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左髖關節痛,坐位不適,肌肉僵硬,具體是什麼病,該如何治療。【初步診為左髖關節滑膜炎】
您好:您的左側髖關節有大量的積液,右側也有少量,而且左側的股骨頭看著也有問題,治療比較棘手,可以關節腔內注射葯物治療效果較好。
(陝西省中醫院黨建軍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2、國內最好的骨科醫院?我爸出現了關節僵硬,髖關節屈伸不能自由、下蹲比較困難、不能久站等症狀,想問下是
您好 國內最好的骨科醫院:積水潭 北醫三院 261醫院 301醫院 304醫院 等 首先應該要明確症狀是由於什麼疾病引起的 再來對症治療,關節僵硬有可能是骨性關節炎 也就是骨質增生,或者是風濕所引起,髖關節屈伸不自由,下蹲困難,有可能是骨性關節炎,股骨頭壞死,不能久站,則考慮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您應該再提供更多更詳細的情況 比如的父親多大年紀了,這些症狀出現多長時間了,有無卧床休息,平常活動量大不大等。您可以點擊我在線咨詢。
3、怎樣加強髖關節柔韌性
1.軀干穩定性
重要性——軀干肌肉,包括支撐腹部、脊椎、臀部與骨盆的身體中部肌肉,對於任何運動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們提供了脊柱的穩定,而脊柱穩定才能使人產生更大的力量。無論是速度力量還是基礎力量在各種運動中都不可缺少。
問題——影響軀干力量的最常見原因是處於腹部深層的腹橫肌軟弱無力。人們通常進行的腹肌練習由於動作幅度有限並不能使深層的腹橫肌得到有效鍛煉。
自我測試——屈膝90度,仰卧,雙腳平放地面。兩臂伸直放在體側,手心向下。注意在動作全過程中保持手臂與地面平行,雙腳不離開地面。用5秒鍾時間以緩慢的動作向上團身至坐姿,停頓1秒,然後用5 秒鍾還原。
合格標准:能不藉助動作的慣性完成10次以上。
不合格:不能完成10次。通常是在團身起到30度時腹肌無力繼續完成動作。
改進方法:每星期進行2次加強腹橫肌的練習,要在鍛煉開始時做。
練習之一:俯撐收腹
用肘支撐成俯卧撐姿勢,身體從肩到腳踝要伸直。用力收緊腹肌,向脊椎靠近, 同時收緊臀肌。這個動作會把骨盆向後旋,並把腰部的脊椎拉直。這樣會使腹橫肌更多地參與動作。保持這個姿勢30~45秒,其間呼吸要淺。休息30秒後再做1次。
練習之二:仰卧慢起團身
與測試動作相同,但是屈膝45度而不是90度。開始練2組,每組8~10次,中間休息30~60秒。 體能進步後可把腳向身體靠近,膝關節成90度。組數可盡量多做。
2.肌肉力量平衡
重要性——肌肉力量的平衡對於有跑步動作的運動項目極為重要,比如籃球與足球。平衡的肌肉會提高跑動的靈活性,減少關節與肌肉可能發生的拉傷。我們不是說所有肌肉必須同等強壯,但是它們的差別應該在合理的比例之內。
問題——當一塊或一組肌肉相對過弱,在劇烈運動中它們就可能被強壯的肌肉產生的力量拉傷甚至撕裂。研究證明,股二頭肌受傷的最主要原因是與股四頭肌的力量相比不太平衡。
自我測試——單腿下蹲手觸物
把一個啞鈴豎著放在身體前面手可以摸到的地面。一條腿屈膝90度懸在身體後面,下降身體重心,同時雙手觸摸身前的啞鈴。在下蹲的最低點大腿應與地面平行或者更低。稍做停頓後站立還原。
合格標准:能夠不抬起支撐腿的腳跟並且腿與臀部不前移而觸摸到啞鈴。
不合格:不能始終保持腳跟著地,這是股二頭肌 無力的表現,而且髖關節前屈肌太緊(見柔韌性部分)。或者腳跟能夠保持著地,但是膝向內側靠及髖內旋,這表明大腿內收肌太緊,肌肉偏弱。
