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頜關節的組成及形態特點是什麼?
顳下頜關節可簡稱下頜關節,是頜面部唯一的左右雙側聯動關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多方向的活動性。在肌肉作用下產生與咀嚼、吞咽、語言、及表情等有關的各種重要活動。下頜關節由下頜骨髁突、顳骨關節面、居於二者之間的關節盤、關節周圍的關節囊和關節韌帶(顳下頜韌帶、蝶下頜韌帶、莖突下頜韌帶)所組成。下頜關節是頜面部具有轉動和滑動運動的左右聯動關節,其解剖和運動都是人體最復雜的關節之一。下頜骨髁狀突略呈橢圓形,由一橫嵴把髁狀突頂分為前後兩個斜面,前斜面覆蓋著較厚的纖維軟骨,是關節的功能區,很多關節病最早破壞此區。兩側髁狀突的長軸略偏向後方,其延長線約成145°~160°角,這個角度可使下頜做側方運動時不致左右脫位。顳骨關節面的凹部為關節窩,容納髁狀突。凸部為關節結節,是主要承受咀嚼壓力區。關節窩比髁狀突大得多,這使髁狀突運動時非常靈活,能在較大的窩內做迴旋運動,這對咀嚼運動有重要意義。關節盤位於髁狀突和關節窩之間,呈卵圓形而兩面凹陷。關節盤由前向後是不均質體,並可以彎曲,這可以巧妙地調節髁狀突從關節窩向前滑動所產生的變化著的關節間隙,在髁狀突運動中起穩定作用。關節盤由緻密的纖維軟骨構成,不僅可抗壓力,還能抗摩擦力,更能承受咀嚼時對關節盤的擠搓。關節囊松而薄,因而顳下頜關節是人體中唯一不受外傷即可脫位,而脫位時關節囊又不撕裂的關節。關節盤的四周與關節囊相連,把關節分為上下二個腔。下腔小而緊,關節盤與髁狀突緊密連接,只允許髁狀突做轉動運動;上腔大而松,允許關節盤和髁狀突向前做滑動運動。關節囊內襯滑膜層,分泌滑液,可減少關節活動時的摩擦,並可營養關節軟骨。每側顳下頜關節的外側都有3條關節韌帶:即顳下頜韌帶、莖突下頜韌帶和蝶下頜韌帶。其主要功能是懸吊下頜,限制下頜運動在正常范圍之內。
2、我是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症吧,怎麼辦。我很痛苦 - -!求救。
我之前就是這病,頜關節痛,怎麼發現的呢?就是打哈欠時發現的,張口就痛,吃東西也痛,唉怪病,我看中醫說是虛火上升停在頜關節那裡了,如果這個虛火向下就是牙齦痛,咽喉痛,再往上就是頭痛,實火與虛火都會引起,所以要分別治,不同情況是不同的,您也肯定生活習慣不好,熬夜、壓力大、吃辣的上火的,反正很多原因。我吃了半個月中醫好的。當然你加上穴位針灸這些更好了。
3、顳下頜關節主要韌帶的附著及其功能
好專業的問題,兄弟在讀研還是讀博啊?這問題恐怕能答出來的人還真不多,嘿嘿。
答案:
1 顳下頜韌帶:
淺層起於顴弓,向下、後呈扇形集中止於髁突頸部的外側和後緣。深層起於關節結節,水平向後止於髁突外側和關節盤外側。
功能:左右一對可防止關節向側方脫位,只允許髁突向前滑動,限制過度向下、後運動。
2 蝶下頜韌帶:
起於蝶骨角棘,止於下頜小舌。
功能:髁突向前滑動時,顳下頜韌帶鬆弛,下頜主要有蝶下頜韌帶懸掛,有保護進入下頜孔的血管和神經的作用。
3 莖突下頜韌帶:
起於莖突,止於下頜角和下頜支後緣,部分韌帶止於翼內肌的筋膜。
功能:防止下頜過度向前移位。
4、關節學的顱骨的連結
顳下頜關節:唯一的關節1)組成:髁突+下頜窩,關節結節2)結構特點:①關節囊松施,周圍有韌帶加強(如外側韌帶)②關節腔有關節盤,將關節腔分為上下兩部.3)運動(聯合運動):張口,閉口,左右側方.若張口過度會造成下頜關節脫位;復位時,先拉下頜骨向前下方,使髁突低於下頜結節,再往後上方送入下頜窩.
