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髖關節置換術後大概多長時間可以恢復正常走路?
由於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所以恢復的時間也是有差異的。一般來說,膝關節置換手術在術後要住院一周到兩周左右,術後建議一個星期後,可以藉助拐杖獨立行走,完全康復要在兩個月左右,術後注意運動和休息要合理分配,避免關節受力。
2、髖關節置換術多久恢復正常
理論上講,術後第二天即可下地
實際上,最好等術後一周左右,既不影響術後恢復,也不會增加傷口出血,影響傷口癒合
至於恢復正常走路的時間,跟病人情況、術前的情況還是有很大相關性的。比如,年齡較輕的病人,肯定要比年齡大的病人恢復時間短;術前能正常走路的肯定比術前不能正常走路的恢復時間短。這個不能一概而論的。而且,跟手術做得好壞也有很大關系,這是顯而易見的
髖關節為多軸性關節,能作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運動。但由於股骨頭深嵌在髖臼中,髖臼又有關節盂緣加深,包繞股骨頭近2/3,所以關節頭與關節窩二者的面積差甚小,故運動范圍較小。
髖關節置換術後不單純是身體的恢復,更需要預防並發症。大手術給病人體力帶來很大消耗,病人很需要卧床恢復體力,但卧床太久會產生褥瘡、肺炎、誘發心臟病。一旦出現這些並發症則嚴重影響整體的康復。另外,缺乏運動時肢體血流會減慢,血流緩慢的時候血管內的血液容易發生凝固,造成血管栓塞,堵塞血管的栓子如果脫落,順著血液流到心臟進一步流到肺臟則會堵住肺臟的大血管,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手術後要早起下地運動,預防並發症的發生。
手術後什麼時候開始進行康復運動合適呢?應該說手術結束後越早恢復運動越好,但由於傷口一般放有將傷口內的瘀血引流出來的管子,在引流管拔出之前不方便下地行走,所以手術當天一般只能在床上做被動的運動,如按摩下肢,這樣可以促進下肢血流加快,預防血管的栓塞。手術後第一天就可以把引流管拔除,拔除引流管後就應該下地練習下地行走了。年齡太大的病人,比如90歲以上的老人做了手術是不是可以酌情考慮晚幾天下地呢?恰恰相反,年齡越大越容易出現手術後卧床並發症,就越應該早下地行走。
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恢復選擇何種運動比較好呢?這個沒有統一的意見,應該因地制宜,但有統一的原則,那就是運動量由小到大,逐漸增加。比方手術當天可以幫患者按摩下肢的肌肉和關節,術後第一天上午可以增加床上運動,讓患者自己練習在床上屈伸下肢關節,主動抬高下肢,下午就可以練習下床站立,如果病人體力允許,除了站立之外還要增加逐漸練習行走。術後第二天開始逐漸增加練習行走的次數和行走距離。術後5-7天就要開始練習上下樓梯、登自行車等運動,增加運動的協調性。術後兩周,如果病人體力較好,在能站穩不摔倒的情況下可以逐漸放棄助行器練習行走。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原發病、手術中使用的人工關節假體類型、有沒有使用骨水泥固定等等對手術後的運動恢復有沒有影響呢?一般是沒有影響的,只要患者沒有感覺到手術部位的疼痛,就可以完全負重,也就是說將身體的重量完全放在手術的肢體上。除非手術中因為患者骨頭結構缺損比較大進行了重建,一般都能在術後一到倆天內恢復下地行走。手術中如果重建了骨頭,也應該早期下地,但醫生可能會告訴病人手術側的肢體不能負重或者不能完全負重,需要拄拐來代替患側肢體的負重。
患者術後選擇何種運動要根據患者本身的情況及醫院的條件來定,注意循序漸進,運動量由小到大,注意不要摔倒,上下床時預防關節脫位。為了預防並發症和增加康復速度,髖關節關節置換術後的病人應該能走的時候不要站,能站的時候不要坐,能坐的時候不要躺。如果運動後感覺傷口疼痛加重或者夜間疲勞感很重,說明運動量過大,需要適當減少運動量。
3、髖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護理原則
術後康復訓練
2.1 術後第1周 術後當日即穿「丁字鞋」,術後第2天開始進行膝部按摩,可進行患側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和抗阻活動。術後3~5天行患側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並且進行患側髖、膝關節被動活動。通過雙肘支撐,在他人幫助下或雙手握住床上方的吊環挺起上半身,臀部抬離床面,保持10~15s,重復5~10次。術後第5天,在膝下墊枕使髖彎曲10°~20°,然後以膝部為支點做挺髖動作,即抬臀動作。
2.2 術後第2周 鼓勵患者在無痛范圍下進行主動的患髖膝屈伸能力訓練;屈髖度數為45°~60°或<30°,可在患肢下放置一滑板,患側足跟置於空心圓墊上在滑板上做下肢屈伸運動,在無痛范圍內加強患側髖周圍肌群和股四頭肌的力量性訓練;可逐漸抬高床頭的高度,直至患者能在床上半坐位,外側入路切口的患者,半坐時間逐漸延長(30~60min)。一天可重復進行多次,為坐站練習做好准備。有條件可用直立床訓練;繼續進行床邊體位轉換訓練,包括:半坐―躺轉換練習、坐―站轉換練習、卧―站體位轉換、在平行杠或四腳助行器內進行健腿支撐三點式步行,轉體訓練等。
2.3 術後第3周 做四點支撐半橋運動,即在雙肘及雙下肢屈曲位支撐下抬臀並在空中保持10s,重復進行10~20次,每個動作要求緩慢進行;加強步行訓練,開始在平行杠內進行,將步行周期中的擺動期和支撐期分解進行,分別進行前後交替邁步訓練,並逐漸過渡到步行訓練;平行杠內的步行平穩順利,則應過渡到拐杖步行,有條件進行減重步行;繼續加強患側股四頭肌漸進行抗阻訓練,不斷提高患側下肢的肌力;改善及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教患者藉助一些輔助設備獨立完成日常的穿褲、穿鞋襪、洗澡、移動、取物等,以減少患者患髖的彎曲度數;必要時進行適當的環境改造,如加高床、椅、座廁的高度,坐椅兩邊最好有扶手以方便患者坐立,讓患者盡量睡硬板床,穿松緊鞋和寬松褲,以方便患者完成動作。
2.4 術後4周~3個月 逐漸改善患髖的活動范圍,增加患髖的負重能力,使人工置換的髖關節功能逐漸接近正常水平,達到全面康復的目的。注意在3個月內,持拐步行、過障礙時患者腿僅為觸地式部分負重,上下樓梯活動,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減少髖的彎曲和負重,還可以在運動平板上進一步改善步態、步速和步行的距離,提高患者實地步行的能力,最後過渡到棄杖步行。
4、髖關節置換術後20天傷口癒合很好,可以坐多久
半個小時左右,盡量不要太長時間!三個月至六個月後再嘗試長時間坐立!
