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子宮內膜異位症2年了,想生孩子一直也懷不上,有沒有和我一樣的?
首先,子宮內膜異位症會引起盆腔組織的廣泛粘連,形成腫塊,影響輸卵管的取卵功能,不利於受精卵的運輸。卵巢的病變也會導致排卵功能障礙。
第二,子宮內膜異位症也可引起卵巢功能障礙,如無排卵、黃體功能不全或卵細胞質量下降、受精率低、受精率植入成功率不高;
第三,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盆腔內環境也不好。盆腔液體中巨噬細胞的數量和活性增加,從而影響進入女性身體的精子活力活動,並干擾卵子成熟和輸卵管功能。
第四,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子宮內膜即使在懷孕期間也不易流產。
2、子宮內膜異位症有什麼治療方法?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其他部位所引起的一種病變。當異位的子宮內膜異位於子宮壁層以外(包括子宮頸部及子宮體漿膜層)的任何部位時,統稱為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臨床上所說的「子宮內膜異位症」,主要是指此而言;當異位的子宮內膜出現在子宮肌層時,稱之為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又稱子宮肌腺病。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雖然二者的病理形態學相似,但其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對卵巢激素的反應等均不相同,因此多數學者認為它們是不同類型的兩種疾病,主張不再沿用內在性或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名稱(本節主要討論的是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及其治療方劑)。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灶分布很廣,但絕大多數位於盆腔內的卵巢(最常見,約80%,習慣上稱卵巢巧克力囊腫)、子宮直腸陷凹、乙狀結腸的盆腔腹膜和陰道直腸隔以及宮頸、陰道、外陰等處;此外,尚可見於小腸、闌尾、腹膜後淋巴結、輸尿管、腎、肺、胸膜、乳腺以及臍等處,但少見。發病年齡多在30~40歲,初潮前無發病者,20歲前後亦可見之。臨床上以進行性和繼發性痛經、月經量多、不孕等為基本特徵;婦檢可見子宮稍增大、後傾,有粘連,子宮骶骨韌帶、子宮直腸窩或宮頸後壁可捫及小硬結,觸痛明顯。陰道後穹窿可出現紫藍色小結節,卵巢可形成張力大的囊腫,盆腔可有廣泛粘連及壓痛等。腹腔鏡及病理檢查可確診。
本病的治療原則上應根據症狀輕重、病變部位及范圍、年齡和對生育的要求等情況全面考慮。對有生育要求的年輕婦女要盡可能採用性激素及中葯等葯物治療或保守性手術;對年齡大而無生育要求且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行全子宮及雙附件切除術。
結合臨床特徵,子宮內膜異位症一般屬中醫「痛經」、「瘕瘕」、「月經不調」、「不孕症」等病證范疇。其發病機理較為復雜,但基本者乃是「瘀血」為患。中醫有「離經之血」即為瘀血之說,瘀血久留,必成積塊,阻滯於胞宮,不通則痛,故臨床上每以疼痛為主。而瘀血的形成又常因肝鬱氣滯、脾虛生濕釀痰,痰氣瘀血交阻,造成惡性循環,致使病變進行性加重。故治療應重在理氣活血、軟堅散結、化瘀止痛,每選王清任少腹逐瘀湯、血府逐瘀湯以及活絡效靈丹諸方以治。近年來亦有學者認為本病腎虛不足是發病的內因,是本(性激素失調),血瘀是標,治療宜補腎為主兼及活血,臨床證實亦有較好療效。
中西醫結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治療本病近年來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重視。
本節選介活血灌腸湯、補腎祛瘀方等經驗方共7首。
