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前脫位復位手法

髖關節前脫位復位手法

發布時間:2020-04-20 03:27:59

1、髖關節脫位復位術後如何進行有效的功能鍛煉

六個月時發現左側髖關節脫位,戴支具固定8個月,現已摘除半年。但目前還需扶著才能站立。右腿膝關節站立時有時會蜷曲,左腿站立時外撇。支具固定8個月,髖關節已復位化驗、檢查結果(請使用右側的工具上傳):請上傳您的檢查片子,以便醫生了解病情,給出診療建議。

2、做什麼動作可調整骶髂錯位

一仰卧單膝壓腹法
(一)體位:仰卧,健側下肢平伸,患側下肢屈髖屈膝。雙手置於腹部(以保護季肋部不被壓傷)。
(二)手法:醫者一手扶住膝蓋,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氣後屏氣,醫者趁勢將膝部壓向對側季肋部方向,連續彈壓3次。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聲響,術畢。
(三)適應征:骶髖關節半脫位之前脫位。
二俯卧足跟壓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體位:患者俯卧,患側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醫者一手抵住患側骶髂關節,一手握持踝部,將足跟壓向臀部。在操作過程中,可握住踝部將髖關節同時內旋、下壓或外旋、下壓,此時常可聞及骶髂關節復位聲或手下有滑動感。
(三)適應症:骶髂關節半脫位之後脫位。
三仰卧屈髖壓膝法(分膝法)
(一)體位;仰卧,兩膝分開,雙足跟並齊,使鼻—臍一足跟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雙手置於腹部,全身放鬆。
(二) 手法:令患者雙目微閉,「意守丹田」,然後深吸氣後再緩慢呼出,至呼氣將盡
時,醫者雙手將分開的雙膝用有彈性的巧力下壓,此時常可聞及腰骶部復位之彈響聲,術畢。
(三)適應症:此手法適用范圍很廣,主要包括:
1、骶髂關節半脫位,無論是前脫位還是後脫位,亦無論是單側或雙側,均可復位。
2、腰骶關節錯位。
3、髖關節半脫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長。
(四)說明:
1、此法對腰—骶—盆—髖各部位關節錯縫,偏移不正,骨盆扭轉,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長」 (非下肢本身器質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長)等病變均有確實可靠的復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簡練,只需1人操作。
2、人體猶如一座結構復雜的高層大廈,站立時「大廈」的基座便是骨盆。由於承受體重及運動負荷的需要,腰—髂—髖-—節結構復雜,肌肉韌帶堅強,形成一個穩固的整體聯動系統。尤其是骶髂關節處於這個系統的樞鈕部位,其關節面吻合牢固,周圍肌肉、韌帶、關節囊堅韌,因此關節活動度很小(微動關節),一般情況下,若非較大外力是不能輕易造成移動、錯位的;另一方面,一旦發生錯位(半脫位多見),則引發一系列病理改變。向上則可影響脊柱,向下影響下肢,引起常見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還可引發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內臟病變,如婦女分娩常因骨盆擴張,發生骶髂關節半脫位或恥骨聯合分離症,除腰骶、恥骨部疼痛外,常可誘發月經不調、痛經、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種疾病。因此骶髂關節半脫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內臟病變的病理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其進行正確的矯正復位,對治療上述疾病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此點在臨床實踐中往往未被人們引起足夠的認識和重視。有時即使意識到了這點,也多缺乏確實有效的復位手段。本人總結倡用的這一方法實用、簡便、高效,屢試屢驗,茲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薦」。
3、這一復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學及經典力學杠桿原理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其原理簡述如下:
(1)基準線:首先使患者躺正體位,使鼻尖一臍部一雙足跟三點處於—直線上。
(2)支點:患者上半身的體重為上部固定點,並攏的雙足跟為下端的固定點(支點)。
(3)力點:雙膝。
(4)杠桿:(連桿力臂)雙膝→股骨→髖關節→骶髂關節→腰骶關節→腰脊柱,構成一個雙側對稱的力學傳導鏈(杠桿傳動鏈)。
(5)作用機制:當醫者將患者雙膝同時下壓時,作用力將沿上述杠桿系統均勻地向兩側向心性地逐段逐節傳導,使沿途各個偏歪、錯位之關節(包括易動關節及微動關節)依次獲得復位矯正。這一過程猶如火車開動前常需先向後作瞬間「倒退撞擊」一樣,使聯接各個車箱之間的、原來處於松動狀態的「天佑鉤」 (詹天佑發明),立即相互緊密咬合復位。此法是經典杠桿力學與現代骨科生物力學相結合,傳統正骨手法與現代整脊手法相結合的產物。其方法簡便,用力輕巧,具有「四兩撥千斤」之妙。
4、部分患者因肌肉韌帶痙攣或攣縮等原因,某些關節緊張度較大,活動度較小,在施行這一手法時,常可因髖部、大腿兩側或腹股溝部的肌肉韌帶受到牽拉而感到一過性疼痛。此時醫者應立即將患者雙腿迅速屈髖屈膝懸抱於腹部片刻,疼痛即可緩解。必要時術畢再以放鬆手法適當按摩髖部、兩大腿外側及腹股溝部肌肉,緩解其痙攣。
5、此法應在患者閉目,注意力集中於腹部雙手及深呼氣時,瞬間完成,如此,患者雖有可能有一過性疼痛,但卻很安全。反之如果患者精神緊張,注意力集中於醫者雙手上,則全身及肌肉處於緊張防衛收縮狀態,此時用力壓膝強行復位,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故不可取。

