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詞解釋
人體解剖生理學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人體解剖學主要是介紹人體從細胞,組織,到系統的具體組成和功能。人體組織包括: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組織,神經組織。系統包括: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 生理學主要介紹各個系統的生理特性和調節過程,主要是體液調節和神經調節。
神經纖維由神經元的軸突構成。按傳導興奮的方向不同,又可把神經纖維分為兩類:一類是把興奮從外周傳向腦、脊髓的傳入神經纖維,也叫感覺神經纖維;另一類是把興奮從腦、脊髓傳向外周的傳出神經纖維,又叫運動神經纖維。
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相接觸的部位叫做突觸。
2、求解剖學的所有名詞解釋
?
3、名詞解釋,解剖
1、翼點:是額骨、頂骨、顳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處所形成的「H」形骨縫,位於顳窩內,顴弓中點上方兩橫指(或3.5~4cm)處,此處骨質菲薄,內有腦膜中動脈前支通過,此處受暴力打擊易骨折,骨折易損傷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腫。2、骨單位(osteon):為在內、外環骨板之間的大量長柱狀結構,又稱
(Haversian system),是長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結構。位於內、外環骨板之間,數量多,長筒狀,其方向與骨幹長軸一致。由同心圓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圍繞中央管構成。骨板中的膠原纖維繞中央管呈螺旋狀走行,相鄰骨板的纖維方向互成直角。骨單位的長度為3~5mm,哈弗斯骨板4~20層,故骨單位粗細不一。中央管和穿通管相通,穿通管內的血管、神經以及結締組織進入中央管。
3、 突觸: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相接觸的部位叫做突觸。突觸是神經元之間在功能上發生聯系的部位,也是信息傳遞的關鍵部位。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一個神經元的軸突末梢經過多次分支,最後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狀或球狀,叫做突觸小體。這些突觸小體可以與多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相接觸,形成突觸。從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這種突觸是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後膜三部分構成。
4、 齒狀線:距
緣約3cm,是胚胎時期內外胚層的連接處,位於肛管皮膚與直腸粘膜相接合處,呈鋸齒狀,它既是重要的解剖學標志,同時還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5、
是近腎小體血管極處的進球微動脈管壁平滑肌細胞轉變而成的上皮樣細胞。體積較大,呈立方形,核大而圓,細胞質呈弱嗜鹼性,含豐富的分泌顆粒。其功能是分泌
。腎素能使血管緊張素原轉化為血管緊張素。血管緊張素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縮,還可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促進遠端小管和集合管吸收Na+和水,導致血容量增大,血壓升高。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是機體維持血壓的重要機制之一。
4、解剖名詞解釋
解剖名詞解釋
醫學術語,剖開生物的軀體,以研究各器官的組織構造。
定義
解剖jiěpōu
(1)[dissect]
(2)剖開生物的軀體,以研究各器官的組織構造解剖青蛙
(3)比喻對事物作深入的分析研究
他常常解剖自己的思想狀況
人體解剖學(Human Anatomy)是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的科學。屬於生物科學的形態學范疇,是醫學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
變異:超出正常變動范圍;
異常:超出變異范圍(胚胎發生時的改變,機能的改變。),有的稱畸形。
5、名詞解釋人體解剖學
是一門研究正常人體形態和構造的科學,隸屬於生物科學的形態學范疇。在醫學領域,它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其任務是揭示人體各系統器官的形態和結構特徵,各器官、結構間的毗鄰和聯屬,為進一步學習後續的醫學基礎課程和臨床醫學課程奠定基礎。人體解剖學也是美術、音樂、體育等學科的必修科目。
6、人體解剖學名詞解釋
1 胃粘液屏障
胃粘液屏障系一層連續分布於胃粘膜表面不溶於水的凝膠樣粘液。正常人胃竇部該層的厚度為50μm~450μm,中位數值180μm,由蛋白質(佔70%)、碳水化合物(佔14%)、脂質(佔16%)等組成。其中粘蛋白占粘液層乾重的30%-40%。粘蛋白含70%~80%的碳水化合物(糖鏈)、20%~30%的核心蛋白和0.3%~0.4%的共價結合的脂肪酸。核心蛋白的肽鏈有糖基化及非糖基化部位,非糖基化部位易受蛋白酶作用而使粘蛋白裂解。
2.被動轉運 指葯物自生物膜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另一側進行的跨膜轉運。包括簡單擴散(simple diffusion)和濾過(filtration)。被動轉運的作用力來源於膜兩側的葯物的濃度差勢能,勢能越大轉運動力越大,也稱為順濃度梯度轉運或下山轉運 (down-hill transport) ,大多數脂溶性葯物屬於此種轉運方式。
被動轉運的特點為:①不需要載體;②不消耗能量;③無飽和現象;④不同葯物同時轉運時無競爭性抑制現象;⑤當可跨膜轉運的葯物分子在膜兩側的濃度相等時達到動態平衡。
7、常考的解剖學名詞解釋
1
8、骨盆的名詞解釋
骨盆又稱腰帶、髖,是一個骨骼構造,位於脊椎末端,連接脊柱和股骨,與四足動物的後肢、雙足動物的下肢相連。股骨與腰帶在臀部連接處形成髖關節,它是球窩關節。
由左、右髖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間的骨連接構成。
界線:由骶骨岬、弓狀線、恥骨梳、恥骨結節,恥骨聯合上緣構成的環形線。
骨盆pelvis由骶骨、尾骨和左右兩塊髖骨及其韌帶連結而成。
9、名詞解釋:骨盆界線
骨盆由左、右髖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間的骨連接構成。界線:由骶骨岬、弓狀線、恥骨梳、恥骨結節,恥骨聯合上緣構成的環形線。骨盆pelvis由骶骨、尾骨和左右兩塊髖骨及其韌帶連結而成。
骨盆被斜行的界線(後方起於骶骨岬,經髂骨弓狀線,髂恥隆起,恥骨梳、恥骨結節,恥骨嵴到恥骨聯合上緣連線)分為兩部:界線以上叫大骨盆,又稱假骨盆,其骨腔是腹腔的髂窩部;大骨盆參與腹腔的組成。界線以下叫小骨盆,又稱真骨盆,其內腔即盆腔,前界為恥骨和恥骨聯合,後界為骶、尾骨的前面,兩側為髖骨的內面、閉孔膜及韌帶,側壁上有坐骨大、小孔。盆部系指界線以下的小骨盆部分,它包括盆壁、盆膈和盆腔器官等,盆腔上口由界線圍成,下口封以盆膈。盆膈以下的軟組織稱為會陰。
小骨盆有上、下兩口,上口又稱為入口,由界線圍線;下口又稱為出口,高低不平,呈菱形,其周界由後向前為尾骨尖、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坐骨下支、恥骨下支、恥骨聯合下緣。兩側恥骨下支在恥骨聯合下緣所形成的夾角叫恥骨角,男性約為70~75°,女性角度較大,約為90~100°。假骨盆與產道、性功能無直接關系。真骨盆容納子宮、卵巢、輸卵管、陰道及鄰近的輸尿管、膀胱、尿道、直腸等器官。人體直立時,骨盆上口平面向前下傾斜,女性的傾斜度比男性稍大。女性骨盆是胎兒分娩出的產道,所以男女骨盆有著顯著的差異。
10、解剖名詞解釋蝸管?
蝸管是套在耳蝸內的膜性管,也隨耳蝸作兩周半旋轉,兩端皆為盲端,一端伸入前庭內,並與前庭內膜性囊相通,另一端終於蝸頂,蝸管內充滿內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