1.活血灌腸湯【葯物組成】①血府逐瘀湯:當歸、生地、紅花、赤芍、牛膝各9g,桔梗、枳殼、川芎、甘草各6g,柴胡3g,桃仁12g。
②灌腸湯:三棱、莪術各10g,紅藤、皂角刺、蜂房、赤芍各12g,桃仁6g。
加減變化:寒凝血瘀型,加細辛、附子;氣滯血瘀型,加川楝子、蒲黃、五靈脂;熱鬱血瘀型,加紅藤、敗醬草;氣虛血瘀型,加黃芪、黨參、木香;不孕者,加仙靈脾、仙茅。
【治療方法】①血府逐瘀湯隨證加減,每日1劑,煎服,日服2次。②灌腸湯加水煎成50ml,用小兒肛管插入直腸內,葯不宜過燙,在15分鍾灌完,灌後卧床半小時,每天1次。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主治子宮內膜異位症。
【臨床運用】共觀察83例。治癒41例,其中妊娠23例。顯效27例,好轉1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達94%。
【經驗體會】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婦科常見病,屬中醫「癓瘕」,是沉痼難療的腹中積聚病證。多由寒凝氣滯、氣血不足、血脈凝澀,經絡留滯、隧道閉塞,沖任氣血運行不通,血不循經留於脈外,成為離體之血,瘀結下焦,結而成癓。血瘀是產生本症的關鍵。方用活血逐瘀湯活血化瘀,恢復正常氣血運行,對控制病灶的擴大,消除疼痛,調整月經周期,減少月經的出血量,具有較好較果。若加用中葯灌腸,或加服激素,可縮短療程,提高療效。
【方劑來源】馬敏珠.血府逐瘀湯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83例.上海中醫葯雜志,1993,(2):16.2.失笑歸竭湯【葯物組成】炒蒲黃8g,五靈脂12g,血竭3g,田七粉15g(沖服),當歸10g。
加減變化:經血過多者加阿膠10g(烊化),京墨8g;經血過少者加益母草15g,青皮5g;伴見盆腔炎症而有熱象者加銀花12g,丹皮10g;病程過久而有虛寒見症者加黨參15g,白術、巴戟天各10g。
【治療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於經潮前3天開始服。
【功效主治】理氣化瘀。主治子宮內膜異位症。
【臨床運用】本組子宮內膜異位30例,經上方治療,痊癒(月經依期而潮,局部結節和硬塊消失,經潮時有腹痛、腰骶酸楚或肛門墜脹諸症消失,經血量正常),計12例;顯效(痛經明顯好轉,經血量正常,或結節和硬塊縮小,脹痛減輕,局部組織松軟,或宮頸粘膜下紫藍色斑痕消失),計16例;無效(主要症狀和盆腔檢查依舊或加劇,轉作手術治療),計2例。總有效率93.3%。
【經驗體會】子宮內膜異位患者每於盆腔檢查時見到紫藍斑痕、囊泡和結節等瘕瘕現象。其劇烈疼痛等症狀又與胞宮脈絡瘀阻,不通則痛的病機密切關聯,故治療必須從活血化瘀、消除癮瘕入手。失笑歸竭湯,取失笑散善治氣滯不行、瘀血內停之功,輔以血竭、田七活血止血止痛,當歸補血調經,主輔協同共奏活血止痛,化瘀消瘕之效。
【方劑來源】林君玉.失笑歸竭湯治療子宮內膜異位30例小結.江蘇中醫,1990,(8):14.3.理氣逐瘀湯【葯物組成】①中葯方:當歸、赤芍、五靈脂、元胡、桃仁、紅花各9g,沒葯6~9g,生蒲12g,乾薑、小茴香各4.5g,肉桂3g。
加減變化:經量多,痛劇加花蕊石30g,血竭6~9g,平時加用軟堅散結之品,如海藻、昆布、夏枯草各9g,牡蠣30g;氣虛加黃芪、黨參各12g;瘀熱者去肉桂、乾薑、小茴香加丹皮9g,紅藤、敗醬草各15g,惡心加吳茱萸4.5g。經期除服煎劑外再加服七厘散,每日1瓶(1.5g),分2次口服,或雲南白葯0.3~0.6g。1日2次吞服。
②5%葡萄糖,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參注射液。
⑧離子導入。
【治療方法】①中葯口服,每日1劑。②5%葡萄糖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溶液每人每日500ml加丹參注射液8支(每支含生葯3g)作靜脈滴注。月經量多者經期停用.根據患者及靜脈的耐受情況給葯,各人用量不一,累積計算最少共用10天,最多61天。③離子透入:離子透入所用葯物為每日口服中葯中取出40ml,浸濕兩塊紗布分別置於小腹部及腰骶部的電極板上,用2GL一1型直流感應電療機在0.1~0.3mA的電流強度下進行直流電中葯離子導入,每例每次25~30分鍾。中葯肛滴則另煎1劑中葯按常規操作,住院期間僅1例用過阿托品或消炎通栓。所有患者都口服中葯和靜脈注射丹參,若病灶局限在子宮直腸窩者加用中葯肛門內滴注。少數患者加用中葯離子透入。
