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韌帶 > 骨間韌帶長包

骨間韌帶長包

發布時間:2020-03-12 12:03:24

1、掌骨間韌帶腫了怎麼檫

沒斷沒裂的話,試試捋捋復位

2、斜索是由什麼組成,它是骨頭,還是韌帶

組織水平
骨組織形式分為兩種:密緻骨(或稱皮質骨)和松質骨(或稱小梁骨)。在成熟骨骼中,密緻骨結構按照哈佛式系統排列,形成外層(皮質),包繞著內層含有骨髓的疏鬆小梁狀松質骨。密緻骨構成骨質的80%,包含99%的人體總鈣和90%的磷酸鹽;松質骨內含有產生血細胞的造血細胞、和血管。小梁骨儲存造血細胞和許多血細胞,其轉換速率約為皮質骨的8倍。
附肢骨主要由皮質骨構成。皮質骨在長骨的骨幹比干骺端和骨骺處增厚。干骺端的血液供應豐富,含有血流緩慢的大血竇。另一方面,脊柱的椎體主要由松質骨構成,終板與後突主要由密緻骨構成。
細胞水平:
骨骼中有三種類型的細胞:(1)產生有機成分的成骨細胞(2)產生無機成分的骨細胞(3)作用於骨吸收的破骨細胞。破骨細胞來源於造血系統,成骨細胞來源於間葉組織,骨細胞由成骨細胞礦化而來。
分子水平:
在分子水平,骨基質主要包括有機成分(約佔35%)和無機成分(約佔65%)。有機基質由和糖蛋白構成;無機成分主要有羥基磷灰石、陽離子(鈣、鎂、鈉、鉀和鍶)和陰離子( 化物、磷和氯化物)。無機基質中鈣提供骨骼硬度和壓力,有機基質中的膠原纖維提供支撐和張力。

3、前一段時間去醫院看病,腿傷,診斷說是什麼骨間韌帶變窄,治不好,也不能養好。大夫給我幾張圖片讓我照著

應該是半月板磨損嚴重,關節間隙變窄,可以加強股四頭肌的鍛煉

4、聽小骨的聽骨韌帶

有錘前韌帶,錘外側韌帶,錘上韌帶,砧骨上韌帶,砧骨後韌帶和鐙骨後韌等,將聽骨固定於鼓室內,鼓室內有兩條小肌肉,為鼓膜張肌及鐙骨肌。
中耳內有三塊聽小骨都是依其形狀來命名的: 錘骨(Malleus) 砧骨(Incus) 鐙骨(Stapes) (1)排列方式:錘骨相連在砧骨上,砧骨相連在鐙骨上。即鐙骨與砧骨相連而砧骨的另一段與錘骨相連。錘骨將力傳遞到耳蝸的卵圓窗。這三塊聽小骨構成一個序列力學系統,通過杠桿原理來放大聲音的作用力。其主要目的是實現空氣和耳蝸內液體之間的阻抗匹配。
(2)功能:空氣中的音波傳至外耳道末端時,引起鼓膜上壓力改變,鼓膜因而前後震動,復制聲源,而附著於鼓膜上的錘骨亦隨之震動,震動再經砧骨傳至鐙骨,鐙骨另一端與卵圓窗相連,振動時可引起內耳液體的運動,進而刺激內耳的聽覺受器。
(3)回饋機制:三塊聽小骨之間的排列猶如杠桿系統,具有放大聲波或降低聲波的功能。當聲音過大或過小時可經由聽骨肌的控制。調整三個聽小骨間的相對位置。以調節進入內耳的能量多寡。

5、就說怎麼拉韌帶,還有背脊骨堅持一段時間可以長高的方法???急需!!!

