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髖關節置換後又脫位

髖關節置換後又脫位

發布時間:2021-06-13 09:26:05

1、為什麼老年人髖關節置換術後容易脫位?

?

2、髖關節置換術後為什麼不能做髖關節內旋、內收動作

髖關節置換術後護理

①老年病人術後護理特點。髖關節人工關節置換術大多是老年病人,老年病人全身免疫系統功能低下,臨床上以心肺功能低下尤為明顯,長期卧床易發生心肺疾患。手術中接受了相當多量的輸血和補液,所以術後要嚴密觀察病人的血壓、脈搏、尿量、中心靜脈壓、嚴格控制輸液量和滴速。為預防肺部並發症,麻醉清醒後就可以給予頭高位45°,使病人有較好的通氣量。術後3~5日給半坐卧位,定期協助病人更換體位,幫助搬動患肢,翻身拍背,以利肺部分泌物的引流,並鼓勵病人作深呼吸和咳嗽咳痰,預防肺部感染。
②基礎護理。預防褥瘡,保護骨突部位,用海綿、軟枕分墊臀部、下肢。使其卧位舒適,同時鼓勵病人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預防便秘。
③體位。術後髖關節多需作下肢皮膚牽引,置於外展中和旋轉位,用硬的三角形枕頭,固定在兩下肢之間,以避免病人在蘇醒過程中發生髖關節極度屈曲、內收、內旋,而造成髖關節脫位。三角形枕頭可固定5~14日,它的利用,特別有利於各非手術側卧位,患肢膝關節和小腿下放置棉墊,以避免皮膚和神經乾的不必要的壓迫。搬運病人及使用使盆時要特別注
意,應將骨盆整個托起,切忌屈髖動作,防止脫位。如果病人發生劇烈的髖關節疼痛,肢體變得內旋或外旋位時,應立刻報告醫生,進一步明確有無脫位的可能。
④ 栓塞性靜脈炎觀察護理。術後患肢腫脹、疼痛、淺靜脈曲張,體溫多不超過38.5℃,常有輕度全身性反應時,應警惕深靜脈栓塞的可能及時報告病情。
⑤功能鍛煉:術後2~3周病人可扶雙拐下地(不負重),以後6周扶單拐3個月後可脫拐行走。
⑥ 出院指導:
A 繼續進行屈髖操練,術後6周時,髖關節屈曲可達90°。
B 側卧位時,兩膝間放置2隻枕頭,不允許向手術側肢體側卧位。
C日常個人衛生,如上廁所、洗澡等,應避免髖關節過度屈曲,不坐低凳,若有胸痛、小腿胩脹,髖部紅腫或切開部位出血或流膿,或尿路感染等應及時就醫。
D 術後6周復查,攝X片,觀察假體松動或位置有無改變,如果病人情況良好,應鼓勵病人增加活動量,特別加強髖關節外展肌,屈髖、屈膝肌的操練。但必須避免髖關節遭受應力,如爬梯、跳、跑、提重物等。
E 手術後因肺炎、齲齒、尿路感染等引起菌血症,從而導至髖關節晚期感染的發生,因此全髖術後病人如需拔牙或泌尿生殖系統手術等任何可能引起菌血著的情況,均應給予預防履抗生素治療,並要嚴密觀察髖關節有無任何感染症狀。
F 體肥胖的病人要適當減肥。

