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治療髖關節疼痛?
什麼是髖關節結核?
髖關節結核約占骨關節結核的20~30%,多發生於兒童。
什麼原因引起髖關節結核?
初起病灶以骨型為多見,滑膜型較少。骨型病灶多起於髖臼或股骨頭,逐漸擴大,穿入關節,形成全關節結核。滑膜型病灶,也可擴散破壞關節軟骨、股骨頭、頸和髖臼,成為全關節結核。
髖關節結核有什麼症狀:
(1)疼痛:早期症狀為髖部和膝部疼痛,兒童患者主訴常為膝部疼痛,要防止誤診為膝關節病變。檢查時病變的髖關節有活動受限和疼痛,疼痛隨病變的發展而加重,活動時加重。
(2)肌痙攣:由於疼痛引起的肌肉痙攣,有防止肢體活動的保護作用。兒童常有夜啼,長期痙攣和廢用的結果使肌肉萎縮,股四頭肌萎縮尤為明顯。
(3)畸形:由於肌痙攣的結果,髖關節有屈曲、內收攣縮畸形,托馬氏征陽性,並可引起髖關節半脫位或全脫位,肢體相對地變短。在兒童如有骨骺破壞影響生長長度,肢體短縮更明顯。由於疼痛,骨質破壞,畸形和肢體變短,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跛行,甚至不能走路。
(4)壓痛:髖關節前部和外側有明顯壓痛。雖感膝關節疼痛,但膝關節檢查無異常。
(5)竇道形成:晚期常有竇道形成,大多在大粗隆或股內側,關節有合並感染。
髖關節結核需要做哪些檢查?
1.X線檢查:局部早期有股骨頭及髖臼骨質疏鬆,以後因軟骨破壞關節間隙變窄,骨質可有不規則破壞,有死骨或空洞,甚至股骨頭、頸完全破壞,但少有新骨形成,可有病理脫位。
2.血沉。
如何治療
(1)對髖關節結核的治療,首先要著重全身治療,改善全身情況,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2)在結核病灶活動期和手術前、後,應用抗結核葯物。
(3)牽引:可糾正肌肉痙攣引起的關節畸形,用持續皮膚牽引,早期糾正部分或全部屈曲攣縮,用牽引法保持關節面分離,以防粘連。
髖關節結核的治療方法主要有:
(一)全身治療,改善全身狀況,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二)在結核病灶活動期和手術前、後,應用抗結核葯物。
(三)進行牽引,這樣可糾正肌肉痙攣引起的關節畸形,持續皮膚牽引,早期糾正部分或全部屈曲攣縮,保持關節面分離,以防粘連。
(四)手術治療
1.在全關節結核由於關節病變廣泛,非手術療法很難治癒,且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關節強硬和畸形,在全身情況改善後,應爭取早期手術治療,不僅可清除病灶,縮短病程,且可糾正畸形,融合固定關節於功能位,有利於早期恢復健康和負重行走,術後用髖人字石膏固定約3個月。
2.在滑膜型或早期全關節結核,尤其在兒童患者,如關節面大部完好,在切除滑膜病灶或骨病灶時,注意術中勿使關節脫臼,以免影響股骨頭循環,不作融合術,術後繼續牽引及抗結核葯物治療,在不承重情況下早期活動,可保全關節部分或大部活動功能。
3.在單純型骨結核,應手術清除結核病灶,以免病灶穿入關節形成關節結核。
以上手術,術畢均在關節內放鏈黴素1克,如有竇道,同時放青黴素40萬單位。
希望樓主早日康復! 阿修羅 2007-11-29 10:50 檢舉
2、跑步到底傷不傷膝蓋?美國權威醫學期刊最新結論來了!
