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問:寰齒關節半脫位 去年滑雪摔的,快三個月了,前幾天去拍片子說是寰齒關節半脫位,這個怎麼治療,嚴
建議手術
寰樞關節脫位應盡早手術治療
寰樞椎脫位的手術區域位於高位脊髓水平,手術治療有一定危險性,主要是可能導致脊髓損傷的發生,可能引起呼吸肌麻痹,也可造成中樞性呼吸功能障礙而危及患者生命。還有,很多此類患者存在先天畸形,往往椎動脈也合並畸形,術中椎動脈損傷也是手術的危險因素之一。隨著醫療水平和技術的不斷提高和改進,接受手術的多數患者均比較安全,並發症不斷減少。手術效果良好。需要強調的是,寰樞關節不穩或脫位,一旦發現應早期手術治療。因為早期治療相對手術風險小,手術簡單;而嚴重的長時間的脫位,手術風險很大;有些晚期的病例,呼吸功能衰竭,就失去了治療的機會。
寰樞關節在疾病的初期處於不穩定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寰椎相對於樞椎,移位程度逐漸增加,最終往往演變成固定性脫位。如果在疾病的早期寰樞關節處於不穩定期時,就積極地實施手術治療,將可避免脫位的形成,也就不必實施更復雜的手術了。寰樞關節脫位,幾乎所有病例都是寰椎前脫位,寰椎後脫位罕見,這是由於我們日常生活中低頭動作遠多於仰頭的。隨著病程的遷延,寰樞關節不穩定病例的寰椎會向樞椎的前下方滑移。在日常生活中,為保持平視,下頸椎生理前凸代償性增大,這樣就逐漸形成了鵝頸畸形。
已經形成鵝頸畸形的病例,其中大多數的寰椎已從不穩定演變成了固定性脫位。將脫位的寰椎復位是鵝頸畸形手術治療的中心環節,寰椎復位了,下頸椎的過度前凸自然被糾正,頸椎的順列即得以完全恢復,是最合理的治療方略。
對嚴重鵝頸畸形的病例,須實施前後路聯合手術。經口咽入路松解椎前攣縮的肌肉、韌帶組織,分離由於脫位而形成的「側塊關節」,然後一期行後路手術,將寰樞關節復位並固定,同時植骨於寰樞椎後弓間(對寰椎枕化的病例,植骨可能涉及枕骨鱗部),以獲得寰樞關節永久的穩定。
在寰樞關節脫位的病例中有些鵝頸畸形還不很嚴重,椎前攣縮組織還比較松軟,有望通過顱骨牽引獲得復位。牽引復位應在全麻下實施,這樣,就可以在肌肉鬆弛狀態下充分發揮顱骨牽引力的功效。只有麻醉下牽引寰椎不能復位的病例,才須做經口咽入路的松解術。牽引重量應不低於受術者體重的1/6。若這樣的重量不能使寰椎充分復位,則增加牽引重量以期得到進一步復位的嘗試是徒勞的。若以更大的牽引力量結合後路內固定器械做強力復位,即使獲得了暫時復位,術後也容易出現樞椎椎弓根骨折或內固定失敗。[4]
2.經口咽入路的寰樞關節松解術
對寰樞關節脫位的手術治療,以往被普遍接受的方法為在病房先做一段時間(一般2周)顱骨牽引,若不能復位,則經口咽入路切除壓迫脊髓的齒突或部分樞椎體(在齒突不連的病例)。由於要切除的骨質位置深在,這種切骨減壓的手術方法操作很困難,也很危險。在脫位嚴重的病例,僅僅切除齒突或樞椎體後上部是不夠的,不能徹底恢復延頸髓角。
用矯形術糾正上頸椎的對位,從而徹底解除延脊髓的壓迫,是寰樞關節脫位治療的新觀念。這種新的治療理念比傳統的、對受壓區域的切骨減壓術更合理。
經口咽入路寰樞關節松解術是鵝頸畸形矯形術的第一步。松解術應在持續顱骨牽引下實施。隨著攣縮組織依次被橫斷,在顱骨牽引的作用下,寰椎會逐漸復位,手術操作區始終處於比較淺的位置,手術操作並不困難,也較安全。