改進方法——在鍛煉中每做1組股四頭肌動作(如前深蹲與箭步蹲)要做4組股二頭肌的練習,包括普通硬拉與羅馬尼亞硬拉。大腿內收肌過於僵硬者要練盤腿抻拉。做盤腿抻拉時可盤腿坐在地上,腳跟並攏拉向身體。兩肘放在腿的內側,適當用力下壓15秒。休息30秒。共做3組。大腿內收肌較弱的改進方法是每星期練2次保加利亞箭步蹲,每次2~3組,每組6~8次。具體做法是肩扛杠鈴站在長凳前80~90厘米。後腿的腳面放在長凳上,前腿腳尖稍向外指。挺胸收腰下降身體重心,直到前腿膝關節成90度。小腿應與地面成直角,後腿膝蓋幾乎觸地。然後立起重復。
3.肩關節的穩定性
重要性——肩關節的穩定對預防因動作重復次數太多而造成的損傷,比如棒球的投球與網球的正手擊球,非常重要。肩關節周圍的肌肉如果較弱就可能 發生關節、韌帶與神經的損傷。
問題——肩關節的穩定性差可能是由於肩肌太弱造成,也有可能是其相對肌肉過於強大引起。因此經常進行力量練習的人也有可能受傷。
自我測試——通過觀察身體的姿勢可以判斷肩關節的穩定性如何。做法是側對鏡子站好,肩放鬆,然後觀看鏡子中的姿勢。
合格標准:肩線直而且正處於耳朵下方。
不合格:肩向前傾成含胸姿勢,或者兩臂下垂於大腿前面而非兩側。
改進方法:①集中注意力進行將肩胛骨向後拉再靠近的練習,比如坐姿劃船、俯身劃船及俯身側舉啞鈴(做俯身劃船與坐姿劃船時用寬握距,讓上臂在動作完成時與身體成直角)。在鍛煉中每做1組胸肌練習(卧推、雙杠臂屈伸)要相應地做2組上述肌肉練習與背肌練習(上拉與下拉)。
②抻拉內旋肌,也就是做卧推與下拉時用的肌肉。練法見「柔韌性」內容。
③每周做2~3次,每次2 組,每組10~12次的外旋肌力量練習。具體做法是雙手握啞鈴站好,把啞鈴向上拉起,這時肘關節成90度,小臂垂直向下。然後保持肘、腕與上臂穩定,轉肩將啞鈴翻到肩上,盡量向後。還原後重復。
4.柔韌性
重要性——柔韌性在任何需要做大幅度動作的運動項目中都很重要,因為柔韌性越好,動作幅度越大,優勢就越大。
問題——大多數男性的屈髖肌,即負責抬起大腿的肌肉都比較緊。另外肩關節的活動范圍比較小。這些都是限制運動表現並可能引起傷害的原因。
自我測試——抓舉支撐下蹲。雙手正握一根杠鈴桿或者木棍,握距為兩個肩寬。舉過頭頂,兩臂伸直,鎖肩,兩個肩胛骨向中間靠攏。雙腳站距同肩寬,挺胸收腰,眼向前看。下降身體成下蹲姿勢,越低越好。保持身體直立,手舉的橫桿不向前傾。停頓一下後立起,重復1~2次。
合格標准——腳跟始終接觸地面,臀部在最低點幾乎與腳跟相觸。橫杠保持在頭頂。
不合格——腳離開地面是屈髖肌薄弱的表現。橫杠前傾則說明肩關節靈活性欠佳。如果二者同時出現就意味著上下關節的柔韌性都不夠好。
改進方法:
①3點抻拉。屈膝,把一隻腳的腳背放在身後高度相當於臀部的牢固物體上。(如一個訓練凳),腳跟抵住臀部。另一條腿伸直站好,雙手卡腰。然後支撐腿屈膝,身體向後下方坐,身體向後靠,讓後大腿前部拉緊。保持這個姿勢15秒。休息30秒後重復,共做3組,每周2~3次。②肩後旋抻拉。右手握住木桿一端,兩腳同肩寬站立。右臂做側平舉;上臂與地面平行,屈肘90度。木桿從上臂後面插到身前,左手握住向前拉,使得右臂向前旋,右手向後移動。保持這一姿勢20秒。然後換做另一側。每側共做2~3組,1周練2~3次。
4、躺時間長髖關節僵硬怎麼鍛煉
根據你這個情況,那麼這個時候可能屬於一個關節炎,可以考慮熱毛巾熱敷吃活血止痛膠囊。
5、小針刀松解髖關節組織粘連可能出現什麼意外? 有沒有什麼後遺症?
組織出血、炎症、心腎功能衰竭!!
這只是意外,現在的手術,保障很高的,只要心態好!就算有問題也會扛過去的!!
不要多想,努力的去想,術後怎麼恢復身體要緊!!
