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髖關節 > as髖關節受累

as髖關節受累

發布時間:2021-05-24 00:27:08

1、強直性脊柱炎最後發展到什麼地步

強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症狀、中晚期症狀
病形式易引起家人及醫生的重視,診斷也比較容易。但以隱漸形式發病的,卻往往易受到忽視,早期誤診率較高,據統計,發病一年內確診者僅佔5%,而10年以上確診者竟高達15%,有一例經20 強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症狀仍以腰、髖部位疼痛為主,並伴有腰背部的僵硬感居多。這種僵硬感以晨起為明顯,經活動後尚可減輕,故稱晨僵。據統計以腰骶和髖部疼痛為首發症狀者佔76.0%,始於膝關節疼痛者佔16%,起於踝或足跟部疼痛者佔5%,而以腿疼和坐骨神經痛起病者尚佔3%。因此,如果在12—30歲的青少年男性,發生腰骶、髖關節部位的持續或間歇性疼痛,同時並伴有腰部的僵硬感和彎腰、下蹲受限,或發生不明原因的跟骨、胸鎖、肋椎、顳頜、跖骨等小關節的疼痛,都應想到是否患有強直性脊柱炎。即使是膝關節或踝關節、肩、肋關節疼痛,也不要只認為是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致,也應提高對強直性脊柱炎的警惕性,事實上此病診斷並不困難,大部分病人只要拍一張清晰的骨盆正位片、查HLA-B27、類風濕因子,就可以幫助診斷。
(二)、強直性脊柱炎以脊柱的病變為主,其症狀表現根據病變侵犯脊柱的不同階段而出現不同的症狀表現。一般講脊柱炎的發展分為上行性和下行性兩種。多數為上行性,即90%以上的病人是由骶髂關節開始的,後沿腰椎、胸椎、頸椎依次向上發展;少數為下行性,即大約有3%的病人由頸 (1)骶髂關節炎的臨床症狀 可表現為腰部或腰骶部的疼痛,並伴有僵硬感,呈間歇性和反復發作,症狀持續時間或間歇時間不等。也可出現兩側交替的腰痛和兩側臀部疼痛,可反射到大腿,和坐骨神經痛的區別是,伸直和抬腿試驗為陰性。檢查可出現骶髂關節的壓痛或叩擊痛,骨盆分離試驗和擠壓試驗以及「4」字試 (2)腰椎病變 腰椎受累時可出現腰疼和下背疼,腰部前屈、後挺、側彎和轉動均可受限,手地距離明顯增大Schober試驗往往小於3厘米,晚期病變腰椎正常的生理曲度消失,呈平板狀,腰椎觸診並可發現棘突間隙消失,由於椎旁肌痙攣而呈腰椎正中凹陷而兩側呈條狀隆起,觸之僵硬,也可出現腰肌萎縮。 (3)胸椎病變 胸椎受累時,表現為背疼、前胸和季肋疼痛,胸廊擴張受限,病人可出現腹式呼吸和呼吸差小於2.5厘米,肺功能可表現為限制性通氣障礙。晚期可出現胸椎前屈而呈駝背畸形。 (4)頸椎病變 表現為頸椎部位的疼痛,並可向頭後及上肢放射,頸部強直和活動受限,表現為低頭或仰頭、轉動的功能喪失或困難,回頭時須連同身體一起轉動。