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胯開與沒開胯的區別
1.開胯:是使胯能夠藉助胯根的大筋(肌腱、韌帶)能夠快速崩彈,並且能夠產生回彈效果。在武術當中的運用十分廣泛,"寧教十手拳,不教一把胯",對功夫的增長起到決定性作用!
2.沒開跨即是開胯的相反。
2、想練武術,24歲,男,開始拉韌帶怎麼效果好,時間短, 拉韌帶同時練肌肉會影響拉韌帶效果嗎? 還是說
練武和拉韌帶沒有太大的沖突,但是很多武術招式,需要拉韌帶。韌帶需要長久進行
3、開胯和劈叉有什麼區別? 開胯和劈叉有什麼區別?
1、二者的定義不同:開胯是指使胯能夠藉助胯根的大筋能夠快速崩彈。劈叉是將兩腿較大的叉開成一字,劈叉又分為橫劈叉和豎劈叉兩種。
2、二者訓練效果不同:開胯主要是針對於關節靈活的程度以及大筋的彈性,習一段時間後達到胯自動「崩彈」的效果。劈叉為柔韌性訓練的高級階段,主要訓練腰髖的靈活性、上下肢的互動性、身體的穩固性。
3、二者的檢驗標准不同:開胯的標准時胯能夠藉助胯根大筋抖彈,並且打到點以後形成回彈,能夠發出關節腔音,筋骨齊鳴的嘭嘭聲。劈叉時要求動作時要呼吸自然,動作時始終保持功架大型不變,動作時要特別重質,不要因為次數而忽略了質的保證。
4、二者應用不同:開胯在武術當中的運用十分廣泛,在內家拳中的地位非同小可,是內家拳發勁的核心部位。劈叉主要應用於舞蹈 、體操、瑜伽、形體訓練等體育學習的基本功訓練中。
(3)武術開胯跟拉韌帶擴展資料:
開胯的注意事項:
1、腰胯不分
「活胯」與「彈胯」差距巨大,「胯」與「肩」相合,可以體現出身體的活,而「彈胯」是用胯根大筋崩彈而出,是一種被動發勁狀態,跟肩相合,可以使身體變得暴烈而靈動。
而傳統拳中通常所說的「腰勁」,其實並不是腰椎的擰轉,而是指將腰椎向後撐開,使脊柱成「弓」,要的是縱向的崩彈。一味看拳譜練,會形成很多的誤區,想當然用「腰椎」橫向擰轉發勁,會損傷脊柱。
「脊」有縱向的支撐力,但卻沒有橫向勁力,橫向勁力來自於「胯」,縱向的脊柱崩彈卻得益於「腰椎」的後撐,「螺旋」是由胯的擰,脊的彈相合而撐成,明白這個道理,功夫就不容易出偏差。
2、襠胯不分
胯和襠是兩碼事,"襠"是兩腿所夾之角,而"胯"其實是骨盆之位的一塊地域。襠和胯很容易混淆,且在隱私部位,難以示範。不能簡單地把開胯理解為橫叉,壓腿等
3、只注重大筋的拉伸,而不注重彈抖
「胯」是基礎的基礎,在練習的過程中,需要將「胯根」撐拔開,同樣需要藉助外力。開弓以後,射箭是一個自動化的過程,開胯也是一樣,只要如「弓」一般,將「胯根大筋」崩緊,同樣可以做到如「弓弦」般的崩彈。
「開弓放箭」是「緊中緊」,意欲崩斷弦,「撐筋拔骨」同樣需要極力撐開,崩緊,在緊的當中尋找發勁的根源。因為我們太熟悉由極松到極緊狀態的肌肉「爆發力」,對於「極緊」狀態下,用更緊的方式產生更多的「彈簧勁」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其它關節也是如此。
所以在「開胯」的過程中,「鎖肩拉胯」是類似於「開弓」的過程,也是打出「顫勁」的根本前提所在。
壓腿劈叉的注意事項
1、在拉筋之前必須先熱身,可以小跑步使體溫增加,使肌肉處於活動階段,減少不當拉筋反而受傷的機會。
2、在拉筋之時不要暫停呼吸,應該很緩慢及深深地呼吸。