祝你平安!!
6、髖關節僵硬,是不是股骨頭壞死原因出現的徵兆?
建議:由於髖關節骨質發生變化,造成患者髖關節不靈活、屈伸不利、下蹲困難、髖關節發出響聲、下肢肌肉萎縮等情況而導致的髖關節僵硬。髖關節僵硬的患者可能是由天生畸形導致的,也有一部分是長期酗酒、使用激素等原因所引發。因此,當心髖關節僵硬會是股骨頭壞死的徵兆。所以髖關節僵硬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正確的姿勢,經常做伸展運動和屈曲關節的動作,以增加關節活動量,促進血液循環,避免關節和肌肉萎縮;患者應定期做檢查,隨時關注病情的發展以及多做些自我康復鍛煉治療。
7、髖關節活動受限是因為什麼?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
髖關節是由股骨頭與髖臼相對構成的,是屬於杵臼關節,它的作用是以維持關節內壓的平衡。髖關節活動受限這種症狀在平時大家都很少遇到,髖關節活動受限就是指患者在運動的時候,受到了限制,不能夠正常的完成。
髖關節活動受限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股骨頭軟骨發生了壞死
由於股骨頭軟骨的表面是粗糙不平的,當髖關節活動的時候,就會很容易造成滑膜的損傷,在滑膜損傷後就會出現髖關節滑膜炎,如果髖臼在長時間里受到了炎症的刺激,那麼它就會出現髖臼盂唇部位增生的一個病理變化。當髖臼盂唇部位增生到一定的長度時,就對股骨頭的包容過大,從而就會影響股骨頭的活動范圍,最終就會造成髖關節的功能障礙。
第二:還和體重的增加有關系
它和髖關節炎的發病是成正比的關系,肥胖還是病情加重的一個重要因素,髖關節長時間的受重量的影響,就會造成髖關節受傷。
第三:當股骨頭塌陷時,在它恢復的過程中,股骨頭的內部出現的壞死骨細胞就會被吸收掉,而新的骨細胞就會不斷的形成,這個時候再加上患者對行走控制的不是很正確時,那麼在重力的壓迫下,股骨頭就會變形,就會形成所謂的扁平髖,從而就會影響了股骨頭的活動范圍,造成了髖關節功能的障礙。
第三:髖臼先天性發育不良
當髖臼窩發育過小時,它是不能把股骨頭正常的包容起來,這個時候如果發生了髖臼盂唇部位骨細胞壞死硬化向里萎縮時,股骨頭就沒有辦法頂著髖臼,因為股骨頭出現了半脫位或著是股骨頭出現了壞死。當這個時候股骨頭不在原來的位置上時,股骨頭就會向外向上移動,當行走的越多,疼痛的症狀就會越嚴重,髖關節的功能障礙也就越來越重。
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1.要忌煙、忌酒。
2.少吃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和甜食。
3.在治療的過程中要遵醫囑用葯,按時的吃葯,做好日常的護理工作。
4.可以進行自我的康復訓練,做有氧操、適當的關節活動訓練和肌力訓練,在訓練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運動量要逐漸的遞增。
8、強直使用得寶松對髖關節有壞處嗎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種血清學陰性的慢性進行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脊柱和髖關節等,至今病因不明。對AS晚期引起的髖關節畸形施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公認的改善關節功能的有效方法[1-2]。1999年4月至2006年1月我院對19例(38髖) AS並發髖關節雙側骨性強直患者施行一次雙側全髖關節置換術,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9例患者全部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根據1984年修訂的紐約診斷標准[3]),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齡25-57歲,平均37歲。病程5-25年,平均12年。全部為雙髖關節骨性強直,髖關節活動度為0,屈曲畸形角度<10°8髖,10-30°18髖,30-50°12髖,平均21°。生活不能自理8例,生活部分自理,需扶雙拐或藉助輪椅11例,5例伴膝關節疼痛但無膝關節功能障礙,8例輕到中度駝背畸形。