【功效主治】中葯功能理氣活血,祛瘀止痛,軟堅散結。主治子宮內膜異位症。
【臨床運用】12例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年齡在20~40歲之間。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6年。其中內在型子宮內膜異位症3例,外在型5例,混合型4例。12例患者住院期間共行經20次。最短療程21天,最長124天,平均56天。顯效3例(其中2例出院後不久即妊娠),有效5例,無效4例(其中3例改用手術治療)。總有效率66.67%。
【經驗體會】離經之血,即瘀血。血瘀少腹及沖任二脈,造成痛經、不孕及瘢瘕等症,故採用活血化瘀法取得良好效果。但某些重症患者,單服中葯效果欠佳,而同時採用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或中葯離子透入則效果顯著。此外,療效與病程似無明顯關系,外在型子宮內膜異位症療效優於內在型及混合型。
【方劑來源】王祖倩,等.活血化瘀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患者12例臨床觀察.中西醫結合雜志,1988,(10):623.4.異位逐瘀湯【葯物組成】桃仁、紅花、牛膝、赤芍、川芎、乳香、沒葯各10g,當歸、生地各15g。
加減變化:寒凝者去生地,加熟地15g,小茴香10g,於姜、肉桂各6g;氣滯者加柴胡6g,枳殼、金鈴子、桔梗、玄胡索各10g;氣虛者加炙黃芪、黨參各15g,升麻、木香各10g;熱郁者加紅藤、敗醬草、炒苡仁各15g。
【治療方法】上葯1日1劑,水煎內服。外用葯:取鍾乳石、乳香、沒葯各20g為末,混勻過篩消毒備用,每周兩次,每次1小葯匙,於月經干凈後上在後穹窿,然後用帶線棉球塞住,24小時後取出。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主治子宮內膜異位症。
【臨床運用】本組40例,臨床診斷29例,病理診斷11例。內在型2例,外在型35例,混合型3例。年齡23~46歲。病程1~10年。未婚1例,已婚39例。原發不孕8例。以痛經、月經不調、不孕、肛門墜脹痛為主要症狀,以子宮增大、後位、卵巢增大、粘連、附件有觸痛、後穹窿和子宮直腸窩有硬結觸痛等體征為主。治療結果:顯效10例,好轉29例,無效1例。
【經驗體會】運用本方的關鍵在於活血化瘀。治療本病宜早不宜遲。外用葯用於病變在子宮直腸窩者,效果較理想。患者反應上葯後有舒適感,包塊能見到明顯縮小。本病寒凝血瘀者居多。本法對體征的改善還不很理想。
【方劑來源】林育樵,等.子宮內膜異位症中醫治療之探討.福建中醫葯,1988,(6):21.(註:本方劑量為筆者所加)
5.補腎祛瘀方【葯物組成】①內服方:仙靈脾、仙茅、山葯、丹參各30g,熟地15g,香附、三棱、莪術各10g,雞血藤20g。
加減變化:陽虛加附片、肉桂;陰虛加女貞子、地骨皮;氣虛加黃芪、黨參;血虛加當歸、首烏;經量多加仙鶴草、阿膠;腰酸加杜仲、寄生;痛甚加失笑散、炙乳香、沒葯;赤帶加旱蓮草、茜草;包塊加皂角刺、蘇木。
②灌腸方:三棱、莪術、蜂房、赤芍各10g,皂角刺3g。
③耳穴貼敷方:王不留行籽。
【治療方法】內服方每日1劑,水煎服,日2次;灌腸方濃煎150ml,臨睡前排便後作保留灌腸,經期停用;耳穴貼敷法取子宮、卵巢、交感穴等,以王不留行籽貼敷。
【功效主治】調補腎精,活血化瘀。主治子宮內膜異位症。
【臨床運用】本組74例中,參照中西醫結合研究會婦科專業第三屆會議制定的內異療效標准,治癒38例,其中妊娠24例(最短治療3個月,最長半年),佔51%;顯效24例,佔32%;好轉9例,佔12%;無效3例,佔4%。總有效率96%。
