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腰四分之三 腰五骶一相應棘間韌帶炎在身體哪裡?
這種不是專業醫生很難給你解釋清楚,你可以問一下專業人士或醫生
2、骶髂怎麼念啊
讀作:[dǐ qià]
骶髂關節由髂骨的耳狀面與骶骨的耳狀面構成。關節面扁平,彼此對合非常緊密,屬平面關節。關節囊緊張,緊貼於關節面周緣,其周圍有許多強韌的韌帶加強,關節腔狹小,呈裂隙狀,因而骶髂關節活動性很小,有利於支持體重和傳遞重力。於老年部分關節面融合,關節活動基本上消失。
首先找到髂前上嵴(經過肚臍劃一條與人體長軸成45度的斜線,在腹部外下側可以摸到骨頭凸起,那就是髂骨的髂前上嵴),在髂前上嵴水平向下移4到5cm,在這個水平所對應的腰部(已經接近臀部了是吧),該關節是軀干骨與下肢帶骨的連接關節,正常人此關節不能活動,孕婦在分娩時此關節可做小幅度活動(高齡產婦即使分娩此關節也無法活動)。
(2)骶棘韌帶擴展資料骶骨兩側與髂骨形成骶髂關節,前部有關節軟骨和滑膜,關節間隙寬度一致,關節面清楚銳利;後部是韌帶性的,關節間隙稍寬而不規則,關節面薄而不銳利。兒童期骶髂關節前、後兩部無明顯區別,關節間隙較寬,前後間隙寬窄一致,關節緣輪廓模糊。
輔助結構:
1、骶髂骨間韌帶:骶髂骨間韌帶為眾多短而堅強的纖維束,位於關節軟骨之後,為骶髂後韌帶所覆蓋,纖維的方向雜亂,是兩骨之間充填於關節後方與上方不規則間隙的主要連結結構。
2、骶髂後韌帶:骶髂後韌帶為堅強的纖維束,從骶外側嵴向外斜至髂骨,加強關節後部。
3、骶髂前韌帶:骶髂前韌帶為寬薄的纖維束,是關節囊前方增厚的部分,內側起自骶骨盆面的外側,向外止於髂骨耳狀面的前緣和耳前溝。
4、骶結節韌帶:骶結節韌帶為一堅強的纖維束,起點較寬,一部與骶髂後韌帶相融合,由髂後上棘和髂嵴的後部向下止於坐骨結節,其附著處由坐骨結節沿坐骨支前延為鐮狀突。
5、骶棘韌帶:骶棘韌帶呈扇形,甚為堅強,韌帶的基底由骶尾骨的側面向外止於坐骨棘,其後部為陰部神經所越過。
3、骶髂關節的結構部位
在關節面周圍特別是後部,骨骼極為粗糙,以作為韌帶的附著點。這些韌帶對該關節起著重要的加固作用。
骶髂前韌帶:寬而薄,位於關節的前面,連接骶骨骨盆面的側緣與髂骨耳狀面的前緣。
骶髂後短韌帶:起自髂粗隆和髂骨耳狀面後部及髂後下棘,斜向內下方,止於骶骨外側嵴和骶關節嵴。
骶髂後長韌帶:骶髂後短韌帶的淺層,自髂後上棘達第2至第4骶椎的關節突,向內與腰背筋膜相連,向外與骶結節韌帶相鏈接。
骶髂骨間韌帶:為堅強的纖維束,被骶髂骨後韌帶覆蓋,連接髂骨粗隆與骶粗隆間,由縱橫交錯的短纖維構成,填充於關節囊的上方和後方。
骶結節韌帶:位於骨盆後方,強韌而寬闊,呈扇形,起自髂後上、下棘和骶、尾骨的後外側。纖維斜向外下,集中止於坐骨結節的內側緣。
骶棘韌帶:呈三角形,位於骶結節韌帶的前方,起於骶、尾骨的外側,集中止於坐骨棘,其起始部位為骶結節韌帶所覆蓋。
4、棘上棘間韌帶損傷如何治療?能不能痊癒?