2.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口插、鼻插下施行雙側全生物型全髖關節置換術,其中2例採用氣管切開插管麻醉。首先閉合下行內收肌腱松解,手術均採用後外側切口入路,採用先截骨後髖臼成形的方法截斷股骨頸,松解是根據屈曲攣縮程度首先松解髂腰肌,切除關節囊其前側瘢痕攣縮部分,進一步從大轉子處橫斷闊筋膜張肌,松解闊筋膜張肌和臀中小肌間隙。用髖臼銼在原臼的位置上造臼,顯露馬蹄窩內脂肪,銼至馬蹄窩骨質相平水平,安裝大一號生物臼進行螺釘固定,股骨柄假體同樣採用大一號生物柄緊密壓配。術後指導患者早期肌肉及關節功能鍛煉,循序漸進。術後1周內進行下肢及臀部肌肉的收縮運動,以及遠端關節及鄰近關節的抗阻力運動,1周後,進行關節無負重活動。2周後以低負荷關節活動為主,3周後藉助助行器輔助行走,兩下肢平地行走,6周後練習下蹲,擴大活動范圍,8周扶雙拐行走,4-6月後過渡到無拐行走。
3.結果
全部患者1-8年(平均5.5年)隨訪,本組19例(38髖)中,33髖關節無疼痛,4髖輕度疼痛不適,無需服止痛葯物,有1髖主訴時有大腿中上段疼痛,隨時間延長逐漸減輕。所有19例髖關節主動屈伸活動由手術前的0°增加到隨訪時的平均81°(65-115°),活動度平均達到160°(110-230°),術後34髖屈曲畸形消失,4髖仍有10-15°屈曲畸形。伸屈功能改善明顯大於旋轉功能。術後患者均能生活自理,需扶單拐或手杖者5例。術後2例出現脫位,經及時手法復位後未再出現脫位現象,2髖在擴髓時擊入假體股骨柄時出現股骨距裂紋骨折,未達小粗隆下,未做特殊處理。6髖發生異位骨化,根據Brooker分期,Ⅰ級3髖,Ⅱ級3髖,病人除感不適外,對功能無明顯影響。放射學評定:骨皮質較前有明顯增粗,骨小梁稀疏改善明顯。
4.討論
4.1術前檢查
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由於胸腔擴張受限,呼吸功能易出現損害,腎臟可能出現澱粉樣變,心功能不全及由於胃腸道結腸炎等引起一系列重要臟器損傷。因此術前應全面了解患者一般情況。另外除常規檢查外還可包括血沉及血清肌磷酸激酶等特殊檢查以明確病變的活動情況。
強直性脊柱炎因脊柱間和脊肋關節的固定使胸廓活動受限,肺活量降低,其降低幅度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有的可下降到正常的60%,最低降至30%,嚴重者胸廓活動受限,使胸部活動消失,只有膈肌呼吸,此種病人應當注意,避免造成嚴重呼吸困難。
4.2 麻醉方法的選擇
大部分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因椎間關節強直,椎間盤、黃韌帶、棘間韌帶鈣化、骨化,使常規硬膜外穿刺不可能施行。普通氣管插管全麻可用於腰椎活動困難,而大部分頸椎受累較輕的患者。若患者的頸椎呈屈曲強直,頜柄距(下頜下緣至胸骨柄上緣的距離)變小,有的僅3-4cm,患者頭後仰受限,無法使用喉鏡;部分患者顳頜關節受累,張口困難,使氣管插管非常困難或不可能實現。我們採用氣管切開的方式進行全麻。
4.3切口的選擇
本組病例全部採用後外側入路,由於本組屈曲畸形角度<50°,採用此切口操作簡便,顯露充分,從髖臼的後沿測定髖臼位置容易,特別是顯露臀肌清楚,便於准確評價外展肌的功能,在髖關節強直的病人中,往往測定外展肌力非常困難,可通過術前的觸診及術中的觀察來判斷,如臀肌較厚,顏色紅潤,有活動性滲血,則術後患者可達到近似正常的步態;如臀肌較薄,顏色較差,但仍連續,那麼術後患者步態恢復較差;如臀肌連續性中斷,則不能採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4.4術中松解