6、此法對老年人,骨質疏鬆者宜慎重使用(確有必要時,可施以輕緩手法,多次進行,而不必強求一次一步到位),或改用他法。施術時尤其忌用暴力。
7、凡感染、結核、腫瘤、骨折股骨頭壞死、嚴重高血壓、心臟病等患者,禁忌用此法復位。
8、必要時可先在腰骶部、臀部或腹股溝部相應病變處先行針刀松解,然後再施以復位手法,效果會更好,痛苦也會明顯減輕。

3、髖關節脫位的問題。

您好:
從你提供的資料上看,一個嬰兒4個月時查出來有脫位現象,略談我的幾點粗淺觀點:
1、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後脫位為多見,出生時即已存在;
2、病變累及髖臼、肌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的肌肉,導致關節鬆弛,半脫位或脫位;
3、有時可合並其它畸形,如先天性斜頸、腦積水、腦脊膜膨出,其它關節先天性脫位或攣縮等;
4、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應早期診斷,嬰兒期治療效果最佳,年齡越大效果越差,一般認為2~3歲後治療,即使非常成功35歲以後,都將發生髖關節痛,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是獲得痊癒的重要措施;
5、典型性先天性髖脫位,若能早期正確治療,在正常功能刺激下,發展成正常髖關節可能性很大,3歲內治療者有很高治癒率;
6、隨著年齡的增長,股骨頭和髖臼的骨性成份增加,可塑性減少,病理變化加重,雖經正確治療,功能難達到正常;
7、建議你到301醫院骨科就醫,醫生會根據病情進行相應處理及治療。
以上僅供參考,祝你的女兒早日康復!

4、髖關節脫位經過保守治療未痊癒

你小兒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主要是髖臼及股骨頭發育不良,正確治療在三歲以前都能治癒!最好是手法閉合復位。多功能外展支架保守治療,使股骨頭和髖臼都受到應力刺激 達到同心圓復位康復。 而石膏固定因不透氣皮膚卡壓關節強直,達不到動靜結合使股骨頭和髖臼都受到應力刺激,使髖臼及股骨頭發育,不能達到康復。一定也不要早期手術,出現創傷關節炎,頭壞死伴終生,你一定抓緊治療。看我主頁文章了解治療情況再談。
臨沂市中醫院-骨科-吳錫進副主任醫師

