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肘關節側副韌帶損傷

肘關節側副韌帶損傷

發布時間:2020-03-24 22:52:38

1、我在肘脫位,側副韌帶斷裂,環狀韌帶損傷,左冠突撕脫性骨折,尺神經受損,手術用鉚丁重建側副韌帶,是工

可以!您的情況最少有十級傷殘!如果肘關節屈伸功能嚴重障礙,那就有九級傷殘

2、韌帶在什麼位置

韌帶處於骨骼的外側附屬位置。一般來說,人身上只要有骨頭就有韌帶,所以說韌帶在人的身體各個地方。

韌帶是可彎曲,纖維樣的緻密結締組織。它附著於骨骼的可活動部分,但限制其活動范圍以免損傷。韌帶連接骨與骨,相對肌腱連接的是骨和肌肉。韌帶來自於膠原。若韌帶超過其生理范圍地被彎曲(如扭傷),可以導致韌帶的延長或是斷裂。

拓展資料:

韌帶的分類:

位於關節腔周圍的稱囊外韌帶。位於關節腔內的稱囊內韌帶。位於關節囊上的,即關節囊纖維層增厚部分稱關節囊韌帶。還有一種韌帶是由腹膜皺襞形成的,它是由腹膜壁層與臟層之間或腹膜臟層與臟層之間移行而成的。這種韌帶有的是由單層腹膜形成,有的是由雙層腹膜形成的。

韌帶的作用:

韌帶的主要成分為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膠原纖維使韌帶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剛度,彈力纖維則賦予韌帶在負荷作用下延伸的能力。

韌帶大多數纖維排列近乎平行,故其功能多較為專一,往往只承受一個方向的負荷。由於韌帶很堅韌,因此可以加強骨的穩定性,可使內臟固定於正常位置,限制其活動范圍。

人體內的主要韌帶有膝關節交叉韌帶、腹股溝韌帶、喙肩韌帶、肘關節的橈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等。有些韌帶是胚胎器官的殘存遺跡,如動脈韌帶是胎兒時期的動脈導管封閉而成,肝圓韌帶則由臍靜脈萎縮形成。

韌帶損傷:

韌帶是纖維關節囊增厚部分,但有些與關節囊分開。當受到暴力就可引起損傷,輕者為韌帶扭傷。系韌帶過度牽伸或部分纖維斷裂所致。表現為疼痛、壓痛、不同程度的腫脹,活動受限。

X線檢查無異常發現,重者為韌帶斷裂,有時合並關節扭傷、撕脫骨折或關節脫位。表現為疼痛、明顯腫脹、淤血、關節積液或血腫、活動明顯受限。X線片顯示關節腔寬窄不均。

韌帶勞損可採用局部制動,理療或封閉等。對韌帶完全斷裂一般須手術治療,某些新鮮閉合性斷裂可用石膏固定治療。

參考鏈接:

網路:韌帶

3、肘關節內側副韌帶斷裂行急診治療臨床分析

原發布者:中國學術期刊網

肘關節內側副韌帶斷裂行急診治療臨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肘關節內側副韌帶斷裂實施急診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11名肘內側副韌帶不完全斷裂患者行保守治療,24名肘內側副韌帶完全斷裂者行急診手術治療。結果所有病例手術後肘關節功能均有恢復,保守治療患者療效優良率為8182%,手術治療患者療效優良率為9583%,傷情較重的手術患者其肘關節功能恢復顯著好於傷情較輕的保守治療患者。結論肘關節內側副韌帶斷裂經急診手術治療可有效地修復受損組織,極大地促進肘關節功能恢復,避免後遺症的產生。【關鍵詞】肘關節;內側副韌帶;急診手術;保守治療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238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058-02在臨床上,肘關節若是進行正常屈曲,此時肘內側副韌帶後束處於緊張態,保持此姿勢行肘外翻時,內側副韌帶很少承受集中的應力,肱骨下端及尺橈骨上端多承受該應力[1]。當肘關節完全伸直時,內側副韌帶前束則處於緊張態,若此時行肘外翻,內側副韌帶可集中較大的應力,造成韌帶損傷的幾率非常大,甚至常可發生韌帶斷裂。韌帶斷裂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而其相應的臨床處置方案也非常完善。我院特開展了肘關節內側副韌帶斷裂的急診治療研究,在充分評估傷勢的前提下為患者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案,療效確切,現報道如下。12研究方法2結果

4、扳手腕導致手肘關節尺側副韌帶損傷,半個月了,現在不疼不癢,但感覺還是不大好,該如何療養,可以繼續健

受傷的手不能劇烈活動,但要適度活動。大約三個月能完全復原,別著急,慢慢來。

5、左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可定幾級傷殘

一 級
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喪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償,存在特殊醫療依賴,生活完全或大部分不能自理。
1)極重度智能減退;
2)面部重度毀容,同時伴有表B2中二級傷殘之一者;
3)雙眼無光感或僅有光感但光定位不準者;
4)四肢癱肌力3級或三肢癱肌力2級;
5)重度運動障礙(非肢體癱);
6)全身重度瘢痕形成,脊柱及四肢大關節部分功能喪失;
7)雙肘關節以上缺失或功能完全喪失;
8)雙下肢高位缺失及一上肢高位缺失;
9)雙下肢及一上肢瘢痕畸形,功能喪失;