第四節上肢骨的連結
胸鎖關節
肩鎖關節
肩關節
肘關節
前臂骨的連結
手關節
一,胸鎖關節,肩鎖關節
1,胸鎖關節:1)組成:胸骨端+鎖切跡+第一肋2)特點:關節囊厚而緊張,有韌帶加強;關節腔有關節盤
3)運動:使鎖骨向各個方向作輕微活動
2,肩鎖關節:肩峰+肩峰端組成,可使鎖骨向各個方向作輕微活動.
二,肩關節
1,組成:肱骨頭+關節盂
2,特點:①肱骨頭大,關節盂小.②關節囊松施,囊內有肱二頭肌長頭腱通過.③關節盂周緣有關節唇,加大關節窩,在關節囊前上下有肌肉,前上方有喙肩韌帶,肩關節脫位多向前下方.
3,運動:全身最靈活的關節,可作屈伸,收展,旋轉,環轉運動.
三,肘關節
1,組成:肱骨的下端+尺骨的上端,包括肱橈關節(肱骨小頭+橈骨頭),肱尺關節(肱骨滑車+滑車切跡),橈尺近側關節(橈骨頭+橈切跡)
2,結構特點:關節囊前後壁松施,兩側有韌帶加強,內側為尺側副韌帶,外側為橈側副韌帶.
3,運動:屈和伸,並且參與前臂的旋轉.伸肘時,肱骨內,外上髁,鷹嘴在一直線上;屈肘呈等腰三角形.
四,前臂骨的連結
1,組成:
橈尺近側關節
前臂骨間膜:DCT
橈尺遠側關節:尺骨頭+尺切跡
2,運動:旋內(旋前)----尺橈骨交叉;旋外(旋後)----尺橈骨並列
五,手關節
1,橈腕關節(腕關節):1)組成:橈骨的下端,尺骨下方的關節盤+舟骨,月骨,三角骨.2)特點:①關節囊前後壁松施,周圍有韌帶加強.②關節腔有關節盤.3)運動:屈(80°),伸(70°),收(35°),展(25°)和環轉.
2,腕骨間關節:運動度極小
3,腕掌關節:除拇指腕掌關節能作屈伸收展和環轉外,其餘運動度極小.對掌運動----拇指指腹與其它指指腹相對的運動,為手功能的重要指標,與抓握,精細的動作產生有關.
4,掌指關節:可作屈伸,收展(以中指為准)環轉運動.
5,指(間)關節:關節囊前後壁松施,兩側有韌帶加強,可作屈和伸的動作.
