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組成小網膜的韌帶

組成小網膜的韌帶

發布時間:2020-03-15 18:25:53

1、人一共有多少個器官

運動系統

一.中軸骨
(一).椎骨
包括: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尾椎4塊
(二).肋骨(從第一到第十二,共12對)
(三).胸骨
(四).胸廓
二.顱骨
(一)腦顱骨
包括:額骨、篩骨、蝶骨、枕骨(各1塊)
頂骨、顳骨(各1對)
(二).面顱骨
包括:上頜骨、顴骨、鼻骨、淚骨、齶骨、下鼻甲(各1對)
下頜骨、舌骨、犁骨(各1塊)
三.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共64塊,每側各32塊)
1.肩胛骨
2.鎖骨
3.肱骨
4.前臂骨
①.橈骨
②.尺骨
5.手骨
①.腕骨(共8塊)
包括: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
②.掌骨(共5塊)
③.指骨(共14塊,除拇指2塊其餘各指均為3塊)
(二).下肢骨
1.髖骨(由髂骨、恥骨、坐骨融合而成)。
2.股骨
3.髕骨
4.小腿骨
①.脛骨
②.腓骨
5.足骨
①.跗骨(共7塊)
包括: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各1塊)
楔骨3塊
②.跖骨(共5塊)
③.趾骨(共14塊,除拇趾2塊其餘各趾均為3塊)

肌肉
一.頭部肌
(一).顱面肌
1.顱頂肌
2.眼周圍肌(眼輪匝肌)
3.口周圍肌(眼輪匝肌)
(二).咀嚼肌
包括:咬肌、顳肌、翼內肌、翼外肌
二.頸前外側肌
(一).頸淺層肌和頸外側肌
包括:頸闊肌、胸鎖乳突肌
(二).舌骨上肌群
包括:二腹肌、莖突舌骨肌、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
(三).舌骨下肌群
包括: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甲狀舌骨肌、肩胛舌骨肌
(四).椎外側肌
1.前斜角肌
2.中斜角肌
3.後斜角肌
三.軀干肌
(一).背部深層肌
1.夾肌
包括:頭夾肌、頸夾肌
2.豎脊肌
(二).枕下肌
(三).胸部肌
1.肋間肌
①.肋間外肌
②.肋間內肌
③.肋間最內肌
2.膈肌
(四).腹部肌
1.腹前外側群
①.腹外斜肌
②.腹內斜肌
③.腹橫肌
④.腹直肌
2.後群
包括:腰大肌、腰方肌
(五).盆部肌
包括:肛提肌、尾骨肌、梨狀肌、閉孔內肌
四.上肢肌
(一).連接上肢與脊柱的肌
1.斜方肌
2.背闊肌
3.菱形肌
4.肩胛提肌
(二).連接上肢與胸壁的肌
1.胸大肌
2.胸小肌
3.前鋸肌
(三).肩胛部肌
1.三角肌
2.岡上肌
3.岡下肌
4.小圓肌
5.大圓肌
6.肩胛下肌
(四).上肢肌
1.前群
①.喙肱肌
②.肱二頭肌
③.肱肌
2.後群(為肱三頭肌)
(五).前臂肌
1.前群第一層
①.肱橈肌
②.旋前圓肌
③.橈側腕屈肌
④.掌長肌
⑤.尺側腕屈肌
2.前群第二層(為指淺屈肌)
3.前群第三層
包括:拇長屈肌、指深屈肌
4.前群第四層(為旋前方肌)
5.後群淺層
①.橈側腕長伸肌
②.橈側腕短伸肌
③.指伸肌
④.小指伸肌
⑤.尺側腕伸肌
6.後群深層
①.旋後肌
②.拇長展肌
③.拇短伸肌
④.拇長伸肌
⑤.示指伸肌
(六).手肌
1.外側群(為大魚肌)
2.內側群(為小魚肌)
3.中間群(包括:骨間肌7塊、蚓狀肌4塊)
五.下肢肌
(一).髂區肌
1.髂腰肌
2.腰小肌
(二).臀肌和大腿肌
1.臀肌
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
2.大腿肌
①.前群
包括:闊筋膜張肌、縫匠肌、股四頭肌
②.內側群
包括:股薄肌、恥骨肌、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③.後群
包括: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
(三).小腿肌
1.前群
包括:脛骨前肌、拇長伸肌、趾長伸肌
2.外側群
包括:腓骨長肌、腓骨短肌
3.後群
①.後群淺層
包括: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
②.後群深層
包括:趾長屈肌、脛骨後肌、拇長屈肌
(四).足肌
1.足背肌
2.足底肌
3.足固有肌