5、髖關節置換術後1年內,時不時疼痛是什麼原因?
1年前摔斷右腿股骨頭,醫生說無法癒合,進行了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1年內,時不時疼痛,但能忍受,較劇烈疼痛發生過4次,每次持續一周左右,靜坐不太疼,走路疼,休息後又有一些好轉。疼痛部位包括髖關節置換的全部部位,從股骨頭至膝蓋部分,疼痛一段時間又好轉一段,走路瘸,使不上力。
6、髖關節置換術後多久完全康復
做了手術後,每逢陰雨天都會有反映的,而且是在陰雨的頭幾天就會有不適的感覺了。這種情況會持續幾年的。我父親就是做的髖關節手術,已經很多年了。現在有時還有不適反映。但如果保養的好的話,就會好些的。注意別貪涼啊,寧可悟著點啊,千萬不能受涼哈!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如果保養的好的話有個2.3年就好了)。
7、股骨頭壞死做髖關節置換手術痊癒可以恢復到什麼狀態?求了解的介紹下,很感謝!
我覺的自己還是屬於挺不幸的那種。因為我才25歲。換了股骨頭對於我來說,將是一生的負擔。就當20年換一次吧,錢和反復的手術會讓我崩潰呵。但是換是一定要換的,有病你不能不治療。最終還是決定換了。腳越來越瘸,男朋友也不敢把我帶回家。我工作也因為腳痛不能去做,今年剛畢業的我,為了未來,就算只有20年我也得換了。
我是類風濕引發的餓缺血性壞死。病了4年了,病情控制的很好。除了每天吃顆激素,跟正常人一樣的。腳開始疼痛也就一年。其實剛開始疼就發現是這個問題的話,醫生說修復下或者股骨頭打個小洞引流血液,都是可以解決的。可惜我不懂,在加上我的醫生也沒有發現。那頭豬。所以早期的類風濕吃葯的朋友,你們一定要經常啪一下你們的大關節。早預防啊。
接下來說下手術經歷吧
這個手術是很成熟的,所以,手術風險不用擔心。手術時間大概是2小時。關於疼痛問題。怎麼說呢我應該算是個很怕疼痛的女孩子。打個小針都會痛死的那種。手術不疼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覺得是可以咬牙忍受的那種。換股骨頭,開刀的地方不是大腿側,而是屁股到大腿上端一點點,傷口大概6,7厘米吧。骨頭是不同的,主要是肉痛。
手術過後一小時我打了一針止痛針,次日,也打了一支。打了之後會好很多的。如果你真的很怕痛,就打吧。傷口第2天疼痛就會減少很多,但是還是很不舒服的。
我是第2天吊完點滴,醫生就叫我起來走了。。。,估計是因為年級輕吧,我看其他的老人病友都是比較遲下床的,大概3,4天以後。起先怕死了都要哭了,不起來。都來那個護工阿姨很有經驗的把我瞬間扶起來,所以這個過程並不痛苦。(股骨頭關節部分你要直在那裡,不能彎曲的)。說起來也奇怪,我以為踩在地上會很痛的,結果站著也還好,也能走路的,當然用了助行器。那天就走了一會兒,因為麻醉的頭暈還是在。接下來幾天就都是阿姨把我拉起來,然後我練習。早第4天的時候,起床就越來越方便了,腿也不象手術後那麼僵硬。但是疼痛還是有的,傷口那邊的同還可以,奇怪的是傷口下面,大腿中部可疼,好像經拉在那裡。過一星期了也還疼,問醫生了,他說淤血的話就要一個月才會不疼。。。。
現在我是半躺床上上網哈,還很疼。不過會好的不是么。
再我看來手術完最難熬的就是你只能平躺床上,腿要平放著睡3個月。。。很難受的,屁股會很疼,背也累,全身s=dou 是汗。難受啊。
要做手術的朋友,咬咬牙吧。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