【經驗體會】血瘀內阻是產生本症的關鍵,活血祛瘀是治療本病的基本大法。但一味活血祛瘀,雖使取效一時,難免損傷精血,阻礙生機,故治療當顧護精血,扶正生新。本病腎虛為本,出血粘連阻滯經脈造成局部癓塊則是標。因此,用補腎祛瘀法治療本病較其他幾法效果為好。現代葯理已證實補腎葯有類似內分泌激素的作用,能調節性腺和腎上腺功能並有激發腎上腺功能,能激發腎上腺釋放皮質激素的作用。所以治本病始終以補腎祛瘀為中心環節,祛瘀使氣血通暢,調補腎陰腎陽以益腎藏精,故補腎祛瘀同用受孕率高。
【方劑來源】李祥雲.補腎祛瘀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74例.上海中醫葯雜志,1991,(7):20.6.內異系列方【葯物組成】①經期方:茜草、五靈脂、蒲黃炭、川楝子、白芷、沒葯各10g,劉寄奴、元胡各12g,細辛6g,三七粉6g。②非經期方:三棱、莪術、川楝子、赤芍、桂枝、茯苓、桃仁、丹皮各10g,元胡、丹參、皂角刺各12g,夏枯草15g。
【治療方法】水煎內服,1日1劑。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止痛止血。主治子宮內膜異位症。
【臨床運用】本組45例,年齡最大50歲,最小23歲;已婚44例,未婚1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長20年。全部病例採用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婦產專業委員會第2屆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准,其中有8例為手術後復發。治療後18例顯效(症狀基本消失,盆腔包塊縮小1/2以上。雖局部體征存在,但不育患者能生育);20例有效(症狀明顯減輕,盆腔包塊縮小不足1/2);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4.45%。如張某,24歲,已婚。1987年5月28日初診。1986年6月因左側卵巢巧克力囊腫破裂行左側卵巢切除術,術後服炔諾酮3月,仍痛經不止。半年後婦檢,發現子宮骶骨韌帶部有結節樣增厚,右側附件可觸及一雞蛋大小包塊。伴每月經潮腹痛,色暗有塊。處以上方,痛經明顯減輕。於1989年4月足月分娩。
【經驗體會】本病的成因是子宮內膜異位,常造成廣大婦女痛經、不孕等痛苦。瘀血是本病的病理實質,活血化瘀是治療本病的基本法則。故本方治療本病臨床療效滿意。經觀察,本方對毛細血管管徑有擴張和降低血粘度的作用,從而改善微循環,改善子宮內膜異位症。
【方劑來源】金季玲,等.活血化瘀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45例及甲皺微循環檢查分析.陝西中醫,1990,(9):402.7.內異Ⅰ號方【葯物組成】醋制生大黃、醋炙鱉甲、琥珀,按2:2:1比例。
加減變化:氣虛者加服補中益氣丸或黃芪、黨參之類;睥胃虛者加服香砂六君子丸;氣血兩虛加十全大補丸或歸芪沖劑;腎陽虛加右歸丸、蓯蓉片或仙靈脾、菟絲子;腎陰虛加服六味地黃丸;畏寒加肉桂、桂枝、吳萸、小茴香之類;郁熱加丹皮、山梔、淡黃芩;氣滯加逍遙丸或柴胡、香附、延胡、木香之類。
【治療方法】研粉成末。每日5g,分2次服,連續3個月為1個療程。若經行不暢,痛劇或量多者。行經期加服相應中葯煎劑5~7天。
【功效主治】化瘀通腑。主治子宮內膜異位症。
【臨床運用】觀察對象為24~48歲子宮內膜異位症95例,近半年未用過任何激素者。經上方治療後,有痛經症狀的87例中23例消失,63例好轉,有效率98.65%;68例盆腔痛者35例消失,25例好轉,有效率88.24%;29例性交痛者18例消失,8例好轉,有效率89.66%;35例月經不調者25例恢復正常,3例好轉,有效率80%;65例肛門墜痛者,25例消失,26例好轉,有效率為78.46%;【經驗體會】本方以大黃、鱉甲、琥珀組成化瘀通腑的內異Ⅰ號方治療此病取得較好效果。通過臨床及動物實驗證實,它的功效主要是改善全身和局部微循環,促使病灶吸收;降低前列腺素使疼痛減輕,有利於生育;通過T細胞亞群百分率的變化來調節控制機體的免疫功能,達到阻斷病變發展的目的。
【方劑來源】王祖倩.化瘀通腑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臨床及實驗研究——附95例病例分析.上海中醫葯雜志,19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