哈哈,好辦。如果你真心想將自己的身體鍛煉的更好一點,並且鍛煉出一個高大、強壯、干練、勻稱、瀟灑、風度翩翩的身材與體質來,根據我的個人成功經驗,建議你修改自己的鍛煉方式方法,採取如下整體的強身鍛煉方式來進行鍛煉為好:
首先是要養成一個早晨提前40到60分鍾起床的習慣;
二是早晨起來後,外出先跑跑步,將身體跑到微熱就行,作為每天早晨鍛煉活動前必須的准備事項;
三是做做廣播體操,或者學習簡單的武術套路或練武的一些基本動作,注意:初學練武時,先不要求神似,而必須追求形似。才能保證自己的舉手投足符合練武人的出手不離方寸;
四是每天早晨鍛煉時,進行一下深呼吸後,憑借一口氣盡力對天長嘯(能鍛煉和提高自己的肺活量、底氣與嗓音宏亮)。每天多進行原地起跳、原地起跳摸高、助跑起跳、助跑起跳摸高的鍛煉(可以有效的促進自己身體長高、各部位肌肉的強健與線條美,同時可以提高彈跳力、爆發力、耐力、奔跑速度與起跑速度),多進行單杠、雙杠鍛煉(以能達到並超過高中體育鍛煉標准以上為好);
五是每天睡覺前准備一杯開水,清晨起床後的第一件事是給涼開水加點熱開水後,空腹把它喝了(一是稀釋體內因睡眠後的血液粘稠問題;二是有利於鍛煉身體時不出現供血、供氧不足的不良狀態;三是有清掃體內垃圾的作用,提高身體的消化功能,有利於多長肉,特別是多長腱子肉;四是可以消除清晨起床就鍛煉時,可以出現的各種身體不適狀態),清晨起床空腹就飲水適應後,每天每次必須喝400ml以上;
六是每天早晨一定要吃飽飯,中午也必須吃好、吃飽。雞、鴨、魚、肉可以隨便吃。但是,晚飯:一是最好少吃點麵食(饅頭、麵包、面條、餅干、點心等);二是最好少吃點雞、鴨、魚、肉;三是吃好就行,不要吃的太飽。因為,晚飯的這三條都是長肉的最有利條件,自己必須控制把握好,以免形成攝入量過多而造成盡長脂肪肉(肥肉),不長腱子肉(瘦肉)的主要原因;
七是晚飯兩小時後,可以外出走走,做做俯卧撐、吊吊單杠、雙杠或者在家、宿舍做做雙手倒立、俯卧撐、仰卧起坐的鍛煉,鍛煉到身體發熱即可,等到身體適應後再增加運動量。注意:不能進行舉重與超強度鍛煉(包括推拉杠零、負重鍛煉、深蹲),會影響身體長高並造成腿部肥胖的問題。切記!切記!
八是到新華書店、網上購買或下載一些鍛煉身體、練武的身體防護與保護書籍及鍛煉身體的技術要領、注意事項、擒拿格鬥武術套路來好好學習學習後,再進行具體的鍛煉與實施為好。
以上各條,貴在持之以恆。
只要你能長期堅持下來,養成生活的如此習慣。特別是能夠嚴格按照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進行鍛煉,我敢肯定:二三個月你就會見到效果。
如果你能長期堅持下來,用不了三五年,你一定會將自己鍛煉成為:高大、干練、英俊瀟灑、有氣質、風度翩翩、玉樹臨風、舉手投足都透出大將風度來,使美女帥哥們喜歡追捧地圍繞在你身旁的局面,不是更好嗎?
祝您成功!

6、附著於頸椎棘突至枕骨結節之間的韌帶是?

在頸部,從頸椎棘突尖向後擴展成三角形板狀的彈性膜層,稱為項韌帶。項韌帶常被認為與棘上韌帶和頸椎棘突間韌帶同源,向上附著於枕外隆凸及枕外嵴,向下達第7頸椎棘突並續於棘上韌帶,是頸部肌肉附著的雙層緻密彈性纖維隔。

