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跖骨的韌帶里有顆東西,有點痛!
做個CT看一下這個東西具體在什麼位置,是纖維還是骨質,然後才能治療
2、足弓是什麼??
練習方法 不是已經說明了嗎?
足弓是由跗骨、跖骨的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韌帶、肌腱等具有彈性和收縮力的組織共同構成的一個凸向上方的弓,可分為縱弓及橫弓。 足縱弓又分為內側縱弓和外側縱弓兩部。內側縱弓在足的內側緣,由跟骨、距骨、舟骨、3塊楔骨和內側第1~3跖骨構成,弓背的最高點為距骨頭。於直立姿勢時,在前後兩個支點。前支點為第1~3跖骨小頭,後支點為跟骨結節。此弓由脛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長屈肌腱、以及足底的短肌、跖長韌帶及跟舟跖側韌帶等結構維持,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舟跖側韌帶,此韌帶起著弓弦的作用。此弓曲度大,彈性強,適於跳躍並能緩沖震盪。外側縱弓在足的外側緣,由跟骨、骰骨及第4、5跖骨構成,骰骨為弓的最高點。前、後支點分別為第4、5跖骨小頭和跟結節的跖面。維持此弓的結構有腓骨長肌腱、小趾側的肌群、跖長韌帶及跟骰跖側韌帶等。弓弦是跟骰跖側韌帶。此弓曲度小、彈性弱,主要與直立負重姿勢的維持有關。 橫弓由各跖骨的後部及跗骨的前部構成,以第2楔骨最高。維持此弓除韌帶外,還有腓骨長肌及拇收肌的橫頭等。 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從踝關節經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頭,向後傳向跟骨,以保證直立時足底支撐的穩固性。當身體跳躍或從高處落下著地時,足弓彈性起著重要的緩沖震盪的作用。在行走,尤其是長途跋涉時,足弓的彈性對身體重力下傳和地面反彈力間的節奏有著緩沖作用,同時還有保持足底的血管和神經免受壓迫等作用。足弓的維持一是楔形骨保證了拱形的砌合,二是韌帶的彈性和肌肉收縮,使肌腱緊張,後者是維持足弓的能動因素。如韌帶或肌肉(腱)損傷,先天性軟組織發育不良或足骨骨折等,均可導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 足弓是由跗骨與跖骨借韌帶、關節連結而成,足弓可分內、外側縱弓及橫 弓。 1.內側縱弓較高,由跟骨、距骨、足舟骨、第1~3換骨和第1~3跖骨及其間的連結共同構成。主要由脛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長屈肌腱、足底方肌、足底腱膜及跟舟足底 韌帶等結構所維持。 2.外側縱弓較低,由跟骨、骰骨、第4、S跖骨及其間的連結共同構成。主要由腓骨長肌健、足底長韌帶及跟骰足底韌帶等結構所維持。 3.橫弓由骰骨、第1~3楔骨、第1~5跖骨的基底部及其間的連結共同構成,又可分為橫弓前部及橫弓後部。主要由腓骨長肌腱、脛骨前肌腱及?收肌橫頭等結構所維持。 足弓是人體直立、行走及負重時的裝置,其彈性能緩沖地面對身體所產生的震盪,同時還有保護足底血管、神經免受壓迫的作用。當足弓的結構發育不良或受損,可引起足弓塌陷,導致扁平足。
3、第五跖骨基底骨折韌帶問題
第五跖骨基底骨折,是你踢球用力過猛,造成的暴力撕脫骨折,你骨折的部位正好是肌肉的抵止點,因用力過猛,把附著的骨頭硬拽下來一塊,造成骨折。肌腱沒有斷,放心吧。
X光看不了肌腱。
4、腳底是否有韌帶?
有,內外踝各有三條,我給你一個連接,你看看吧,這是足底韌帶的解剖圖http://vip.6to23.com/lovedoctor/manphoto/ggxt4.htm
5、「平足」怎麼治?
