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臟的作用是什麼
2、肝臟上的韌帶是干什麼的?
肝臟被腹膜皺折形成的肝周韌帶固定在上腹部,包括肝圓韌帶、鐮狀韌帶、冠狀韌帶和左右三角韌帶等。肝圓韌帶是臍靜脈閉鎖後形成的纖維索,自臍移行至臍切跡,經鐮狀韌帶游離緣的兩層腹膜之間到達門靜脈左乾的囊部與靜脈韌帶相連。
3、人一共有多少個器官
運動系統
骨
一.中軸骨
(一).椎骨
包括: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尾椎4塊
(二).肋骨(從第一到第十二,共12對)
(三).胸骨
(四).胸廓
二.顱骨
(一)腦顱骨
包括:額骨、篩骨、蝶骨、枕骨(各1塊)
頂骨、顳骨(各1對)
(二).面顱骨
包括:上頜骨、顴骨、鼻骨、淚骨、齶骨、下鼻甲(各1對)
下頜骨、舌骨、犁骨(各1塊)
三.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共64塊,每側各32塊)
1.肩胛骨
2.鎖骨
3.肱骨
4.前臂骨
①.橈骨
②.尺骨
5.手骨
①.腕骨(共8塊)
包括: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
②.掌骨(共5塊)
③.指骨(共14塊,除拇指2塊其餘各指均為3塊)
(二).下肢骨
1.髖骨(由髂骨、恥骨、坐骨融合而成)。
2.股骨
3.髕骨
4.小腿骨
①.脛骨
②.腓骨
5.足骨
①.跗骨(共7塊)
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各1塊)
楔骨3塊
②.跖骨(共5塊)
③.趾骨(共14塊,除拇趾2塊其餘各趾均為3塊)
肌肉
一.頭部肌
(一).顱面肌
1.顱頂肌
2.眼周圍肌(眼輪匝肌)
3.口周圍肌(眼輪匝肌)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顳肌、翼內肌、翼外肌
二.頸前外側肌
(一).頸淺層肌和頸外側肌
包括:頸闊肌、胸鎖乳突肌
(二).舌骨上肌群
包括:二腹肌、莖突舌骨肌、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
(三).舌骨下肌群
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甲狀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四).椎外側肌
1.前斜角肌
2.中斜角肌
3.後斜角肌
三.軀干肌
(一).背部深層肌
1.夾肌
包括:頭夾肌、頸夾肌
2.豎脊肌
(二).枕下肌
(三).胸部肌
1.肋間肌
①.肋間外肌
②.肋間內肌
③.肋間最內肌
2.膈肌
(四).腹部肌
1.腹前外側群
①.腹外斜肌
②.腹內斜肌
③.腹橫肌
④.腹直肌
2.後群
包括:腰大肌、腰方肌
(五).盆部肌
包括:肛提肌、尾骨肌、梨狀肌、閉孔內肌
四.上肢肌
(一).連接上肢與脊柱的肌
1.斜方肌
2.背闊肌
3.菱形肌
4.肩胛提肌
(二).連接上肢與胸壁的肌
1.胸大肌
2.胸小肌
3.前鋸肌
(三).肩胛部肌
1.三角肌
2.岡上肌
3.岡下肌
4.小圓肌
5.大圓肌
6.肩胛下肌
(四).上肢肌
1.前群
①.喙肱肌
②.肱二頭肌
③.肱肌