3.松解復位後實施後路的固定、植骨融合術[5]
回顧以往,早期的後路寰樞關節融合術都是對寰樞椎後弓做固定。作為一種經典術式,自1939年以來Gallie的寰椎後弓與樞椎棘突鋼絲固定法被應用了近半個世紀。之後,雖然有了Brooks鋼絲固定、Halifax椎板夾、Apofix椎板夾固定,但都沒有使固定原理根本改變,用這些方法重建寰樞關節穩定性的效果均不理想。1987年Magerl將椎弓根釘技術首先應用到上頸椎,他從後路用兩枚螺釘經樞椎椎弓峽(根)穿入寰椎側塊。這種固定方式在穩定性上超越了上述任何一種,一度成為寰樞關節穩定術的經典術式。Magerl術雖然固定效果很好,但適合應用的病例有限。有嚴重鵝頸畸形的病例,以Magerl的方法,很難以理想的角度把螺釘置入。有鵝頸畸形的病例由於病程很長,下頸椎背側的軟組織(棘間、棘上韌帶及頸骶棘肌)已經攣縮,手術時下頸椎不可能形成後凸。在這種情況下,欲使螺釘經樞椎椎弓峽進入寰椎側塊是不可能的。如果不以一枚螺釘經寰樞側塊關節穿過,而是以兩枚螺釘分別安置在寰、樞椎,然後再用固定板連接,完成寰樞關節的固定,這樣的固定方法幾乎不受下頸椎曲度的影響,幾乎適用於所有病例。
當代的後路手術包括下述幾個術式:
(1)經關節突螺釘寰樞關節固定、植骨融合術(Magerl術)。
(2)後路寰樞側塊釘板固定、植骨融合術。
(3)使用樞椎椎弓根釘的枕頸固定、植骨融合術。
(4)使用樞椎椎板螺釘技術的寰樞或枕頸固定、植骨融合術。[6]
4.經口咽寰樞復位、鋼板固定術
經口咽的寰樞關節松解、復位術後,也有骨科醫師嘗試使用同一入路內的鋼板固定術。
2、寰枕筋膜攣縮的特點,怎麼治療?
你好:由於寰枕關節可沿矢狀面作較大幅度的屈伸運動,因而位於後方的寰枕筋膜易受牽拉,特別是長期伏案工作、高枕睡眠,均可對其造成累積性勞損。為對抗異常牽拉,寰枕筋膜繼發纖維增生、瘢痕化、攣縮,造成寰枕間隙變窄,使椎動脈受壓及枕大、小神經受牽拉。臨床表現:1.枕大及枕小神經和項筋膜受牽拉,枕部頑固性痛麻,過勞及濕寒侵襲可加重病情。 2.椎動脈受壓,腦部供血不足,出現持續性眩暈、視力下降,並因血管缺血後痙攣引起頭痛。用小針刀治療可以松解攣縮,配合手法矯正效果明顯,是目前治療這個疾病的最好方法,希望可以幫你。
3、頸部肌肉韌帶勞損,會不會造成頭暈目眩,晃
刁文鯧教授介紹:很多頸椎病患者都有眩暈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頭暈、耳鳴、惡心,甚至耳聾、眼花、看不清楚東西。最主要的特點是有惡心甚至嘔吐,面色蒼白,有時候渾身出汗,連路都不能走,需要人攙扶。80%的眩暈與頸椎椎間關節錯位有關,眩暈是怎麼發生的呢?我認為,除去腦神經畸形等先天因素或外傷引起的器質性病變外,大約有80%的眩暈與頸椎椎間關節錯位有關。
我們知道,椎動脈是人體的一條重要「管道」,它穿過頸椎通向大腦,負責腦部的血液輸送。而頸椎發生任何錯位、增生等問題,都可能傷及或影響這根供血「管道」,進而影響腦部供血。眩暈是由於枕寰椎、寰樞椎椎間關節錯位壓迫了椎動脈第3段,致使腦基底動脈供血、供氧不足所致,此時腦干、小腦、間腦、大腦均缺氧、缺血,迷路動脈、內聽動脈也缺血、缺氧,造成耳內神經紊亂而出現耳鳴、耳聾;同時因壓迫頸上交感神經引起腦內血管痙攣,更加劇了腦缺血狀態,所以出現眩暈等症狀。