本組病例髖關節已侵蝕到完全骨性融合,髖部痙攣性疼痛非常嚴重,在不正常的位置上融合,而內收肌長期痙攣疼痛而導致攣縮,加之前方關節囊及炎症組織的侵蝕攣縮使得本手術需在內側、前側及外側根據病人屈曲攣縮情況進行松解。所以我們常規採用閉合切腱法首先進行內收肌的松解,對於骨性融合的病人其頸的長度變化不大,從後側入路松解前側組織並不是特別困難。而闊筋膜張肌由於其腱性部分較長,伸展性較差,又位於關節的前外側,手術時可在粗隆部橫斷松解,並進行臀肌間隙進一步松解。髂脛束可在小轉子處剝離,餘下肌肉皆可隨功能鍛煉而逐漸適應延長。松解髖周圍攣縮軟組織時要避免損傷血管和神經組織。如進行徹底的松解仍殘留有屈曲畸形時,術後可輔助康復牽引治療來逐漸適應。
4.5手術方法
強脊炎骨性強直病例中,很難分辨股骨頭與髖臼的界限,給截骨和成形帶來很大困難,應用傳統的截骨方法不僅很難掌握髖臼的成形方向,而且也不可能一次將股骨頭清理干凈。我們採用兩次截骨後髖臼成形的方法,髖臼周圍馬蹄窩內脂肪不會消失來確定髖臼的位置及深度,防止去骨太多而致假體的松動和中心性脫位,髖臼及股骨皮質非常脆弱,容易磨穿髖臼使骨皮質折斷,術中切勿暴力以免骨折,或股骨頭殘留太多而誤將髖臼假體裝入原股骨頭骨質內。
長期攣縮的關節的矯正、骨盆傾斜者和髖關節骨性融合者的髖臼假體精確放置是技術性的難點。常規全髖關節置換術時,髖臼假體置入時應保持與骨盆橫軸45°外展與20°前傾,股骨假體應保持10-15°前傾。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髖關節常伴多種畸形,如屈曲畸形、內收或外展畸形、內旋或外旋畸形等。嚴重髖關節畸形的患者,術中雖然可矯正至正常,但術後仍有畸形復發傾向。如按照常規方法安放假體,會增加術後髖關節脫位的可能性。為保證術後髖關節的穩定,術中假體置入的角度應根據髖關節畸形的具體情況即髖關節融合的位置和角度進行適當調整。對單純髖關節屈曲畸形者,可按常規方法安放假體。對合並下肢內旋畸形者,髖臼假體前傾角應適當減小,股骨假體前傾角應適當加大。對合並下肢外旋畸形者,髖臼假體前傾角應適當加大,股骨假體前傾角應適當減小或保持0°前傾。對合並內收畸形者,術中可切斷部分攣縮的內收肌肌腱,髖臼假體外展角應適當減小,這樣雖然可能會影響髖關節的外展,但可增加關節的穩定性。
在脊柱有輕度到中度後凸畸形時,為防止出現髖關節前脫位,調整前傾角至關重要。由於存在脊柱後凸,需靠髖關節的過度後伸來代償,所以如果髖關節置換手術中髖臼假體的前傾角仍按正常的10-20°安放,術後極易出現髖關節的前脫位,當脊柱有重度後凸畸形時,應與脊柱外科醫師協同評估脊柱矯正的角度和髖臼的前傾角,先行THA,再行脊柱截骨矯形,達到矯正力線,解除畸形,穩定關節的目的[4]。所以前傾角的大小是手術成功的關鍵。
AS患者普遍存在骨質疏鬆,股骨髓腔常呈「煙囪」狀,骨組織增生反應能力差,很難有骨組織長入到多孔層而達到生物固定的效果[5],我們認為術後假體的松動除上述原因外,還與此病患者多為年輕人,活動量大造成的機械性松動有關。另外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脊柱和膝關節也常常伴有僵硬疼痛使其活動功能受限,髖關節的代償性活動相對增大也是造成假體松動的重要因素。國產假體材料及製造工藝的落後使得假體在髓腔內不能得到良好的匹配和固定也是假體松動的原因。
我們本組病例採用了非骨水泥大一號固定型假體,在考慮骨質疏鬆的前提下,又保持緊密壓配的特性,提供可靠的初期穩定,由於此類病人皆年輕,而骨質疏鬆為廢用引起,由於術後活動量的增加,骨質代謝會得到有效的改善,骨質結構的好轉從我們隨訪中已得到證實,同時為再次置換留有餘地。
4.6術後早期功能恢復的難點
術後患者的康復較其它病程短的患者不全相同,因為病程長,肌肉萎縮,其協同性及其下肢神經反射弧的建立都要一個過程,所以其下床及扶拐時間相對較長。
總之,本組病例隨訪顯示雙髖關節同時置換對改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生存和生活質量意義重大,雙側髖關節同時置換有利於雙下肢關節功能的協調發展,也可避免兩次擇期手術間隔時間里因使用不當導致的人工關節損壞,同時可以能節約患者醫葯費用,減輕患者痛苦,利於其它矯形手術開展和負重功能恢復。但我們所做病例多為強脊炎合並單純髖關節病變患者,膝部及踝部症狀不明顯。此種病人術後療效觀察和評價易於進行,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明顯。