平足症
人是唯一有足弓的脊椎動物,足弓的存在既表示了人的特徵,同時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標志。人類的祖先生活於森林中,過著樹棲生活,其上下肢功能無明確分工,皆以攀緣抓握為主,故手、足相似,無足弓、前足發達、趾長而伸屈靈活自如,足跟不負重,跟骨因之較小。此時足之姿態,前足向內旋轉,足內緣凹陷,外緣凸起。當人類進化,自樹棲生活移居平原,更為重要而有決定性意義的是發展到直立生活,手足有了明確分工。手主要從事勞動生產,足專司負重行走。為此足的結構和形態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
(1)陸地直立生活,兩足負擔體重,故跟骨發育長大,成為足部最大的骨骼。
(2)站立行走,要求足有彈性並有向前推進作用,因之,舟骨和內側楔骨向上升高,形成足縱弓。
(3)原來為了抓握方便,拇趾細長且與第二趾離開,形成一定的角度,活動靈活與拇指相似。為了直立行走要求能負重穩定,故拇趾與第二趾靠近平行,不再外展成角,並有韌帶聯系,活動因之減少。
(4)由於足弓形成,為了維持此弓形結構,足部韌帶發育壯大。再因足不再從事抓握動作,故足內在肌萎縮退化。
我國方先之認為人足弓的高低並不一致,也不代表足部機能的強弱。如脊髓灰質炎後遺高弓足患者,足弓雖高但無彈性,行走步態醜陋。又如芭蕾舞演員,足弓較平坦,但因足內外在肌發育健壯,步態輕盈美觀,富有彈性。故方氏認為足弓高低不同的形成,與人民生活、習俗及所處環境有關。過去我國東南部農民,一年四季多赤足勞動,最多也只穿草履下田,所處環境大多是泥土地,柔軟對於足弓有襯托作用。這樣的足,不著鞋襪,毫無束縛,能活動自如,保持了原來肌肉韌帶的緊張力和彈性,無導致軟組織攣縮的因素,其次,終日田間勞動,足內、外在肌均得到鍛煉,肌肉發育良好,能起到對足弓的保護作用。這些農民極少有平足症的發生。
現代物質文明發達,大家皆穿鞋著襪,有高跟鞋,亦有所謂「火箭式」尖頭鞋,對足橫加束縛,使肌肉常處於緊張狀態,再加道路平坦整齊,出門上公共汽車,或以自行車代步,甚少活動。在上述情況下,足肌缺乏鍛煉,不夠堅強。若再加上生活富裕,身強體胖,體重增加,足弓不能承擔,便易形成平足症。故平足症可以看作是人類進化,物質文明發達時期的一種退化病。從以上討論,可見足弓低或平足,不能說成是平足症。足弓可以吸收震盪,良好的足弓應有彈性。足弓過高,韌帶過緊;或足弓過低,韌帶鬆弛、足肌乏力,均會引起疼痛。足弓雖平,而韌帶堅強,足肌健壯又能起保護作用,具有彈性,可以毫無症狀。故平足症是指足弓低平,患足外翻,無彈性,在行走和站立時有足疼痛症狀者。
足弓的臨床解剖學 足有兩個不同方向的足弓,橫弓及縱弓,後者又有外側縱弓和內側縱弓之分。維持足弓的形態,依靠骨骼本身的形狀、韌帶及肌肉的堅強有力。構成足弓的骨骼與維持它們的韌帶和肌肉之間關系密切,互有影響。縱弓尤為重要,縱弓塌陷,橫弓隨之消失,但橫弓塌陷,縱弓仍可完整無恙。
足骨連籽骨共有28塊,除籽骨和距骨外,都是背寬底窄,把它們並合起來,自然形成了弓形結構。橫弓在足前部的橫切面上,可見跗骨和五個跖骨排列成弓形,跖骨基底部橫弓較明顯,跖骨頭部則變淺。橫弓的完整全賴縱弓的存在。內側縱弓的後臂由跟骨和距骨組成,前臂為第一、二、三楔狀骨和跖骨,其頂部是舟骨。內縱弓的弓高、後臂短、前臂長。第一跖骨尚保留有一些進化上的缺點,它與第二跖骨的聯系不夠堅強。跟骨的載距突與舟骨間無關節面,其間僅有跟舟韌帶相連接,距骨頭的下方正壓在此帶上,因此內側縱弓的耐力較弱。外側縱弓,後臂是跟骨,頂部為骰骨,前臂為第四、五兩跖骨。外縱弓的跟骰關節面闊而平,站立時可穩固的接觸地面,第四、五兩跖骨聯系堅強,外縱弓也較低,這些都是它的優越性。