7、骨的連接形式有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種

1、直接連接

2、間接連接

8、左側距骨骨髓水腫,左側晦長屈肌腫脹,左側跟距骨間韌帶損傷,左側踝關節少量積液。問一下高人些該怎麼治

估計是踝關節外傷,建議帶個護踝,過了急性期熱敷,加點活血化瘀的葯物。

9、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的治療措施

(1)症狀嚴重,骨化明顯,椎管矢狀徑小12mm以下;
(2)症狀和體征進行性加重,保守治療無效者;
(3)影像上骨化灶十分明顯,此時頸椎管已極度狹窄,輕微外傷即可引起脊髓損傷,有人主張積極手術。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的手術可選擇前路和後路兩種途徑實施,目的是解除骨化的後縱韌帶對脊髓的壓迫,擴大椎管。 (1)頸3以下節段性後縱韌帶骨化,骨化灶厚度小於5mm,椎管狹窄率小於45%,前路手術較安全;
(2)對於3個或3個以下節段的後縱韌帶骨化灶,前路減壓加植骨融合為首選。
從理論上講,後縱韌帶骨化均應施行頸前路手術,直接切除韌帶骨化灶解除脊髓壓迫,但由於技術上的原因,對於某些較為特殊的後縱韌帶骨化,外科醫師不得不選擇頸後路手術。頸前路手術又包括後縱韌帶骨化灶的切除法和飄浮法兩種。採用飄浮法時,先切除減壓范圍內椎間盤,再用咬骨鉗將椎體部分咬除,並用微型鑽頭磨削切除椎體後緣骨質,使黃白色的後縱韌帶骨化塊逐漸顯著出手術野,並將骨化灶四周完全游離軟化呈浮動狀態,減壓後硬脊膜下腦脊液的搏動膨脹,骨化灶可以逐漸向前移動,從而達到減壓目的。減壓區域須植入髂骨塊。 近年來,筆者施行了頸前路切除後縱韌帶骨化灶手術,通過隨訪總結後認為:
1、嚴格掌握前路手術指征,是手術成功的關鍵之一。
2、徹底切除骨化灶,擴大減壓范圍,顯露出骨化灶上下兩端及左右兩側的正常硬脊膜。
3、徹底止血,保持手術野清晰,便於手術順利進行。
4、術中操作準、輕、穩,防止脊髓傷害。
5、當椎管有效矢狀徑小於6mm時(椎管原始矢狀徑減去骨化灶厚度),更要注意無創操作,如果椎管矢狀徑小於3mm時,在術中發生癱瘓的可能性極大。
6、採用顯微外科技術操作,切除相應的椎間盤和骨化灶,可提高手術療效。
7、減壓區域植入修整成形的髂骨或腓骨,但不要超過4個椎節,以免術後晚期發生頸椎曲度畸形。
8、頸椎傷口必須放置半管引流條24小時。
9、術中採用上下界面螺絲釘固定,或術後採用頸頦石膏固定3個月,直至植骨塊融合。 (1)、4個或4個以上節段的連續型或混合型後縱韌帶骨化症;
(2)、後縱韌帶骨化灶累及頸1~2者;
(3)、後縱韌帶骨化灶波及頸胸段至頸,以下椎節者;
(4)、後縱韌帶骨化灶伴發急性頸脊髓損傷,須作廣泛多節段椎板切除除減壓者。
包括椎板切除減壓和椎管成形術兩類。椎板切除術中又有半側椎板切除術和全椎板切除術之分,前者切除一側椎板,關節突內側緣、棘突基底部及黃韌帶,後者切除棘突及雙側椎板,切除的范圍除受骨化灶壓迫的脊髓節段之後,還須包括上下各一正常椎節的椎板。半椎板切除術操作簡單,對脊柱穩定性影響較小,但椎管擴大范圍有限,通常選擇臨床症狀、體征較重的一側進行頸椎半堆板切除,但有時骨化灶在椎體後緣的一側較為嚴重,甚至與椎管側壁相連,造成一側椎管極為狹窄,此時若選擇該側進行半堆板切除,會增加脊髓損傷的機會,為此,可選擇骨化壁的對側進行減壓,避免上述情況發生。全椎板切除術先將減壓節段的棘突切除,再用咬骨鉗咬薄椎板或採用微型鑽頭將椎板削磨到能隱約見到硬膜的菲薄程度,用剪刀將菲薄的椎板剪除,使減壓范圍內的硬膜與脊髓同時膨隆。全椎板切除減壓較為徹底,手術也不復雜,但對脊柱穩定性破壞較大,並可因環形疤痕形成脊髓壓迫,在對頸椎後縱韌帶骨化行全椎板切除術後患者的長期隨訪報道中發現約1/3的患者骨化灶有不同程度的發展。頸椎屈度畸形率達到43%。 後縱韌帶位於推管內,緊貼椎體的後面自第二頸椎延伸骶骨。韌帶上寬下窄,在胸椎比頸、腰椎為厚。在椎間盤平面以及椎體的上下緣,韌帶同骨緊密接觸,在椎體的中間部分,韌帶同骨之間有椎體基底靜脈叢所分隔。後縱韌帶比前縱韌帶緻密、牢固,通常分為深、淺兩層,淺層連續分布3個或4個椎節,深層僅處於相鄰兩椎體之間。後縱韌帶骨化症是一個老年性疾病,好發於50~60歲,在60歲以上患者中,發病率可高達20%,在一般成人門診中,約佔1%~3%。
