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腕橫韌帶作用

腕橫韌帶作用

發布時間:2020-03-23 02:03:46

1、左腕左側尺神經斷裂傷,左掌側腕屈肌及腕橫韌帶斷裂傷。這樣傷情。是否構成十級傷殘?1

不能,最高7級左右。斷裂的尺神經手術吻合只是為神經恢復創造了條件,但不能恢復神經,其神經吻合術後神經吻合之處會形成新的神經終板,神經功能的恢復關鍵是神經纖維和神經細胞能不能再生穿過此神經終板,如吻合後神經不能興奮無力穿過此神經終板既為手術失敗當然也恢復無望(且會發生手部內在肌萎縮形成爪形手而致殘)。治療方案,治療恢復本病須採用中葯西復合增強改善神經受傷局部血液循環.軟化瘢痕預防粘連,增進微循環血供,並興奮激活術後神經穿越神經吻合終板獲得再生才能以支配肢體各種功能獲得早日康復。能否恢復的關鍵在於早期的治療。需指導請發詳細病歷,肌電圖為你指導.

2、掌長肌腱斷裂腕橫韌帶部分斷裂環小指神經挫傷 算不算輕傷

不構成輕傷,屬於輕微傷。《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准》規定:輕傷二級
a)手功能喪失累計達一手功能4%。
b)除拇指外的一個指節離斷或者缺失。
c)兩節指骨線性骨折或者一節指骨粉碎性骨折(不含第2至5指末節)。
d)舟骨骨折、月骨脫位或者掌骨完全性骨折。
5.10.5 輕微傷
a)手擦傷面積10.0cm2以上或者挫傷面積6.0cm2以上。
b)手一處創口或者瘢痕長度1.0cm以上;兩處以上創口或者瘢痕長度累計1.5cm以上;刺傷深達肌層。
c)手關節或者肌腱損傷。
d)腕骨、掌骨或者指骨骨折。
e)外傷致指甲脫落,甲床暴露;甲床出血。