總之足縱弓後臂短,結構簡單,跟骨是內外側縱弓的共同基礎,故跟骨發育大。縱弓前臂長,結構復雜,特別是第一跖骨保存了進化上的一些缺陷,構成了弱點。故足的外側緣較內側緣堅固。韌帶是保持構成足弓各骨塊間聯系的重要組織。足背突出,負重少,韌帶薄弱,跖側負荷大,對足弓的維持也特別重要,故韌帶肥厚堅強。跖長韌帶連接跟骨和骰骨,跖短韌帶連接跟骨和跖骨。跟舟跖側韌帶亦稱彈力韌帶,起自跟骨載距突,止於舟骨底部,堅強而具有彈性,是防止距骨頭下塌或內傾的重要結構。跖腱膜自跟骨結節起,向前分成五個腱條,止於屈肌腱鞘和跖骨頭橫韌帶,維持縱弓,猶如弓弦。踝關節內側三角韌帶的脛跟韌帶連接內踝和跟骨,防止其外翻。
肌肉是維持足弓的第三道防線,亦是最主要的防線。足部肌肉分為內在肌與外在肌二種,前者退化,在人體作用不大,對足弓的維持只起輔助作用。故足弓的維護主要依靠外在肌的作用,這類肌肉有:
(1)脛前肌:通過踝關節前內方,止於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內側。能使踝關節背伸,邁足時提足向前,也提起足內緣,增高縱弓,足底內翻。
(2)脛後肌,沿彈簧韌帶的底部,止於舟骨結節、楔骨,骰骨和第二~四跖骨基底,但舟骨是其主要止點。脛後肌收縮時,舟骨接近內踝,緊緊的托住距骨頭,加強彈簧韌帶,防止距骨頭下陷內傾,全足繞距骨頭轉為內收、內翻位置。
(3)腓骨長肌:經外踝後外方、骰骨溝至足底,上於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跖側,與脛前肌平衡合作時,如兩條堅強的懸帶,各自足的內,外側繞過足底,將足弓向上提起。
(4)腓腸肌:其作用使跟骨前端跖屈,縱弓下降,破壞足弓的結構。故腓腸肌攣縮或短縮者,易患平足症。
綜上所述,可見由許多上寬下窄的特有形狀的骨塊構成的骨弓,若正常穩固,一經負重,便適當的降低,使重力傳導至韌帶,待韌帶達到適當緊張時,足的內、外在肌便開始收縮來協助韌帶維持足弓的結構。故骨骼構成足弓的第一道防線,韌帶是第二道防線,肌肉是最重要的、最後的第三道防線。許多堅強的、復雜的韌帶,縱橫交錯,布於足跖側,不論其如何堅強,均不能無限制的承受過度的負荷,若不注意防止其過度負荷和慢性勞損,足底韌帶逐漸被牽拉鬆弛,便不能維護正常的足弓構造。足部內、外在肌收縮時可以支撐足弓,並使體重不能直接、全部地加在韌帶上。更為重要的是足肌可經鍛煉而變得堅強壯大,可以主動的維護足弓構造。至於韌帶,目前尚無主動鍛煉能使其更為堅強的方法。故第三道防線的肌肉,最為重要,亦是唯一可採取一些措施使其更堅強的組織。
足弓的臨床生理學 足是身體的支點,行走或站立時,由跟骨及第一、五兩跖骨頭三點負重。下肢負重線經髕骨中央向下直至第一、二兩跖骨間。足弓有彈性,吸收入在行走時發生的震盪,藉以保護關節和內臟。行走時肌肉收縮,足內各骨協同配合,組成—個有力的杠桿,推動身體前。行走時,足跟先著地,然後移至足外側緣著地,再循跖骨頭移至拇趾的跖趾關節,經內側緣又回至跟部。所以行走活動,0是足部由後→外→前→內→後的反復的環行動作。這些動作的完成依靠肌肉的收縮,故足部韌帶的勞損是不多的。適當的步行,對足弓有利而無弊。人端正站立時,維持足弓的外在肌完全鬆弛,人體的重量全部由足部韌帶來承擔,故長期積累性的站立工作,容易造成韌帶的勞損,促成肌肉萎縮,其結果便會發生平足症。