後縱韌帶骨化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一般的常規化驗檢查,如血常規、血清蛋白、血覺等均在正常范圍以內。但在這些患者中,12.6%患有糖尿病,而有隱性糖尿病的比例更高,可見葡萄糖代謝與韌帶骨化傾向之間有一個比較密切的關系。同時,這也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在東亞地區以稻穀為主食的民族中,韌帶骨化症的發病率特別高。
由於韌帶骨化症患者常同時伴有甲狀旁腺功能減低或家族性低磷酸鹽性佝僂病,提示鈣磷代謝異常可以導致韌帶骨化。雖然血液化學測定常為正常,但鈣攝入量試驗顯示:後縱韌帶骨化症患者的腸腔鈣吸收有降低的趨勢。
創傷因素與該病發病有著密切關系,由於後縱韌帶和椎體後緣靜脈叢之間關系緊密,當外傷或椎間盤後突時,靜脈易遭創傷作用發生出血,並進入後縱韌帶引起鈣化、骨化。
此外,後縱韌帶骨化的患者還有全身性增生的傾向,除合並脊柱骨質增生、強直性脊柱炎之外,還常伴有前縱韌帶、黃韌帶骨化。故有人認為,後縱韌帶骨化可能是全身性骨質增生和韌帶骨化的局部表現。 後縱韌帶骨化在沿著縱軸方向生長的同時,在水平方向也同時擴大,形成椎管內的佔位性病變,使椎管容積變小、椎管狹窄,造成脊髓、神經根受壓,脊髓被擠壓呈月牙形狀,並被推向椎管後要由板層骨構成,由椎體後緣至板層骨之間依次為纖維組織、纖維軟骨、鈣化軟骨。骨化灶與硬脊膜粘連,隨著壓迫程度的增加,硬脊膜變薄甚至消失,有時硬脊膜也發生骨化。
由於骨化塊不斷增大,脊髓受壓發生嚴重變形,神經組織充血水腫,脊髓前角細胞數量減少,形態縮小。脊髓臼質有廣泛的脫髓鞘變。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患者的臨床表現與鄰椎管狹窄症、頸椎病臨床表現十分相似,既可有脊髓壓迫症狀,也可有神經根受壓症狀。患者感覺頸部疼痛或不適,逐漸出現四肢的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和膀胱、直腸功能障礙,並進行性加重。查體發生肢體及軀干感覺障礙,深反射亢進,多伴有上肢及下肢病理反向。絕大多數患者起病時無明顯誘因,緩慢發病,但有近1/5的患者,因程度不同的外傷、行走時跌倒或乘車時頭頸突然後仰等突發起病,或使原有症狀加劇甚至造成四肢癱。
脊髓症狀產生的原因包括:
(1)、後縱韌帶骨化灶逐漸生長變厚,在脊髓前方直接產生壓迫(脊髓丘腦前束及皮質脊髓前束);
(2)、脊髓在受壓並逐漸後移過程中,還受到兩側齒狀韌帶的持續牽拉。這種齒狀韌帶的牽拉可以在脊髓產生應力區,應力區集中在齒狀韌帶附著的鄰近部位(皮質脊髓側束);
(3)、當患者頸部突然後伸時,肥厚的黃韌帶向前方膨出壓迫脊髓,使脊髓在前方的後縱韌帶骨化灶及後方前突的黃韌帶夾擊下造成脊髓中央管損傷綜合征,產生四肢癱,且上肢症狀遠較下肢為嚴重;
(4)、骨化物突入椎管恰好對脊髓前動脈造成壓迫時,可引起中央溝動脈的血供障礙,使脊髓中央部損害,也表現為脊髓中央管損傷綜合征。 頸椎退行性改變 頸椎退行性改變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加重,其病理改變累及椎間盤、椎體、椎板、小關節、韌帶等各個部位,如椎間盤脫水變性、突出、椎間隙狹窄、椎體後緣骨贅增生、小關節增生、椎板增厚、韌帶肥厚等。頸椎退行性改變與後縱韌帶骨化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一方面,盡管後縱韌帶骨化的病因尚未明確,但退行性改變是引起後縱韌帶骨化的因素之一已為大家所公認。另一方面,當頸椎某一節段發生後縱韌帶骨化而使活動受到限制時,該部位的上、下椎間隙和小關節承受的負荷活動將增加,可逐漸出現並加速退行性改變。