3、手腕疼痛無力怎麼辦

應該是滑鼠手,你可以看一下下面的,看看符不符合你老公的症狀。
「滑鼠手」通俗而狹義的講就是「腕管綜合症」,是指人體的正中神經、以及進入手部的血管,在腕管處受到壓迫所產生的症狀,主要會導致食指和中指僵硬疼痛、麻木與拇指肌肉無力感。現代越來越多的人每天長時間的接觸、使用電腦,這些上網族多數每天重復著在鍵盤上打字和移動滑鼠,手腕關節因長期密集、反復和過度的活動,導致腕部肌肉或關節麻痹、腫脹、疼痛、痙攣,使這種病症迅速成為一種日漸普遍的現代文明病。有人將這種不同於傳統手部損傷的症狀群稱為「滑鼠手」。廣義的來說,一切因為使用滑鼠而導致的上肢(手臂、手腕、手掌、手指)不適,都應該稱之為滑鼠手或是滑鼠傷害,除了上述手指手部的症狀,更包括肩部甚至頸部的不適,手腕和前臂的疲勞酸漲,手腕的僵硬,手掌的酸浚。
[編輯本段]【「滑鼠手」的發生原因】
為什麼會發生滑鼠手,我們現在使用的滑鼠,依然保持了四十多年前發明之初的基本外【型】,滑鼠『趴』在桌面,左右按鍵與桌面平行,操作這種滑鼠,手腕背伸一定角度,掌側與桌面接觸積壓,使腕管處壓力增大,長期反復的擠壓摩擦,使通過的神經和血管受損傷,產生相應的症狀。不單單是腕部,由於使用時肩部有一定外展角度,前臂旋轉扭曲,長時間的操作會導致肩頸和手臂的疲勞不適。現在對滑鼠的依賴程度和使用的頻率是四十年前無法比擬的,以前的滑鼠外【型】的弊端就顯現無疑,你如果不能改變這個基本外【型】,滑鼠手的防治從何談起!!
[編輯本段]【「滑鼠手」有哪些症狀】
由於鍵盤和滑鼠有一定的高度,手腕就必須背屈一定角度,腕部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壓迫了腕管中的神經血管,使神經傳導被阻斷同時血液供應受阻,從而造成手掌的感覺與運動發生障礙
主要表現為手部逐漸出現麻木、灼痛,夜間加劇,常會在夢中痛醒。不少患者還會伴有腕關節腫脹、手動作不靈活、無力等症狀。
下述的症狀的發生應高度懷疑滑鼠手的發生:
1、手掌、手指、手腕、前臂和手肘僵直、酸痛,不適。
2、手部刺痛,麻木,冷。
3、握力和手部各部位協同工作能力降低。
4、夜間疼痛。
5、疼痛可以遷延到胳膊,上背,肩部和脖子。
[編輯本段]【「滑鼠手」與腕管綜合征的區別】
有某些共同的症狀,比如滑鼠手手腕部的疼痛的症狀和腕管綜合征相似,手指手部疼痛分布區的相似。但滑鼠手與腕管綜合征有本質區別
1 發病原因不同 滑鼠手影響的關節遠遠不是一個手腕,滑鼠手對手腕部神經的刺激是由於與桌面的擠壓導致的。腕管綜合征神經受刺激是由於病變、水腫、骨折等導致的腕管狹窄。
2發病的部位不同 腕管的體表位置在腕橫紋遠端手掌跟的位置,而大多數滑鼠手 手腕部疼痛的部位是在腕橫紋的位置。
3愈後和治療效果不同 腕管綜合征最徹底最有效的治療就是腕橫韌帶切開減壓術,就是直接把腕橫韌帶切斷,把壓力釋放! 滑鼠手 手腕布即使切除了腕橫韌帶,手腕由於姿勢與桌面發生的擠壓,壓力還是沒有釋放
[編輯本段]【「滑鼠手」的易發人群】
滑鼠手早期的表現為手指和手關節疲憊麻木,有的關節活動的時候還會發出輕微的響聲,類似於平常所說的「縮窄性腱鞘炎」的症狀,但其累及的關節卻比腱鞘炎要多。腕管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器官,特指在腕關節處,掌側由腕橫韌帶,背側由橈尺關節遠端,組成的一個近似管狀的結構,通往手掌的血管神經大部分由此結構通過。手外科專家認為滑鼠比鍵盤更容易造成手的傷害,因為人們使用滑鼠時,總是反復集中機械地活動一兩個手指,而配合這種單調輕微的活動,還會拉傷手腕的韌帶。其他可能造成類似影響的職業,如音樂家、教師、編輯記者、建築設計師、礦工等,都是和頻繁使用雙手有關。據來自新加坡的調查,女性是腕管綜合症的最大受害者,其發病幾率比男性高3倍,其中以30歲至60歲者居多,這是因為女性手腕管通常比男性小,腕部正中神經容易受到壓迫。此外,一些懷孕婦女、風濕關節炎患者、糖尿病、高血壓甲狀腺功能失調的人,也可能患上腕管綜合症。
【如何預防「滑鼠手 」】
要使用多種不同的輸入方法,不要連續在電腦前工作過長的時間,在連續使用滑鼠一個小時之後就需要做一做放鬆手部的活動。一位手外科專家說,一個經常使用電腦的吉他手是不會患「滑鼠手」。 腕管綜合症屬於「累積性創傷失調」症,病情較輕者可採用葯物或使用腕背屈位夾板法治療。病情較重者可施行腕管切開術。 醫生發現,滑鼠的位置越高,對手腕的損傷越大;滑鼠的距離距身體越遠,對肩的損傷越大。因此,滑鼠應該放在一個稍低位置,這個位置相當於坐姿情況下,上臂與地面垂直時肘部的高度。鍵盤的位置也應該和這個差不多。很多電腦桌都沒有滑鼠的專用位置,這樣把滑鼠放在桌面上長期工作,對人的損害不言而喻。 滑鼠和身體的距離也會因為滑鼠放在桌上而拉大,這方面的受力長期由肩肘負擔,這也是導致頸肩腕綜合征的原因之一。上臂和前身夾角保持45度以下的時候,身體和滑鼠的距離比較合適,如太遠了,前臂將帶著上臂和肩一同前傾,會造成關節、肌肉的持續緊張。 升高轉椅也可防「滑鼠手」 如果調節滑鼠位置很困難,可以把鍵盤和滑鼠都放到桌面上,然後把轉椅升高。桌面相對降低,也就縮短了身體和桌面之間的距離。 用科學的方法放置滑鼠,會大大降低「滑鼠手」的發病幾率,讓每一名常坐在電腦前的上班族輕松、愉快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日常簡單的手部活動預防滑鼠手

第一招:

腕伸動作——伸出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右手握著左手四指,然後向後施力。保持呼吸,維持動作30秒。換右手做。重復2至3次。
腕屈動作——伸出左手,掌心向內,手指向下。右手按在左手掌背,然後向內施力。保持呼吸,維持動作30秒。換右手做。重復2至3次。

第二招:直臂伸展

伸出雙臂,與肩成水平,然後將左右手交叉緊扣,緊握十指。吸氣,雙臂向上伸展,維持姿勢15秒至20秒。
功效:增強手腕的靈活,伸展上背及上胸,減少肩膊酸痛。
提示:向上伸展後,保持雙臂貼耳,手肘蹬直。

第三招:手腕旋轉

平伸雙臂,握著拳頭,以手臂為軸心,向內旋轉拳頭,連續轉動15至20秒。完成後,反方向再做一遍。
功效:放鬆腕部肌肉,令手腕保持靈活和鬆弛手臂神經。
提示:肩膀和手臂保持穩定不動
[編輯本段]【「滑鼠手」的運動療法】
動作1 用手錶做輔助器械,按順時針和逆時針轉動手腕25次。 功效:緩解手腕肌肉酸痛感覺。
動作2 手握帶有負重的水瓶,首先手掌向上握水瓶,做從自然下垂到向上抬起動作,然後是手掌向下握水瓶,做從下到上的運動,各25次,鍛煉腕屈肌。 功效:防治腕關節骨刺增生,增強手腕力量。
動作3 舒展身體各部位時,也要用力展開雙手的五指,每次20至30秒鍾,做2至3次。 功效:增強關節抵抗力,促進血液循環。
動作4 吸足氣用力握拳,用力吐氣,同時急速依次伸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左右手各做10次。 功效:鍛煉手部骨節,舒緩僵硬狀態。
動作5 用一隻手的食指和拇指揉捏另一手手指,從大拇指開始,每指各做10秒鍾,平穩呼吸。 功效: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身心。
動作6 雙手持球(如網球),或持手掌可握住的事物(如水果等),上下翻動手腕各20次。球的重量可依自己力量而定。 功效:增強手腕力量,鍛煉肢體協調能力。
動作7 雙掌合十,前後運動摩擦致微熱。 功效:促進手部的血液循環。 肩部:左手臂向右拉伸時,頸部向左拉伸,注意手臂不要過高,和胸部有一定距離,不要有壓迫感。每次保持30秒至45秒,換右手臂。

【預防「滑鼠手」,正確使用滑鼠、鍵盤】

預防「滑鼠手」,關鍵是要盡量避免上肢長時間處於固定、機械而頻繁活動的工作狀態下,如握著滑鼠或打字等,每工作一小時就要起身活動活動肢體,做一些握拳、捏指等放鬆手指的動作。
使用電腦時,電腦桌上的鍵盤和滑鼠的高度,最好低於坐著時的肘部高度,這樣有利於減少操作電腦時對腰背、頸部肌肉和手肌腱鞘等部位的損傷。使用滑鼠時,手臂不要懸空,以減輕手腕的壓力,移動滑鼠時不要用腕力而盡量靠臂力做,減少手腕受力。不要過於用力敲打鍵盤及滑鼠的按鍵,用力輕松適中為好。另外,滑鼠最好選用弧度大、接觸面寬的,有助力的分散。
「滑鼠手」早期症狀比較輕,比如只在使用滑鼠時容易抽筋或手掌偶有發麻,這時需要休息。必要時可用木板等方法將手腕固定,使其伸直,通過讓受壓的神經放鬆,改善血液循環來改善症狀。