3、拉筋的動作要緩慢而溫和,千萬不可猛壓或急壓。為求速成而猛烈地急壓,或別人施加外力幫忙,只要用力不當,都會反而造成傷害。
4、替換拉筋的肌肉群,對同一個動作,由許多肌肉共同組成相同功能的群體,協同地完成動作;
5、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覺有點"張力"或"酸",但絕對不能到"痛"的程度。拉筋到"痛"的感覺,與受傷的程度便十分接近了
4、武術中的開胯骨盆有什麼變化
你好,開胯其實是一種形象的說法,胯骨即為髖骨(骨盆),從生理上髖骨是一整塊,並不存在真正的打開或分開之說,只是取其意。
武術里開胯用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對於腿法相關柔韌性練習而言,另一是在內家拳里,講究開胯。兩者有些區別。
(一)內家拳的開胯
理解古人的意圖,其實開與合應做一處了解,有開有合,才是太極。
初學太極之人,不明白開合的道理,往往腰與胯都不會自主運動,而恰恰太極拳是以腰胯為主宰,腰胯既統領全身運動 ,又是力量的源泉。所以要強調開胯,充分鍛煉骨盆內外關聯的肌肉和韌帶,使之能充分活動,發揮作用。
所以這個開胯,要令胯部能做好上翻、下翻、左右旋轉、固定的各種運動。從而有利於調節全身的平衡,有助於發勁。
可以說全身的關節處都要有開合,就像水龍頭或電源開關一樣,開則勁力通暢,膨勁是也。開顧名思義,有雙向分開的趨勢,好像同極磁鐵互斥一樣,關節存在雙向對等的斥力即為開。
說了很多,這是太極的密鑰,有了它能打開許多拳法的關竅。
(二)柔韌性的開胯
開胯主要是針對髖部的韌帶,主要分布在骨盆底部,中國武術傳統稱會陰(海底),通常海底部位的肌肉韌帶不夠強韌,柔軟。所以限制腿部平行兩側分開的活動范圍。武術里的橫叉,如果盆底韌帶鍛煉不夠,就打不開。
這里的開胯僅僅是指肌肉韌帶方面的增強,使活動范圍增大。同樣並不是指胯骨分開。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5、如何開胯?(傳統武術內家拳)
1、「襠勁要開,要虛,襠開然後心氣發動」。襠和胯很容易混淆,馬步開橫襠, 弓箭步開直襠。開襠使下盤穩固。
2、胯的部位。指腰椎與胯骨的契合處,開胯則能打通上下的勁,但開胯很難。
3、用骨不用(肌)肉-行拳、盤架要慢練。慢才能體會內在的氣息運行、骨節的 催動。盤得這樣慢,是要體會「用骨不用肉」的骨骼的節節催勁;
4、同樣背和脊也容易混淆,力由脊發,往往做成背發。 不要誤會,叉劈開後並不意味著就是開胯了,開胯是傳統武術的不傳之密, 劈叉最大的作用是松筋, 展胯。 想練劈叉自己完全可以, 我不知道舞蹈是怎樣的, 武術里的劈叉主要通過原地支撐下叉壓腿和平時的壓腿,溜腿來練,先壓腿,再 溜腿,然後下叉。
開胯有兩種解釋:①武術練功用語。即開活兩胯,操練髖關節的柔韌性和靈 活性,配合腿法動作而靈活轉使。主要方法有壓、搬、擺、轉等。以橫叉能坐地 者為"開"。②步型弊病之一。做弓步時,後蹬一腿之胯向外向後捌開,或稱"放 胯"。坐胯,為步型錯誤之一。做馬步時,臀髖下坐,重心後移,迫使上體前俯, 以維持平衡。②馬步樁功訓練要領。即力坐(注)於兩胯而形不變,以求步固勢穩。 ③不動胯。螳螂拳嘗有"走腰不走胯"之說。
胯和襠是倆嗎事啦"襠"是倆腿所夾之角,而"胯"其實是骨盆之位的一塊地域. 有沒有練過"摟膝拗步"啊?其中的提膝 開胯 出腳 ...,不是提襠啦.