5、髖關節輕微脫位怎麼辦?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就我國的情況看北方多於南方,一般的發病率北方為0.3%左右,女孩多於男孩,左側多於右側。這種疾病治療越早越好,2個月以內的嬰兒治療最簡單而且效果好,基本上可完全恢復正常。3個月至1歲以內的小兒通過整復及固定也可達到理想的效果。1-3歲的小兒因脫位時間長,髖關節周圍軟組織有不同程度的攣縮,因此在復位之前要通過牽引,然後再復位也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3歲以上至8歲的小兒,他們脫位的時間更長,軟組織攣縮得更加嚴重,而且髖臼發育也差,手法復位極為困難,因此大多數都需要做手術,通過手術來使髖關節復位,這個年齡段的小兒的治療效果就不如前面,但也有不少能恢復正常。8歲以上的小兒,治療起來就比較困難,而且效果也會更差一些,有的就不太容易復位了,可能就會形成終生殘疾。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第一,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越早治療恢復的越好;第二,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如果治療不及時就會造成殘疾。那麼怎樣才能早發現呢?我們建議小兒出生後即做了個簡單的「蛙氏試驗」檢查,即將小兒屈膝屈髖,並向外展開髖關節,如果展開順利為正常,否則就需要進一步檢查。另外還可觀察孩子的臀紋及股紋是否對稱,如果不對稱可到醫院由骨科醫生進一步檢查。還有在給小兒把屎尿時注意一下,孩子的髖關節處有沒有彈響或異常活動,如有就要到醫院來讓骨科醫生再檢查一下。

6、髖關節脫位如何診治?

按股骨頭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前、後和中心脫位,以後脫位最為常見,佔全部脫位的85%~ 90%。

(1)髖關節前脫位的分類、臨床表現及治療。

①分類閉孔下、髂骨下與恥骨下脫位。

②臨床表現與診斷。有強大暴力所致外傷史;患肢呈外展、外旋和屈曲畸形;腹股溝處腫脹,可以摸到股骨頭;X 線片可以了解脫位方向。

③治療復位以Allis 法最常用。固定和功能鍛煉方法同髖關節後脫位。

(2)髖關節後脫位的分類、臨床表現及治療。

①髖關節後脫位的分類按有無合並骨折可以分為5 型。

單純性髖關節後脫位,無骨折,或只有小片骨片;髖關節後緣有單塊大骨折片;髖臼後緣有粉碎性骨折,骨折塊可大可小;髖臼緣及壁亦有骨折;合並有股骨頭骨折。

②臨床表現與診斷。明顯外傷史;明顯的疼痛,髖關節不能活動;肢縮短,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以在臀部摸到突出的股骨頭,大粗隆上移明顯;部分病例有坐骨神經損傷表現;X 線檢查,了解脫位情況及有無骨折。

③治療。

第1 型的治療:復位宜早,最初24 ~ 48 小時是復位的黃金時期,最好盡可能在24 小時內復位完畢。常用的復位方法Allis 法,即提拉法。復位後,用綳帶將雙踝暫時捆在一起,於髖關節伸直位下將患者搬運到床上,患肢作皮膚牽引或穿丁字鞋2 ~ 3 周。不必石膏固定。需卧床休息4 周。卧床期間作股四頭肌收縮動作。2 ~ 3周後開始活動關節。4 周後扶雙拐下地活動。3 個月後可完全負重。

第2 ~ 5 型的治療:考慮到合並關節內骨折,日後產生創傷性關節炎的機會明顯增多,因此主張早期切開復位與內固定。

(3)髖關節中心脫位的分類、臨床表現及治療。

①分類。髖關節中心脫位可分為下列各型。單純性髖臼內側壁骨折(恥骨部分),股骨頭脫出於骨盆腔內可輕可重;後壁有骨折(坐骨部分),股骨頭向後方脫出可有可無;髖臼頂部有骨折(髂骨部分);爆破型骨折,髖臼全部受累。

②臨床表現與診斷。強大暴力外傷病史;後腹膜間隙內出血甚多,可以出現出血性休克;傷處腫脹、疼痛、活動障礙;大腿上段外側方往往有大血腫;肢體短縮情況取決於股骨頭內陷的程度;合並有腹腔內臟損傷的並不少見;X 線檢查可以了解傷情,CT 檢查可以對髖臼骨折有三維概念的了解。

③治療。髖關節中心脫位可以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及合並腹部內臟損傷,必須及時處理。

第1 型的治療:輕度股骨頭內陷,髖臼骨折不重的可不必復位,需卧床休息10 ~ 12 周,作短期皮膚牽引以緩解症狀。內移明顯者,需用骨牽引復位,一般牽引4 ~ 6 周。3 個月後方能負重。