2009年7月18日,由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北京市衛生局、中國醫葯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中國民間中醫醫葯研究開發協會共同舉辦的「中醫刁氏正脊」治療「眩暈""心臟神經官能症」市級科研項目啟動儀式暨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刁文鯧教授對眩暈的研究結果是:對於確診是由於枕寰關節或寰樞關節錯位導致的眩暈,治癒率83%,有效率96%。怎麼治的呢?那就是採用「中醫刁氏脊椎關節五點一線手法復位術」,針對錯位的椎間關節進行手法復位。隨著錯位的椎間關節復正,其相對應的組織器官達到相對平衡,眩暈等症狀自然就會緩解、消除。
4、寰樞關節正常關節間隙是多少
編輯匯編症狀的臨床表現和初步診斷? 如何緩解和預防? 明確的外傷史可以同炎症所致半脫位相鑒別。 除外上頸椎的其他部位損傷,必須藉助X線攝片。X線張口位攝片主要特徵表現是樞椎齒狀突與寰椎兩枚側塊間距不對稱,但張口拍片時合作不好可使投影位置偏斜,引起兩者間隙異常,或不能滿意顯示該區解剖結構。必要時多拍幾次片,排除因投影位置不當造成誤診。側位X線片能清醒顯示齒狀突和寰樞椎弓之間的距離變化。正常情況下在3mm以內。必要時CT掃描,與寰椎椎弓骨折及上頸椎畸形鑒別。應注意嚴重的陳舊性半脫位。表現為斜頸及運動受限,頸部活動時疼痛,可導致面部發育不對稱。斜頸的出現可引起對側胸鎖乳突肌痙攣。 其次,橫韌帶是軟組織:在普遍X線不能顯影,其損傷情況應以間接影像加以判斷。寰椎前弓結節後緣中點至齒狀突距離(ADI)比較有用。 (1)寰齒間距增大:側位片可見寰椎前弓後緣與齒狀突相對應點的距離,正常成人和兒童分別為3mm和4mm;如成人寰齒距為3mm~5mm之間,常提示有橫韌帶撕裂。如寰齒距為5mm~10mm則提示橫韌帶有斷裂並部分輔助韌帶撕裂;如10mm~12mm則證明全部韌帶斷裂; (2)枕頸伸屈功力性側位片:顯示屈位時寰椎前弓和齒狀突呈「V」型間隙,提示橫韌帶下纖維以外的部分撕裂,使寰樞椎藉助未斷纖維束起支點作用。而顯示寰齒間隙上部分分離呈V型; (3)枕頸伸屈動力性側位片,顯示寰椎前後不穩徵象,確診為韌帶損傷。 明確的外傷史可以同炎症所致半脫位相鑒別。除外上頸椎的其他部位損傷,必須藉助X線攝片。X線張口位攝片主要特徵表現是樞椎齒狀突與寰椎兩枚側塊間距不對稱,但張口拍片時合作不好可使投影位置偏斜,引起兩者間隙異常,或不能滿意顯示該區解剖結構。必要時多拍幾次片,排除因投影位置不當造成誤診。 頸椎病: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各種各樣症狀和體征的綜合征。 頸部扭傷,一般叫「落枕」。由於風寒侵襲項背,血凝氣滯,經絡不舒;或睡覺時頸部位置不當;或頭部猛力扭轉等原因引起的頸部一側疼痛的,叫頸扭傷。 對於症狀明顯,診斷明確的寰樞關節半脫位,頸椎牽引,配合局部理療,效果好。對於合並咽後壁感染的病例,可以全身應用抗生素;對12歲以上的兒童,可以使用顱骨牽引,大多數病例可以獲得滿意的療效;對於病程長,症狀重而牽引治療無效的,可考慮手術治療。 近10年來,寰樞關節脫位的基礎和臨床研究進步非常快,例如:前路經口腔寰樞椎的鋼板固定,後方的椎弓根螺釘復位固定,後路寰樞椎融合等。隨著外科報道的增多。手術顯露出來的問題也在增多。譚明生認為:寰樞椎是頭頸旋轉活動的主要關節,不可輕易融合。