5、如何通過自身的保養和保健修復顳下頜關節紊亂
顳下頜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參與咀嚼、發音、吞咽和表情等。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的疾病之一。好發於青壯年,以20~35歲患病率最高。一般發生在一側,但有的可逐漸累及兩側。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一般病程較長,並經常反復發作,多屬功能紊亂,也可有關節結構紊亂或器質破壞,所以應引起重視,及早治療。 1.病因 (1)精神因素:臨床上,患顳頜關節紊亂綜合征的病員,常常有情緒焦急、易怒、精神緊張、好激動以及失眠等症狀。 (2)咬合關系:患者多有 關系明顯紊亂的情況,如 干擾、牙尖早接觸,嚴重的鎖 、深覆 ,多數後牙缺失, 面過度磨耗等。 (3)關節負荷過重:經常咬堅硬食物、夜間磨牙、緊張時咬牙習慣,使顳頜關節負荷過重,會導致本病的發生。 (4)偏咀習慣:單側咀嚼習慣會引起兩側關節不均衡運動,並影響兩側頜骨的發育和肌力量的平衡。長期的偏咀習慣易致顳頜關節功能紊亂。 (5)外傷、打哈欠張口過度、突然的寒冷刺激、不良坐姿及牙齒疾病等,也可造成顳頜關節、周圍肌群和韌帶的損傷而致發病。 (6)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等也與本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 2.臨床表現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的發展過程一般有三個階段:功能紊亂階段、結構紊亂階段、關節器質性破壞階段。 3.分類 (1)咀嚼肌群功能紊亂類:主要為各咀嚼肌的功能不協調、功能亢進和痙攣,實際上是關節外疾患。關節的結構和組織正常,以開口度異常和開口型異常以及受累肌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 (2)關節結構紊亂類:是關節紊亂綜合征中患病率最高的一類。為關節盤、髁狀突和關節窩之間的正常結構紊亂,以在開口運動中各種不同時期的彈響為主要特徵,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開口度、開口型異常。 4.自我診斷 (1)好發於青壯年,女性多見。 (2)一般都有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征的病史。 (3)有關節彈響、疼痛的主訴症狀,疼痛與下頜運動、咀嚼有關。 (4)檢查時發現顳頜關節運動異常(開口度過大過小,開口型偏斜歪曲)。 (6)關節內窺鏡檢查:可直接觀察關節腔內的病變,根據觀察到的結果直接作出診斷,還可以在鏡下取材做活檢。 【家庭治療】 1.防治原則 (1)以保守治療為主,採用對症治療和消除或減弱致病因素相結合的綜合治療。 (2)治療關節局部症狀的同時應改進全身狀況和病員的精神狀態。 (3)對患者進行醫療知識教育,使病人了解疾病的性質、發病因素,使患者增強信心,配合醫生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自我治療、自我保護關節。 (4)循序漸進,確定一個合理的治療方案。 2.目前採用的治療方法有: (1)服葯:常用的有消炎痛,片劑,每片25毫克,每次25毫克,1日3次,連續5天為一個療程;安定,片劑,每片2.5毫克,每次2.5~5毫克,1日3次,連續5天為一個療程。 (2)理療:可選用局部紅外線照射、氦氖激光照射,每次20分鍾,1日1次,連續照射1周為1個療程。 (3)磁鐵療法:適合於家庭治療用,患者可以用磁鐵片敷貼在痛點最明顯的部位,使用方便,有較好的鎮痛作用,常用於治療本病中的疼痛和張口受限,對關節彈響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4)還可以採用封閉療法、調 、正畸矯正等方法。如果有明顯手術適應症的,也可採用手術療法。 3.治療要點 (1)翼外肌功能亢進:主要是調整翼外肌功能,可用0.5%或1%普魯卡因5毫升作翼外肌封閉,每日一次,5~7次為一療程。 (2)翼外肌痙攣:主要是解除肌痙攣。①理療:可用15%氯化鈣溶液作兩側關節區及咀嚼區鈣離子導入,每日一次,7~10次為一療程;②封閉療法:用2%普魯卡因2~3毫升行翼外肌封閉,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5次為一療程。如疼痛無明顯改善,則應放棄封閉療法。③中葯局部熱敷、葯罐、推拿等亦均有一定療效。 (3)咀嚼肌群痙攣:治療同翼外肌痙攣,但以溫和的物理治療為宜。同時可服用鎮靜、肌松馳劑,如安定、腸溶阿司匹林。 (4)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彈響初期患者,可戴用復位 板進行治療,如關節盤前移明顯無法進行 板治療的,則可行關節盤復位術。 (5)不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首先可使用手法復位,方法同關節急性前脫位手法復位法,復位成功,可聽到一彈響聲,然後再按可復性關節盤前移位治療。 【注意事項】 (1)飲食原則上不予限制,但應避免咬嚼生冷堅硬的食物。 (2)消除精神緊張的心理狀態,保持精神樂觀、放鬆、心胸開闊的精神狀態。注意勞逸結合,積極參加文體活動。 (3)工作緊張時不要養成咬牙的習慣。 (4)勿大張口,打哈欠時要注意保護下頜關節。 (5)冬季時注意麵部防寒保暖。 (6)拔除阻生牙時,注意保護下頜關節;其它口腔內治療時,應注意不讓病人長時間地大張口。
6、顳下頜關節的組成部分
顳下頜關節由下頜骨髁突、顳骨關節面、居於二者之間的關節盤、關節周圍的關節囊和關節韌帶(顳下頜韌帶、蝶下頜韌帶、莖突下頜韌帶)所組成。
顳下頜關節的神經,來自咬肌神經及耳顳神經的耳前支。其血液供給來自上頜動脈、咽升動脈及耳後動脈等的分支,關節盤除其中央部分外,均有動脈供養。淋巴迴流至耳前淋巴結、腮腺深淋巴結及頸外側深淋巴結。
顳下頜關節是頜面部具有轉動和滑動運動的左右聯動關節,其解剖和運動都是人體最復雜的關節之一。
顳下頜關節的組成 顳下頜關節由下頜骨髁狀突、顳骨關節面、居於二者之間的關節盤、關節周圍的關節囊和關節韌帶組成。
7、我得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症,貌似還有點嚴重!!!
以下上我在網上給你找的資料,方法很多,不用怕,一定會好的,但要去治.
溫針灸結合封閉治療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34例
雙柏散治療早期顳下頜關節創傷性關節炎臨床觀察
針灸並用治療顳頜關節綜合征38例
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症
電針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顳頜關節紊亂綜合征
穴位貼磁與針刺治療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療效對比分析
復合與單用電針、手法整復治療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
我用以下文字來紀念我成為一名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症患者滿一周年。
中醫療法:
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患者經X線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後確診,
先針刺患側下關、頰車、翳風和合谷穴,
起針後,在上述腧穴處隔5—7層棉布,
用葯艾條灸治療.然後用拇指指腹在下頜關節局部點、按、揉,施術3—5分鍾。
保健措施:
1,避免過度大張口及咬過硬食物。
2,改變偏側咀嚼習慣,注意雙側後牙平衡咬合。
3,注意關節區的保暖,冬季避免耳前區冷風直接吹,夏季注意遠離空調風口。
4,有牙齒缺失盡早修復。
5,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心情愉快,不要過分憂郁、煩躁等。