此頸部的強直狀態,有經驗者一眼便可看出可能是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檢查可發現患者的頜一柄距離和枕一牆距離增大,嚴重的也可呈頭部和背部的重度前屈畸形,患者不能平視前方,僅可看到自己的腳面。強直性脊柱炎的脊柱病變發展到晚期,脊柱各個關節均已強直固定,在X線片上脊柱呈竹節樣變,這時疼痛已不明顯,而活動困難和關節的僵硬則為病人的主要痛苦。 (三)、關節、臟器症狀 (1)、強直性脊柱炎外周關節的症狀 強直性脊柱炎的起始症狀或在病程中絕大部分合並有暫短的或永久的外周關節的症狀,我院統計:起病時單純以腰骶背頸等部分疼痛者僅佔7.6%,即91%的病人起病時即有外周關節受累,與國內其它單位的報告接近。最多受累的為髖關節,初發症狀表現為髖關節疼痛者佔36.8%,病程中髖關節受累者達78.5%,略高於國內有關報告。以膝關節疼痛為首發症狀者佔11%,病程中膝關節受累者佔32.5%;以踝、腕、肩關節疼痛為初發症狀者佔4.9%,病程中累及上述關節者佔28.5%;指關節受累者佔0.04%,趾關節受累者佔1.6%,同時伴有3個關節以上受累者佔49%。
以上說明強直性脊柱炎並不僅是脊柱關節的病變。絕大多數可伴有全身各大關節受到侵犯;不同關節受累產生與該關節部位有關的疼痛與症狀。髖關節受累時病人可述說髖部疼痛,但有的患者往往訴說病側的腹股溝疼痛,早期可出現髖關節曲屈和活動功能受限,如下蹲困難或臀-地距離加大
膝關節受累可發生膝關節疼痛,有的並有關節軟組織的腫脹和關節腔積液,膝關節也可發生屈曲攣縮畸形,雖然少見,但也是此病致殘的原因之一。其它足趾關節可發生紅腫疼痛,但遺有畸形者少見,指關節腫脹疼痛為最少見。 此外,少數尚可見侵犯顳頜關節、肋椎關節、胸鎖關節的疼痛、腫脹或壓痛、肋椎關節受累尚可出現胸疼和呼吸的減弱,也可刺激肋間神經,引起肋間神經痛,左側肋間神經痛,有誤診為心絞痛者,值得注意鑒別。 (2)、強直性脊柱炎非關節部位的疼痛症狀強直性脊柱炎在病變早期,或在病程中,尤其在疼病的活動期,常出現肌腱韌帶骨附著點炎症病變所引起的疼痛和症狀,如恥骨聯合、坐骨結節、骼骨嵴、股骨大粗隆及跟骨的骨炎症狀。早期表現為局部軟組織腫脹、疼痛。上述疼痛部位,雖並不常見,卻是頗具有特徵性的早期症狀,值得醫生重視並做進一步檢查,以免貽誤診斷。
由於胸肋關節、柄胸聯合等部位的附著點的炎症,病人可出現胸疼、咳嗽或噴嚏時疼痛增重,有時可誤診為胸膜炎,或疑為心絞痛或因氣短而去看胸科或心血管醫生,經X線及心電圖檢查較容易區別,且此症狀對非甾體抗炎葯反應良好,也可幫助鑒別。
(3)、強直性脊柱炎內臟或器官症狀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全身性慢性進行性炎症性疾病,除了累及脊柱、外周關節和肌腱。韌帶附著點外,尚可累及全身其它組織和器官。
(4)、全身症狀
全身症狀一般較輕微,少數人有低熱、疲勞和體重下降,個別病人可出現貧血、少數急性發病者也可有高熱,四肢關節受累較重者,很快即可卧床不起。這時血沉和C-反應蛋白均可升高。