髖臼骨折復位不良者,股骨頭不能復位者,同側有股骨骨折者都需切開復位,用螺絲釘或特殊鋼板作內固定。

第2 ~ 4 型的治療:這類損傷髖臼損毀明顯,治療比較困難。

一般主張切開復位和合適的內固定。第4 型病例,髖臼損毀嚴重往往發生創傷性骨關節炎,必要時可施行關節融合或全髖置換術。

7、髖關節脫位如何治療

【概述】
髖關節結構穩固,必須有強大的外力才能引起脫位。是一種嚴重損傷。在脫位的同時軟組織損傷亦較嚴重。且常合並其它部位或多發損傷。因此患者多為活動很強的青壯年。一般分為前、後及中心脫位3種類型。脫位後股骨頭位於Nelaton線(髂骨前上棘與坐骨結節連線)之前者為前脫位。脫位於該線之後者為後脫位。股骨頭被擠向中線,沖破髖臼而進入骨盆者為中心脫位。三種類型中以後脫位最為常見。這種損傷應按急診處理,復位越早效果越好。
【診斷】
有明顯外傷史,患處疼痛明顯,活動受限。患肢縮短,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可在臀部摸到脫出的股骨頭,大粗隆上移明顯。X線檢查可確診。
【治療措施】
1.新鮮脫位的治療
(1)後脫位的復位方法
①問號法(Bigelow's法)
在腰麻下,病員仰卧,助手固定骨盆,髖、膝屈曲至90度,術者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另一前臂放在腘窩處向上牽引,開始先使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使股骨頭離開髂骨),然後一面持續牽引,一面將關節外旋、外展、伸直、使股骨頭滑入髖臼而復位(助手可協助將股骨頭推入髖臼)。因為復位時股部的連續動作呈「?」形,似一問號,故稱「問號法」復位,左側後脫復位時,股部的連續動作如一個正「問號」,反之,右側後脫位為一反「問號」。
②提拉法(Allis法)
患者仰卧,助手的動作和術者的位置同上法,復位時術者先將患側髖和膝關節屈至90°,使髂股韌帶和膝屈肌鬆弛,然後一手握住小腿向下壓,另一前臂套住膝後部向上牽拉,使股骨頭向前移位接近關節囊後壁破口,同時向內外旋轉股骨幹,使股骨頭滑入髖臼,助手可同時將股骨頭向髖臼推擠復位。復位時常可聽到或感到一明顯響聲。此法比較安全。
③復位後的處理
固定:復位後可用單側髖人字石膏固定4~5周(或平卧用砂袋固定患肢使呈輕度外展內旋位),以後可架拐早期活動,但患側不能負重,待6~8周後,進行X線檢查,顯示無股骨頭壞死時再負重走路。
④手術復位的適應症
手法不能復位,應考慮及時手術復位。髖臼上緣大塊骨折,須手術復位並作內固定。
(2)前脫位治療原則同前,僅手法方向相反,復位後處理亦同。
(3)中心脫位宜用骨牽引復位,牽引4~6周。如晚期發生嚴重的創傷性關節炎,可考慮人工關節置換術或關節融合術。
2.髖關節陳舊性脫位,因髖臼內充滿纖維瘢痕,周圍軟組織攣縮,手法復位不易成功。可根據脫位時間、局部病變和傷員情況,決定處理方法。脫位未超過三個月者,或試行手法復位。先行骨牽引1~2周,將股骨頭拉下至髖臼緣,再在麻醉下試行輕緩手法活動髖關節,以松解粘連,獲得充分松動後再按新鮮脫位的手法進行整復。但切忌粗暴,以免發生骨折。手法復位不成功或脫位已超過三個月者應手術復位。對關節面破壞嚴重者,可根據患者職業決定做髖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
【病因學】
脫位分為前、後脫位和中心脫位三種類型,以後脫位最常見。後脫位是由於髖關節在屈曲、內收,受到來自股骨長軸方向的暴力,可使韌帶撕裂,股骨頭向後突破關節囊而造成後脫位。若髖關節在屈曲和輕度內收位,同樣外力可使髖臼頂部後緣骨折,股骨頭向後脫位。如髖關節在中位或輕度外展位,暴力可引起髖臼骨折,股骨頭沿骨折處向盆腔方向移位,叫作中心脫位,很少見。如髖關節處於外展位,股骨大粗隆與髖臼上緣相頂撞,以此為支點繼續外展,暴力沿股骨頭長軸沖擊,可發生前脫位。股骨頭可停留在閉孔或恥骨嵴處。如在下蹲位,兩腿外展,窯洞倒塌時,也可發生前脫位。
【臨床表現】
1. 後脫位
(1)髖關節在屈曲內收位受傷史。
(2)髖關節疼痛,活動障礙等。
(3)脫位的特有體征 髖關節彈性固定於屈曲、內收、內旋位,足尖觸及健側足背,患肢外觀變短。腹溝部關節空虛,髂骨後可摸到隆起的股骨頭。大轉子上移,高出髂坐線(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之連線,即Nelaton's line)。