6,如有明顯的張口受限,張閉口時關節區疼痛或關節彈響,應及時至醫院就診。
7,改正平時及緊張時咬牙的不良習慣。
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症即顳下頜關節功能障礙綜合征,是口腔慢性疾病的一部分,也是口腔的常見疾病。常見於青壯年,以單側多見。病程長,症狀易反復發作,不易治癒。筆者對27例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症使用超短波與針刺紅外線配合治療,得到了好的療效。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7例病人均為我科室就診患者,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齡最大46歲,最小17歲;病程最長6個月,最短3天。X線檢查顯示其中有2例下頜骨髁狀突位置異常。
1.2 治療方法
1.2.1 超短波電療法 患者取坐位。用型號為DL-CⅡ,功率130W,頻率50Hz五官超短波電療儀,中號電極置於患側顳下頜關節處,間距0.5~1cm,微溫量,每天1次,每次20min,10天為1個療程。
1.2.2 針刺紅外線法 取患側聽宮、下關、頰車,根據患者的病情再選加穴位。首先穴位消毒,聽宮穴取1寸毫針直刺0.5~0.8寸,進針得氣後留針。下關和頰車穴取1.5寸毫針,前穴斜刺,向髁狀突內側進針0.6寸左右,後穴針尖向上斜刺1寸左右,均用快速捻轉瀉法,使針感呈放射性向周圍布散。常用穴針刺同時用輸出光功率為4~8W的紅外線燈照射,間距10~20cm。患者取側卧位或坐位。每天1次,每次30min,10天為1個療程。
1.3 療效觀察
1.3.1 療效判定標准 痊癒:臨床症狀全部消失,顳下頜關節功能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症狀不明顯,當咀嚼時間稍久、咀嚼物稍硬、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時,顳下頜關節區域會感到輕微酸困、無力,但會很快自行消失;有效:臨床症狀減輕,顳下頜關節功能較前好轉;無效:臨床症狀、體征與治療前無變化。
1.3.2 結果 治療以2個療程結束後評價療效。27例中痊癒13例,顯效9例,有效4例,無效1例。X線復查2例下頜骨髁狀突異常者,其中1例恢復正常。總有效率為96%。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23歲,學生。2005年2月23日來我科就診。主訴:右側下頜關節區酸痛、彈響,張口受限,咀嚼困難2個月。寒假回家在當地醫院進行X線攝片檢查,顯示下頜骨髁狀突位置異常。自述經外科貼葯治療1個月,療效不明顯。由於天氣寒冷,自覺病情有所加重,開學後來我科求治。診斷為右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症。治療取常用穴外,再選加風池、通里、牽正穴。按照上述方法超短波治療後再進行針刺紅外線治療。經2個療程治療後,症狀全部消失,X線復查顯示下頜骨髁狀突位置恢復正常。隨訪10個月未復發。
3 討論
顳下頜關節運動障礙、疼痛,周圍肌肉韌帶受損,下頜關節絞鎖引起咬牙合錯位以及關節功能出現器質性病變時,運動中將髁狀突和關節盤拉過關節結節而相互撞擊摩擦發出的彈響或雜音等,都會引起顳下頜關節功能障礙綜合征。超短波電療法,是利用電容式的電極輸出能量,將患部置於電極之間,在高頻電場的作用下,機體患部的分子和離子在其平行位置振動,並相互摩擦產生熱,這種熱效應不僅能使局部小血管持久擴張,加速血液循環,改善血管通透性,有利於炎症的吸收和消散,還能增加白細胞和抗體對組織供給,網狀內皮系統活性增高,吞噬細胞的數量與吞噬能力增強,利於組織免疫力增強,提高機體的抵抗力;也有利於受損的組織細胞修復。本病在中醫屬痹病范疇,與感受風寒、寒邪阻絡、氣滯血瘀、跌仆閃挫有關,使經脈受阻,不通則痛。配合針刺同時用紅外線燈照射,能更好地起到溫通經脈、祛風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因此超短波針刺紅外線並用能提高治療效果,是治療此病的一種有效方法。
8、顳下頜關節脫位最常用的復位方法