人在跑步或跳躍時,足跟不著地,兩側前足也不同時著地,兩足肌肉的收縮,此起彼落,既緊張又協調,韌帶勞損可能性更少,故適度的跑跳,對足弓也是有益無害的。但一定要有—個良好的足弓為前提,已失去彈性的足弓,或足弓已經塌陷的,是不適宜進行過多的跑、跳動作的。穿著高跟鞋,在站立或行走時,足長伸肌等肌肉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穿著無跟平底鞋,又使肌肉過度鬆弛,增加韌帶負擔。兩者對足弓的維護是不利的。故著鞋以穿中等高度的後跟為宜。
【病因和分類】
足弓低不—定就是平足症。但平足症患者的足弓總是低平的,此外尚有足外翻、彈性消失、在久站或行走時有疼痛症狀。造成平足症的原因甚多,尚無一個統一的分類方法,今按發病原因,分類如下。
1.先天性平足症
先天性結構性平足症:此類患者足骨結構上有畸形。有的出生後即有僵硬畸形,有的在10歲左右,生長發育迅速,活動增加,才發生畸形與症狀;有的亦可因生活與醫療條件較佳,得到較好的照顧而不出現症狀。這些畸形中有跗骨橋,垂直距骨及副舟骨等。
先天性姿態性平足症:先天性姿態性平足症、無結構上畸形,有以下數種情況。
(1)尚未下地行走或剛會走路的嬰兒,足底脂肪組織多,再加上足部內、外在肌不發達,外觀上似無縱弓,而實際上有縱弓存在,這叫做假性平足。
(2)患兒父母之一或兩人均有或輕或重的平足症。患兒出生後,即有韌帶鬆弛,肌肉乏力,負重時足弓下沉且有外翻,不負重時足弓恢復正常。這種病兒若平足程度輕,生活及醫療條件好,能及時得到醫療上的指導,穿矯正靴,鍛煉足肌,亦可不發生平足症的症狀。若平足程度重,又缺乏醫療上指導,便會產生平足症。
(3)外翻足;患兒足內側三角韌帶鬆弛,致足自其脛骨—F方正常位向外旋轉,結果下肢力線自第一,二兩跖骨間,向內側轉移,有時甚至移至第一跖骨內側,患兒多並有膝外翻畸形。患兒無疼痛亦無任何不適,僅見內髁明顯突出,跟骨和跟腱的軸線向外翻轉。若足不負重,畸形消失,縱弓無塌陷。小兒行走時,足趾常內轉,使載重線移至足的中央或外緣,在不自覺中自動矯正畸形,待畸形消失後步態仍恢復正常。故應鼓勵患兒以此步態行走。若患兒行走時足趾不內轉,可在鞋底加妥馬氏鞋跟,即在鞋跟內側加高0.42cm、內緣向前伸延1.25cm,站立時體重移向足外緣,使足得以內轉。此鞋跟要持續應用,直至小腿和足恢復正常關系為止。
2.後天性平足症
後天性結構性平足症:患足本為正常,既無結構上畸形,又無功能上異常。後因外傷造成骨與軟組織畸形,或足跗骨有化膿性感染。骨被破壞發生畸形,或患脊髓灰質炎或大腦性癱致足肌癱瘓,或患血管性疾病,足肌慢性缺氧,發生萎縮等。這些皆可能發生足弓下塌,發生疼痛,形成後天性結構性平足症。
後天性姿態性平足症:患兒無結構上畸形,因足部韌帶不夠堅強,維護足弓的內外在肌的力量與所擔負的重量不相適應,致足弓下塌形成平足症。此種情況最易發生在兩個年齡階段;①幼年期:身體生長發育迅速,活動能力增加,足肌力量不能適應身長、體重和活動能力的急劇增加,②中、老年期,體重不斷增加,而肌力不能隨之增加。足弓的穩定,賴堅強的足內外在肌維護之,任何使肌肉萎縮無力,便可導致姿態性平足症的發生。如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身長體重迅速增加,而營養差、睡眠不足,或平日不鍛煉,突然長途跋涉或站立過久;中老年人軀體發胖、孕婦體重驟增,久病纏綿病床多時,一旦下地負重,著鞋不合適,造成足肌萎縮或痙攣等。上述種種原因,均可造成足肌力量不足以維護足弓,承擔身體重量,縱弓被壓下塌,而產生平足症的症狀。
【臨床表現】
由於足部結構上的異常,發生的先天性和後天性結構性平足症,都是特殊的平足症,另有專題討論。以下有關的臨床症狀和治療的討論,均以後天性姿態性平足症為重點。其臨床表現,一般可分為三期。
初期:在站立和行走過久後,感到足部疲乏,酸痛不適,足底發熱,足底中心及足背可出現浮腫。病人除足弓低平,足外翻外,無明顯足部姿態改變。足部活動,有輕度內翻限制。余無異常。舟距關節可有輕度壓痛。上述症狀,一經休息便完全消失。