作者的體會是,對於牽引或者保守治療無效的,有頸髓神經功能障礙,或雖無脊髓神經功能障礙,但有持續的嚴重的頸部疼痛和交感神經症狀(如頭暈、視物不清、睜眼無力、胸前憋悶而心電圖正常的)者可以考慮選擇手術治療。寰樞關節手術風險較大,單純的減壓和復位不能糾正寰樞關節不穩。內固定雖然可以穩定寰樞關節,但是要喪失部分轉頸功能。作者常用的手術方式是經後路寰樞關節固定植骨融合術。本術式的優點是操作簡單,顯露范圍大,損傷小,治療效果肯定,缺點是寰樞關節部分功能喪失,導致小兒術後轉頸活動明顯受限。所以,如何選擇一個理想的治療方式,依然是頸椎外科醫生的難題。(溫馨提示: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具體情況請向醫生詳細咨詢)
5、頸椎一到七節各管什麼
1、第一頸椎(寰椎)
寰椎與枕骨相連,主要管頭、耳、鼻、喉、臉等,一旦發生錯位,最容易導致頭暈、眩暈、偏頭痛。當寰樞關節錯位時,其椎動脈活動空間減少,頭部轉動時常因牽拉而使血管發生壓迫,進而影響頭部的血流供應。
2、第二頸椎(樞椎)
樞椎主要關聯耳、鼻、喉、舌、聲帶、口等。如果發生錯位,最易患斜視、盲視、眼花、耳聾、耳鳴,此外,還有譫語、煩躁、頭昏、頭痛、過敏性鼻炎、失眠、嗜睡、癲癇、心動過速、房顫、面癱。
3、第三頸椎
第三頸椎主要關聯咽、頰、肩、橫膈等。如果第三頸椎發生錯位,最易患神經痛、濕疹、痘疹、粉刺、痤瘡、高血壓、咳嗽、斜視、近視、視物不清、頭昏、偏頭痛、壓痛、三叉神經痛、耳鳴、失聽、頸痛、吞咽不適、胸悶、房顫。
4、第四頸椎
第四頸椎也屬於普通頸椎,主要關聯頸部肌肉、咽、臂等。第四頸椎如果發生錯位,最易患頭昏、咽喉異物感、口腔潰瘍、扁桃體腫痛、黏膜炎、鼻塞、鼻炎、卡他性中耳炎、牙痛、弱視、失聰、惡心、呃逆、落枕、全手麻木、胸悶、打嗝、心動過速。
5、第五頸椎
第五頸椎主要關聯手肘、食道、氣管、橫膈膜、心臟等。第五頸椎如果發生錯位,最容易引起眩暈、視力下降、咽炎、咽喉部異物感、扁桃體炎、咽痛、音啞、哮喘、口臭、上臂痛、胸痛、心動過緩、惡心、呃逆、上肢橈側拇食二指麻痛、血壓波動、頸肩手脹痛。
6、第六頸椎
第六頸椎主要關聯甲狀腺、食道、氣管、心肺、上肢等。第六頸椎如果發生錯位,容易出現頸部僵硬、肩部痛、上肢橈側麻痛、低血壓、心動過緩、扁桃體炎、氣管炎、百日咳、血壓波動、哮喘、拇食二指麻木、脊痛。
7、第七頸椎(隆椎)
第七頸椎主要關聯甲狀腺、食管、氣管、心肺、肱肌等。隆椎如果發生錯位,容易出現傷風、甲狀腺炎、吞咽不適、貧血、哮喘、氣短胸悶、低血壓、心房纖顫、上肢尺側及無名指、小指麻痛、頸根痛、肩胛痛、闌尾炎、雷諾氏、雷納氏綜合征、肥胖、消瘦。
6、眩暈症是怎麼回事
一、眩暈的概念
眩暈已經成為人類疾病中的第三大症狀( Smith,1993 )。它涉及到耳鼻喉科、內科、神 經內科、腦外科、骨科、兒科、婦產科、及精神科等臨床學科。頸性眩暈,主要指交感型、 椎動脈型頸椎病所表現的眩暈。在門診的眩暈病人中就需要首先識別是頸性眩暈還是其他原 因的眩暈。
視覺、本體感覺、前庭系統三者的相互協調來完成身體的平衡,其中前庭病變時引起病 理性眩暈的主要原因。眩暈是平衡系統(前庭、視覺、本體感覺系統)功能障礙所出現的一 類復雜的症狀。是平衡障礙的一種主觀感覺、空間定位障礙的運動錯覺及體位障礙的錯覺。
二、眩暈的原因