【預防滑鼠手的九點注意事項】

1.鍵盤應放置在身體正前方中央位置,避免把鍵盤斜擺在一邊,以與肘持平高度靠近鍵盤或使用滑鼠,可以預防腕管受到過度牽拉;最好選用弧度較大、接觸面較寬、有助於力分散的滑鼠;
2.手腕盡可能平放姿勢操作鍵盤,既不彎曲又不下垂; 打字時要正對著鍵盤,否則容易引起手腕過度緊綳;
3.肘部工作角度應大於90度,以避免肘內正中神經受壓;
4.前臂和肘部應盡量貼近身體,並盡可能放鬆,以免使用滑鼠時身向前傾;
5.確保使用滑鼠時手腕伸直,手臂不要懸空,移動滑鼠時盡量使用臂力,避免使用腕力。坐姿挺直並最好使用背墊,應坐硬椅後背緊靠椅背,雙腳應平放地面或腳墊上;
6.顯示屏放置在身體前面的高度以不使頭部上下移動為宜,當坐正之後,雙眼應與屏幕處於平行直線上,確保顯示屏的亮度適中;
7.操作滑鼠30分鍾,即應該休息片刻。工作期間經常伸展和鬆弛操作手,可緩慢彎曲手腕,每小時反復做10秒鍾;也可每小時持續做10秒鍾的握拳活動;
8.坐時要注意挺胸,不要含胸駝背,背部最好緊靠在椅背上。雙腿不要交叉或蹺二郎腿,以免使血液循環受阻,影響局部血液供應;
9.使用快捷鍵等小技巧,左右手替換著使用滑鼠,使用靈活輕快的滑鼠,筆記本和台式機換著用等也是權宜之計。
已患「滑鼠手」,則要積極治療,充分休息,可作理療、外抹消炎止痛的葯物、局部封閉。正中神經是手部最重要的神經,因其支配最重要的大拇指,受壓嚴重、保守治療無效的必須及早作微型手術或直接切開腕橫韌帶減壓,神經的損傷要及早採取措施,否則難以恢復
[編輯本段]【「滑鼠手」日常護理】
「滑鼠手」多是腕關節勞損,這是因工作性質所引起的慢性勞損,或因直接、間接暴力引起腕關節外傷的後遺症。表現為腕關節經常疼痛,用腕稍多則疼痛加重,甚至腕部腫脹、活動受限、關節無力、關節彈響、局部壓痛等。
1、預備式
取坐位,腰微挺直,雙腳平放與肩同寬,左手掌心與右手背重疊,輕輕放在小腹部,雙目平視微閉,呼吸調勻,全身放鬆,靜坐1~2分鍾。
2、捏揉腕關節
將健肢拇指指腹按在患腕掌側,其餘四指放在背側,適當對合用力捏揉腕關節0.5~1分鍾。
功效:疏通經絡,活血止痛。
3、合按大陵穴、陽池穴
將健肢拇指指腹放在患腕大陵穴,中指指腹放在陽池穴,適當對合用力按壓0.5~1分鍾。
功效:疏通經絡,滑利關節。
4、按揉曲池穴
將健肢拇指指腹放在患肢曲池穴,其餘四指放在肘後側,拇指適當用力按揉0.5~1分鍾。以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調節臟腑,活血止痛。
5、按揉手三里穴
用健肢拇指指腹按在患側手三里穴,其餘四指附在穴位對側,適當用力按揉0.5~1分鍾。
功效:理氣和胃,通絡止痛。
6、搖腕關節
用健手握住患肢手指,適當用力沿順時針、逆時針方向牽拉搖動0.5~1分鍾。
功效:活血止痛,滑利關節。
7、捻牽手指
用健側拇、食指捏住患指手指,從指根部捻動到指尖,每個手指依次進行,捻動後再適當用力牽拉手指。
功效:活血通絡,滑利關節。
以上手法可每日做1~2次,在治療期間應避免手腕用力和受寒,疼痛較甚時可做熱敷,結合痛點封閉治療,療效會更好。

差不多就這些了。

4、小針刀怎麼學習

針刀療法是現在疼痛治療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是在中醫針灸理論和現代醫學理論的基礎上,根據生物力學的觀點,用於治療因慢性軟組織損傷等原因所引起疼痛性疾病的一種方法,即針與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閉合性微創傷性手術療法。具有見效快、方法簡單、經濟實用等特點。不僅具有現代醫學微創技術的特點,同時也是與中醫治療技術即中醫針刺療法的完美結合。 針刀主要通過手術效應、針刺效應以及綜合效應等來發揮其功效。

針刀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針刀的適應證:滑囊炎、腱鞘炎、部分骨刺、部分神經卡壓綜合症、各種由軟組織炎症引起的粘連、攣縮、疤痕、結節、外傷性肌痙攣和肌緊張、骨幹骨折畸形癒合、減壓等。
針刀的禁忌症:
1、病變部位或全身有感染、發熱。
2、病變部位有重要的血管、神經或臟器等難以避開。
3、出血、凝血功能異常。
4、重要臟器疾病的發作期,如心肌梗死。
5、 診斷不明確以及不能合作者。
6、 醫生未掌握局部解剖和針刀技術要領者。
7、體質虛弱、高血壓、冠心病、晚期腫瘤病人等。
8、定性、定位診斷不明確者
此外,對於老年病人、極度恐懼的病人以及對治療效果懷有疑慮的病人均應該慎用針刀治療。糖尿病等易感染病人,術後可預防性的給予抗生素治療。