2.後群(為肱三頭肌)
(五).前臂肌
1.前群第一層
①.肱橈肌
②.旋前圓肌
③.橈側腕屈肌
④.掌長肌
⑤.尺側腕屈肌
2.前群第二層(為指淺屈肌)
3.前群第三層
包括:拇長屈肌、指深屈肌
4.前群第四層(為旋前方肌)
5.後群淺層
①.橈側腕長伸肌
②.橈側腕短伸肌
③.指伸肌
④.小指伸肌
⑤.尺側腕伸肌
6.後群深層
①.旋後肌
②.拇長展肌
③.拇短伸肌
④.拇長伸肌
⑤.示指伸肌
(六).手肌
1.外側群(為大魚肌)
2.內側群(為小魚肌)
3.中間群(包括:骨間肌7塊、蚓狀肌4塊)
五.下肢肌
(一).髂區肌
1.髂腰肌
2.腰小肌
(二).臀肌和大腿肌
1.臀肌
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
2.大腿肌
①.前群
包括:闊筋膜張肌、縫匠肌、股四頭肌
②.內側群
包括:股薄肌、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③.後群
包括: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
(三).小腿肌
1.前群
包括:脛骨前肌、拇長伸肌、趾長伸肌
2.外側群
包括:腓骨長肌、腓骨短肌
3.後群
①.後群淺層
包括: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
②.後群深層
包括:趾長屈肌、脛骨後肌、拇長屈肌
(四).足肌
1.足背肌
2.足底肌
3.足固有肌
消化系統
一.口腔
(一).口腔黏膜
(二).口唇與頰
(三).牙齦
(四).齶
(五).牙
(六).舌
二.唾液腺
(一).腮腺
(二).下頜下腺
(三).舌下腺
三.咽
(一).鼻咽
(二).口咽
(三).喉咽
四.消化管
(一)食管
(二).胃
(三).小腸
1.十二指腸
2.空腸
3.回腸
4.盲腸
5.闌尾
6.結腸
7.直腸
8.肛管
五.消化腺
(一).胰
(二).肝
(三)肝外膽道
1.肝總管
2.膽囊
3.膽總管
六.腹膜
(一)腹膜腔
(二).腹膜隱窩
1.肝腎隱窩
2.陷凹
(三).網膜
1.小網膜
2.大網膜
3.網膜囊
七.系膜
(一).腸系膜
(二).闌尾系膜
(三).橫結腸系膜
(四).乙狀結腸系膜
八.韌帶
(一).肝的韌帶
1.鐮狀韌帶
2.冠狀韌帶
3.三角韌帶
4.肝圓韌帶
(二).脾的韌帶
1.胃脾韌帶
2.脾腎韌帶
呼吸系統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三).鼻旁竇
1.上頜竇
2.額竇
3.蝶竇
4.篩竇
二.喉
(一).喉的軟骨
1.甲狀軟骨
2.環狀軟骨
3.勺狀軟骨
4.會厭軟骨
(二).喉的連接
1.環勺關節
2.環甲關節
3.彈性圓錐
4.甲狀舌骨膜
(三).喉肌
(四)喉腔
(五).喉黏膜
三.氣管和主支氣管
(一).氣管
(二).主支氣管
1.右主支氣管
2.左主支氣管
四.肺(左右各一)
五.胸膜
(一).胸膜的分部
1.臟胸膜
2.壁胸膜
(二)壁胸膜的分部
1.胸膜頂
2.肋胸膜
3.膈胸膜
泌尿系統
一.腎(左右各一)
(一).結構
1.腎小盞
2.腎大盞
3.腎盂
(二).腎的被膜
1.纖維囊
2.脂肪囊
3.腎筋膜
二.輸尿管(左右各一)
三.膀胱
四.尿道
脈管系統
一.心血管系統
(一).血管的種類
1.動脈