3、今年25歲,2014年4月份做的髖關節置換術後一年無假體脫落現象,但是髖關節的位置一直疼痛,蹲不下

關節置換術後需要避免哪些運動? 術後6-12個月內,手術肢體任何形式的旋轉動作是禁止的,你不能讓你受傷的腿向內旋轉超過身體的中線,不能使置換的髖關節屈曲超過90度,包括向前屈曲和向後屈曲。 康復科的理療醫生會告訴你運動的方法與技巧,並會向你推薦一些幫助你應付日常生活的輔助工具。記住,如果不按照理療師的醫囑去做,你極有可能使你的新關節脫臼而不得不再次手術! 即使關節功能已經完全恢復,過重的運動和體力勞動也是需要避免的,置換的關節只能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關節置換術後的家庭護理有哪些? 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可以讓生活變得容易一些,這些方法包括: (1) 盡量少爬樓梯。對每天的生活做好計劃,這樣每天只爬1-2次樓梯就能把該辦的事情辦好。 (2) 避免摔倒。將房子鋪上防滑地毯,不要亂扔東西以防絆倒。 (3) 使用能升降的馬桶,這樣能減少髖關節彎曲的程度。 (4) 在關節完全恢復之前不要養那些很好動的寵物 髖關節置換術後注意點及康復功能鍛煉方法 股骨頭置換或全髖節置換術的目的是解除病人髖部疼痛、恢復髖關節功能,術後第2天便可開始康復功能鍛煉,及早恢復患腿的行走、負重功能。在病人開始康復功能鍛煉之前,應讓患者了解並掌握全髖置換術後的注意點:(1)不要交叉雙腿(常規術後病人雙腿間置一三角狀枕頭,以防病人雙腿交叉);(2)站立或坐時身體向前傾斜幅度不能超過90°(3)手術後的髖關節避免內旋及過度外旋。當站、坐或躺時,膝蓋和腳尖不能轉向內側,應保持腳尖和膝蓋直對天花板或朝向外側。 1 卧床練習 1.1 踝關節跖屈和背屈雙腳 上下運動;保持膝蓋伸直; 1.2 膝蓋伸展練習 仰卧,綳緊大腿前的肌肉,向下壓患側膝部;保持5s,然後放鬆; 1.3 膝蓋屈曲練習 仰卧,輕微彎曲患側膝部;腳後跟用力往下按,收緊膝蓋後大腿肌;保持5s然後放鬆; 1.4 膝部和髖部屈曲練習 仰卧,慢慢彎曲患側膝部,使腳跟滑向臀部;始終保持腳平貼床面;再慢慢恢復原位;當腳跟上下滑動過程中,始終保持膝部垂直於床面,不要左右搖晃; 1.5 臀部外展練習 保持患腿向外滑向床沿,然後慢慢恢復原位;保持膝部伸直,腳趾和膝蓋朝向天花板;在來回滑動過程中,不能讓腿部隨意向內或向外滾動;不要試著從床上抬起腳;在床面和腿之間可以放一層塑料紙,以減少磨擦; 1.6 臀部和膝部屈曲練習 仰卧,提起患腿,在髖部和膝蓋處彎曲,並且腳部抬離床面;臀部屈曲不能超過90°; 1.7 髖部伸展練習 收緊臀部肌肉;保持5s,然後放鬆: 1.8 臀部屈曲,膝部伸展練習 仰卧,彎曲健側腿,腳放平(這對於有過背部疼痛史的病人特別重要);抬起患腿,但不能高於第一條腿的膝蓋位置,慢慢使腿部降回到床面,避免突然落下; 以上練習,每個動作重復10次,每天練習3遍,理療師可視病人的術後情況酌減或增加。 2 起床練習 當病人通過上述卧床鍛煉後,能主動將髖關節屈曲60°左右時,理療師即可幫助病人起床、坐立、行走康復鍛煉。起床時先以Bridge(橋)方式(即健腿屈曲,臀部向上抬起移動)向健側移動至床沿,即可用雙肘著床用力坐起,坐起時膝關節要低於髖關節,上身不可前傾。起立時可借用助步器的幫助。 3 助步器站位練習 3.1 站位-臀部屈曲練習 向上彎曲膝部與助步器的橫桿同高,注意臀部彎曲不能超過90°; 3.2 站位-臀部伸展 保持背部挺直,伸直患側膝並向後移動腿部(腰部不要向前傾); 3.3 站位-臀部外展 站在離助步器一步的位置,患腿向外側面移動;保持膝部伸直;上半身不能彎曲或搖晃; 4 步態訓練 用助步器幫助訓練助步器先行;患腿跟上;健腿第3步;重復。注意:在移動時,不要扭轉患側,轉身時應作小步移動。 5 起坐練習 該練習應在坐帶有扶手的硬凳上進行,嚴禁坐沙發病人背向硬凳,雙腿及助步器緊靠坐凳,患腿向前移開,病人身斜向健側,健側手離開助步器握住坐凳扶手,身體重量側重於健側臀部坐下,坐下時保持背部挺直,上身不能前傾。起立時,臀部挪至坐凳最外沿,患腿向前移開,身體斜向健側,雙手撐住扶手起立,然後扶住助步器,起立時保持背部挺直,上身不能前傾。 通過上述5點,病人在術後1周既可起床坐立行走。術後6個月之內均要按照以上5點進行康復功能鍛煉,防止術後髖關節僵硬、股骨頭脫位,以達到髖關節置換手術目的的良好效果。
麻煩採納,謝謝!