二 級
器官嚴重缺損或畸形,有嚴重功能障礙或並發症,存在特殊醫療依賴,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1)重度智能減退;
2)精神病性症狀致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者;
3)一眼有或無光感,另眼矯正視力≤0.02,或視野≤8%(或半徑≤5°);
4)雙側上頜骨完全性缺損;
5)雙側下頜骨完全性缺損;
6)一側上頜骨及對側下頜骨完全缺損,並伴有顏面軟組織缺損>30cm2;
7)靜止狀態下或僅輕微活動即有呼吸困難;
8)三肢癱肌力3級或截癱、偏癱肌力2級;
9)雙側前臂缺失或雙手功能完全喪失;

三 級
器官嚴重缺損或畸形,有嚴重功能障礙或並發症,存在特殊醫療依賴,或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1)精神病性症狀表現為危險或沖動行為者;
2)面部重度毀容;
3)一眼有或無光感,另眼矯正視力<0.05或視野≤16%(半徑≤10°);
4)雙眼矯正視力≤0.05或視野≤16%(或半徑≤10°);
5)一側眼球摘除或眶內容剜出,另眼矯正視力<0.1或視野≤24%(或半徑≤15°);
6)同側上、下頜骨完全性缺損;
7)一側上頜骨完全性缺損,伴顏面部軟組織缺損>30cm2;
8)一側下頜骨完全性缺損,伴顏面部軟組織缺損>30cm

四 級
器官嚴重缺損或畸形,有嚴重功能障礙或並發症,存在特殊醫療依賴,生活可以自理者。
1)中度智能減退;
2)精神病性症狀致使缺乏社交能力者;
3)癲癇重度;
4)面部中度毀容,全身瘢痕面積>70%;
5)一眼有或無光感,另眼矯正視力<0.2或視野≤32%(或半徑≤20°);
6)一眼矯正視力<0.05,另眼矯正視力≤0??1;
7)雙眼矯正視力<0.1或視野≤32%(或半徑≤20°);
8)雙耳聽力損失≥91dBHL;

五 級
器官大部缺損或明顯畸形,有較重功能障礙或並發症,存在一般醫療依賴,生活能自理者。
1)完全運動性失語;
2)完全性失用、失寫、失讀、失認等;
3)腦脊液瘺,不能修補;
4)面部輕度毀容;
5)一眼有或無光感,另眼矯正視力<0.3或視野≤40%(或半徑≤25°);
6)一眼矯正視力<0.05,另眼矯正視力<0.2;
7)一眼矯正視力<0.1,另眼矯正視力等於0.1;
8)雙眼視野≤40%(或半徑≤25°);
9)一側眼球摘除者;

六 級
器官大部缺損或明顯畸形,有中等功能障礙或並發症,存在一般醫療依賴,生活能自理者。
1)輕度智能減退;
2)精神病性症狀影響職業勞動能力者;
3)癲癇中度;
4)不完全性失語;
5)一側完全性面癱;
6)面部重度異物色素沉著或脫失;
7)全顏面植皮術後或全身癱痕面積達60%~69%;
8)撕脫傷後頭皮、眉毛完全缺損者;
9)甲狀腺功能中度損害;

七 級
器官大部分缺損或畸形,有輕度功能障礙或並發症,存在一般醫療依賴,生活能自理者。
1)不完全性失用、失寫、失讀和失認等;
2)第Ⅲ、Ⅳ對腦神經麻痹;
3)雙側不完全性面癱;
4)電燒傷顱骨切除>3cm2,並行硬腦膜植皮術者;
5)頸頦粘連,影響頸部活動者;
6)全身瘢痕面積50%-59%;
7)一眼有或無光感,另一眼矯正視力≥0.8;
8)一眼矯正視力≤0.05,另眼矯正視力≥0.6;
9)一眼矯正視力≤0.1,另眼矯正視力≥0.4;
10)雙眼矯正視力≤0.3或視野≤64%(或半徑≤40°);

八 級
器官部分缺損,形態異常,輕度功能障礙,有醫療依賴,生活能自理者。
1)邊緣智能;
2)精神病性症狀有人格改變者;
3)顱骨外露;
4)面部燒傷廣泛植皮術後;
5)鼻或面頰部有>8cm2或3處以上>1cm2的增生性瘢痕;
6)一側或雙側眼瞼有明顯缺損或瞼外翻;
7)全身瘢痕面積40%~49%;
8)一眼矯正視力≤0.2,另眼矯正視力≥0.5;
9)雙眼矯正視力等於0.4;
10)雙眼視野≤80%(或半徑≤50°);

