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膝蓋前交叉韌帶斷裂重建手術!!
雙束更接近與原來的前叉韌帶,比較符合人體解剖學。韌帶的選材有人工韌帶、自體韌帶、異體韌帶、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價錢,術後拆線了就可以帶著護具走路了,我十天出院時就是帶著護具走的,都還沒拆線呢。走的稍微利索點的話還要一個月的時間,不會耽誤你上學的。
2、隊醫出診:為何女運動員前交叉韌帶損傷更多
膝蓋前交叉韌帶的主要功能是加強膝關節前向的穩定性,防止脛骨前移,防止膝關節過度旋轉、加強膝關節側向穩定。前交叉韌帶損傷後,會大大影響運動員的運動能力和運動壽命。
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解剖學原因
前交叉韌帶的損傷除了與訓練、比賽有關外,與性別也有關系,這與男、女膝關節的解剖特點不同有關。
從解剖結構上看,男、女性的共同點是:膝關節前交叉韌帶位於膝關節內,起自股骨髁間窩外側面的後部,這根韌帶向前、向內附著於脛骨平台髁間棘前部。髁間窩窄,則前交叉韌帶的附著點比較小。當有過強的外力作用在前交叉韌帶的附著點時,股骨髁間窩窄的人就比髁間窩寬的人更容易出現前交叉韌帶損傷。
從解剖上看前交叉韌帶損傷,男、女運動員的不同點是:
1、女運動員前交叉韌帶比男運動員窄。
2、女運動員比男運動員膝關節要松一些,運動中需要用較長的時間才能感覺到關節的運動狀態,因此關節本體感覺的靈敏性就比男運動員差一些 。
3、女運動員肌肉的柔韌性比男運動員好,如果大腿後群肌的肌力又不足,當突然減速、突然變向、側跳轉身、單腿落地時,沒有足夠的能力使膝關節穩定,膝關節晃動就大,膝關節過度扭轉發生的機會就多,受傷的幾率就大了。
前交叉韌帶損傷的運動訓練原因
羽毛球運動員前交叉韌帶的損傷,絕大部分屬於不與對方進行身體接觸的非對抗性損傷,主要是運動中做突然減速、突然變向、側跳轉身、單腿落地等動作時,膝關節不穩又過度扭轉引起的。
能力不夠,力量不足
傳統訓練中,比較重視大腿下肢力量,特別是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但這是不全面的,因為膝關節的穩定性還與臀肌力量、軀干核心力量以及小腿腓腸肌力量有密切關系。這些肌肉的力量不足,就拉不住膝蓋,膝關節就不穩固了,表現在起跳、落地時身體有晃動,支撐腿落地後撐不住。
臀肌力量好,可在身體歪斜時將內扣的膝蓋拉回來,保持膝蓋、足尖處於一條直線上。但臀肌力量不夠,就沒法發力糾正身體,則膝蓋和足尖不能處於使重心保持最穩定的一條直線上。此時,身子歪斜,如果後背小肌群和腹橫肌力量也不夠,就不能拉住脊柱以保持重心,那麼人就顯得身體很松,晃動大,歪斜大一點就很可能摔倒。
軀干核心力量中,後背小肌群里的多裂肌是牽拉脊柱的,哪怕大肌肉群力量不足,多裂肌有力量,也能在運動中及時拉住脊柱;腹部前面的腹橫肌兩側有韌帶拉在脊柱上,可以從身體前面穩住脊柱。
動作不正確比如,上網時足尖、膝蓋不在一條直線上,足尖外轉、內扣,落地時腳尖先著地或全腳掌著地,都容易使身體歪斜、站不穩,導致膝蓋受傷。起跳落地時,尤其要注意髖部、膝部、腳踝在一條直線上才穩,否則身體會「拐」出去。
前交叉韌帶非對抗性損傷的預防措施
1、 落地時膝關節必須要穩,不能晃動。要有足夠的前足支撐時間,這樣脛骨會在「可能致傷時間內」隨股骨移動,避免過度旋轉和過度前移引起損傷。
2、跳起落地時,屈膝角度要稍大些。此時,臀肌、大腿後群肌會發揮更大的作用,使膝關節的穩定性加強,並可有效地控制膝關節晃動和外翻。