(5)、虹膜炎或紅膜睫狀體炎 虹膜炎或紅膜睫狀體炎發生率為4%—33%,部分病人虹膜炎先於強直性脊柱炎的症狀出現。臨床表現為急性發作,常單側發病,症狀有眼疼痛、流淚、畏光等。體檢可見角膜周圍充血、虹膜水腫。如紅膜粘連,則可見瞳孔收縮,為緣不規劃。裂隙燈檢查可見角膜周圍充血、紅膜水腫。如虹膜粘連,則可見前房有大量滲出和(6)、心臟病變 大約有3.5%—10%的病人心臟可以受累,臨床包括主動脈瓣閉鎖不全、二尖瓣閉鎖不全、心臟擴大、房室傳導阻滯和束支傳導阻滯,也有報道可發生心包炎或心肌炎。合並心臟病的病人,一般年齡較大,病史較長,並以外周關節病變較多、全身症狀明顯者發生率較高。我院306例中心電圖表現異常者20例佔6.5%,主要表現為下壁心肌缺血、Ⅱ°心房傳導阻滯、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頻發性早搏、右室和左室肥厚等改變。
(7)肺部表現 強直性脊柱炎的肺部病變表現多為雙肺上部的纖維化、囊狀炎、甚至空洞形成,隨病變的進展病人可出現咳嗽、咯痰、咯血、氣短等症狀,也可出現反復發作的肺炎和胸膜炎;出現肺部病變和症狀的頻率約在2.6%—20%之間,胸部X線檢查可表現兩肺紋理增重,條索狀陰影和斑片、點斑狀陰影,可有囊狀改變或空洞形成,多數累及兩肺。臨床上須與肺結核相鑒別,痰結核菌檢查及結核菌素試驗有助於鑒別。肺功能檢查,可表現為限制性通氣障礙或混合性通氣障礙。限制性通氣障礙多出現於肺部無病變而胸廓活動度受限的病例,並有阻塞性通氣障礙者則因肺部出現纖維化等病變所致。我院做肺功能測定,30例中限制性通氣障礙佔50%,混合性通氣障礙佔10%,肺功能損害在一定時期內尚是可逆的。
(8)、耳部病變 據文獻記載,強直性脊柱炎的病人中約有29%發生慢性中耳炎,為正常人的4倍,強直性脊柱炎合並慢性中耳炎的病人多見於合並有其它關節外病變的病人。
(9)、神經系統病變 強直性脊柱炎神經系統的病變多由於脊柱強直和嚴重的骨質疏鬆,即使輕度外傷也易招致脊柱骨折和頸椎脫位而引起的脊髓壓迫,造成不同程度的截癱、根性疼痛或知覺減退,以及運動障礙等,尤以頸椎骨折,是死亡率最高的並發症;發生在腰椎,則可壓迫馬尾神經,可成為慢性進行性馬尾綜合征。因脊柱椎間盤纖維環骨化,黃韌帶、後縱韌帶的骨化可造成椎管狹窄,但有的文獻記載,脊髓造影並不見椎管狹窄或壓迫性操作,而可見腰骶蛛網膜憩室,其原因不清,可能為慢性蛛網膜炎所致。部分病人的初發症狀即表現為下肢疼痛而誤診為坐骨神經痛和椎間盤突出症。我們也曾見有類似病例。
(10)、腎臟損害 強直性脊柱炎病人的腎臟損害,主要表現為腎澱粉樣變性和lgA腎病,據文獻記載,lgA腎病與炎症性腸病有關,而澱粉樣變性一般為繼發性,有人報告一組強直性脊柱炎病人,11%尿沉渣檢查異常,見於病情活動和伴有外周關節病者。也有報告澱粉樣變性發生率為16%,表現為蛋白尿。我院153例中尿常規檢查尚未見一例異常。 (11)、前列腺炎 直性脊柱炎患者並發前列腺炎較正常人組為高,其意義不明。是否與此病好發泌尿系統感染有關值得考慮。