1 、前庭系統性眩暈:由前庭系統病變引起的,包括內耳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經及核、 內側縱束、小腦、大腦的前庭中樞。
臨床表現為旋轉性眩暈、耳鳴及聽力障礙、眼球震顫、並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 出汗、血壓降低等植物神經症狀。持續時間短。它又分為三種情況:中樞性眩暈,周圍性眩 暈及位置性眩暈。
2 、非前庭系統性眩暈:是前庭系統以外的全身各系統疾病所引起的症狀,一般無旋轉 感,只是頭暈眼花或輕度站立不穩,很少伴有惡心、嘔吐、出汗等植物神經症狀,也無典型 的眼顫。持續時間長,可達數月。非前庭系統性眩暈包括:( 1 )眼性眩暈( 2 )心、腦血管 性( 3 )全身中毒性、代謝性、感染性疾病( 4 )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 5 )頭部外傷後眩暈 ( 6 )頸椎病及頸肌病( 7 )神經官能症。由此可見頸性眩暈僅僅是非前庭系統眩暈中的一小 部分,在眾多眩暈的原因中的一種而已。
頸性眩暈: 1926 年 Barre 首先報導頸椎關節刺激椎動脈交感神經叢可誘發頭暈、頭痛、 頸痛等症狀。( Barre
7、蘭大二院神經外科那個大夫看寰枕關節畸形並顱底凹陷
多數患者症狀進展緩慢,偶有緩解。有些患者可無症狀,僅在X線檢查時發現有枕骨大孔區畸形、顱底凹陷。患者可有頸短、發際低、顱形不正、面頰耳郭不對稱,但無明顯神經系統症狀。
患者可因畸形的程度及合並症的不同,症狀與體征差異較大。一般症狀可有頭痛、眩暈、耳鳴、復視和嘔吐等。患者可有頭頸部偏斜、面頰不對稱、頸項粗短、後發際低、頸部活動受限且固定於特殊的角度位置。正常的頸椎前突消失及外貌異常。患者常訴頸部強直、多以進行性下肢無力和行走困難為首發症狀。起病一般為隱匿,逐漸加重,亦可在頭部外傷後突然發病或加重,即在頭部輕微外傷或仰頭或屈頸過猛後出現肢體麻木無力,甚至發生四肢癱瘓和呼吸困難等。症狀反復多次發作,整個病情呈進行性加重。
神經系統症狀及體征主要表現為枕骨大孔區綜合征,其主要臨床表現為:
上頸神經根刺激症狀主要是由於顱底畸形骨質刺激和壓迫寰枕筋膜、韌帶和硬脊膜,使其發生增生、肥厚或形成纖維束帶,壓迫上頸神經根。患者常常訴說枕部慢性疼痛,頸部活動受限,感覺減退,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疼痛、肌肉萎縮、強迫頭位等。
2.後組腦神經障礙症狀常因腦干移位、牽拉或蛛網膜粘連,使後組腦神經受累,而出現吞咽困難、嗆咳、聲音嘶啞、舌肌萎縮、言語不清、咽反射減弱等球麻痹的症狀,以及面部感覺減退、聽力下降、角膜反射減弱等症狀。
3.延髓及上頸髓受壓體征主要因小腦扁桃體下疝、局部病理組織壓迫延髓及上頸髓和繼發脊髓空洞症所致。患者表現為四肢無力,感覺障礙,錐體束征陽性,尿瀦留,吞咽、呼吸困難,手指精細動作障礙,位置覺消失;有時出現脊髓頸胸段單側或雙側節段性痛、溫覺消失,而觸覺和深感覺存在,這種分離性感覺障礙為脊髓空洞症的特徵表現。
4.小腦功能障礙以眼球震顫為常見,多為水平震顫,亦可為垂直或旋轉震顫。晚期可出現小腦性共濟失調,表現為行走不穩,說話不清,查體可見指鼻試驗不準,跟膝脛試驗不穩,閉目難立征陽性等。
5.椎動脈供血障礙表現為發作性眩暈、視力障礙、惡心嘔吐、共濟失調、面部感覺障礙、四肢癱瘓及球麻痹等臨床症狀。