針刀實施方法
一、常規操作步驟
1、常規物品准備:硬膜外包、針刀
2、葯品准備: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生理鹽水、得寶松、VitB12等。
3、操作 根據施術部位,選擇合適的體位,如頸部、背部取俯卧位,上肢取坐位或卧位,足跟取俯卧位;常規消毒、鋪巾,可先做局麻或注射消炎鎮痛復合液,同時探測進針深度,並在針刀上作深度標記,左手定點、定向,加壓分離(或捏起),右手持針刀刺入,刺入時應迅捷、快速、准確,刺入一定深度或抵骨質達靶目標後,行疏通剝離(縱行、橫向)等手法。治療結束後出針時,應注意按壓針孔、消毒、貼無菌貼,並平卧位觀察時許。

針刀的進針和方法
一、針刀的進針步驟
1、定點:首先找准進針點 ,弄清病變層次及局部組織解剖關系。適宜的進針點有敏感的壓痛點 ;牽拉該處肌肉而引起的明顯痛點 ;使該處肌肉完成某一特定動作而引發的痛點。定點後標記並消毒。
2、定向:使針刀的刃線與大血管、神經及肌纖維走向相平行 ,若肌纖維走向與神經、血管方向不一致 ,則應與神經、血管方向平行進針刀。
3、加壓分離: 右手拇、食指捏住針柄 ,其餘三指托住針體 ,稍加壓力而不刺破皮膚 ,使進針點處形成一個長形凹陷 ,將刀口下的血管、神經分離到刀口兩側。
4、刺入: 繼續垂直加壓 ,有堅韌感時表明已接近骨質 ,再稍加壓即可刺破皮膚至所需深度 ,施行各種操作措施。
二、針刀針的運行 針刀針的運行實際上是以中醫針灸理論為基礎,以針灸協調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等的作用,通過各種手法的運用,來達到止痛的目的。由於針刀相對於針灸針來說較粗,同樣的手法作用,針刀的刺激強度也就大很多;因此針刀在發揮針灸針的功效作用時,效能也同樣大很多。
1、提插法:針刀在穴位由皮膚進入體內後,達到靶目標時由深層組織提到淺層,再由淺層插向深層,這樣來回重復操作的手法被稱作提插法。提插法所產生刺激強度的大小取決於提插的頻率、幅度和力度;對於體質較好的實證病人,提插的頻率、幅度和力度均應大一點,對於體質較差的虛症病人,提插的頻率、幅度和力度均應小一點。
2、縱運法:在 針刀進行提插的同時,按經絡走行的方向平行運行針刀數次,這樣可增強針感及刺激強度。
3、橫運法:在 針刀進行提插的同時,按經絡走行的方向垂直運行針刀數次,常用於留針前和出針前,以增強刺激效果。
4、留針:在進行不同針法的運行後,將針刀留置於相應的穴位內,持續一段時間後再將針刀拔出,以加強治療的效果。
三、針刀的手術方法 針刀的手術方法實際上是以解剖學、外科學等現代醫學為理論基礎,根據病變性質、部位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
1、縱行疏通法:進針時使刀刃的方向與肌纖維等方向平行,刀口達到靶目標時沿著肌纖維的方向疏剝。若病變組織較寬,可分幾次進行疏剝。不可橫行疏剝,以免使肌腱附著點以及周圍正常組織、解剖結構等受損。主要適用於組織粘連,肌腱周圍軟組織的疤痕攣縮。
2、橫行剝離法:進針時使刀刃的方向與肌纖維等方向平行,刀口達到靶目標時與肌纖維的方向垂直鏟剝,將粘連在骨面上的軟組織鏟起,刀下感到松動即可。主要適用於肌肉與韌帶和骨面等周圍組織發生的粘連。
3、切開剝離法:進針時使刀刃的方向與肌纖維等方向平行,刀口達到靶目標時將相互間粘連的組織或疤痕切開。主要適用於不同軟組織間的粘連,疤痕攣縮;小的結節切開或切碎後便於組織吸收。
4、削磨鏟平法:將刀刃線和骨刺的軸線垂直刺入,刀刃接觸骨刺後,將骨刺尖部或銳邊削磨鏟平。主要適用於骨刺長於關節邊緣,骨幹並且較大,影響周圍軟組織的運動。
5、疤痕刮除法:疤痕位於肌腱、肌腹或肌肉的附著點處時,可採用針刀將疤痕刮除。操作時先沿著肌纖維等的縱軸切開數條切口,然後在每個切口處反復疏剝二、三次,刀下柔韌無明顯阻力時,說明已達到目的。 6、肌纖維切割法:如引起頑固性疼痛、功能障礙的原因是由於部分肌肉纖維緊張或痙攣而造成的,可將針刀的刀刃垂直刺入肌纖維,切斷少量緊張或痙攣的肌纖維,這樣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此法適用於四肢及腰背部的疼痛治療。