包括: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微動脈
2.毛細血管
3.靜脈
包括:大靜脈、中靜脈、小靜脈、微靜脈
(二).心
1.心壁
包括:心內膜、心肌膜、心外膜
2.心骨骼
包括:纖維三角2個(即:左、右纖維三角)
瓣環4個(即:肺動脈瓣環、主動脈瓣環、二尖瓣環、三尖瓣環)
3.心間隔
包括:房間隔、室間隔
4.心的內腔
①.右心房
包括:固有心房、腔靜脈竇
②.右心室
包括: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
③.左心房
包括:左心耳、左心房竇
④.左心室
包括: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
5.心的傳導系
①.竇房結
②.房室結
包括:前結間束、中結間束、後結間束
③.房室束
包括: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纖維網
4、肝臟屬於什麼組織
主要是結締組織。
排除法:
1肯定不是神經組織。
2肌肉組織分布在骨骼肌,心臟和消化道,也不是
3上皮組織哪都有,各種管道的內表面,各種器官的外表面都有分布主要起保護作用,肝臟的表面也有一層上皮組織,不過主要還是結締組織。
那位剛學過的不知道你是跟誰學的,上皮組織一般都是么XX膜,XX粘膜之類。
除了皮膚之外幾乎都沒有別的器官是有它組要構成的。
5、肝臟為什麼被稱為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
肝臟是尿素合成的主要器官和重要的代謝器官分泌蛋白質合成
6、人有幾個肝呢
人只有一個肝臟
成人肝重1154-1446.7g(M) 1028-1387.85g(F)
肝形態
1 上面(膈面):借鐮狀韌帶分為左、右兩葉
2 下面(臟面):通過「H」形溝把肝分為左、右葉,肝方葉及肝尾葉四葉。「H」溝,左上溝為肝圓韌帶裂;左下溝為靜脈韌帶裂;右上溝為膽囊窩;右下溝為下腔V壓跡(在此處肝V注入下腔V為第二肝門)
肝韌帶 冠狀韌帶,右三角韌帶,左三角韌帶,鐮狀韌帶,肝圓韌帶
肝右葉後面連肝至膈的腹膜移行處形成冠狀韌帶下、下兩層,兩層右緣癒合成右三角韌帶,左側癒合成左三角韌帶。鐮狀韌帶分肝膈面為左,右兩葉。肝圓韌帶連至臍為臍V殘件。
肝位置,體表投影
1 肝主要位於右季肋部各腹上部。
2 肝上界與膈穹隆一致。右界起自腋中線與第7肋交點,向左上方凸至右鎖骨中線與第5肋之交點。在前正中線平對劍胸結合,再向左至鎖骨中線稍內側達第5肋間隙。 肝下界,起自右腋中經與第11肋之交點,沿肋弓下緣行向左上方,至第8、9肋軟骨結合處離開肋弓,連至肝上界左端。
3 成人腹上部劍突下可觸及肝,但在右肋弓下緣一般不應該觸及肝。在幼兒肝下緣較成人低2-3cm。故在右肋弓下觸及也屬正常。 (見診斷)
肝血管,淋巴引流和神經
1動脈A:腹主A發出肝總A分出肝固有A—〉肝左、右A(有時還有中支)
2 靜脈V:分為肝門靜脈系和肝靜脈系。
肝門V 在肝內反復分支最後匯入肝血竇。
肝V起於肝小葉中央V--〉肝左、中、右V及數支肝小發分別經第二肝門,第三肝門注入下腔V。
3 膽管:膽小管匯集成稍大的管道,再逐級匯集成更大的管道,最後形成左、右肝管經肝門出肝。肝細胞分泌的膽汁進入膽小管,經各級膽管和肝管流出。
4 淋巴:肝的淋巴引流至腹腔結,肝膈面淋巴結可與胸腔淋巴結相通。
7、人的肝在什麼地方?
