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髖關節後脫位
需要手術的,修補下髖關節臼窩的肌腱,使之不易脫位。
可以恢復的。
注意不要右下肢太過於用力。
2、髖關節脫位的問題。
您好:
從你提供的資料上看,一個嬰兒4個月時查出來有脫位現象,略談我的幾點粗淺觀點:
1、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後脫位為多見,出生時即已存在;
2、病變累及髖臼、肌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的肌肉,導致關節鬆弛,半脫位或脫位;
3、有時可合並其它畸形,如先天性斜頸、腦積水、腦脊膜膨出,其它關節先天性脫位或攣縮等;
4、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應早期診斷,嬰兒期治療效果最佳,年齡越大效果越差,一般認為2~3歲後治療,即使非常成功35歲以後,都將發生髖關節痛,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是獲得痊癒的重要措施;
5、典型性先天性髖脫位,若能早期正確治療,在正常功能刺激下,發展成正常髖關節可能性很大,3歲內治療者有很高治癒率;
6、隨著年齡的增長,股骨頭和髖臼的骨性成份增加,可塑性減少,病理變化加重,雖經正確治療,功能難達到正常;
7、建議你到301醫院骨科就醫,醫生會根據病情進行相應處理及治療。
以上僅供參考,祝你的女兒早日康復!
3、請專業人士回答,髖關節後脫位、髖關節前脫位、股骨頸骨折、股骨轉子間骨折各種畸形的形成原理。
還是記那兩個圖吧,
4、如何預防髖關節術後脫位
這個不會復發 唯一的預防就是 避免再次創傷
治療
(一)第Ⅰ型的治療
1.復位
髖關節脫位復位時需肌鬆弛,必須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內麻醉下行手法復位。復位宜早,最初24~48小時是復位的黃金時期,最好盡可能在24小時內復位完畢,48~72小時候再行復位十分困難,並發症增多,關節功能亦明顯減退。常用的復位方法Allis法,及提拉法。病人仰卧於地上,一助手蹲下用雙手按住髁嵴以固定骨盆,術者面對病人站立,先使髖關節各屈曲至90度。然後以雙手握住患者的蟈窩作持續的牽引,也可以前臂的上段套住蟈窩作牽引,待肌鬆弛後,略作外旋,便可以使股骨頭還納至髖臼內,可以感到明顯的彈跳與響聲。提示復位成功,復位後畸形消失,髖關節亦恢復,本法簡便、安全最為常用。
2.固定
復位後用綳帶將雙踝暫時捆住一起,於髖關節伸直位下將病人搬運至床上,患肢作皮膚牽引或穿丁字鞋2~3周。不必石膏固定。
3.功能鍛煉
需卧床休息4周。卧床期間作股四頭肌收縮動作,2~3周後開始活動關節,4周需扶雙拐下地活動。3個月後可完全承重。
(二)第Ⅱ—Ⅴ型的治療
對這些復雜性後脫位病例,目前在治療方面還有爭論,但考慮到合並有關節內骨折,日後產生創傷性骨關節炎的機會明顯增多,因此主張早期切開復位與內固定。
5、髖關節後脫位的臨床表現
1.有明顯外傷史,通常暴力很大,例如乘車時一腿搭在另一腿上,膝蓋頂住前座椅背,突然剎車時,膝部受撞擊而產生脫位,或高空操作觸電後摔下。2.有明顯的疼痛,髖關節不能活動。3.患肢縮短,髖關節呈屈曲、內收、內旋畸形。4.可以在臀部摸到脫出的股骨頭,大粗隆上移明顯。5.部分病例有坐骨神經損傷表現,大都為挫傷,2~3個月後會自行恢復,神經損傷原因為股骨頭壓迫,持續受壓使神經出現不可逆病理變化。
6、髖關節後脫位占所有髖關節脫位的比例
沒有明白你的意思,可以詳細的說明一下么
7、為什麼會出現髖關節脫位?
據蘇大附二院骨科專家介紹說,前脫位時,髖關節多處於外展外旋和屈曲位。在膝部暴力由前向後,關節囊的前方被撕裂,股骨頭經髂股韌帶和恥股韌帶間破口處脫向前方。位於閉孔前,故又稱閉孔脫位。有時可壓迫閉孔神經。另外當髖關節在過度外展時,小粗隆後方受到向前的暴力也可發生前脫位。據蘇大附二院骨科專家介紹說,後脫位多由間接暴力引起。當髖關節屈曲90°時同時在內收內旋位,暴力來自膝部向骨盆或骨盆推向股部即可發生後脫位。如坐在公交車上,髖、膝屈曲各90°並內收位(即一腿搭在另一腿上,即所謂二郎腿),骨盆固定暴力經膝部向後即可發生後脫位,或者膝頂住前面靠背當猛烈剎車或撞車時暴力經軀干骨盆推向前方也同樣可引起髖關節後脫位。若下肢內收較少,股骨頭撞擊髖臼後緣,可合並髖臼後唇撕裂骨折,或股骨頸骨折,撞擊或牽拉坐骨神經而產生神經挫傷。中心脫位暴力強大,損傷較重,常可伴有盆腔臟器損傷和休克的發生。應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