消化系統
一.口腔
(一).口腔黏膜
(二).口唇與頰
(三).牙齦
(四).齶
(五).牙
(六).舌
二.唾液腺
(一).腮腺
(二).下頜下腺
(三).舌下腺
三.咽
(一).鼻咽
(二).口咽
(三).喉咽
四.消化管
(一)食管
(二).胃
(三).小腸
1.十二指腸
2.空腸
3.回腸
4.盲腸
5.闌尾
6.結腸
7.直腸
8.肛管
五.消化腺
(一).胰
(二).肝
(三)肝外膽道
1.肝總管
2.膽囊
3.膽總管
六.腹膜
(一)腹膜腔
(二).腹膜隱窩
1.肝腎隱窩
2.陷凹
(三).網膜
1.小網膜
2.大網膜
3.網膜囊
七.系膜
(一).腸系膜
(二).闌尾系膜
(三).橫結腸系膜
(四).乙狀結腸系膜
八.韌帶
(一).肝的韌帶
1.鐮狀韌帶
2.冠狀韌帶
3.三角韌帶
4.肝圓韌帶
(二).脾的韌帶
1.胃脾韌帶
2.脾腎韌帶

呼吸系統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1.鼻前庭
2.固有鼻腔
(三).鼻旁竇
1.上頜竇
2.額竇
3.蝶竇
4.篩竇
二.喉
(一).喉的軟骨
1.甲狀軟骨
2.環狀軟骨
3.勺狀軟骨
4.會厭軟骨
(二).喉的連接
1.環勺關節
2.環甲關節
3.彈性圓錐
4.甲狀舌骨膜
(三).喉肌
(四)喉腔
(五).喉黏膜
三.氣管和主支氣管
(一).氣管
(二).主支氣管
1.右主支氣管
2.左主支氣管
四.肺(左右各一)
五.胸膜
(一).胸膜的分部
1.臟胸膜
2.壁胸膜
(二)壁胸膜的分部
1.胸膜頂
2.肋胸膜
3.膈胸膜

泌尿系統
一.腎(左右各一)
(一).結構
1.腎小盞
2.腎大盞
3.腎盂
(二).腎的被膜
1.纖維囊
2.脂肪囊
3.腎筋膜
二.輸尿管(左右各一)
三.膀胱
四.尿道

脈管系統
一.心血管系統
(一).血管的種類
1.動脈
包括: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微動脈
2.毛細血管
3.靜脈
包括:大靜脈、中靜脈、小靜脈、微靜脈
(二).心
1.心壁
包括:心內膜、心肌膜、心外膜
2.心骨骼
包括:纖維三角2個(即:左、右纖維三角)
瓣環4個(即:肺動脈瓣環、主動脈瓣環、二尖瓣環、三尖瓣環)
3.心間隔
包括:房間隔、室間隔
4.心的內腔
①.右心房
包括:固有心房、腔靜脈竇
②.右心室
包括: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
③.左心房
包括:左心耳、左心房竇
④.左心室
包括: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
5.心的傳導系
①.竇房結
②.房室結
包括:前結間束、中結間束、後結間束
③.房室束
包括:左束支、右束支、浦肯野纖維網

2、3.小網膜( ) A.位於肝門與胃小彎之間B.右側邊界是肝胃韌帶的游離緣 C.橫結腸系膜與

A

3、什麼是小網膜包括那兩部分各自包含哪些重要結構?

