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髖骨股骨頸骨折後5天出現下肢靜脈血栓如何辦?
你們看的什麼級別的醫院?怎麼47歲就要求做置換?如果傷得不是非常嚴重做內固定手術就可以了。出現靜脈血栓這個醫院應該有辦法。
2、髖關節置換術後發生下肢靜脈血栓伴皮膚糜爛屬於醫療事故嗎?如果不是又屬於什麼?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嗎?
屬於術後並發症不屬於醫療事故.
醫院可以退掉責任,只能協商盡可能得到相應的治療補償.
3、髖關節置換手術非要服利伐沙班片嗎
利伐沙斑片是預防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後下肢的靜脈血栓形成的葯物,應該服用。
4、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為什麼會出現腦梗塞?
人工關節置換其中之一的並發症就是下肢深靜脈血栓,手術後下肢如果完全不活動,可以使下肢血液淤積、腫脹,血液流動速度減慢,造成深靜脈血栓。大多數栓子都很小,不產生臨床症狀,但較大的栓子有生命危險。血栓脫落可造成肺、腦梗塞引起生命危險。臨床發生下肢深靜脈栓塞的病例其實不低,只是有明顯臨床症狀、需要處理的很少。
一、這位患者導致腦梗塞的原因:1、主要是由於患者本身有高血壓病史,腦動脈壁由於 動脈粥樣硬化 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狹窄,甚至閉塞而導致局灶腦梗死;2、患者做了關節置換術後,由於活動減少或者沒有經過正確的訓練指導,導致血液淤積、血液流動速度減慢,誘發了腦梗塞!
二、這是不是醫療事故?如果醫生有為病人使用防止靜脈血栓的葯(我相信這位患者服這種葯了,幾乎每個醫生都會用的)以及請康復科會診(有條件的醫院應該請康復治療介入,並發症發生的幾率就大大減少。沒有條件的醫院,應該指導患者做哪些功能鍛煉)如果主管醫生上述的情況都有做到,那這絕不是醫療事故了! 我醫院最近也發生了並發下肢靜脈血栓一例患者,術後醫生讓他去做康復鍛煉,患者就一直躺床上不願去動,結果~~~~
髖關節置換術後發生下肢靜脈血栓的概率已經很小了,發生腦梗塞的概率就更加小了!
為了減少靜脈血栓的並發症發生,下面的文章對大家可能有些幫助。
5、半髖關節置換術
頭下型骨折骨折不癒合以及股骨頭壞死的幾率比較大,所以我國骨科界的共識是:<65歲,股骨頸骨折,推薦做內固定治療;而>65歲,一般建議做關節置換手術,可以選擇半髖(就是股骨頭置換)或者全髖置換,手術的效果一般全髖比半髖好,如果病人的身體條件允許,是建議做全髖關節置換的,當然,全髖關節置換的技術要求要比半髖高許多;
而做內固定手術(空心釘固定),不是不行,只是出現股骨頭壞死的幾率要大很多,要有接受失敗的心理准備;
至於人工關節的費用,不同的關節費用價格差別很大,地區差別也比較大,同一款關節假體差別1萬元以內很正常,但是對於66歲的老人來說,普通的進口關節足夠(關節費用一般在2.5-3萬左右),當然,如果醫生的技術成熟,你家人又不缺錢,那麼可以選擇陶瓷-陶瓷關節(關節費用在5.5萬左右),這個是目前初次全髖置換最好的關節,但對醫生的技術要求較高。
如果對答案滿意,請點擊「選擇滿意回答」
6、換髖關節術後腿腫什麼原因
患有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創傷性關節炎、關節處良惡性腫瘤、髖關節發育不良、強直性脊柱炎等病的患者,如果病變的嚴重程度已符合以下三條標准:①有關節破壞的X線改變;②有中度或重度持續性疼痛;③經長期保守治療仍然不能緩解疼痛。那麼,骨科醫生會建議你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人工關節置換術的優點是能夠消除關節疼痛,大大改善關節的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據有關資料報道,90%以上的人工關節在術後10年功能仍然良好。