(4)有時並發坐骨神經損傷,髖臼後上緣骨折。晚期可並發股骨頭壞死。
(5)X線檢查可確定脫位類型及骨折情況,並與股骨頸骨折鑒別。
2.前脫位時,髖關節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患肢很少短縮,大粗隆亦突出,但不如後脫位時明顯,可位於髂坐線之下,在閉孔前可摸到股骨頭。
3.中心脫位畸形不明顯,脫位嚴重者可出現患肢縮短,下肢內旋內收,大轉子隱而不現,髖關節活動障礙。臨床上往往需經X線檢查後,方能確定診斷。常合並髖臼骨折,可有坐骨神經及盆腔內臟器損傷,晚期可並發創傷性關節炎。
【並發症】
坐骨神經損傷
髖關節脫位的葯物治療
初期
【治法】 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方葯】
1.主方肢傷一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當歸12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紅花6克,黃柏10克,防風10克,木通10克,甘草6克,生地黃12克,乳香5克。水煎服,每日l劑。
2.外用方消瘀膏(廣州中醫學院《中醫傷科學》)
處方:大黃1份,黃柏6份,梔子2份,木瓜4份,蒲公英4份,姜黃4份。共為細末,用水、蜜糖各半,調敷患處。
中期
【治法】 和營續損,舒筋活絡。
【方葯】
1.主方生血補髓湯(錢秀昌《傷科補要》)
處方:生地黃12克,白芍9克,川芎6克,黃芪9克,杜仲9克,五加皮9克,牛膝9克,紅花5克,當歸9克,續斷9克。水煎服,每日l劑。
2.外用方紫荊皮散(王肯堂《證治准繩》)
處方:紫荊皮、膽南星、半夏、黃柏、草烏、川烏頭、當歸、川芎、烏葯、補骨脂、白芷、劉寄奴、牛膝、桑白皮各等份。共研細末,飴糖調敷患處。
後期
【治法】 補益氣血,強壯筋骨。
【方葯】
1.主方舒筋湯(廣州中醫學院《中醫傷科學》)加味
處方:當歸12克,陳皮9克,羌活9克,骨碎補9克,伸筋草15克,五加皮9克,桑寄生15克,木瓜9克,黃芪2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外用方海桐皮湯(吳謙等《醫宗金鑒》)
處方:海桐皮6克,透骨草6克,乳香6克,沒葯6克,當歸5克,川椒10克,川芎3克,紅花3克,威靈仙3克,甘草3克,防風3克,白芷2克。共為細末,裝入小布袋內,煎水熏洗患處。
髖關節脫位的練功活動 在牽引期間應進行股四頭肌及踝關節功能鍛煉。解除牽引後,可扶雙拐患肢不負重下地行走,3個月後逐步負重鍛煉,以減少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和創傷性關節炎。
預防常識:
髖關節脫位,應及時診治。因為有少數脫位會合並髖臼骨折,必須有X線攝片確診。早期復位容易,效果也較好。陳舊者,多數要手術復位,效果相對不好。此外,治療不當會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嚴重地影響關節功能。
本病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注意生產生活安全避免受傷是預防本病的關鍵另上需注意髖關節脫位應及時診治因為有少數脫位會合並髖臼骨折必須有X線攝片確診早期重定容易效果也較好陳舊者多數要手術重定效果相對不好此外治療不當會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嚴重地影響關節功能

8、髖關節錯位可採取哪些手術修復?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幼兒時期手術過一次未成功,失去了一次最寶貴的機會。
現在都16歲了,患側股骨頭長期磨損,肯定發育不良,甚至會出現壞死,真臼基本被軟組織填平,無法再容納股骨頭。成都醫院的治療方法只是延長左下肢長度,但對髖關節功能無任何治療效果,根據你的年齡,各種手術對你來所都有些太晚了,建議你進行全髖關節置換吧,只要手術成功,效果會很好,但是你一生中還要經歷幾次翻修。

與髖關節前脫位復位手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