7、骨痂鑿開法:骨幹骨折後,因畸形癒合而影響功能者,可用針刀在患處即骨痂處穿鑿數孔,將其手法折斷再行復位。骨痂處穿鑿的空數可根據骨痂的大小來決定。這樣可保證在需要的位置讓其折斷,而達到重新癒合的目標。此法主要用於骨科病人。 8.、通透剝離法:范圍較大的軟組織粘連板結,因無法行逐點疏剝松解,在患處可取多點進針,進針點一般都選在肌肉與肌肉、肌肉與其他軟組織的間隙處,當針刀抵達骨面時,除軟組織與骨骼的附著點外,其他與骨骼粘連的軟組織均應被鏟除剝離,並盡可能將軟組織之間的粘連疏剝開,同時將疤痕、結節切開。
針刀在使用過程中一般不使用局部麻醉。一方面針刀在治療軟組織損傷時,大都數病人均能忍受酸、脹等不適感覺;另一方面針刀治療是一種閉合性手術,為了確保安全,進針除靠特殊的方法以外,還要依靠針感來幫助判斷。針刀刀口所碰到的組織若在組織間隙,病人可沒有任何異樣感覺,但若碰到血管或正常肌肉組織時,病人可述疼痛,若碰到神經時,病人可述麻木或觸電感,此時應迅速調整針刀的刀口位置,直至到達靶目標為止。到達病變部位後,病人會有酸、脹、酥麻等針感,這是正常反應,但若出現劇痛、麻木甚至觸電感均為異常情況,一定要給予高度重視,且不能進針,更不能進行剝離、松解等手術操作。
四、針刀的手術入路:針刀在使用中常規按照定位、定向、加壓、刺入四個步驟進行。這樣做一方面可使針刀運行於組織間隙,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減少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避免引起由神經、血管等損傷而導致的並發症。
1、淺表組織的手術入路:如治療腱鞘炎、滑囊炎等,按常規四個步驟進針,刺入皮膚,刺穿腱鞘的外側壁,穿過肌腱到達腱鞘內側壁,然後進行手術,行縱行疏剝粘連,切碎硬結,切開攣縮的疤痕組織。
2.、深層組織的手術入路:在明確診斷後,首先應該掌握病變部位及其周圍組織的解剖結構;然後根據體表投影進針。按常規四個步驟進針到達病變部位後,刀刃平行於神經血管和肌肉纖維的走向,以針刀的各種運行方法進行手術治療。
3、根據骨性標志的手術入路:人體體表有很多可以精確觸及的骨性突起,如椎骨的棘突、橫突,肩胛骨的喙突,肱骨外上髁,橈骨莖突等。依據這些骨性突起,除了給病變組織定位外,還可作為手術入路的重要參考。骨性突起一般都是肌肉和韌帶的起止點,同時也是軟組織損傷的好發部位。在做治療的同時,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並同時降低並發症的發生。
4、閉合性截骨的手術入路:治療陳舊性骨折畸形癒合的手術,一方面要使用針體較粗Ⅱ型、Ⅲ型的針刀,另一方面手術入路也有其特殊性。按常規四個步驟進針到達骨面後,採用一點多孔的手術入路方法,即可達到截骨的目的。此法可避免軟組織結構的損傷,最大限度的維護組織結構的完整性,有利於骨質的癒合及功能的恢復。
5、特殊的手術入路:特殊手術入路是治療特殊個別種類疾病手術入路的方法,它不適用於多數疾病。如治療腕管綜合症的手術入路,由於腕管有九條肌腱以及神經和血管通過,掌面有腕橫韌帶覆蓋,且腕橫韌帶厚而堅韌。要想達到治療目的,不減弱腕橫韌帶的強度及對屈肌腱的支持功能,就必須採用特殊的手術入路方法。使病人用力握拳屈腕,腕部有三條肌腱隆起,橈側的一條就是橈側屈腕肌腱,尺側的一條就是尺側屈腕肌腱,這兩條肌腱的內側緣和遠側腕橫紋的兩個交點,正是腕橫韌帶近側邊緣的兩端。沿著橈側和尺側屈腕肌腱內側緣和遠側腕橫紋的兩個交點向遠端移2.5厘米左右,正是腕橫韌帶遠側邊緣兩端的內側,這四點即 為腕橫韌帶上的手術位置,同時深面又沒有神經、血管等重要組織。這樣既可達到治療目的,又可避免損傷血管神經等組織。這些手術入路的方法只是
概括性的敘述,在對待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病人時,均應該因人而異;此外在使用針刀治療某些特殊部位疾病時,施術者也應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