棘間韌帶位於相鄰的兩個棘突之間的較深處,其薄而無力,不如棘上韌帶堅韌。腰1~腰3的棘間韌帶分為前部、前中部、中部和後中部四部分,腰4~腰5和腰5~骶1的棘間韌帶只有前、中、後三部分,各部分相互交叉排列。棘間韌帶有腰神經後支分布,和棘上韌帶起限制脊柱過度前屈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腰背部的屈、伸動作常使棘突分開和擠壓,造成棘間韌帶的各部分之間相互磨擦、牽拉和擠壓,日久可引起其變性。在此基礎上,一旦加上外傷的因素,該韌帶有可能發生鬆弛、破裂、穿孔,造成棘間韌帶損傷。且棘上韌帶在腰骶部多缺如,因此,在極度彎腰時,該處棘間韌帶所受拉力更大;當在膝關節伸直位彎腰時,骨盆被固定在旋後位,棘間韌帶受到高度牽拉,都是棘間韌帶損傷好發在腰骶部的原因。在腰4以上的棘間韌帶損傷,特別是斷裂,多合並棘上韌帶同時斷裂。
棘間韌帶損傷的主要臨床表現有明顯的外傷史,外傷後即感腰痛,疼痛及壓痛位置在兩棘突之間的正中處,重壓則疼痛加劇。勞累後及彎腰時,可使疼痛加重,休息後疼痛可暫時緩解,奴夫卡因局部痛點封閉後疼痛暫時緩解,待葯性消失後壓痛如前。腰部前屈功能受限。痛點封閉後拍腰椎前屈狀態下側位片可顯示棘突間隙增寬,腰棘間韌帶造影可發現部分斷裂、完全斷裂、鬆弛或發生穿孔。腰棘間韌帶造影雖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有病變而造影正常的可高達70%。
治療方法
1 針刀治療
患者俯卧,確定棘突間病變處,用龍膽紫標記。皮膚常規消毒,用4號針刀,按四步進針法操作。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刺入,深度3cm~4cm,縱行切開剝離,然後將針體向上、下傾斜在上棘突的下緣和下棘突的上緣沿棘突矢狀面縱行切開剝離1刀~2刀。出針刀,加拔火罐,出血2ml~20ml,取罐後敷創可貼。腰椎微小移位者,行腰部斜扳手法復正。5~6天治療1次,最多治療2次。
2 針刺治療
主穴為阿是穴(棘突間壓痛點),配腰俞穴。患者俯卧,用2.0寸毫針,先在病變棘突間直刺一針,再在兩側旁開1寸處分別向正中方向斜刺一針,深約1.5寸,腰俞穴向上橫刺1寸~1.5寸。提插捻轉得氣後接G6805治療儀,高頻連續波和疏密波交替作用。從針刀治療後的第2天開始針刺治療,1次/d,5次為1個療程,休息2天後進行第2個療程。
治療結果
治癒(疼痛消失,腰部活動正常,隨訪1年無復發)114例;顯效(症狀基本消失,勞累受涼後有不適感,或經治癒後1年內復發)22例,有效(症狀減輕,勞累後又發作,再經治療可緩解)6例;無效(經治1個療程後症狀無減輕)。治療次數最少者1次,最多者2個療程。
5、屁股的生理結構是什麼!???
