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髖關節炎的症狀是什麼?如何判斷?方法誰懂?
局部髖關節炎的症狀:患髖痛,屈曲,外展,外旋被動體位。兒童患者膝關節痛,體溫高,脈快,髖前有壓痛。叩擊痛、托馬氏症(+),血液檢查:WBC高,中性分葉細胞高,ESR高,CRP(+)
2、康復中畫圈步態名詞解釋該怎麼解釋?
康復中畫圈步態名詞解釋:
走路時表現為患腿膝僵直,足輕度內旋及下垂,足趾下鉤。起步時,先向健側轉身,將患側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側髖關節為軸心,直腿蹭地並向外側劃一半圓前走一步。由於多見於下肢痙攣性偏癱患者,所以又稱「偏癱步態」。
3、髖關節的檢查方式有哪些?
髖關節由髖臼、股骨上端,以及所附的韌帶和肌肉組成。前方為腹股溝,呈輕度凹陷,有股動脈、靜脈和股神經通過。後方臀肌飽滿,有坐骨神經走行。
視診:畸形髖關節畸形復合者居多,如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和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由於腰椎前凸和骨盆傾斜的代償,畸形不明顯,檢查時需注意將骨盆放正。屈曲畸形:將骨盆在矢狀面上放正,可將健腿極度屈曲,患髖屈曲畸形即顯示出來。可用角度尺測量;展收畸形:使髂前上嵴連線與軀干直線垂直,骨盆在冠狀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收和外展畸形顯示出來;旋轉畸形:使兩側髂前上嵴距床面距離相等,骨盆在橫截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旋或外旋即顯示出來,可利用髕骨面的垂線測量。有時對比雙足體位,可作粗略估計;縮短畸形:因髖關節傷病引起的下肢短縮,除尺量法之外,可通過對比兩側大轉子的位置來判斷。
腫脹和腫塊。髖關節本身的腫脹顯於前方,即腹股溝飽滿;而臀部的異常豐滿,常反映髂骨本身的病變。髖關節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脫位或半脫位引起,而外下方腫脹則屬大轉子病變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膿腫。大腿內上方腫脹,除恥骨和小轉子病變外,也可考慮流注膿腫。
臀皺襞嬰幼兒雙側臀皺襞不對稱,可反映先天性髖脫位的存在。
臀肌萎縮脊髓灰質炎後遺症中常見。
步態。臀式步態:在負重期,髖關節應呈輕度外展位,當臀中、小肌(外展肌)麻痹或髖關節脫位時,髖關節不能外展負重,而是相反的呈內收位,即顯臀部下垂。為了減輕臀下垂,每走一步,主動將軀干側向負重側的患腿,這種跛行步態稱之為臀式步態。當雙側髖脫位時,雙側臀部交替下垂,類似鴨行;下肢廣泛麻痹步態:主要表現在搖擺期的腿不能作屈髖動作,靠提升骨盆(腰方肌)離地。負重期也屬臀式步態,同時軀干後傾,因臀大肌麻痹,靠髖後伸緊張前方韌帶來維持站立。有時病人以手扶大腿來維持伸膝站立;關節強直時,靠骨盆的扭轉來移動下肢,即腰椎代償性的伸屈動作;髖關節各類型的畸形體位,表現出各式各樣的異常步態,有的難於描述,但經仔細分析即可明確。
觸診:壓痛點。髖關節本身疾患可在腹股溝中點或臀部中央區尋找壓痛。大轉子壓痛易於尋找,有的按壓大轉子可引起髖關節痛。
腫塊。髂窩部可表現肥厚或飽滿(膿腫),有時在恥骨上可觸及腫塊(腫瘤)。疑有髖關節感染或恥、坐骨腫瘤時,應作肛門指診,尋找膿腫或腫塊。疑有髖關節脫位時,需在臀部或髖關節外上方尋找股骨頭,通過關節的旋轉可觸及股骨頭的轉動。
活動:被動活動。病人平卧位,髖關節伸直為0度,屈曲時大腿可貼腹壁,與軀干交角約為30度,屈伸角度可連續記錄為0~150度,即屈曲到150度位,伸直為0度,實際活動范圍共150度,外展和內收則以中立位為0度,小腿內收的角度等於髖外旋的角度,小腿外展等於股內收。檢查時需要注意固定骨盆,避免骨盆的轉動代替了髖關節的活動而引起誤差。
主動活動主要檢查肌力。有的病人主動伸屈髖關節,同時出現彈響聲,即所謂的「彈響髖」,常因為闊筋膜張肌腱肥厚與大轉子磨擦所致。有時在內側是髂腰肌肥厚的肌腱與小轉子磨擦而來。
4、髖關節怎樣檢查?