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跑步百利唯傷膝蓋」的說法。經常跑步是否容易導致關節炎,也一直有爭議。
不過,國際上久負盛名的醫學權威期刊美國《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志》(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JOSPT)在剛出爐的2017年6月這一期上,給這個爭議的話題畫上了一個句號。
《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志》指出,競技跑步者的關節炎發生率為13.3%,久坐不動人群的關節炎發生率為10.2%,而健身跑步者的關節炎發生率僅為3.5%。過量和高強度的跑步可能會引發關節問題,但對於普通健身跑步的人來說,跑步是有利於關節健康的。
▲圖片來源:《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志》
健身跑步對膝蓋健康有好處
《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志》得出的這個結論,來自這一期的一篇薈萃研究——《系統性回顧與薈萃分析:健身跑步、競技跑步與髖關節、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之間的聯系》。
薈萃分析是指科學家們系統、科學、全面地評估許多針對同一問題的研究論文,把那些質量不高或者不符合條件的研究去除掉,再將那些高質量的研究藉助一定的統計學方法進行整合評估,最終得出科學的結論建議。
這篇研究由一個美國、加拿大、西班牙和瑞士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負責,從25項總計12.581萬人的研究中,選取了17項總計11.4829萬人的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
研究發現,只有3.5%的健身跑步者有膝蓋或者髖部的關節炎,不論男女都是這個數據。那些喜歡久坐或者不跑步的人,10.2%的人有膝蓋或者髖部的關節炎。那些參加競技跑步的人(包括經常參加競技比賽和專業水平的運動員),膝蓋或者髖部關節炎的發生率稍稍比普通人高一點,但也不算特別高,為13.3%。
研究人員指出,長年的健身跑步——10年,15年,甚至更久,是一項健康鍛煉,對膝蓋和髖部的健康有好處。久坐或者不跑步的人膝蓋和髖部的關節炎風險將提高。而過量和高強度的跑步可能也會引發關節問題。
大多數關節炎與運動損傷相關
浙醫二院關節與運動損傷科主任戴雪松說,他看過了《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志》的這項最新研究,對結論很認同。
戴雪松主任解釋,很多人認為,跑步健身或多或少對膝關節有損傷,索性不運動,減少關節軟骨磨損,以為這樣就能保護關節。實際上,這是個誤區。
「打個比方,汽車並不是說停在車庫里不開,就是對車子的愛護。而是要經常去使用它,如果長久不用,車子反而容易壞。」
戴雪松說,人體的關節也是一樣,經常運動,能讓關節軟骨經常受到適當的刺激,促進新陳代謝,這樣關節滑液才能在關節內到處流動,起到潤滑和提供營養的作用。相反,如果長期不運動,關節內的滑液無法充分流動,起不了潤滑劑的作用,而且關節周圍的肌肉組織會日漸萎縮。久而久之,關節就失去了保護,關節損傷的幾率自然會增高。
浙江省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浙江省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畢擎也認同這個研究結論。
他說,關節炎由多種因素引起,排除免疫系統和其它不明原因引起的關節炎(例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關節炎、絨毛結節性滑膜炎關節炎等),大多數是與運動有密切相關。
平時不運動的人突然活動(你偶爾跑一下,搬個東西什麼的總需要吧),骨骼、肌肉、韌帶、軟骨等結構的協調性和穩定性可能不足,往往容易造成運動損傷。
經常跑步鍛煉的人,只要不過度,對關節的血運、軟骨、韌帶和肌腱的營養都有幫助,相比較而已,關節損傷和關節炎的概率可能會低一點。
跑完步膝蓋疼和關節炎有關嗎?