3、加強大腿後側的腘繩肌(主要是腘繩肌三束肌肉中的股二頭肌)、臀肌、小腿後側的腓腸肌的肌肉力量訓練,使之與大腿前方的股四頭肌產生有效的對抗,使膝關節穩定性加強。
4、加強專項步法、特別是被動狀態下的步法訓練,使運動員在被動狀態下,步法調整得更合理、更有效。這些膝部受傷,很多是運動員在被動狀態下落地時發生的。
5、加強靈敏性訓練,使場上的移動反應速度更快,主動性更強,穩定性更好。
6、加強核心穩定性訓練,使運動員整體穩定性加強。
7、注意訓練後的恢復,避免運動員過度疲勞。在負荷過大、超出了身體承受能力的疲勞狀態下,力量再好、再協調而靈敏也不易控制了。
3、前交叉韌帶有幾束?是什麼結構的?用途大嗎?有人先天的就沒有前交叉韌帶,正常嗎?
長在膝關節里,就連在膝關節里上下兩個關節面之間。
4、怎樣知道前交叉韌帶斷裂
前交叉韌帶是膝關節的一個重要穩定結構,極易在體育活動或其它運動中損傷,嚴重的情況下發生斷裂。前交叉韌帶斷裂後,雖然病人走路挺正常,但是卻不能進行跑、跳等體育活動,更不能進行急跑、急停、轉彎跑等活動。更重要的是,前交叉韌帶斷裂後,穩定膝關節的任務「轉嫁」給了半月板(尤其是內側半月板)和關節面的球形結構來完成,因此極易造成繼發的半月板損傷和關節面軟骨損傷,會直接導致受傷關節的「報廢」和提前「退役」。因此。前交叉韌帶斷裂必須及時治療,什麼才算是及時呢?從受傷後第一天到受傷後一個月內手術治療才能算是及時,治療越晚就越有「亡羊補牢」的意思了。前交叉韌帶斷裂後必須進行手術治療,由於前交叉韌帶斷裂後縫合治療無效,必須進行一種叫「前交叉韌帶重建」的手術。所謂重建,就是重新再做一條前交叉韌帶來代替病人原來的韌帶。手術原理其實很簡單,在膝關節的股骨端和脛骨端分別鑽骨孔(骨隧道),然後將韌帶的替代品引入關節內,在適當的位置將新韌帶固定在股骨端和脛骨端,這樣就完成了手術。韌帶替代品有自體肌腱、異體肌腱、人工韌帶。自體肌腱取自病人體內功能不太重要的肌腱,但如果病人自己的肌腱太細或需要重建的韌帶太多,就需要異體肌腱,後者的缺點是康復期稍延長,而且理論上存在傳播疾病的可能。人工韌帶由於非生物材料,存在疲勞斷裂的問題,臨床上一般不做常規應用。固定韌帶的材料很多,有界面擠壓螺釘、縫合翻轉鋼板、橫穿釘、樁釘等,這些固定材料價格都比較昂貴。在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手術中,一般是重建一條前交叉韌帶,也被稱為「單束重建」,還有同時重建兩條的,叫做「雙束重建」,後者手術過程較復雜,病人花費也會明顯增多,但有學者認為雙束重建更接近正常的解剖和生理情況,因此手術效果比單束重建好。前交叉韌帶術後的康復是個漫長的過程,完全的恢復需要1年到1年半的時間。康復過程包括肌力恢復、關節活動度練習、本體感覺訓練三項內容。通過系統康復訓練,爭取術後按期達到步行、下蹲、上下樓、跑、跳等運動功能。應盡量避免出現重建韌帶鬆弛、關節粘連、肌肉萎縮、肺梗塞等並發症。文獻報道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大約15%病人效果不滿意,除手術技術原因外,更多的原因是術後康復不及時和不恰當。另外,每個病人受傷時間不同,同時合並的傷情也不一樣,因此術後效果可能會有較大差別。例如,前交叉韌帶損傷同時還合並半月板和關節面軟骨損傷,即使同期進行了處理,也會影響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的整體效果。通過以上的介紹,您對前交叉韌帶治療的整個過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了吧?最後再提醒一句:前交叉韌帶斷裂,及時手術治療!