8、肝是對人體做什麼工作 ?並有什麼用?求大神幫助
肝臟是人體中最大的腺體,也是最大的實質性臟器,其左右徑約25.8cm,前後徑約15.2cm,上下徑約5.8cm。我國成年人的肝臟的重量,男性為1230~1450g,女性為1100~1300g,約占體重的1/40~1/50。在胎兒和新生兒時,肝的體積相對較大,可達體重的1/20。中國人的肝長徑、闊徑為25×15cm。自下腔靜脈左緣至膽囊窩中點的正中裂將肝臟分為左半肝和右半肝。自脈切跡至肝左靜脈入下腔靜脈處的左葉間裂將左半肝分為左內葉和左外葉,左段間裂將左外葉分為上下兩段。肝右葉間裂將右半肝分為右前葉和右後葉,右段間裂又將右前葉、右後葉分別分成上下兩段。 肝臟橫溝內有門靜脈、肝動脈、肝管、神經及淋巴管出入稱為肝門。門靜脈和肝動脈這兩條血管均被包繞在結締組織鞘內,經肝門(或稱第一肝門)進入肝臟,以後就像樹枝分叉樣分布於腺泡內。由肝腺泡邊緣肝小靜脈(即中央靜脈)匯合成較大的肝靜脈分支,最後匯合成的肝靜脈主幹,進入下腔靜脈,稱第二肝門。肝的後面肝短靜脈有至少3~4條,多至 7~8條小靜脈注入下腔靜脈,稱第三肝門。 從肝臟的臟面看,有肝方葉和肝尾狀葉。肝方葉前緣為肝臟的下緣,其左緣為肝圓韌帶,後緣為第一肝門,右緣為膽囊窩。肝尾狀葉位於肝臟後方,其左緣為靜脈韌帶,右緣為下腔靜脈窩,下緣為第一肝門。 Glisson鞘內包括肝動脈、門靜脈和膽管,經肝臟面的第一肝門出入肝臟,此三者進化論在肝內還是肝門附近,都在一起走行。Couinaud根據肝內門靜脈乾的頒布范圍,將肝臟分為八段。 Ⅰ段為尾狀葉,Ⅱ段為左外葉上段,Ⅲ段為左外葉下段,Ⅳ段為左內葉,Ⅴ段為右前葉下段,Ⅵ段為右後葉下段,Ⅶ段為右後葉上段,Ⅷ段為右前葉上段。 肝臟被腹膜皺折形成的肝周韌帶固定在上腹部,包括肝圓韌帶、鐮狀韌帶、冠狀韌帶和左右三角韌帶等。肝圓韌帶是臍靜脈閉鎖後形成的纖維索,自臍移行至臍切跡,經鐮狀韌帶游離緣的兩層腹膜之間到達門靜脈左乾的囊部與靜脈韌帶相連。靜脈韌帶為左門靜脈和左肝靜脈之間閉鎖後的靜脈導管。鐮狀韌帶將肝臟的膈面分為右大左小兩部分,是左葉間裂在肝臟表面的標志。韌帶下端與臍切跡和靜脈韌帶相連,上端向後上方延伸與冠狀韌帶相移行。右冠狀韌帶的前後兩頁之間有較大的間隙為裸區,左冠狀韌帶兩頁之間距離很近。左右冠狀韌帶的前後頁向外側延伸,分別匯合成左右三角韌帶,這兩條韌帶比較堅韌,尤其是左三角韌帶比較寬厚,其內往往有血管和迷走膽管,肝臟切除時應予以妥善縫扎。在右冠狀韌帶的中央部分為第二肝門,即左、中、右肝靜脈的下腔靜脈入口處。在游離肝臟時,要注意不能貼膈肌太近,以防損傷膈肌導致氣胸。在離斷右冠狀韌帶內側時,要注意保護肝右靜脈根部和下腔靜脈,在離斷左冠狀韌帶時,注意不要損傷肝左靜脈。 肝臟的表面有一薄層緻密的結締組織構成的被膜。被膜深入肝內形成網狀支架,將肝實質分隔為許多具有相似形態和相同功能的基本單位,稱為肝小葉。人類肝臟約有50萬個肝小葉。肝小葉呈多角稜柱體,約1×2毫米大小,小葉的中軸貫穿一條靜脈,為中央靜脈。肝細胞以中央靜脈為中心呈放射狀排列,形成肝細胞素。肝細胞相互吻合成網,網眼間有竇狀隙和血竇。肝細胞間的管狀間隙成毛細膽管。因此可以說:肝小葉是由肝細胞、毛細膽管、血竇和相當於毛細淋巴管的竇周隙(狄氏間隙)所組成。 [編輯本段]【肝的血供】 肝臟有雙重血液供應,這是與腹腔內其他器官不同的。