畢擎說,很多人跑步後膝蓋疼痛,其實是平時鍛煉太少,所以偶爾跑一下,髕前壓力過大(髕骨即膝蓋骨),造成一定的酸脹和疼痛。這首先是一種關節水腫。如果不注意休息、保養,會造成關節損傷。
浙醫二院關節與運動損傷科副主任醫師吳浩波說,導致膝蓋疼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半月板損傷、滑膜炎、髕腱炎、髕下脂肪墊炎等。跑步後膝蓋疼痛,往往是因為運動強度超負荷,引起關節的軟骨和半月板的損傷。
「每個人膝關節的骨骼強度、肌肉力量、體重、下肢力線、髕骨高度等情況都不一樣,所以對運動強度的耐受能力也不一樣。如果一個人膝關節只能耐受20公里持續奔跑的運動量,卻非要跑30公里,這樣一來就容易造成膝關節損傷。」
吳浩波說,當然,人體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輕微的疼痛和損傷,通過休息保養,自身會修復。不過,如果長期超負荷運動,膝關節的軟骨來不及修復,日積月累就會積勞成疾,可能導致局灶性的軟骨軟化、破裂。軟骨無法修復,就會引起關節退變,誘發膝關節炎。
他說,適當的運動能讓關節得到鍛煉,關節的韌性、抗壓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作為關節與運動損傷科的醫生,吳浩波說對病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關節一定是在運動中康復的。
「我們建議關節損傷的患者出院後,一定要遵循醫生的計劃,按時進行適當的康復運動,在運動中恢復關節的功能,而不是單純地躺在床上靜養。如果回去後還是處於靜止不動的狀態,反而不利於恢復。」
減肥的女孩也最容易傷膝蓋
戴雪松說,他在門診中,接診到因為跑步鍛煉過度而導致的膝關節損傷的病人,每個月都有10多例。而且有兩個時間段這類病人比較集中。
一個是在每年的春夏交替的時候,主要是一些想要減肥的女性。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因為天氣馬上要熱起來了,衣服也要穿得單薄。不少女孩子為了快速減肥,就會去健身房裡拚命跑步,恨不得一夜之間把身上的贅肉甩掉。」戴雪松說,有些女性在跑步機上跑得時間很長,運動強度很大,結果傷了膝關節。
另一個時間段是每年長跑賽事的前後,來就診的主要是一些參賽者,以男性居多。這些患者往往是為了比賽做准備,鍛煉過度,導致膝關節損傷。
「其實對沒有運動基礎的普通人而言,並不適合那種運動強度非常大的跑步運動。一個人如果平時如果沒有跑步運動的習慣,一下子劇烈運動,身體是難以負荷的,往往容易對膝關節造成損傷。」戴雪松說。
健身跑步要注意跑前熱身和循序漸進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麻醉科醫生薛迪富是圈子裡出名的長跑達人,是「杭馬永久號」最年輕的跑者。
他說,自己跑步已經有10多年,跑過40場以上全馬。「平時一周跑3-4天,膝蓋不太有感覺。跑山或者跑完馬拉松的時候,膝蓋會有點酸、有點疼。我有時候還是比較追求成績的。不過,我身邊那些普通跑步鍛煉的人都沒事。」薛迪富說,跑前加強肌肉鍛煉,跑後注意休息,可以有效避免和緩解膝蓋疼痛。
公司職員張源40歲,是二胎奶爸,隔一天跑一次步,每次跑1小時,10公里左右。一直都是這樣,很有規律,堅持了五六年。
他說,自己跑步純粹是為了身體健康,很少參加比賽,所以速度也不快。「跑步習慣了。膝蓋、關節什麼的,都不疼的。那些膝蓋疼的人,可能是剛開始跑的,運動姿勢不對的,體重過大的,或者運動過量大的。」
戴雪松提醒大家,對於普通人來說,跑步鍛煉一定要遵循三個原則:
1、鍛煉前,一定要先進行熱身;
2、鍛煉時要循序漸進,尤其是沒有運動基礎的人,不要想著在短期內達到過高的目標,要根據自身情況,設定符合自己的鍛煉計劃;
3、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量力而為,千萬不要超負荷鍛煉。
3、髖關節置換術後多久完全康復
做了手術後,每逢陰雨天都會有反映的,而且是在陰雨的頭幾天就會有不適的感覺了。這種情況會持續幾年的。我父親就是做的髖關節手術,已經很多年了。現在有時還有不適反映。但如果保養的好的話,就會好些的。注意別貪涼啊,寧可悟著點啊,千萬不能受涼哈!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如果保養的好的話有個2.3年就好了)。
4、造成髖關節疼痛的原因是什麼
1.肌肉肌腱拉傷:多有急性損傷病史,局部可有腫脹、壓痛、瘀斑,通過B超或MRI可以明確診斷。 2.關節炎:表現為活動時疼痛,疼痛逐漸加重。關節活動性下降,特別是內旋活動。X光片上可以看到關節間隙狹窄,骨贅形成。如果年輕人中出現關節炎症的表現需要考慮有無炎性因素如感染性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或其它全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3.兒童應該排除髂前上棘撕脫骨折或股骨頭骨骺移位的可能。可以X片明確。
5、髖關節疼痛是什麼原因?