2、誰知道什麼是髖關節受累?

你好,髖關節病變在早期的症狀並不明顯,多數人在胯部出現疼痛或酸脹時,也不十分重視,早期的腱端炎和滑膜炎往往得不到及時治療,當出現明顯的髖關節疼痛甚至活動受限時,髖關節軟骨已經出現摧毀,關節間隙已漸狹小。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如果下蹲困難或者下蹲時候疼痛,很大可能是有髖關節受累,應該積極就醫,採用生物制劑等積極治療手段。

3、強直性脊柱炎(強脊)怎麼治療?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簡稱AS) 又名類風濕脊柱炎。本病為脊柱各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的侵襲性炎症。一般先侵犯骶髂關節,其後由於病變發展逐漸累及腰椎、胸椎和頸椎,出現小關節間隙模糊、融合消失及椎體骨質疏鬆破壞、韌帶骨化,終致脊柱強直或駝背固定。主要症狀為發病部位疼痛,活動受限。是一種病因不明的常見病。

參考資料:
強直性脊柱炎
症狀:
起病緩慢,全身症狀輕微,早期可有倦怠,體征減輕,或有惡心、發熱等。逐漸出現下腰部疼痛,肌肉痙攣及僵硬,休息後症狀往往加重,活動後減輕。以後逐漸出現典型的骶髂關節疼,並呈上行性累及脊柱,受累部位疼痛、壓痛、僵硬、活動受限,並逐漸出現屈曲畸形,陰天或勞累後症狀加生,遇暖或休息後減輕。常有復發性虹膜炎並存,部分患者可出現坐骨神經痛。病變若波及肋椎關節,還可出現呼吸時胸部擴張受限或喪失以及肋間神經痛等。
晚期患者脊柱強直在畸形位,頸腰部不能旋轉,側視時必須轉動全身,可出現嚴重的駝背畸形,不能前視。病變有時也可波及髖膝關節,髖關節受累時,呈搖擺步態。隨著受累部位的骨性強直,疼痛等症狀逐漸消失,而遺留終生畸形。

什麼是強直性脊柱炎?

4、強直性脊柱炎的肌肉關節表現,AS會引起坐骨神經痛嗎?

強直性脊柱炎通常會引起坐骨神經痛,強直性脊柱炎發病從骶髂關節開始,逐漸向上蔓延腰椎、胸椎以致整個脊柱關節,造成骨性強直,是一種慢性、進行性、上行性脊柱炎。那麼強直性脊柱炎的肌肉關節表現有哪些呢? 強直性脊柱炎最終多導致脊柱的完全性強直,失去正常的椎間活動,故稱之為強直性脊柱炎。強直性脊柱炎好發於青年,男性發病率明星高於女性,多有家族性遺傳史。目前認為,本病是結締組織的血清陰性關節病,其臨床表現可出現晨僵。腰椎呈僵硬狀,特別是早晨起床時明顯,而夜間疼痛加重,是本病的特點之一。 隨著病變的發展,因脊柱周圍肌力不均衡,胸腹段屈肌力量較強,脊柱固定在前屈位,再則為減輕關節內壓力,患者常取彎腰姿勢,日久可形成駝背,當病變波及到肋橫關節和胸肋關節後,可有胸背痛,呼吸不暢及擴胸受限,肺活量減少。當髖關節受累,病情進展加重時,可出現髖關節強直狀,被固定於屈曲內收位。強直性脊柱炎是較常見的引起坐骨神經痛的疾病之一。在整個病程中,均可出現坐骨神經痛,根據病程的長短。病情的輕重,可出現乾性或根性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多呈雙側性,伴有腰背痛、骶髂部痛、椎旁肌廣泛壓痛是其特點。 綜上所述,強直性脊柱炎的肌肉關節表現有很多,其中對於強直性脊柱炎引起的坐骨神經痛不容輕視,患者有此症狀應盡快到醫院就診。

5、強直性脊柱炎能引起胯部疼嗎?

您好,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發生在腰、頸、胸段脊柱關節、韌帶以及骶髂關節的炎症和骨化的病變,此病主要破壞脊柱關節和髖關節等四肢大關節。有可能會引起胯部疼痛,強直性脊柱炎要早發現早治療,不可盲目治療,要根據個人的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

6、本人AS陽性,今年19歲,未發病,有時候會腳痛或腰疼或腹瀉,請問不吃葯可以嗎?