襠和胯很容易混淆,且在隱私部位,難以示範。當時老師要求我們開胯,我 們也是在拚命開襠。馬步開橫襠,弓箭步開直襠。開襠使下盤穩固。開胯則能打 通上下的勁,但開胯很難。 同樣背和脊也容易混淆,力由脊發,往往做成背發。
老師的文中就有秘訣啊:「我一下子明白了馬步的含義,找到了感覺,既圓 襠又夾緊,既下沉又上拎。可以說內家拳就是找感覺的拳,感覺找對了,就會突 飛猛進,感覺找不到,只能形似。比如,在盤架子中做陳式太極拳單鞭勢、斜形 拗步勢、前膛拗步勢時,右(左)膝外展旋轉,以身領手,丹田運轉,勢子結束 時兩膝微微內合,使胯撐開,上下相隨,外形如城牆之拱門,達到了「胯撐襠圓」 的要求。 ——這個帖子重新讀來,又有新的體會
太極拳之「胯」來源:少林與太極 200805 諸多太極拳理論中,對於太極拳中 胯的問題歷來強調不多, 對胯的重要性也鮮有提及, 往往籠統稱之為「腰際」、 「腰 襠」、「腰隙」或者「腰胯」。即便如此,也是強調「腰」的作用,對胯幾乎忽略不提。 其實,這是太極拳修煉的一大誤區。 這里,我們首先要理清一個概念,腰 胯的「腰」是指人類身體臀上肋下中間部分;而「胯」是指人類骨骼的一部分,即胯 骨,它是組成骨盆的大骨,左右各一,由髂骨、坐骨和恥骨組成,統稱為髖骨。 因此,腰和胯是人體兩個不同部位的稱謂,其含義也不同。腰體現在外,而胯則 隱藏於內。 正因為胯的隱蔽性, 前人在闡述太極拳要求時往往對其不詳細說或者 說不清。但是太極拳真正發勁打人力量的來源就是胯骨。所以,拳師界有「傳拳 不傳胯」一說,將胯的練法和用法當作珍貴的看家功夫,不輕易傳人。
6、學跆拳道開胯比韌帶更加重要嗎?
開胯好像就是拉韌帶吧。感覺跆拳道學的就是拉韌帶。
7、你好,我23歲,喜歡武術,但韌帶不好,請問怎樣拉韌帶,謝謝。當然,如果你們有空的話
我是練散打的。
韌帶的話即便是在對韌帶要求不是很高的散打當中也是必備的,因為散打的腿法當中如果韌帶不夠好的話腿的力量甚至還沒有拳的力量大。
散打的話主要就是髖部的韌帶(需要劈叉),還有腳踝的韌帶。
拉韌帶的方法主要是劈叉(包括橫叉和豎叉)以及坐位體前屈。
劈叉的方法的話:
首先需要熱身,讓身體出汗,這樣才不能讓身體太緊張;一般來說跑步十分鍾到十五分鍾比較有效但如果你在家裡的話可以做些准備活動認真做或者高抬腿一類運動
重點是要出汗!