肝動脈是來自心臟的動脈血,主要供給氧氣,門靜脈收集消化道的靜脈血主要供給營養。 肝臟血液供應非常豐富,肝臟的血容量相當於人體總量的14%。成人肝每分鍾血流量有1500-2000ml。肝的血管分入肝血管和出肝血管兩組。入肝血管包括肝固有動脈和門靜脈,屬雙重血管供應。出肝血管是肝靜脈系。肝動脈是肝的營養血管,肝血供的1/4來自肝動脈進入肝臟後分為各級分支到小葉間動脈,將直接來自心臟的動脈血輸入肝臟,主要供給氧氣。門靜脈是肝的功能血管;肝血供的3/4來自於門靜脈,門靜脈進入肝臟後分為各級分支到小葉間靜脈,把來自消化道含有營養的血液送至肝臟「加工」。肝血管受交感神經支配以調節血量。 門靜脈由脾靜脈和腸系膜上靜脈匯合而成。門靜脈還與腔靜脈間存在側枝吻合,正常情況下,這些吻合枝是不開放的。由於上述血管間的聯系,當肝臟某些病理因素(如肝硬化)導致門靜脈循環障礙時,血流受阻,可引起脾臟淤血腫大。當側枝循環開放,如致食管靜脈淤血曲張,甚至破裂出血;如通過直腸靜脈叢形成門靜脈和下腔靜脈吻合,可致此處靜脈叢破裂導致便血;如通過臍周靜脈叢形成門靜脈和上、下腔靜脈吻合,門靜脈高壓時,可出現臍周靜脈怒張。 肝動脈是肝臟的營養血管,內含豐富的氧和營養物質,供給肝臟的物質代謝,其血流量約占肝全部血流量的20%~30%,壓力較門靜脈高30~40倍。門靜脈是肝的機能血管,其血量占肝血供的70%~80%,壓力較低,其血液富含來自消化道及胰腺的營養物質,當流經竇狀隙時,即被肝細胞吸收,再經肝細胞加工,一部分排入血液供機體利用,其餘暫時貯存在肝細胞內,以備需要時利用。 肝靜脈分肝左靜脈、肝右靜脈和肝中靜脈。根據我國院的資料,肝左、中、右靜脈分別開口進入下腔靜脈者佔56.3%,肝中靜脈與肝左靜脈形成共干後進入下腔靜脈者佔40.6%,而同時有4個開口於下腔靜脈者佔3.1%,其中另一開口為左後上緣靜脈。 肝右靜脈是肝靜脈中最長的一條,位於右葉間裂內,它主要收集來自肝右後葉(Ⅴ段,Ⅶ段)的血液,也回收部分肝右前葉(Ⅴ段、Ⅷ段)的血液。肝右靜脈的分支類型、粗細和分布范圍變化較大,與肝中靜脈和右後側肝靜脈大小的關系密切。肝中靜脈位於正中裂內,接受來自左內葉和右前葉的血液。有時,肝中靜脈也接受來自右後葉下段的部分回血,所以,在劈離式肝移植時,將供肝切成兩半,應該將肝中靜脈保留給右半肝,以防止右肝淤血和右肝切面出血。肝左靜脈本身不在肝左葉間裂內,而是與之呈銳角交叉,在裂內只是它的一個分支,它接受來自左外葉(Ⅱ段和Ⅲ段)的血流以及左內葉(Ⅳ段)的部分血流。此外,還有直接開口於下腔靜脈左前壁和右前壁的肝短靜脈,一般有4-8條,最少3條,最多可達31條。開口於左前壁的肝短靜脈主要接收來自左尾狀葉的靜脈迴流,開口於右前壁的肝短靜脈主要接收來自右尾狀葉(尾狀突)和肝右後葉臟面的靜脈迴流,此組肝短靜脈中,經常有1-2條比較粗大的靜脈,其口徑可達1.5cm,稱右後側肝靜脈,它緊貼肝臟面淺表,向內上方靠近門靜脈支後方走行,開口於下腔靜脈遠端右前壁。 在胚胎期、肝臟有3條動脈供血,分別來源於胃左動脈、腹腔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這3條動脈分別供應肝臟的不同部位。出生後,一般保留一條動脈,大部分為起源於腹腔動脈的動脈,由其分出左、右肝動脈供應左、右半肝。偶爾也可見起源於胃左動脈的動脈或起源於腸系臘上動脈的動脈。