小網膜由肝門至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部之間的雙層腹膜構成。可分為兩部:①左側部分稱為肝胃韌帶 ②右側部分稱為肝十二指腸韌帶。在肝十二指腸韌帶的兩層間含有門靜脈、肝固有動脈和膽總管。膽總管在右側,肝固有動脈在左側,門靜脈則位於前二者之間的後方
(可能不太全,我也是找了好久)

4、肝十二指腸韌帶內有那些結構?試述小網膜的區分

肝固有動脈、門靜脈主幹、膽總管、淋巴結、淋巴管及肝神經叢

5、局解腹腔相關

1、腹部的境界上界:為胸廓下口,即劍突、肋弓、第11肋前端、第12肋下緣和第12胸椎圍成;下界:為恥骨聯合上緣、恥骨嵴、恥骨結節、腹股溝韌帶、髂嵴至第5腰椎下緣的連線。
2、腹膜:是一層薄而光滑的漿膜,呈半透明狀,有壁腹膜和臟腹膜之分。
3、腹膜形成的結構:網膜,系膜,韌帶,皺襞,隱窩,陷凹
4、腹膜腔:是指臟腹膜和壁腹膜之間的潛在性腔隙,僅有小量滑液。
5、腹腔:是指膈以下、盆膈以上、腹前壁和腹後壁之間的腔,內有許多腹腔臟器及腹膜腔等。
6、腹膜與腹盆腔臟器的關系
腹膜內位器官:脾、胃、空腸、回腸、盲腸、橫結腸和乙狀結腸。
腹膜間位器官:肝、膽囊、升結腸、降結腸、子宮和膀胱。
腹膜外位器官:胰、輸尿管、腎及腎上腺、十二指腸降部和水平部。
7、大網膜:胃與橫結腸之間的雙層腹膜結構,胃結腸韌帶(胃網膜左、右血管)。
8、小網膜:由肝門向下移行於胃小彎和十二指腸上部的雙層腹膜結構,可分為二部分:肝胃韌帶,肝十二指腸韌帶 。
9、十二指腸懸韌帶(Treitz韌帶):由十二指腸懸肌和十二指腸空腸襞共同構成,是確定空腸起始的重要標志。
10、簡述膈下間隙的分部。
答:結腸上區,又稱膈下間隙,被肝分為肝上間隙和肝下間隙。
(1)肝上間隙:被縱行的鐮狀韌帶分為左肝上間隙和右肝上間隙,其中左肝上間隙又可被左三角韌帶分為左肝上前間隙和左肝上後間隙。肝上面後部沒有腹膜被覆的部分稱裸區,它與膈相接之部稱為膈下腹膜外間隙。
(2)肝下間隙:以肝圓韌帶為界分為左肝下間隙和右肝下間隙(肝腎隱窩),左肝下間隙又以小網膜和胃為界分為左肝下前間隙和左肝下後間隙(即網膜囊)。
11、肝腎隱窩(名解):為右肝下間隙的底部,因其位於肝右葉下方與右腎上端之間故得名,是平卧位腹膜腔最低點。
12、肝腎隱窩是平卧位腹膜腔的最低部位;腹膜炎病人宜採取半卧位,使炎症滲出液向下流入盆腔最低部位,如男性的直腸膀胱陷凹或女性的直腸子宮陷凹,以減少腹膜對其吸收,並可通過直腸或女性陰道穿刺技術來確診和治療。
13、試述網膜囊的名解、位置和境界。
答:是小網膜和胃後壁與腹後壁的腹膜之間的一個扁窄間隙,網膜囊位於小網膜和胃的後方
境界:①前壁:小網膜、胃後壁和胃結腸韌帶;②後壁:橫結腸系膜及覆蓋於胰、膈、腹主動脈、左腎及左腎上腺前方的腹膜;③上壁:膈下方的壁腹膜、肝尾狀葉;④下壁:大網膜前、後兩層的愈著部;⑤左界:脾、胃脾韌帶、脾腎韌帶;⑥右界:網膜孔。
14、網膜孔境界:可通過1-2橫指,孔的前界是肝十二指腸韌帶(肝固有A.、膽總管、肝門靜脈),後界是下腔靜脈表面的壁腹膜,上界是肝尾狀葉,下界是十二指腸上部。網膜孔是網膜囊與腹膜腔的唯一通路
15、 結腸下區以升結腸、降結腸和小腸系膜為界,分為右結腸旁溝、左結腸旁溝、右結腸系膜竇、左結腸系膜竇四個間隙。
△16、簡述胃的位置、毗鄰、動脈、靜脈和淋巴結,胃大部分切除時在胃大彎和胃小彎處切除的標志。