現代人工關節不僅耐磨、耐用,而且人體不會發生排斥反應,因此,越來越多的患者樂意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據統計,每年有50萬患者接受了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其實,一次成功的人工關節置換,完成手術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而術後按時完成保護關節功能的各項「功課」,才能保障一步步走向成功。 一般地說,手術後當天,應維持患肢的特殊體位:仰卧位,雙膝間墊枕(圖1),雙膝及足尖向上,以防髖內收內旋。當患者麻醉過後清醒時,若血壓、心率穩定,應盡早採用半坐位,並開始進行收縮大腿肌肉的訓練,以加速靜脈迴流,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同時患者進行深呼吸和咳嗽,以預防肺部感染。特別是老年患者,更需預防並發症的出現。 術後第2~3天,傷口引流裝置一般已去除,患者可在助行器輔助下下床行走,上、下午各行走一次。行走時,患者應該心情放鬆,積極投入。局部活動包括踝關節背屈和跖屈(圖 2)、股四頭肌訓練和抗阻肌力訓練(圖3)。其中,股四頭肌訓練主要做股四頭肌靜力性收縮;抗阻肌力訓練可在床上做直腿掛重物運動,不要求抬得太高,但要有5秒左右的滯空時間。手術創傷較大的患者,可採用持續被動活動操練機或屈膝髖,將患肢的足跟緩慢向臀部滑動(圖4),足尖保持向上,防止髖內收、內旋。 術後第4~14天,患者應多增加活動,並加強踝關節的背屈、跖屈和股四頭肌的訓練,增加肌力鍛煉和關節活動。出院時,患者的髖關節屈曲應達70°~90°,外旋10°,學會用雙拐行走,並與醫生制定出院後的康復訓練計劃。 出院後,患者仍需加強屈髖、外展、外旋運動,還應避免不正確的姿勢(圖5),特別要防止關節脫位。因為手術中切除了攣縮和病變的關節囊組織,術後若進行早期髖關節過度內收和屈曲易造成關節脫位。一般術後6周,新的關節囊重新形成,才能自行有效地防止關節脫位。側卧時,兩膝間需放置兩只枕頭,避免向置換側肢體側卧位。上廁所和洗澡時均應避免髖關節過度屈曲,不坐低凳。最好穿低跟的軟底鞋,適當進行野外散步、郊遊和室內工作,但不應過多爬山、上下樓、跳、跑、提重物,多做一些不會增加關節負荷的運動,如游泳、太極拳和體操等。肥胖患者還應適當減肥。 術後若有髖痛、小腿腫脹、髖部紅腫流膿,聽到關節有異常聲響,或關節受傷造成行走困難時,應及時就醫。因患牙疾或皮膚上有傷口發炎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生你接受過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讓醫生考慮為你預防性應用一些抗生素,以免細菌進入關節,導致嚴重感染。此外,還應定期進行X線檢查和血生化檢查。術後三個月、六個月和一年應復查一次X線片,以觀察關節假體有無松動或位置有否改變。如果患者情況良好,可逐漸增加活動量。 手術後的一段時間里,患者還需接受葯物治療。例如,聯合應用羅鈣全、鈣爾奇-D,女性還可加用雌激素,男性加用雄激素。還可用一些消炎鎮痛葯物,如芬必得、美洛昔康(莫比可)等,以改善術後關節粘連、異位骨化和創傷性疼痛。也可酌情應用活血化瘀消腫葯物,如丹參,邁之靈等,改善由於肢體靜脈炎和靜脈栓塞引起的下肢腫脹。 當然,各位患者情況並非千篇一律,每一位患者,術後康復的方法、強度、開始正常行走的時間和日常生活中的注意點,以及手術後的葯物治療等,應根據採用的假體類型、手術情況、患者體質而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每位患者都要與自己的手術醫生和康復醫生保持密切聯系、積極配合,努力完成術後關節功能的各項康復訓練,預防並發症的出現,使自己重新擁有一個無痛而能自由活動的關節。
7、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發生血栓,雖然控制住可是已經快一年了還是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