1. 概述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骶髂關節炎及中軸關節病變為特徵的慢性炎症性脊柱關節病,主要表現為脊柱和外周關節炎,並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眼、肺、心血管和腎等多系統損害,並產生疼痛和關節進行性僵硬。AS 的患病率在各國報道不一,中國人群的患病率約0.26%。本病好發於男性,男女比例為10—14:1,也有學者認為女性患病率和男性大致相同,只不過女性發病較緩慢及病情較輕。上海長征醫院骨科周許輝
AS的病因未明,遺傳因素在發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HLA-B27(下稱B27)與AS的發病密切相關,並有明顯家族發病傾向。據流行病學調查,AS病人B27陽性率高達90%,而普通人群B27陽性率僅為4%—9%;B27陽性者AS發病率約為10—20%,而普通人群AS發病率為1%—2%,相差約100倍。AS的病理性標志和早期表現之一為骶髂關節炎。脊柱受累到晚期的典型表現為竹節狀脊柱。外周關節的滑膜炎在組織學上與類風濕關節炎難以區別。肌腱末端病為本病的特徵之一。因主動脈根部局灶性中層壞死可引起主動脈環狀擴張,以及主動脈瓣膜尖縮短變厚,從而導致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2. 臨床表現
本病起病緩慢而隱襲。早期典型症狀以隱匿性的鈍痛為主,疼痛通常位於腰和臀部深面,夜間明顯,並且會伴有腰部活動不靈活,有明顯晨僵,經過活動後會有所改善,而休息後又有反復。在症狀出現半年到一年間,患者自覺症狀逐漸沿脊柱向上發展,累及胸椎後可出現呼吸不暢。一般頸椎在脊柱中最後受累,從症狀出現到頸椎受累,病程一般約為10年以上,當病變累及頸椎時,頸椎、胸椎呈現後凸畸形,嚴重者下頜與胸部相貼,患者雙眼只能視及足下地面,不能正常前視。前屈頸椎使患者出現開口困難,呼吸和吞咽障礙。AS發生椎體骨折的比例較高,尤以頸椎為甚,頸椎骨折後有75%患者出現神經症狀;寰樞椎自發性脫位、寰樞椎不穩是另一嚴重並發症,少年和成人均有發病報道,此並發症不像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常見。
24%-75%的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現外周關節病變,以膝、髖、踝和肩關節居多,肘及手和足小關節偶有受累。非對稱性、少數關節或單關節,及下肢大關節的關節炎為本病外周關節炎的特徵。我國患者除髖關節外,膝和其他關節的關節炎或關節痛多為暫時性,極少或幾乎不引起關節破壞和殘疾。髖關節受累佔38%-66%,表現為局部疼痛,活動受限,屈曲孿縮及關節強直,其中大多數為雙側,而且94%的髖部症狀起於發病後頭5年內。發病年齡小,及以外周關節起病者易發生髖關節病變。
AS是一種全身性疾病,除累及脊柱和大關節外。其關節外的系統性疾病有:虹膜睫狀體炎,主動脈炎,心臟傳導異常,蛛網膜炎,馬尾綜合征。並且還與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銀屑病、Reiter綜合征(非淋病性尿道炎,合並結膜炎和關節炎)、Behcet綜合征(口、眼、生殖器三聯綜合征,眼色素層炎、視網膜脈管炎、視神經萎縮、口瘡和生殖器潰瘍)和多發性硬化病有關。
強直性脊柱炎常見關節症狀
由於AS的隱匿性較強,很多患者發現病情時往往已經到達疾病的中期或晚期,而且這種疾病的致殘率較高,因此,AS常見的關節症狀是需要大家進一步了解一下的。
腰椎病變:患者會出現腰部前彎、腰部僵硬、活動受限,尤其是彎腰受限。體檢時多發現腰椎棘突壓痛與腰椎旁肌肉痙攣,時間久了還會伴有腰肌萎縮。
胸椎病變:背痛、前胸和側胸痛是患者胸椎病變的主要表現,駝背畸形最為常見。患者呈束帶狀胸痛,胸廓擴張受限,在吸氣、咳嗽、打噴嚏時會加重胸痛。病情嚴重者只能靠腹式呼吸輔助。