5、前交叉韌帶的作用
膝交叉韌帶:為膝關節重要的穩定結構,呈鉸鏈式連於股骨髁間窩及脛骨的髁間隆起之間,可防止脛骨沿股骨向前後移位。膝交叉韌帶又可分為前後兩條,前交叉韌帶起自股骨外側髁的內側面,斜向前下方,止於脛骨髁間隆起的前部和內、外側半月板的前角;後交叉韌帶起自股骨內側髁的外側面,斜向後下方,止於脛骨髁間隆起的後部和外側半月板的後角。當膝關節活動 時,兩條韌帶各有一部分纖維處於緊張狀態。因此,除前交叉韌帶能防止脛骨向前移位,後交叉韌帶能防止腿骨向後移位外,還可限制膝關節的過伸、過屈及旋轉活動,交叉韌帶損傷常與脛側副韌帶或半月板損傷同時發生。
由於大家一般對前交叉韌帶損傷認識不足,傷後不影響日常生活,大量前交叉韌帶損傷者在廣大人群中!如交叉韌帶損傷後超過3個月不治療,則半月板損傷幾乎成為必然,隨之而來的就是關節軟骨損傷、關節退變等不可逆病患。專家提醒:如果感覺不能在快速行走中急停或急轉彎,就應該看運動醫學科醫生,明確是否前交叉韌帶損傷!
6、診斷為前交叉韌帶斷裂的解剖學依據是什麼?
?
7、膝關節的解剖結構,要詳細點的,謝謝
膝關節:由股骨內外側踝和脛骨內外側踝以及前方的髕骨組成。關節又由關節面,關節囊,關節腔組成。關節囊寬闊而鬆弛韌帶發達,其中,位於關節囊前臂的髕韌帶尤為強大。在關節囊內,有膝交叉韌帶和關節半月板。膝交叉韌帶連接股骨和脛骨,分前交叉韌帶和後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可阻止脛骨向前移位;後交叉韌帶可限制脛骨向後移位。關節半月板,由纖維軟骨構成,共有兩塊。內測半月板成C形;外側半月板呈O形。內外側半月板分別位於股骨和脛骨的同名踝之間。半月板的上面微凸,下面平坦,可使股,脛兩骨的關節面更為適應。從而增強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固性。
8、前交叉韌帶問題 重分懸賞
建議找上海六院的趙金忠或北京余家闊教授或上海長海醫院徐衛東,康一凡(網上搜索下),如確定是前交叉韌帶斷裂,自行不能修復的。建議做手術,前交叉很重要。
關節水腫等,建議做一個動作,坐在凳子上,伸直腿,然後抬起來(建議在腳上放一個小米袋或小沙袋),直到腿酸不能堅持為止(10~20分鍾一次)。重復這樣的動作,每天堅持三次。會改善水腫與增強肌肉,保護韌帶。比吃消炎葯效果好,也安全。
我是後交叉手術,手術後一開始效果明顯,但一年後就不理想了(不做體力活與劇烈運動),做抽屜實驗就明顯不行。建議萬不得一不要手術(前交叉斷就要考慮做)。關節的手術成功率不是很高,就算手術成功,但後天鍛煉與修復不能保證達到效果。關節是活的,要不斷的彎曲動作。也許你會說,不做手術,這樣不斷的運動不是更壞嗎?但這是自生的韌帶,比手術中用人工的要好的原因。
有這症狀,今後就不能做重的體力活與劇烈運動,以保護關節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