但也有2條動脈並存的情況,如起源於腹腔動脈和起源於胃左動脈(25%),起源於腹腔動脈和起源於腸系臘上動脈(10%),而起源於胃左動脈和起源於腸系膜上動脈的2條動脈同時存在的情況比較少見。此外,還有5%的人像胚胎期一樣,3條動脈同時存在。這種起源於腹腔動脈以外的肝動脈稱為迷走肝動脈,如果肝臟沒有起源於腹腔動脈的動脈供血時,此種異位起源的肝動脈稱替代動脈,如果在常見肝動脈類型外,還有一支這種異位起始的動脈供應肝臟的一部分血流,這種肝動脈稱副肝動脈。 肝移植外科醫生還必須十分熟悉肝動脈的變異情況,因為這在供肝獲取和血管吻合過程中都十分重要。 解剖學資料表明,大約有305的肝臟存在著肝動脈變異,從總體上看,在肝動脈正常和變異的情況下,術後動脈並發症的發生率沒有明顯差異,但是,如果需要行多處肝動脈吻合或需要將供體肝動脈與受體腹主動脈吻合,那麼,術後動脈並發症的發生率明顯升高。 在活體肝移植時,術前對供體行肝動脈造影檢查是必要的。如果左肝動脈直徑小於2mm、肝左外葉有雙動脈血供或供體本身存在血管疾病,一般不能作為供體。如果從左肝動脈發出一較粗的分支供應右半肝,也不應作為供體。 門靜脈由腸系膜下靜脈、脾靜脈、腸系臘上靜脈匯合而成、回收來自腹腔臟器的血液。門靜脈內沒有瓣膜。成人的門靜脈長約8cm。在肝十二指腸韌帶處,門靜脈位於肝動脈和膽總管後方。在肝十二指腸韌帶游離緣,一般沒有門靜脈的屬支。在十二指腸第一部後方,有來自胃、胰十二指腸的靜脈直接注入門靜脈。在第一肝門的位置,門靜脈分為粗短的右乾和細長的左干,門靜脈左乾和右干分別發出1-3條小靜脈至尾狀葉至左右段,有部分病人的右前葉門靜脈也直接從門靜脈主幹發出,或來自門靜脈左乾的橫部。 從解剖學看, ④維生素代謝。多種維生素,如A、B、C、D和K的合成與儲存均與肝臟密切相關。肝臟明顯受損時,可繼發維生素A缺乏而出現夜盲或皮膚乾燥綜合症等。 ⑤激素代謝。肝臟參與激素的滅活。肝功能長期受損時可出現性激素失調,可有性慾減退、腋毛、陰毛稀少或脫落、陽痿、睾丸萎縮、男性乳房發育、月經不調、出現肝掌和蜘蛛痣等。 ⑥其他。肝臟通過神經及體液的作用參與水的代謝過程,抵消腦下垂體後葉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以保持正常的排尿量。肝臟還有調酸鹼平衡及礦物質代謝的作用,又是重要的熱能供給器官。 (2)分泌和排泄膽汁的功能:肝臟在24小時內製造膽汁約一升,經膽管運送到膽囊,膽囊起濃縮和排放膽汁的功能,以促進脂肪在小腸內的消化和吸收。 (3)解毒功能:外來的或體內代謝產生的有毒物質,均要在肝臟解毒變為無毒的或溶解度大的物質,隨膽汁或尿液排出體外。 (4)有關血液方面的功能:胎兒時肝臟為主要造血器官,至成人時由骨髓取代,造血功能停止,但在某些病理情況下其造血功能恢復。另外,幾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臟製造。在人體凝血和抗凝兩個系統的動態平衡中,肝臟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因此肝功能破壞的嚴重程度常與凝血障礙的程度相平行,肝功能衰竭者常有嚴重的出血。 總之,生命離不開肝臟,肝健康則生命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