頸椎病變:患者主要表現為頸椎炎,頸椎部疼痛會沿頸部向頭部臂部放射。隨後,頸部肌肉痙攣、萎縮,病變發展為頸胸椎後凸畸形。頭部活動只能固定於前屈位,病情嚴重者不能抬頭平視。
骶髂關節炎:患者的腰痛和腰骶部僵硬感反復發作,腰痛和兩側臀部疼痛間歇或交替發生,疼痛可放射至大腿,伸直抬腿試驗呈陰性。按壓或伸展骶髂關節會出現疼痛,雖然沒有骶髂關節炎的症狀,X線檢查有異常改變。
3. 診斷
AS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病史、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並不依據組織相容性抗原HLA-B27抗原檢測,其中骶髂關節攝片是必不可少的診斷程序。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診斷標准為紐約(1968)標准,主要內容:
1.臨床表現:
(1) 腰椎各方向的活動(前屈、後伸、側彎)完全受限。
(2) 胸腰椎或腰椎有過疼痛病史,而且現在仍痛。
(3) 四肋間測量胸廓擴張活動度,等於或小於2.5厘米。
2.骶髂關節X線表現分為五度。
0度:正常。
I度:可疑。
Ⅱ度(輕度):局限性侵蝕、硬化,關節間隙無改變。
Ⅲ度(中度):進行性骶髂關節炎,出現關節侵蝕、間隙變窄或部分融合強直。
Ⅳ度(重度):關節間隙消失,關節融合強直。
Ⅲ-Ⅳ度雙側骶髂關節炎,加上述至少一條臨床指標;Ⅲ-Ⅳ度單側或Ⅱ度雙側骶髂關節炎,加上述第1或第2、3項臨床指標,可診斷AS。如X線表現為雙側Ⅲ-Ⅳ度骶髂關節炎,沒有上述臨床表現,應診斷為可疑性AS。
該標准1984進行修訂,修訂後內容如下:
1.臨床診斷標准:
(1) 腰痛、僵持續至少3個月,疼痛隨活動改善,但休息不減輕。
(2) 腰椎在前後和側屈方向活動受限。
(3) 胸廓活動度較同年齡、性別的正常人減少。
2.放射學標准:雙側骶髂關節炎≥Ⅱ級或單側骶髂關節炎Ⅲ-Ⅳ級。
確診AS標准:符合放射學標准和1項以上臨床標准。
可能AS標准:①符合3項臨床標准;②符合放射學標准,但不具備任何臨床標准(除外其他原因所致骶髂關節炎)。
為了對AS早期診斷,1977年Calin等提出AS臨床篩選標准,其標准如下:①40歲以前發生的腰腿痛或不適;②隱匿發病;③隱襲性背部不適病史持續3個月以上;④伴有晨僵;⑤上述症狀活動後可改善。結合家族史及HLA-B27檢查,上述5條標准中有4條以上符合者可診斷。
4. 治療
AS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無根治方法,亦無阻止本病進展的有效療法。許多病人骶髂關節炎發展至I或III級後並不再繼續發展,僅少數人可進展至完全性關節強直。AS治療的目的:①控制炎症,減輕或緩解症狀。②維持正常姿勢和最佳功能位置,防止畸形。要達到上述目的,關鍵在於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採取綜合措施進行治療。AS治療的基本原則:①早期以非手術治療為主。②中後期應積極預防脊柱畸形。③葯物治療中對副作用大的葯物應嚴格掌握適應症。④對畸形已影響基本生活者,應考慮手術矯正。
非手術療法
1. 疾病知識教育 使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質、病程、採用的措施以及預後。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正確的姿勢和維持正常活動,包括睡眠時用薄枕,取仰卧或俯卧睡姿,避免屈曲位。堅持力所能及的勞動和體育活動,工作中注意姿勢,防止脊柱彎曲畸形等。使患者了解常見治療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2. 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可保持脊柱的生理彎曲,預防駝背畸形;保持胸廓活動度,維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保持骨密度和強度,防止骨質疏鬆和肢體廢用性肌肉萎縮。包括深呼吸、頸椎運動、腰椎運動及肢體運動,游泳既有利於四肢運動,又有助於增加肺功能和使脊柱保持生理曲度,是最佳的全身運動。這里需說明患者應根據個人情況採用適當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量,避免運動過度。