臀部是髖骨後外側面的區域,由大量髖肌和豐富的血管神經構成。在臀大肌的深面有兩大通道,即坐骨大孔和小孔,每一孔均有一塊肌肉和一組血管神經通過。閉孔內肌通過坐骨小孔;梨狀肌通過坐骨大孔,並將其分為梨狀肌上孔和梨狀肌下孔。 屁股解剖圖
梨狀肌上孔是梨狀肌上緣的縫隙。通過梨狀肌上孔的血管神經,由外側向內側依次為:臀上神經、臀上的屁股
屁股,用來拉屎的地方,有時候人體憋的不行,就靠屁股來排毒,在腰部以上,臀部以下的地方
梨狀肌下孔是梨狀肌下緣的縫隙。通過梨狀肌下孔的血管神經,由外側向內側依次為:坐骨神經、股後皮神經、臀下神經、臀下動脈、臀下靜脈、陰部內動脈、陰部內靜脈和陰部神經。
坐骨小孔是骶結節韌帶與骶棘韌帶間的縫隙。通過坐骨小孔的血管神經,由外側向內側依次為:陰部內動脈、陰部內靜脈和陰部神經。閉孔內肌腱位於血管和神經的深面
6、在髖骨與骶骨之間連有兩條韌帶,分別是
可能是骶棘肌韌帶引起的
7、骶尾骨在人體什麼部位
骶尾骨在人體脊柱末端的兩塊臀大肌的中間,用手可以摸到。
骶骨(sacrum)由5塊骶椎融合而成,分骶骨底、側部、骶骨尖、盆面和背側面,呈倒三角形,構成盆腔的後上壁,其下端為骶骨尖,與尾骨相關節,上端寬闊的底與第5腰椎聯合形成腰骶角。骶骨盆面凹陷,背側面後凸,以增加骨盆容量。骶骨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長而窄,女性短而寬,以適應女性分娩的需要。
骶骨底前緣突出,稱骶骨岬骶骨底上面的卵圓形骨面即第1骶椎體的上面,與第5腰椎椎體的下面形成腰骶關節。底的兩側平滑,名骶翼。骶骨的兩側上部粗糙,為上3個骶椎橫突相癒合所致,該部呈耳郭狀,又稱耳狀面,與髂骨相應的關節面形成骶髂關節。
耳狀面下緣的位置多位於第3骶椎中部及下部,但可高至第2骶椎或低至第4骶椎上部。骶髂關節的高度並不直接與骶骨高度相關,高而長的骶骨,骶髂關節可以短,而低而短的骶骨,骶髂關節可以長。骶骨的側緣在骶髂關節以下窄薄部分為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附著處。
骶骨的高度與骶椎數目有關,由於腰椎或尾椎的移行,骶椎的數目可能增加。如骶骨含有第5腰椎時稱腰椎骶化,腰椎骶化可能完全,也可能不完全,通常一側發育不全,或僅橫突融合而腰椎體與棘突仍分離。第1骶椎一般與第5腰椎形成單岬,但可同時與第2骶椎又形成一岬,構成重岬。
骶骨後面上下部,各有一缺損,名腰骶間隙和骶尾間隙,蛛網膜下腔麻醉和骶管阻滯可分別由此兩間隙進入。骶尾間隙成「八」形,也稱骶管裂孔或骶管裂隙,系由於第5骶椎兩側椎弓未癒合、椎板和棘突未發育所致;
其位置可存在變異,有的在裂孔的尖端有向下伸延的骨片,將裂孔分為左、右兩半,或有些小骨片凸向腹側,裂孔被分隔,或骶管裂孔兩側緣向腹側生出一些小骨片,互相相連成兩個小孔,或骶角不顯而幾乎無裂孔。
8、骶髂復合體名詞解釋誰知道?
【轉載】骶髂復合體(sacroiac complex)位處骨盆後環的中央,是支撐人體軀干負載並完成力學傳導的重要結構,其解剖及功能的完整性對骨盆環的穩定至關重要。其中,骶骨是以兩側的骶髂韌帶(前部、骨間、後部)以及骶棘韌帶和骶結節韌帶來維持與兩側髖骨的解剖及功能聯系的。
9、棘間韌帶損傷如何休息?
棘間韌帶損傷的治療:絕大多數可經非手術治療治癒。但因脊柱未行固定,受傷的韌帶無法制動,故不易短期內治癒。
1.出現症狀後應盡可能避免彎腰動作,以增加修復條件。
2.局部注射皮質激素可明顯緩解症狀。如同時用腰圍進行制動,則可縮短療程。
3.理療有一定療效。推拿、按摩對本病幫助不大,僅能緩解繼發性骶棘肌痙攣。
4.病程長、非手術治療無效者,有人行筋膜條帶修補術,其療效尚不肯定。
棘間韌帶損傷的臨床表現:多無外傷史。腰痛長期不愈,以彎腰時明顯,但在過伸時因擠壓病變的棘間韌帶,也可引起疼痛。部分病人痛可向骶部或臀部放射。檢查時在損傷韌帶處棘突或棘間有壓痛,但無紅腫。有時可捫及棘上韌帶在棘突上滑動。棘間韌帶損傷可通過B型超聲或MRI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