4、髖脫位做的髖關節置換手術,多長時間能恢復正常走路,需要主意什麼

一般來說, 髖關節置換術後6周手術切口以及髖關節周圍的肌肉已經癒合。個體差異較大。 如果你恢復很快,感覺不到髖關節疼痛的話, 則可以下床活動,注意休息。

5、做完髖關節置換手術了,如果再脫位了會疼么?

當然會痛了,很痛的,,還會不能動。。。

6、無奈的髖關節脫位。。。

對於現在這種情況強骨葯復吃不吃都無所謂,髖關節疼痛的原因是長期的關節脫位導致創傷性關節炎所引起的疼痛,一般卧床後疼痛會減輕,但也有嚴重的創傷性關節炎會出現靜息痛,而且你母親現在是手術後,過段時間必須要下床,不然長期卧床所引起的並發症會更嚴重,比如褥瘡、墜積性制肺炎、泌尿系感染,而長期卧床也會使以後的髖關節手術受到影響,生命在於運動。所以,這段時間以卧床為主,下床為輔,在床上要進行雙下肢的功能鍛煉,疼痛時可以少量短期的吃一些非甾體類的鎮痛葯,等到手術條件許可時,盡早進行髖關節的手術。有些人覺得人工關節手術不能做,其實,現在都講生活質量,如果不作手術,那你媽媽的關節疼痛將不會得到減輕,現在才55歲,換了關節仍然可以很好的生活,享受晚年。具體的還是要和當地的骨科醫生詳細談談比較好,因為他們知道具體情況。

7、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如何預防髖關節脫位

唯一的預防方法就是避免再次創傷
治療
(一)第Ⅰ型的治療
1.復位
髖關節脫位復位時需肌鬆弛,必須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內麻醉下行手法復位。復位宜早,最初24~48小時是復位的黃金時期,最好盡可能在24小時內復位完畢,48~72小時候再行復位十分困難,並發症增多,關節功能亦明顯減退。常用的復位方法Allis法,及提拉法。病人仰卧於地上,一助手蹲下用雙手按住髁嵴以固定骨盆,術者面對病人站立,先使髖關節各屈曲至90度。然後以雙手握住患者的蟈窩作持續的牽引,也可以前臂的上段套住蟈窩作牽引,待肌鬆弛後,略作外旋,便可以使股骨頭還納至髖臼內,可以感到明顯的彈跳與響聲。提示復位成功,復位後畸形消失,髖關節亦恢復,本法簡便、安全最為常用。
2.固定
復位後用綳帶將雙踝暫時捆住一起,於髖關節伸直位下將病人搬運至床上,患肢作皮膚牽引或穿丁字鞋2~3周。不必石膏固定。
3.功能鍛煉
需卧床休息4周。卧床期間作股四頭肌收縮動作,2~3周後開始活動關節,4周需扶雙拐下地活動。3個月後可完全承重。
(二)第Ⅱ—Ⅴ型的治療
對這些復雜性後脫位病例,目前在治療方面還有爭論,但考慮到合並有關節內骨折,日後產生創傷性骨關節炎的機會明顯增多,因此主張早期切開復位與內固定。

與髖關節置換後又脫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