中期;亦稱痙攣期。初期未治療,將發展到痙攣期,主要表現為腓骨肌痙攣,足呈外翻、外展及背伸位,活動月顯受限,內側距舟部因內縱弓下陷內傾,呈突出畸形。此時疼痛加重,行走和站立均不能持久。即使較長期休息,也常不能恢復。
晚期:也稱強直期。痙攣的腓骨肌未得到治療,時久痙攣的肌肉發展為強直,足骨間大小長短韌帶,均發生強直,使足固定在外翻、外展及背伸位。這種畸形雖經長期休息或麻醉下也不能使之恢復正常。但病人疼痛減輕或無疼痛時,尚可勝任短途行走,而跑、跳或長途跋涉,極為困難。行走步態沉重無彈性,不能吸收震盪力,故膝、髖、及腰等負重關節日久將發生創傷性關節炎而有疼痛。
上述分期,臨床上不能截然劃分,某些患者可自初期直接進入強直期,有的亦可長期停留在初期。長期平足症患者,可以引起足部的繼發性改變,其較常見者有:①拇外翻:因縱弓塌陷,橫弓隨之消失,前足變寬,拇趾的近節趾骨受拇收肌的牽拉,發生外翻。②創傷性關節炎:主要發生於距舟、舟楔、跟骰及跖趾關節,關節間隙由於軟骨萎縮而變窄,關節邊緣產生骨贅、第一跖骨頭內側常有骨贅形成,引起拇囊炎腫。
6、腳踝韌帶撕裂是怎樣的表現
腳踝關節距腓前韌帶損傷斷裂可引起外踝前下方痛,腫脹,需要檢查核磁共振,制動休息一個月。
7、跖筋膜炎,這個怎麼治療?
你好!本病與勞損有密切關系。可單側或雙側發病。治療方法有:休息:近期減少步行量;手法及理療:局部輕手法按摩及熱敷,中葯離子透入均有療效。小針刀療法:在壓痛明顯點進針刀,切斷部分跖筋膜及跖長韌帶;封閉治療;加強踝部肌力及關節活動范圍的鍛煉。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8、什麼叫平跖足?
平跖足是專業術語,就是人們常說的平腳板,指在站立時,足部內側並沒有腳弓而足底貼地。情況嚴重的話,雙腳腳跟會向外斜。從外觀上來看,雙腳拇趾向下低垂、足弓低下,如情況嚴重的話,小腿與腳跟不可連成直線,形成寬扁腳。大多數初生至兩歲左右的小孩,腳跟多向外翻,加上腳內側有較多脂肪,故此沒有明顯的腳弓是正常的現象,在外觀上看來多呈現扁平。到了三歲左右,走路時已有一定的平衡力,兩腳會慢慢靠攏及脂肪漸漸減少,內腳弓開始形成。直至六歲左右,足底韌帶和肌肉發展較為成熟,足底的拱形才會完全形成。
扁平足的形成可由先天及後天因素所致。先天因素包括遺傳、先天性筋骨變形等,後天因素則包括腳跟腱短縮、發炎和骨節炎等。而其他原因亦可能導致扁平足的形成,例如經常站立而引致韌帶長時間承受體重而過度伸展形成扁平足,甚至有些人因為身體過重,引起腳內腱破裂而導致扁平足,但這個情況則較為罕見。
9、最近一年走路右腳心靠後偏左方向皮下肌肉(自我判斷是足底長韌帶)酸痛 按壓疼痛 如何治療?
給你一個簡單、又省錢的治療方法。用蘿卜干(切開),在火上烤熱,然後把患腳對著蘿卜干踩上去,冷了再烤,連續做十幾分鍾,會馬上見效。多做幾次,一直到痊癒。
10、如何鍛煉足弓??
我有個同學和你情況一樣,穿板鞋也不好看,他現在糾正的基本正常了,有點經驗之談:
可以練習跳繩,騎自行車,用腳的外側行走.不要站立太久,別用太熱的水洗腳.
穿有3-4厘米高度鞋跟的中跟鞋,忌穿平底鞋,穿運動鞋的話不要穿鞋底很寬的那種,穿能支撐足弓的那種.在鞋內加足弓墊也行.
你說的翹腳跟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但不要量太大,否則適得其反的,不要急,慢慢做恢復運動,會有很顯著的效果的 祝你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