答:①位置:大部分位於左季肋區,小部分位於腹上區,賁門位於T11左側,幽門位於L1右側。
②毗鄰:胃前壁的前方右側有肝、左側有膈,下部接觸腹前壁,胃後壁隔胃網膜與胃床(膈、脾、胰、左腎、左腎上腺、橫結腸及其系膜等)相鄰。 ③動脈:胃的動脈來自腹腔干及其分支。胃小彎有胃左動脈(腹腔干分支)、胃右動脈(肝固有動脈或肝總動脈的分支)。胃大彎有胃網膜左動脈(脾動脈分支)、胃網膜右動脈(胃十二指腸動脈分支)。還有胃短動脈,可能有胃後動脈(都是脾動脈分支)。 ④靜脈:與同名靜脈伴行,最後均注入肝門靜脈。 ⑤淋巴結:均注入腹腔淋巴結。 ⑥胃大部分切除時在胃大彎和胃小彎處切除的標志:胃小彎——胃左動脈第1~2支分支之間,胃大彎——胃網膜左動脈第1~2支分支。
17、手術時區分胃與十二指腸上部的標志是幽門前靜脈,辨認空腸起始的標志是十二指腸懸韌帶,辨認幽門竇與幽門管的標志為胃大彎側的中間溝。
18、肝外膽道構成:由肝左管、肝右管、肝總管、膽囊和膽總管等組成。膽總管分為十二指腸上段、十二指腸後段、胰腸腺和十二指腸壁段四段,膽總管手術多在十二指腸上段進行。
19、膽囊三角(名解):又稱Calot三角,由膽囊管、肝總管和肝下面圍成,手術中常在此尋找膽囊動脈。
20、膽囊底的體表投影為右鎖骨中線或右腹直肌外側緣與右肋弓的交點,膽囊動脈一般發自肝右動脈,手術時在膽囊三角容易找到該動脈;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為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界處,闌尾動脈一般發自回結腸動脈,沿闌尾系膜可以找到此動脈。
21、McBurney點(名解):即麥氏點,位於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界處,是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闌尾炎時此處常有明顯的壓痛。
△ 22、闌尾的位置和形態,體表投影,血管、神經和淋巴結,臨床意義。
答:①位置和形態:為一蚓狀盲突,直徑約0.5cm,一般位於右髂窩內,附於盲腸後內側壁近下端處。三條結腸帶匯合於闌尾根部,手術時可作為尋找標志。闌尾系膜為三角形,連於小腸系膜下部,內有血管、神經和淋巴管。 ②體表投影: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為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界處。 ③血管、神經和淋巴結:闌尾動脈一般發自回結腸動脈,闌尾靜脈與之伴行,經回結腸靜脈、腸系膜上靜脈匯入肝門靜脈;神經來自腸系膜上叢的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淋巴結均引流至腸系膜上淋巴結,經腸干入乳糜池。 ④臨床意義: A、化膿性闌尾炎時,細菌栓子可隨肝門靜脈入肝,導致化膿性門靜脈炎和肝膿腫;B、小孩闌尾炎易穿孔導致彌漫性腹膜炎,因為小孩闌尾壁薄,大網膜較短,診斷遲緩。 C、闌尾的位置可有回腸前位、盆位、盲腸後位、回腸後位、盲腸下位、腹膜外位、高位闌尾等。
23、小腸系膜根的位置是從左上到右下,其長度遠遠短於小腸,因而小腸系膜呈扇形。