5、試述腕橫韌帶的淺側和深側各有哪些結構通過

?

6、腕管綜合征怎麼治療?有人了解嗎?一定要手.術嗎?

(一)治療
1.非手術治療對患病早期、症狀較輕者,可用小夾板等固定腕關節於中立位1~2周,多數患者有效果。另外,可採用腕管內皮質類固醇激素封閉治療。通常用曲安奈德(曲安西龍、確炎舒松A)0.5g加2%利多卡因1ml局部封閉,每周1次,用3~4周。封閉方法為:在遠側腕橫紋緊靠掌長肌腱(如掌長肌腱缺如就在環指的延長線)尺側進針,針尖指向中指,針管與皮膚成30°角,緩緩進入腕管約2.5cm。如果引起感覺異常,則需退出針頭重新定位。有人調查,封閉3次後,81%的患者有緩解,持續1天至40個月不等,但通常2~4個月後復發。如果第一次封閉後無效,則不能再次封閉。還有人發現,局部封閉的效果和手術療效密切相關,局部封閉效果好則手術治療的效果必然好。必須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則必須首先積極治療原發病。
2.手術治療對症狀嚴重、保守治療2個月無效者應及早手術治療。通常行腕橫韌帶切開腕管減壓術。手術切口一般採用小魚際橈側緣凸向尺側的弧形切口,並向腕上延長,這樣可以避免損傷正中神經掌皮支。將掌長肌腱及橈側腕屈肌肌腱分別向兩側牽開後即可暴露正中神經及腕橫韌帶,沿正中神經的尺側由近及遠切開腕橫韌帶,以免損傷正中神經回返支,因為有約23%的人正中神經回返支穿過腕橫韌帶至大魚際肌(圖3)。切開腕橫韌帶後,探查腕管內的情況,如正中神經與周圍的肌腱滑囊粘連,則小心松解,如腕管內有新生物則手術摘除。腕橫韌帶切開後不需重建,止血徹底後縫合傷口。術後短臂石膏固定手於伸腕位7~9天,以免屈肌腱疝出,然後去掉石膏開始主動活動。
有人建議腕管切開後再在顯微鏡下行正中神經束組間松解術。但神經束組間分離可引起神經纖維撕斷,術後神經內部或周圍大量瘢痕形成,並可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還有人研究發現,單純腕管切開和腕管切開加神經內松解兩者的療效並無顯著性差異,因而神經內松解無多大意義,現很少應用。
關節鏡腕管切開減壓術:這一新技術近年來才開始應用,應用關節鏡進行腕管切開減壓有手術創傷小、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受到患者的歡迎。有人做過調查,其療效和手術腕橫韌帶切開無明顯不同,但關節鏡腕管切開減壓有正中神經或掌淺弓切斷、血腫、腕部尺神經刺激等並發症,應注意避免。
(二)預後
經治療後,預後較好。

7、手腕橫韌帶攣縮,怪病求醫

按摩 舒筋 不必葯物手術

8、腕管綜合征手術就是要切除橫腕韌帶嗎

一般是部分切斷,對手的功能影響不大

9、行經腕橫韌帶淺面的結構是什麼

皮膚,淺筋膜,尺動脈,橈動脈,尺神經

與腕橫韌帶作用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