髖關節疼痛,很可能是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症狀,可能與受涼感染鏈球菌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出現了這個情況,會出現髖關節疼痛,劇烈運動後疼痛加重,所以需要積極的治療,一般建議服用風濕骨痛膠囊,青黴素類葯物治療比較合適,注意多休息,避免勞累,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有利於身體的健康,以後正常生活就可以了。
6、髖關節脹痛原因有哪些
很可能是髖關節炎或者滑膜炎引起的,大多與慢性勞損和寒冷刺激有關。對於你說的情況,可以採取局部熱敷,烤電,針灸,封閉,按摩等方法治療,配合外用鎮痛祛風膏等膏葯治療。要生活規律,避免劇烈運動,清淡飲食,多吃蔬菜和水果。
7、關於髖關節復位以後的如何補充營養??
幼兒及兒童期先天性髖脫位
1、臨床症狀
走路較晚,步態異常:開始走路時步態不穩呈蹣跚、搖擺或搖動步故態(單側);雙側者為鴨行步態,肢體不等長,軀干呈代償性側彎
2、體征
Allis征陽性(單側)
Ortolani征或外展試驗陽性
Nelaton線征破壞
Trendelenburg征陽性
3、X線檢查
髖臼指數
CE角:正常值4歲+15°以上,15歲為+20°以上
Perkin's方格
Shenton氏線
Sharp角:該角>40°即表示髖臼發育不良。
股骨頸前傾角的測量:X線雙平片
頭臼指數(AHI):由股骨頭內緣到髖臼外緣的距離A比股骨頭的橫徑B,表示股骨頭的大小與髖臼深度不相稱的狀態。其特點是隨年齡的增長而頭臼指數隨之下降,一般正常值在84-85左右。其計算公式為AHI=A/B×100。
髖關節間隙:與正常側相比較,雙側患者與同年齡髖關節進行比較。測定股骨頭最高點的面與髖臼軟骨底面的距離,分為5級,4級為正常間隙,3級較正常窄1/4,2級較正常窄1/2,1級較正常窄3/4,0級關節間隙完全消失。用以判斷有無創傷性關節炎的標准。
4、其它檢查:關節造影、CT、MRI均能對先天性髖脫位有其診斷價值。
5、幼兒及兒童期先天性髖脫位的治療
1、保守治療
自動復位法:以Pavlik harness為代表。適用於6個月以內的患兒。
牽引復位法:適用於6個月以內的患兒,也有人用於1歲以內的患兒。
內收肌切斷閉合復位法:本人主張用於2歲以內的患兒。
Ferguson手術:
2、保守治療的固定姿勢:主張採用人位固定(Human Position)而不用Lorenz體系的蛙式位,其理由如下:
蛙式位是股骨頭遭受髖臼壓力最大的體位,尤其是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
蛙式位時經過內收長肌與髂腰肌之間的旋股內側動脈遭受壓迫,將直接影響股骨頭的血運;
蛙式位時,增大的盂唇可以壓迫骺間溝,致使股骨頭發育受到影響,甚至產生畸形。
3、影響復位的因素
髂腰肌的攣縮;
盂唇過大,阻塞了髖臼而影響股骨頭的復位;
頭、臼不稱,通常是髖臼過小過淺;
其它:如髖臼內脂肪過多,圓韌帶過長、增寬在臼內形成阻塞,關節囊的攣縮等。
4、復位後髖關節發育的觀察
保持頭、臼同心是髖關節發育的基本條件;
保守治療一般頭三個月用石膏固定,以後改用支架固定,保持髖關節的有限制動;固定時間一般為就診月齡時間或加3個月,一般每三個月復查一次並復查骨盆平片進行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