髖關節由髖臼、股骨上端,以及所附的韌帶和肌肉組成。前方為腹股溝,呈輕度凹陷,有股動脈、靜脈和股神經通過。後方臀肌飽滿,有坐骨神經走行。
視診:畸形髖關節畸形復合者居多,如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和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由於腰椎前凸和骨盆傾斜的代償,畸形不明顯,檢查時需注意將骨盆放正。屈曲畸形:將骨盆在矢狀面上放正,可將健腿極度屈曲,患髖屈曲畸形即顯示出來。可用角度尺測量;展收畸形:使髂前上嵴連線與軀干直線垂直,骨盆在冠狀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收和外展畸形顯示出來;旋轉畸形:使兩側髂前上嵴距床面距離相等,骨盆在橫截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旋或外旋即顯示出來,可利用髕骨面的垂線測量。有時對比雙足體位,可作粗略估計;縮短畸形:因髖關節傷病引起的下肢短縮,除尺量法之外,可通過對比兩側大轉子的位置來判斷。
腫脹和腫塊。髖關節本身的腫脹顯於前方,即腹股溝飽滿;而臀部的異常豐滿,常反映髂骨本身的病變。髖關節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脫位或半脫位引起,而外下方腫脹則屬大轉子病變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膿腫。大腿內上方腫脹,除恥骨和小轉子病變外,也可考慮流注膿腫。
臀皺襞嬰幼兒雙側臀皺襞不對稱,可反映先天性髖脫位的存在。
臀肌萎縮脊髓灰質炎後遺症中常見。
步態。臀式步態:在負重期,髖關節應呈輕度外展位,當臀中、小肌(外展肌)麻痹或髖關節脫位時,髖關節不能外展負重,而是相反的呈內收位,即顯臀部下垂。為了減輕臀下垂,每走一步,主動將軀干側向負重側的患腿,這種跛行步態稱之為臀式步態。當雙側髖脫位時,雙側臀部交替下垂,類似鴨行;下肢廣泛麻痹步態:主要表現在搖擺期的腿不能作屈髖動作,靠提升骨盆(腰方肌)離地。負重期也屬臀式步態,同時軀干後傾,因臀大肌麻痹,靠髖後伸緊張前方韌帶來維持站立。有時病人以手扶大腿來維持伸膝站立;關節強直時,靠骨盆的扭轉來移動下肢,即腰椎代償性的伸屈動作;髖關節各類型的畸形體位,表現出各式各樣的異常步態,有的難於描述,但經仔細分析即可明確。
觸診:壓痛點。髖關節本身疾患可在腹股溝中點或臀部中央區尋找壓痛。大轉子壓痛易於尋找,有的按壓大轉子可引起髖關節痛。
腫塊。髂窩部可表現肥厚或飽滿(膿腫),有時在恥骨上可觸及腫塊(腫瘤)。疑有髖關節感染或恥、坐骨腫瘤時,應作肛門指診,尋找膿腫或腫塊。疑有髖關節脫位時,需在臀部或髖關節外上方尋找股骨頭,通過關節的旋轉可觸及股骨頭的轉動。
活動:被動活動。病人平卧位,髖關節伸直為0度,屈曲時大腿可貼腹壁,與軀干交角約為30度,屈伸角度可連續記錄為0~150度,即屈曲到150度位,伸直為0度,實際活動范圍共150度,外展和內收則以中立位為0度,小腿內收的角度等於髖外旋的角度,小腿外展等於股內收。檢查時需要注意固定骨盆,避免骨盆的轉動代替了髖關節的活動而引起誤差。
主動活動主要檢查肌力。有的病人主動伸屈髖關節,同時出現彈響聲,即所謂的「彈響髖」,常因為闊筋膜張肌腱肥厚與大轉子磨擦所致。有時在內側是髂腰肌肥厚的肌腱與小轉子磨擦而來。
5、髖關節痛的表現是什麼?
第一、最直接最明顯的症狀就是髖關節甚至包括髖關節周圍出現疼痛的症狀。一般來說,在髖關節炎初期,疼痛的程度還是比較輕的,疼痛感沒有那麼明顯,只是在活動之後才會出現輕度的疼痛,所以很多人在初期的時候往往會因此而忽略對髖關節炎的治療和護理,導致炎症加重。病情加重之後疼痛感也隨著加重,很多時候可能會疼到睡不著覺,而且疼痛的范圍可能會延續到大腿部和腰部。
第二、可能會影響到人們的正常活動。髖關節出現炎症,表示髖關節出現一定程度的損傷,所以患者髖關節的伸展、彎屈等活動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比正常人的活動范圍小很多,甚至會影響到患者正常的行走。因為髖關節是上軀體帶動下肢體的運動,受損之後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帶動下肢體,而且在髖關節活動的時候會相互摩擦,引起疼痛,阻礙患者的行走。
第三、還可能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症狀就是雙下肢體不一樣長。這是因為髖關節出現炎症之後,髖關節之間的間隙會變小,受損的髖關節所在的下肢可能就會往上移位,造成雙下肢不等長的情況。如果患者的髖關節的股骨有明顯的磨損現象的話,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明顯的肢體縮短的症狀。
6、什麼叫髖關節?髖關節在什麼部位
就是髖臼與股骨頭的連接啊 形成髖關節 或者說是大腿根部與骨盆連接的地方。
意見建議:髖部是連接人體軀乾和下肢的重要樞紐。髖關節上撐軀干下連雙下肢,是人在行走、坐卧中最需要、也是最關鍵的部位。
7、髖關節脫位的症狀表現有哪些?
1、兩條腿活動少,不一樣長;
2、大腿內側及臀部皮紋皺褶不對稱;
3、活動髖關節有彈響;
4、髖關節外展受限,即兩條腿不能自如地向外張開。
5、學習走路較晚,而且走起來像鴨步,站立姿勢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