齶側牙槽骨和牙齦等。鼻齶神經支配兩側尖牙齶側連線前方的牙齦、齶側粘骨膜和牙槽骨。拔雙尖牙及前牙、第一磨牙時,還須在相應齦頰溝處行浸潤麻醉。
行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時,一般從上頜第二磨牙遠中頰側根部的前庭溝進針,使注射針與上頜牙的長軸成40°,使針尖一直緊貼上頜骨表面向後上內方刺入2cm,回抽無血,即可注入麻葯。
齶前神經阻滯麻醉的注射標志為齶大孔表面粘膜的小凹陷處,從頜平面觀,齶大孔位於上頜第三磨牙齶側齦緣至齶中線連線的中外1/3處。注射時,先讓病人頭後仰,大張口,使上頜牙頜面與地面成60°,注射針在注射標志稍前方刺入齶粘膜,向上後方推進至骨面,回抽無血,即可注入0.5ml麻葯,由於齶粘骨膜瓣與齶骨附著緊密,注射時較為用力,可見粘膜發白。注射麻葯不可過量,注射點不可偏後,以免麻醉齶中、後神經,使軟齶、懸雍垂麻木不適而出現惡心、嘔吐。
鼻齶神經阻滯麻醉的注射標志是左右尖牙連線與齶中線交點處的梭形齶乳突。讓病人張大口,頭向後仰,把注射針從齶乳突側緣刺入粘膜,然後把針擺向中線,平行於中切牙長軸方向,向後上方推進約0.5cm,注入0.5ml麻葯。由於該處組織緻密,注射麻葯時需用較大壓力。
6、口腔傳導麻醉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具體操作
一)牙槽部浸潤麻醉適用於骨質疏鬆的上頜牙槽部的拔牙和牙槽手術。注射麻醉葯於牙圖5~1牙槽部浸潤麻醉槽的唇(頰)側和舌(齶)側的粘膜下或骨膜下,唇(齶)側注射時,注射針在前庭溝刺入粘膜,針與粘膜約成30~35度角(圖5~1),注意麻葯1~2ml。舌(齶)側注射時,在硬齶上距牙齦緣0.5~1cm處進針,注射麻葯0.5ml。(二)阻滯麻醉在神經干附近注射麻葯以阻斷神經傳導,使該神經分布區獲得麻醉效果,稱為阻滯麻醉,適用於骨質較緻密的下頜骨區或局部有炎症及腫脹不宜作浸潤麻醉者。阻滯麻醉在口腔科應用較多,由於注射位置一般較深,故須注意嚴格無菌操作,以免贊成深部感染,引起不良後果,注射麻醉葯前應先回抽檢查,以免誤入血管,然後緩慢注入。有關阻滯麻醉的具體操作方法見表5~1。表5~1阻滯(傳導)麻醉方法麻葯:2%普魯卡因麻醉方法 穿刺點 方向 深度 劑量 麻醉范圍 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上頜結節注射) 的前庭溝底 半張口,注射針與上頜牙的咬合面成15度角,向上、向後、向內方向刺入 1.5~2.5厘米 1.5~2毫米 同側上頜磨牙、牙周膜、牙槽骨及頰側牙齦(不包括的 近頰根) 齶前神經阻滯麻醉(齶大孔注射) 齶側齦緣至齶中線聯線1/3處 大口張,從對側下頜尖與第一前靡牙間,向上、後、外方向刺入 約0.5~1厘米 0.5毫升 同側上頜前磨牙的齶側粘膜及牙齦 鼻齶神經阻滯麻醉(切牙孔注射) 齶齦乳頭基部(齶乳突處) 大張口,與牙長軸平行或從側方刺入 約0.5厘米 0.2毫升 齶側粘膜及牙齦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下頜肌注射) 翼下頜韌帶外側頰墊尖端交界處 大張口,從對側下頜兩前牙間,與下頜牙咬合面症行,向後、向外刺入。 約1.5~2.5厘米觸及骨面 1.5~2毫升 同側牙、牙周膜、牙槽骨及 牙的唇側粘膜及牙齦 舌神經阻滯麻醉 同上 同上 麻醉下牙槽神經後將針退出0.5~1厘米 0.5~1毫升 同側下頜舌側牙齦、口底及舌前2/3粘膜 頰神經阻滯麻醉 一法:同上 同上 麻醉舌神經後將針稍稍退出再轉至下頜升枝前緣0.5厘米 0.5~1毫升 同側頰側牙齦及粘膜 二法:腮腺導管口後方1厘米處 與粘膜成15~30度角 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上頜結節注射):見圖5~2圖5~2上頜結節注射齶前神經阻滯麻醉(齶大孔注射):見圖5~3。鼻齶神經阻滯麻醉(節牙孔注射):見圖5~4。圖5~3齶大孔注射圖5~4節牙孔注射拔牙麻醉選擇:見表5~2表5~2拔牙麻醉選擇牙位 唇、頰、側 舌、齶、側 麻醉的神經 麻醉方法 麻醉的神經 麻醉方法 上牙槽前神經 浸潤麻醉 鼻齶神經 切牙孔注射 上牙槽前神經 浸潤麻醉 鼻齶神經齶前神經 齶側浸潤麻醉或切牙孔注射及齶大孔注射 上牙槽中神經 浸潤麻醉 齶前神經 齶大孔注射 上牙槽中神經上牙槽後神經 浸潤麻醉上頜結節注射 齶前神經 齶大孔注射 上牙槽後神經 上頜結節注射 齶前神經 齶大孔注射 下牙槽神經 加對側下牙槽神經交通枝) 下頜孔注射 加對側局部浸潤麻醉) 舌神經 下頜孔注射 下牙槽神經頰神經 下頜孔注射頰神經阻滯麻醉 舌神經 下頜孔注射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下頜孔注射)和舌神經、頰神經阻滯麻醉:(圖5~5、5~6、5~7)。圖5~5下牙槽神經、頰神經、舌神經位置示意圖圖5~6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穿刺點及方向圖5~7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部位的解剖關系
您覺得這個答案好不好?
7、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
第一要看是哪顆牙,一般下6 7下牙槽阻滯還是效果很好的,對於5 4來說要看個人情況和耐受程度,3.2.1單側阻滯就基本沒什麼用了.這主要是由於對側神經交叉作用的原因.
再者,碧藍麻主要是浸潤作用很強,打阻滯的話體現不了它的價值,建議以後拔髓時碧藍麻就打直接浸潤,必要時骨膜下浸潤或者牙周膜浸潤,效果要好的多.
還有就是,我個人覺得因為牙髓內的神經是無髓鞘神經,與一般的末梢神經和小神經不一樣,這也許就是里多卡因效果差的原因?呵呵,胡亂猜的,沒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