彌漫性特發性骨肥厚症(dish) 此病又稱forestier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疾患,大多數患者臨床症狀並不明顯。其主要病理變化為脊柱連續數個椎體前、外側鈣化和骨化,伴有或不伴有神經壓迫症,外周骨與肌腱和韌帶附著處通常也發生鈣化和骨增生。dish多見於下胸段和腰段,典型x線片表現為脊柱前外側連貫性、寬大的骨化帶,受累區域椎間隙正常。臨床上發現相當多的opll伴發dish,或者說dish伴發opll,有作者認為opll是dish的一種特殊類型表現,但經過流行病學調查後發現,dish與opll兩者間存在著差異,不應視為同一種疾病。 x線表現及骨化類型: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的x線片主要特徵為椎體後緣異常的高密度條狀陰影,根據骨化灶的形態和范圍,日本學者津山將其分為四型(圖1):
(1)連續型,骨化呈條索狀連續跨越數個椎體,佔27.3%;
(2)節段型,骨化塊呈雲片狀存在於每個椎體後緣,數個骨化灶可分別單獨存在而無聯系。該型最為多見,佔36%;(3)混合型,既有連續的骨化塊又有節段的骨化塊,佔29.2%;
(4)孤立型,騎跨於相鄰2個椎體後緣上方及下方,即發生於椎間盤平面,佔7.5%。在頸椎後縱韌帶骨化中,以c2椎節最為多見,其次為c4和c6椎節。一般2~5個椎節為最常見的發病數,平均約3個椎節。
為准確判斷狹窄程度,可採用普通x線攝片和斷層片來測量椎管的狹窄率。狹窄率是側位片中骨化塊最大前後徑與同一平面椎管矢狀徑之比。臨床症狀和體征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脊髓受壓的程度,及椎管的有效空間。而椎管狹窄率又較為客觀地反映了椎管的矢狀徑和骨化灶厚度的關系,間接地顯示了脊髓受壓情況。臨床上觀察到狹窄率大於40%者,症狀、體征大多較為嚴重,患者表現為四肢肌力明顯減退,行走困難,甚至癱瘓,多有明顯的椎體束症狀。狹窄率小於30%者,臨床表現相對較輕,大多數日常生活能自理,部分患者尚能工作。由於下肢肌力減退,此類患者極易跌倒受傷,形成頸椎脊髓損傷,使病情驟然加重。狹窄率在30%~40%之間,臨床表現基本上介於兩者之間。但椎管狹窄率與脊髓壓迫也並非絕對平行。
脊髓造影術可觀察到後縱韌帶骨化灶對硬膜囊的壓迫情況,影像上常表現為與骨化水平相一致的不全性或完全性梗阻。要確定受壓梗阻范圍,須作上行性和下行性兩次造影。腦脊液蛋白含量升高,quekenstedt試驗表現為部分或完全性梗阻。
ct掃描是診斷後縱韌帶骨化症的重要方法,可以在橫斷面上觀察和測量骨化物的形態分布及其與脊髓的關系。在ct掃描圖像上,可見椎體後緣有高密度骨化塊突向椎管,椎管狹窄,容量變小,脊髓和神經根受壓移位變形。可用椎管橫斷面狹窄率來表示椎管狹窄程度,如果對橫斷面圖像進行矢狀面重建的骨化物在椎管縱向、橫向的發展情況。從而對後縱韌帶骨化的范圍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在ct掃描圖像上,根據骨化灶的形態分為四型,即平板型,蕈傘型的游離緣寬,而基底部較窄,呈平板狀。蕈傘型的游離緣寬,而基底部較窄,呈蕈狀。山丘型骨化灶基底部寬,游離緣起伏不平,似山丘狀,此型最為常見。花束型的游離緣凹凸不平,呈分葉狀,此型較為少見。從ct掃描上觀察,絕大多數患者的骨化灶位置居中,偏於一側甚至同椎骨側壁融合的較為少見。
mri可根據脊柱韌帶的形態和信號變化判斷韌帶的正常或異常情況,在mri的t1加權、t2加權圖像上,骨化的後縱韌帶常呈低信號強度凸入椎管,並可見硬膜囊外脂肪減少及硬膜囊受壓。在相應橫斷面上,可見椎體後緣呈低信號的後縱韌帶骨化影從椎管前方壓迫脊髓及神經根。tobias認為,由於韌帶骨化組織同其他骨組織一樣含有骨髓及脂肪,因而在t1加權圖像上也可表現為高信號強度變化。筆者在一組後縱韌帶骨化病例中,觀察到了類似表現,並發現連續型後縱韌帶骨化較節段型更易診斷,而弧立型後縱韌帶骨化位於椎間盤平面,很難與椎間盤突出骨化進行鑒別。盡管mri診斷後縱韌帶骨化不及ct掃描和x線斷層片,但其能在直接勾劃出骨化灶范圍程度的同時,反映出脊髓受壓後的信號變化,對判斷手術預後具有一定意義,並能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脊髓壓迫症。

10、右膝蓋彎里下方靠左邊韌帶旁長一個骨頭樣硬東西是怎麼回事

由於不能面見患者給予檢查,建議先到正規的醫院診斷,再根據臨床醫生的指導進行治療,嚴禁自行用葯,以免延誤病情。

與骨間韌帶長包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