6.顱內壓增高症狀早期患者一般無顱內壓增高,一旦出現說明病情嚴重,而且多為晚期。症狀系發生梗阻性腦積水所致,個別出現較早的患者可能為合並顱內腫瘤或蛛網膜囊腫的原因。患者表現為劇烈頭痛、惡心嘔吐、視盤水腫,甚至發生枕骨大孔疝,出現意識障礙,呼吸循環障礙或突然呼吸停止而死亡。
根據發病年齡、病程進展緩慢,臨床表現為枕骨大孔區綜合征及特有的頭部外貌,藉助X線檢查多可診斷。但是,值得提出的是上述各種測量值,在男女之間,小兒之間存在著差異,因此測量數值不是絕對准確,故診斷本病時,應全面觀察顱底枕骨大孔區有無骨質改變及臨床體征等,綜合分析作出診斷。CT掃描和MRI的臨床應用,對診斷本病有了突破性進展,尤其是MRI有助於本病的早期診斷,其中對下疝的小腦扁桃體和合並脊髓空洞症顯示清晰,是常規X線檢查所不能做到的。
8、枕神經痛的分類
枕神經痛可分為原發性枕神經痛和繼發性枕神經痛。原發性枕神經痛多發於青壯年,而且發病前大察有受涼、勞累、潮濕、不良姿勢的睡眠等誘因。最常見的是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之後。有的學者認為它是一種非特異性的感染炎症或中毒性神經炎。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瘧疾、風濕病、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或酒精中毒、鉛中毒等。
繼發性枕神經痛的病因有:
(l)頸椎疾病:頸椎骨質增生是最常見的原因。少數可為頸椎結核、類風濕性脊椎炎或轉移癌。
(2)椎管內病變:上頸段脊髓腫瘤、抗大孔區腫瘤、粘連性脊髓蛛網膜炎、脊髓空洞症等。
(3)寰枕部先天畸形:顱底凹陷症、枕大孔狹窄、寰枕融合、寰樞脫位、上頸椎椎體分隔不全(融合)、小腦扁桃體下疵等。
(4)損傷:枕下關節韌帶損傷、寰椎前後弓骨折、寰樞推半脫位1頸肌損傷等。
9、寰椎和樞椎(第一、二頸椎)有什麼特殊性
寰椎和樞椎對整個脊椎起著第一主導作用。
寰椎與頭部的關系最為密切,對頭部起一個支撐作用,由前後兩個椎弓和兩個側塊相互連成環狀,大而平,就像一個橢圓形的大支架穩穩地托著頭部。
樞椎是頸椎中最為堅固的椎骨,具有樞紐作用,椎體較小,後半部分的棘突很大,並且椎體上部分有個像大牙齒一樣的突起向上伸入寰椎中,和寰椎共同構成了寰樞關節。
當頭部和寰椎一有動作時,樞椎就會馬上響應,有力地帶動下面各段脊椎隨之而動。
(9)寰枕關節韌帶損傷擴展資料
頸椎共七塊,其中第3、4、5、6頸椎為典型椎骨,1、2、7為非典型椎骨。所有頸椎的橫突孔中都有椎血管走行(椎動、靜脈,第7頸椎橫突孔中無椎動脈走行)。
典型頸椎的特徵為:椎體較小,左右徑大於前後徑,上面突起形成側緣關節,下面凹陷;椎孔較大呈三角形。
第7頸椎的棘突特別長近似水平,末端不分杈,形成結節,在皮下易觸及,常用來計數椎骨序數的標志。
觀察椎孔和橫突孔,注意在第7頸椎處椎孔和橫突孔最小。觀察典型椎骨的不規則椎體、側面的關節突、三角形的椎孔和關節突的上關節面。
人的頸椎和腰椎特別容易出問題,但胸椎卻好得多。這是因為胸椎周圍有肋骨牽拉保護著,形成了一種力的相互作用,以確保胸椎能夠保持中正。但是,頸椎和腰椎就不同了,它們沒有肋骨牽拉固定著,它們靠的是多組韌帶和小肌肉群,如果這些組織發生問題,就會導致頸腰椎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