3. 物理治療 熱療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使肌肉放鬆,減輕疼痛,有利於關節活動,保持正常功能。也可選擇日光浴,能緩解疼痛,調整病變過程及使痙攣肌肉放鬆。
4. 葯物治療 治療AS的葯物可分三類:①抑制病情活動、影響病程進展的葯物,如柳氮磺胺嘧啶。②非甾體類抗炎葯 適用於夜間疼痛及僵硬的病人,可在睡前服用,如芬必得、莫比可、西樂葆等。③鎮痛葯與肌松葯 常用於長期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葯無效者,如強痛定及肌舒平等。在急性期尚可以使用皮質類激素作為抗炎治療的輔助葯物。
5. 支架保護 對畸形發展較快者,應選用效果確定的胸、背、腰支架予以固定。對頸椎不穩患者亦應使用頸托維持頸椎的生理曲度,避免神經症狀出現。
手術治療
 1. 駝背畸形的手術適應症 AS引起的駝背畸形是一種較常見的脊柱疾患,脊柱截骨矯形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手術的指征是:①重度駝背畸形,膝關節與髖關節伸直時雙目不能平視,已經影響日常基本生活。②病變已靜止,指疼痛消失1年後同時血沉正常。③全身情況良好,心、肺功能可耐受手術和麻醉。④對伴有神經功能受累者應及早手術。伴髖關節強直患者的手術:駝背並髖關節強直時,因髖關節屈曲畸形加劇了已重心前移的身體上部,使脊柱、髖關節的應力進一步加大。要想有效、准確地糾正駝背,恢復脊柱正常受力特點,避免因脊柱前傾造成的錯覺致糾正後凸過度,引起前凸;糾正駝背角度不夠;糾正駝背後因脊柱前傾造成復發等並發症,就必須針對兩個部位進行矯形。由於脊柱縱軸因髖關節強直而前傾,因此必須使脊柱縱軸基本垂直,駝背矯形才能取得較確切的效果。從生物力學角度來看,先行髖關節矯形手術,再矯正駝背是合理手術方式。合並腹主動脈鈣化的手術: 以往認為腹主動脈鈣化為手術禁忌的原因是手術過程中會產生強大縱向牽拉力,易致大血管損傷。目前手術經過改進後可避免脊柱矯形過程中縱向過度牽拉。
2. AS患者的脊柱脊髓損傷 AS的病理特點是脊柱骨性強直、椎體骨質疏鬆及脊椎骨的脆性增加,因此,無外力或輕微的外力作用下即可發生脊柱骨折;再者,AS病史較長的患者,常形成僵硬、固定的脊柱畸形,脊柱的生物力學性能發生改變,這些病理特徵決定了AS脊柱骨折的發生機制、臨床特徵及預後均有別於一般的外傷性脊柱骨折。AS常伴有的脊柱後突畸形使脊柱的生物力學性能發生改變,正常脊柱後凸的頂點一般位於T7,AS患者脊柱後凸的頂點逐漸向遠端移位,加之頂點上、下端均已骨性融合(當然,包括頂點處的關節亦骨性融合),則頂點處成為強直性脊柱剛性杠桿的支點,上下兩條長力臂一端是胸椎和肋骨胸廓,另一端是腰椎和骨盆。並且後凸的增大使頂點(常為胸腰椎結合部)所受的應力增加。正因為脊柱生物力學的上述這些變化使得AS脊柱骨折不同於一般的外傷性脊柱骨折,有其本身的特點:(1) 引起AS脊柱骨折的外傷往往較輕,有時甚至沒有感覺到外傷也可發生骨折。(2) AS脊柱骨折常同時累及脊柱的前、中、後三柱,伴發脫位的機率也更高,因此常為不穩定骨折。(3) 由於頸椎運動功能喪失、骨質疏鬆及漸進性頸椎後凸畸形等因素存在,AS脊柱骨折最常見於下頸椎,其次為胸腰椎和腰椎,其中頸椎骨折呼吸系統並發症發生率高。(4) AS胸椎骨折常為應力骨折,少有神經損傷,臨床上很容易漏診或誤診。對於有長期AS病史的患者,如有新發或加重的頸痛、胸背痛或腰背痛,有或輕或重的外傷史,則應高度懷疑並發脊柱骨折。

與as髖關節受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