顳下頜關節脫位是下頜骨的髁狀突滑出關節以外,不能自行復位。可以發生在單側,亦可發生在雙側。臨床上常見者為急性關節前脫位和復發性關節前脫位。
急性下頜關節前脫位一般因大開口,如打哈欠、唱歌、咬大塊硬食物或惡心嘔吐時,翼外肌持續性收縮,將髁狀突拉過關節經節,同時升頜肌群發生反射性的攣縮,致使髁狀突破阻擋在關節結節的前方,不能自行復位。另外當被動開口用力過大、過猛時,如使用開口器、氣管鏡、食管鏡、胃鏡以及全麻氣管插管使用的直接喉鏡等均可使關節脫位。急性關節脫位如果未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可並發關節盤損傷,關節囊及關節韌帶組織鬆弛而導致復發性關節脫位。
一、臨床表現
病人呈開口狀態,不能閉口,流涎,進食及說話均困難,表現為極度痛苦。
檢查可見下頜運動受限,前牙呈開合和反牙合
。脫位側耳屏前方凹陷,顴弓下方顯膨隆。X片顯示髁狀突位於關節結節的前方。
二、治療
急性關節脫位要及時復位,復位後要限制下頜的運動。最常用的方法是口內手法復位。復位前可用手按摩雙側嚼肌,使肌肉鬆弛。一般不需要麻醉。
復位時患者坐在牙科椅上或坐在矮凳上,頭依後牆,其下頜牙齒的咬合面要低於醫生肘關節水平。醫生站在患者的前方,雙手拇指纏以紗布,以免咬傷。然後伸入患者口內,放在下頜磨牙咬合面上,其餘四指托住下頜骨下緣。復位時雙拇指用力壓下頜骨向下,同時其餘四指將下頜頦部往上托,使位於關節結節前方的髁狀突移到關節結節水平以下時, 再向後上方推送,將髁狀突送入關節凹內。若為雙側關節脫位,可先復位一側,然後再復位另一側。
當髁狀突復位後,已恢復正常咬合關系,用彈力綳帶或普通綳帶包紮固定下頜2~3周限制下頜運動,以免再脫位。如果復位後未得到固定或固定時間太短,被撕裂的組織未得到完全恢復,可以繼發復發生關節脫位及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
9、顳下頜關節的各種運動主要由哪些肌完成
一、顳下頜關節的運動:
1、開口:張嘴肌、翼外肌、二腹肌、舌骨上下肌、顳肌、下頜舌骨肌和頦舌肌。
2、閉口:閉口肌:顳肌、咬肌、翼內肌。
二、顳下頜關節
1、由下頜頭與顳骨下頜窩和關節結節組成,左右合成一聯合關節,主理張口閉口和咀嚼運動。
2、關節囊鬆弛,側方為內、外側韌帶所加強。
3、囊內的關節盤呈卵圓形,由纖維軟骨組成,區分為前、中、後三部分。
4、上面呈鞍狀,前凹後凸,與關節結節和下頜窩的凸凹輪廓相對應;下面凹正對下頜頭,周緣與關節囊相接,前緣與穿過關節囊的翼外肌腱相連。
5、關節盤將關節腔分成上、下兩半。關節外更有蝶下頜韌帶(蝶棘至下頜小舌)和莖突下頜韌帶(莖突至下頜角)予以加固。
(9)顳下頜關節的側副韌帶擴展資料:
影像學結構:
1、顳下頜關節側位:
(1)顳下頜關節位於外耳門前方,並與枕骨基底部和岩錐重疊,因此有人容易看出,有的人顯影不清。一般沿下頜支後緣向上可追尋出下頜小頭的圓形輪廓。
(2)另外由岩錐尖向前,可見條狀的顴弓影,在其下緣與下頜小頭相對應的部分明顯上凹構成下頜窩,窩前有向下的突起為關節結節。
(3)有時下頜窩表現為斷面影,它是下頜窩頂部的軸位影,斷面影的上下緣為緻密的皮質,中層為松質。下頜小頭與下頜關節窩之間組成顳下頜關節,顯有透明之關節間隙,間隙的厚度約2mm。
2、顳下頜關節閉口位:
(1)這種投照位置基本屬側位,但球管前移25°~30°角。
(2)由於X線斜射,岩錐影像下移,因而顳下頜關節顯影清晰,下頜窩和關節結節常呈斷面影。
(3)下頜小頭與關節窩對應構成關節,關節間隙表面光滑,間隙寬度在各方面基本一致,而且左右兩側也應相同。
3、顳下頜關節開口位:
(1)正常顳下頜關節開口位片上,下頜小頭已前移至關節結節下方,下頜體下轉,下頜角稍後移。
(2)對比觀察閉口位影像可以看出正常顳下頜關節在開口時下頜小頭前移至關節結節下方,閉口時下頜小頭退回下頜窩內。這種運動情況在X線電視錄像上更能清楚看到。
10、顳下頜關節紊亂?
顳頜關節紊亂要看你得了這個毛病的時間長短,時間段的話短期能恢復好,如果時間長了顳頜關節局部韌帶拉傷鬆弛,就需要一段時間恢復了,首先要把顳頜關節復位,平時飲食不能吃太硬的食物,盡量不要大笑,大張嘴,顳頜關節局部可以做做理療或者熱敷幫助恢復,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