九 級
器官部分缺損,形態異常,輕度功能障礙,無醫療依賴,生活能自理者。
1)癲癇輕度;
2)顱骨缺損≥25cm2,無功能障礙;
3)腦葉切除術後無功能障礙者;
4)第Ⅴ對腦神經眼支及第Ⅵ對腦神經麻痹;
5)發際邊緣瘢痕性禿發或其他部位禿發,需戴假發者;
6)鼻或面頰部有明顯畸形或>3cm2的增生性瘢痕;
7)頸部瘢痕畸形;
8)全身瘢痕面積30%~39%;
9)鼻再造術後;
10)瞼外翻、唇外翻植皮術後;

十 級
器官部分缺損,形態異常,無功能障礙,無醫療依賴,生活能自理者。
1)顱骨缺損9~24cm2,無功能障礙;
2)一側不完全性面癱;
3)面部輕度異物色素沉著或脫失;
4)全身瘢痕面積<30%;
5)一眼矯正視力≤0.5,另一眼矯正視力≥0.8;
6)雙眼矯正視力≤0.8;
7)職業性(含放射性)及外傷性白內障Ⅰ~Ⅱ期(或輕、中度),或職業性及外傷性白內障術後無晶體;
8)晶體脫位;
9)眶內異物未取出者;
10)球內異物未取出者;

6、肘關節尺側副韌帶損傷,要多久能好

膝關節側副韌帶是維持膝關節兩側穩定性的,一般拉傷完全恢復要六到八周,請注意,我說的是完全恢復,不是說不痛,像您這種情況就是未完全恢復,膝關節穩定性差造成韌帶反復損傷,建議避免負重兩個月,繼續中醫調理,護膝是必須戴的,因為可以加強膝關節穩定性,適當的可以緊一些。

7、肘關節檢查需要注意什麼?

肘關節由肱骨下端,尺、橈骨上端和附其上的韌帶和肌肉構成。它包括3個關節,即肱尺、肱橈和尺橈上關節。大部分肌肉皆位於前方,後方和側面骨骼位於皮下。

視診:輪廓。肘前面為3組豐滿的肌群,上方為肱肌和肱二頭肌遠端,下方內側為前臂屈肌群,外側為前臂伸肌群,中間有肘橫紋;肘後為三頭肌遠端及其附著鷹嘴,其兩側呈凹陷,即橈側窩和尺側窩。

畸形。肘內,外翻畸形:正常伸肘時,前臂橈偏10度左右,即攜物角,當攜物角增大時外翻,減小或前臂尺偏則為肘內翻;肘關節一些疾病引起肘屈曲畸形;肱肋骨踝上骨折或肘後方脫位時,鷹嘴後突明顯。

腫脹輕度腫脹時,僅見鷹嘴側窩鼓起。嚴重腫脹時,整個肘部粗大,甚至肘橫紋消失;菱形腫脹,為慢性關節炎症的一種表現,即肘關節腫脹,而其上、下肌肉萎縮。一側腫脹常因肱骨內上髁或外髁骨折所致。

肌萎縮除因關節的慢性炎症外,神經麻痹時可引起廣泛性的肌萎縮。

觸診:肽骨外上髁有前臂伸肌群附著,外上髁炎(網球肘)時,壓痛明顯;肱骨內上髁有前臂屈肌群附著,可因炎症表現壓痛明顯;鷹嘴可因骨折或滑車炎等,而有壓痛或肥厚感;橈骨頭可於肘後橈側窩處觸及,同時旋轉前臂,能觸到橈骨頭轉動的感覺。檢查可在肘關節位於不同的屈曲角度進行。骨折時此窩鼓起並有壓痛;尺骨喙突為肌肉遮蓋不易觸及,需以拇指在肘前深壓,骨折時引起疼痛;尺神經位於肘後尺側,按壓時引起手麻,異常時可有肥厚感,並有壓痛和患麻加重現象。

肱骨外髁、內上髁、撓骨頭和鷹嘴骨折時,即局部腫脹和壓痛外,可觸到骨擦音和異常活動。

肘關節異常肘關節腫脹在觸診時,若有波動感,則屬於積液和積血,如肘後滑囊炎;如為實質感,則屬肥厚的關節囊或增生的結締組織,或骨化性肌炎。

活動:肘關節活動以屈伸為主,活動的關節主要在肱尺關節。前臂的旋轉則依賴於尺肱上、下關節和骨間膜的相互活動。肱橈關節雖參與屈伸和旋轉活動,僅處於次要位置。

被動活動。肘伸直可到0度,屈曲150度以上即前臂與上臂交角為30度,小於這個范圍即屬受限。前臂中立位以拇指朝上為0度,在肘屈曲90度位,作旋後(80度至90度)和旋前(約80度至90度)運動,皆可有不同的角度尺來測量。

肘伸直位無側方活動,但側副韌帶損傷肘會出現異常的側方活動。

主動活動主要檢查伸肘和屈肘的肌力。

與肘關節側副韌帶損傷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