24、系膜三角(名解):空、回腸被腹膜包繞形成系膜時,在系膜緣處留有小部分腸壁裸露,此裸露腸壁與系膜形成以三角形間隙稱系膜三角。在小腸吻合術是,應注意縫閉此三角,以促進癒合,防止發生腸瘺。
結腸的動脈:腸系膜上A:回結腸A,右結腸A,中結腸A。腸系膜下A:左結腸A,乙狀結腸A
25、試述肝門靜脈的組成、合成部位、屬支和特點及其上下腔靜脈的吻合部位。
答:①組成:腸系膜上靜脈、腸系膜下靜脈和脾靜脈; ②合成部位:胰頸後方; ③屬支與收集范圍:脾靜脈、腸系膜上靜脈、腸系膜下靜脈、胃左靜脈、胃右靜脈、膽囊靜脈和附臍靜脈,主要收集腹腔內除肝以外未成對臟器的靜脈血; ④特點:肝門靜脈是肝的功能性血;門靜脈及其屬支內缺少功能性靜脈瓣,肝門靜脈內壓力過高時血液易發生逆流,當門靜脈阻塞時,可導致門脈高壓症,並可引起嘔血、便血、臍周靜脈曲張、腹水和脾腫大等症狀; ⑤與上、下腔靜脈的吻合部位:食管靜脈叢、直腸靜脈叢、臍周靜脈叢和Retzius靜脈。
26、腹膜後隙位於腹後壁的腹膜和腹內筋膜之間,向上與後縱隔相通,向下通盆腔腹膜後間隙。腹膜後隙的層次:第一層主要為胰和十二指腸;第二層包括十字形血管架和腎、腎上腺及輸尿管,血管為縱行的腹主動脈和下腔靜脈,橫行的腎動、靜脈,斜行的睾丸(卵巢)動脈;第三層包括胸導管、乳糜池和腰乾等
△ 27、胰的位置與毗鄰、分部、血管與淋巴迴流、佔位病變時出現症狀。
答:①位置與毗鄰:位於腹後壁,前面隔網膜囊與胃相鄰,後方有下腔靜脈、膽總管、肝門靜脈和腹主動脈,右端胰頭被十二指腸環抱,左端胰尾接脾門。 ②分部:胰分為頭、頸、體、尾4部,胰管開口於十二指腸大乳頭,副胰管開口於十二指腸小乳頭。 ③血管與淋巴迴流:胰頭——胰十二指腸上動脈,胰頸——胰十二指腸下動脈,胰體、胰尾——脾動脈。靜脈主要迴流到肝門靜脈系。胰的淋巴迴流到胰上、下淋巴結和脾淋巴結,再注入腹腔淋巴結。 ④佔位病變時出現症狀:胰頭部腫瘤可壓迫十二指腸引起梗阻;壓迫下腔靜脈引起下肢水腫;壓迫肝門靜脈引起腹水;壓迫膽總管引起膽汁排出,引起阻塞性黃疸。
28、腎的位置和體表投影,手術入路位置及層次。
答:①位置和體表投影:位於腹後壁,在脊柱腰段兩側。右腎上端平T12,下端平L3,第12肋斜過其後面上部。左腎上端平T11,下端平L2,第12肋斜過其後面中部。腎門的體表投影為第12肋與豎脊肌外側緣的夾角處,即腎區。 ②手術入路位置及層次:經腰上三角,層次為皮膚、淺筋膜、肌層(包括背闊肌、腹外斜肌、下後鋸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橫筋膜、腹膜後脂肪及肋下神經、髂腹下神經、腹股溝神經(可能遇到)、腎筋膜、腎脂肪囊、腎纖維囊。
29、腎區(名解):在腰背部,腎門的體表投影點位於豎脊肌外側緣和第12肋的夾角處,稱腎區。腎炎或腎盂腎炎時,此處可有叩擊痛。
30、腎蒂內結構,由上到下依次為腎動脈、腎靜脈、腎盂,由前向後則為腎靜脈、腎動脈、腎盂。
31、胰頭和胰頸的血液由來自胃十二指腸動脈的胰十二指腸上動脈和來自腸系膜上動脈的胰十二指腸下動脈。腎上腺有三對動脈,包括腎上腺上動脈、腎上腺中動脈、腎上腺下動脈,分別發自膈下動脈、腹主動脈、腎動脈。
32、下腔靜脈的屬支主要有肝靜脈、腎靜脈、腰靜脈和膈下靜脈等。左、右腎靜脈均注入下腔靜脈,但左腎靜脈還收納左睾丸(卵巢)靜脈、左腎上腺靜脈。

與組成小網膜的韌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