然後雙腿分開慢慢的劈下來(最好是在光滑的地板上那樣一個人的效果比較好),當自己覺得已經到極限的時候,(最好有個人幫你不過自己也可以做到但是效果會打折扣)將你的一隻腳向外挪,同時另一隻腳不要動!等你實在受不了將另一隻腳挪動時就停下來,這樣子堅持10秒;
最後,按照這個方法做五組;
如果真的對自己狠得話,一個月不到就能完全叉開來了!問題是能不能堅持下來。
一般我們訓練的時候是早上晚上各一個小時的。
8、傳統武術的開肩開胯 跟舞蹈的開肩開胯一樣的要求嗎嗎
開肩武術和舞蹈是不一樣,可以說的是二者開肩的目的就不相同。傳武的開肩就是要把身體的筋絡骨骼和肌肉有一個拉伸放鬆也增加筋絡的韌性和骨骼的密度,從而增大骨骼的間距,在訓練時候通過外在臂膀微小的動作帶動內在關節有一個大的拉伸達到發力的效果。傳武里的開肩有外開肩和內開肩兩種,外開肩就是跟舞蹈差不多,主要是把骨骼活動開動作打的舒展,主要是練套路的人(當然現在練套路和跳舞也沒有什麼區別了)。內開肩就很重要了,在很多內家拳練習者主要是通過站樁,試力等一系列方法達到我前面說的傳武練習者所追求的骨骼和身體內在的東西。當然這兩種開肩方式在傳武練習者中都是要有訓練的,只不過前者多是讓一下初學者和小盆友的練習。舞蹈嘛,就是追求動作的舒展別的也沒有了吧。
轉知乎
9、練拳到底怎麼開胯,到底怎麼才算開胯?
使胯能夠藉助胯根的大筋(肌腱、韌帶)能夠快速崩彈,並且能夠產生回彈效果,就算是開胯
撥胯的幾點要求:
1、膝固定
2、擰肩胯,肩至下頜
3、胯跟肩的反擰形成對掙
4、抖胯彈肩,貼肘發勁 (原理:拔伸胯部大筋,用大筋彈射胯,形成被動發力。
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動作熟練、到位,做到肩胯擰轉帶動手臂;
第二階段:從起點抖發到終點單一發勁,要求瞬間彈抖能打出筋骨崩彈聲;
第三階段: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實現被動回環發勁,要求肩胯內臟整合生生不息。
(9)武術開胯跟拉韌帶擴展資料:
很多人的胯部缺乏靈活性,這主要是因為其不經常開胯,而且經常久坐。這些人的髖部總是處在一個很緊張的狀態,這對於健康其實是很糟糕的,甚至連基礎的深蹲做起來都很難。
另外,髖部缺乏靈活性也不利於人們進行健身活動和跑步活動,在健身中,很多練習下肢的動作需要髖部充分的展開,從而獲取良好的鍛煉效果。
但有些時候,肌肉到達了自己的能力邊界,也就無法帶動骨骼到達你想要到的位置,髖部活動性不足,也就是圍繞在髖關節周圍的肌肉和筋膜僵緊,從而限制了髖關節的活動。所以開胯就是拉伸肌肉。
10、傳統武術是怎麼開胯拉韌帶的
傳統武術是開胯拉韌帶的方法就是各種柔韌壓法。
正壓腿:
要點:上身正朝前方不要歪斜,兩條腿都伸直,支撐腿腳尖向正前方,練習腿勾腳尖,腳尖向上。壓腿時挺胸塌腰,要領與前俯腰一樣是向前夠而不是弓背用頭去 夠腿。剛開始可以把腿放在與腰同高的架子或者平台上壓,隨柔韌性增強可以逐漸加高放腿的高度,提高大腿後部肌肉韌帶的柔韌性。
側壓腿:
要點:上身朝向側面,兩腿伸直,支撐腿腳尖朝向側面,練習腿勾腳尖,腳尖向上。壓腿時上身體挺直,整個上身向練習腿方向側倒,不要彎腰弓背。提高胯部的橫向延展性。
後壓腿:
要點:身體和支撐腿腳尖都正朝向前方,後腿放在架子或者平台上,盡量伸直,尤其後壓時不要彎曲,提高胯部向後的延展性。
豎叉:
要點:上身正朝向前腿方向,兩腿前後成一條直線,前腳腳尖向上,後腳腳背綳直挨地。可以在豎叉的基礎上進行後壓和後壓,左右腿交換練習,如果下不到底可以雙手撐地進行小幅度上下振壓。提高腿胯部前後方向的延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